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入決定勝 玅境老和尚

入決定勝 玅境老和尚

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五

[日期:2011-02-1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甲三、決定出世間

乙一、總說聞思修

【頌】:若不發心修聖道,生死眾苦無能出,

聖道甚深復甚深,從聞思修為次第。

「若 不發心修聖道,生死眾苦無能出」:不希求世間欲樂,也不希求世間三昧樂,唯願得涅槃樂。這種人即使在佛教徒中,也是少數!如果我們不深入學習佛法,不能明 達世間是無常、苦、空、無我的,能於世間發起厭離心嗎?能建立修學聖道的意願嗎?三界生死流轉中,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這種種的 苦,有解脫的可能嗎?

「聖道甚深復甚深,從聞思修為次第」:所謂「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 修學聖道不能離開緣起法的觀察,而緣起義甚深,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的。因此,佛為我們指示了一條明明白白的道路--聞、思、修,遵循著這個軌則,就能契入第 一義諦。「聞」,就是聽聞佛法。聽人講解、開示,或自己閱讀經論,都可以說是聞。但若以《解深密經》的解釋,「聞慧」的境界是很高的,不是學了幾部經論、 多少有些明白佛法就可以了,必須到通達佛法的程度,方可名為「聞慧具足」。

「思」,就是思惟。 聽聞佛法以後,還要閑居靜處、專精思惟,這也不是簡單的事情。末法時代,學習佛法的人,多數停留在聞慧階段,未能進一步專精思惟,故不具足思慧,對於佛法 的認識多數是膚淺的。在佛陀所教導的次第中,聞慧是基礎,但一定還要有思慧才行。譬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文字上的說明似乎不難,但若不經 過內心一次又一次的專精思惟,即不能深入其義。若能先從文字上明白這個道理,然後在寂靜而無喧鬧的地方專精思惟,就能超越文字的理解,獲得更高的智慧,就 是「思所成慧」。

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中國,在東北成立滿州國。那時有一個人大家都稱之為王善 人,他沒有讀過書,在鄉村裡為人打工。他的特別之處,就是他若聽說某人有特別的優點,他就為此人無條件打工,然後注意觀察這個人一天之內如何說話、如何行 動,任何有道理的話,王善人就不斷思惟,有人和他說話,他也聽而不聞(就是他的心專注一境,達到耳識不動的程度)。

後來,他開了智慧。若是村裡那家兄弟不和、或婆媳不和,他前去說一段話,就能把很多的糾紛解決了。後來,村裡的有錢人為他成立一個「道德會」,請他在那裡講道,我的叔叔、大嫂都曾到那裡聽他講道。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為什麼能有這樣高的智慧呢?原因就是他肯專精思惟!

現 代大學重視所謂的讀書方法,而「從聞思修為次第」,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讀書方法。釋尊的方法,不如大學的讀書方法嗎?從上面的故事看出來,王善人能有 那樣高的智慧,講幾句話就把問題解決了,如果是一位大學教授,有沒有這個本事呢?從這裡看出來,思惟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

「修」:是得到禪定後,在定中修四念處,有了禪定為依止,思惟觀察強而有力,就能轉凡成聖、見第一義。聞與修中間有思,聞、思、修都要具足,如果不聞不思而只有修,那不是佛法,但有聞有思而不修,也很難得聖道。所以,由聞而思而修,才是最圓滿學習佛法的次第。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一 第2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二
第3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三 第4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四
第5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五 第6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六
第7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七 第8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八
第9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九 第10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十
第11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十一 第12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十二
第13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一 第14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二
第15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三 第16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四
第17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五 第18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六
第19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七 第20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八
第21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九 第22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結
第23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一 第24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二
第25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三 第26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四
第27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五 第28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六
第29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一 第30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二
第31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三 第32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四
第33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五 第34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一
第35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二 第36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三
第37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四 第38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五
第39頁:六、學佛的目標何在 第40頁:七、如何栽培善根.一
第41頁:七、如何栽培善根.二 第42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一
第43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二 第44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三
第45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四 第46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五
第47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六 第48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七
第49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八 第50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九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