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入決定勝 玅境老和尚

入決定勝 玅境老和尚

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三

[日期:2011-02-1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乙二、持戒

【頌】:己所不欲勿施人,博愛眾生不行非,

善有善應不虛妄,故應受持清淨戒。

此 頌說持戒。有的事情我們不可以做,為什麼呢?「己所不欲勿施人,博愛眾生不行非」:你所不歡喜的,也不要加於別人身上。人與人的關係,應該彼此尊重、愛 護,不應互相傷害。當然,心平氣和時,誰也不會想傷害別人;但有利害衝突時,貪心、憤怒等各式各樣的因緣現前時,還是不應該這麼做。「己所不欲,勿施於 人」是孔夫子說的,但佛也有同樣的意思。別人傷害我,我痛苦;我傷害別人,別人也會痛苦。做傷害別人的事情,將來必有後患。小至一隻螞蟻、一隻狗、一條 牛,你若傷害牠,牠雖然不會說話,但心中明白,將來有因緣時,牠就要報復的。所以,不要因一時的憤怒,而做出錯誤的事情,應該愛護一切人,乃至一切眾生。

「善 有善應不虛妄」:不做傷害人的事,應該做好事;現在做好事,將來就會有好的果報,這是真實不虛的。《左傳》中有一個故事:晉國大夫魏顆之父魏武子有一名小 妾。一次,魏武子生病了,即對他的兒子說:「必嫁是!」意思是我死了以後,就讓她改嫁。後來病情加重,又對魏顆說:「必以為殉!」就是我死後讓她殉葬之 意。魏武子死後,魏顆認為他父親先前病不重時,所說的話有理智,後來病重了,說話不合道理,所以沒有令這個小後母陪葬,而讓她改嫁。

後 來,魏顆和秦將杜回作戰而不敵,節節敗退。一日夜間打瞌睡,夢見一位老人對他說:「青草坡!青草坡!」醒來後,對他的弟弟說:「我夢見一位老人對我說: 『青草坡!青草坡!』是什麼意思呢?」其弟說:「青草坡是城外的一個地方,我們打仗時,不妨往那個地方跑!」之後,又出城與杜回作戰幾回合,敗往青草坡 時,看見一位老人把青草結成一束束環扣,杜回的軍隊追來時,就被那些環扣困住,魏顆因而生擒杜回,打了勝仗。魏顆領軍回城慶祝,於夜間入睡時,又夢見那位 老人。老人說:「我就是那個小妾的父親,你沒有把她殉葬,而讓她改嫁,所以我來替她報恩!」

在 這個故事中看出二件事:第一、人死後生命並沒有中斷。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代,那時佛教尚未傳入中國,所以不能說這是佛教偽造的故事。第二、有的人作惡多 端,現在卻享受榮華富貴;有的人做了很多好事,現在卻好像沒有善報。所以,有人就質疑善惡因果的真實性。但佛法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約三世因果說 的。今生所受或福、或罪的果報,是過去生栽培的;而今生為善、為惡,將來必定會有報應,因為將來還會有生命來承擔以前種下的果報。

《論 語》中,子路問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這個回答等於沒有答。孔子不說死後之事,等於是斷滅論。儒家歷史學者錢穆曾說過:「中國的孔孟之道,只說 到現在世,不說過去、也不說未來。」《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此「餘」字何解?就是父母做了很多好事,由兒女來承受功 德果報,所以是「餘」。這雖然也有鼓勵人行善的作用,但是在佛教的理論上說,這並不正確!所謂「自作自受」,沒有做善就不得善報,沒有做惡也不會得惡果。 這是自己做事自己負責的意思。

有時,父親有某種病,兒子也有這種病,有人說這是遺傳,而佛法說 這是「共業」,並非遺傳!這是過去世中,父親與兒子共同做過某種有過失的事,所以今生同得這樣的果報!其實父子或夫妻,都是有共業,若無共業,就不能成為 父子,也不能做夫妻了。大家一起做功德,就共同受樂;共同做惡,也就共受苦果。

我曾在報紙上看 過一篇文章,提到「南天王」的逸事。南天王就是陳濟棠,北洋政府時代在廣州作官,官運很好,不斷升遷。他有一個小太太,犯了一些事情令他不高興,就將她驅 逐了。驅逐以後,陳濟棠的官運就一直往下降,很多事不如意。有人告訴他:「你得趕緊把你的小太太請回來才可以!」陳繼棠把他的小太太找回來以後,又繼續升 官了。這就是共業!他們以前共同做過功德,現在要共同享受富貴,她若不在,富貴就不能來。這就是「善有善應不虛妄」的道理。

「故 應受持清淨戒」:如上所述,持戒清淨、不做錯誤的事情,將來就不會有不如意的果報,能滿足求增上生的願望。所以,除了布施以外,還要持戒。如果我們常殺 生,不但要到三惡道受苦,生到人間,還會有多病、短命等餘報。若偷盜,則得貧窮報,就算因為以前的功德得到富貴的果報,但如果曾偷盜過,這個富貴非常容易 失掉。所以,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這些惡事都不能做!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一 第2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二
第3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三 第4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四
第5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五 第6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六
第7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七 第8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八
第9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九 第10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十
第11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十一 第12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十二
第13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一 第14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二
第15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三 第16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四
第17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五 第18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六
第19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七 第20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八
第21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九 第22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結
第23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一 第24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二
第25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三 第26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四
第27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五 第28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六
第29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一 第30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二
第31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三 第32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四
第33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五 第34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一
第35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二 第36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三
第37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四 第38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五
第39頁:六、學佛的目標何在 第40頁:七、如何栽培善根.一
第41頁:七、如何栽培善根.二 第42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一
第43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二 第44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三
第45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四 第46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五
第47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六 第48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七
第49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八 第50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九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