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好自端嚴 玅境老和尚

好自端嚴 玅境老和尚

三、學禪者應具五法.三

[日期:2011-02-1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厭者:由多聞正法故,覺慧明淨,於世間盛事能見過患,不生願樂。

「厭」:就是不高興、厭離世間;這是修行人對於世間應有的正念。「厭」從何來?「多聞正法故」。云何「多聞正法」﹖

譬 如:我到佛學院聽法師講《金剛經》,從「如是我聞」一直到「作禮而去」聽了一遍;要你再聽一次,你可能會說:「我已經聽過了!我不要再聽了!你最好講《解 深密經》、《楞伽經》。」如果有人問:「你在佛學院讀書,佛學院都安排些什麼課?」你就會回答:「很多!很多!《法華經》、《金剛經》、《解深密經》、 《大乘起信論》,還有《瑜伽師地論》,這些我都學過了。」這樣的態度是對的嗎?其實,這是很有問題的!即使你年紀輕,記憶力強,若不能深入思惟,還是不行 的!應該一次又一次重覆學習。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樣的深義,不 是你聽法師講過,能記憶下來就好了,而是內心要能隨順文義去深入思惟。你可以用筆將解釋記下來,讀一讀,然後閉上眼睛不斷的思惟,直到你心裡忍可:「是 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這樣子的!」達到這個程度後,和單純只是文字上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若不如此,即使你的頭腦像錄音帶似的,能將很多佛法一字不漏的記住,雖然很難得,但還不算「多聞」。必須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思惟,至於通達第一義諦的程度,才叫「多聞」。

「由多聞正法故,覺慧明淨」:若是我們能常常聽聞佛法,又肯努力多多思惟,我們的智慧就會逐漸增長,「明」而又「淨」。

「明」是光明,即是智慧;「淨」是清淨,無有煩惱的染污。若是有智慧,仍有貪瞋癡的染污,則此智慧明而不淨,不能有遠見的!若是沒有貪瞋癡,沒有我、我所見,此時智慧明淨,「於世間盛事,能見過患」。

世間上興盛的事情,是一般人所嚮往的,做皇帝好,做董事長也好。總之地位高、權力大,財富也多,就感覺這是可愛的。此可愛處,有慈悲心的人是能作功德的,否則也是能造罪的。

「於世間盛事不見過患」的人,應是未修四念處者;不修四念處者,愛見煩惱也是不能調的。如是大權在握,豈能不隨順愛見而造罪乎?

故 「不生願樂」:沒有歡喜心,則能放下,專心修學聖道。如果你不多聞正法,覺慧也不明淨,也許還認為:「我出家所為何來﹖我在世間上也可以做一番大事業 啊!」看到那個人修大廟、做住持,得到很多名聞利養,心裡作念:「你也不比我強多少,你能、我也能!我也可以修大廟、做住持,得到名聞利養。」這就是「於 世間盛事,不能見過患。」

我們用功修學聖道,非得要放下不可!你不放下,靜坐時止也不能相應,觀也不能相應。有的人雖然止相應、觀也相應,卻又動念:「我現在修得很好!我快得阿羅漢了、我快得無生法忍了,我現在可以做中國佛教會會長了。」反倒又生起名利心來,不是自作障道因緣嗎?

《涅槃經》云:大功德天(吉祥)是姊姊,黑闇(黑耳)是妹妹,姊妹常在一起、不相分離。世事亦復如是!不如意事隨逐如意事,易言之,如意的事會令你苦惱的。

漢 末諸葛亮自言:「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前出師表》)其志蓋是安靜淡泊、耕讀生活一輩子就好了,不求榮華富貴。孔 明才華之高一時無二,何以如此消極?豈非覺悟了姊妹不相分離的苦惱乎?唯以劉備「三顧茅蘆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斯感激,遂許以驅馳。」結果,「出師未 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孔明雖明,還是未能逾越兩姊妹的糾纏也!

人皆有理想!追求理想的快樂,好像跑狗場裡引誘狗賽跑的電兔子一樣,引導著賽犬向前追逐。理想中的快樂,讓我們活了一輩子,忍受了許多痛苦,仍希望它來;在我們不斷的追求和等候的時候,理想的快樂一直的未出現,而我們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當。我想孔明也在內!

我們出家人以佛為師,所以我們的聰明高於諸葛亮,「不許以驅馳」,徹底的放下世間求不得苦,全心全意樂求涅槃。

【書籍目錄】
第1頁:一、六妙門講記.一 第2頁:一、六妙門講記.二
第3頁:一、六妙門講記.三 第4頁:一、六妙門講記.四
第5頁:一、六妙門講記.五 第6頁:一、六妙門講記.六
第7頁:一、六妙門講記.七 第8頁:一、六妙門講記.八
第9頁:一、六妙門講記.結 第10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一
第11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二 第12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三
第13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四 第14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五
第15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六 第16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七
第17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八 第18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九
第19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結 第20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一
第21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二 第22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三
第23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四 第24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五
第25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六 第26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一
第27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二 第28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三
第29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四 第30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五
第31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六 第32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結
第33頁:五、好自端嚴 第34頁:六、談心莊嚴
第35頁:七、四護法門 第36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一
第37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二 第38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三
第39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四 第40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五
第41頁:九、如來大勢力 第42頁:十、午後法語.一
第43頁:十、午後法語.二 第44頁:十、午後法語.三
第45頁:十、午後法語.四 第46頁:十、午後法語.五
第47頁:十、午後法語.六 第48頁:十、午後法語.七
第49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一 第50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二
第51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三 第52頁:十一、第二個三年.四
第53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五 第54頁:十一、第二個三年.六
第55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七 第56頁:十二、從佛學院到禪學院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