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善 聽(1995) -- 星雲日記37 星雲法師著

善 聽(1995) -- 星雲日記37 星雲法師著

拒絕的藝術 1995/9/1~1995/9/15

[日期:2011-02-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九月 一日  星期五

這兩天各報對選舉的回響,似乎比較注重各層面的音聲,其中《民生報》上的〈民生論壇〉中題為「是非竟變得如此晦迷混沌」,及《中國時報》上作者郭正典先生的「佛教徒能否參選總統」,很多信徒看了都反應︰「越來越有公平的聲音」。節錄如下––

  是非竟變得如此晦迷混沌––民生論壇社評

陳履安院長宣布要競選總統以後,政界有些人即不斷在討論,質疑他的佛教徒身分和過去的修行活動,甚至懷疑他歷年學佛的動機,且聲稱其宗教身分會影響到臺灣的政教關係云云。

近日以來,質疑、嘲諷、批判者的文章,與支持、辯護的文章都越來越多,彷彿成了一個真正值得注意或探索的問題。可是,為什麼佛教徒陳履安或星雲參與了政 治,就成了大問題,而長期從事政治運動的基督教長老會,卻不存在這些問題?難道某些教派教團從政、干政是合法的,某些宗教若涉及了政治便應受質疑?這是什 麼邏輯?

每年選舉,透過國民黨社工會的運作,各宗教其實都會發表聲明或宣言,支持國民黨。可是,這些支持彷彿都是「應該的」,一旦支持了非當權者,支持者便彷彿有罪似的。

這正是臺灣當前社會病態之一。許多事,只有某些人才擁有特權,只有他們能做;別人同樣做了,就是居心叵測,就無正常性﹗

像陳履安一宣布參選總統,馬上被指為濫用其職位及行政資源,可能違反行政中立,並鼓譟要他立刻辭掉監察院長職務。可是,同樣的邏輯,為何不用在國民黨李主 席身上呢?背德者不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卻以極高的道德標準去要求別人,以道德為攻伐異己之工具,這比單純的敗德者,更為可議。

就像林洋港出版《誠信》,政界別有用心者不去檢討政治人物應有的誠信原則問題,反而指謫他缺乏民主素養,未弄清楚民主時代權位是不能再私相授受。可是,林 洋港所指出的,只是李總統多次公開表明不連任,這與私相授受有何相干?背信者不遭責難,反而去羞辱相信諾言的人,天下有這樣的道理嗎?

這裡舉了一些總統參選人的言行來做分析,並不是為了支持誰或打擊誰,而是說我們這個社會已經病了,風俗澆薄、是非錯謬,而輿論界似乎仍在鼓搧這種風氣。顯 而易見的真理,在權力及利益的操作下,變得如此晦迷混沌,其實是世所罕見的。保持我們清明的辨別能力,恐怕需要每位民眾自求多福。

  佛教徒能否參選總統––郭正典

在臺灣有史以來第一次總統大選中,陳履安先生的參選無疑地是最出人意表、最震撼人心的舉措,有人叫好,有人猜疑。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曾捨棄王位,走度化眾生的宗教之路,但度化眾生也不一定非現出家相不可,歷史上有許多當政者是佛弟子的例子,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中 國的梁武帝、陳武帝、陳文帝、陳宣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肅宗、唐宣宗、清世祖等帝王,不是受過菩薩戒、皈依就是出過家。他們以 帝王之尊弘揚佛法,反而更能濟世利民、廣度有情,為何佛弟子一定不能從政呢?盛唐是我國最強盛的時代,也是佛教的黃金時代,不僅高僧輩出,連皇帝也多是佛 弟子。以前的佛弟子可以當皇帝,現在的佛弟子為何不能選總統?

佛教徒常給人潔身自好、消極避世的觀感,這可能與時下佛教徒一心念佛,但求死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方式有關。近年來慈濟功德會的社會救助,與佛光山的 人間佛教才稍改人們對佛教的刻板印象,佛教徒已開始入世了。佛教本來就有大、小乘之分,往生淨土只是小乘佛法;效法觀世音菩薩的「尋聲救苦、普渡有情」及 地藏菩薩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才是大乘佛法。陳履安先生在兩岸關係緊繃、臺灣內部政經動盪、社會不安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投 入選戰,這在筆者看來,正是大乘佛法的顯現,也符合禪宗「直下承擔」的精神。將陳履安先生的參選視為「將自己包裝成宗教家,遂行的卻是政治圖謀」,恐怕不 是持平之論。永嘉玄覺禪師的〈證道歌〉裡有一段「大象不遊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莫將管見謗蒼蒼,未了吾今為君決」,或可提供給與履安先生有相同疑慮的 人參考。


■九月 二日  星期六

聞老報人陸大聲先生因車禍在家療養,特地打電話到三藩市去慰問。陸先生在電話中提到,此次車禍是發生在費城附近,住院期間大陸中央研究院的顧毓秀先生前去探望他,並勸陸大聲先生平時要多誦《金剛經》,還說未來的世界是禪的世界,禪的書籍不可不涉獵……。

聽完電話,馬上囑三寶寺的依通法師,代表我前去探病,並送給陸先生一部《金剛經》。

晚,和住眾進行「師徒時間」,提醒大眾––

◎要發心做當機眾,代眾生發問。佛說法時,每一部經皆有當機眾提出問題,大家暫且將自己放開,做個當機眾,有些人不敢問,或了解別人想要知道什麼,可代為發問。

◎三十年來,我為臺灣佛教在弘法利生及各種事業上,確實盡了不少心力,佛教蓬勃發展的情況,已不可同日而語。就目前的佛教而言,未來必定比現實美麗,因未 來的佛教在制度上,如︰寺院建築式樣、僧服、稱呼、戒律、法會、共修、早晚課誦等,一定會趨向統一。在彼此溝通上也會加強,如︰禪淨密、南北傳、四眾弟 子、各地區婦女會、金剛會、義工會、青年會,由一個區域而到全世界,由聚會的因緣而取得彼此的溝通了解。

◎未來的佛教,寺院建築不在山林,而在市區的十字路口;內部不僅有大殿,更有大會堂;不僅有佛像,更有僧眾、信眾;不僅有大寮,更有大會議室;不僅有禪堂,更有佛學院;不僅有客堂,更有教室;不僅供膜拜,更有宣講。

◎未來的佛教不僅有農產田野,還有工廠設備;不僅有雜誌圖書,更有報紙電臺;甚至有代表佛教的體育隊,如棒球、籃球各類球隊,在世界體壇上表現;以及信眾生活所需的百貨公司、超級市場、信託公司,以解決生活的需要。

◎未來的時代,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都必須有佛教的儀禮,像慶生、佛化婚禮、祝壽、總統就職、國會開會都要以佛教的儀禮加持;民眾都能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每逢香期(六齋日)都到寺院受持八關齋戒。

◎未來的佛教,僧眾不僅能當教師,更能在大學當講師;不僅能當護理,更能當醫師。

佛教未來的前景,一定比現在更美麗。


■九月 三日  星期日

上個月我為《講義》整理了近百篇有關人情味的文稿,這一個月給自己的功課是著手整理《星雲百語》第四集的文稿,其中有一篇〈不知道的樂趣〉––

  不知道的樂趣

「知」是一種欲望,是一種罣礙,不知道就沒有欲望。

不知道父母(長官)喜歡哪一個兒子(屬下),就不會痛苦,知道後會很苦惱。

在我們生活中,有時候知道可以解決問題,有時候不知道可以解決問題,給人騙不知道無所謂,知道後很痛苦。

我人在美國,颱風過境臺灣南部,佛光山受颱風吹襲徒眾不讓我知道,怕我擔心,等一、二個月恢復原狀後,我再回去,因不知道就不會去罣礙。

不知道除了增加愚昧無明外,有時也會增加勇敢、好奇、放下與自在。

我遇到很多難相處的人,但因我事先不知道,才學會了做人處事的方法。

在《戰國策》〈信陵君殺晉鄙〉中,唐且謂信陵君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人之憎我,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

「知道」與「不知道」哪一種好?並沒有一定標準,知道有知道的煩惱,不知道有不知道的樂趣。


■九月 四日  星期一

污泥可以長蓮花,沙田可以育禾苗,外境的好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成為一顆有用的種子。希望自己受益的一句話,徒眾也能受用。

我總感覺未來比現實美麗,記得一九四九年元月來臺時,當時臺灣生活條件與我在南京上海的繁榮景象差距實在太大了,那時臺灣的佛教也大都停滯在神壇廟觀、殺 生拜拜的階段,沒有叢林的規模,更沒有教育、文化事業,不禁心有所感,於是就在《覺生》雜誌上,寫了一篇文章,題為〈回憶比現實美麗〉,敘述佛教在大陸對 人才培養與文教事業的用心。如今,臺灣佛教的蓬勃發展,已不可同日而語,對於未來,我總抱持無限的希望,期待「未來比現實美麗。」

最近有一些感想,提出來與大家分享––

◎接待來訪客人要依參訪地點「分工」,不要一大堆人擠在一起,負責引導的人,要讓客人覺得很「安心」,知道自己的空間,自己的所在很重要。

◎訂規矩要依法不依人,才能樹立權威。

◎身為當家師、知客師每天至少要向住持口頭報告一次,如果一連三天都沒有報告,非稱職的知客師,因沒有盡到承上啟下的責任。主管不喜歡屬下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沒有報告,得不到訊息。

◎各工作小組間,也要有定時會報,若沒有,彼此默契就不容易養成,自然就不易達成共識。

◎報告內容要衡量,常住必須要知道的,如人來客往、人事之類,如果一、二個星期仍報告不出內容,則表示太沒有觀察力,太不重視本身工作。

◎對自己的缺失,有的人「習慣」說沒辦法改,一個人會不會進步,就要看他有沒有學習性。

◎做人要老實,不要怨恨,不要發牢騷。

◎年輕時要學會看書的習慣,年老才易度時光;
 中年時要培養修行的習慣,年老才易度時光;
 老年時要懂得保健的習慣,年老才易度時光。

◎講政治,除追求自由民主外,還要考慮到是否幸福安樂,民主講究溝通與了解,這才是民眾需要的。

◎民主政治下,每一個人皆有權利參與,中國幾千年來的盛衰,唯有佛教是一直平順的在發展,可見宗教是超越時空的,只有宗教是一輩子的事,其他皆如過客。

◎我本身沒有什麼黨派,而且這也不重要,因心中只有芸芸眾生,臺灣目前要追求的是人權的尊重、政治的自由、人格的尊嚴﹗

◎人有了仇敵要去化解,去施恩惠,不要去結仇結怨、不顧人情。與人為善,皆大歡喜,是處事不可少的原則。


■九月 五日  星期二

上星期在羅嘉眼科因黃斑水腫做了一次眼底照相,今再前去複檢,依照片顯示,右眼一切正常,左眼因眼底微血管破損,致使血流到視覺中心的黃斑部位,故造成傷害而影響視覺,只要不再繼續惡化(不再出血),視覺就可以保持得十分良好。

造成眼底血管破損的原因是高血壓及血管弱,保持血壓正常是很重要的。在眼底血管破損部位,羅醫師為我做了雷射治療,右眼打了一百十七次,左眼打了兩百十四次。

離開羅醫師診所,在出口處碰到不少信眾,表示對我四月分在榮總手術的關心及康復的祝福,有的人在握手時緊緊不放。「握手」對一個公眾人物是免不了的禮貌,但如何握得恰如其分,也是一門學問。

「公」,是對年老者的尊稱。古時五等爵的第一等,即稱為「公」,故「公」是尊稱、無私、公平、出於眾意者,始稱之。通常社會上一般人︰

尊稱年老的男人為「公公」
公平不偏為「公允」
有公權的人民為「公民」
公平正直為「公正」
公家的田地為「公田」
大家不吃虧為「公平」
社會公共的安全為「公安」
許多人共同的地方為「公共」
由眾人所決定稱「公決」
公務人員辦公的地方為「公審」
大家所承認的事稱「公認」
公開表演稱「公演」
為公眾服務的官吏為「公僕」
公開查詢稱「公署」
公眾的評論稱「公論」
公共的道德稱「公德」
依法令從事公務者為「公職」
眾人共同的利益稱「公益」
公開的書札稱「公啟」
大家推舉稱「公推」
世界公認的道理稱「公理」
行政機關所發行的報章稱「公報」
開放而不祕密稱「公開」
不隱瞞也不顧忌稱「公然」
公平正直的道理稱「公道」
公眾自由通行的道路稱「公路」
同業人員互助合作的會址稱「公會」
費用由各人平均負擔稱「公攤」
請求大家看稱「公鑑」
忠實奉公不計個人損失稱「公而忘私」
一切事情按照規定辦理稱「公事公辦」


■九月 六日  星期三

我經常巡視各別分院道場,當地住持向我簡介道場法務活動時,也不忘向我介紹當地信徒,常常不經意地從他們口中聽到,某某信徒過去常常來此共修,現在很少來,甚至根本不來了。我當時隨口就說,你們沒有替信徒添油香﹗

信徒向寺院道場添油香、修福做功德來護持道場,也需要寺院法師給他們添油香。

要如何替信徒添油香?我回想這一生當中與信徒接觸,受過不少的贊助,但我也替信徒添了不少油香,如︰令其法喜、主動向信徒招呼、奉茶、滿其所求。中國寺院 長久以來,即有向信徒添油香的例子,像叢林的掛單制度、供養上書齋主姓名、回向、灑淨、祝禱、每逢歲末的臘八粥、灶符、春聯、普同供養等,將佛教的關心, 送進每一個家庭。佛光山在海外建道場,為信徒接機送機、義診、雲水醫院、開示、共修等,都是在替信徒添油香。

除了這些傳統寺院向信徒添油香的方式外,現在信眾到道場來,我們要如何替其添油香呢?我們可以向信徒讚美、微笑、親切、服務、說法、尊重、慰問、解決信徒困難等方式來為其添油香。

有供養心的信徒常為寺院添油香,有供養心的法師也要不時為信徒添油香。


■九月 七日  星期四

人與人之間是互助的,沒有人可以獨立生存;像瞎子與跛子,也要彼此互依才能生存。要尊重每一個人的意見,不要任性推拒,不看重別人的立場。若這也不要,那 也不要,凡事一拒絕,就什麼都沒有了,與人共事要包容接受,禮賢下士,尊重對方,若拒絕,將因緣推開,則什麼都沒有了。

拒絕人情,拒絕因緣,主要是由於能力、慈悲、道德不夠,能幹的人絕不會隨便拒絕別人。

拒絕不可傷對方的心,人生任何經歷,都有從不了解到了解的過程,拒絕此種生活方式(環境),就要有另外一種生活方式來代替。有人找我講演、開會,我分身乏術,且深悟凡事不一定非我不可,故而找人代替。我因「拒絕」而有所「代替」,世界會更寬廣。

凡是有人跟我們接觸,必定要給對方希望,一個肯低頭、謙虛、彎腰者,必定會成功。佛法最重要的是視人如己,否則不會長養慈悲。把「人」、「我」隔開是不可行的,人我必須是要一體,才好做事。


■九月 八日  星期五

一個人不認識自己,即不識大體,如何成功?

我在二十歲時,並沒有想到我要做什麼,只曉得跟著大家學,勉強說很嚮往當作家,但卻不敢想。這一生給我幫助最大的是為程度比我差的人讀書、讀報,且是倒著念(對方正面看,我倒著念),從中培養出不少樂趣。

我的個性是隨緣不變,但隨緣非隨便,非隨心隨意,而是遷就現實,隨順別人意思為對方著想。

早期為報紙、電臺供稿是隨緣,沒有領其職務是我不變的原則。我一直主張可以化導社會(隨緣),不要為社會所化(不變)。關懷社會是隨緣的原則,不干治是不 變的原則;面對應酬的場面,在魚肉葷腥旁吃我的醬瓜鹹菜也是隨緣的原則。有人批評佛門既然主張素食,又為何要有素雞素鴨的名稱?我吃素幾十年來,都沒有看 到什麼雞鴨,只吃到豆皮、豆腐,這也是隨緣的習慣使然。

在世界各地行腳,信徒供養我住五星級總統套房,為不拂其好意,不得不隨緣;簡單的塌塌米也是我的床,這是僧眾樸素的不變原則。我非刻意結交達官顯要,只是禮貌上的隨緣。

平時我吃稀飯也好,吃麵也可以,這是一種隨緣性格,我的原則是只要吃飽即可,吃什麼並不是很在意。我常因為太隨緣,而受了不少傷害,但人太不隨緣,就容易變得古怪、執著、孤僻、不通融。隨緣可減低我們過度的執著。

人有善的理想、原則時,要能改變環境,不要被環境改變。剛開始的時候要適應環境,安於環境,進而改變環境。我與任何人相處都可以安住,表示我有隨緣隨喜的性格。但我不會同流合污,而有很清楚的是非善惡觀念,因為我很認識自己。


■九月 九日  星期六

今閱讀《張老師》雜誌,有一則關於如何培養內在美的短文,值得徒眾參考––

內在美即指內在的美好品德,包含的範圍有︰個人思想、看法、談吐、行為、舉止、態度、應對、進退、精神等。其中有幾項內在美的基本特質,如︰

1.隨時保持愉悅的面孔與心情。
2.有容人雅量、不計較別人錯失。
3.誠實面對自己的過錯。
4.具有親和力,讓人喜歡親近。
5.保持一顆歡喜的心並樂於助人。
6.欣賞別人優點而不嫉妒。
7.積極工作、不怠惰、不抱怨。
8.不斷充實自己。

除此之外,我覺得還應該具有「不比較、不計較」的胸量,因凡事不比較、不計較才能彼此取得合作。人一生煩惱皆由比較、計較而來,能不比較不計較,那又是一番海闊天空的意境。

平常我也有到處結緣的習慣,所以很多人喜歡我,簡單幾句韓文、日文、英文、客家話、廣東話等口頭招呼,我都很用心學,為的是想碰到當地的人士時,用他們的語言和他們寒喧,給對方歡喜,希望徒眾也都能有此性格。


■九月 十日  星期日

西方寺住持依日,今提供我一則在ABC電視上看到的新聞報導,主題是「美國的佛教徒」,內容簡述如下––

全世界有三億以上的佛教徒,以亞洲地區為主。在美國,多數的佛教徒是從亞洲移民而來,移民同時也將信仰一起帶入美國,也有不少美國人在佛教中找到精神上的慰藉和皈依。

蓋諾是一位退休的汽車工人,在基督教浸信會長大,他說︰「我一生所追求的,到頭來都是一場空。直到接觸『禪』之後,才獲得精神生活上的滿足。」

記者︰「在美國有五百萬美國人開始學習佛教的禪修。教主佛陀,是一位悟道與慈悲的聖者,能在痛苦的世間裡找到真正的寧靜,並把生活重點放在當下,而不是死後。

佛教有很多派別,如禪、淨、密等多種,但都有一相同的目標––找回自己真正的本性。透過空掉內心的妄念,和集中注意在呼吸的出入,讓人可以很清楚的意識到當下。」

傑克︰「剛開始學打坐時,可能感到不舒服,或感覺內在有衝突,時感希望,時感害怕,當你能觀照到它,便能夠平靜下來,進而泰然處之;尤其在靜下來的時候,慈悲的心念泉湧,就會擴大而將慈悲回報你周遭的人們。」

記者︰「越來越多美國人士信仰佛教,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及中階層人士,信仰佛教者日益增多」

勞瑞︰「美國人一向很獨立,他們希望為自己而活,尤其是修行,是一項自己能做得到且必須去做的性靈修持。」

記者︰「對傳入的佛教,美國注入了自己的特色,在演變過程中,省掉一些佛教儀式,對於那些放棄從小家庭的傳統信仰,而追求心靈和平嚮往的美國人,佛法特別具有吸引力。」

比索︰「我從小在猶太家庭中長大,親近佛法以後,才感受到佛法比猶太教更能滿足精神上的喜悅。」

羅勃︰「佛教是一種內觀的教育,讓人在生活中保持清明,學習智慧與慈悲,而且是適用於所有人的。」

記者︰「美國佛教徒的修行雖著眼於現在,但並不完全忽視未來。從過去傳統的『星期學校』和『希伯來學校』轉信佛教的美國人,很積極地將佛教戒律用來教育他 們的子女,這些孩子們的父母表示,現在學習坐禪也許太早,但學習慈悲永遠不嫌早,學習尊重生命也永遠不會太年輕或太老。」

由這一段新聞報導的訪談中,不難知道,佛教在今日美國社會中普遍被接受的情況。猶記得西來寺在接待牧師團體來訪時,就有人說過,佛法能加強及幫助他們去思考原有的信仰,不僅彼此間沒有衝突,且可以常藉打坐來澄靜自己的思想,對自己的靈修很有助益。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有心,沒有做不到的事。


■九月 十一日  星期一

遠在北歐服務的永護,寄來瑞典禪淨中心七月、八月兩個月分的活動內容。每次接到徒眾的工作報告,關心的情愫總隨著字裡行間跳動,希望他們在外,法務一切順 利,祈祝當地信眾能給他們護持,當然更希望他們身體健康平安。只是海外徒眾的工作報告太少了,不過我也能體諒也許他們工作太忙了。

僅就永護兩個月的工作報告,摘錄重點如下,讓徒眾也能了解一下,北歐目前弘法狀況––

七月二十三日,上午九時,在斯德哥爾摩瑞典華人協會的中文班教室,舉行佛學會考,分為丙組和丁組。斯德哥爾摩考區成績不錯,滿分者兩人,九十九分者三人, 最低成績也有七十六分。其他的奈斯分會考區及挪威奧斯陸協會考區,因逢七月假期,很多人出國度假去了,所以考生不多。聖彼德堡協會也因七月假期不便舉行, 擬於八月七日再舉行俄文佛學會考。

七月二十九日,前往倫敦佛光寺支援七月分佛事法會及供僧法會。此次八關齋戒有兩位來自葡萄牙的戒子,大家反應都很不錯,很多人表示,希望能再辦類似的活動,如︰短期出家,傳授五戒、菩薩戒等,讓在歐洲的信徒,也有因緣受此法益。

八月十三日,在倫敦佛光寺舉行的供僧法會,是英國佛教界的創舉,應供的法師有四十多位,來自各大小乘及顯密的代表,觀禮信眾有四百多名。很多南傳比丘表 示,這樣的供僧場面是他們幾十年來想做,而一直沒有辦到的。巧的是國際佛光會副總會長阿那努達法師到英國度假,特請他在供僧法會上致辭,加深了大眾對佛光 山及國際佛光會的印象。

八月十六日,和巴黎道場的依照分別飛往德國,支援柏林禪淨中心的梁皇法會。來自巴黎道場的三十多名信徒,一一展現他們的絕活,小籠包、麻薯、水餃、涼麵等 紛紛出籠,為籌建柏林道場義賣,大家在參加法會之餘,又出錢出力,帶動整個禪淨中心的氣氛。八月十七日(農曆七月二十二日)適逢師父上人華誕,依照法師特 代表大眾,打電話到西來寺,向師父上人致意。

八月三十日,近兩個月來,分別到英國、法國、德國去協助各別分院的法會,今終於回到瑞典,散居在海外道場的師兄弟們都很認真在推廣弘法的家務,信徒的護持也很令人感動。很希望在北歐地區的信徒能再多度一些人,這是我目前最積極要努力的行事。」

下午搭乘四時十分華航班機回臺北,臨行前到母親住處,向母親告假。


■九月 十二日  星期二

經過十多個小時的飛行,下午七時四十分抵桃園中正機場。

由於多年坐飛機的經驗,養成我在漫長的飛行途中,能「自如」地運用這十多個小時。從上飛機開始,我就把尚未拆閱的信件,一一拿出來處理,其中當然以徒眾的為多。不難看出除工作外,人事問題是時下青年們最感困擾的。

深覺「習性」是阻礙一個人進步的絆腳石,各單位住持主管在領眾之餘,要會教育住眾。平常要常集訓,以取得大家的共識,才不會事倍功半。而身為屬下者,也要用心揣摩常住的需要、住持的意思,才能事半功倍。

有一句話說「演別人的人生容易,演自己的人生困難,因為沒有自己的腳本」。最具體的事例,莫過於那些得到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的演員們,他 們能在舞臺上非常傑出的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然而在舞臺下面對自己現實的人生,卻不見得每一個人都過得很好,主要在於沒有腳本可以揣摩。

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能創造,希望徒眾能為自己寫腳本,在弘法利生的事業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主管要不時提拔屬下,並不倦的領眾、帶眾、惜眾、護眾;為人 屬下者,應好好與主管合作,並要修業、敬業、樂業、創業,如此才能樹立好的楷模。為讓後學有一腳本可循,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晚,安單在臺北道場。


■九月 十三日  星期三

或許是時差吧,清晨三時左右就醒了,在道場繞來繞去,不是這一道門鎖著,就是那一道門關著,這是住在大樓公寓裡的人們,為公共安全而實行的措施。白天在道 場,看信徒人來客往的穿梭,並不覺得空間小,但此刻卻怎麼繞,總是在有限的空間裡打轉。人若沒有敞開心扉,就像是一道道封閉的門窗,思想永遠在有限空間 中,而不能超越。我還是喜歡白天的臺北道場,到處都可以通行無礙,顯得朝氣蓬勃。

九時,臺北道場的住眾正在舉行會報,隨緣前往參加,很自然的提到目前社會最熱門的話題,不外是總統候選人這件事。

民國以來做總統的,都是基督教徒,從國父孫中山先生到蔣中正、蔣經國、李登輝,我們大家都很擁護他們,並沒有覺得他們是基督教徒,只知道他們是總統。而這 一次陳履安院長要出來競選總統,我支持他是因為「我是宗教性」的一句話,我是宗教第一政治第二;佛教徒也有不少人不支持,那就是政治第一宗教第二。本著佛 教徒只針對佛教觀點而發言,我不懂政治,純粹是服膺我的信仰,我若不表態就非佛教徒了。

我的表態是我個人的事,在很多記者的追問下,不得不說出我內心的祕密。我們對別人的「心中愛」都沒有反對,為什麼我們的「心中愛」要讓別人來否定?

這一次從加拿大、美國一路行腳,除了舉行皈依、講演、家庭普照、佛化婚禮外,還有無數次的座談會,也看到各地的佛光會、檀講師都很活躍,帶動佛教欣欣向榮的氣氛。

對海外的徒眾,我有些許感受––時間、精神、閱歷,可以提升一個人的資歷,很希望每個徒眾都有能力住持一方。而不能做領導幹部者,也就是說不能做住持者,不外是犯了以下這些毛病––

不吃早飯、不做早課、不負責任、不發心、不懂法務、不會說法、對信徒不親切、不結人緣、在處事上沒有人和、講話粗魯、沒有立場、不忠誠、說謊、私心太重、 俗情太濃、只對一個人好、情緒太壞、懶惰、好惡太強、脾氣太大、習氣太多、沒有耐性恆心、不明是非、不知善惡好壞、沒有表情、不肯讚美、沒有笑容、過分作 怪、功勞不肯與人分享等。

有能力做住持主管是一回事,能否受信徒擁護支持,就要看是否去除以上這些毛病,否則就不會是一個好的領導幹部。

而做一個幹部,最重要的是––

1.向上報告︰人不要怕報告,不報告則上下不易交流,沒有交流,決定的政策就不易貫徹。報告的方法有很多,如口頭報告、文字報告、與各單位一起會報,不報告就不知道,不知道在團體中就沒有你的存在。

2.不要拒絕︰面對信眾無限期望熱情的要求,不要輕易拒絕,就是拒絕也要有代替。凡事不要輕易拒絕,能幹者工作一定會皆大歡喜。

下午,開車南下回佛光山。


■九月 十四日  星期四

這幾天正好是叢林學院各級學部學生開學典禮前的聯合講習會,學部老師請我前去為學生們講話,藉此因緣也集合全山職事,於如來殿大會堂,作一次「師徒時間」。

自從四月分在榮總做了心臟繞道手術以後,就常常會想到,人的身體有頭痛、胃痛、神經痛及眼、耳、鼻、舌、身等病痛,尤其是心理上更有貪欲、瞋恨、愚癡、嫉妒、懷疑、邪見等毛病,其中以心理上的毛病最嚴重。

佛陀是無上醫王,能讓我們從愚癡轉成般若;讓我們證悟真理而從邪知邪見轉為正知正見;從平常對真理的懷疑,進而啟發對真理的正信;對我們所遭遇的種種非 法、不合理,都能還給我們一個合理、合情、合法的人生。如果一個人不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如何能進步?眾生有八萬四千的毛病,自己有多少毛病要沉思自我檢 討。

據我的觀察,時下一般青年人最容易犯的的毛病有––

1.不明白(愚癡)︰對佛教的歷史、義理、未來、傳承、意義、價值明白嗎?對常住的制度明白嗎?如果不明白就是犯了愚癡的毛病。

佛光山常住是不儲財的,所有的錢財都用在弘法、文教事業上。在人事任用上,有調職的制度,為的是給大家學習的機會。對於自身投入的常住,認識多少?在此所 修所學應該具備什麼態度?自己的未來發展何去何從?如何任重道遠?如果不能建立起對常住的信心、對佛教的了解,就是犯了不明白的毛病。

睡眠太多、是非太多、妄想太多、執著太多、自私太強,都很容易蒙蔽我們的真心。很多人在求取知識的過程並沒有真正明白,在愚癡裡就更不知道我們的心。不認識自己,豈能不愚癡。

2.不會算(糊塗)︰不會算的人生就是糊塗,對自己的一生沒有規畫,一天沒有一天的行程,一年沒有一年的計畫,就是糊塗。自己將來打算從事傳教?從事文化工作?從事行政法務?從事慈善事業?如果連自己的性向都不了解、不認識,不是很糊塗嗎?

士農工商各行各業之所以會發財,就是因為會算。有句俗話說「穿不窮,吃不窮,算盤不到一世窮」,大家不妨為自己算一算,今年幾歲?在此投注的青春、生命, 投入多少就播多少種,希望將來如何收成?要如何施肥才能讓樹苗茁壯,果實豐收?這都不是用情緒決定的,而是用因緣、用辛苦、用勞力、用關係,共同發展成 的。

我沒有什麼長處,唯一有的是我對人生很會算,如我在佛教裡投資的生命時間,一定要有收成,不會隨便放棄。所以我很希望大家多增加一點利息,讓將來有前途, 能成佛作祖、能了生脫死、能斷除煩惱、能身心安樂,將來法喜禪悅,慈悲道德,人格清高。縱使不行也不能將自己信心、信仰都丟失了,否則賠的本就太大了。不 會算就是犯了糊塗的毛病。

3.不合作(自私)︰僧團又稱為「和合僧」,「和」是和合,「和」是集體創作,我們要集體創作出一個現代化的人間佛教、現代化的教團、現代化的幸福美滿佛 教。獨木難支大廈,一個人不能成事,一根手指頭,打人不痛,五個手指成一拳,力量就很大。一根筷子夾菜夾不起來,兩根筷子合作就能夾菜。「合作」不是說要 你來與我合作,合作是大家一起互相合作。如同眼睛管看、耳朵管聽、口管說話、手管做事、腳管走路、頭腦管想,大家集體創作。

如果我們的眼、耳、鼻、舌不看、不聽、不說,甚至彼此侵犯的話,就如我們一個家庭中的每一分子都不分工,都是彼此計較、比較不合作,那麻煩就大了。

希望大家要多親近善知識,多向別人點頭請教,多結一點善緣,多和人合作。「要得佛法興,除非僧讚僧」,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夠健全,可以說在佛法中,還算 是殘障人士,應該帶著不足的心情,親近善知識,尊重別人。把我們不合作自私的毛病改了以後,將來才會有人緣、有成就、有前途。

4.不主動(落伍)︰與人賽跑所以會落敗下來,是因為力氣不夠,人不主動,力氣就會不夠。時代進步在於全面自動化,而能大量生產;現代人要趕上時代,「主動」就是要把自己自動化,不要讓別人來擺佈我們,要做個主動、有表情的人。

主動是我們的能力、能量,我們要發揮主動的精神。如主動研究佛學、主動參與社團、主動提出建議、主動勞動服務、主動給人幫助、主動服務眾生、服務佛教、主動去開山建寺、主動做不請之友。

世間上沒有白吃的午餐,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十分勞苦就有十分成就,一個人的偉大,是積多少汗水血淚所莊嚴起來的。身為一個時代青年,應該本著自動、自發、自主,自我向前、自我要求、自我成就的精神,所謂︰「紹隆佛種,捨我其誰?」

佛法最了不起的一點是,雖皈依三寶,但還是以法為中心。「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皈依自己不皈依其他。真理是唯一的,在真理領導之下,每一個人都要 自動自發,凡事一切自己來,好像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發電廠,主動從事佛教文化、慈善等工作,或做研究、讀書、報告,不要讓人牽著鼻子走,「主動」是很重要 的。

5.不慚愧(無恥)︰在叢林中對不如法的人,我們說是「不知慚愧」,無愧之人不作語也。人與禽獸不同即在於是否知恥,羞恥之心是一個人向上的力量,「慚愧清淨水,洗淨染污心」,慚愧的法水,可以把我們污染的心洗清淨。

能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恥有所不淨,就會發憤圖強。一個人的品德究竟能增加多少,就看慚愧心有多少。每天可以自問,我的慈悲有多少?不慚愧怎麼會有慈 悲心?責任感有多少?不慚愧怎麼會有責任感?學問有多少?不慚愧怎麼會有學問呢?人要知慚愧才知道學,知恥近乎勇,知恥自然就會奮發向上。

6.不坦白(虛偽)︰不坦白就是妄語,妄語比殺人還要更厲害,殺人是有形的,而妄語騙人,有時候被騙的人都不知道。多少人的法身慧命都被妄語耽誤了;多少 要好的朋友,都因為挑撥離間的妄語而反目成仇;多少的好事,也常被嫉妒的妄語給破壞。妄語之可怕,就跟殺生、偷盜犯五戒一樣。

人的是非煩惱大都來自彼此不說清楚、不講明白、不坦誠、虛偽所致,人與人之間能做到「講清楚說明白」才好。

我們要了解別人,先要把自己讓別人了解;希望人家尊重我,要先尊重人家,以樹立坦誠的形象。佛門中雖有方便妄語,但那是為成就別人的善事、好事而說的。如 果妄語中有侵犯到別人、傷害到別人、損害到別人就是不如法。一句妄語雖沒有人會拆穿,但因果報應會知道的,為人應該坦白不要虛偽。

7.不發心(懶惰)︰心如田地,我們要開發自己的心田、心地。世間上的寶藏財富不在銀行,不在荷包裡,而是在我們自己的心田裡,只要我們開發自己的心田, 就是「發心」。我有信仰,就將信仰開發出來;我有慈悲,就將慈悲開發出來;我有智慧,就要把智慧開發出來;我有慚愧心,就要把慚愧心開發出來;有一顆歡喜 心,就要將歡喜心開發出來;如此人生就會很樂觀開心。

在三皈依中,當願眾生發無上心,最主要的是自己要發心,皈依佛自己發心,皈依法自己發心,皈依僧自己發心。發了無上心才能體解大道;發了無上心,才能深入經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才能成就菩提心菩提道。

8.不認主(慳吝)︰狗之所以被人稱為忠心,那是因為牠很會認主,認主的幹部,容易得到主管的提攜。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主而侍,一個不認主的人,必會輕易的離開職守,輕易放棄自己的責任,當然就不會有主管願意接受他。

有些領導人能力不夠,但仍要尊重他的職位,我常說我之所以會教書,那是從不會教書的老師那裡學來的;我認字,是從不識字的母親那裡學來的。對方的不會、不 懂、不如,正好可以讓我們研究、改進。愚者也有一得,聰明能幹的人,不一定要去找很好的老師來學習,只要認主不嫌棄對方,一樣會有很好的收穫。

9.不認錯(固執)︰現代年輕人大都犯有這個毛病,凡事都有理由不認錯,所以在叢林受教育,都是「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就是要把你的「理」打得沒有以後,真理才會現前。時下一般人所講的理,都是歪理、假理、錯誤的道理。

學習要從「你對我錯」開始,錯的都是自己,「對不起我錯了」、「以後我會改進」、「下次我會注意」,要常掛在嘴邊,如果一個人一天當中,能認錯三次、五次,必定會很有進步;一個月當中能認錯一百次、兩百次,此人一定會進步會成功的。

10.不思考(膚淺)︰時下一般人,都不用思想,看事情都很浮面。甚至對許多事情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隨便亂說。舉個例子來說,有人不信因果,但因果不是 「相信不相信」的問題,它是一個現實的問題,不相信只是表示你不承認事實的存在,是很無知膚淺的舉止。很多事情,一般人都不去深思,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 己。


■九月 十五日  星期五

專為本山徒眾、叢林學院學生及國際佛光會檀講師、檀教師研讀自修使用的《佛教》,一套十冊中的《教理》和《經典》已於本月初出版了,今晚特召集本山序級徒眾,將這兩本書分發給大家。

我一生致力於佛教教育,但能擔當弘法重任的人才,卻不易培養,故很積極向大家推薦這一套《佛教》。

我有隨緣的個性,但堅持做人的原則,《佛教》這一套書,主要贈予的對象與辦法是––
一、對象

1.凡本山序級之僧俗弟子。
2.目前就讀教育院之學生。
3.有正知正見且具閱讀能力的功德主。
4.弘講師、檀講師以上資格者。
5.各級佛光會督導、會長等,經總會評鑑認定者。
6.與本山有特殊因緣人士,經宗務委員會認可者。

凡符合以上條件者,均可擁有此套贈書,每套計十冊。

二、未符合以上條件之人,凡參加檀講師講習會,申請獲准受贈此書,在三年之內評鑑為檀講師、弘講師、檀教師、弘教師者,即可擁有。

三、擁有此書者,凡參加檀講師講習會,在五年之內考取為檀講師、弘講師、檀教師、弘教師者,即可擁有。

四、中途離開本山或脫離佛光會、被取消檀講師資格者,或不合以上第二、第三條件者,即應退回。

五、辦法

1.凡對外講說者,本會備有抽印單頁作為教材,分發給聽講者,但應酌收工本費,交給本會。
2.擁有此套叢書,應勤加研讀並嚴禁轉贈他人。
3.若不用或無處收藏,可歸還本會。
4.因此書仍未定稿,故不對外流通。

除此之外,來向我申請者,我可以送你《禪藏》、《阿含藏》、《佛光大辭典》、《星雲日記》、《星雲大師講演集》等一切有關我的著作。但這套《佛教》,我就 不能隨緣慈悲的送人,因為這套書旨在作為本山徒眾及檀講師們弘法講演之教材,不合乎條件者,就不能贈送,這就是我的「做人原則」。

佛教衰微的原因之一,就是經典太多,沒有辦法一一閱讀,很多人乾脆不看。所以三十年前,我就有心要編這一套書,直到現在因緣才成熟,一套十冊,每冊三十萬 字,共三百萬字,類似佛教小型藏經,內容都是了解佛教必須要知道的,不僅可成為教科書,更期望因這一套書的輔助,可以讓很多人都成為佛教的傳教師。

《聯合報》記者胡宗鳳小姐,得知我自美歸來,專程上山訪問我,訪談內容如下––

問︰大師,您既然公開表態支持陳履安,也曾說過陳履安、林洋港有合作空間,是否可以深入談一談將如何促使兩人合作的事?

答︰我認為現在不是談這個問題的時候,而且這個問題應該用平常心去看待。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都應該讓他們兩人自己去談。陳履安說,一個人救黨,一個人救國,我覺得很好。

問︰在國外這麼多日子裡,國內政治局勢因總統選舉之事,變化很多,大師對現在局勢有何看法?

答︰我不懂政治,現在的政治局勢,比研讀佛學更深奧難懂。現在是多看、多聽的時候。

問︰大師選在這個時候返國,是否有什麼用意?與陳院長是否有具體接觸,為何願意公然表態支持陳履安?

答︰沒有什麼用意,不必猜測。我是應內政部的邀請,明天晚上將在臺北世貿大樓國際會議廳講演「心靈淨化」,純粹是宗教活動,迄今未與陳履安見面、談話。大家應該清楚我的個性、為人、作風,對支持陳履安的原因,過去《聯合報》已刊載很多,現在還是一樣。

不過我要強調的是,我一向「給人歡喜」、「給人希望」,哪一個問我,我都會說好﹗因此不管哪一個人要我支持他,他來問我,我就會說好﹗已知現在表態參選總統的有六人,若我有六張票,就會一人投一張,但我只有一張選票,在這六人當中,我只能把票投給陳履安。

問︰在這次總統大選中,宗教界人士應該扮演何種角色?大師如此大力支持陳履安,是否會造成宗教團體的對立,甚至佛教派系的分裂?

答︰基本上,由臺灣的政治局勢來看,還是政教分離比較好。我支持陳履安,純屬個人行為,不代表宗教團體、教派,因此不會造成宗教對立。過去我也曾支持已故的蔣總統經國先生、李登輝總統,陳履安是我的徒弟,一定要支持的。

【書籍目錄】
第1頁:拒絕的藝術 1995/9/1~1995/9/15 第2頁:不比較.不計較 1995/9/16~1995/9/30
第3頁:義工精神 1995/10/1~1995/10/15 第4頁:善 聽 1995/10/16~1995/10/31
第5頁:菁華語錄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