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錄要 諦閑法師講述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錄要 諦閑法師講述

緒論—序分

[日期:2011-02-0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諦閑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釋文

此文甚長,先分三大科,如諸經之三分。序分從文初至「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正宗分從「此菩提心諸善中王」至「是為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流通分從「如是十緣備識」至文終。

甲一  緒論—序分

序有通別。但經有通序者,以從西土來,故有通序以為證信。此文乃東土所作,無人不信,故無通序,但有別序。別序又名發起序。序分二科:

乙一  總標心願為修行之先容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惟願慈悲,少加聽察。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此文即為第一總標心願為修行之先容的一科。

不肖二字,表非聖賢,祖師之謙詞也。因此文普勸天下人,老幼男女尊卑,俱可發心,語氣未可一概。況當時在會,僧俗男女,或為菩薩影響,或為乘願再來,為眾生之導師,均未可知,故不敢自高而稱不肖也。

愚下凡夫者:愚言愚昧,下為下根;凡夫言泛泛庸流,謙卑之極也。

僧者:和合眾也。此是祖師自信語。所言和者,身和可同居,口和可同語,意和可同悅。

泣血稽顙者:此文以眾生流浪生死,無有了期;祖師勸人發心,了脫生死。悲眾生苦,至於哭泣;想心之切,淚如血下!祖師以至誠懇切之心,要求眾生發心。正如常不輕菩薩,逢人禮拜祝願,汝等皆當作佛;故曰稽顙。稽顙者,頭頂禮拜也。

哀告現前大眾者:欲表哀心,故以哀悲之聲稟告也。現前大眾,即現在目前之聽眾;非過去非未來,故曰現前。

當世淨信男女等,指當時涅槃會上之大眾也。明知此文定能各處宣傳,故曰當世,即當爾之世也。或流傳未來,亦可云當世,所謂當來之世也。信為道源功德母,有此信心,方能研究此文;從此發心,從此立行矣。無妄想雜念,清淨之一念,方能真實相信。

唯願慈悲者:唯者,唯一之心也。願者,心中之所發也。以唯一之心,發此一願。望現前大眾要提起精神,聽祖師下文一番勸告。

少加聽察者:知現前大眾,多是有事之人,並非空閒;而文語甚長,欲大眾少加留意,故曰少加。察者,善思念之之義。聽而不察,謂之徒聽。聽是聞慧,察是思慧;思已方可起修。聞但得福,思可得慧。

嘗聞入道要門四句:嘗聞,表非自說,曾聽諸佛典也。菩提妙道之門,應當要入;否則長此沉淪,無有終際。若不發心,裹足不行;若能發心,即路遠亦所不畏。修行差別甚多,如修淨土行,修世間善行,修出世戒定慧之行。

立願下:立願者,如釋迦佛立四宏誓願,故能成就無上菩提。觀世音十二大願,故能行菩薩道。普賢十大行願,故能成就如來功德。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能成極樂世界。

四宏誓願者: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心發則要門開。菩提是佛之法,佛是菩提之人。佛為能證,菩提為所證。

廣大心者:眾生向來認錯了心。不知我們之真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既要你發心,是發此廣大心也。眾生無邊,我要度他,即是廣大心。以一切眾生,皆我心內之眾生;如能發心度彼,無一不度矣。心之所期曰願,願之要制曰誓。初發心者,中途每多退失。故有頌曰:魚子菴羅果,菩薩初發心;三時因中多,及其結果少。故須要制。如經偈云:假使鐵輪頂上旋,終不退失菩提心。若但發露水道心,修小小行門,安能了脫生死?生死循環,升沉往復,如輪之轉,故曰輪迴。小福生天,福盡還墮;生人富貴,壽盡隨失。故云徒勞辛苦也。

《華嚴經》至況未發乎者,此引華嚴作證。《華嚴經》者,釋迦佛初成正覺,稱法界性,演此大法,為經中之王。有一菩薩,往昔遇佛,已發菩提心;後在世間,修行菩薩道,將前所發心,忘卻不知。不憶曰忘,心中忘記曰失。魔王因中亦修十善及未到地定,不發大心,故報生欲界天頂,取他變化,自在享用;故以欲界一切快樂為己快樂,欲界眾生,皆其眷屬也。

不用菩提心,即用生滅心;生滅心是有為之法。縱生天上,未出魔眷,故曰魔業。今之修行,依淨土一宗,發願求生西方;而不發菩提心,亦屬不是。或問求生西方之願,與菩提心如何分別?答曰:亦一亦二。何以故?如有人念佛精進,願頭懇切,決定生西;此乃西方之願,非菩提心。若自己願生西方,又願人人同生,即是菩提心也。有此菩提心,生西亦是上品上生;若不發菩提心,但願生西,不過中品中生也。最要!最要!須切記之。

故知欲學如來乘三句:菩提妙道,即是最上乘如來乘。《法華經》喻為大白牛車,非同小乘聲聞緣覺之羊鹿車,及權乘菩薩之水牛車所可比,故曰最上乘也。具足發願者,發四宏誓願。此四宏願,即是廣度眾生之願,故曰眾生無邊誓願度。廣度不易,煩惱不斷,不能度生,故次曰煩惱無盡誓願斷。欲斷煩惱,須學法門,故曰法門無量誓願學。上三願已發而缺成佛一願,則無目的,故又須發成佛之願。此為具足發願也。

乙二  別辨心願為立行之標準

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趨向?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云何審察?謂我所發心,於此八中,為邪、為正?為真、為偽?為大、為小?為偏、為圓?云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

此為別辨心願為立行之標準之一段文也。

發心、立願兩者,不可不辨。如遇良師善友,則發心立願甚好;若遇邪師惡友,教你發心立願,甚為危險。凡夫亦能發心立願,但須明眼人點示,方可於多途之中,識得正途。今省庵法師是一個大善知識,故能分別指示,令有遵循也。

相,即發心立願之相也。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八相之中,前四為凡夫開正眼,後四兼為二乘菩薩指示;總為我人修行示標準也。

邪正等,皆從發心立願上辨別。凡發心是邪心,立願是邪願,則謂之邪。我國有先天、無為、長生、彌勒等教門,皆是邪道。其中以先天為最盛,其祖號鐵嘴蘭風,俗姓羅。其初亦曾研究《法華》、《楞嚴》等經;因他貪作祖師,故竊取《法華》、《楞嚴》正文,雜以己見,撰五部六冊龍經,以為己所造作,尊同法寶。推其原因,無非為求利養,為好名聞而已。

人欲修行,遇此等邪師,墮入其中。不知研究自心不在內外中間,無相無不相等理,只知向色身上研究關竅命宮等。所謂六門關閉緊重重,看見世界黑洞洞。以此為功夫,便是邪道。應當研究一種法門,要了脫生死,得菩提妙道,方為正發心、正立願也。

偽,即假也;謂假發心,假立願。無心造曰過,有心造曰罪。知見不泯者,知見著相,能所不泯也。

知自性是眾生四句:了達一念心性,離過絕非,豎窮橫遍,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不見一法離心別有,所謂盡大地無非沙門一隻眼,盡大地無非一卷經。以如是眼看如是經,尚有隔閡耶?虛空之心四句,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

不依曰去,依他曰取。

此八段文,令行人作一個定盤針也。

【書籍目錄】
第1頁:省庵大師略傳 第2頁:予茅靜遠居士書
第3頁:勸發菩提心文 第4頁:重印勸發菩提心文講義錄要序
第5頁: 第6頁:釋文題
第7頁:釋人題 第8頁:緒論—序分
第9頁:本論—正宗分 第10頁:結論—流通分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