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優婆塞戒經講錄 太虛大師著

優婆塞戒經講錄 太虛大師著

尸波羅密品第二十三

[日期:2011-01-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太虛大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尸波羅密品第二十三

尸羅、此云清涼,亦即至善。此波羅密到彼岸為大乘,而前三品則為三乘共法或五乘共法,通人天法。

丁四  尸波羅密

戊一  善生問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薩趣向菩提,其心堅固』?

戊二  如來答

己一  通答堅固四法

『善男子?菩薩堅固,具足四法:一者、受大苦時終不捨離如法之行;二者、得大自在,常修忍辱;三者、身處貧窮,常樂施與;四者、盛壯之年,常樂出家。若有菩薩具足四法,趣向菩提,其心堅固。』

常樂出家,不必即是出家,即在家而不為五欲所纏,常有超脫之志。但出家者,確以盛壯之年為宜,以出家後能以長時具足色力、聞、思、修、戒、定、慧、精進、成就自他,作一切宏法利生之事。中國向來多以晚年不能作事時,為可出家享清福者,此種觀念,根本錯誤。又有以為一出家即廢為無用之人,而一談佛法,即以為勸人出家成無用者,亦屬誤解。故信佛法之人雖多,而正行者仍少。

己二  別明戒為根本

庚一  顯戒持犯得失

『菩薩具足如是四法,復作是念:是菩提道初根本地,名之為戒。如是戒者,亦名初地,亦名導地,亦名平地,亦名等地,亦名慈地,亦名悲地,亦名佛跡,亦名一切功德根本,亦名福田;以是因緣,智者應當受持不毀。復次、智者又作是念:戒有二果,一、諸天樂,二、菩提樂;智者應當求菩提樂,不求天樂。若受戒已,所不應作而故作之,所不應思而故思惟,懈怠懶惰,樂於睡眠,念惡覺觀,邪命惡願,是名汙戒。若受戒已,心生悔恨,求人天樂,多諸放逸,不生憐愍,是名汙戒。若畏貧窮,若為恐怖,若為失財,若畏作役,若為身命,若為利養,若為愛心而受禁戒,既受戒已,心生疑惑,是名汙戒。善男子!若人不樂久處生死,深見過罪,觀人天樂、阿鼻獄苦平等無差,憐愍眾生,具足正念,為欲利益無量眾生使得成道;為具無上菩提道故,為如法行故,受持是戒,心不放逸。能觀過去未來現在身口意業,知輕知重。凡所作事,先當繫心修不放逸,作已、作時、亦復如是修不放逸。若先不知,作已、得罪,若失念心亦得犯罪,若客煩惱時蹔起者亦得犯罪,若小放逸亦得犯罪。是人常觀犯輕如重,觀已、生悔及慚愧心,怖畏愁惱,心不樂之,至心懺悔。既懺悔已,心生歡喜,慎護受持更不敢犯,是名淨戒。』

在佛法信解行證中,行之第一步,即為持戒。地者、為所依能持之義,如地能為草木山河所依,而能任持草木山河是。依邪法而活生命者,謂之邪命。受戒動機如不清淨,若在受戒後能深心信解,不生疑惑,則仍不失為持戒清淨也。

庚二  為自為世為法

『善男子!有智之人,既受戒已,當觀三事不作惡行:一者、自為,二者、為世,三者、為法。云何自為?我自證知此是惡事,知作惡業得如是果,知作善業得如是果。所作惡業無有虛妄,決定還得諸惡之果,所作善業亦無虛妄,決定還得諸善之果;若是二業無虛妄者,我今云何而自欺誑?以是因緣,我受戒已,不應毀犯,當至心持,是名自為。云何為世?有智者觀見世間之人,有得清淨天耳、天眼及他心智,我若作惡,是人必當見聞知我,若見聞知我,當云何不生慚愧而作惡耶?復觀諸天具足無量福德,神足、天耳、天眼,具他心智,遙能見聞,雖近於人,人不能見。若我作惡,如是等天當見聞知,若是天等了了見我,我當云何不生慚愧故作罪耶?是名為世。云何為法?有智之人,觀如來法清淨無染,得現在利,能令寂靜度於彼岸,能作解脫,不選時節。我為是法故受持戒,我若不能先受小制,云何能得受大制耶?破小制已,增五有苦,若至心持,增無上樂。我受身來所以未得證解脫者,實由不從過去無量諸佛如來受禁戒故;我今受戒,未來定當值遇恆河沙等諸佛。深觀是已,生大憐愍,至心受戒,受已堅持,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利益無量諸眾生故。』

此間禪定及諸天鬼神,均可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之五通。得阿羅漢果者,乃至佛,並加漏盡。古時有入禪定者,聞附近有若牛鬥之聲,起而細察之,則為螞蟻鬥,此不過天耳通之發端。真天耳,最細、最遠之聲亦能聞。天眼通、不必以目見,即閉目亦能見最小最遠者,且能障壁而見,及見未來之事。他心通、則他人起心,皆能知之。神足通、又謂神境通,亦謂變化如意通,往來隱現一切無礙。五有、即五趣。

庚三  持戒到於彼岸

『善男子!若在家,若出家,若三歸,若八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若一日一夜,若一時一念,若盡形壽至心受持,當知是人得大福德。善男子!若受戒已,修三善業,多聞、布施、修定、修善,供養三寶,是則名為莊嚴菩提。若受戒已,能讀如來十二部經,是名無上大法之藏,勤加精進,欲得具足尸波羅蜜。如是戒者,今世受已,後雖不受,成無作戒。善男子!有戒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戒,有戒有波羅蜜,有非戒非波羅蜜。是戒非波羅蜜者,所謂聲聞、辟支佛戒。是波羅蜜非是戒者、所謂檀波羅蜜。是戒是波羅蜜者,如昔菩薩受瞿陀身時,為諸蟲獸及諸蟻子之所唼食,身不傾動,不生惡心;亦如仙人為眾生故,十二年中青雀處頂,不起不動。非戒非波羅蜜者,如世俗施。』

三善業:一、多聞,二、布施,三、修定。此中係菩薩戒,與通常五戒不同。通途五戒,盡形壽而已,後世須再受,菩薩戒至後世亦不失壞。如昔菩薩者,即釋尊在菩薩位時。

庚四  正明持戒諸相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尸波羅蜜時,所受眾苦,誰能說之?有人若受小小戒已,少欲知足,不能憐愍諸苦眾生,當知是人不能具足尸波羅蜜。若能修忍、三昧、智慧,勤行精進,樂於多聞,當知是人則能增長尸波羅蜜,莊嚴菩提,證菩提果。如是戒者,無量眾善故,無量果報故,無量戒禁故,以是因緣,莊嚴菩提。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既受戒已,口不說惡,耳不樂聞,不樂說世,亦不樂聞,終不放心在惡覺觀,不親惡友,是故得名寂靜淨戒。菩薩若見破戒惡人,不生惡心,為設種種善巧方便而調伏之;若不調伏,當生憐愍,不為身命破戒捨戒。食已、先修慚愧之心,不放逸心,為治身命,如療惡瘡。若入村落,如刀剌林,攝護諸根,修集正念,觀察可作及不可作,不生放逸。若人作福亦因於我,若人作罪亦因於我,是故我得大供養時,不應生喜,得衰苦時不應生瞋。得少供養,應作是念:我今信、戒、施、聞、智慧、如法住少,故得如是微少供養,是故我今不應生於愁苦之念。我為二事受他信施:一者、為增他福,二者、為增自善;是故若得少物、惡物,不應生惱。久住遲得,輕罵已得,爾時復當自責其身:是我宿罪,非眾生過,是故我今不應生惱。若受戒已,為他作罪,亦應說言如是所作實非是道。何以故?十二部經不說諸惡為菩提道,是故我今獲得雜報。若能如是深觀察者,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尸波羅蜜。善男子!若有人能攝護諸根,身四威儀不作諸惡,能堪眾苦,不作邪命,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尸波羅蜜。若於輕重戒中等生怖畏,雖遭惡時,不犯小戒,不令煩惱穢汙其心,修集忍辱,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尸波羅蜜。若離惡友,令諸眾生遠惡邪見,知恩報恩,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尸波羅蜜。若為善事不惜身命,罷散自事,營成他事,見罵詈者不生惡心,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尸波羅蜜。若見如來所開之處,如本持之,護眾生命,不惜財命,乃至命終不犯小戒,雖得微妙七珍之物,心不生貪,不為報恩以善加人,為憐愍故受持禁戒,既受持已,善發大願,願諸眾生悉得淨戒,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尸波羅蜜。』

此明修一度必兼備五度,方能到一度之究竟。菩薩或有為眾生而捨戒者,然非為自己也。雜報、即善中有惡之報。受持戒不發誓願求無上菩提,則僅能得人天小果。

己三  結成在家難勝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具尸波羅蜜是不為難;在家具足,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書籍目錄】
第1頁:懸論 第2頁:集會品第一
第3頁:發菩提心品第二 第4頁:悲品第三
第5頁:解脫品第四 第6頁:三種菩提品第五
第7頁:修三十二相業品第六 第8頁:發願品第七
第9頁:名義菩薩品第八 第10頁:義菩薩心堅固品第九
第11頁:自利利他品第十 第12頁:自他莊嚴品第十一
第13頁:二莊嚴品第十二 第14頁:攝取品第十三
第15頁:受戒品第十四 第16頁:淨戒品第十五
第17頁:息惡品第十六 第18頁:供養三寶品第十七
第19頁:六波羅蜜品第十八 第20頁:雜品第十九
第21頁:淨三歸品第二十 第22頁:八戒齋品第二十一
第23頁: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24頁:尸波羅密品第二十三
第25頁:業品第二十四 第26頁:羼提波羅蜜品第二十五
第27頁:毗梨耶波羅蜜品第二十六 第28頁:禪波羅蜜品第二十七
第29頁:般若波羅蜜品第二十八 第30頁:重示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2-2-26 11:07:57
可以購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