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學佛?學魔?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學佛?學魔?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十、修學佛法成就的關鍵

[日期:2011-01-3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十、修學佛法成就的關鍵

華藏祖師 

(一)發菩提心義訣

初機學佛,必須明瞭世間法與出世法,世間法一切一切,以唯物為主,出世法以唯心為主。世間一切物質,如天地、日月、山河,一切植物礦物必經成、住、壞、空四個時期,一切物質終必空壞,一切生物終必老死,學佛者先看透一切畢竟空而將唯物觀念打破,繼看破一切生命畢竟死亡,而看破色身乃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畢竟空寂,其不空者何也?惟心是也,心者意也,不指肉團心而言,分為心識心性兩種。心識者,眾生心也,亦謂之生滅心。心性者,佛心也,謂之菩提心,亦謂之不生不滅心。

何謂眾生心?由六根攀緣六塵八識而生分別愛惡取捨,包括一切貪瞋癡慢疑,七情六欲,是非恩怨得失之報復心理以及種種意氣用事,由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等而起之妄念均屬心識,謂之眾生心。

迷則由此心識成生滅,落三界,入輪迴而成六凡,悟則由此心性超生滅,證真如,頓般涅?而成四聖。

夫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念起必有染淨,染謂取著六塵,淨謂不取六塵。世人未有不染六塵者,若取著之而起貪瞋淫殺等業是為惡,反之則為善,又於六塵而行施戒忍者是謂善,善惡之業成於今,苦樂之報應於後,因地善惡有上中下之不同,故果地升沈,有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之各異,六道中繼續造業受果從而輪迴不息。

觀其始由眾生心念而生,故佛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善修行者明乎此,故慎其初念,制其染心,斯為要法。若於六塵不取即無業,從而無報,是故一念不生則六道俱銷,輪迴斯絕,業種便斷,斯出三界矣。若居不生而證真,身心永息,是為二乘,若從不生處而起六度萬行,是為菩薩大乘,若似斷未證帶異計邪見者,是為外道,未免輪迴,是故縛脫由心,得失在我,修行者其共鑒之。

彌勒菩薩法語云: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則諸佛,又佛教行人有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又云依智不依識,依識入地獄,明瞭此旨,學佛庶乎近焉。

何謂佛心?即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覺行圓滿,依之而修,謂之發菩提心,依之而證,謂之佛陀,佛者覺也,覺分三種,一、外覺、二、內覺、三、直覺。外覺即澄心,專修一個「惺」字,內覺即住心,專修一個「靜」字,直覺即攝心,專修一個「寂」字,以上三點合為一修持,是為大圓覺,亦即發大菩提心,依此而修持,是為法身常住境界,此時行者安住甚深三摩地(正定)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性平等而住,不生不滅,謂之究竟涅?。

澄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對一切外境,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心平等而住,心不取境,境不臨心是也,其真義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使六根清淨。

住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對心內一切事,過去、現在、未來,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心平等而住,於心無事,於事無心是也,其真義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使第七識(末那識)清淨。

攝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對一切外境及心內一切事,將外境內事,打成一片,是為中境,觀外境如夢如幻,內事悉皆空寂,空幻一如,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心平等而住,住世同一夢境,出世還歸一如是也,其意義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由第八識(阿賴耶)清淨轉成第九識(庵摩羅識)即清淨無垢意,此識即為行者之清淨心性,經云:「諸佛清涼月,遊於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繼要安住甚深三摩地,保任此正定,則自性與法界性打成一片即究竟涅?矣。

修行之道無他,唯有革心而已,即將眾生之生滅心轉為不生不滅之大菩提心是也。

總之,一切眾生未明心見性時,見色住色,聞聲住聲,心為六塵所轉,四大五蘊所障,四相所迷,自己作不得主,故輪迴生滅,見性之後,六塵還原為佛性矣。

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過去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未來諸佛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望為勉旃。

(二)返聞自性的途徑

智敏慧華金剛上師 

各位首需了知,自性即佛,佛即是心;自性本淨本定,切勿著意令心得定,只需不染,空淨自現。(佛教大小顯密諸乘之一切經典法要,一切次第儀軌,或漸或頓,或權或實,皆為皈元之方便)性是體,心是用;猶如明月,月亮是體,月光是用,雖清輝遍照,月體本一。更當照了一切有形有像之外境及無形無相之心念,皆由自性本體所現而不住著;如鏡花水月,非有非無。真覺悟此心者為佛,迷此心者即是眾生。返聞自性就是將眾生無始以來,追逐外境,向外馳求的心,返轉來觀照本覺本淨的真心。

綜觀世間一切物質畢竟毀壞(成、住、壞、空),一切生命畢竟死亡(生、老、病、死),一切想念畢竟虛妄(生、住、異、滅),所有一切一切皆生滅不已,其不滅者惟自心正覺。自心,分心性、心識兩種;心性為不生滅心,即正覺,是為智;心識為生滅心,即妄念,是為識。經云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凡於一切外境及心念不分別取捨即為智(正覺);凡取著六塵而起分別愛惡取捨即為識(妄念)。菩薩曉得返照,當下即捨,撇得快,不住塵相識執,故成正覺;眾生不知返聞,被根塵識所纏,念念分別取捨,故不能解脫。由此可知成佛之關鍵,只要時時返聞自性本覺,不被塵識所迷,由短暫之一念覺悟,逐漸延長至念念覺悟,即能轉識成智而成佛道。也就是將攀緣六塵之識心(思想)扭轉,來照了塵相假,識用妄,心念空,於根塵相接時(眼見色耳聞聲:六根六塵相接時),不起分別愛惡取捨,只觀照不變不遷之自性。再明白說:腦子不想外境好惡分別取捨,不想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不想,只想此無形無相,如如不動,光明遍照,豎窮橫遍的本覺真心,只想此一塵不染,卻萬法森羅,本無來去,又恒示來去,清淨廣大,圓融無礙的自性,這就叫返聞。恒常如是,因緣時至,即能悟見本來而證性空,此時內不見身心,外不見世界,心·佛·情·器,平等平等。

 

我們既知自心(不住塵識之心)是佛,覺即是佛,又何苦費盡辛勞向外覓求,需知覓亦不得,得亦非真,佛要向心中求,其向心中覓求之具體而究竟的方法即返聞自性。

行持

我們實修時,可以在靜中修,也可以在動中修。靜中修就是在家中趺坐而修大空;動中修是歷緣對境修,也就是在行住坐臥一切處,見聞覺知一切境上修,再講得簡單些,我們終日吃飯、穿衣、起而行、倦而眠,完全跟其他人一樣,只有一點相異:就是我們心中不染六塵、八識,看到漂亮的東西,我們不執著,聽到悅耳的聲音,也不追尋……念念都是真如慧照,不離本際,不捨大悲。你也許會說:我們也想不染六塵,但是六塵卻纏縛難脫,怎麼辦?此為無始業障習氣深重所牽,需仗密法精進修持,消業除障而入清淨本來。密乘在加行方面有皈依發心消除障礙,金剛心清淨罪業,供曼達以積資糧,上師相應趨入加持。本門的心地法門方面有各種修心要訣、要門,本尊心要,皈元要訣,大手印,大圓滿,且卻妥噶,仰兌阿兌等等都是立斷頓超的最勝解脫道法門,不離此心,圓滿佛土。然勝法雖多,各隨根性,只選一法而修即能成佛;如修多法反成障礙。但不論修持任何法門,都以止觀為基礎,以圓滿福智二德為指歸;修止觀(圓智德)入定之方法很多,有各種次第,但以返聞自性本體為最了義。修持返聞略分二門,一者真空,二者妙有。

空門

返聞自性本空,了知一切相、一切念,皆由自性所現,其體性亦空。一切法皆空,如幻而有,實如夢境,試想夢中景物,栩栩如生,歷歷分明,種種行動造作,皆與現實生活無異,然正夢之際固不知為夢,猶現今生存亦然,迨悟後方知不僅自己在夢,即周遭人物,山河大地亦皆夢中一景。既然一切物質終究毀滅,一切生命畢竟死亡,一切皆如幻而現,故泯一切相,憊郾究氈炯胖孕謀咎澹拎粗諫趑獱鸚裕罎牆部展邸?閶暇慽唬骸靶榭丈茕晷?內,如片雲點太清裏。」自性之廣大,實非人類的理智所能測量,眾生在纏時,總是認定此軀殼為真身,棄海認漚至為可憫,故真實修持者,不在事相上或色身上修,而是直觀本體實相,安住清淨無染,卻萬德圓具的真心中,一心不生全體現,入法性之流,泯能所對待,直證第一義諦(可依法本修持。)

有門

另外一個方法是從妙有入手。現代人一身肩負許多工作和責任,人口擁擠,沒有安靜的環境修空觀,就可從妙有著手,由本體起妙用,示現本尊,普度一切眾生無不成佛,故了知周遭的人物、六道有情都本具佛性,度為本尊;又觀一切世界,皆為諸佛淨土,高樓大廈或木屋草棚,都是淨土之宮殿,與諸佛淨土無二無別;一切音聲都是本尊的咒音;一切想念都是諸佛的甚深宏願;久之即離分別愛惡,妄想顛倒執著取捨。因為所見,唯有諸佛依正莊嚴,所聞,唯有諸佛一乘圓音,覺,是甚深般若薰照,知唯一乘實相,菩提大願;自於行住坐臥一切時,見聞覺知一切境,皆不為塵境所染,內心妄念煩惱邪見不起,久之自性清淨,實相現前,不起於座,即成正覺,當依法本而修。(由此進修,尚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二門,容待後述。)

修行道上的障礙與對治

自古以來學佛之人無量無邊,成就的人卻鳳毛鱗角,不要說成佛,即成聲聞緣覺亦不多,這是什麼原因?主要是因學佛者總喜歡以人類的心、意、識,去尋求那個根本不能以心、意、識來測量來尋求的不思議境界。所以諸菩薩千思萬慮不能測佛智,只因妄想思慮故;釋迦牟尼成佛時就舉手觸額而歎:「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無不具足如來福慧德相,只因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顛倒、執著,則清淨智,無師智,自然現前。」

另外一個障礙,即眾生有喜歡向外攀緣六塵、貪得無厭之習性,不信自己本心具足一切功德。也許你們會想,既然自心本具,為什麼我們不是佛?當然,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畢竟成佛,只要他放下一切執著、分別取捨,也就是說我們如不被這個花花世界所牽引,致生起種種造作、追逐,而迷失自性,若能念念都無求無得,離開追尋求得之心,離開希望懼怖的心,離開一切分別對待的心,外不受塵境所纏,內不受心念所轉,久之六根清淨,妙明真心自顯,即成佛道。六祖不識一字即能悟證,阿難多聞第一,仍待所聞掃淨,而後方證真空。由此足證成佛不需多法,唯此一事實,無二亦無三。

佛告訴我們,要離開妄想、顛倒和執著的方法為修習禪定,定就是專注,在眾多的各種定中,最殊勝的即是體性定,也就是返聞自性。但單靠自力很難成就,因上根之人太少了。黃檗禪師就曾感歎:禪門之中千人萬人,真正能入的,只有三個兩個。為什麼?因為只仗自力。必須兼仗佛力,才能速證無生。而在密乘,仗三根本三寶加持,各位如真能深信、切願,而又力行的話,上根者於此生,中根者於臨終,下根者於中陰都能夠三密相應,證到本來不入輪迴,直生本尊淨土。

願力

我們若立志成佛度生,發願是很重要的。因為諸佛因地於起修時都先發大願,然後願行相應,才能圓證。修心好像種田一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假使只求世間福報,雖也能如願,最多是報生人天,福報享盡,還會墮落。假如各位能像諸佛菩薩一樣,發心度盡六道眾生,就憑這樣的大菩提心,將來一定能成佛;因為發心就是播種,播了要度盡眾生的種籽,將來一定就能夠成就無上佛果。而且乘著願力,決不墮三惡道,生生都在佛道中圓滿福音,直至圓證無上正等正識。

精勤

最後講到行持,發了願如果不實行,那也是枉然,好像幻想家終日空想而不力行,決難成就。所以我們要行住坐臥,心心念念,時時刻刻,不是持咒修法,就是返聞自性,或如幻度眾生,或是讀誦大乘經典,研讀本門開示等;修行好像鑽木取火一樣,要不斷的鑽,才能冒出火苗,假使早上鑽那麼三下,晚上鑽那麼兩下,隔幾天再鑽,那永遠不會生出火來,所以一定要發精進心,長遠心,持續不斷的修持,由暫而久才能成片。

總之,在繫縛中之眾生,常常像無頭蒼蠅般在名利是非,人我得失,分別取捨中亂闖,見色住色,聞聲住聲,心念不淨,為塵所轉,修途中障難重重,作不得主。故密乘行人,應時時觀想本尊在心中,上師要頂載,一言一示,皆為利益眾生而作,尤其在日常生活中,妄境當前時要歷境驗心,看看此心是否被塵境所動,更時時用智慧覺照,持自心不動如大地,知一切相都如幻而現,也都是妙有,佛來魔來,不欣不厭,安住不動,終歸寂滅。久久如此覺照諸相而不住,真實的智慧慢慢就會生出來。再進一層連智慧都不執著,因為智慧也是自性所顯,所以心經說「無智無得亦無失」,倘有智有得,便也有失,終非究竟。願與我密乘同門共勉,如實修持,同證佛果。並以此功德回向法界眾生,速證無上菩提。

【書籍目錄】
第1頁:一、前言 第2頁:二、學佛的目的
第3頁:三、皈依學佛必須特別戒慎思索的二件事 第4頁:四、高僧大德、真正成就者為何不以神通來接引眾生?
第5頁:五、修持佛法的基礎與方法 第6頁:六、坐禪與靜坐有何不同?禪定的種類及其境界之差別?
第7頁:七、修行中呈現境界、異相好嗎? 第8頁:八、佛法與外道所言「感應」之不同?
第9頁:九、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一 第10頁:十、修學佛法成就的關鍵
第11頁:十一、我們的期盼——最後的叮嚀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