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八大人覺經講記 聖嚴法師著

八大人覺經講記 聖嚴法師著

怨親等施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怨親等施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大人覺知的第六項是:凡是生活在貧苦中的人,就會多生怨忿,容易與人橫結種種惡緣,所以佛弟子們,應當學習菩薩們所作的布施行,常念怨親平等,不念舊日的惡行,也不憎恨正在做壞事、說壞話的惡人。
  
  釋迦世尊從發心成佛到修行菩薩道的階段,都表現出慈悲與智慧的交互並存,直至涅槃前為止,他不僅以悲智雙運來自行化他,也以福慧並重來訓勉弟子們。 《佛遺教經》說:「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又說:「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這是告誡弟子們,智慧能度 生死,所以很重要,用佛法的智慧行於人間,就等於如來的法身常住在世,但由於佛法重視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的悲智雙運,福慧兩足才是佛陀人格的圓滿完成。所 以經文在說出智慧的重要性之後,立即又開示慈悲的重要性。
  
  經文所說的「貧苦」,含有兩層意思:1.一般凡夫缺乏養活身命的物資之時,便陷於貧苦之中;2.一般凡夫缺乏因緣觀及因果觀的智慧,不論貧富貴賤,也是陷於貧苦之中。前者是因為無力生存而苦,後者是因為不能掌控命運而苦。
  
  這兩種貧苦的人,心中常存怨尤,跟任何人相遇相處之際,都會以仇恨不平的心情對待。就好像把兩隻鬥雞關在一個小籠子裡,牠們彼此為了伸展自己的空間, 總以為是另外一隻雞妨害了自己,所以均以怨恨心來跟對方相鬥,非得鬥到兩敗俱傷、血肉糢糊、無力再鬥而等待死亡為止。這就像貧苦而心懷怨怒的人,往往見了 任何人,都把對方看作冤家仇敵,隨時都可能跟他人結上惡緣。
  
  發了菩提心的菩薩行者,由於有了佛法的智慧和慈悲,對於任何眾生,不論是怨是親,只要他們願意接受菩薩的布施,便給予平等的待遇;不會計較正在等待幫助的對象,過去有沒有對自己犯過惡行的記錄;更不會在乎那些需要幫助的對象是善人還是惡人,都會一律給予平等的布施。
  
  菩薩行者可能顯現位高名盛、大富長者的身分,也可能示現一貧如洗、露宿街頭的乞者身分;由於他們擁有智慧心和慈悲心,不論他們自己有沒有財物,都會有力量以歡喜心來布施,貧苦的人遇到了他們,都能獲得布施的救濟。
  
  布施的項目共有三種:1.財施;2.法施;3.無畏施。遇到菩薩行者,可能同時得到三種布施,也可能只得到兩種,但至少可以得到佛法的智慧心與慈悲心的布施。
  
  智慧能助人轉苦為樂,化憂為喜;慈悲能助人轉失望為希望,化恐懼為安全。缺乏智慧與慈悲的人,縱然富甲天下,也等於是貧苦的人,捨不得拿出東西來布施給他人,縱然施捨一些小惠,還是希望從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回報。
  
  菩薩行者經常富足而行布施,貧苦的愚者經常怨尤而患得患失;菩薩行者能夠平等照顧怨與親,貧苦的愚者滿眼所見都是冤家和仇人。只要修學了佛法,便能轉貧苦為歡喜富足,化貪求為布施修福。
  
  慈悲的布施行,必須配合智慧的抉擇力。如果是沒有慈悲的智慧抉擇,容易變成僵化的理性主義者,即使不傷人也會傷己;如果是沒有智慧的慈悲布施,容易流為愚蠢的感性主義,不僅害己也會害人。所以佛法中的智者和仁者,一定是理性與感性的調和運用者。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者序 第2頁:前言
第3頁:經題釋義 第4頁:誦念本經
第5頁:修四念住 第6頁:少欲無為
第7頁:常念知足 第8頁:常行精進
第9頁:增長智慧 第10頁:怨親等施
第11頁:不染世樂 第12頁:代眾生苦
第13頁:總結全經 第14頁:勸誦滅罪
第15頁:附錄一 第16頁:附錄二 佛說八大人覺經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