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六卷)

[日期:2011-01-2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講述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首先我們要明瞭這篇文章是祖師為最上乘人的開導,所以每一句話意義都非常地精深博大,那麼是因為最上乘說的,都是講的最高的原理原則,我們應當明瞭。但是修學只能算是一個最高的指導原則,因為初學人畢竟到不了這樣的境界,初學人還要守初學的規矩,古人所謂:不依規矩,不成方圓,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我們捨棄規矩,就想向最上乘來下手,跟諸位說那沒有不失敗的,這是我們必需要知道,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諸位同修,我已經盡到勸勉的責任,諸位聽得懂聽不懂,是諸位的事,肯不肯依照佛祖教誡去修學也是諸位自己的事情。那麼這個前面兩句是:

『不見精麤。寧有偏黨。』『偏』就是偏一,『黨』是黨類,就是一類一類的,不同類就叫不同的黨,一切法本是「一心妙用,畢竟一如」,所以祖師講:那裡還會有精麤偏黨,可是悟了以後才是這個境界,迷的時候在一切法裡面,你就見到精麤,就有所偏一,既然有偏一了,有精麤了,所以初學一定要擇善固執,我們才能成就,古德常常教誡我們,連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頭,開章明義就給我們說明要親近明師,把這一條列入在學佛第一個項目,第一個條件,如果你說不親近老師,自己就能成就的,你們看六祖壇經「參請機緣」那一章,經論,佛祖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師自成」那是威音王佛之前才可以的,威音王以後這無師自成的,都叫做天然外道,我們要牢牢記住這一句話,而佛在楞嚴經裡面教誡我們,給我們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所以,諸位親近明師、親近善知識,是我們修學能不能成就的第一個因緣,我們怎麼可以能夠疏忽呢?

那麼底下一句講到『無難無易』了,怎麼叫『無難』呢?這個問題就是在你肯不肯覺悟,悟了就不難,迷了就是不容易,可是迷悟只在一念之間,如何能在一念之間轉迷為悟,這是自古以來參學的重心,樞紐之所在,佛法修學的過程,像清涼在華嚴裡面給我們列出來,信、解、行、證四個層次,首先就是建立信心,信心第一個是信自己,第二個是信教理,佛法所謂是依法不依人,信教理,第三個信善知識,就是要信老師,如果能具足這三種信心,才能入道,換一句話說,才能夠起解、才能夠修行、才能證果,這三種信心,就好比鼎之三足,缺少一條都不能成就,三條都具足叫信心成就。那麼開解、修行、證果都不難,缺少一條就是信不具足,這個三條的確不容易,任何一條都不容易,自信心很不容易建立,佛的經典也不容易教人相信,有幾個人百分之百全程肯定的去相信去接受呢?不容易!佛的一切經典教你學的,是學一門,八萬四千法門只教你修一門,不是教你門門都修,佛在經典有很好的比喻,佛像一個大醫王,佛所講的這一些經論都好比是所開的藥方,佛是應機說法,開八萬四千法門是治八萬四千種病痛,我們自己有什麼毛病,應該取什麼藥方來對治,不是教我們門門都對治,好比那個藥店,你今天傷風感冒了,你去買感冒的藥吃,你不能把那藥店所有的藥統統拿來吃,你把那個藥統統吃下去了,不但你那個病不好,恐怕要轉深了,法門也是如此,八萬四千法門裡面只許選一條,這個道理我們講了很多,所以是一門深入,無論是在行門或者在解門都要求的是一門深入,我們看古來的大德,在家出家,一生當中專攻一部經,專講一部經,這樣的人不勝枚舉,不要看到這些藏經裡面古德這個註解的有幾十種之多,你要曉得那幾十種之多裡面,它是以一種為主,要曉得這個道理,他在他自己道場講經,只講一樣,不會講第二樣的,別人請他,他可以答應;本道場就是一部經,別人請你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寺廟去結結緣,講個經、講個論那就隨便講,人家請講什麼就講什麼,自己道場只講一部經,一部經講完了,從頭再來,週而復始,所以這個道場就形成了權威,自己成就,共同修學的大眾成就,道場也成就,就是古人給我們的垂範,我們應當要記取!應當要學習!所以這樣就容易了,只一門深入就容易了。

所以諸位要去親近老師,親近道場,你怎麼個親近法呢?譬如講今天我們選擇老師,我想學什麼東西,那個地方專門研究這個東西,我就去親近他,志同道合,志不同,道不合不能成就,勉強不得的,這是諸位必須要記住,不能勉強,我們學華嚴,大家在一塊統統學華嚴,志同道合,學法華的跟學法華的人在一起,志同道合,學彌陀經的跟彌陀經在一起,志同道合,這樣才能成就,這是諸位一定要曉得的,一個道場它有一個法門,所以建立有學風,有道風,這叫道場。

如其不然就難,我們今天在此地給諸位說,一切都沒上軌道,如果上軌道了,這個道場就是專講一部經,專修一種法門,這是上軌道的,現在沒有上軌道是給諸位作修學之前的預備,所以我們樣樣東西都在講,給你作準備的,將來離開圖書館之後了,你們才曉得怎樣去參學、怎樣去尋師訪友,成就自己的道業,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圖書館貢獻給諸位的是給諸位奠定將來參學的基礎,所以你們學什麼,我覺得都好,明白這個道理,現在就要留意,留意什麼?志同道合的這些同參道友,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不然的話,就難了,一個人不行,孤陋寡聞,閉門造車,不能成就,自己在沒有大徹大悟,大開圓解,念佛人沒有得理一心不亂,都不能離開老師,就是師友都不能離開,那麼這是說到難與易。底下兩句說到:

『小見狐疑。轉急轉遲。』這是『小見』是指見解有一點點,不夠深,不夠圓,對於大道他懷疑,諸如聲聞、緣覺,他也有功夫,也有智慧,但是小而不大,對於佛所講的無上菩提涅槃,他信不過,所以他懷疑,那麼這是說他『轉急轉遲』了,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無不是希望我們早成佛道,希望我們趕快回頭,可是自己總是遲遲耽誤了,總是辜負了佛祖的期望,那麼這個意思是通常講小乘人的。而我們呢?連小乘都不夠,小乘人如果說是一回心求生淨土,他就是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比這個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的人要高明多了,但是他就是不肯回頭,我們雖然心裡說的不是小乘,我們是大乘人,其實大在那裡呢,連一個人都容納不下,還大?大在什麼地方?這兩天我說過了,連一天都沒有認真去修行,還說修行,我不講時間長,我講一天,那一個人認真去修過一天,甚至於說,那一個人認真的去修過一個鐘點?這是我們要認真去反省去檢討的,修行諸位要記住是念念覺而不迷,那叫修行,我說的不過分,一個小時當中,這個時間不算長,在這一個小時當中是不是念念都能夠保持覺而不迷?所以我們說人家參禪的「口頭禪」,我們今天講修行是嘴皮上的修行,沒有用。下面兩句是

『執之失度。必入邪路。』這是講執著,這個兩句話特別要告訴諸位,這是祖師對於開悟之後的境界上說的,不是初學,未悟之前必須擇善固執,你執之才不失度,你要不執著就失去了失度了,必入邪路,悟後的人怕執著,沒有開悟之前就怕不執著,那不執著就不得了,這是一個悟前,一個悟後,這兩句是對悟後人說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夠誤會,所以在初學的人,不曉得要擇善固執就必入邪路,大徹大悟之後還要固執,那就入了邪路,這是什麼原因呢?沒有開悟之前就好像我們迷路不認識路,需要跟一個識路的人請他帶我們去走,我們要跟著他,譬如現在國際觀光的風氣很盛,外國你沒去過,組織一個團體去觀光,一定要有個導遊,你得聽他的,要守住他的這個法度,你才不會迷失,你要不願苦心跟他,要自己走必然迷失道路,這就是你路不熟,到你路已經很熟了,那不必要別人帶路,再叫個人帶路,不是嫌累贅嗎?不是麻煩嗎?所以,悟了以後就不執著了,沒悟之前必須要擇善固執,這個地方絕對不能夠錯會了意思。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這是承前面兩句而來的,這就大徹大悟以後,一切妄想執著統統放下,所以『放之自然,體無去住。』為什麼悟後要去執著的心?諸位要曉得,佛所講的一切教理,所講的一切方法,禪宗裡面所講的一些公案,就像一個指路碑一樣,當我們迷的時候需要它,尋著它的道路去模索,但是那不是大道,如果要證入大道,需要把這個全部都要捨棄掉,換一句話說,必須把自己的妄見、妄解,換一句話說,自己一切的見解統統放下,這樣二障才能夠消除,一心,就是清淨心才能夠現前,清淨心現前的時候,不但來去找不到,連始終也了不可得,無始終、無內外、無生滅、無染淨、無去來,這是自己一心現前,也就是一真法界現前,這才是如如佛境,是學佛人最終極的目標,希望能夠證得這個境界,可是這個原則我們現在能夠用得上,那就是要放下,曉得這個原則了,我們就知道我們為什麼要放下,放下的好處在哪裡?不放下有什麼不好處,這兩話給我們很深的啟示。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昏沈不好。不好勞神。何用疏親。欲趣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任性』是自然,自自然然,換句話說,只要你能夠放下妄想執著,放下以後的的境界就是這八個字,『絕』是斷絕,『惱』是煩惱,煩惱從此斷絕,『逍遙』就是自在,經典裡面講的「解脫」,此地所說的『逍遙』一個意思,煩惱障斷,得大自在了,證得真正的解脫了,這個時候真是禪家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就是『任性合道』,自自然然,無有一法不合大道。

『繫念乖真。昏沈不好。』這兩句是說我們修行人的通病,起心動念就與自性違背了,說自性大家不容易懂,我們講「清淨心」,或者講「一心不亂」,起心動念就與一心不亂違背了,因為你一起心動念,這個心就不一了,心就亂了散亂、昏沈,都是心病,所以說不好,這是學佛人通病,一個就是心裡放不下,心散亂,妄念很多;另外一種就是雖然沒有什麼妄念,昏沈,一天到晚打瞌睡,精神提不起來,這兩種都是毛病,都是一心不亂的大障礙,所以兩樣都要放下,念佛人放下萬緣,就是放下散亂,二六時中提起一句佛號,念得字字分明,相續不斷,那就是放下昏沈,不念就昏沈,所以心裡有佛號,這個是對治散亂、昏沈的方法,禪家用的辦法,常用的是「觀心」,或者用的「參話頭」,也是對治這二種煩惱,可是觀心與參話頭都沒有念佛來得方便。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不好』是指前面所講的,一個是散亂心,一個是昏沈心,散亂昏沈都勞神,『神』是精神,昏沈的時候精神提不起來,散亂的時候精神不能集中,所以都是屬於勞神,『疏親』是比喻取捨,對這個境界裡面,六塵境界順了自己意思的了就想得到,不順自己的意思就要拒絕,疏與親就代表兩邊,你在這個境界,兩邊境界,一個是歡喜的,一個是不歡喜的,你在裡面就有取捨、就有好惡,哪裡曉得這種好惡取捨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真實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我們在境界裡面起心動念都是錯的。下面句說:

『欲取一乘。勿惡六塵。』佛在法華經裡面告訴我們,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真正佛法只有一佛乘,所謂是無上菩提涅槃,經裡面常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就是一乘法,六塵不離一乘,六塵就是一乘,如果我們在六塵裡面起好惡,這個一乘佛法沒有分的,決定得不到,所以講堂裡面跟諸位講解的理論、原理、原則,用功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待人接物之處,『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換一句話說,在五欲六塵裡面去修行,修什麼?實在講這個三祖這篇文章,五百八十字,二句話可以把它包括盡了,那就是「看破、放下」。金剛經裡面:「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必去討厭五欲六塵?只要在五欲六塵裡面真正做到不取相不動心,就能證得無上菩提了。昨天我在華嚴經裡面跟諸位講的這個聲光、與放光,一定要懂這個意思,果然覺悟了,真正是佛光普照,就像六祖一樣的,心中常生智慧,定慧天天增長,福慧天天增長,不至於再死在教下。所以對於一切,特別是不順心的境界,不要討厭,因你有這個「厭」的心,這個心是你自己清淨心裡面的障礙,順境沒有歡喜心,逆境沒有討厭的心,所以佛祖教我們用平等心,一切境界裡用清淨心,用平等心,這叫「真修行」,底下兩句接著說: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這意義更深了,六塵境界從那來的?是自性變現的相分,這裡面哪有好惡呢?好惡是起在我們迷失了自性,產生了好惡的妄念,好惡是妄念,不是真心,真心裡面沒有好惡,真心之體裡面沒有,真心之相裡面也沒有,真心的作用裡頭也沒有,所以用真心,就還同正覺,正覺是諸佛菩薩,自己就成佛了;如果還有迷心,迷而不覺,在境界裡頭分好,分惡,有取、有捨,那是迷惑顛倒。下面說: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心就是佛心,性就是佛性,悟了就無為而無所不為,迷了的人就像那個蠶一樣,作繭自縛,誰繫縛了你,沒有人繫縛你,是你自己繫縛你自己,古人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誰來幫助你解脫呢?還是你自己,因為束縛你的是你自己,所以解脫還是自己,那麼實在講就是迷悟啊!上面那個『智』就是悟,『愚』就是迷,迷了你看從自性體相用當中,生起了無明煩惱,變為二障,三途六道,真是作繭自縛,每一天起惑、造業、受報,經典裡面跟我們講的是一個大的輪迴;其實,你這個頭腦要稍為冷靜一點,細心去觀察觀察,我們是念念當中輪迴,念念起惑,念念造業,剎那剎那在受報;發一念善心,一念慈悲心,精神就很爽快,覺得身心輕安,一念愚癡,一念瞋恚,就覺得身心很粗重,所以起惑、造業、受報,剎那剎那,學佛人要很冷靜的去觀察,我們希望自己得到無上菩提,希望自己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還要迷惑顛倒,還要作繭自縛,那怎麼會成功呢!所以要曉得,果報的責任在自己,不在別人,不在境界,的確是自作自受,自己粗心大意,自己造成的果報,自己要受,縱然是外面,外面只給你作一個增上緣而已,親因緣是自己,所緣緣是自己,無間緣是自己,所以自己對自己要負責任,不怨天、不尤人、起惑、造業、受報。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妄空華。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下面兩句就講得更好了。『法無異法。妄自愛著。』『法』是講世出世間一切萬法,底下這個『法』就是講的一乘法,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是一乘法,換一句話說是一乘法的別名、別相而已,這才說之為『法無異法』,這句話如果諸位聽了還不太容易體會,我們用古人比喻來說,古人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好像我們到這個銀樓去參觀,千百種裝飾品,像手鐲、手鍊子、戒指,做得花樣很多很多,千千萬萬種,仔細去一看同樣是一個東西,全是黃金,我們把金比喻做一乘法,器比喻做一切萬法,世出世間一切萬法皆是一乘法,都是真如本性的相分,所以別相,別名而已,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差別,所以說萬法一如,金剛經裡面所說的「諸法如義」,如就是無異,既然一切法無異了,你在這個裡面起貪愛、起厭惡,都是錯誤的,所以叫『妄自愛著』,如果曉得一切法是平等的,你的心也清淨了,一切法裡頭決定沒有討厭的,也沒有貪愛的,那麼換句一話說,你的三毒煩惱也就連根就拔除了,曉得一切法平等的,不起貪心、不起瞋恚心了、不愚癡了,三毒斷了,煩惱障就盡了,無量無邊的煩惱是從這三個根本煩惱生起的,所以這三種叫根本煩惱,叫三毒煩惱,怎麼起來的呢?不知道萬法一如,在這一切萬法裡頭,妄生愛著,所以才起三毒煩惱,所以才起無量的煩惱。後面兩句是:

『將心用心。豈非大錯。』這個兩句話最重要的意思是叫我們不要死在言句之下,我們今天無論做什麼都是將心用心,我們學佛是將心用心,我們求解也是將心用心.甚至於我們今天想斷煩惱.想證菩提.無一不是將心用心.而不曉得心體廣大.無有限量.我們用的,用得太小了,心本來是廣大而無邊際的,我們不曉得用,佛在經論上常常作比喻,把這個心比作大海,而我們今天所用的呢,是大海裡頭的一個小泡泡,楞嚴經就講得很清楚,把自己的本心忘失掉了,將本心所變現的妄心誤以為是自己的真心來用它,這樣才鑄成大錯阿!,怎樣才會用心呢?禪宗的祖師告訴我們:「正在用心時,恰恰無心用。」這就叫做會用心,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當中,說過了很多很多次,正在用心時,這個裡面有自受用跟他受用,自受用的是清淨心,他受用的是慈悲心,自受用的是一心不亂,他受用的是八識分別,那是大慈大悲,自受用是無分別,他受用的有分別,分別得清清楚楚,而自己有智慧的覺照,兩種受用具不可得,這就是無心用,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這叫會用心,如果自己執著有個清淨早就不清淨了,執著自己一心已經不是一心了,執著不得了。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這兩句意思很明白,一切萬法本來平等如如,好惡就是妄想,就是分別執著,所以不但亂是從迷裡面生的,諸位要把這個句子看清楚,寂也是從迷裡面生的,諸位也許看到這裡,『寂』不是很好嗎?清淨寂滅這個境界好,小乘人的境界,偏真涅槃,佛叫它作「無為坑」,那是寂,楞嚴經裡面稱之為九次第定,九次第定給我們心地亂的人,散亂的人,統統是從迷裡面生的,所以諸位想想那個禪定,得一點小小的禪定有什麼了不起,他還是迷而不悟,世間法裡頭四禪八定,阿羅漢、辟支佛所證得的九次第定都是從迷裡面生的,沒開悟,所以他有好惡,你看拿阿羅漢來講,他愛好偏真涅槃,他愛好寂靜,他不願意到人間來接引大眾,他怕亂,只要有好惡的心就沒開悟,悟了的人怎麼樣呢?沒有好惡,因為開悟的人不執著了,沒有開悟的人有執著;那麼有執著,剛才講了擇善固執,四禪八定跟九次第定,寂是善,應當要固執,到什麼時候才破迷開悟呢?到第九定的時候,把你那個好惡的心捨掉就開悟了,這是講一般修行的境界,那個根性大利的人,他不必經過九次第定,他一下手就能把好惡的心離開,一切境界裡面不生貪染,不生瞋恚,這是放下,換一句話說,他不生煩惱,是了了分明,他是有智慧,智慧增長,他又肯大慈大悲把每樣工作都能夠做到盡善盡美,這叫福慧雙修,他不是不做事情,樣樣都做,樣樣都做到盡善盡美,這是佛法,佛法是捨己為人之法,是犧牲自己成就別人,學佛的人天天種福,天天造福,是叫別人享福,不是叫自己享福,叫別人享福。釋迦牟尼佛有福報,他要不出家,他繼承他父親的王位,貴為天子,富有四海,那是享福,他把王位捨棄掉了,出家去沿門托缽,他修福,福報給別人去享,這是佛菩薩,這是覺悟的人。迷惑的人,別人造福讓我來享,這是迷惑顛倒,可是諸位一定要記住,福報享得盡,你把福報享完了怎麼辦?這個不得了,修福的人福報享不盡的,為什麼?他自己沒享,別人去享用了,自己又不斷在修福,所以這個福報是無有窮盡的,為什麼不修福呢?修福要在一切境界裡面做到心無好惡,在一切境界裡面修平等心,破除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盡心盡力為大眾服務,凡是有利於大眾的事情,我們盡心盡力去做,有害於大眾的事情,我們決定不能做,這個叫大慈大悲,這叫修福。明白這個道理,精進不懈,這是智慧,福慧雙修。底下這個兩句:

『一切二邊。良由斟酌。』『二邊』就是佛法裡面講的邊見,什麼叫邊見,指一切對待之法,譬如前面講好惡,這就是兩邊,一邊是你喜歡的,一邊是你討厭的,這就是兩邊,是非、善惡、利害、得失都是兩邊,一切這些相對,對立的兩邊從那理來?是從你妄念裡面生的,這個『斟酌』就是妄想分別.離開妄想分別兩邊的邊見就沒有了,佛為什麼叫我們離開兩邊?下面給我們說出事實真相。

『夢幻空華。何勞把捉。』金剛經給我們講得很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何必去把捉呢?『把捉』就是分別執著,「一切有為法,都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在這個裡面起分別、起執著就是大錯特錯!經論的教訓都是教給我們做人,教我們處世,教我們破迷惑開智慧,教我們離苦得樂,破迷開悟,我們自己要能體會到經裡面所講的真實義,開經偈裡講,「願解如來真實義」,每一次講經之前我們都要念這四句偈,為什麼我們愈聽愈迷惑,愈聽愈顛倒,這是我們應當認真去檢討,如果說我說得不清楚,說得諸位不能理解,不能接受,大家要告訴我,我們要換教材,我們不能再繼續講下去,繼續再講下去,這個過失在我,希望諸位要真正能愛護這個道場,一定要提出意見,聽不懂的地方,聽得有誤會的地方,或者嫌這經典太深了,或者是我講得太深了都要告訴我,我們寧願把這些大經大論統統止住,選擇小乘經來講,因為這個目的就要去真正做到破迷開悟,我們能得受用,這不是說將來的時候,現在就要得受用,現在如果得不到受用,說將來會得受用,那是太渺茫,靠不住的,佛門裡面講果報,先有花報,後有果報,如果沒有看到開花,你要想希望到,等待結果,這是渺茫的,花開得好,果一定茂盛,一定好,所以發覺好像我這就是,我們自己好像有病一樣,佛法是藥,這個藥下去之後不靈,不但病沒治好,而且把病加重了,現在在我們感覺到就有這種現象,我自己所修學的,我自己所講的,對我個人來講是對症下藥,我自己體會到的確是定慧增長,換一句話說,對我適用,對諸位未必適用,總不能說是以我為主,這個是錯誤的。我自己修行是以自己為主,那麼大眾到這講堂來聽經,應當是大眾為主,所以這個經論講應當是大眾來選擇,應當是大眾來啟請,這樣才能夠比較上契機,所以這信心銘,我們儘快的把它講完,今天這個進度比以往就快多了,所以講完之後,我們選擇一點能夠契合眾生、大眾需要的我們來講。

【書籍目錄】
第1頁: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一卷) 第2頁: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二卷)
第3頁: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三卷) 第4頁: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四卷)
第5頁: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五卷) 第6頁: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六卷)
第7頁: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七卷) 第8頁: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八卷)
第9頁: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九卷) 第10頁: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十卷)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