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劉洙源先生書札 劉洙源先生述

劉洙源先生書札 劉洙源先生述

書三

[日期:2011-01-2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劉洙源先生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書三  廿四年春二月十五日

昨日得書,問法懇切,令人起敬。措〔惜〕所陳之義,盡是邪知邪見,此由以前問津佛法,未得一箇明白人,故貽害如此。今于所問數端,修加駁正。從前知見,務希掃除淨盡。附佛外道書籍,屏之遠方,或付丙丁。一心念佛,莫求義解。如是積以歲月,或于淨宗有入門處。幸聽我說,善思念之。

君問如何了解一心,高出發願生西萬萬倍?此義是淨宗最上乘說,亦是淨宗常談,經中分明具有。大彌陀言三輩往生,俱以發菩提心為本。又言不明四智,只生邊地疑城。觀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云云,何嘗不以了一心為根本耶?如此修去,一生可望得無生法忍。常途信願行三字,固不可非,然于菩提心未注重,即使生西,難期上上品,何以故?未了一心故。一心難信,了尤不易。能了,則入無學位矣。然大乘法義,當從此入手,始為發心。君但信萬法俱在心內,諸佛眾生亦在心內,淨土穢土亦在心內,如是極力念佛,用功一年半載再問,莫憑口說。尋常念佛,不明此事,雖得往生,亦是下品。吾教君第一義諦,入手從了心趨入,自然高出萬倍,蓋吾為根器較好者,勉以了義之教,以發菩提心為基礎故也。教下言發心之書,文廣義博,猝難領解。吾用簡單法門相訓,但了一心,即攝諸義,即是真正發心。不了一心,雖發願往生,總滯邊地疑城。此種較世間法固優,終非我佛接引眾生本懷。吾之勸足下閱壇經者以此,此書未嘗言發心,而句句的指人心,言言都是究竟了義。足下自從容理會,此書發明無餘蘊。云何更問勝義諦耶?了一心,即真勝義諦也。勝義諦者,一心是也。謂之佛性,謂之真如,謂之法身,謂之法界,皆真心之異名,皆是我之自心。諸佛眾生,平等無二。如再不達,老實念佛,終有明白之日。但逐語言,則無希望。吾勸君常看壇經者,即以此書啟君菩提心耳,誰謂欲君參禪哉?參禪大法幢,近今濁世能建立耶?足下一聞壇經,便指出某種註解,及心燈錄。嗚呼,此種斷人善根之書,豈可寓目耶?大抵宗門之書,一概不需註解,凡作註解,皆是荒謬絕倫,附佛外道。何以故?宗門直指本心,令人自悟:一入義解,便塞悟門,永斷善根。故中峰大師於信心銘,證道歌,皆有闢義解之作,所以中峰為正法眼藏。夫壇經何需注腳?如欲注腳,吾且告君,五燈會元、尊宿語錄、指月錄等,皆壇經絕妙註解也。應將前註,急急捨去。每日閱壇經,宜直心自悟,不解者闕之。十萬八千語,存而不論可也,萬勿穿鑿,以求義解。

君又有放下最難之問,當知放不下時,一心念佛,便能放下。淨宗珠清濁水之喻,正如此。心若馳散,便以佛號抵制之,久久自靜。凡學法。那箇不用苦功夫,如不用功,而遽能放下,何須學耶?念佛工課,足下可自訂之。吾意凡作一事,當以全力注之。如念佛。則盡日繫念于是,無有休歇。若訂時間,其休歇時多多矣,豈有成功之日,努力念,無間念,勉之勉之。念佛之外,所持諸咒,既曾學過,亦不必廢。只要知心為根本,一切法門,皆入第一義諦。

足下有二女而無子,當知觀音普門品云:「設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賢夫婦何不常念彼經,持觀音名號耶?既于淨業有益,又于願求有補,何事不作?佛法是一家言,但達心宗,而勤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其無效者,不肯長時修,心外有法,或作或輟耳。(如教奉行。已生四子。恕注)

足下既修淨土,五戒宜受。凡不作十惡業者,皆可受五戒。何以故?五戒十善業攝。瑜伽菩薩戒,六度四攝攝盡。君如真正發菩提心,不惟五戒宜受,菩薩戒亦宜受,當知菩薩戒,有在家出家兩種,瑜伽戒是在家出家公共之戒。能受,則于淨業為益極大,莫怕莫怕。當知能發大心,即應受菩薩戒,此戒以菩提心為根本,故于治生產業,生男育女,絕無妨礙。但受戒時,于己一面,只是發心,及明持犯開遮之義,在外緣方面,須得高行阿闍黎,為之羯磨,否則不能得上上品戒。

【書籍目錄】
第1頁:書一 第2頁:書二
第3頁:書三 第4頁:書四
第5頁:書五 第6頁:書六
第7頁:書七 第8頁:書八
第9頁:書九 第10頁:書十
第11頁:書十一 第12頁:書十二
第13頁:書十三 第14頁:書十四
第15頁:書十五 第16頁:書十六
第17頁:書十七 第18頁:書十八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