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劉洙源先生書札 劉洙源先生述

劉洙源先生書札 劉洙源先生述

書十五

[日期:2011-01-2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劉洙源先生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書十五  卅六年秋九月十九日

頃奉兩函,除答問外,略覆大意。吾晚年得  弟,天性好道,全是宿緣。應鄭重居心,不可忽過。弟病宜善自將護。論果報,恐難長壽。論佛法,能真實發心,無得長壽者。(宗鏡錄謂:「種子為命根」。發心能變種,故是長壽法。又云:命根者,依心假立,命為能依,心為所依,命之依心,如情之依心矣。」吾當為  弟回向,(是緣)弟當真實發菩提心,依我修法行之。每日須二三座,(是因)此是第一法。第二要離欲。凡肺病喘咳,都由少年多欲所致,故佛藏經有離欲離見之訓。第三調飲食睡眠。第四醫藥扶助。弟慮年壽不永,此生難成。如能真正發心,即使一生不成,來生必圓。永明所謂一出頭來,一聞千悟,終不虛也,常常熏習故。弟可學施食,勿令間斷,此是長壽因故。或持觀音名,亦有求必應。弟請我作序,此小小因緣,何必作?且亦勿必請人作,此次略解楞伽,是弟與李少垣君問我何故不授月輪觀而令觀心,故說此以示其依據。余說此法,僅一句鐘。廖寂慧記,一句餘鐘,並非夙構。廖寂慧者,貞女也。由女師大卒業,任教育廿餘年。皈依我亦廿餘年兩年來,答君問,盡出廖手:因我手顫,不能多寫也。近住吾家已二年,修觀學教,行將回家。以後替手,正費躊躇。答問列後:

一、問動時如何用功?曰:亦如靜時。觀心未熟,則有動靜之分。觀心熟已,動靜無殊。宗門云:「在千萬人中,如無一人相似:在萬事紛擾中,如無一事相似。」可知動靜是一。初學未得定,故祖師教人管帶,言應事接物,應須常常管理攜帶此觀心法也。君不必慮,久修自明。吾引一段楞伽經,以備君用。經云:「觀一切法,皆無自性。如空中雲,如旋火輪,如乾闥婆城,如幻如燄,如水中月,如夢所見,不離自心。由無始虛妄見故,取以為外。作是觀已,斷分別緣,亦離妄心所取名義。知身及物,并所住處,一切皆是藏識境界。無能所取,及生住滅。如是思惟,恒住不捨。」此段經文,玩昧在心,則生深信。  君之不能,其因有二:教理不熟,二定力未成。總之,行住坐臥,須要不離觀心。

二、問發菩提心,即是如來禪,即念法身佛,禪淨不二,已聞命矣。然則所謂一乘念佛,實相念佛,皆是發心之異名乎?答曰:是。  觀心與法界觀,同乎異乎?有淺深否?曰:觀心即是法界觀,無同異,無淺深,不可循名昧實。所謂四無量心三段義者,請再教之。曰:眾生緣者,謂見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在苦海,一一拔苦與樂也。此義外道與佛法共。法緣者,謂眾生皆是蘊界處之相(五蘊十八界十二處)其中並無有人。無緣者,謂蘊界處無性是空,並無有法,只有性而已。眾生緣,人法具足。法緣,有法無人。無緣,有性無法。何謂心一境性?曰:定有七名,此其一也。舊譯禪支為一心支,唐三藏譯為心一境性。言得禪定時,一心不亂,專住一種境界,謂之心住一境之性。此詮定相,而有有漏無漏之分。有漏是識,外道三乘皆得。無漏是真如,唯一乘得。

三、問經典中,如與如如,其義云何?曰:如者,空也。般若云:諸法如,即是佛。又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心如如,謂心空也。境如如,謂境空也。彌勒亦如,語出淨名,是論本體,故彌勒與眾生同科。  何謂心境不相到?曰:心境相到者,業識境也。如著衣吃飯:衣到身,飯到口。正智法性境界,非根非塵非識,空無涯際,自證乃知,云何相到?何謂心若不異?曰:雜念起為異,無雜念為如。

四、楞伽合轍所云:觀察妄想本無自性。與我所說一也。何也?妄想即無明,觀妄想無性,即是觀無明心。佛法萬法皆無自性,豈此無明而有性乎?惟彼教人,窮究妄想起處,此語大非!蓋窮究須用意:此觀心法,離心意識,那有用意識之理?驀直觀去便是,不必窮究。古德云:心光透時,餘瑕自盡。何等簡要!何須推究?  楞伽唐譯最佳,古人以三譯為一經同本而異譯。吾謂三譯是三種經,可互相參考。宋譯在前,先德拈提,多引宋本,要不如唐譯之善。若謂疏注,六朝唐人諸作俱亡,唯賢首楞伽玄義二卷尚存,(金陵刻經處出版)最為微妙。龍樹注此經有千卷,未譯來此土。明僧疏此經,凡十餘種,唯憨山藕益稍可,都不能繼賢首也。

【書籍目錄】
第1頁:書一 第2頁:書二
第3頁:書三 第4頁:書四
第5頁:書五 第6頁:書六
第7頁:書七 第8頁:書八
第9頁:書九 第10頁:書十
第11頁:書十一 第12頁:書十二
第13頁:書十三 第14頁:書十四
第15頁:書十五 第16頁:書十六
第17頁:書十七 第18頁:書十八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