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釋會紀聞 太虛大師講述

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釋會紀聞 太虛大師講述

香積佛品第十

[日期:2011-01-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太虛大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香積佛品第十

庚二  香積佛品

【釋】五塵中、以聲為緣生最無自體,其次當以香為最微,觸為最麤。故觸遍成四大,色成三大,味成二大,香唯地大,而聲則但成空大也。言香積者、極言其積聚之精妙。蓋質之可積者,莫精微淨妙乎香者。過此以往,唯聲之空更不可積。所謂建淨佛國,當於空地,不於虛空。而香乃地之最微者,故香積佛之眾香國,為淨佛國之至。過此則為虛空,不足以建佛淨國矣。夫香者何?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乃至八萬四千波羅密香,無量無邊佛功德香,唯此妙香之聚;謂之佛,亦謂之佛國。

上明佛國三種因果,共有六品。皆前一品明理、次一品成事者。上品既明佛國不二因果之理,故此顯成佛國不二因果之事。

【紀】此品,顯不二因果之事。顯見淨佛國土,必藉香塵,過此為空,使無從顯現。五塵以香為最微相,觸為最粗相。四大本無聲,相觸而有聲,故觸塵遍含地、水、火、風四大,色塵含地、水、火三大,味塵含地、水二大,香塵唯含有地之一大。香有善香、惡香,此但言善香。如五分無漏功德香等是。故顯正報,名香積佛;顯依報,名眾香國也。

辛一  舍利弗引起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釋】處處舍利弗引起者,以示小乘聖智正為入大乘之方便,亦現分別法執遣之以證法空真如性也。前者不思議品念座,座為身之所依,於依正事最為明顯。此品念食,以食攝他物為自身,轉自身為他物,資益身心,調和眾意,於依正、主伴不二之事最為明顯也。

【紀】此章、日時欲至句:指日午正食時也。佛制:中日分、正午時乃食,因初日分為諸天食時,後日分為諸鬼道食時,佛處於中道故。經云:時節若至,其理自彰。於此可見前不可思議品中,舍利弗念座有座;此品舍利弗念食有食。亦見維摩詰所得神通,非徒顯理也。

辛二  維摩詰顯現

壬一  現香積佛國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眾,佛為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眾,莫不目見。

【釋】上方、指上求佛道之法門。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表從初住至妙覺地也。香氣、指清淨功德言,謂於諸佛凡聖同居土,清淨功德最為第一也。如極樂世界猶有聲聞眾,香積佛國純一大乘,故說法尤為清淨也。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顯自他身土融遍無礙。而咸見彼佛與菩薩方共坐食,受諸天子供養,正顯依正、主伴不二之因果也。

【紀】此章、示諸大眾上方界分句:眾香國為佛菩薩最上清淨功德結成者,故居上方,非同此娑婆世界,為眾生凡夫業力招感而成者,居下方也。

壬二  請香積佛飯

時維摩詰問眾菩薩:『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維摩詰言:『仁!此大眾無乃可恥』!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於是維摩詰不起於座,居眾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眾會。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詞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時化菩薩即於會前升於上方,舉眾皆見其去。到眾香界,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釋】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者,此會諸菩薩眾之同入不二法門者,未嘗不能請飯於香積,徒欲抑之、揚之以為後學激勸,故共令當陽獨出耳。然文殊師利又承神威神力者,故還述佛言勿輕未學以裁之。嘗謂此經乃緣起乎釋尊徹底之大悲心,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迦葉等皆承佛大悲而共同宣揚者,意見乎是。

維摩詰之化作菩薩,乃從三昧力在空中變現一相好光明與眾香國菩薩同等之菩薩,乃可往彼請飯,故曰威德殊勝蔽於眾會。空中化現之理,有二種義:一者、一切諸法體皆空寂,空寂之體即是靈知,空寂靈知離名絕相,以願力故或念力故,起一作意欲現何形,即有一如何之形現。雖吾人以無明妄動而起身根、器界,亦未嘗非如幻如化,徒以生於不覺,未能自主。且由先業累積,成之以漸,故昧然罔知耳。二者、如大智度論明:四大極微種子,充滿空界,無意力以為結集之中心,故無成形顯現。諸佛菩薩心等空界,隨興一念皆能作集起形體之中心,故應念能從空中現身也。樂小法者,如求現身福報,或求來生人天福報,或求速得解脫生死,此皆不宏、不毅,不能任重致遠,但求小效,硜硜自喜,將欲化而大之,使共遊於莽蕩無涯之不可思議解脫中,故令勝劣、淨穢相形以會得其通也。

壬三  來眾香國眾

彼諸大士見化菩薩,歎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為在何許?云何名為樂小法者?即以問佛,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於五濁惡世,為樂小法眾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并讚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生』。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并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眾』。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又當捨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時化菩薩既受缽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詰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間至維摩詰舍。時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時化菩薩以滿缽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熏毗耶離城三千大千世界。

【釋】觀香積佛所教誡於彼諸菩薩之言,知彼諸菩薩乃上齊佛德之極,正須大悲下度群生,不可養尊處優以自高舉。故此品為深心修集善法之終,下品即由彼土菩薩,入大悲弘度眾生法門也。飯香普熏三千世界,是忍土即為眾香國,穢隱於淨,淨現於穢,淨穢交徹以無際也。

【紀】娑婆二字,此解:忍世苦。佛號釋迦牟尼句:佛本出剎帝利王族。釋迦牟尼、此言能仁寂默之義,上姓、下名可知。若合取其義者,慈悲普覆曰能仁,無為密證曰寂默。攝汝身香二句:見妙香本為種種清淨功德之香,但令眾生貪著此香,便又變為煩惱香,轉使人增諸菩薩眾化身來世為無所益之感想。十方國土二句:以實法性言。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二句:以佛功德言也。

壬四  來本佛國眾

時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歎未曾有。於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舍。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喜。禮眾菩薩及大弟子,卻住一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詰舍。

【釋】此中先人間眾入室,共八萬四千者,指八萬四千塵勞皆轉為功德。次三界神天眾入室,指無數眾生皆入圓融性海中。蓋香氣即菩薩所修淨佛國土之行。大眾聞香氣而入室,即因菩薩修種種淨行故,種種同類相感之眾生來生其國也。前文殊師利、舍利弗等眾是同修因行者,此則是果上所攝化也。

【紀】諸地神虛空神句:指三行──天行、地中行、空中行夜叉等言。而來入維摩詰舍句:見凡能聞此妙香者,皆來維摩詰舍中,實皆屬有緣之眾。而其能知此妙香又來自維摩詰室者,更為正因佛性之內熏耳。

壬五  食香積佛飯

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搏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於是缽飯悉飽眾會,猶故不儩。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

【釋】如來大悲,與諸眾生同體,甘露法食即從佛之大悲心成,全心是食,全食是心。不生分別,自成資益;稍存限量,即成執滯。故維摩詰勸食之先,舉為戒之。何者?食不消則甘露變為毒藥故也。未得本不生滅無分別心,不能與佛清淨法流相通起菩薩行,亦是此意。食者、是受用義,佛以無盡福慧解脫為受用法,等法界、虛空界利樂眾生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故曰悉飽眾會猶故不儩。儩者、盡也。食此飯者,身安快樂,是成就眾生正報嚴淨也。毛孔皆出妙香,如眾香國諸樹之香,隨成就眾生則國土淨也。

【紀】如來甘露飯味二句:見由無量功德而成。無以限意食之句:含事理二義:以理而言、有不可劃分、差別而食意。以事而言,有放開肚皮、任量而食意。有異聲聞念是飯少句:指正落有限。使一切人食二句:指室中大眾。乃至一劫二句:此處一切、須彌、一劫等語,實顯無盡義,正見皆同法性耳。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三句:正顯惟大乘菩薩,具此五分法身功德,乃能無盡,若小乘則為有盡。

壬六  明彼土說法

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釋】此文是明隨國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也。此為深心修集一切善法之極,亦為淨行之極,故下即明從淨土以垂化穢土之法,所謂大悲下度一切眾生是也。

【紀】得入律行四字:即謂身心調伏合度,證入三昧。若『此方真教體,功德在音聞』,乃言娑婆世界釋迦佛教體,在文字言說,屬於色、聲二塵。而彼眾香國中香積佛教體,不必文字言說,且專重於香塵耳。

壬七  明此土說法

彼諸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淫、是邪淫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瞋惱、是瞋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是慳吝、是慳吝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瞋恚、是瞋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癡、是愚癡報;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是涅槃。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儱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釋】若修淨佛國行之至而自住於清淨報中,不觀沒在苦海中之苦惱眾生發大悲心,深垂救濟,亦焉貴有此修淨佛國行之菩薩哉!故如悲華經中所說:阿彌陀、觀世音、文殊師利等等,皆釋尊於過去勸發菩提心者,彼皆發願取清淨土,獨釋尊願常生穢土救苦眾生。何者?淨土雖亦能令苦惱眾生慕之而求往生,但諸眾生沒在苦中,又安知有淨佛國土而求往生也哉!悲願深重,任其艱鉅,故為諸佛共欽讚為大悲芬陀利華。今此世界險亂困苦極矣,望學佛者皆發大悲願而紹隆佛志,勿徒求自了也。

【紀】言是地獄三句:地獄分二:一、寒地獄,居地邊際,如地球南北寒帶冰洋。二、熱地獄,居地中心,如地球赤道熱帶及地心之蘊火。畜生分三:一、謂飼養於人而生。二、謂嗅味而生。三、謂橫傍而生。餓鬼,鬼類甚多,詳如楞嚴經。凡稱鬼者,為虛怯之義,慳貪為罪,洎報鬼倫,亦以嗅味為食,空腹高心,故名餓鬼。凡在生前貪著好勝,貢高我慢,死後受報,便屬此類。明三途惡趣,無非三毒招感。又名火途、血途、刀途,互相噉噬殘殺為義,故曰三惡道。是身邪行六句:指由六種根起惑造業也。問:六根何止三業?答:眼、耳、鼻三根,但能發識了境,而不自造業,故僅列身、口、意三根居多,有由來者耳。是殺生下二十六句:指十善相反為十惡,六度相反為六蔽。皆屬惡業,皆是惡報。且均含有現世生前報及死後隔世報之二種。是結戒下十八句:指淨染諸業,淨染諸報,亦含有世間、出世間之二種也。以難化之人下十二句:正說釋迦世尊之不得已,本娑婆界中眾生種種分別之心,立種種分別之戒。貧所樂法四字,指眾小乘,只忻求人天福報,及自了生死之義耳。

壬八  明此土德行

維摩詰言:『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以布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瞋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何等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法』。

【釋】諸淨土中無有貧窮等六蔽之患,故亦無六度之德。無八難,故亦無除八難法。如眾香國無小乘,故亦無度小乘之大乘。無無德者,亦無濟無德之善根。淨土不須四攝法成就眾生,故亦無成就眾生之四攝法。夫六度乃至四攝法,皆勝德也,顧為諸餘淨土所無,而為穢惡之土所偏有。然則過患實為功德之本,明矣。故有大悲勇猛之士,正須常住濁世。恆修勝行,一日之善能抵淨土中修行百千劫,夫孰不應欣此奇遇而精進為之哉!無量壽經等說往生淨土,若於此土能讀誦大乘、尊重三寶、孝養父母、慈濟眾生者,以之求生淨土,即臻上品。如或一生彼土下品之中,若欲轉登上品,則非多劫修行不能,於此亦可見穢土中修行雖難而實勝也。行無瘡疣,謂無過失,即是無漏之義。此有八法,乃為真正得生淨土之行。在此人間世者,無論但為自度求生淨土,或為修取淨土攝化眾生,皆須依此修學,乃能離過絕非,得佛國淨。夫望得福報而不饒益眾生者,可無論矣。雖能饒益眾生而望果報,即不免乎瘡疣。何者?一望報、則果報盡時德業隨之亦盡,不能盡於未來無有窮竭,一也。望報而報未能即成,因之或生疲怠之念,不能增進,二也。故此不能行無瘡疣生於淨土。餘之七法,可類推之。

【紀】此段,本為全經集行之大觀,詳為開示行門。如歷述先修觀行,觀自身不淨、空、苦、無常、無我,而起正信。更推觀佛身境,廣博嚴淨而發大心。次當堅固正信心而發深行,徹見真實法性,知一切恆沙功德妙用非從外來,原同本覺,皆由自體真心上顯現,真性中流出,悟得究竟,證得圓滿;終當以無量大悲而觀無邊眾生苦行,盡願救度,不遺餘力。所謂『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也。大悲堅固力句:謂不退縮義。然其一世下,說菩薩度他法門,十事善法,即合為十波羅密也。前六,經文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甚明。後四、說除八難法句,屬力波羅密。以大乘法句,屬願波羅密。以諸善根句,屬智波羅密。常以四攝句,屬方便波羅密。布施,能所皆無定限。貧窮、約有三種:一、無財寶,乞丐下賤是。二、無智德,愚狠頑嚚是。三、無威力,為水火力兵所困厄是。忍辱、諸經多單提諄諄誨人以凡遇逆境,逆來順受。如人詈罵加我,我不生瞋恨;縱來再罵,決不致三。是此忍辱,不獨攝治自身瞋恚,亦可攝治他人瞋恚。精進,謂當精進一切善法。如現時人,非不精進,但多為貪欲勤勞,雞鳴而起,惟日孜孜。由戶不由道,好色不好德,似此其由者、好者終不得為精進;其不由、不好者,實落於懈怠耳。菩隡成就八法下,說菩薩自度法門。饒益眾生二句:指善於迴向。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二句:指不自居名位。等心眾生二句:指以平等心向一切眾生。於諸菩薩二句:指亦以平等心視諸菩薩。所未聞經二句:指不謗大乘法。印度佛滅度後,先流通小乘法典,故群起疑謗,謂大乘非佛所說之法。不與聲聞而相違背句:指不廢小乘法。不嫉彼供四句:指存養進修也。常省己過四句:指省察克治也。一心、指定心言。功德、指全經解脫不可思議、一切六度萬行功德言耳。

辛三  法會眾獲益

維摩詰、文殊師利於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釋】從佛道品以來,會眾獲益,皆得無生法忍。正顯行位漸高,皆已曾發菩提心也。

【書籍目錄】
第1頁:懸論 第2頁:佛國品第一
第3頁:方便品第二 第4頁:弟子品第三
第5頁:菩薩品第四 第6頁: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第7頁:不思議品第六 第8頁:觀眾生品第七
第9頁:佛道品第八 第10頁: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第11頁:香積佛品第十 第12頁:菩薩行品第十一
第13頁:見阿佛品第十二 第14頁:法供養品第十三
第15頁:囑累品第十四 第16頁:貫攝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