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釋會紀聞 太虛大師講述

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釋會紀聞 太虛大師講述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日期:2011-01-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太虛大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庚一  入不二法門品

【釋】夫數非止乎二,而今曰不二者、何耶?蓋二者、對待也,隨舉一法之名,即有非此一法者與之相對待。如舉曰人,則人之外一切皆為非人,人與非人相對成二,此二即攝盡一切法。故不二者,非以其是三、四、五、六、七、八等等也,亦非以其是一也。何則?一與非一相對,三與非三相對,乃至十與非十、百與非百、千與非千、萬與非萬相對,此皆二也,非不二也。夫然,則不二者,必將極乎智無分別,如無名相,審矣。願由淨名令諸菩薩隨意各各說之,然後會歸文殊師利之有言顯無言,與維摩詰之無言顯無言,非徒結示宗極,亦顯法法對待,法法皆到達乎不二之地,非僅以默然為高,或借為拙藏。於此經內,舍利弗亦嘗默然矣,何以不為文殊師利歎為真入不二法門也耶?世之辯難相詰,亦多理屈辭窮,默然無說,豈皆真入不二法門也耶?蓋是窮微盡化,絕量超宗,洞然明曰,寂然靈照,心欲緣而慮忘,口欲談而辭喪,於是乃歎為真入不二法門耳。此寧啞羊之類、矯亂之徒所得假之以為式哉!一切法皆二也,默默無言猶是二也,然可由之而契會不二之心性。門者、可由之義,入者、契會之義,故名為入不二法門。

【紀】此品、推窮乎名言之極而超乎名言,追窮乎數量之極而逾乎數量。絕諸對待,不落名言,乃為真入不二法門品也。非如前依與正對待,主與伴對待者。但引入此品中釋其義趣:則依中現正,正中現依,主中現伴,伴中現主,交徹圓融,即事而理。諸佛(即主)、菩薩(即伴),法身(即正)、淨土(即依),頭頭顯露,物物齊彰,無障無礙,非自非他。前指為大乘不思議解脫之至者,又為此品真入不二法門之至也!

辛一  淨名總問

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紀】此章眾字、諸字、各字,皆表總問概括之詞。隨所樂三字,即各各精神獨──即不二──到處,亦即各各所入之不二法門也。

辛二  各入不二

壬一  就言入不二法門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即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普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於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治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淨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無盡意菩薩曰:『布施、迴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迴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釋】此文自成三十一章。一、法自在無生門:一切法起於生而不起於不生,故此端為根本法門。悟無生法性名為法自在,乃空分別法執而見法空真如者也。凡愚分別,聞不生即執之為滅,不知滅因生有,先有生故後乃有滅。若推觀諸法生處不可得,了見法性本未有生,生且無有,安從有滅?故不生者非謂滅也。滅者與生相待,今曰不生,實以諸對待法皆起於生,不生則諸對待法皆本未嘗有,故入不二法也。二、德守無我門:德守者,真如守其性,不隨無明妄動起我我所見也。三、不眴不受門:眴、目動也。目者、六根之首,不眴者六根不觸受六塵,根不接塵,則識不起而諸法空寂矣。四、德頂實性門:頂者、最高最貴之義,故德頂即一切法實性,從實性以觀之,則生死煩惱垢之實性,即菩提、涅槃淨之實性。五、善宿不動門:宿者、本有,善者、淨觀。善宿者、本覺也。無明妄動有心念生,心念生則諸分別起,二者分別之端,此以本覺不動故不二也。六、普眼平等門:普眼者、一相無相平等遍照也。七、妙臂心空門:臂雖有二,而同為法身之妙用。猶大、小乘心相如幻,空無自性。出此數例,餘可類推。

無相際、謂無善、不善相之實際。有漏、謂雜染法,無漏、謂清淨法。漏者、過失之義。有為、無為之為,是造變義。有為是無常義,故生、異、滅之三相謂之有為相。諸不遍者必不常住,不常住者必非其實,故無為是遍、常、真實之義。那羅延、是堅固之義,或翻金剛。四種異、空種異,指四大之種異虛空之種。謂四大是有質礙,虛空是無質礙也。了皆即心為性,但有名言都無實性,則不二矣。身滅、謂證涅槃,不受後有。隨拈一法皆成二相,即由二相以契不二,是謂入不二門。

【紀】法自在菩薩段中,得此無生法忍句:以三世推之,亦畢竟無生,此即是無生法性;能見此無生法性者,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者,便入不二門也。

不眴菩薩段中,眴之一字,為目動貌。眼為六根之首,而受色塵,故有所受。受,又分境界受、自性受。

德頂菩薩段中,見垢實性二句:以實性即是佛性,故無垢淨。

善宿菩薩段中,不動則無念二句:謂動念皆由無明,倘無無明長養習氣種子,即無名言一切分別。

普眼菩薩段中,一相無二相句:謂一一相即種種相,實本無相,相相無邊。若為有相,相皆一合──金剛云:即是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不可取、不可說──故曰入於平等。

妙臂菩薩段中,觀心相空如幻化四句:謂承上一乘而說為二。菩薩、聲聞猶一身而有兩臂,不過為善巧方便之妙用,更無分際可得。

弗沙菩薩段中,入於無相際而通達者句:謂無善與不善,分別對待之實際相可得也。

師子菩薩段中,以金剛慧三句:喻具有堅利之性──堅則妄想不破之,利則能破諸妄想──,解脫之能──此專屬智者;此解脫非謂縛而後解,謂本來無縛也。

師子意菩薩段中,不起漏不漏想二句:一切能招未果之業法,為漏;無上正等覺及涅槃,為無漏。無此有漏、無漏二法念,及此有漏、無漏二法相也。

那羅延菩薩段中,世間性空句:謂亦如諸法體性本空。對於世間,亦本無出、入,故不溢不散。不溢屬入世,不散屬出世。

善意菩薩段中,若見生死性二句:正謂無實體相,因虛妄顛倒有。其實不入生死,不入涅槃,故無縛無解。

現見菩薩段中,盡若不盡四句:世法,謂皆不緣起,名盡。今佛法,若究竟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多謂隨緣者為無盡相,豈知不變者亦無盡相也,故曰皆是無盡相。

普守菩薩段中,我尚不可得四句:謂佛因眾生執我而說無我法,其實本無自體,當體空寂之性,即是恆沙之性,故曰見我實性,不復起二。

喜見菩薩段中,色即是空七句:見五塵皆是心相,各由見分而顯。心相,亦名自心相分。如鏡中之影相,並無自體,體即鏡之光明,均即是空。

明相菩薩段中,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四句:如謂地大種性為堅,水大種性為溼,火大種性為業,風大種性為力,本不離四大而有空,亦不能離前後而有中間也。

妙意菩薩段中,眼性於色三句:謂眼性即同於色性,本無三毒──順境貪,背境恚、中境癡也,當體是空。

無盡意菩薩段中,布施迴向一切智二句:謂大布施者,三輪體空。如無能布施之我,亦無所受布施之人,中間布施之物亦無,即為修波羅密多布施法,亦即是迴向一切智。故曰:布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能迴向此佛智,則所修為無漏法;不迴向,則所修為有漏法。淨土念佛,發願往生外,亦注重迴向者,同此義。

深慧菩薩段中,則無心意識句:謂皆不緣起,能緣取一切境界而行於思慮者,為心、意、識,三者之同分義。識又專屬分別了知,意又專屬審察考慮,靜又專屬結合含藏,為心、意、識三者之別分義。其實即於一切法上,求其實體,則畢竟是空,皆離於分限而為無相,更無造作可得,故言無相、無作。

寂根菩薩段中,佛即是法二句:見三寶雖有同體、事相、自性之名,兩足、離欲、眾中三尊之號。事理因緣都歸自性,自性真如,本體空寂。三寶皆為無相句;謂無能所皈依義。與虛空等句:謂周遍廣大義。

心無礙菩薩段中,見身實相者四句:謂了法性本空。但阿羅漢先滅煩惱,尚遺身縛。後滅果報,始灰身泯智。身為積聚義,四大所積聚故。生滅相續曰積,眾法和合曰聚。更如地球,為無數微塵結成,是本無有相,當體空寂之真如相故,即是身滅無可滅故。前寂根為八地菩薩,此心無礙為九地以上菩薩。能離所緣境礙,未斷能緣心礙,必至九地以上菩薩,則能所、心境皆無礙矣。

上善菩薩段中,身口意善四字:身、口、意為三業。身業有三:殺、盜、淫。口業有四:惡口、兩舌、妄語、綺語──一切戲謔詼諧皆屬之。意業亦三:貪、瞋、癡。總為十惡,反之為十善。造作不失名業。是三業無作相二句:見三業體即真如,更無一法可得。

福田菩薩段中,福行二字,指三善道業。罪行二字,指三惡道業。不動行三字,指專修四禪定者。屬於色界、無色界。三行實性是空句:見一一功德習染之相,皆為如來藏清淨法身總相之全體,重重無盡。得此實性,便為無上行。

華嚴菩薩段中,見我實相者二句:謂所有對待,皆由我執而起,無我則無分別法。則無有識句:即是無有分別。如梁武帝問對朕者誰,達摩祖師答以不識是。

月上菩薩段中,闇與明三字,各有心與境之區別。屬心之闇者,為無明。其明者,為觀照。屬境之闇者,為不見處。其明者,為見處。平等入,謂入於無明無闇耳。

寶印手菩薩段中,謂欣樂涅槃,則涅槃雖出世淨妙法,一變而為世間染污法矣。若有縛則有解四句:謂必先有煩惱生死之苦累,而後方說脫此生死之苦,煩惱之累。如三祖初參二祖時,求為解脫。二祖謂:誰縛汝,三祖悟本來無縛,又將誰解是。

珠頂菩薩段中,住正道者二句:謂如來本為邪道不得已而說正道,使世無邪道,如來亦不說正道。

樂實菩薩段中,非肉眼所見四句:謂吾人肉眼平時之見,多係對境而顯。境滅時見亦隨滅,均屬法塵分別影事。尚有不見之見真如慧眼在,此真見者,非對境故,故無見不見也。例如空觀所見空相,尚非平等法性,以有所見故。如摩訶般若波羅密多照見五蘊皆空時,便為無見無不見,無對境故。

壬二  遣言入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釋】一法之可言說者皆二,由二契應不二,即是由言以入無言。由種種言以入無言,則種種言莫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諸問答皆所不能到,莫非不二,斯真不二。正以諸菩薩皆宗極文殊師利,故在文殊師利之意,二入不二為二,本無有二,莫非不二,始入不二法門。

【紀】此章,以言遣言也。如我意者五句:是當時文殊無有文字言語,尚遺此文字言語之相。此經文殊為了因佛性──佛性三種:一、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三、因緣佛性──,在契應不二究竟佛心也。

壬三  無言入不二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釋】諸菩薩入不二法門,悉無二言也。而各言其由以入不二,是從無言而言其言言無言也。所言既窮,維摩詰乃即於其所言之無言,契會靡間。故諸菩薩皆入二門,而維摩詰則為不二。文殊師利歎為真入不二法門,所謂『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者也。然知文殊師利之獨歎維摩詰,不知維摩詰之所默,即是諸菩薩之所言,與遍歎諸菩薩無異,是猶未悟不二者也。諸菩薩從無言而言,維摩詰從言而無言,則因此經本以維摩詰為正因佛性,法會大眾為緣因佛性,文殊師利為了因佛性,故此不二法門始於淨名之問,終於淨名之默,獨以維摩詰示無言之宗極也。

【紀】此章,遣無可遣也。默然無言句:不著一字,顯當時淨名無有文字言語,實離文字言語之相,斯真不二。此經淨名為正因佛性,尤為殊勝難能,亦固其所。且舉前次諸品,維摩詰所說種種方便、神通、智慧、圓妙之法,皆各顯其能,名盡其妙;今一爐而冶之,皆默契於此章無言中,實顯佛說無法可說真旨。通常三乘相共之法,有從有門入者,有從無門入者,更有從亦有亦無門入者,又有從非有非無門入者。但皆契入於無言,乃為真見法性。即進而推之大乘不共法,其宗極究竟處,亦是在契入此無言法性中耳。

辛三  時眾獲益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釋】此中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是登初地。

【書籍目錄】
第1頁:懸論 第2頁:佛國品第一
第3頁:方便品第二 第4頁:弟子品第三
第5頁:菩薩品第四 第6頁: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第7頁:不思議品第六 第8頁:觀眾生品第七
第9頁:佛道品第八 第10頁: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第11頁:香積佛品第十 第12頁:菩薩行品第十一
第13頁:見阿佛品第十二 第14頁:法供養品第十三
第15頁:囑累品第十四 第16頁:貫攝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