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道源老法師紀念文集 白聖老法師等著述

道源老法師紀念文集 白聖老法師等著述

追思道源長老昔日在人間

[日期:2011-01-2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白聖老法師等著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追思道源長老昔日在人間

智海 

妙法蓮華經中有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所以能成無上正覺,自說是因為善知識的因緣而得成就。我本來是從中國大陸到香港,又從香港留美國的雲水僧,二十年以前我在香港時,每見當地佛教大德長老善知識圓寂,我就不由自主的興起兩種觀念:頭一個觀念是那些長老善知識相繼去後,我們下一代的學佛人將無真正依止。第二個觀念是那些長老去後,如果有人問起佛法,就要輪到我們這一代答復了。這樣愈想自己責任愈重,就是因為自己是出家佛弟子,在感覺上比起在家佛弟子的責任為重大。

最近兩三年來,常聞臺灣佛教界長老們似乎也出現了這種現象,例如廣欽長老、煮雲長老、賢頓長老、慧三長老等,還有幾位大居士也都先後往生了,我們流在海外的佛教界正在關切注意此事,而道源長老也放下娑婆去西方了。現在中國佛教界內人士,誰都知道道老是辯才無礙善說法要的高僧,我雖缺乏因緣常隨親近奉侍,但他老說法的風度和動靜的威儀,卻常常出現在我的意識影像中,這可能是因為四十年前道老已是我的教授和尚的緣故。

本來我初出家做沙彌時,是在北方有名的紅螺山學念佛的,具足戒是在北京廣濟寺受的。當時道源長老在廣濟寺弘慈佛學院任主講法師,在戒期中被聘為我們的教授和尚。其時日本正在佔領中國,也是日本投降的前一年。談到紅螺山,對我有一種特殊因緣,自我出家幾十年來,受該道場的影響最深,因為紅螺山是近代淨土宗的一座模範道場,是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徹悟大師於清朝嘉慶年間所中興的。徹祖初從圓覺經大開圓解,次在北京大鐘寺率眾參禪開悟,終於退隱入紅螺山領眾專修淨土。徹祖一生數睹西方瑞相,臨終於數月前即自知時至,最後見虛空中幢旛無數自西而來,又見文殊觀音勢至三大士,復蒙彌陀親垂接引,面西端坐合掌結印稱名,安詳而逝,眾聞異香浮空,荼毘後獲舍利百餘粒,徹祖是這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紅螺山道場是以禪堂的規矩而修淨土法門的道場,如果談到禪淨雙修的問題,我們不能不首推紅螺道場為典型,就是淨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於未至南海普陀山閱藏之前,也曾在紅螺山參學過一段時間。

再談道老那樣兒的善說法要,又是我的教授和尚,照理我受具足戒後,應當在戒常住進入佛學院親近教授和尚聽經聞法,何以又返回紅螺山住念佛堂呢?這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剃度恩師在該道場任職,命令回山參學幾年。二是我自己對紅螺山太過緣深,希望一生住紅螺山念佛,所以戒期圓滿出堂就又返回紅螺,既然如此,為何我又離開紅螺山甚至於今天又來到美國做一個雲水僧呢?這都是隨著因緣環境變遷業力所使的緣故。當時我從紅螺下山時實在很辛苦,甚至大哭一場都不肯離開,結果還是家師命令硬帶我下山的。

下山之後想入佛學院讀書,當時北京城內有幾處佛學院,家師要我選擇廣化寺佛學院,因為當時該院院規比較嚴格,課程也是佛學儒學新學舊學都有,所以就投考進入了廣化寺佛學院就讀。這時雖不能直接去親近道老法師,可是常聽同學們讚揚道老講經好聽,結果就在那年(大約是民國三十四年)秋天,華北居士林發起請道老講「勸發菩提心文」,我們有幾位同學很想結伴去聽講,可是我們的學院是在北城內十剎海的北岸上,而居士林卻在西南城內距離廣濟寺不遠的地方,彼此相去很遠,又不捨得花錢去乘電車,於是我們就發心步行去聽經,這樣在路上一往一來就要兩個小時,加上一小時半聽講,總共就要三個半小時了。其時三個半小時並不算大事,問題是我們學院日間上下午就有六堂課,而道老在居士林講法是晚間的課外課,我們不單只是往來步行,而且當時在京的和尚出街必須要穿海青(大袍),穿上海青走路必須抄起雙手,不可以垂手更不可以甩手,即使乘公共汽車或電車照樣要穿海青,這是出家人的威儀教相不能疏忽,我們幾位同學每晚都是這樣去聽道老講佛法的。光陰猶如石火電光,轉眼四十餘年已成過去,而今回憶當時親近道老求法的意境猶在目前。

道老不只現在被稱為說法第一,早在四十年前就已是辯才無礙口若懸河了。因為那年華北居士林共請三位法師,舉辦三七講經法會,道老排在第一星期演講「勸發菩提心文」,他老法緣非常殊勝,四眾弟子座無虛席。第二第三兩星期是由另外兩位法師分別擔任講阿彌陀經,及徹悟祖師的「念佛伽陀」。講「阿彌陀經」的是續可法師,這位法師是大學畢業之後出家,曾在青島湛山寺佛學院親近倓虛大師學法,後於某處佛學院任過主講法師。另一位名叫慧文法師,講「念佛伽陀」,這位法師是中年出家,是一位前清老秀才,也是倓虛大師的老學生,並在天津某寺任過方丈。憑心而論,當時三位法師佛學的修養和說法的辯才都是眾所稱歎,然在相互比較之下和對外的法緣方面,大眾總是歡喜聽道老講經。

還有一件事必須要講,自從道老到臺灣以後,這多年來他老在海內外各地弘法傳戒,廣作度生佛事,聽他老講佛法的人或從他老座下得戒的人相信很多,但從未聽說他老唱過鐘聲偈,也沒有人提及他老會唱鐘聲偈,可是我在四十年前卻已親聽過了。因為道老在華北居士林請「勸發菩提心文」時,續可法師自願發心當維那給道老呼鐘聲偈,所以第二星期輪到續可法師講「阿彌陀經」時,道老也就客氣地自願發心當維那再給續可法師呼鐘聲偈。而鐘聲偈並不是每座寺院的維那師都能唱,這是講經法師上大座講經時在儀式中所用的,一共有四句偈:「鐘聲傳三千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功勳祈世界和平,利益報檀那厚德。」於唱完爐香讚之後,法師在法座上尚未開講之前,大眾先要靜聽維那師一人獨唱此四句偈,這可不是一件簡單事,而道老不單是講經辯才無礙,就是唱的鐘聲偈也是梵音嘹亮感動了全場聽眾。

從那次講經法會以後,又聽說道老到房山縣上方山兜率寺任方丈,又到張家口某寺接住持等,而我也就隨著因緣轉變而轉變,曾在法界學苑親近慈舟大師聽法華經,又在天津參加真空禪師主持的精進禪七,並到蘇州靈巖山寺印光祖師道場修淨,後來終於被業風吹到了香港。我在香港雲水多年,一部份時間是親近善知識學佛法,另一部份時間是住茅蓬隱居自修。在學佛法的部份時間裏,所親近的大德很多,而使我得益最多的應當是倓虛大師、敏智長老和顯慈法師等佛學尊宿,都是我最敬仰的善知識。

大約是在一九六二年,那時我還在香港,道老代表出席到印度召開的世界佛教友誼會,於回國時路經香港弘法,這我才又有機會向長老親近禮座,當我正向他老頂禮時,他老跟著就要還禮,我趕快急忙說出:「您不要還禮,您是我的教授和尚。」他老一聽也就順口答出說:「你是我的戒弟子嗎?那我就不還禮啦,因為時間久了,我記不清楚啦。」戒師戒子離別已二十年,這是在海外首次見面談話,內心中真有說不出來的親切感!

一九七六年是美國開國二百週年紀念,中國佛教會曾組團訪問美國,道老擔任顧問,團長是悟明法師,我曾以般若講堂的主人身份特別接待長老和真華法師。道老曾經勸我要多度人出家幫助法務,我說美國地方因為物質太豐富,人多貪於物質享受,要想度人出家甚難。道老慈悲心切,再度鼓勵我說:「不要怕難,你只要常常讚歎出家好!出家好!就會有人出家。」我當時心中忍不住在笑,聽道老說話真能句句入人肺腑,使人聽起順耳生歡喜心,如飲甘露一樣,而他老確實是出於金石良言,決不是對我說笑話,這樣的菩薩心腸,實在令人難以忘記!

一九八六年夏,道老開山的海會寺重修大殿,本堂護法居士發心隨喜樂助功德,由我奉函附款轉給道老,他老回信客氣以表謝意,並且提及一九七六年他老來美,雖在般若講堂只住兩三晚,我曾親手做炸醬麵供養的事,他老表示銘感不忘,可見他老事無巨細,完全記憶清楚。他老不但說法時辯才好,記憶力和說法的音聲好,而且他老的威儀教相都好,他老是現代佛教界的眼目,是我們的真正善知識,他老明知道我們不會捨得他離開娑婆,卻故意說:「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最近召開緊急會議,很多長老都被召集參加大會,例如廣欽、煮雲、賢頓、慧三等諸長老都已去了,我道源先向阿彌陀佛告個病假,暫時先不去參加。」結果沒有多久,他老也去銷病假了。這樣一來,他老的病的確徹底好了,可是我們這般眾生的病卻少了一位真正良醫,怎能使我們不追思想念他老昔日在人間的恩德呢!

【書籍目錄】
第1頁:上道下源老和尚行狀 第2頁:頌道老
第3頁:追思摯友話道老 第4頁:願道源長老再來人間
第5頁:敬悼道源長老(一) 第6頁:紀念道源法師(二)
第7頁:敬悼當代「說法第一」的道源長老 第8頁:高山仰止,永懷道範
第9頁:追思教授和尚源公長老 第10頁:淨宗痛失導師
第11頁:敬悼上道下源老法師 第12頁:哭淨士宗導師戒和尚上道下源長老
第13頁:值得永遠尊奉的開示 第14頁:敬悼道源長者
第15頁:敬悼道源和尚 第16頁:我與道源和尚
第17頁:上道下源老和尚的風範 第18頁:懷念法和尚源公上人
第19頁:一門宏揚——敬悼道源長老 第20頁:平凡的高僧——源公院長
第21頁:慈悲的開示——香島親法悼念深 第22頁:懷恩‧念恩‧報恩
第23頁:道源老法師弘法在香港 第24頁:追思源公蒞港弘法功勳
第25頁:追思道源長老昔日在人間 第26頁:敬悼法乳恩師源公院長示寂感言
第27頁:長老最後的贈言與教誨——令我再次逃出大劫難 第28頁:紀念上道下源上人
第29頁:敬悼導師上道下源老和尚 第30頁:蓮宗十四祖道源大師傳
第31頁:永懷源公教授和尚 第32頁:我與源公長老的因緣
第33頁:敬悼道源長者 第34頁:永懷恩師源公上人
第35頁:與道源長者之因緣 第36頁:皈依道源上人因緣記
第37頁:凡夫見聞 第38頁:追憶上道下源長老
第39頁:為道源長老封棺法語 第40頁:道源長老起龕法語
第41頁:悟明長老為道源長老舉火荼毘法語 第42頁:傳供文疏
第43頁:祭文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