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48個願望:無量壽經講記 聖嚴法師著

48個願望:無量壽經講記 聖嚴法師著

法藏比丘的讚頌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法藏比丘的讚頌
  
  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卅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合掌,以頌讚卅:
  
  佛有十大名號: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也是每一尊佛共通擁有的稱號。
  
  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從錠光佛時開始,親近供養了五十二尊佛,到了第五十三尊佛,也就是世自在王佛時,有一位國王,聽佛說法之後,法喜充滿,因此發無上心,捐棄王位,捨俗出家而作沙門,號為法藏。所謂「無上正真道意」,就是發了成佛的大願。
  
  「高才勇哲,與世超異」,是形容法藏比丘的才高能強、智慧勇健,均非世人所及。而他來到世自在王如來處所,便五體投地頂禮佛足,向右繞佛三圈,合掌跪下,以偈讚頌佛的功德。
  
  一、讚佛功德
  
  光顏巍巍,威神無極,如是炎明,無與等者。
  
  這四句偈是形容佛的身相光明莊嚴。「光顏巍巍」是指佛的面容發出紫金色的光芒,令人覺得崇高偉大;「威神」是指佛的威德不可思議,威儀萬千,讓人覺得無法衡量、無與倫比,不能侵犯。
  
  我曾經看過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所畫的漫畫,把大人物畫得很大,小人物畫得很小,而問他:「人體都是差不多大的,為什麼你畫的大人物和小人物,尺寸差距這麼多,豈不是與事實不符嗎?」
  
  他說:「師父,事實上,一般人看到大人物時,總感覺自己很小,大人物很大,所以我是畫出大家心中的大人物和小人物。」
  
  他又說:「師父,我們看到的不是真正的平等,我畫的是人心的感受。」
  
  諸位是否也有這種感覺?看大人物就覺得他比你大,或者認為自己是大人物時,就覺得自己是個巨人。以菩薩眼光來看佛,一定覺得佛是巍巍然、威神無比,不同於一般常人。事實上在佛經裡所描寫的佛,不論是化身、報身,也都比一般的人及天人,要大得多。
  
  「如是炎明,無與等者」,炎是兩個火字重疊相加,火有火焰、光焰的意思,光焰上再加光焰,就是表示非常光明,世上沒有任何發光的東西,可以跟佛身的光焰相比擬的。
  
  日月摩尼,珠光炎耀,皆悉隱蔽,猶如聚墨。
  
  這四句偈是在說明:若用世間最光明的東西,例如日光、月光、摩尼寶珠光,與佛身相的光明對照相比的話,世間的一切光,就會黯然失色,簡直就像黑墨一樣。
  
  如來容顏,超世無倫,正覺大音,響流十方。
  
  佛的臉上放光,無與倫比,佛所宣揚的妙法,音聲響遍十方諸佛國土。
  
  有以「佛面猶如淨滿月」來形容佛的面孔如八月中秋夜晚的明月,清淨、圓滿、明亮、清涼;然而中秋的月亮表面還是有一些黑影,佛面卻是毫無瑕疵的。
  
  法藏比丘不僅讚歎佛的面相、身相,更讚歎佛在說法的法音,那是世出世間的「正覺大音」,不是凡夫眾生的世間音,也不是二乘聖者的出世音。
  
  基督教的《新約》,將基督的教義稱為「福音」,佛教則把佛法,稱為大覺者的「法音」。福音的「福」對佛教徒來說,只是修人天福報,最多是享受天界福報;可是大覺世尊的法音,是幫助眾生除煩惱、越三界、出苦海、成佛道的智慧,故名為正覺大音。
  
  「響流十方」意思是,只要有佛出世、說法、度眾生,十方一切佛國淨土的諸佛及諸有情,便會知道有這一尊佛在說法,如同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說法,十方無量諸佛的世界,都知道有佛出世、有佛說法。
  
  戒聞精進,三昧智慧,威德無侶,殊勝希有。
  
  這是讚歎佛的所有威德,包括持戒、聞薰、精進、禪定、智慧等,都比一切大小乘的聖者稀有殊勝。
  
  佛是持戒最精進、最圓滿、最究竟的人,圓滿成就一切大小乘的淨戒。凡夫持戒是壞事不做;菩薩持戒是不得做壞事,也不得不做好事。小乘人持戒,僅要求身口二業不作惡;大乘菩薩持戒,必須身口意三業清淨。大小乘聖者,都有道共戒,自然不犯惡業,但唯有佛的戒德莊嚴,已經圓滿無缺,故稱「無侶」。
  
  「聞」是聽到的意思,對凡夫來說是聽佛法,在諸佛菩薩來說,則是聽聞眾生受苦、求救的聲音。凡夫的耳朵就是喜歡聽人家讚歎自己的話,也善聽所有人批評別人的話;但是我們學佛的人,應該學諸佛菩薩,聽聞法音,聽聞眾生受苦受難的聲音,而適時適地恰到好處地幫助他們。
  
  「精進」就是永遠不懈怠的意思。懈怠和精進是相對的,如果應該做、能夠做,卻不去做,或是心存現在不做,下次再做,甚至今天不做沒關係、今生不做也沒關係的心態,就是懈怠。相反的,精進則是充分利用每一個現在,乃至於每一分、每一剎那的現在,努力持淨戒,努力聞佛法,努力修禪定,努力增智慧;雖然只有諸佛菩薩才能如此精進,但我們凡夫也應該盡力學習,盡力去做。
  
  「三昧」是指在禪定的功用,亦即心中無雜念,便能不受外界的任何困擾。
  
  「智慧」分為有漏與無漏。凡夫以自我為中心,縱然很聰明,還是有我執在,所以是有漏的智慧;大菩薩沒有自我中心,具備無漏的智慧;佛則是圓滿的覺者,所以是無人能及的一切智者。
  
  「威德無侶,殊勝希有」,是因為世尊具備戒、聞、精進、三昧、智慧的五種條件,是世出世間一切聖者中的最上聖者,所以佛的威德,殊勝稀有,無人能比。
  
  深諦善念,諸佛法海,窮深盡奧,究其崖底。
  
  這是形容世自在王如來的智慧。「深諦」就是徹底的認識和瞭解;「善念」是非常深刻的憶念著,也就是深刻的理解而經常不忘「諸佛」所說的「法海」勝義。法就是由諸佛所證所說的道理,讓我們聽了以後,照著學習,照著實踐,也照著去如實修證。「海」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廣大無際,第二是深厚無底,是形容佛法無量無邊;雖然諸佛所言說的法有限,但是其法義內涵是無限的。
  
  諸佛的法海,包括十方一切諸佛所證所說的種種法,可分成義海和理海,所有有關佛教的名詞,稱為「義海」,親自實證如來的法身,稱為「理海」;通達無量法義,是為深徹義海;如能修行佛法而達明心見性,那就是實證理海;義海屬於思辨,理海出於經驗。
  
  如來對於高深奧妙的諸佛法海,都能透徹體會,達於崖底。這是讚歎如來的智慧宏深,無障無礙。
  
  無明欲怒,世尊永無,人雄師子,神德無量。
  
  「無明」是煩惱的根本,無明會障礙善根,令人不起智慧;而由無明所產生煩惱的現象,就是貪瞋癡三毒。
  
  所謂「無明、欲、怒」,實際上就是指的愚癡、貪欲、瞋怒,稱為三毒。眾生在沒有成佛之前,永受煩惱困擾。有煩惱,受困擾,竟不自知是煩惱,便叫作無明。有的人,天天覺得很歡喜、很高興,不覺得有什麼不好、不舒服的,還認為這就是沒有煩惱;但其實天天都在貪、瞋、妒嫉、懷疑中打滾,卻不知道那就是自害害他的煩惱,就是無明。佛則是無明根斷,煩惱已盡,永無三毒了。
  
  「人雄師子,神德無量」,這是形容佛的威德、威神、法的威力,無量無邊,像人中的雄獅。威武、勇猛的獅子,稱為百獸之王,而佛是眾生之中的法王,說法如獅吼,一切眾生聽到了佛的法音之後,都會棄邪歸正。
  
  功德廣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動大千。
  
  在《涅槃經》裡面提到佛有三種功德:般若德、法身德、解脫德;以般若證法身、得解脫,叫作三德圓明。佛的功德廣大,是無法衡量的,所以稱為「功德廣大」。所以,聽聞佛法,比聽聞其他學問的功德要大,因為佛的智慧,是從佛法的修證而得到的,而且佛的智慧是最深廣最圓滿的。
  
  佛的功德無量,而凡夫之人能有什麼功德?給人一碗飯吃,給人一件衣服穿,給人一點錢用,救人一條生命,這都是功德,是救人色身、肉體的壽命,功德當然很大;但如果能布施佛法,則是救人法身的慧命,這樣的功德更大;又如果能用佛法自度自救,救度一切眾生,便是修行菩薩道,這樣的功德最大。若僅以佛法自利,頂多是「有修有證」,若能利益眾生,則名為功勳,亦名功德。
  
  「光明威相」,是形容佛的慈悲光及智慧光,包括照亮眾生世界的慈悲光,以及破除眾生無明的智慧光。如果只有智慧而慈悲不足,那是修小乘的人,小乘人也有慈悲,只不過沒有像菩薩及佛那樣永遠度眾生的大慈悲。
  
  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都是威神莊嚴相,由於佛有光明和有威德的相貌,以及智慧深妙能如獅子吼般的說法,因此能震動大千世界,喚醒六道昏矇。
  
  一個太陽系等於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叫作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作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作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共有小千、中千、大千三個層次,所以又叫作三千大千世界。
  
  每一尊佛弘化的範圍叫作一個大千世界,釋迦牟尼佛弘化的世界,就是我們的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而釋迦牟尼佛的色身,是為了度化娑婆眾生而來,除了地球世界之外,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三千大千世界裡,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個化身。
  
  二、發願作佛
  
  願我作佛,齊聖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
  
  此偈是法藏比丘所發無上菩薩心的正願,前面都是讚歎世自在王如來的各種功德,現在是法藏比丘自己發願,願他自己成佛,而且希望:他在成佛後的功德、智慧、光明,都能跟法王一樣。
  
  法王也是佛的別稱,世自在王佛是法王,阿彌陀佛是法王,釋迦牟尼佛是法王,藥師佛等也都是法王。因此,在西藏凡是轉世的大成就者,都被譽封為法王;但此處所指的是佛,也唯有佛,才是真正的法王。
  
  「過度生死,靡不解脫」,有兩層意思:1.自己本身已經由於佛法而度脫了生死。2.使得如法修行的人,也都能度生死苦海,獲得解脫。
  
  布施調意,戒忍精進,如是三昧,智慧為上。
  
  為完成圓滿的佛果,先要修行六度,就是首先以布施調整自私心,長養慈悲心,再修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以及無漏的智慧。
  
  「三昧」,梵文Samādhi,就是定、等持、現法樂住、息慮凝心等的意思。可解作禪定,也可解作任何一樣的修行,到究竟的深處,都能成為定慧不二的三昧。法門無量,每一法門都能讓我們通向涅槃、解脫,任何一項成佛的修行法門,精進不懈,都能得智慧,都能得禪定,所以門門都能成為三昧;其實若和清淨的智慧相應,做任何事都能得三昧。
  
  六度之中的每一度,若與智慧相應,都能成為三昧。有人說布施最容易做,人人都會,但唯有不求回饋的無相布施,不著相,不問有沒有功德,才是大功德,才能得布施三昧。
  
  有人認為,持戒只是修人天福報,這只講對了一半,那得看你持的是什麼戒?用什麼心來持戒?以求取人天福報的心,或者怕下地獄受苦報的心來持戒,頂多是得人天福報而不得持戒三昧;若能不為求取什麼而嚴持佛戒,就能得持戒三昧。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這是說,阿彌陀佛發願自己一定要成佛,要好好地依願修行,普度眾生,使得一切有恐懼的眾生,能夠得到最大的平安。
  
  生命是一種果報,應該要受的,逃也逃不掉,不該得到的,求也求不得。知道了佛法,受用了佛法,就不需恐懼;何況對於學佛的善人,尚有諸佛菩薩,以及護法天神的日夜護持。
  
  三、堅正求道
  
  假令有佛,百千億萬,無量大聖,數如恆沙,供養一切,斯等諸佛,不如求道,堅正不卻。
  
  這段經文是說,假如有人供養無量無數諸佛,還不如求無上菩提,行菩薩道,學習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心,堅定不退。因為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心是要在他成佛以前,度無量眾生,成佛以後還是要度無量眾生。
  
  「求道」便是發菩提心,求無上佛道。但是初發心容易,長遠心難持,一般人常因少許委屈、打擊、挫折就會氣餒、退卻。若真的道心堅固,則任何威脅、利誘、阻礙、騷擾,都不會動搖他的菩提心,這才是真正「堅正不卻」了。
  
  因此阿彌陀佛告訴我們,供養無量無數恆河沙數一切諸佛的功德固然極大,還不如道心堅固,更加重要。因為供養諸佛只得福報,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堅正不退,才能成熟無量眾生,共成無上佛道。
  
  譬如恆沙,諸佛世界,復不可計,無數剎土,光明悉照,遍此諸國,如是精進,威神難量。
  
  十方諸佛的數量,就如恆河中的沙子,多得難以計算。而每一佛都有一世界,一尊佛的世界,就是一個國土,亦名「剎土」,梵文Kṣetra譯為剎,意為土田,也就是「國土」的意思。
  
  「譬如恆沙,諸佛世界,復不可計,無數剎土」,這四句話有兩層意思:1.有佛住世的世界,多得像恆河沙數不可計數;2.還有無佛教化的世界,也多得不可計數。
  
  不論在有佛世界或無佛世界,阿彌陀佛都要發願用慈悲及智慧的光,普遍照耀每一個國土。像這樣的精進力及威神力,是很難以算數譬喻所能度量的;在任何一個國土中,所能產生的影響力,也是大得無法用數字去衡量的。我們每一個眾生,不管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不管是人,乃至地獄、餓鬼、畜生,有形的、無形的,都已間接或直接受到阿彌陀佛的慈光普照,功德難量。我們學佛的人,也應該學習阿彌陀佛的精神,將所學到的佛法,分享他人,也算是代佛放光,而這份悲智之光,植於八識田中,未來有機會隨時可以發芽生長,一直到成佛為止,不斷的成長,影響自己、影響他人、影響一切眾生,也可說是無可稱量。
  
  四、嚴土熟生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憫哀,度脫一切。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這是法藏比丘對世自在王如來說:「當我成佛時,成就的佛國淨土是所有一切國土之中最好的。」這裡的「第一」,有兩層意思:一是阿彌陀佛的佛國淨土,和娑婆世界,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諸佛世界比較,是最莊嚴殊勝的。二是因為十方世界所有無量諸佛,都在讚歎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都在鼓勵所有的眾生,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本經稱為安樂世界,其土所有的眾生,都是諸上善人,都是得不退轉的菩薩,都是所作已辦的阿羅漢。其實在阿彌陀佛的世界,那些聲聞聖者,實際上也是佛菩薩化現,乃至所有的鳴禽,也是佛菩薩的化現,《阿彌陀經》云:「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所以在阿彌陀佛國土裡,一切眾生,都很奇妙。弘揚佛道的地方叫作「道場」,莊嚴殊勝,超越一切國土的道場,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國如泥洹」,泥洹是梵文Nirvāṇa的音譯,意謂寂滅、圓寂、圓滿、寂靜,看到淨土經典裡描寫的佛國淨土,有那麼多的莊嚴景物,進入那個淨土之後的人,就得解脫而住在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裡。在那個淨土裡的眾生,身體是由蓮花化生,而西方安樂世界的蓮花,是永遠不凋謝的,但其一切境界的一切景物,看似有相實即無相寂滅。
  
  法藏比丘在成佛之後,經常憐憫和哀念娑婆世界一切的眾生,對於那些還沒有生到安樂世界的、尚沒有證到涅槃的、尚沒有解脫苦難的一切眾生,阿彌陀佛都要度脫他們。
  
  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到我國,快樂安穩。
  
  這四句是說,當法藏比丘成佛以後,所有十方國土中往生安樂世界的一切眾生,心中一定生起清淨無染的喜悅,到了彼國,便在安穩中享受解脫自在的快樂。也就是說,彼國眾生,外無苦迫煎熬,內無三毒攻心,所以稱為「快樂安穩」。
  
  幸佛信明,是我真證,發願於彼,力精所欲。十方世尊,智慧無礙,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幸」是期待的意思,有希望、促成的意思。法藏比丘發願要成就莊嚴安樂世界,以安樂世界來成就所有願生彼國的眾生,希望世自在王佛相信他所發弘願,給他信心、給他光明,他要盡自己一切力量,完成悲願。「力精所欲」的「欲」,跟貪欲的欲不一樣,這是無私悲願而非自私欲望,所以學佛的人應該要學習著:自私的貪欲不可有,弘法的悲願不能無。
  
  「十方」的諸佛「世尊」都是智慧無礙的,法藏比丘祈請諸佛世尊作證,願十方諸佛,永遠都知其心行。
  
  假令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
  
  處身於被諸種苦毒煎熬的五濁惡世之中,凡有貪瞋癡等煩惱眾生所在之處,法藏比丘就到該處,精進不懈利益眾生,修種種忍辱行,永不後悔。這是說,法藏比丘在因地時,為了要成就安樂國土,以及成熟無量願生其國的諸眾生等,所以發願: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忍能忍。
  
  明末蕅益大師,便曾受此經感動,也發了四十八願。現在諸位菩薩來聽此經,也應學習阿彌陀佛這樣弘深的大悲願心;為了成就安樂世界,為了成熟眾生,就得從現在開始,於諸苦毒環境之中,勇猛精進,難忍能忍,永不退心,永不後悔。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無量壽經》的漢文譯本
第3頁:譯者及註釋 第4頁:本經組織
第5頁:阿彌陀佛大願有幾條? 第6頁:法藏比丘的讚頌
第7頁:攝取佛國清淨之行 第8頁:四十八願
第9頁:依願修行 第10頁:眾生皆住正定之聚
第11頁:三輩往生安樂國土 第12頁:菩薩殊勝.世間苦惱
第13頁:此界修行勝於諸佛國土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