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無量壽經玄義親聞記 淨空法師主講

無量壽經玄義親聞記 淨空法師主講

教起因緣

[日期:2011-01-2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講述

弟子劉承符筆記

諸位同修:今天我們有這樣殊勝的機緣,在美國第一次講《無量壽經》全部經文,甚為難得。我們每週講六次,共十二週,大概有一百多個小時,對於大經的研究,在時間上是夠用了。經本帶來很多,大家可以人手一冊。這個小本子是這部經的講義,也就是概要。從前道場講經先講玄義,在講經之前先說概要,使大家對於全經要旨先有一個印象,然後講入正文就容易懂了。

《無量壽經》在台灣、新加坡、香港,我講了很多遍,都留有錄音帶。各位聽多了,覺得每次講的都不一樣。經典與學校教科書不同,教科書只有一個意思,也只有一種講法,佛經不同,其含義深廣無比,可以深講,也可以淺說。後來講的與前幾次講的不一樣,乃是境界不同,所謂後後勝前前,每次講經都會有新的意義發現。

這個講義是七年前在華藏圖書館講經時記錄的。編寫這本資料,完全依據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同時又參考李炳南老師在該會集本的眉批,與黃念祖居士的詳解本。黃居士今年(一九九二)年三月往生了,乃是佛門中很大的損失。此次擬將黃居士最後一次修訂的註解本印二萬冊。但困難是在校對,有時校對十餘次仍有錯誤。打算先印五千本,分發出去,希望各位善知識發現錯誤,惠予指出,以便訂正。

學佛一定要先認識佛教,全世界每一階層都認為佛教是六大宗教之一。佛教本來不是宗教,但是後來變成宗教了。何以說變成宗教呢?佛教在現在的社會中有五種不同的形態:第一是宗教。第二變成了學說,稱之為哲學。第三變成了邪教,學說不會害人,變成邪教則有弊無利。第四佛教變成作秀,從事表演,外表熱鬧,捨本求末。第五認真修學,探求真理,依教奉行。佛教對於九法界的眾生實施一種究竟圓滿的教育。中國古人喜簡,把佛陀教育四個字簡稱為佛教。佛家本身所說的宗教又與世間所說宗教大不相同。佛教傳來中國之後,因其教義博大精深,絕無一人可以完全修學圓滿的,各有所修學的經典,分為大小十宗,宗又有派。一般說來,宗指禪宗,教指禪宗以外的各宗派。宗稱宗門,教稱教下。宗門修行不從文字下手,其他均須依據經典修學。學禪要上根利智之人,其修學手段與其他各宗全不相同,必須很聰明,我們所說的天才兒童屬之。

如欲學佛必須先了解佛教之宗旨何在,應否學習,以及值不值得學習。佛教宗旨,若依經典的術語說,在明瞭諸法實相。用現代話說,即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又可分為二大類:一個是人生,一個是宇宙。佛教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即本人自己,我以外都屬於環境,例如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自然環境。對自己與一切生活環境的真相若是不明白,就是迷惑顛倒,乃是凡夫。佛了解,所以稱佛為覺者,如此而已。除此之外,佛與凡夫平等不二,絕無高下。凡夫如想覺悟,佛只是提供他的經驗與修學方法,告訴我們,我們要靠自己努力,他不能幫我們開悟。佛是老師,我們與佛只是師生的關係。

今天我們研究的經典屬淨土宗,淨土宗乃十個宗派之一。其他宗各有其專門依據的經典,無須詳說。就整個佛法而言,有三個宗是共同科目。一是律宗,無論何宗何派不能不守戒律。二是法相唯識宗,講的是理論,乃佛教教義的基礎。三是淨土宗,淨土是歸宿,不管修什麼法門,都以淨土為最後的歸宿。

馬祖法名道一,在中國佛教史中,他是一位革命家。佛在世時都是自修,個人修個人的,沒有共修。在經典中找不到佛打過一次佛七或禪七。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一生都在教學。佛法傳到中國,從漢到唐七、八百年,法久生弊,漸漸趨向於研究討論,而少真正修行。馬祖與百丈志同道合,乃提倡共修。以前如東晉時代,慧遠在廬山建蓮社,與一百二十三人共修,但未建立制度。到了馬祖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叢林制度,等於佛教大學。叢林的方丈相當於學校校長,維那師相當於訓導長,首座和尚相當於教務長,當家師相當於總務長。叢林的主要精神是依眾靠眾,互相監督勉勵。百丈是禪宗大德,訂立早晚課誦,晚課念《阿彌陀經》並念佛號。修行人臨終時亦念佛求生淨土。

淨土宗經典最初只有三經一論:(一)阿彌陀經,(二)觀無量壽經,(三)無量壽經,(四)往生論。咸豐年間有位魏源居士,很了不起的一位佛學家,他將《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附在三經之後,作為淨土四經。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與《無量壽經》經義頗為吻合,如《無量壽經》一開端就說「咸共遵修普賢大土之德。具足無量行願。」所以魏居士確實有慧眼、有見識。民國初年印光大師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提出來,併入前四種作為淨土五經。法師說他在李老師會下主修《楞嚴》,至少也講過七、八遍,但始終沒有體會到這一章的重要性。它是整個《楞嚴經》的精華,這一章很短,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實在說是淨土宗的心經,而且也可以說是一大藏教的心經。

佛在大乘經裹告訴我們,由凡夫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衹劫才能成就。李老師在台中講「佛學概要」時,解說阿僧衹劫的數字,他說萬萬為億,萬億為兆,用兆作單位,上面是一千,下面八個萬字,這麼多兆,還要乘上三倍。我們今天聽到這個天文數字,想學佛能有成就不是一生的事。經上講小乘人能有成就,須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佛說忉利天就是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其他宗教講的上帝。忉利天一天是人間一百年,他們看我們朝生暮死,壽命只有一天,太可憐了。忉利天的壽命是一千歲,合人間若干萬年。(合人間三千六百五十萬年)。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兜率天一天是人間四百年,他的壽命是四千歲,合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往上還有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再往上四禪十八天,上面還有四空天,壽命要用劫算。人生不是只有今生,若只有今生,死了就完了,人生並沒有多大問題。人是輪迴的,有過去,有未來,迄無休止。

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有前因後果,今天如聽到這個法門,願意聽,一聽就歡喜,還願意修行,證明過去生中曾經親近過佛法,只因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修,已經修了無量劫,但是都不算數,生生世世都在幼稚園未入一年級。沒有一次考試及格過。什麼標準叫及格呢?依小乘講,初果須陀洹,大乘稱初信位菩薩。三大阿僧衹劫是由初信位算起,必須把八十八品見惑斷掉才有資格到初信位。思惑是思想的錯誤,如斷盡即證阿羅漢,聽起來太難了。任何一個法門都要斷見思二惑,見思二惑又稱為煩惱障。有沒有不需要斷煩惱就能成佛的法門呢?有,只有這個念佛法門才行。念佛法門叫易行道,其他法門必須斷煩惱才能出三界。但是也不要看得太容易,雖然不講斷煩惱,也要伏煩惱才行,把它控制住,不讓它起作用。這是一個特別法門,是一個真實法門。

然而什麼人才能接受這個法門呢?第一種是諸大菩薩。華嚴會上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第二種是凡夫中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可以接受此法門。這種人是過去生中曾供養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如來,現在接受這個法門的人,諸佛如來必定會來加持。等他修學幾年之後,他會感覺諸佛菩薩冥冥中來護持。一切諸佛如來菩薩普遍勸導眾生修學這個念佛法門,所以這是一個一乘了義之法,也是佛法中最真實法。佛說五乘是方便說,其實只有一乘佛法。

佛是學位的名稱。學校有學位,羅漢等於學士,菩薩等於碩士,佛等於博士。達到佛的果位,要智慧究竟圓滿,即全知全能。全知全能也是人類的本能,本能不是外來的,佛教我們恢復我們的本能。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本能不是真失掉,而是迷失了,怎樣迷失呢?有妄想,智慧失掉了;有執著,德能失掉了。這個事實真相,如佛不說,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佛的教學無非是教我們斷妄想執著。修學總樞紐是在定,大乘五十一個位子就是定的工夫深淺之不同。淨宗叫一心不亂,一心是定,不亂是禪。禪與淨只是方法手段不同,目的則一。

常聞佛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此二句話究竟是事實還是讚歎?如果是事實,我們要問,一個造極重罪的人,照佛經說應墮地獄,佛是否有能力使其立刻成佛,如其不能,則佛並沒有無量智慧德能。根據淨土經典說,佛確有此能力,問題就看對方信不信,接受不接受,這個法門就是念佛往生。《阿彌陀經》講的很明顯,如有人能於一至七日念佛,一心不亂,即能圓滿成就。可惜這種殊勝法門,很少人相信。

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法,無非引導我們體會到真實法門,就是此處所說的一乘了義。《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真實法就是一乘了義,就是念佛法門。

以教學對象來說,例如:小乘經是以根性淺的人為對象,並不包括根性深厚的人。大乘經是對根性利的人說的,其對象是菩薩,不包括小乘,都偏在一邊,不能涵蓋全部。念佛法門從上上根到下下根都包括在內,利鈍全收,平等攝持。一個法門能令一切眾生平等得益,才算是了義。唯有淨土五經才能擔當得了一乘了義的名稱。

超出三界非常困難,經中說,必須斷盡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才行。見惑是錯誤的見解,第一是身見,以身為自己,認定身是我,是錯誤的,欲知其詳請參閱《楞嚴經》有詳細解釋。第二是邊見,也就是相對的觀念,一切法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善有惡。六道眾生是生活在邊見之中,我們俗話說,就是一種偏見。第三是戒取見,非因計因。在禪定中,看見牛死生天,他以為人不如牛,於是他也學牛,耕田吃草;學牛一定變牛,不能生天,不知牛在過去生中,曾造作生天之因,這就是俗話所說的成見。第四是見取見,非果計果,未證謂證。例如:外道說生天可得永生,不會再墮落,此種見解實屬大謬。天人壽命雖長,縱能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命終仍入輪迴。第五是惡見,又稱為邪見,即不正見,撥無因果。除上項四類外,其餘錯誤見解均屬於此類。思惑是思想上的錯誤,共有五個,即貪、瞋、痴、慢、疑。

佛菩薩在悟,我們在迷,迷悟只在一念之間。一念這個名詞很不易懂,念頭很複雜,一念是清淨的。禪家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萬法歸一之一字是任何一。《華嚴經》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因此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平等,任何一法都能教你明心見性,對任何法門都不能分別執著。我們無始來,心理精神思想見解受到污染的程度,人人不一樣。有些法門修起來很容易,有的很難,總之要對機。一般人學佛總難免有些障礙,例如:參禪不能得定,不亂想就打瞌睡。學密口念咒、手結印、心觀想,而三密不能相應,亦不容易。咒語在《大藏經》中刊載不少,但以方言關係,音不準確,殊少效驗。咒語有許多是鬼神的言語,另有一部份只有聲音,並無含義。佛在世時,教人念咒可以冶病。人身如機器,那個經絡有障礙,用聲音振動其障礙部位,使其暢通,亦合乎科學精神。咒語一定要口傳,佛教到現在已有三千年,輾轉口傳,音質有變,到今天已經不大靈了。李炳南老師抗戰期間在後方從青海西藏的活佛學了兩百多個咒語,沒有一個靈的。他曾學隱身咒,他說:我念了十幾遍隱身咒,但是你們還能看見我。他花了八年時間學密,到最後無效。又學了八年禪,亦未得定,所以全部放棄。後來因緣殊勝,遇到印光大師,乃專修淨土。他希望我們不要走他的冤枉絡,再不要浪費時間。只有念佛法門,不要斷見思煩惱即可出三界,不但一般人難信,佛菩薩都說難信。

四土是有界限的,我們只能見到凡聖同居土,見不到其他三土。西方極樂世界很特別,四土都在一起。一切諸佛剎士沒有這種情形,很不可思議。生到西方後,你所接觸的人全是佛菩薩與諸上善人,所以不會退轉。

《華嚴》雖圓,如果不是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它也不能稱為究竟圓滿,《華嚴》到最後歸於淨土。禪宗雖屬頓教,也沒有七天就能成就的。連唯識學的開山祖師窺基大師都說淨土是圓頓大法,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淨土三經中《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都提倡念佛,《觀無量壽經教》的方法有觀想、觀像、持名,但它把持名擺在最後,學佛同修要特別注意,佛經中常把最好的放在最後,十六觀中把持名排在最後。

《楞嚴經》有二十五位菩薩代表不同的修持方法,六根六塵六識叫十八界,後面加上七大,共二十五大類,說明一切眾生修學不出此二十五類。觀世音菩薩是耳根圓通應排在第二,但把他排在最後,表示最重要的。此外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也是特別法門,也放在最後。所以楞嚴會中講特別法門是講兩個,不是講一個。大勢至念佛法門能普遍契合盡虛空偏法界所有一切根機,觀音耳根圓通特別適合於我們娑婆世界。密宗儀規太繁,參禪躺在床上不能參,念佛行住坐臥均可念,念佛念到念而無念,念到能所雙亡,即入了佛的境界,一超直入,這是很難體會。其他法門修因得果不同時,唯有念佛是因果同時,所以淨宗又叫蓮宗。植物都是先開花後結果,蓮花特別,因果同時,因此用蓮花代表淨土宗。

佛說「一切法由心想生」。自己微細的思想,自己不容易發現。我們的世界就是由心想生。「心作心是」出在《觀無量壽經》,是淨宗理論的核心。佛是自己的真心,本來是佛,現在又念佛,怎麼不成佛?

一聲阿彌陀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句話是蕅益大師的發明,以前沒有人說過。無上正等正覺即是成佛之法,佛法的修學目標就是這一句。三菩提是正覺,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覺,阿耨多羅是無上。正覺是羅漢,正等正覺是菩薩,無上正等正覺即稱為佛陀。佛在五濁惡世成佛的方法就是念佛。念佛成佛的法門是諸佛如來修行的境界,只有佛與佛才能完全理解,這個法門不要看經典不多,分量很少,諸大菩薩都不能理解,且難相信。我們今天能信能解,乃是諸佛的威神加持所致,否則聽也聽不懂,說也說不出來,這話說的一點都不誇張。

彌陀身是法性身,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我們這個世界是法相土。動物有生老病死,色界無色界壽雖長,還有生滅,不是永生。土地屬礦物有成住壞空。以天文望遠鏡看、有的新星球形成了,也有的星球爆炸毀滅了,所以世間不是永恆的。相有生滅,性無生滅。唯識學講阿賴耶識是有生減的,所有一切的現象都是阿賴耶識的相分,屬於心法,心法是有為法,有為法會變的,會變的就不是真實的,不會變的才是真實的。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法性身土的名號,也是自己真如本性的名號,所以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佛所說大乘經典都是佛從自己真如本性裹說出來的,沒有什麼不一樣,其差別即在圓不圓。譬如月亮,初三、四有月亮,不亮;、十四有月光,很亮,但不圓滿。佛說的《大藏經》全是真的,但有圓滿有不圓滿。那部經最圓滿?首推《無量壽經》。古德稱讚《無量壽經》說:「眾生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明確簡要,稱淨宗第一經。因其直捷中之直捷,方便中之方便,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利濟眾生,此經為最。」

《觀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即是本來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來是佛,現又作佛,是故當下即佛。直捷了當,方便究竟,奇特殊勝,不可思議。這段文字,意義至為深廣。淨宗修學依據的理論,就在這兩句經文,「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通常學佛者對於「佛」字的概念很含糊。前面說過,佛就是自己的真心。真心顯露謂之佛,真心有障礙迷惑就是凡夫。凡夫在迷,真心並未失掉。佛是覺者,以月亮作比喻,我們如初一的月亮,佛如十五的月亮,菩薩如十三、十四的月亮。不但佛是心,沒一樣不是心。在唯識學中謂之同生性與異生性。同生性是與諸佛如來同用真心,如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本性。異生性完全不同,你的自性光明絲毫未透露,就是真心未能起作用,六道凡夫、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的真心也都未透露出來,均謂之異生性。凡夫是異生性,用的是妄心,而不是真心,妄心變化太大,靠不住的。如真了解真妄,待人處世便自在。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真心變現出來的,心念佛就作佛,念什麼就作什麼。

(符按)關於「同生性」與「異生性」兩個名詞似不易懂。「異生」二字為凡夫之異名,謂凡夫執異見而生,由無明故,隨業受報,墮種種趣中,色心像類,各各差別,故名異生。異生性是使人成凡夫之本性。此「性」字非指佛性,乃指見思煩惱種子,迷惑顛倒,起貪瞋痴,造殺盜淫成了習慣性。至於「同生性」則恰好相反,一切聖者同見真空之理,不起我見,同斷二障,同證勝果。

宋朝末年趙子昂是畫馬專家,他天天想馬的姿態、馬的動作。有一天他在屋裹睡覺,太太一掀開帳帘,看見一匹馬。所以一心念什麼就變什麼,關鍵就在一心。既然知道這種事實,為什麼不念佛,你能念的心就是佛。佛在《華嚴經》、《圓覺經》中都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過是迷失了,迷失有時間性,一旦覺悟,即時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一定可以成佛。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依教奉行,能否成佛,關鍵在於你相信不相信這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如果你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定成功。假如念佛還想參禪、想學教、又想學密,就是夾雜。一夾雜,心就不淨。一定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平常六根皆向外緣,要把它收回不再向外攀緣。習慣喜歡看電視,現在不看了,專心念佛。佛在《遺教經》中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日常在社會上應處理的工作,仍負責照做,並不是不管。做完了不要再去想,立時把佛號提起來。有人說從事各行各業,不想那兒行。須知妄想是第六意識分別心起作用,不想反而處理得恰到好處。禪家說:「參禪不可用心意識參」。處世待人也不應當用心意識,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純用理智,不用情識,這樣處理業務必更正確更圓滿。

發菩提心這一句話有多種解釋。蕅益大師說,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發菩提心,這種解釋容易懂。古大德對於發菩提心有幾種說法。依《起信論》說,菩提心包括三種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觀無量壽經》說,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說的越多越搞不清楚。蕅益大師講的比較明白,真想求生淨土乃是無上的覺悟。你想成菩薩、羅漢、或人天福報,不是圓滿的覺悟,如真覺悟,不但世間事不會留戀,連佛法也要放下。

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願講十念必生,古大德有一個比較。佛四十九年說經,那一部經屬第一?在理論上、修學上、因果上說,大家公認《華嚴經》是第一,《華嚴》與《無量壽經》相比,《無量壽經》乃是第一,因《華嚴》部頭雖大,如不到最後求生淨土就不圓滿。《無量壽經》是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二佛所說,其第六章發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說的,所以第六章是淨土宗經典最原始的根據。《無量壽經》是四十八願的詳盡說明。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最重要,它是四十八願的核心,達到佛法至高無上的巔峰,九法界眾生均能平等得度,這個法門特別殊勝,是淨宗之特色。

黃念祖老居士的《無量壽經》註解寫出之後,傳到美國來,我與他尚未見過面,他把這部書託一位同修帶給我並叫我寫篇序文。我在序文中有一句話說:「這一個法門是十方三世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黃居士看到之後,至為歡喜讚歎。他說:「這一句話不容易說出來,真正認識這部經的人不多。」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部經之後,寫了三首偈,末首最後有兩句:「佛說難信誠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未遇到黃念老之前,在台灣海外弘揚此經,只有我一個人,勢力非常孤單。好在若干年來還講了許多大乘經論,旁人雖不高興也不好意思說我什麼。等我遇到黃念老之後,才遇到了一位知心人。在大陸弘揚此經也只有他一個人。若能對於此經真明白真認識,然後信心才能堅定,往生淨土就有把握了。

彭紹升居士,清朝乾隆時人。父為兵部尚書,貴族家庭,以童子身未滿二十歲考中進士,不作官,學佛,很有成就,是一位在家大德。他所節校之《無量壽經》只用康僧鎧的一個本子,簡略其文字,讀起來很舒暢,可惜未參考其他四種版本,實為美中不足。此本在台灣有流通。丁福保《無量壽經箋註》是根據彭居士本。他另外還寫了一部《華嚴念佛三昧論》,對於淨宗甚為通達,他說:「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因當時《無量壽經》共有五種譯本,文字互有參差。學佛的人無從取捨,所以大家都奉持秦譯小本《阿彌陀經》。王龍舒居士亦曾作過會集本,名為《大阿彌陀經》,收在《大藏經》,可惜他只根據四種原譯本。《大寶積經無量壽會品》他未見過,所以他的會集本有遺漏也不圓滿。

清朝咸豐年間魏源居士亦有會集,包含五種,但取捨不當,並依自己的意思改動經文。印光大師最反對,他說這個例子不能開,你的學問再好也不能改經,若學人均如此,則以後經本可能改的面目全非。夏蓮居老居士是位大通家,博學多聞,宗說俱通,且為密宗大德,顯密圓融,會集本經極為圓滿。去歲法師在邁阿密講經,有許多外國人參加聽講。曾居士翻譯。題目是「認識佛教」,講了五天。外國人中有有神通的,曾居士把書上的夏老相片給他們看。他們說此人在世時不太出名,乃大菩薩再來,身體是透明的。以上所說除身體透明無從證明外,其餘說的全對。據說夏老往生前曾有暗示說:這本《無量壽經會集本》將來是由海外傳到中國,而且日後會傳遍全世界。他講的話,現在全要兌現了。夏蓮老確實是一位再來人,為了會集本經,他掩關三年,稿經十易,並經慧明老和尚印證,極其慎重。梅光羲居士與夏老是同學,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佛學家,他是黃居士的舅父,也是李炳南居士的老師,我是向李老師學的,說起來我與黃念老也有一段因緣。梅居士在本經序文中有幾句話很懇切,他說:「夏老教眼圓明,深於文字,專功久修,遍探原譯,洞窺諸本,網羅各藏,於五種原譯內,玄義微言,深文奧旨,無一語而不詳參,無一字而不互校,務使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皆光羲與慧老法師所目睹者也。故其精誠所感,屢現瑞徵,茲恐駭俗,姑不具引。」黃念老一生之願也是希望這部會集本,大放光明,常照世間。現在這本經已經印了三十幾萬冊,似乎可以滿夏黃二老之願了。

本經之殊勝在於契理契機。經典的教學是否合乎我們現前的需要,如法門很好,學了就能馬上得到利益才是最殊勝的經典。佛所說一切經典都有理論的依據,都是由真如本性中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依密教說就是真言。諸佛如來住真實慧,希望眾生也住真實慧。在理上講是平等的,在事上講並非平等,確有高下,必須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住真實慧。教下如不大開圓解;學禪如不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密宗如不三密相應,顯密融通,都不能住真實慧。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真實慧,權教二乘無份。無量無邊法門中,如選中念佛法門即是住真實慧。這個法門是一生成佛的法門,怎麼那麼巧你就碰上了。《華嚴經》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惟有真實的智慧才選擇這個法門。我們今天也選這個法門,認真修學,我們不輸給他們。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三個條件,即信、願、行。文殊、普賢法身大士往生也是這三個條件,我們往生西方的因與法身大士等覺菩薩相同,因平等,果就平等,生到西方享受果報亦相同,四土三輩的果報都是相同的。其他法門就不一樣,兩個人同參禪,彼此修行不同,果報亦不同,只有淨土法門,因同果亦同。把自己心安住在一句佛號上就是「住真實慧」。我們與十方世界等覺菩薩無二無別。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佛法教學內容是教我們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惠予真實之利」,佛開示我們希望我們轉凡成聖。世間所有一切利益都是假的,若說世間有利可圖乃是迷惑顛倒。三界之內無利益可言,三界之外才有,但有圓滿有不圓滿。生到西方世界受用利益與諸佛相同,四十八願說的非常清楚,第一、生到西方我們與阿彌陀佛身體相貌完全相同。正報相同,依據也相同。這種說法,許多人不相信。佛絕無妄語。《金剛經》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絕不會騙我們。華嚴會上諸菩薩果位不平等,智慧德用不平等,西方世界凡聖都平等。世尊四十九年講經最契機的就是本經。華嚴只度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權教二乘無份。此經上度等覺菩薩,下度地獄眾生,一律平等得度。其他法門對眾生並非平等得度。我們業障深重,生到西方文殊普賢與我們平起平坐,與一切如來也是平起平坐,都是阿彌陀佛的學生。觀音勢至是古佛再來,現在是以等覺菩薩身份示現,我們與他們是同學還會退轉嗎?

淨宗之妙在乎不離世法而行佛法,無論從事於何種行業,事務繁簡,男女老少,都可修持,極其方便。修行方法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工作時不須要思考的都可以同時念佛;須要思考的,把佛號放下,等事作完,立刻把一句佛號提起來,一切時一切處都無妨礙。同時自己修行還可以影響旁人。手裹拿著念珠念佛,他人看見也念一聲阿彌陀佛,這個金剛種子就種上了。社會念佛人多,以大多數人的力量,可以避免許多災難。

佛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今年(一九九二)是佛歷三○一八年,正是末法時代第二個一千年的開始。將來佛法滅盡時,這一部經再多留世間一百年。屆時眾生有極重的業障遇到這部經都能得度。所以這一個法門是此界他方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究竟菩提之法要。

今年年初在新加坡講經,李木源老居士告訴我:新加坡有一位老太太,半年前聽到這個法門,念了半年,預知時至,坐著往生了,這是最近的事,往生並不需要很久的時間,問題你是不是真心。真心想去,若對這個世界還樣樣捨不得,就沒有希望了。念佛求生乃自己一生當中唯一優先的大事,世間法夾雜不得,出世法也不能夾雜,就是一句佛號,連觀想都不要。世間一切都是假的,只要走得灑脫就行了。一句佛號念到底,念得一心,其他都是輪迴生死業。世間法照常做,樣樣不妨,不要掛在心上,念念掛著阿彌陀佛。宋朝黃打鐵就是一個實例。

概要(十門開啟——玄義)

一、教起因緣

下面談到本經的概要,黃念老完全依照清涼大師《華嚴疏鈔》的十門開啟——玄義為根據。第一條教起因緣。佛為什麼出現在世間?又為什麼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其動機與目的何在?原因確有好多,其最主要的是以一大事因緣故。世間聰明人知道世間很苦,生活不好過,古今中外都無例外,但無辦法改善。第一等聰明人對問題發現了,始終找不到解決辦法。上面一大事因緣之「一」字,就是一心,也就是一心不亂的一。在所有問題中,第一是念頭,妄想太多了,如何降伏?《金剛經》上長老須菩提問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剛經》詳解有幾百家之多,如找不到解決辦法,《金剛經》就不契機了。

如用我們的辦法,如問「應云何住」,一句阿彌陀佛就解決了。再問「云何降伏其心」,一句阿彌陀佛也解決了。另外這個「大事」就是生死輪迴的大事,比上面的「一」還難。佛家說受有五大類,苦樂憂喜捨,世間禪定所謂四禪八定,不是一心,只伏住妄念而已,屬於捨受,好像是定,其實不是。其得定有時間性。非想非非想天的壽命有八萬大劫,期滿其定自然消失,妄念仍然起來,不究竟。大乘經上說的是真實的定。楞嚴謂之性定,即楞嚴大定。世間人作不到,沒有能力入這個境界,所以佛才來到世間,告訴我們這個念佛法門。但世間人以為太容易了,不相信。現在社會上人士聽騙不聽勸,說真的不相信,說假的反而有許多信徒。相信正法的人太少了,實在是悲慘的現象。

這部經是佛四十九年教化眾生之重心,十方世界罪業深重的眾生,若能信能行,十念即能往生,乃是對眾生無比的利益與恩惠。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說:「佛說這個法門,主要的對象是專度凡夫,兼為菩薩。」此法門無階級、無次第。小乘有四果四相,大乘有五十一個階位。這個法門無階位,一生到西方就究竟成佛。如真信,成功不要經歷三乘,三乘是修學的階段,也不要經過三大阿僧衹劫。真正工夫精誠得力,七天就能成功。《淨土聖賢錄》中宋朝瑩珂法師只念了三天三夜,真求真念,一心一意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來了,對他說:你的陽壽還有十年。瑩法師說:我業障太重,經不起誘惑,恐有墮落,十年壽不要了。佛說好,三天後接你。他告訴大家這個消息,無人相信,因他是一位破戒比丘,但看其說話態度,又不像騙人。到了第三天上早課時,他對大家說:今天不要照往常課誦,請大家改為念佛送送我,念了不到一支香,他說西方三聖來了,就往生了。他相信因果報應,他是一位破戒比丘,心想若不往生一定墮地獄,所以對這個世界毫無留戀。

黃念老根據古大德的敘說,將這部《無量壽經》歸納幾個重點,第一是稱性極談,如來正說。這句話對本經說,恰如其份。《華嚴》、《法華》均是一乘圓教大法,稱為經中之王。我國每個佛教宗派均尊之為根本,顯其重要性。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也。」,所以整個佛法之重心即至本經。《華嚴》、《法華》也是從此經流露出來的,一切諸佛也是由這部經而成佛的。唐朝時日本一位大德道隱法師說:「五濁惡世,造惡之時,其難非一,特此一門,至圓至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現在我們這個世界濁惡到了極點,心地污染比自然污染更嚴重,可怕至極。在此濁惡之世,能遇到這部經,真可謂如貧得寶。

有人常常在想,現在專修淨土,只供一尊阿彌陀佛,從前供的佛菩薩會不會怪我呢?這種念頭巳把佛菩薩當作凡夫,把他們看低了,這個罪過可不小。應知供養不是請他們享受,供花供果就聯想到因果,供水表示清淨心,提醒我們清淨平等。供燈表示光明,我們心要正大光明。油燈表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供養是警惕自己,佛菩薩並不需要這些。佛菩薩在世間莫不是捨己為人,明白此意才是莊嚴自己。如認為佛菩薩貪圖我們的供養,乃是大錯特錯。經此反省就是覺悟,悟後起修,修正我們的行為、思想、過失、見解,一天修一項,三年就成為一位賢人。真正修善行,鬼神都敬畏。

無論修學什麼法門,越簡單越容易乃是最好的法門。黃念老把這個法門比作全自動傻瓜照相機,人人能照,而且不必對光圈,每張都照的很好。佛為救世而來,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用其他法門都能達到此目標,但是時間長,所謂夜長夢多,障礙難免。前文有簡易直捷出世之正說一語,好像學校裏有主修科有選修科。這是如來教化眾生成佛的主修科,所有一切眾生平等得度,即謂之正說。道隱又說:「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也。」這幾句話,若非真正過來人說不出。

佛經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華嚴》、《法華》在一代時教中只是序分,本經才是正宗分。我年輕時,李老師苦口勸我學淨土,我雖不反對,而不甘心不情願。從民國六十年開始在台北講《華嚴經》十七年,講到一半,起了一個疑問,想到華嚴會上文殊普賢學什麼法門?善財修什麼法門?熟讀《華嚴》之後才知道,原來他們全是修淨土,而且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都學這個法門,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令人當生成就。若不是講《華嚴》十七年不會相信。看到道隱的話,使我極為感動。這個法門,修很容易,相信太難了。

《楞嚴經》也是一部大經,玄奘大師在印度十七年未見到過。印度人把此經當國寶,不傳給外國人,且不准流通出去。智者大師講《法華經》,體會到法華三昧,發明了天台家特有的止觀,即天台教觀。當時有一位印度法師見到智者的止觀,他說這個方法與《楞嚴》頗為相近。智者聞後在天台建築了一個拜經台,向西方禮拜,希望《楞嚴經》能傳到中國來,拜了十八年一直到他圓寂,這種精神真了不起。唐朝印度般刺密諦法師好幾次偷偷帶了《楞嚴經》到中國來,都被印度海關查到。最後一次他把經文寫成小本,又把手臂剖開放在裏面,等疤痕長好,帶到中國。出家人到底與世間人不同,犯了國法親自又回印度向當局自首,接受處分。

當時翻譯《楞嚴經》是在廣州,潤文由房融擔任,他是武則天的宰相,因犯錯被貶到邊地廣州。恰好有此機緣參加譯經工作,他的文字一流。一切經文字之美,首推《楞嚴》。《楞嚴經》主要是講楞嚴大定,不是普通定而是如來果地上的大定,又稱為性定。經中有二十五位菩薩修的都是楞嚴大定,代表無量無邊的法門。大勢至菩薩代表的是念佛法門。「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是心裹想,凡夫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結果感到六道輪迴的果報。若把念頭轉過來,一天到晚想佛念佛,現前就能見佛。淨宗初祖慧遠大師一生見過三次西方極樂世界,其所見的境界與經中所講的完全相同。從未告訴過任何人,到最後臨終時佛來接引,才告訴徒眾。

「淨念相繼……自得心開。」淨念相繼是方法,要用清淨心去念,雜心亂心念佛就得不到效果,必須專心念。更不能懷疑,也不能夾雜。夾雜、心就不淨。許多同修不懷疑可以做到,不夾雜做不到。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一切放下。相上要,性上不要。事上要,理上不要。事事本來無礙,心有牽掛則有妨礙。「相繼」是不斷,自得心開即禪宗大徹大悟的境界。淨宗手段簡單容易而且穩當,奇妙疾捷莫過於是。往生極樂的因是信願行,文殊普賢與五逆十惡所修因是一樣,全是信願行,如果你有神通,即能知五逆十惡的人,他今生造惡,但從前多生修了不思議的善行,不然不會到臨終時遇到善知識。

末法時代眾生的錯誤知見大多了,且有陰魔干擾。魔有四大類:(一)五陰魔,色受想行識。(二)煩惱魔,天天打妄想。(三)死魔,壽命短。此三種屬本身的。(四)天魔,外面境界誘惑我們,受其干擾,身心則不安穩。什麼是正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乃是唯一的正見。若是懈怠或退轉,或改學其他法門,這一生就沒有出三界的希望。《楞嚴經》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修學稍有執著就錯了,無論世法或佛法,統統不要執著。《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假如有人說:哪有一句佛號就能成就?釋迦佛講此法門是善巧方便,不是真的。說此語者可能是魔,你若信心動搖,就被魔控制住了。

今天我看到一本雜誌,說《十往生經》、《阿彌陀經》都是假的偽造的,西方世界是太陽神。造謠的人很多,使一部份人喪失信心,實在可憐可憫。謗法之罪甚重,將來墮入地獄,永無超生之望。多年來往生的人我們親眼見的、親耳聞的,有許多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不生病的,這些人均可作證明。林看治居士寫的《近代念佛感應親聞記》,其中有一半我都認識。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那些人我都見過,一點都不假。

(符按)前引《楞嚴經》:「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出自《楞嚴經》第九卷,有十段文都有這四句。其大義是講五陰魔,色受想行識各有十種,總共有五十種陰魔。修道人修到相當程度,暫時得到一種很好的境界,如身能出礙,可穿牆透壁,或能看到自己身內的五臟,或於黑夜看見遠方的市井街巷,或聞到空中說法的聲音,或看見諸佛世界。這全是在修定當中內心發出光輝,暫時顯露出來的幻境,不是真聖果的境界。這時候一定要如如不動,不去理他,不要生歡喜心,若稍有貢高自滿之心,就被魔所控制,可能把你搞得頭昏腦脹,不知自己是老幾,所以說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十往生經》云:「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這段經文內有一句話很要緊,即「願往生者」,是感應的關鍵。行者一定有這個意願,必定感得佛遣二十五位菩薩日夜保護。信願行中「願」是關鍵。蕅益大師《要解》中說:「能否往生在信願之有無,生到西方品位高下在乎念佛工夫之深淺。」《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這比《十往生經》說的更為明白更為肯定,不但二十五位菩薩,而是十方一切諸佛都來護念。一個真正求生西方之人,其身光明周邊四十里範圍內妖魔鬼怪都不敢來犯,這是真實的。

佛在其他大乘經中說的最高境界是無念與無生。教下常說的無生法忍,遠非凡夫所能作到,亦無法受其益。圓教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得無生法忍,也就是真證得無念與無生。通常如《仁王經》所講的,七地菩薩可證得下品,八地菩薩證中品,九地菩薩證上品,這裹的標準比較嚴格,以八地為標準。無生法忍的含義必須明白,如真正證得此境界,看一切法沒有生滅。生滅是幻相,不生不滅是真相。我們為什麼看一切法有生有滅,佛常說一切法是從分別心而來的,你的心有生有滅,你看到一切境界也有生滅,可見一切法唯心所變,唯心所轉。心清淨了,外面境界就清淨了。佛教我們要從能變能轉下手,外面境界是所受所轉,不關緊要。

凡夫境界所有一切法都是生滅法,到了大聖八地以上的境界一切法是不生不滅者,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小乘羅漢稱聖人,大乘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稱為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個位,加地上一至七地,三十七個位子,想證到無生法忍,稱為聖者之所難,凡夫何能達到。佛預知末法時期的眾生罪業深重,乃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形象,叫你去想去求,尚不能達到,仍對世間留戀,不肯放下。若叫你無念無生,離相以求,焉能做到?念佛法門,指方立相,攝心專注。我們這個心一天到晚打妄想,把它收回來專想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包含之內容無量無邊。第一必須把經念熟,想他當初的發心、求學、修行、建立極樂世界、接引眾生。想久了與彌陀功德就相應了,把他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如不能念全部就念第六章四十八願,念到自己的心願與彌陀的本願合一,把阿彌陀佛之行持變成自己的行持,樣樣學阿彌陀佛如何對人、對事、對物,學的完全一樣,你就變成阿彌陀佛了。

不想的時候就念佛號四個字「阿彌陀佛」。想是非人我、過去未來,就是造六道輪迴業。念頭一轉,再不搞六道輪迴了。一切法從心想生,口念佛,心念佛,當然成佛。持名念佛,入有得空,念到最後,自然達到忘能忘所。一切諸佛讚歎的就是凡聖同居士,十方罪報眾生多數生到凡聖同居土。西方雖有四土,很難劃分,如學校有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博士班,都在一起上課,難分界限,為其他諸佛世界所無,所以說一生一切生,生到凡聖同居土,也等於生到其他三土。

念佛工夫初級的工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士;中級的得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再往上叫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證得無念無生。一句佛號念到底,方法沒有兩樣,一直到成佛都不要改變。暗合道妙,巧入無念,即凡成聖,至哉妙用,不可思議。念佛人如下了決心,就已經成佛了,決心一下就是聖者,不是凡夫。往生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看見佛來,我要跟他走了,福報大工夫好的,臨終無病,會向大家說明,他決定往生。如業重工夫淺,家人看其嘴脣在動,但無聲音,他想告訴大家,但無氣力說話,這種情況也一定往生。丟了這個生滅惡濁的身體,變成金剛不壞身。果能下定決心求生西方,一絲毫迷惑都沒有,就是大菩提心。從初發心到成佛是一條直線,最近之路。古德說:「成佛近路是大乘,大乘中禪是近路,禪與淨相比,念佛是最近之路。」

參禪不容易,也不穩當。真得禪定之人心地清淨,不會為外面境界所轉,所謂八風吹不動,讚歎毀謗他,他心裹明白而絕不動心。遇順境不生歡喜心,遇逆境沒有厭惡心。如有,定功就失掉了。定沒有,那裏來得慧。

「一心不亂」是羅什大師翻譯《阿彌陀經》中之譯文,屬意譯。玄奘大師依梵文直譯,文字不同。但一心不亂並未翻錯,如有錯,玄奘必提出糾正。然而此四字給初學帶來困擾。他們想念佛標準要到一心不亂,談何容易,我們作不到。若依《無量壽經》的經文就比較明確易懂,經中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一句是淨宗修學的綱領。我們念佛工夫只能先求打成一片,一片是只有一句佛號,如還有雜念,還有憂慮牽掛,妄想分別,則往生無望。往生時首先是見到佛光。佛光一照,把你的工夫加了一倍,得事一心者,一加持就變成理一心。發菩提心就是發徹底覺悟之心,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願見阿彌陀佛。一個方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句佛號隨時隨處都可以念,不必拘於一切形式,行住坐臥都在念,並不妨礙工作。永明、善導兩位大師都說萬修萬人去,如修而去不了,是你自己念佛不如法。

我們現在正在末法時期第二個一千年之開端,以後還有九千年,佛法就沒有了。佛法為什麼會滅,如同大夫看病,藥對症,藥到病除。如眾生的病太嚴重,藥力無效,也用不著吃藥了。末法垂盡,業障深重的眾生遇到這部經還管用,我們現在還未到最末期,這個法門當然管用。多作好事,廣修供養,普賢菩薩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若想印經就專印此經,弘揚佛法,只勸人念佛,弘揚此經是第一殊勝。以今天社會來說,濁惡彌深,眾生根性愈來愈下。風俗習慣,思想教育,道德民情,社會安全,一年比一年差。如不是夏蓮居老居士用十年時間,重新編集此會集本,集五種原譯本之大成,我們今天就得不到這部《無量壽經》。將來到最後保留一百年的就是這個本子。六年前我提倡印這個本子,到現在估計大約巳印了三十幾萬冊,出乎我意料之外。現在大陸、香港、新加坡到處都印,已經流通到全世界。黃念老說:世尊垂慈,仍特留此經以作慈航,正顯本經興起之勝緣,持名法門之妙用。佛恩深重,粉身難報。這幾句話,真是誠諦之語,一點虛誇都沒有。

【書籍目錄】
第1頁:教起因緣 第2頁:本經體性
第3頁:一經宗趣 第4頁:方便力用
第5頁:所被根機 第6頁:藏教所攝
第7頁:部類差別 第8頁:譯會校釋
第9頁:總釋名題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