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等待黎明的時刻(講述自殺問題) 修德法師編述

等待黎明的時刻(講述自殺問題) 修德法師編述

普勸

[日期:2011-01-2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修德法師編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普勸

當比丘遇到精神科醫師

今年九月十九曰,李醫師帶來了一本書「共襄盛舉」,是他所推薦有關自殺很全面性的著作《夜,驟然而降—了解自殺》凱.傑米森博士(她也曾患嚴重的躁鬱症而自殺未遂—誠如她自己所言:我自殺的能力惡名昭彰。)所著,看完這部包括流行病學、遺傳學、精神病理學及藥物等等,我試問自己—還能為自己尚未命名的小書做些什麼貢獻?但「解鈴仍須繫鈴人」地,在該書中也找到支持自己將它完成的信念(在自序二中已明)。利用李醫師在精舍受菩薩戒的時間,我將此書很快的速讀過一遍,待受戒會後,在黃昏到黑暗中我們會談了近三個小時,當中的談話重點歸納如下:

(一)、這點的發現是最值得我所興奮的,在該書第二二五頁有這樣的研究結果:「還有許多對自殺有重大影響的因素。年齡是項特別重要的因素,我們知道自殺極少見於十二歲以下的人,在十五歲以前自殺的人只佔自殺人口約百分之一,可是在十六歲到三十歲之間自殺的人卻佔了百分之二十五,是什麼原因造成自殺率突然向上攀升呢?好幾位研究者認為,小孩不會自殺的原因,在於他們對死亡的觀念非常不切實際;舉例來說,半數以上六到十一歲的小孩相信死亡是可以復原的。(這是佛法中「斷」、「常」二種邪見中的常見)可是大家並不知道為什麼這種信念能保護小孩免於自殺,(事實上,還可以辯稱對死亡的這種觀念,應該更容易造成自殺才對。)也許較合理的事實是自殺的計畫和執行需要相當複雜的認知能力,而小孩通常還缺乏這種必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重大的精神病理(情緒疾患,酒癮和毒癮,以及精神病。)很少見於小孩,這些嚴重的精神疾患在青春期後發病的機會,遠比青春期前要高出許多。通常青春期開始於十二到十四歲,這時會伴隨第一波升高的自殺率。青春期時的荷爾蒙會出現旋風般的變化,而主要精神疾患的盛行率也逐漸升高。躁鬱症平均發病年齡是十八歲,酒癮、藥癮和精神分裂二十一歲,而重鬱症則是二十六歲。隨著這些嚴重精神疾病的盛行率增加,自殺率也隨之增加,使得年齡成為自殺的重要危險因素。」您知道嗎?在佛法中有十二因緣,將「人生三際」—即過去生從何來?將來死往何去?由此十二個環結,展轉感果是為「因」,互相由藉故為「緣」,是名十二因緣—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死了復生,生了還死—輪迴不息。)」此十二因緣甚深甚深,若能徹解→徹行,則生死可了;然此非我的能力所及,且光要淺談,也要佔不少篇幅來解釋名相,今單就相關年齡一環來說明:(節《佛學概要》第七九頁)

「受—領受之義。即領納所觸境界,謂根境相對於違順等境上,生起苦樂等感受。當四、五歲至十歲左右,年紀稍長,知識漸開,知道接受一切境界,對於飲食衣服玩具等,皆有所求,且能分別好醜。此為對境所生之一種情緒。

愛—貪愛。即因感受引生之執著。當十一、二歲至十八、九歲時,行將成年,欲望既開,對於五欲六塵,自然心生貪愛。所謂於樂受順境,則起貪戀之心;於苦受逆境,則生憎惡之念(愛包括憎)。唯未廣遍追求耳。經云:貪愛如水,能潤生死。愛為七情根本,最能潤生。故《圓覺經》云:『一切眾生,皆以婬欲而正性命』,古德(宋.楊傑居士)亦云:『愛不重,不生娑婆。』此為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

取—妄取。亦即是上品之貪愛。約二十歲後,血氣方剛,貪欲轉盛,於一切境,廣為追求,是名為取。此為貪染欲境之一種趨求。

有—業有。由愛取二支惑,遂發種種善惡之業(『行』是過去之業,『有』支是現在之業。)感生未來有生有死之果報。如是有因有果故名為『有』,此為所作業力感報之一種定規。」

由以上的發現,我們每人心中皆有「內憂」—過去等流的煩惱(貪瞋痴等),如果不能得到調伏,再加上「外患」—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誘發,則不僅是此世的災難,更是往後生生世世的禍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色不迷人,人自迷」外境雖多麼迷惑或惡劣的干擾,儘管我們的煩惱不能斷,但一定要降伏—淡泊得下來,否則當淪溺於電玩的虛擬情節、色慾、物欲等種種塵境時,如何自拔而保持情緒的平衡呢?

(二)、台灣精神壓力與治療上的難題:構成社會小單位家庭的解體,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就連人手一機—國內外皆可通訊的大哥大,也不能連繫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和當中的鴻溝。掀起宗教革命的馬丁路德(德國人,1483~1546),五百年前曾說一席話:「一個國家的與盛,不在於國庫的殷實、城堡的堅固,或是公共設施的華麗;而在於公民的文明素養,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反觀目前社會的教育型態已經嚴重受到考驗。我自己想:不管讀什麼書(若將範圍擴大,可讀人生的種種,包括人、事、境界等)、利用什麼教材、受何教育,以我在未出家前曾任教職的經驗,應該是培養從所讀的東西中,能於反省當中認識自己,並達目標—如佛家「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只是目下社會的價值觀已嚴重扭曲,於善惡是非也混淆不清;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一切法並沒有過失,過失在人不能善用自已的心,利用透過法的學習來達成以上的目標,如電腦的教學雖是因應時代的需要,但在沒有給孩子正確的學習目標,它變相地成了讓孩子填充空虛感乃至成為網路犯罪的工具之一:又如電腦一按鍵盤,所須的資料就可提供取代傳統課堂師長的教導,在取得太容易下,不僅造成「尊師重道」的漠落,更嚴重的是,在孩子的世界中該知道的都知道了,只好提早進入成人的世界去探索,致使色情泛濫、暴力、毒品、犯罪等,乃至自殺已逐漸侵蝕青少年的生命。

至於家庭呢?因經濟的萎縮,(日本官員乃將該國高自殺率,歸咎於低迷不振的經濟,使得許多人想不開—您想想看,這個論點有什麼問題?我在此埋個伏筆,待後面的單元再來分析討究一番。)造成大量中下階層的失業,只好藉酒澆愁,回家便打老婆、孩子,太太便先得憂鬱症,或離婚,或離家出走,「家」—成了地獄的代名詞,逃家的孩子去哪裡?只好在網路、網咖中讓自己「墜落」。而您如何期望這樣的孩子(他們會長大,成為下一代的公民。)會有遠見卓識和高尚的品格、文明素養呢?在《天下雜誌》第二八七期一二0頁,看到這麼兩段令人憂心忡忡的話:「沒有好的家庭教育,社會付的代價就是—將來這個孩子去監獄;一個國家錢不用在教育上,一定用在監獄上,真的是這樣子。」「在拼經濟的同時,應該思考如何拼家庭;如果在拼經濟的同時,把家庭賠進去,二十年後,孩子會來討債,討的債就不只是錢,而是整個社會。」同樣的,如果願意將認識因果的正確生命觀,訂定一套合情合理的教育模式好好紮很,即便遇到種種負面的逆境(如失業、暴力等)時,也會「反求諸己」地思惟「如是因如是果」,進而能安分守已,不致造成壓力、挫折、焦慮、衝動乃至自殺;如果真能花小小錢紮根,日後不是可省下龐大的健保費,乃至人力資源—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醫生等也鬧自殺,不是很可惜嗎?!

(三)、東西文化背景不同,使看精神科成為一種羞恥。或不相信專業人員之用藥等,故往往未能完成整個療程。再者,專業合格有執照的人員嚴重不足。但讓我感到納悶的是—儘管西方弗洛伊德學說的盛行,何以仍不能降低西方的自殺率呢?

(四)、李醫師在一九九0年起赴哈佛大學進修研究時,曾接觸剛發展雛型的神經發展學,基因醫學的理論—「基因的可塑性」(GENE PLASTIClTY),即雖傳承已有的基因,但仍是有改變可能,此正與前所言佛法是「努力論」而非「宿命論」是同出一轍的說法;而此「基因的可塑性」理論經十多年來更已得到學界的認同,李醫師並提及—百年之後,您我都不在了,但日後精神科學的研究,勢必與佛法結合—殊途同歸。

(五)、最後我將此書的架構向李醫師說明,並很老實地請教他—這種以因果的手段來勸導不要自殺的道理,可在他臨床派用得上場嗎?他「更老實」的回答我「不能」。經過自己思惟並與他研論後,才發現西方的著作或從網路下載的資料,乃至李醫師所能利用以柔和、愛心、接納等「攝受」手段的對象,大多已構成嚴重的心理疾病,當然受不了「折伏」的手段(餘如架構簡述—相應的對象一科論及所述。)

物質來自人穎的錯覺—愛因斯坦這麼說

「物質來自人類的錯覺」—如果這句話是出自於佛教徒的口中,當然會被高知識份子質疑,但是這句話卻偏偏出自於近代偉大的德國物理科學家愛因斯坦,(老人家一生獨身、茹素,將終身奉獻給科學的研究,在其晚年說出這句話。)您可有什麼體會嗎?

又者《畫佛因緣》21頁中,道證法師提出已往生的中國大陸一位無線電工程學教授黃念祖居士,以科學來印證佛法的觀點,及二位科學家對佛法的驚歎:「他說到:『人是三維空間(三度空間)的生物……人可在地面投射一個影子,地面可理想化為一幾何平面(即是二維),假設此二維空間有生物,則此生物所能察覺者,只此影而已,絕不能知此影之源,亦無法估計此影將如何變化。至於弄影之人,則可隨意變化影之形相,並預知此影於某時可達某處,(此即俗稱之預知未來;人對地面所有一覽無餘,即俗稱之透視;可使影子忽有忽無,即俗稱之搬運。)由於以上之對比,人可稍測四維與三維空間之對比情況。……至於電磁波乃四維空間之波浪,每一電台發射之電磁波,皆可透過牆壁,遍布虛空。同時空間每一處,皆有各電台發射之電磁波存在。若轉動接收機之旋鈕,則東京、倫敦、巴黎皆在當下。由是推想,四維及更高維空間之生物,其神通妙用更遠倍於是……現科學家已承認十一維空間,圓滿究竟佛陀的維數,應為無限大,法身遍滿種種空間,無有障礙。空間維數越高,其境界愈不可思議,由此『復度多空間』之學說,可減少人類對於佛教不可思議,超情離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之疑惑。』」日本有位松下真一先生著有「《法華經》與核子物理學」他驚歎:「實在很奇怪,正是現代物理學(原質點論)的真理,並用實驗加以證明,這和古代佛教思想的具體表現一樣,不是令人驚歎嗎?」松下真一先生因其祖父念佛的因緣,得以接觸佛法,又在德國漢堡國立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多年而有此感歎。又有一位著有《物理學之道》的F.卡普拉,他也驚歎:「古老的宗教典籍《華嚴經》與現代物理學的理論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當前大科學家很多有此發現。

我們一向都認為時空、物質世界是真實存在的,但今天的科學家卻已發現—物質是由原子,甚至更微小的粒子,如電子、中子、核子等所組成;而這些基本粒子,再研究下去,竟然發現—其中原來沒有任何的實質存在,只有「場」(能量)而已。也感謝這些現代物理科學的先進們的研究,正可幫助我們體會佛經中所說的「空性」—萬法其本質皆空,雖其本質皆「空」(真空),但森羅萬象亦不否定各有其「用」(妙用);就好比佛法所說—我們的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因緣和合(父精母血,及眾生的貪愛煩惱)則生,緣滅則散,故云「四大皆空」(非俗謬傳「酒色財氣」皆空);若依現代科學論點,即上所云細胞的組成,一再分析後竟無一物存在,所以活著就空了,非待死了什麼都沒才空,說「空」是要破眾生對「我」,及因我而衛生的種種「我所」的貪執而已,並不否認一切相的存在,而且鼓勵「借假修真」—利用這些森羅萬象(妙有)來修行;好比總要吃,但吃該吃,且吃飽就好了,何須殺害生靈,來逞一時的口腹之慾。再好吃的來西,過了咽喉再吐出來,您敢再吃回肚中嗎?若論穿,也不過是令人知恥遮羞就夠了,何須稜纙綢緞、皮革大衣呢?

科學物質文明,的確帶給了人類生活物質的頂峰;但時下的科學家,仍嫌不足地想再往金字塔上頂點再創「高峰」;而老實說,只是希望帶來所謂消費,以創社會商業的生機罷了!若論「消費」—就是讓人們常覺待自已所擁有的不夠多,如果可以再擁有別人所擁有的,不是更快樂嗎?為達到此目的,便要創造「虛假的需求」—好比各種媒體廣告,找名人、明星當代言人,並保證—如果您也擁有和我一樣的東西,將感到無上的快樂;而且到了學校或辦公室乃至鄰居街坊才承認您是趕得上時代的潮流。但是要找對代言人—必須是「天王中的天王」,要紅得發紫(孰不知—當發紫時就表示快爛了),誰會找過氣的明星當廣告人呢?虛幻的舞台掌聲,就等於是靠台下的那群人在撐著而已,當掌聲減弱之時(不必等沒了),不知能不能認清自己?!在舊紙堆中道友撕下一小則報導給我作參考「二000年五月曾在加拿大被送入精神病院治療的港星藍××,年初二凌晨再度鬧出自殺未遂事件……她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孤家寡人,我做這一行壓力好大,……。』」

繁華過後的時刻,您能有深刻的自省嗎?雖然,我們有時也知道某部份是不真實的,但是處在這種迷思的壓力之下,往往是願意隧波逐流的,因為「虛勞」的感受,就如吃毒品一樣是會上癮的。

再談談每天非吃的飲食—您猶記85年英國傳出的「狂牛病」立刻震驚全球,(因一旦感染此病,患者會逐漸發瘋,最後腦部佈滿海綿狀的小洞,終至死亡。)為挽救該國的畜牛業,四百五十萬隻年齡超過二歲半的牛隻悉數遭到撲殺的下場。次年(86)三月就輪到台灣上演「口蹄疫」的戲碼,只是主角換成另一經濟動物—「豬」上場,當年豬屍處理量達到三百二十萬隻左右。一位高中老師,當年正服役任預官排長,不得已帶兵幫忙撲殺,從早殺到晚,殺到手部軟了,問我該如何懺悔?人為了吃一磅動物蛋白,必須給動物吃21磅蛋白質—換句話說,如美國一九七四年對外評估:如果美國只要有一年少消耗百分之十的肉類,就可釋放出至少一千二百萬噸穀物給人類食用,也就可餵飽六千萬人;牲口如果減半,則糧食量足以使非社會主義未開發諸國,卡路里的供應量超出現在的四倍以上;富裕國家為製造動物食品所浪費的食糧,如果適當分配,足以終止全球的飢荒和營養不良。至於畜牧業破壞自然資源,如水源、森林等就更不是您所能想像的。(可參見《新世紀飲食》一書)而非得吃肉嗎?現在有太多證明—素食的利益速超過肉食;但葷食餐廳遠多於素食餐廳的理由,仍明白告訴您—肉食的誘惑遠大於素食吧!!但別忘了—大自然的反撲就是SARS、禽流感等瘟疫的傳染,只因為「人性」快墮落地與「獸性」不分了,我們等著瞧吧!!

又說,現在幾乎「人手一機」的手機及電腦,(聽說以後不懂電腦就等於「文盲」?!如果,您不想讓腦子裝太多染汙的種子,而令六很逐漸恢復清淨,那麼當這一類的文盲也不錯的。)十個使用者中,問看看有九個知其原料來源否?《經典》第七四期中《剛果大猩猩的「魔塵」殺機》一文披露:即將於該國絕種的大猩猩,所面臨者除了盜獵攻擊之外,其所面臨的新威脅,竟是一種令人想不到的來西—鈳鉭鐵礦(Columbite-tantalite簡稱Coltan),提煉後成為一種耐熱的粉末,特別適合製作電容器以儲存電能,是行動電話、電腦等不可或缺的成份,隨著精巧機械日益講究時髦、輕巧、快速之下,市場需求激增,因此被暱稱為「魔塵」。本來剛果共和國應是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因為豐富的礦藏,包括金、鈷、銅、鎘、石油、鑽石……等,任何您能想到的礦產,這裹應有盡有;但隨著內戰的發生,該國各據山頭的統治者開始抵押國內礦的開採權,藉以換取武器與外國軍隊的支援;侵略者及大批難民、礦工的侵入,不僅破壞大猩猩的居住生態,牠們更成了菜單上「叢林肉」的首選。如此「揮動屠刀下的科枝需求」代表什麼?

事實上,我們常常「迷惑於外相而耗不清真相」—好比,我們常從外表來評論一個人,光鮮亮麗與否?是否權貴?是否富有?學歷如何?從明星、名人乃至總統,我們常被他們所擁有的名聲、權力、富裕及美麗的面孔、身材所誤導,因為往往這些人,若未具有修行—斷惡修善.調伏三業的素養,往往他們的貪欲、瞋恨可能比一般人更為熾盛;相反地,如果經過訓練而調伏的身口意三業,即便一個販夫走卒也能盡己之能而利益眾生,況是一個名人,更可以清明之心,行仁慈之舉;所以「相」—物質文明並沒有過失,問題的很本是在迷失於物質的「貪欲煩惱」—即如前所論十二因緣中的「愛、取」二支煩惱啊!

《經典》(2004.11)九十頁中,引《日本經濟新聞》在今年八月公布的「日本觀光地意向調查」顯示—漢城、上海、香港、台北四個城市,有八成以上的居民想到日本旅遊,而東京在各大城市名列前茅,其目的多是「購物」。我們的生活,真的需要這麼多的妄想和東西嗎?!而有一個台大博士班的小朋友,曾來精舍掛單一晚,他告訴我:「他每天晚上都在期待生活中的『新鮮事』,而他想像不出,在寺院清修每日固定的—功課、睡眠、一天早午兩頓(再變也是粥、飯、菜)飲食(甚至有人日中一食)刻板的生活,如果短期還可以忍受,長期地十年、二年乃至五十年如何過得去?」我笑了笑告訴他:「如果您期待著高潮的新鮮感,那就要有承受低潮落寞感的心理準備,因為這是無法避免的;所以有智慧的人,是求—平常心。」

「平常心」三個字容易寫,更易說,但要保持心的「平常」,(不是一分鐘,十分鐘而已。)豈是容易做到?您即使沒玩過,也大概可以想像「塑」泥人或捏粘土,以及木「雕」刻佛像吧!做個比較—一般未論修行的凡夫俗子,就如同塑泥人一樣,用一團團的粘泥組合成一個人,就好比俗話說用「五子登科」—妻子、兒子、車子、房子、錢子(也代表事業)來組成填空自己的人生;(但獨缺了奉養父母、道德良心,所以往往成了有身無心的行尸走肉。)而當中的某一團粘泥變質了—如兒子成了流氓或死了,剛買的BMW被偷了,房子遇地震全毀了……,您能堪忍嗎?試問自己,不要迴避,更不要說—我沒那麼倒霉。若是一個修行人,就好比雕木頭一樣,得把多餘的部份去掉,才能獨存所要的形像;所以出家要先剃髮穿染壞色的衣,且出離「小我」的家,去完成「大我」的奉獻;如印度德雷莎修女所創辦「垂死者之家」的住院修女,他們也過著清貧的生活,每人只有二或三套補了又補的紗麗,每天作息除了服務就是祈禱,但她們卻甘之如飴地充滿喜悅。

「捨得」—沒有「捨」怎能「得」,沒有「付出」那來的「收穫」?由於我們過去生有造善業,所以召感世間的榮華富貴,可令感一時、一世的榮耀;但是在因地當中,我們是以有生有滅的無常之心所造,所以今生所感的果報也必定是有生滅的,(所以天人福報不可依恃,終非究竟解脫。如果您是不怕再輪迴的苦,當然可以在世間五欲上追求;不然是非修出世法不可的。)它的勢力再大,就如奮力將石頭往天空一擲,再高遠總是遲早會掉落到地面的;面對這種無常遷變的壞苦(三苦之一。佛法將人身心之苦大略分三:(1)、苦苦:即一切不如意的苦受法,它會逼迫身心。(2)、壞苦:即一切如意的樂受法,它會因無常變異為苦受,所謂樂極生悲。(3)、行苦:除了如意、不如意法之外,所餘的捨受法,也就是因緣和合的一切有漏造作,所以有生滅遷流的身心逼惱,就如同「歲月無情摧人老」一般,年輕總不識老年的滋味,待醒覺之時總是悔恨多。)如果修行人有智慧地保持平常心不僅尚可堪忍,乃至以覺悟無常敗壞之苦,更可為入道之門;但問題是—凡夫眾生不是如此,對於快樂的果報是愛取的,若平日對此五欲染汙之境界貪愛一分,便心理準備—當無常變異或失去時,便要承擔一分的痛苦,有十分就有十分的苦;就如天平的兩端,當失去平衡時,不要只短視的看到翹起的一端,還要注意隱伏在平衡下的另一端才對的。(因為三界本就是對待而生—有長即有短、美醜、高低、貧富皆是如此。)

既然覺悟三界五欲究竟是苦受,那麼要將心安於何處?三國的諸葛亮先生,縱然才高八斗地說出「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但實際上他仍跳脫不出業力地搞世間法那一套。只有內心真正的寂靜—「風雨中的寧靜」,這種不受外境干擾的內心狀態,才能得到快樂;即如大般涅槃的境界,才是一個實修的佛弟子真正的大皈依處。道證法師曾說過一句話很有道理:只有內心不快樂(不寂靜)的人,才須要「娛樂」;您不覺得—當您花大把的鈔票到國外瘋狂採購、去逛街看電影、當追星族、大吃大喝一頓,或者在網咖泡一整天,沈溺在虛擬的情節當中,(竟然有人打電動,幾天幾夜不眠不休地撕戰,結果死在網咖。)其結果只有—賺取身心的疲勞而已。

物質文明的進步,除了帶給人們更加頹廢怠惰外,心又何嘗有幸福的感受?!多了幾條南北高速公路、鐵路,更沒有時閒承歡膝下於父母;(當天即可往返,連一同進餐的時間也沒有。)手機、網路,除了讓電訊公司狠狠的敲了一筆,並沒有消除內心的空虛與不安;大專學校的升格改制,只更降低了教育的品質;不僅IQ沒增長,EQ更弱得不行,連碩士、博士也解決不了自已的情緒問題,以至於朋友、感情及學業壓力竟都成了年輕人自殺的誘因;加上媒體資訊的快速傳播,若未具洞悉的智慧,固然有才、有錢等樣樣佔在前面的人,承受不了身心、物質相對而生的壓力;就連沒才、沒錢等,輸在起跑點上的人們,原本更有條件修「少欲知足」行的,卻因妄想分別比較,所帶來的壓力創傷更是不小。真是哀哉!!

總結前面所提「日本官方將全國一年自殺人數三萬四千的高自殺率,歸咎於低迷不振的經濟。」這樣的論點,看了上面那麼長的文字,您該心裡有數了吧!無怪乎前面引宋朝楊傑居士所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愛什麼?就是貪愛一切虛妄的「相」啊!

經濟的成長與衰退,只是無常相狀的遷變而已,就如海浪有「高」便必然地等著「低」下,世間那有一法永遠處在顛峰的狀態呢?就如我們凡夫的心,時時保持在喜悅的狀態也是不正常的;所以有是憂鬱的心情,也是一般凡心的狀態,只是一直持續一天到二週左右便成「憂鬱症」了。因此,經濟相上的遷變,只是造成自殺表相的原因而已,好比一個向來淡泊、少欲知足的人,經濟的成長與衰退與他何干呢?這不正顯示—大家對物欲的貪愛太過強烈之故嗎?!故俗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而《八大人覺經》中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由此看來,只求經濟的快速成長,而忽略心靈智慧的相齊並進;本來有靈性的眾生,應合理地運用無情的物質,或者說有情與無情應和諧地相依相存才對,而今卻反被物質操控;這才是造成自殺的很本原因吧!

有道友很慈悲地提出一個論點來警策我們—如果我們今生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證無生忍,「乘願」再迴入娑婆世界,而是不幸「乘業」再來的話,是百分之百有可能趕上下一個世紀的流行病—憂鬱症(還有躁鬱、精神分裂等),因為時代的巨輪必因眾生共業之力,仍繼續不斷地前進,物質文明的泛濫開發,取代了人性的成長,您—必須從媽媽的肚子生下,媽媽為要多賺些錢,讓您不要輸在起跑點;而想必須更努力的補英、數、理、化、電腦、籃球……才能高人一等出人頭地,接著「五子」須登科……,然後得憂鬱症、癌症、最後老死,再來一次「生命之旅」。前幾天在電話中策勵大姊要好好念佛求生西方,「難道您還想再來一次嗎?」她堅決的告訴我:「拜託!千萬不要了……」

請不要短視地只追求今生的享樂,或故意為逃避痛苦而自殺,因為將遺留多生多世的悔恨;如佛經中曾提及:有一次佛和阿難尊者一同在曠野遊行,阿難見到天人為一具骷髏散花供養,另一具骷髏卻為惡鬼所捶打;阿難有疑故問佛,佛告訴阿難—這二具骷髏各是天人與惡鬼的前身;因前世修十善所以昇天享天樂,為報恩故來散花供養;反之,因前世造惡業,故墮鬼道受劇苦,為報復故來捶打。所以有智慧、責任感的人,必不至於將眼光只放在這一世而已。

記得前幾年在中山高速公路上,看到一面保險公司的大廣告牆,上面有一句廣告用詞,大概是這樣的—「讓我們保障您的夢想!」這家公司只要您按時繳付保費,或許可以保障到您這一世死亡之前,但現世當中恐怕也無法保障因有這些「夢想」而得到內心真正的快樂,更何況您還有生生世世不斷的「夢想」要去酬償呢!!與道友的警策,一同送您作參考;如果公信力不夠,就相信佛!再不爾,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警示您我的。

下一科再來看看—沒有了「麵包」(喻已於此科為我所破的物質文明)的愛情,它的背後真實面貌如何—

認清愛情背後的真相

千百個自殺理由,似乎皆可讓我及世人感到同情;然為了世間的男歡女愛而自殺的,往往是最傻,而且最令人感到傷心,但竟是最為常見的,佔了60%,故應讓大家徹底了解—「愛情是個什麼東西?」

好看色情影碟的人,我如果試問:劇中的男女主角是七、八十歲的老太公、老太婆領銜主演,您想花錢買來看嗎?應該120%的人都是相同的答案—「不」,再加上怪異、作嘔的表情吧!(這是我為勸誡,而詢問過每一位青年所得到的答案,與無法想像的表情。)在佛法教其中《大智度論》卷十二中所說到:「如一美色,婬人見之以為淨妙,心生染著;不淨觀人視之,種種惡露,無一淨處;等婦見之,妒瞋憎惡,目不欲見,以為不淨。婬人視之為樂,妒人觀之為苦,行人觀之得道,無豫(厭也)之人視之,無所適莫(厚薄),如見土木。若此美色實淨,四種人觀,皆應見淨;若實不淨,四種人觀,皆應不淨;以是故知,好醜在心,外(境)無定也。」故說「色不迷人,人自迷」也。

再看看《自殺以後的真相》一書作者理性的評判:「愛情是個甚麼東西?別的情形,我們暫且不問,只問發生戀愛關係的那些青年男女,究竟為了什麼,甘心把性命犧牲?我想現在的人,高唱愛情,莫非就為這「愛情」二字麼?恐怕除了這二字,世間再沒有那麼大的魔力,可以叫人自願就死。但是死了,愛情還存在麼?並且愛情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呢?我們也應當把這二字的意義,認明一下。我們常常聽別人說什麼愛情神聖咧!愛情純潔咧!還有什麼愛情豔似花咧,愛情美如玉咧!那些甜甜蜜蜜和和順順的美名,聽到耳朵裏,好像肉都要麻,骨都要酥,心思被它們弄得搖搖不定了。話雖這麼說,傻終究是傻,這裏頭神秘的魔力,究竟有些莫名其妙。我就問道:愛情二字,多麼的好,那麼在父子兄弟朋友之間,行不行呢?因此有人答道:愛情的意義,卻有廣狹的,不過要像這種性命交關的愛情,恐怕只限於男女之間,別的地方不能夠通用吧。我因此又問道:既限於男女之間,那麼十七八歲的年輕人,和六七十歲的老婆婆,也會發生很深的愛情麼?那人又道:大致都要在少年或中年的時候,彼此才會有愛情發生。到了老年,就講不到什麼愛情不愛情了。我更問道:既是這麼說,一個翩翩的美少年,與一個缺口歪鼻、十不全的醜婦人,就是說年齡相當,也能一見傾心,鬢廝耳磨的和在一塊兒麼?那人便囁嚅道:這卻很難。要像這一種因緣,恐怕不容易得到。大概彼此面貌,終要過得去才行。我因此就哈哈的笑道:那麼,愛情二字的意義,照邏輯講起來,豈不是淫色二字的代名詞麼?愛情限於男女(案:現應包括同性戀了),無非是性欲衝動,就是淫。關於年齡美貌就是色。所謂神聖純潔等那些名詞,不過是文過飾非,欺人而已。那人道:也許有別的關係,如性情啊,學問啊,都可以增長兩性間的愛情的。我道:性情學問等,說能增長愛情,本無不可,卻非愛情的主因和動機。不然何必限於男女,何必限於年少貌美,又何至於發生出生入死的大問題呢?故知愛情決定是『淫色』為本。」並不是故意裝出一副道學先生的臉來,責備任何人。四書五經上說過:『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知好色,則慕少艾。」孔孟也明知淫色二字是任何人所免不掉,故我雖不說他們好,卻也不去講他們的壞。不過最要緊的一句話,就是要識得淫色是個什麼。萬不可被他們瞞了,以致神魂顛倒,弄出喪失性命的事來。因此就有人問道:那麼怎樣才能瞭解他們呢?我道:只要識得淫究竟是否樂,色究竟是否美,識得了,他們自然顛倒玩弄你不得。我把這兩層意思,慢慢的講來。不過略帶些哲理,請大家平心靜氣,體會一下,千萬不要以為我在此談玄妙、講道學,心裏厭煩,就不聽了。實則我所講的,都是平常之理,只要你們順著次第聽去,自然很容易明白了。那人道:淫是否樂,色是否美,卻是一個問題;然淫因色有,色解決了,淫也就不難解決,不過色有美醜,是無可否認的。我道:請言其故。他道:無鹽與西施並立,媸妍立辨,人人一般看的,豈可生異議嗎?我道:你以為西施美麼?究竟美在何處?他道:面美、目美、鼻美,乃至等等無一不美。我道:面美削汝以面,目美挖汝以目,鼻美劓汝以鼻,乃至等等一一割汝,與汝玩供,好麼?他道:不要不要,一一割下了,就不美了!我道:一一既不美,何來總的美?總不是一所成的麼?更有一層,把西施一身分析起來,不就是膚、髮、肉、膿、血、爪、甲、尿、糞等麼?在這一些東西裏,那一物具有美性的?他又搖首道:都沒有,一一分了,就不美了。我道:分既不美,人何云美?人不是分的集體麼?因此可知美性不實,此其一。

同一女子,此人以為美,他人未必以為美;他人以為美,此人也未必以為美。印度人以為美,中國人未必以為美;中國以為美,西洋人未必以為美。即以時間論,昔時以為美,今時未必以為美;今時以為美,將來未必以為美。美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故知美性不實,此其二。

譬有男女,昔為情侶,今為仇人。為情侶的時候,只見貌美。色美,無一不美;轉瞬之間,成了仇人,惟見人惡、心惡,無一不惡。美又因情感而殊,故知美性不實,此其三。

美性如果是實,不但人看了以為美,就是動物看了,也應當以為美。如水潤火熱,人物同樣感到,但事實卻又不然。莊子不是說的麼:『毛嬙西施,人之所美也,鳥見之則高飛,魚見之則深入,糜鹿視之則決驟。』那些魚鳥等,既不是呆蠢的東西,何以非但不感到美,而且反被美人嚇走了呢?若說物類,沒覺美的可能性,何以魚鳥等,各各自類間,都有性欲的事?然性欲生於美感,蓋由美生愛,由愛生欲,乃一定的程序,人與動物既然一體,那麼物類自然也有感美之可能性(物類飲食男女,貪生惡死,乃至愛護其子,與人無不相同。故知有感美之可能性亦同)。不過他們,只能感到自類的美,而不能覺到異類的美。如同人類,只能覺到人類的美,而不能感到物類的美,這就叫做同類相感的道理。實則易地而觀,人類物類,都沒有什麼美感可言(人類物類既各無美,何以各各自類間,感到有美?這是先天及後天的習氣資發,妄見有美,美性實無)。這種意思,莊子在二千多年前,已經見到。現在的人,自作聰明,反全被蒙了,豈不可笑。故知美性不實,此其四。

美性既屬不實,淫樂更於何有?因淫非美不樂故。所以淫性之空,不言可知。不過在普通人想起來,行淫總是樂的,你要說行淫不樂,他們萬不肯承認,若然追究他們,到底行淫樂在何處?他們午定道:男女交媾便是樂。然非合理之談,既男女交媾便是樂,那麼與殘廢龍鍾老人交,樂麼?與污穢醜陋人交,樂麼?心中充滿了煩惱,行淫樂麼?恐誰也不能說是樂。非得要年齡相當,兼之貌不醜陋,更沒一點心事,有了這幾些條件,始有淫樂之可言。但是要知道,年齡相當,是年輕樂,不名淫樂。貌不醜陋,是貌美樂,亦非淫樂。沒一點心事,是無心事樂,更不是淫樂了。那麼淫樂,究竟在那裏呢?據此看來,要守在淫的自身上找樂,是無論如何找不到的。那個樂,是因旁的關係而發生的,苟淫自性是樂,應一切時樂,一切境界,無往不樂。何必擇老少美醜,乃至有心事與沒心事呢?如必要待旁的關係而發生樂感,就叫做依他樂(依乎他種關係而有否故)不名自性樂(淫自身找不出什麼樂來),故知行淫實無有樂。所謂男女交媾便是樂這一句話,不是就錯了麼?

綜合以上兩種理論,可以斷定,淫既非樂,色亦無美,因色之無美,更覺淫之非樂,因淫之非樂,更覺色不是美,二者相互為因,乃決定之理。古人所謂「名姬豔女,皆同幻化;倚翠偎紅,盡如春夢」,就是這個意思。

淫色既同不實,那麼淫色所產生的愛情更向何處立足呢?愛情既得不到立足點,全然是幻現欺人的東西,回頭來就要問這輩青年男女們究竟為了什麼而死呢?唉!此等死,真是死得可憐,真是死得可笑,真是死得莫名了!

愛情愛情,您的神通,果然廣大,一向來不曾識得您的真面目,被您蠱惑了無數男女,害死了無數青年,到了如今,才曉得您是一個幻化變現的妖魔罷了!男男女女啊!快醒罷!莫再信愛情為第二生命的胡說,白白地把自己的名譽生命送掉,還要被人家罵一聲愚癡,譏笑您們意志薄弱。還有一輩喜歡弄筆頭的文人,我也奉勸他們,切勿風流自賞,把愛情提得高高的,信口亂道,誘惑青年,簡直無異誨淫。試問造下了許多業,將來向何處去消,為之一嘆!

我更有一言,奉勸諸位男女青年們,尤當注意。愛情既然是一個幻化的妖魔,完全是淫色的變相,那麼不必再在愛情上胡思亂想,自取煩惱。萬一情不自禁,偶然墮入愛網,切勿以為某某待我是真心的、專一的這種觀念,就是情死和失戀死的種子。要知道愛情的根本是淫色,淫色既是任何男女間可以發生,所以愛情,也是任何男女間都可以發生。他既會愛我,也會愛別人,因為流動變化,是淫色的性,亦即是愛情的性。不要說您的才貌富貴,不是世上第一,就說是世上第一,習久了也會生厭。所以「真心」二字,不過口上說說,其實是絕對沒有的。明白了這個道理,那麼愛去愛來,自然不至於為愛而悲,發生意外的事情。話雖這樣說,可是這種苟且的事,終歸墮落,萬萬行不得。見地超脫的人,知愛情虛幻不實,人心變化無常,所以不肯被任何人惑亂。人看到他,瀟灑如仙子,光潔如霜雪,這種人,才稱得第一流人物麼,您們不當學麼?

按現在一輩為情而死的青年男女,不少懷著一種心理,以為一死之後,到了冥間,可以常在一塊兒聚樂。可是這種見解,便鑄成大錯。因為自殺這椿事情,本來是自暴自棄,姑不必去論他。當知道—天生您,不是叫您自殺;父母養育您,也不是叫您自殺;國家保護您,也不是叫您自殺,然而您竟然自殺了,這豈不是違了天,違了父母,更違了國家的意思麼?違天,謂之不敬;違父母,謂之不孝;違了國家,謂之不忠。那有不敬、不孝、不忠的人死了反得受樂,試問天理何在?而且所行的,是暖昧苟且之事,所以這一類自殺的人,死後非但不能相聚一塊兒敘樂,還要罰入枉死城受大苦哩!謀情死的人,可不知深戒嗎?」

這麼長的節錄文字,因為辯理太妙了,所以儘管遣詞上有年代的因素,而看來有些不習慣,但仍不忍截頭去尾。猶記是去年的事吧!報紙刊載一男二女,手繫紅絲線,一起服藥自殺,以為信此邪說,到陰間去仍可相聚在一起,結果一男一女死亡,獲救的一女尚懷此男的孩子,您知道他(她)們才都是國中乃至國小的孩子啊!邪說害人,即如死時穿紅衣?等,死後可當厲鬼重返人間報仇;又邪書如日本所傳《完全自殺手冊》(當竟筆後不久,十月十二日各大報皆以明顯的版面報導—日本上個月才四人共赴黃泉,而今又有七名十幾到十幾歲的男女集體自殺的新聞。近年來,日本網路上出現許多自殺族相邀一起自殺,並交流自殺的資訊—如何自殺、何處自殺、何時自殺等;而不幸的是—自殺網站推波助瀾地淹及台灣……。)列上多種自殺死法如燒炭等,乃至教人縱慾等書的作者,您可知日後的果報嗎?!「文以載道」—文字可化人心,開人智慧;今反而邪毒人心,塞人智慧,善惡分判,果報何能逃之呢?

另外,我有一點要敬勸男女,以我自己的經驗及訪問受過情感挫折的男眾,為何男女在一起就非得吵吵鬧鬧不可?原因何在?竟然在《破壞性情緒管理》第一三六頁中,西方科學家也有研究的資料顯示,東西方情侶擔憂的同一件事:嫉妒,不喜歡對方花太多時間和別人相處。「嫉妒」應是所有人類的煩惱,在佛教典籍《百法明門論》中明列為小隨煩惱之一,所謂「妒火中燒」。故男女交往,一旦有第三者介入,便會引爆打翻「醋醰子」。按理說,男女初期交往尚中規中矩,而嫉妒這種情形,往往是提早於婚前便發生性關係,(佛法稱為犯邪婬—除了正式的夫妻外,所犯的男女性行為皆算邪婬。)而讓彼此有繫屬感(佔有慾)—「您是我的」,當成了「我所」之後,只要有第三者的介入,強烈的「我執」便會啟動自我保護系統來防衛;而當防衛失敗所產主的挫折感強烈到不可平復時,不是選擇自殺來懲罰對方,要不然就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報復行動。所以誡勸男女交往皆當守身如玉,如此好聚也好散。看了社會事件及親問時下的男女交往情形,皆同出一轍,且有科學家的研究資料佐證,故一併提出以為警誡。

十七年前的一場夢

民國七十六年的農曆四月一日是兄長的忌日—記得父母們為不讓我操心而善意隱瞞下,完全不知他曾經割腕自殺未遂被救,直到出事的前一天早上,家人攔不住他騎腳踏車出去,現已出家的三姊隨後騎摩托車在後追趕,但怪的是到了廟口,輪胎便被鐵釘扎破,就這麼一去不回。在此情況下,家人才通知在台北工作的我,坐著夜車,一路亂了頭緒而徹夜未眠,回家後清晨馬上騎車到河邊、田裡尋找,喪氣地回到家,鄰居便告訴我—兄長已在祖母的墳上仰毒自殺。(之後,凡有兄長不知情的朋友打電話來家裡找他,我們都「說不出是自殺」地以「出國(天國)去了」來回應;在數年內,「出國的」竟成了兄長的代名詞。)

從事件的發生到出殯,沒看到母親在人前掉過淚,據父親說只是整理房間見到遺照才傷心地哭。(非常抱歉!身為家中么兒的我,從不知如何去安慰二老。)隨後,直到同村子有一相類亡兄年紀也是自殺身亡的男子,母親偶遇其父母,竟勸他們:「傷心也沒用,應該好好念佛迴向給他。」從此,我很感謝亡兄,讓這個家走出了陰影和帶來「希望」—因為人世的滄桑與無常,反映出佛法解脫的可貴(在此之前,俗家是信仰民間神道),三姊和我陸續深入佛法(非逃避現實),而同在八十二年先後薙髮出家。

亡兄剛棄世不久,大姊先在高雄某神壇「牽亡魂」,經靈媒扶乩引出亡兄之魂與大姊溝通,一出來指著手上曾割腕的傷口及咽喉(被農藥腐蝕)表示痛苦而無法多說話,大姊本想問其自殺原因的目的也只好作罷(從死至今十多年,他的死因一直是個謎)。隨後,又到屏東某神壇「如法炮製」,情形如出一轍。因三姊和我學佛後,便以其為外道而勸大姊不要再去搞這種事了,好好藉佛法為其作功德回向、超渡才對。直到出家五六年後,大姊、二姊對佛法尚無決定信心,便又偷偷跑去再牽亡兄之魂欲解其近十年的疑惑。當靈媒降駕後到陰間「調人」,過了不久,只帶回亡兄的「傳話」,靈媒向大姊說:「家裡發生什麼事你不知道嗎?家裡二個人出家修行,最好不過了,以後不要跑外道了,好好在佛法中念佛修行。感謝兄弟姊妹這些年的功德回向、超渡,現在我已能自由的在這邊聽經聞法,以後不要再叫我出來問東問西了……。」前幾天為寫此紀實,再打電話詳問大姊,大姊告訴我,因為此次的機緣,她才對佛法有信心。

對於靈媒或催眠治療等,在此提出一個中肯的看法:《因果報應實證》九九頁:「目前神壇到處林立,主持份子良莠不齊,藉此騙人屢有所聞。因此家父遇有神廟開壇設乩邀他參加或指導,全都謝絕,以免被人利用,成為幫凶,以致背負因果。」乩壇扶乩情形既如上述,我們對它究竟應採取何種態度?

對此, 印光大師有明白的開示:『不可排斥此法,亦不可附贊此法。』為何不可附和襄贊?大師告訴我們,扶乩之事,有許多是靈鬼假冒仙佛神聖,所說的天乘道理及佛法,簡直是胡說,其所說佛法全屬臆測杜撰,若加以附和襄贊,恐招致壞亂佛法,貽誤眾生的罪愆。目前某些不屬於正統佛教的0教或0道,乩文是他們維繫教徒信心的重要工具,有時更成為他們教義的重要來源,對這一點,大師的開示,無疑是最佳的當頭棒喝,其信徒們,應防乩文來自人為作假或來自靈鬼假冒佛聖說法,以免修行誤入歧途,求升反墮,豈不可惜!

為何不可排斥?大師告訴我們,乩壇所開示改過遷善、小輪迴、小因果等,皆對世道人心有大裨益,若加以排斥,則有阻人向善的過失。

但是大家要明白,大師所不排斥的是,專門從事宣揚因果、輪迴,教化人心改過遷善的乩壇。對於目前流入弊端的下列三種神廟、乩壇,大師若仍在世,必定痛加喝斥無疑:(一)、藉開設乩壇騙財甚且騙色者。(二)、開乩壇讓人問賭博中獎號碼或六和彩中獎明牌號碼者。讀者當知,有道德有修為的正神,絕不會鼓勵信徒從事賭博投機,可見指示明牌的,一定是小鬼或邪神,一旦中邪,後果堪慮,可不慎防乎?(二)、目前許多神壇很熱衷於舉辦進香活動。主辦的人,常於活動中僱請花車女郎,穿著暴露、表演色情歌舞,戕害青少年身心、破壞善良風俗,這絕非正直的神明所許可。那麼這種活動是出於神的意旨,或者主持者假藉神意而舉辦?到底為了什麼?捐錢贊助或參加這種活動有無功德?聰明的信徙們應該知所抉擇吧!」

現在我和三姊已出家十多年,父母也很精進地念佛求往生,尤其母親堅毅的個性,和對西方極樂世界的信願,讓我一直很感恩亡兄的「身教」,連難以度化的大姊、二姊,現在也多少有在念佛呢!

佛度有緣人—沒有契入的因緣也強求不來,但在徬徨無助之時,「正統」的宗教信仰是可以產生很大的力量,從最初的精神寄託,再內化成「看破放下」的動力;如果您更有能力,應「推己及人」地再對一切的苦難眾生,生起一種責任感。這是我們此生的目的—除了淨化我們自己的問題之外,還有幫助其他的有緣眾生,是更重要的課題。請續讀二部影片給我的啟示—

生命不息

《生命不息Life affer Life》這是從網路下載的一部影片,是美國Dr.Raymond Moody醫生實地採訪數百位有死亡經驗又還陽(又活過來—但要注意,據這些人的死亡經驗都還算好,應是平日非是犯大惡,而先受前所造善業的善報之人;至於實際的業力,非我所能斷定。而自殺是屬惡業,決難有如他們一般的去處,千萬別妄想要以此為藉口而自殺,只恐怕「有去無回」,在此特別警示。)的真實報告,讓您對生命的意義及價值重新思考。以下是我觀後所得,提供給您參考(「」內是片中的文字,餘是我的心得。)

(一)、「在他們生命要結束的那一刻,在這個與他們同在的發光體前前,(案:曾請教 會公此「發光體」者, 會公表示:眾生人人都有光,只是自已看不到,除天眼通的人可以;臨終最後一念會看到自已的光,之後「一念之間」才轉入中陰身。故此發光體還不是中陰身。)會現出所謂『全景影象』(即楞嚴卷八所云:「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並非在轉瞬間連貫地出現,而是頃刻間頓然同時展現—從出生到死亡前一刻的每一感覺、思想、動作、事蹟;自已好像是觀眾卻也是戲中的演員,(案:即《莊子.齊物論》云:『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就如置身於立體電影院中,觀看一立體電影;於中可以了知自已與周遭人事物,如何地互相影響。在這全景影像中,可以確定一件事—沒有一件事,乃至一個念頭可以隱瞞的。」

(二)、「一生所回顧的,並不是那些我們所期盼回顧的—所謂大的的成就,而卻只是極簡單的善行—通常是些你忘了的事—出於真心去做的事情;可是這些善行,會在宇宙中流動。」以隨順真如所起之妙用,故其磁場能量,亦能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是知,若心存有善事、功德可修,則已隔了一層。如悠悠隨隊放生,與忽見生命將被殺而起悲心救贖之,自然於心真不真有差也。「我所做過—我一向認為重要而好的事情,它們根本不算什麼;而是那些小而不被人知,你們為彼此所做的事。所以,助人者即自助,施給他人愛,即是以愛自滋養自己。」真心去做的—即是陰德,亦是《了凡.積善》中所揀擇之善的標準;即如一個孝子,從來不認為自己對父母所付出的有什麼值得表揚,因為那只是天經地義—應做的本分事耳。是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三)、「檢視自己,看看真實的自己,再以神(佛、菩薩)的眼光來評價自己,此次死亡的經驗,讓你真正了解—比你所曾經肯定的自我,更偉大、更莊嚴。」

(四)、「佛菩薩能無私地完全接受我們,包括我們曾經無知所造的惡業,但我們自己能原諒我們嗎?」只要好好慚愧懺悔就好了,應該撥開烏雲(惡障)去見太陽、月亮無私平等的光明,這些才是佛的本意,而不是將懺悔的善義,變成了五蓋煩惱中之悔蓋。

(五)、「並不須在他人傷害你時,要你去原諒他;而是要了解他們,而去包容他們。學習看待相似處,而非相異處。」相似處者—即眾生之同一體性;相異處者—即眾生之間的差別相,如美醜、貧富等。此理甚深,當好好向智者討教。

(六)、「我相信—如果有個人了解自已,了解神對我們的愛(《觀經》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那我們就能跟自我有同樣的那種關係。」能對自己真慈悲的人—便能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的了解自他的苦難,才懂得付出慈悲對待他人。(佛菩薩只是光體,但隨眾生示現不同之相而度之—正以無我相而化一相度眾生。)

(七)、「此生所學的,會隨著我們到下一世。」此正等流習也。既知如此,您願意學善—慈悲、智慧、誠實等;或學惡的呢?

(八)、用佛法的角度來觀看這部—「為我示現、教育」而來的影片,應該值得感恩和合的一切因緣,乃至感恩自己—懂得慚愧而願意覺醒的心。若不用「心」觀之,則亦不過是體會一種自己「似未曾有」的經驗而已;難道不知—我們都已「死」過數不清的次數了,卻仍以此來「洗眼睛」(看過就算了)而已,可以這麼說嗎?!「噫!可為知(ㄓˋ)(同「智」)者道,難與俗人言也。」(明朝 蕅益大師這麼說)

今天暫時停止

這部在台灣並沒有流通的影片,是我在一位藏傳出家的西方比丘尼的著作《心湖上的倒影》中,看到有以下的簡介:「有一部電影《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Pay)這真是部佛教電影!內容是敘述有一個人,必須一再重新生活於同樣的一天,直到他真正過好這一天。剛開始他抱著非常消極的態度,所以他在第一天製造了許多負面的因,人們和他的負面相應,所以他過得很不好。然後第二天,他又得從頭經歷同樣的日子;接下來,相同的日子不停重複。(案:主角初謂「既無『明天』,便可隨心所欲」—此正所謂「撥無因果」之大邪見。)他開始拼命找出路,企圖自殺許多次,但次日早晨,他又在同樣的房間和床鋪上醒來,日期沒有變,收音機裡播放的還是相同的歌曲。他的心態經過許許多多的改變,直到最後,他把大部份時間都拿來幫助別人,他搶先阻止即將發生的慘案,因為他已經度過相同的這一天許多次,他所有的心態逐漸變成想方法幫助人。當他的內心態度轉化,日子漸漸愈過愈好。最後,他終於能夠突破而進入新的一天。」便託道友透過關係從美國帶回來;雖然是純想像的編導,若非學佛之人用心體會,可能收穫不大,最多也只如片中的男主角—陷自我於淪溺而不得自拔的情況下,唯有透過省思,依一般世俗人捨苦求樂之情,找一個讓自己精神得以慰藉的出口而已。

而依佛法的角度來看—若不能藉因果來斷惡修善,不斷地降伏狹隘的自我,從現實生活的名、利等跳脫,那變成一再地重複這種「苦」的迴;好比劇中,給您無數次「今天」的機會,讓想去學習突破,如果沒有好好把握,即如古德曾說:「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辨;?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在無數次的挫敗輪迴中,當您覺悟到—要放下自我,而去改過向善、慈悲仁愛、喜捨助人,這才是消減宿業、積功累德最寬廣的正道,即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的道理一樣;更是想要改造自已命運最有力的促媒,所以建議您多學習「付出」—「助人為快樂之本」(但要有智慧),好比到醫院、老人安養院、孤兒院、「慈濟」或「創世基金會」等公益慈善團體去當義工,久久的熏習,您的心量會更開闊的。

您可以加被自己

在《自殺是災難的開始》中,作者有幾段話是很實際的:十三頁「說實在,這後頭都有一股莫名的力量,促使您產生這種非理性的行動。有時本身並非很想死,但卻有一種控制不住的力量,教您去尋死。是否真有這種現象呢?的確是有,有很多醫學上無法解答的現象,更是一般常識所無法解釋的。」二三頁「每當一個人快死的時候,都會有異相出現,只要您會觀察,就可以看出他的氣色不好,印堂發黑。這時,您要認真開導他,勸他趕快修行扭轉業力;否則,若無善念與功德,這個劫數便難脫逃。」五二頁「臨死還能發起善念,算是積了件功德,因此被救活了。被救也有被救的因緣。所以人要心存善念,能夠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的好人,縱然在絕望的時候,也會有奇蹟出現。這些萬法因緣,都有很深的道理存在,要懂得看門道,而不要只是看熟鬧。所謂:『人無功德,大地難容。』福報已盡的人自殺,一下就好了,再怎麼救也挽不回。」

我們總不能一直期待別人的功德回向,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自己幫助自己是最實在的;儘管自己不夠力量,但也會感加善緣來幫忙。至於如何加被自己呢?所謂「加被」—《佛光辭典》中釋為:「指諸佛如來以慈悲心加護眾生。」我願意用廣義來解釋此名相,「加被」—若境界不動我的心念,我怎能感受到?所以凡能動我心念的,我都蒙受其「加被」,好比(一)、在台灣習俗,喜事收「紅包」,喪事收「白包」,如果當您家辦喜事時收到「白包」,會讓您動什麼念頭?(二)、如果您是好色之徒,當看雜誌中有美醜二女,光是平面的影相,會令您動什麼心念?(三)、如果您最喜歡的人和最痛恨的人,同時迎面是來,您會有何念頭交錯?(四)、當您進入百貨公司,樓上樓下地出入,您會有多少念頭隨塵境趕起落落?以上從顏色、照片、人物、諸物雜陳,可以說每個境界(不論有無生命、死人活人等)都是繞著「我」中心而起心動念,當然都會受其「加被」;既然一切境界都可「加被」我,那反過來,我可不可「加被」境界呢?答案是「可以的」;既然可以,我們是用貪、瞋、痴或不貪、不瞋、不痴來「加被」境界呢?這點是每個人都要問自己的。如果再談得深些,佛法「一切唯心造」的道理—我們的心就如一面鏡子,而鏡內所現的境界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投射,今天如果您討厭鏡內的人,而「忘我」地用拳頭將鏡內人打死,結果先碎的是自已的心啊!所以心常懷負面消極的人要注意,如此感召的會是如何呢?我曾問過一個具有特殊能力的人—為什麼有的人會遇到鬼而走衰運?他告訴我,每個人都有磁場,會發光;如佛是金光,而如果有修行的人會有黃、白的光,或福報大的人會有紅色的光;至於心惡之人,光是黑色的,若常憂鬱等有灰色思想的就是灰光;隨心、業乃不同便有不同的光,而鬼就專門喜歡找灰黑色光的人—小心謹慎為妙!

上述就現實日用可體會的道理,也是根據佛法「一切唯心造」—即《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諦理而闡示:「心作心是」二句—明朝蕅益大師盛讚云:「此真念佛三昧之?要也。」清朝 徹悟大師更云:「實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大法綱宗;更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藏綱宗。」若要深論,非大徹大悟者能道,如我者只能做祖德之教加以傳述而已。經中云:「心如工畫師」—心就像一個畫家一樣,你看世間的所謂藝術家,其作品所陳現的,不就是他內心世界的「妄想」嗎?所以,同一個時間、地點、題材,大家同時作畫,但大家因妄想不同,故造種種業(有不同的風貌),即《楞嚴》所謂「循業發現」的道理;今有所謂「藝術治療」,即假借藝術的創作,可依其不可窺見的內心世界,借此呈現出來後,再治療其「病因 ;如有一因地震而痛喪父母家人的小兒,他所畫的彩虹不是七彩,而竟是黑灰等色。而我們的心,一下想善,一下子想惡的,就好比心的畫家,畫了一尊佛像,便隨想而起了慈悲莊嚴之心相;若畫了一婬女,隨邪想便起了貪染之心相;倘若畫了一惡鬼(如半夜行經墓地,而心自幻現鬼影憧憧之相。),自己卻被自己所畫之惡相而嚇壞了(此即是常說:最可怕的敵人,不是別人,正是自己。)—也就是「一切唯心」的道理。依此理,我們身口意三業,常常隨佛而熏習,如斷十惡修十善業、大慈大悲、念佛等,即三業時時造(作)佛之業,待修德圓滿,自然還證—此心是佛,確定無疑;反之,若身口意常造凡夫貪瞋痴等業,因此不能超越凡夫的境界,豈又有何疑哉!所以,常起灰黑念頭的人,其磁場光色,能召感不祥之物,便可理解了。又如《孔子家語.六本》云:「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亦通此理;反之,若心常入糞坑呢?還須解釋嗎?建議您把《了九四訓》此書徹底多讀幾遍,即可從世法入出世法矣!!

沒有結束的「結束」—劃上最後句點之前

走筆至此,已畫龍點睛的將此書做個我自己認為已盡力的「圓滿」結束;在未劃上最後句點之前,再重點勾勒本書的眉目,送您最後的建議—結個善緣:

(一)、請您先將前面的架構表再瀏覽幾次,回想其中您契機或重要的內容。

(二)、耕耘→收穫,說穿了就是因+緣=果的道理,將之放大,就是無量個「三世因果」—說無量(多)即是一,一即是無量,因為無量個因因果果都是由一念開始的;而從現前的一念真正去把握因果道理的關鍵,才是學習「因果」—身心世界的安頓之處,不至讓業風吹得像無根飄泊的浮塵一般。

(三)、我們可以有「理想」,但千萬不要存有「幻想」,而不腳踏實地於當下的努力耕耘;我們也都知道要「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但我們都得承認現代凡夫心力太弱了,在耕耘過程中,難免會因無常的身心及外在塵境變化而受到壓力、挫折;因此,更要了知「計劃」(妄想)永遠比不上「變化」(無常)—過去如果可以挽回,那就讓時光倒流,重新來過就好,何須懊悔不已呢?如果,過去不能挽回,懊悔又有何用?應好好把握當下去懺悔、改過遷善,才是最切實際的因應之道。

(四)、業是心造,要轉業何嘗不是由心下手?!有的人「臨時抱佛腳」,卻連佛腳是那隻都不知道,所以往往在事相上的「用功」求不到感應便退了心;殊不知,業海起了滔天的大浪(喻險阻—惡業)是自己的無明風(喻煩惱)所掀起,當自已駕著小舟(喻心)面對大浪之際,「求之有道」—絕非求佛、耶穌、天主等幫我們夷平業海之浪;而是求佛、菩薩加被,讓我們更平穩地駕馭這條小船,待心一「定」有了「智慧」,面對業浪時便無所畏?地歡喜承受—風會止息,浪也會不平而平,以智慧安忍的等待吧!

因為,既信因果的道理,了知因果絕不顛倒而辜負於我,那麼安忍等待的,只是讓時間去成熟罷了!有人等不及,便投機地—先享受(樂)後付款(苦);願意等待的,便先苦後甘地「倒吃甘蔗」;俗云「盡人事,聽天命」—未免有些消極,佛法的觀念則是—盡自己本分而隨順因緣,而在隨順因緣當中,也不忘盡自己的本分,如此「努力論」才是另一學習因果的受益處。

(五)須知,會因「我」而容易打妄想成病,無非是放不下過去,期盼未來,而忘了當下所造成;《金剛經》說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正是要人看破妄想的虛幻—即如認情所謂的愛情、金錢、事業等五欲塵勞,如果它們是真實不變的,當然值得我們追求擁有;但就是因為它不是「真的」,所以當您執著得愈深—起惑顛倒於「霧裡看花」,就如同只見其毒藥外所披色彩鮮豔的糖霜一樣,屆時受苦的,恐怕除了自己外,也要波及旁人。既然,虛妄執著的我,常帶給我們一切的苦,那麼要轉苦為樂的好方法—就是利用因果的道理,把自己從「小我」的焦點,放到「大我」的苦難眾生中去粹煉,從中去開啟智慧與慈悲;這時在解放自已苦難的同時,您會更懂得珍惜自己→關愛眾生。

(六)、如果,您看完此書後,一點契機的感受也生不起來,並認為它沒辦法予您任何身心上的助益;沒關係,只能說時機尚未成熟、因緣未到吧!我也會很感恩您    將它看完,我更會用我的磁場如被祝福您(即佛法所說:功德回向。),希望您早日遇到生命中的貴人,經其教化而得解脫一切的苦本;但希望您將此書轉贈有緣的人(或送回原流通處)—繼續流通,是我現在對您唯一的懇求。如果,您看完後,有一種更想從佛法中得到解脫的渴望,除了恭喜您有此善根外,希望您更上層樓地祈求早遇契機的善知識,經由他的教化,您的善很能早日成熟→解脫,而我對您的唯一請求—別忘了!知恩報恩地繼續傳承這份慈悲與智慧,從這盞菩提心燈開始—盡未來際,燈燈相傳!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一 第2頁:自序二
第3頁:十分鐘解讀本書綱要 第4頁:架構簡述
第5頁:總論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普勸 第10頁:附錄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