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湛江市佛學演講 文珠法師講述

湛江市佛學演講 文珠法師講述

信佛與修行

[日期:2011-01-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文珠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信佛與修行

解釋此題,可分三點說明:一佛的意義與歷史,二為何信佛如何信佛?三何謂修行如何修行?現在先說第一點:

一、佛的意義與歷史

印度話佛陀耶,簡稱佛,譯名覺者;含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意義。因為佛性平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所以此界他方,過去、現在、未來、無不有佛。現今,在我們的世界成佛的,是釋迦牟尼佛。梵語釋迦,譯名能仁,牟尼譯名寂默。能仁代表慈悲,寂默代表智慧,綜合而言,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個性慈悲,又具足智慧,既能自覺,又能覺他,覺行究竟圓滿的大聖人。

這位三覺圓,萬德具的聖人,是二千五百多年前,降生於印度迦毘羅衛國淨飯王宮,享用如意,尊榮無比的悉達多太子。由於先天性的仁慈,面對當時階級極其森嚴的政權,眼見群眾的苦惱日增,因而激發悲天愍人的同情心,正義感,為爭取民眾的幸福而自我犧牲,毅然放棄家庭溫暖,拋棄儲君的權位,出家修行,開始追尋人生的真諦。

當悉達多徹底了解人生真理,覺悟成佛後,不但促進當時印度政治的改善,使人民獲得自由平等的待遇,同時為全人類帶來真理的光輝與啟示。可以說:佛是慈悲、智慧、與真理的綜合體。佛所創立的佛教,亦是以真理為生命,以智慧為骨幹,以慈悲為血液,以佛性平等為指歸。由於佛教本質性的慈悲,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無論流傳到任何國家,任何時代,或受到任何暴力的打擊,都不曾發生任何流血的戰爭,始終擔任容忍、犧牲,保持和平的角式。

由於佛教後天性的開拓智慧,以及真理的證得,所以自始至終皆本乎真理,契合人性,領導人類走向覺道,納人生於正軌,從不摻雜邪見的思想,與迷信的行為。由於佛教最終目的是佛性平等,人皆有佛性,人皆可以成佛,所以本乎平等的理性,擴展人類的德性,淨化人類的靈性,使人在利己的同時,能兼利他,在利他的淨行中,又能助長自利功德,以達到二利究竟,覺悟成佛之目的。

佛教傳入中國,曾給予中國文化莫大貢獻,曾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光輝不朽的一頁。特別是隋唐之間,佛教竟成為中國民族思想的主流。當時中國帝王,及一流權威學者,無不信佛學佛。可惜唐宋以後,因中國文化思想流於清談,而佛教學者,亦偏於出世無為的思想,尤甚的是明清以來,一般出家為僧的人,不是潛居深山,獨善其身,便是寄跡鬧市,念經送殯,超薦亡靈,無復昔日尊德性,做學問的作風,更談不上入世救世的精神。而一般神棍,又因僧尼的無知,利用佛教之名,欺詐世人,遂其名利之欲,致使社會群眾所見所聞,都是一些不足以代表佛教的怪事,因此視出家人為悲觀厭世的消極者,或專為死人服務的可憐蟲。特別是誤會佛教,是迷信鬼神的宗教。但我們從歷史的考證,佛絕非眼看不見的鬼怪神靈,亦非佛教徒心目中冥想幻現的人物,而是真真實實降生人間,生長人間,出家修行,覺悟成佛,說法利生都在人間的聖者。

佛在創立佛教之前,沒有名利的野心,沒有權威的欲望,沒有支配世人的思想與企圖,唯一擁有的是廣大的慈悲,湛深的智慧,以及救世救人的弘願。佛創立佛教後,傳播真理的態度,既不運用權力或感情來臘取信眾,更不涉及迷信與政治。所以佛教是人間的,是純正無邪的,是入世救世自他兼利的,是能令人擺脫生死輪迴苦惱,走向自由平等,幸福快樂的。梁啟超據此而說:「佛教的信仰是理信非迷信,是入世非厭世,是兼善非獨善。」所以,無論任何時代,任何民族都需要佛教,都應該信仰佛教。

二、為何信佛如何信佛

我們為甚麼要信佛,又應該如何去信佛,我認為信佛的理由有三點。

(一)為了解真理認識人生

西哲蘇格拉底說:「最寶貴的知識,是認識自己。」可是古往今來,曾有誰能真正認識自己,了解人生?沒有啊!關於人生究竟是甚麼?人又該如何生存?如何做人?做人目的何在?普通人無法理解,文學、哲學家亦無法理解。即使自命不凡的科學家們,亦不過認為人只是無數細胞組成的有機體,有活力的生物而已。為使生物的生命生長與健康,就要研究飲食營養,致力於物質文明。但科學從來不知道人生精神的另一部份,應如何發展、如何促進人類精神的文明與健康。結果,科學愈進步,物質愈文明,人類精神愈衰落,愈苦悶。很多人無法提升自己,唯有隨波逐流,渾渾噩噩的生,渾渾噩噩的死,根本不知人生究竟是甚麼一回事,莫談認識自己了。

當然,芸芸眾生中,亦有關心人生,研究人生,希望改善人生的人。可惜大都迷失自性,始終無法揭開人生之謎,徒然見仁見智,令人莫適所從。茫茫人海,真不知何處是家鄉。古人說:「人生恰似採花蜂,剛從西來又飛東,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忙。」足以反映一般人對人生的迷惘,無可奈何!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前,夜镆明星,成等正覺時,已揭開宇宙秘奧,證得人生真諦,了解宇宙間一切事物,不外緣起性空。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皆屬生滅無常,幻有假有,無需過於執著,更不應為短暫的享受,而損人利己,作惡業,招苦果。但由於緣生關係,彼此互為因緣,互相依賴。故人與人間關係密切,誠應互相尊重,互愛互助。當知人是組織社會大我的單位;社會大我,是由無數小我細胞綜合而成。個人小我與社會大我,休戚相關,苦樂與共;唯有大我平安幸福,私我才能幸福快樂。因此,佛認為人生意義,是貢獻不是佔有;人生價值,是責任的完成,不是權勢的擴充;人生目的,是精神的開拓,不是物欲的滿足。

可惜世人不明白人生意義,不知人生的價值與目的,各私己所私,各愛己所受,往往為滿足個人的佔有與享樂,而不擇手段,損人利己,薄人厚我,欺騙奸詐,強奪巧取,妒忌陷害;一切罪惡亦隨之而來,致使今日社會罪惡日益增,禍亂日益盛,犯罪案件層出不窮,而良善的人生,竟變為兇惡殘暴的動物;高貴的生命,終淪為物質奴隸,既可悲,又可恥。我們為拯救人性墮落,為開闢人類前途,更為使全人類了解人生,認識自己,非信佛不可。

(二)為解脫生死離苦得樂

人的生命,有生必有死,可是人皆貪生怕死。事實上,人生自古誰無死?所以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在六道輪迴中,生生死死,永無止境。是以佛教人在止惡行善,持戒修福,保持人身不失外,還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斷除此招引生死的根本煩惱,則苦因既滅,苦果不生,就可以解脫生死束縛,超出六道輪迴,證得真理生命長生不死的幸福。所以,我們為解脫生死,離苦得樂,非信佛不可。

(三)為覺悟成佛廣度眾生

解脫生死僅屬自利,並非究竟。欲得圓滿無缺的人生,必須進而廣修福慧,學習諸佛無量道法,取消心中無量煩惱,實行利益無量眾生。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不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福慧雙修,悲智雙運,直至覺行圓滿,自可成佛。

成佛之後,又作甚麼?成佛後將永遠執行純為利生的任務,開始專為利他的工作。因為菩薩雖然發心廣度眾生,但煩惱未盡,生死未了,慈悲與智慧都有限,利生力量、度生數量更有限。今既成佛,智慧與慈悲既圓滿又統一,悲中有智,智中有悲,悲智平衡,情感與理智並運。永無止境,永不休息的濟物利生。所以,我們為了覺悟成佛,廣度眾生,非信佛不可。

我們既然知道佛教的宗旨,是覺悟成佛,普度眾生。佛教的職責,是拯救世人,利益眾生。佛教的精神,是深入民間,不捨眾生。我們信佛,不但獲得向上的鼓舞,且可驚醒迷夢,可堅強意志,可開拓智慧,可走向人生正軌,轉凡成聖,覺悟成佛。但我們應如何信佛呢?

我們開始信佛,首先要正信三寶,皈依三寶。正信簡非迷信、盲信,神佛不分的信,而是提高理智, 認識三寶,了解三寶,然後信仰皈依三寶。三寶指佛、法、僧三。

佛,是佛教教主,是創立佛教,導人止於至善的聖人。法,是佛所說的人生真理,及親證真理,離苦得樂的方法。僧,是住持佛法,弘揚佛法,代表佛教的出家二眾。佛法僧皆能令人迷途知歸,令人止惡行善,令人克制煩惱,解脫生死,離苦得樂,因名為寶。普通人信仰依賴佛的教導,法的啟示,僧的傳授與輔導。在絕對信仰三寶的虔誠意識中,不斷淨化身心,開拓智慧,積集功德,終於走出迷途,趨向覺道,遠離煩惱,出離生死,回歸真如自性的故鄉,故名皈依三寶。

既皈依三寶,確定佛弟子的身份,就要堅定立場,鞏固信念,不應見異思遷,轉移信仰。所以皈依三寶的誓詞是:歸依佛,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可惜今日社會,很多自命信佛的人,根本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物?甚至神佛不分,鬼神莫辨。每以燒香叩頭,求神許願,便是信佛。殊不知禍福無門,唯人自招。若不改過遷善,廣積陰德,何來福壽?怎得平安?所以信佛,主要是皈依三寶,止惡行善,多聞佛法,如法修行,使自己從實踐佛法的行動中,獲得信佛學佛的利益。絕不是求神許願這回事。

三、何謂修行如何修行?

修是修改,修習;行是行為,造作,包括人身口意三業的行為。人因不明真理,不懂因果,不知善惡報應,更迷於物質享受,身口意三業不是殺盜婬妄,就是貪瞋痴,導致種種不規則的罪惡行為,既損人又不利己。今既正信三寶,皈依三寶,就應憑藉三寶的啟示,理解佛法,修學佛法,以佛法來修改往昔不規則的思想與行為;立志改過自新,建立品德,利己利人,使自己與他人,共同走向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旅程,創造圓滿無缺幸福快樂的佛道生命,便是修行。

至於如何修行,我以為無論在家或出家的佛弟子,修行的先決條件,該是多聞佛法,理解佛法。其次是受持五戒,奉行十善,最後是運用佛法,廣度眾生,利己利人。

(一)多聞佛法理解佛法

多聞,是學佛修行先決條件,無論是從佛處聞,從佛弟子處聞,或從經典中得聞佛法,皆應提高理智,思維分析,明辨真偽邪正,最後將所理解的佛法,付之實踐。所謂「從聞思修」。若不多聞佛法,難免盲修,使正信的佛法,變為愚昧無知的行為,非常可惜。但若聞而不修,將流於空談,如人說食數寶,難得實益。是以學佛,當深入了解佛法,使信仰與慧解,多聞與實踐,融合為一,然後開始修行的旅程。

(二)受持佛戒奉行十善

戒能防非止惡,淨化身心,是滅惡生善的根本,轉凡入聖的初階。瓔珞本業經說:「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佛制戒律,有在家弟子的五戒,八戒;有出家弟子的十戒,具足戒,及菩薩十重四十八經戒……等戒相不同,但皆以五戒為根本。無論在家出家弟子,都要戒殺、盜、婬、妄,犯之將被棄於佛法大海之外;生則淪為魔眷,死必墮落三塗。其罪極重,因名四根本戒。楞嚴經名之為諸佛如來四種清淨明誨。

戒殺生:即不得殺害一切生命,包括人畜。因為有命盡貪生,不分人與畜。人既愛護自己生命,亦應愛護一切人及一切動物的生命,不應蓄意殺害。佛教認為,無論是殺人,殺畜,或殺害自己,無論是親手殺,派人殺,直接殺,或間接殺,是

謀殺,或誤殺,或墮胎,皆應禁止。勿業漁獵,勿販賣刀槍,勿經營魚網釣具等殺器。遠離一切殺因、殺緣、殺法、殺業。內則長養慈悲心,外則關懷保護他人生命的安危。實行戒殺放生,愛物如己。當得健康長壽的果報。

佛弟子中薄拘羅尊者,因持不殺生戒,得五種不死,且健康長壽。據說尊者出世時,母生一肉圍,以為怪物,放在鍋中,煎之不死;又放在水中煮之,不死;投入水中,不死;為巨魚所吞,不死;魚為人捕殺,刀割不死。後出家修行,壽為時人一倍(一百六十歲)佛弟子中壽命第一。

戒偷盜:又名不與不取。凡物各有主,非主人給予,擅自取之,皆屬偷盜。包括一切強奪巧取,明搶暗偷,或貪贓枉法,或走私漏稅,種種不義行為。此外,凡沽名釣譽,用不正當手段爭取名聞利賽,或憑藉職位,令他人餽贈等,皆屬偷盜。

偷盜之罪,最重是侵損佛門十方常住物。十方常住物,又名十方常住僧物。僧包括比丘、比丘尼眾。常住僧物,可分四類:

一是常住,常住僧物,限於某一僧團所共有之物,包括花果田園,廚房僧舍,庫房食物等,永屬此處常住僧所共有,不得與他寺共。意謂是此常住中常住僧之物。

二是十方常住僧物。指某一常住用以日日供僧的食物,是十方僧之物。十方僧至,皆可進食共享。

三是現前、現前僧物。指僧團中各別比丘或比丘尼個人私有之物,即現前僧的現前物。

四是十方現前僧物。如亡僧的遺物,理應歸十方僧所有,可分與十方僧眾。但輕微遺物,可獨施與現前僧眾。

根據此,出家人固不可以盜取常住物,而其死後私人遺產,亦歸十方常住所有,不應由其徒眾,或俗家眷屬所承受。至於在家佛弟子,更不應侵損常住僧的一切飲食財物,更不應接受出家親人的遺物。否則,皆犯盜戒中最重之罪,豈可不慎。

戒邪婬:在家佛弟子,除夫妻關係,不得貪圖色欲,另攪婚外情。出家佛弟子,則絕對戒婬。因為婬欲是生死根本,罪惡根源,所謂:「萬惡婬為首」,屬於性戒,非禁不可。沙彌或沙彌尼,尚且戒婬,況比丘、比丘尼。楞嚴經教人「必使淫機,身心俱斷」。若六根不淨,蓄妻生子,破根本大戒,死必墮阿鼻地獄。

戒妄語:包括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皆屬口之惡業,必需戒除。因為語言,是人類社會傳達情感、交換意見、維繫公關的橋樑,對人影響既深且巨。故佛勸入說話要誠實,報導要正確,出言要友善,立論要中肯,不應妄言綺語,或挑撥離間,或惡口罵人。特別是出家人,更要善護口業,切莫自讚毀他,更不可妄言見神見鬼,蠱惑世人。或未證聖位,而妄言證聖,自說神通,迷惑信眾,謀求世間名聞利賽,誤己誤人。楞嚴經言:「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婬,三行己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可知妄語之罪不輕,亦是生死根本之一,故佛列為根本大戒。

戒飲酒:酒能亂性,有損健康。普通人講究衛生,愛惜前途,尚不飲酒,何況佛弟子,修學佛法,想保持頭腦清醒,清心寡欲,自應戒飲酒。佛在世時,有一比丘,因飲酒亂性,殺鄰家之雞,姦鄰家之婦。佛因此禁止比丘不得飲酒。四分律說飲酒有十過三十六失。現代科學,已證明飲酒有害身心,引生各種疾病。根據酒的麻醉及刺激性言,不飲酒,該包括不吸毒,以及不飲含有麻醉或刺激性的飲品。

人的心理,自無始時來,便蘊藏看貪瞋痴種種毛病;加以外界物質誘惑,色情迷惑,環境蠱惑,形成人性弱點,最容易侵犯別人。佛為使人克制自己,保障他人,因制五戒,敕命佛弟子,嚴持不犯。人不殺生,可以保障他人生命安全;人不邪婬,可以保障婚姻安全;出家人可以保障人格安全;人不妄語,可以保障彼此權益,維繫公關;人不飲酒,可以保障健康,不荒棄正業,不造惡業。若然人皆不殺生而仁愛,社會何來殘殺,世界怎會戰爭?人皆不偷盜而義利,則社會何來強盜與小偷?人皆不邪婬而禮節,人間何來非禮、強姦、通姦與家庭糾紛?人皆不妄語而誠信,自可杜絕人間奸詐欺騙,種種罪惡發生;人皆不飲酒而正智,社會上就沒有人借酒行兇,更沒有醉酒駕車闖禍種種意外發生。所以佛的五戒,何止淨化人的身心,長養人的慈悲,培育人的德性,作為修心聖道的起點;還可淨化社會,防止罪惡,保障人的生命財產,保障家庭的和諧與幸福,保障國家安寧,天下太平。

在家佛弟子,受持五戒不犯,若能進而奉行十善,身不殺、不盜、不婬;口不妄言、綺語、不兩舌、惡口;心不貪、不瞋、不痴。用清淨的身口意三業,如法修行,受持佛的正法。無論念佛、參禪、或誦經、拜懺,只要每天定時進修,持之以恆,日久功深,必獲感應,成就自利功德。至於出家佛弟子,除了嚴守殺、偷、婬、妄、四根本大戒,還要受持具足戒、菩薩戒。由戒而生定,從定而發慧,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外,在佛的無量法門中,選擇一種適合自己根性的,作一門深入,精勤策進,以斷煩惱,了生死,獲得修學佛法的利益,始不自負負人。

(三)廣度眾生利己利人

佛法是兼善非獨善,佛教是共利非自利。特別是中國盛行的大乘佛教,更要自行化他,利己利人。是以出家佛弟子,固然要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而在家學佛修行的人,除了持戒修善外,亦要隨份隨力,隨時隨地,自行化他,鼓勵別人,信佛學佛,共沐佛光,共沾法益,共證佛道。然若想達此目的,非學習四種攝受眾生的方法不可。

其一是布施。布施即將自己擁有的一切,分佈給別人,與別人共同分享自己所有;是一種捨己為人的情操,亦是愛心的流露。學佛修行的人,能以自己外在的財物援助他人,令人解除生活困苦,以內在生命器官,補給傷殘人士的需要,或以世間知識學問,作育英才,以出世佛法,啟示人的迷津,開發人的智慧,在種種實際行動中,取消人世間的憂悲苦惱,令人感恩接近,而受教化,名布施攝。

其次是愛語,是一種令人喜歡接受的話。學佛的人,與人相處,除了態度誠懇,感情真切,還要善於運用語言,當人生病,或發生意外時,切勿幸災樂禍,應用柔和語,慰喻語,來勸慰與鼓勵,令對方獲得友誼的慰藉,精神的鼓舞,而生感激。

當人事業成功或喜慶臨門,切莫心生妒忌,或設法破壞,應以隨喜心,說慶賀語,讚歎語,令人精益求精;與人閒話家常,切勿挑撥離間,搬弄是非,應用勝益語,清淨語,宣說佛法,令人歡喜信受,去惡生善,謂之愛語。

第三種是利行,是一種純為利益他人的行為。學佛人應處處都為他人利益著想,在在都肯照顧別人。凡能令他人解決現實困苦,改善生活,遠離邪惡,長養善根的事,例如:鼓勵人出家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等利生事業,皆精進無畏的去做,名為利行。

最後一種是同事。與人同事一行業,或與人共同分擔一任務,謂之同事。學佛人為了弘揚佛法,對於社會上各行各業人士,應設法與之同事共處,憑著朝夕接觸機會,灌輸真理,傳授佛法,令人止惡向善,以收潛移默化之效,謂之同事。

在家學佛修行的人受持五戒,奉行十善的同時,進而運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方法來攝受眾生,利益眾生,使自己在修行旅程中,一則去惡,一則修善。既能自利,又能利他,自然深入佛道,增長智慧,六時吉祥,一切如意。

至於出家修行的人,更要勤修戒定慧,將未出家前一切壞習慣徹底修改。將貪瞋痴等心理毛病,徹底治理,嚴持禁戒,力求不犯,犯則懺悔,改過自新,以清淨三業,進修佛法。無論誦經、拜懺、念佛、禮佛、皆三業恭敬至誠,自然斷煩惱,開智慧,了生死,成就自利功德。若能進而實踐四弘誓願,修學六度四攝法門,廣度眾生,利己利人,則在修行菩薩道的旅程中,自然位位深入,步步高陞,直至二利究竟,福慧具足,自當成佛。

所以我說:無論在家出家修行,皆以正信三寶,多聞佛法,持戒修善為基本。故正信佛法,多聞佛法,理解佛法,修學佛法,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修行必經的過程。今天,在座的信徒很多,出家眾亦不少。但你們是否都正信三寶,多聞佛法,理解佛法,修學佛法,以及弘揚佛法呢?抑或是神佛不分,只知燒香叩頭,稟神許願,食齋求福求壽,求平安求富貴呢?特別是出家眾,是否都因正信三寶功德而出家,是否都能嚴持戒律,多聞佛法,學習佛法,住持佛法,弘揚佛法呢?抑或身現出家相,心想世俗事呢?希望大家都冷靜檢討一下,切勿因自己的無知,煩惱固執,身雖出家,心不入道而斷送佛教慧命,握殺眾生滅罪生福的機會。是則佛教幸甚,眾生幸甚。

【書籍目錄】
第1頁:因果與輪迴 第2頁:信佛與修行
第3頁:學佛與青年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