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做你自己的治療專家 耶喜喇嘛開示

做你自己的治療專家 耶喜喇嘛開示

佛教心理學一瞥(提問與回答)

[日期:2011-01-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耶喜喇嘛開示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佛教心理學一瞥

佛法的研究,決非一件乏味的學術上的工作,或者是對某種宗教、哲學教條的懷疑滿腹的分析。相反,當你研究佛法,學習如何禪思時,「你」就是主題。你主要是對你的「自心」,你的「自性」感興趣。

佛法,是一種控制「散漫心」(「放逸心」)以使其離苦得樂的方法。此刻,我們都有一顆「散漫的心」,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培養起一種對它本質特徵的「正見」的話,控制就自然隨之而來,我們就能夠解除情感的無明以及它自動帶來的苦痛。因此,不論你是否是一個信徒,是不是宗教徒,是基督徒,印度教徒,或者是科學家,黑人,白人,東方人,或是西方人,最重要的事情,是瞭解你的自心,和它運作的方式。

如果你不去瞭解你的自心,你的誤見會阻止你看到現實。即使你可能會說,你是這樣或者那樣宗教的實踐者,如果你更深地去查究的話,你可能會發現,你什麼都不是。要當心啊。沒有哪一種宗教是反對你去瞭解你的「自性」的,但是,宗教徒們常常是過分地投入於他們宗教的歷史、哲學或者教條中去,卻忽略了他們自己現在、當下是什麼和是怎麼一回事。他們不是把宗教用來達到宗教的目的——救度,解脫,內心的自由與外部的幸福與歡樂,他們卻與他們的宗教玩兒起了智力遊戲,就好像宗教是一種物質財產似的。

如果不去瞭解你的自性是如果運轉的,你怎麼可能找到極樂呢?極樂在何處?它不在空中,也不在叢林中,你不要想在空中或者地下找到它。永久的快樂,是在你的內心,在你的心靈,在你的意識中,在你的心中。這就是為什麼審查你自心的本質是如此地重要。

如果你所學習的宗教理論並不能夠給你的日常生活帶來幸福和歡樂,那又有何用呢?即使你說,「我是這個或者那個宗教的實踐者,」看看你都幹了些什麼,你是怎麼幹的,既然你在追尋這種宗教,你發現了什麼。而你不要怕去從細節上質問你自己。你自己的體驗是好的。質問你做的每一件事情是必需的。否則的話,你如何知道你在做什麼呢?因為我相信,你們已經知道,對任何宗教的盲信都永遠不可能解決你的問題。

許多人對他們的精神訓練都很懶散。「這很容易嘛。我每個星期都去教堂。這對我來說就夠了。」答案決不是這樣的。你的宗教的目的是什麼?你得到了你需要的答案了嗎,還是你的實踐僅僅成了一種開玩笑呢?你得檢查檢查。我並不是想瓦解大家,但是你們不得不確實一下,你在幹什麼。你的實踐是否誤入歧途,是否為幻覺所染汙,是否是實際的?如果你的途徑能教你正確地行動和發揮你自己的能力,並且將你帶向諸如愛、慈悲、智慧,那麼顯然它是有價值的。否則,你只不過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

邪見對心的染汙之危險遠勝過麻醉品。錯誤的思想和實踐會深深紮根於你的心中,在你的生活中積聚,伴隨著你的心進入另一個心(指輪迴轉世)。這比某些物質上的東西要危險得多。

我們所有的人,宗教的或者是非宗教的,東方人或西方人都很相似,——都想要幸福。每一個人都尋求幸福,但是,你地方找對了嗎?也許幸福就在這兒,而你卻在那兒去尋找。你要有把握,你所示找的地方能夠找得到幸福。

我們把世尊的教法看得更近似於心理學和哲學,而不是你們通常所想像的那樣。許多人似乎認為宗教在極大程度上只是一個「信仰」的問題,但是,如果你的宗教實踐只是依靠在信仰上,有的時候一個朋友的疑問——「你究竟在做什麼呀?」就可能將你的宗教擊垮。「哦,天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錯的。」所以,在你決定投入你的精神道路之前,要完全弄清楚,「你在做什麼」?

佛法的心理學教誨到,對於感官世界的情感執著,起因於身理和心理的感覺。你的五官向你的心提供資訊,產生各種各樣的感覺,所有這些感覺被分為三大類:快樂的,不快樂的,和既非快樂也非不快樂的感覺。這些感覺是身理或者心理刺激的反應。

當我們經歷快樂的感覺時,情感的執著便升起來,而當那種感覺退去以後,渴望便升起來,渴望再次經歷這種感覺。而這種心的本質,就是「不滿足」;它攪擾了我們心的寧靜,因為它的本性,就是「焦慮」。當我們經歷不快樂的感覺時,我們自動地不喜歡它,希望排除它;排斥心理便升起來,再次攪亂了我們心的平和。而當我們感到既不快樂也不是不快樂時,我們忽略了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不想看到現實。因此,不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生起什麼樣的感覺——快樂的,不快樂的,或既非快樂也非不快樂的——它們從情緒上攪擾我們,在我們的心中,沒有平衡和泰然。

所以,以這種方式檢查你自己的感覺和信仰沒有什麼關係,不是嗎?這並不是什麼東方的事物,或者喜馬拉雅山的特產。這是你,這是你的東西。你是不可能反駁我所說的,說「我沒有感情。」這很簡單,不是嗎?

進一步講,我們的許多負面的行為都是感覺的反應。你自己來看看吧。當你由於與人或者其它感官物體接觸而感到高興時,精確地分析你是如何感受的,為什麼你會感到高興。這種高興的感覺並不在外部的物體,對吧?它是在你的心中。我可以肯定我們大家都同意這種高興的感覺不是在你的外部。所以,為什麼你會那樣感覺呢?如果你那樣去實驗,你會發現幸福與歡樂,煩悶和不幸,以及非好非壞的感覺,都是在你的內部。你會發現你自己應該為你所經歷的事情負主要責任,你不能夠因為自己的感覺而責備別人:「他讓我感到痛苦,她也讓我感到痛苦;那個東西讓我感到痛苦。」你不能夠因為你的問題而去責備社會,雖然我們常常就是這麼做的,不是嗎?這樣做不現實。

一旦你意識到你心理問題真實的演變情況以後,你永遠也不會再因為自己的感覺而去責備其他的有情眾生。這種意識,便是與別人建立良好溝通和尊重別人的開始。通常我們是不留神的,我們不留神地幹一些事,自動表示不尊重或者傷害他人。我們不在乎,我們只是這麼做了,這就是事情的全部。

許多人,甚至某些心理學家似乎都認為,你可以通過「喂」給渴望的情緒某種物體來終止這種情緒:(意即)如果你是因為你的丈夫或者是妻子而痛苦,你可以再找一個丈夫或者妻子就會解決你的問題。可這是不可能的。你若是不理解自己喜怒衰樂,不喜不樂的感情的本質,你是永遠也不可能發現你的心理態度的本質,而不發現這個本質,你是永遠也沒有法子終止你的情感問題的。

譬如,佛法中說,對一切眾生有慈悲憐愛的感覺。但是,當你的無明的、二邊見的心還是如此強烈地在你的內部活動時,你怎麼可能對所有的眾生有一顆平靜的心呢?你不能,因為你的情緒太極端化了。當你因為與一個特別的物體接觸升起快樂的感覺而高興時,你只是粗略地誇大了你認為的那個東西所具有的優點,盡可能因為你的情緒而揚揚得意,但是,你知道,你的心不可能停留在那兒。它是無常的,暫時的,所以,你當然很快就會敗退下來。那時,你的不平衡的心會自動地變得壓抑。你不得不準確地理解你在追求或者逃避那些心理感覺中花了多少精力。我們總是太愛走極端了。我們得找到一條中道。

如果你再看得深一點,你還會發現感覺應該對這個世界的所有的衝突負責。從兩個小孩子為一塊糧果的爭鬥乃至兩個大國之間為生存而發生的爭鬥,他們在爭鬥什麼呢?為快樂的感覺。甚至連小得還不能夠說話的孩子都會爭鬥,因為他們想要感到高興。

通過禪思,你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所有的這些真理。禪思揭示了你心中的一切;所有的垃圾,所有的優點,和所有能夠通過禪思觀察到的東西。但是,不要以為禪思的意思是在地板上擺個蓮花坐姿然後什麼都不幹。要清醒,覺知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散步,吃飯,喝水,談話——這就是禪思。你越是儘快意識到這一點,就越是能很快地意識到你應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你應當為自己想要的快樂感覺和不想要的不快樂感覺負責,意識到沒有其他人控制你。

當一種快樂的感覺升起時,然後,由於其(無常的)本性,又退去,令你感覺到失望,因為你想再得到它,這種失望不是上帝造的,不是克里什那神造的,不是佛陀或者其他外部的實體所造的。應該對此負責的是你自己的行為。這還不容易看出來嗎?軟弱的心認為,「哦,他讓我噁心,她讓我覺得恐怖。」這是軟弱的心在工作,它總是要去責備其他的人或其他的事。事實上,我認為,檢測你每天的生活來觀察你的身理和心理感覺的升起是一件很精彩的事情。(這樣做)你一直都在學習,沒有一刻不是在學習。以這種方式,通過運用你自己的識慧,你會發現,實現永久寧靜與快樂,是要從你的心中做起的。不幸的是,軟弱的心是沒有多少知見的力量的。你得在自己的心中滋養那種力量。

為什麼大乘佛教教導我們對所有的有情眾生生起平等心呢?我們常常選擇一個小東西,一個小原子,一個單獨的生命,然後想到,「這是給我的;這是最好的。」因此,我們創造了極端的價值:我們粗略地誇大了我們所喜歡之物的價值而滋長了對剩餘的一切不屑一顧的感覺。這對你們不好,對於你們心的寧靜不好。取而代之,你應當檢查你的行為,「為什麼我做這個?我的不現實的,自我中心的心在染汙我的意識。」那麼,通過禪思平等心——所有有情眾生在希求歡樂不願受苦上是一致的——你可以學會除去對於此物的強烈的執著心或對於彼物的強烈的排斥心。這樣,你可以輕鬆地使你的心保持平衡和健康。許多人都有過這種體驗。

因此,世尊的心理學對於幫助你們解決攪擾你們日常生活的失望情緒有著很大的作用。記住,當快樂的感覺升起時,欲望,渴望和執著便隨之而來;當不快樂的感覺升起時,厭惡和憎恨便冒出來;而當你感覺中性(不苦不樂)的時候,無明,對現實視而不見的心理便佔據了你的心。如果通過這些教法,你能夠瞭解你感覺升起和你對它們作出反應的實況,你的生活就會有很大的改進的,你會體驗到更多的幸福,和平和歡樂。

36、提問:佛法中總是談「業」,它是什麼東西呢?

喇嘛:「業」,是你的身心的體驗、經歷。這個單詞原本是梵文,它的意思就是「因果」。你的身心的快樂和不快樂的體驗都是某些「因」的結果,而這些「結果」本身,又成了將來「結果」的「因」。一個動作產生另一個動作;這就是業。東方和西方的哲學和科學都解釋說,所有的物質是相互聯繫的;如果你能理解這個,你就會理解「業」是如何工作的。所有內外的存在,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內部現象和外部現象的能量是相互依賴的。譬如說,你的體能與你父母身體的體能相關,他們的身體體能又與他們的父母有關係,如此類推。這種演變,就叫做「業」。

37、提問:什麼是涅槃,有很多人證得涅槃嗎?

喇嘛:當你發展你專注的力量到了能夠心注一境時,你會逐漸地減少「自我」情緒的反應,直到最後它們全部消失。到那個節骨眼,你就超越了「自我」並且發現有一個永續的,極樂的,和平的心的狀態。這就是我們所稱作的「涅槃」。許多人已經證得了涅槃,而還有許多人正走在通往涅槃的路上。

38、提問:在涅槃中,你是否不再作為一個有形的實體存在了呢?這個人是不是就消失了呢?

喇嘛:不,你仍舊有一個形體,但是它不再有我們現在所有的那種不受控制的神經系統了。不要擔心,當你證得涅槃時,你仍然會存在,但卻是處在一種極樂的狀態之中。所以,要努力速疾證得涅槃啊。

39、提問:佛陀不是說過,他證涅槃之後將「不受後有」嗎?

喇嘛:也許,但是,他的意思是什麼呢?他的意思,是他不再會有那種不受控制、為「自我」的能量所驅使的再生,而我們三界眾生恰好就是以那種方式(即不受控制、為「自我」的能量驅使的再生)受生的。而與此相反,佛陀能夠以完善的控制力化現世間,他的唯一目的,便是利益諸母有情。

40、提問:你談了許多關於歡樂和幸福的話,我想在我的心中弄清楚它們之間的區別。它們是一樣的嗎?一個人是否執著於歡樂而不執著於幸福呢?

喇嘛:它們是同樣的東西。而我們對兩者都執著。我們的目標,是得到沒有執著的歡樂體驗,我們應當享受幸福的感覺,同時又要理解感覺的物件,自心的,客體的和自身感覺的實質。那些證入涅槃的人是能夠做到這一點的。

41、提問:我想明確一下禪思的意思,禪思就是諦觀你的「心路歷程」,我這樣詮釋對嗎?

喇嘛:是的,你可以那麼認為。正如我剛才所說的,佛法中的禪思並不一定就是指兩眼緊閉和採取蓮花坐式。只需在你處理事務時,不管行走,談話,購物或者什麼的,你都去觀察你的心是如何對感官世界作出反應的——這樣做會是一種真正完美的禪思,它會帶來完美的結果。

42、提問:至於說到再生,那個再生的東西是什麼呢?

喇嘛:當你死亡時,你的神識離體,進入了中陰狀態,從此中陰狀態就會再生到另一個物質的形體中。我們把這叫做再生。身理和心理的能量是互不相同的。身理的能量是極其有限的,而心理的能量總是有其相續。

43、提問:神識可能在死後狀態發展呢,還是只能在神識可以演變的生命中?

喇嘛:在死亡的過程中,你的神識保持流動,就像電流一樣,從發電機出來卻能通過不同的房子,不同的裝置,佔據不同的東西。所以,神識也有可能在中陰狀態發展。

44、提問:這麼說,心不需要一個物質的身體,就可以發展了?

喇嘛:嗯,還是有中陰身,但這不像我們的身體。它是一種非常輕的靈體。

喇嘛:當你念誦咒語時,你是專注於身體的某個器官呢還是只專注於你的心?你能專注於你的查克拉(chakras),或者說能量中心嗎?

喇嘛:這是可能的。但是你得記住,對於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方法。不要認為,世尊只教了一件事。佛法中八萬四千禪思法門,甚至可能無量無數的禪思法門,所有的法門,都是根據無儘量眾生不同的根器與秉性而宣說的。

45、提問:在我們活著時發展,而死亡時離開你身體的那個「神識」(consciousness)是否是某種「最高意識」(supreme consciousness)呢?

喇嘛:不,它只是一種平凡的,簡單的,與你當下的心直接相續的東西。不同之處在於,它已經從你的身體離開了,正在尋找另一個身體。這種中陰狀態的心處於業力的控制之下,它焦慮,矛盾迷惑。無論如何你也不能說它是「更高的」或者「最高的」。

46、提問:你對印度的「靈魂」(atman,或譯作「阿特曼」,「自我」,「宇宙的靈魂」)和「梵」(Brahman不生不滅,無差別相的,常住的)的概念熟悉嗎?

喇嘛:印度的哲學接受有一個「靈魂」(阿特曼)的東西,而佛法不中接受它。我們完全否認存在一個「自在(self-existent)」或者永恒而獨立的「靈魂」。——你的身心的每一個方面都是無常的,變,變,變……佛教徒也不承認有一個永恒的地獄。我們所體驗到的每一種痛苦與歡樂都處在一種相續不斷的瀑流當中,它們是如此短暫,如此無常,總是在變,無一能久住。所以,認識到我們的存在的不令人滿意的本質(即「苦」)對這個世界生起出離心,(因為)其中轉瞬即逝的感官物體包含著轉瞬即逝的器官,產生轉瞬即逝的感覺,沒有一樣值得我們抓住不放,我們所要尋求的,是永相續的,永恒地覺悟或者涅槃。

47、提問:儀式(軌)對於對佛法有感情的東方人,和對於想要實踐佛法的西方人,是不是同等的重要呢?

喇嘛:這就取決於你在指什麼。實際上上佛法的禪思是不需要你伴之以物質的東西;關鍵是你的「心」。你不必搖鈴鐺或把東西揮來舞去的。你剛才說的是這種儀式嗎?(提問者回答:是的)。好,那麼,那你不必擔心,佛法對東方人和西方人都適用。儘管如此,有些人還是需要這些東西,(征對)有不同的心,則有不同的法門。比如說,你戴眼鏡,它不是最重要的東西,但是有些人還是需要它。同樣的原因,不同的世界宗教根據它們眾多不一的追隨者們的個人的能力和水平,教授不同的道路。因此,我們不能夠說,「這是真實的方法,每個人都該走我的道路。」

48、提問:在今天的西方,還需要新的法門嗎?

喇嘛:不,不需要新的法門。所有的法門都已經在那兒了。你只需要去發現它們。

49、提問:我正試圖理解佛教中身心之間的關係,心比身體重要嗎?比如說,在時輪乘的僧人高聲唱念,顯然他們發展了身體的一部分以利唱頌,那麼,身體究竟有多重要呢?

喇嘛:心是最重要的東西。但是,有些禪思修習是通過身體瑜珈的練習來增強的。反過來講,如果你的身體病了,那會影響你的心。所以,保持你身體的健康,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只是關心身體上,而忽視了審查自心的實相,這也不明智;這是不平衡的,是不現實的。所以,我想我們大家都同意,心比身體重要,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夠完全記忘了身體。我看見過到東方來求法的西方人,當他們聽到西藏的瑜珈師們生活在高山中不吃東西時,他們想,「哦,太棒了!我也想像密勒日巴(米拉日巴)那樣。」——這是一個錯誤。如果你是在西方出生的,你的身體適應於某種特定條件,所以,讓它健康吧,你需要營造一種有助健康的環境。你不可能去做喜馬拉雅之行的。明智一點吧,不要鑽牛角尖。

50、提問:當一個人出生的時候,他或她的心是清淨無邪的,這是真的嗎?

喇嘛:如我們大家都知道,當你們出生時,你們的心還不太被錯綜複雜的「智力」所佔據。但是,當你們長大開始思考時,它就開始被如此多的資訊所充滿,哲學,這個那個,這是好的,那是壞的,我該有這個,我不該有那個……你大智力化了,把你的心塞滿了垃圾。那當然會使你的心變得更糟。儘管如此,我們並不是指你們出生時是絕對清淨而只是在智力發生後你才變得消極的。不是這個意思。為什麼不是呢?因為如果從根本上說,你們真的是遠離無明和執著的話,任何沖你們過來的垃圾都不能夠鑽進去。不幸的是,我們不是那樣的。從根本上講,我們不只是廣泛暴露在任何進入我們心中的智力垃圾中,而且我們在外邊還掛了「歡迎」的招牌(指我們的貪嗔癡等)。所以,時時刻刻,越來越多的垃圾在我們的心中堆集。因此,你不能說小孩子們生來有絕對清淨的心。(這樣說)那是錯誤的。嬰兒們哭是因為它們有感覺,當一個不快的感覺升起時——也許它們是在渴望母親的乳汁——它們就會哭。

51、提問:我們有這麼一種看法,神識從一個身體轉世到另一個身體,但是,如果神識是相續的,為什麼我們不能夠記起我們的前世呢?

喇嘛:太多的「超市資訊」(supermarket information)擁塞了我們的心,使我們忘卻了我們以前的經歷。即使是科學也說,大腦是有限的,新的資訊壓制了舊的資訊。他們這麼說,但並不太正確。事實上發生的事情是,人的心基本上是處於不覺,無明,和太沈迷於新的體驗,以致於它忘卻了舊的體驗。回顧一下上個月,準確的說每天都發生了些什麼事,你有些什麼樣的感覺?你不會記得的,對嗎?所以,再往前推,到當你還只是母親子宮中的幾個小細胞時,然後現往前,——這太難了,不是嗎?但是,如果你慢慢地訓練地,不斷地查看你的心,最終你會能夠越來越多地記起前世的經歷。

我們許多人都有過這種經歷:我們對發生的某件事情做出很奇怪的反應,並且對我們的反應感到迷惑,因為這不像是基本於此生的經歷。「那太古怪了。為什麼我會做出那樣的反應呢?我不知道它是從何而來的。」——因為,它是基於前世的經歷。現代心理學家們不能夠解釋這種反應,因為,他們不理解心理的相續,不理解每個人的心從無始以來的本性。他們不理解心理反應可能是從成千上萬年前就引發了的衝動的結果。但是,如果繼續以禪思審查你的心,你就會最終通過你自己的體驗理解所有這一切。

52、提問:查出自己的宿世是不是一件消極的事情呢?它會不會令人不安呢?

喇嘛:嗯,它可能是一種積極的或消極的經歷。如果你瞭解了你的宿世,那將是一次積極的體驗。不安是來自無明。你應當試著去瞭解「消極」的本質特徵。當你去做時,問題就解決了。理解「消極」的本質,也就終止了它所帶來的問題。所以,「正見」(rightunderstanding)是身理和心理問題的唯一解決途徑。你應當總是非常仔細地檢查你是如何花費你的能量:它是否使你幸福。這是一個巨大的責任,你認為是不是呢?這就是你的選擇:智慧之路,或者是無明之路。

53、提問:「苦」(suffering)的含義是什麼?

喇嘛:心理的焦慮是苦,不滿足也是苦。實際上,理解苦的各種的微妙的層次是非常重要的。否則的話,人們就會說,「為什麼佛法說每個人都在受苦?我就很幸福。「當佛世尊談到「苦」時,他並不是僅僅指我們通常體驗到的傷口或者心理的苦悶。我們說我們很幸福,但是如果我們更近一步檢查我們的「幸福」時,我們會發現,在我們的心中仍然有足夠多的不稱心。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僅就我們不能夠控制自心,就是心理的苦;實際上,這比許多種身體的痛苦都更糟糕。因此,當佛法中談到苦時,比起身理的層次,它更強調的是心理的層次,而這正是為什麼在實際術語當中,佛教的教法基本上是實用心理學。佛法在心理層次,教誨人們苦的本質,和滅苦的方法。

54、提問:為什麼我們都經歷苦,我們從它能學到什麼呢?

喇嘛:這很簡單,不是嗎?你為什麼受苦呢?因為你太沈迷於無明與攫取的執著行為了。通過領會苦的來源,和準確地了知它是如何使你受苦的,你就能從苦中學到東西。在我們無始的宿世中,我們有如此多的體驗,但是我們依然沒有學到多少。許多人認為,他們正在從自己的體驗中學到東西,但是,他們沒有。在他們的無意識中有無量的過去世,但是他們仍然沒有了知他們的真實的自性。

55、提問:為什麼我們有機會執著呢?

喇嘛:因為我們在幻想;我們沒有看到主體與客體的實相。當你了知了執著的客體的本質時,主體的心對於它的執著便自動消失了。是那種霧濛濛的心,那種執著於一個物體並且對物體做出扭曲的投影「心」,才是使你受苦的原因。就是這樣,這真的非常簡單。

56、提問:我曾經看到過西藏一些憤怒的神像,儘管他們看起來都很兇狠,他們看起來並不邪惡。這令我好奇,佛教是不是強調邪惡的或者是壞的東西呢?

喇嘛:佛法從來都不強調有一個什麼外在的「惡」。「惡」是你自心的投影,如果惡存在的話,那是在你的內部。沒有什麼外在的惡值得去怕的。憤怒的神,是悟道的智慧的流露,他們旨在幫助那些心中有太多無法控制的憤怒的那些人。在禪思時,這個憤怒的人轉其怒而得智慧,這種智慧被觀想為一尊憤怒神;他的憤怒的能量籍此被轉化為智慧。簡短地說,這就是這種法門(觀想憤怒像)的運作原理。

57、提問:你對一個因為自衛而殺人的人是什麼樣的感覺?你認為人們有權保護自身,即使其代價是進攻者的生命?

喇嘛:在絕大多數自衛殺人的案例中,仍舊是出了不受控制的憤怒。你應當盡可能好地保護自己而又不殺別人(指冒犯你生命者)。比如說,如果你進攻我,我有權保護自己,但是不能殺你。

58、提問:如果殺我是你能阻止我的唯一辦法,你會這麼去做嗎?(指殺我)

喇嘛:那最好還是你把我殺了吧。(眾人笑)

好了,如果再沒有別的問題,我不耽擱大家了,非常感謝大家所做的一切。

克里斯特切奇,新西蘭,一九七五年六月十四日

【書籍目錄】
第1頁:譯者序 第2頁:提問與回答一覽
第3頁:通過佛法找到我們自己(提問與回答) 第4頁:宗教:問詢之道(提問與回答)
第5頁:佛教心理學一瞥(提問與回答) 第6頁:回向偈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