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附錄

[日期:2011-01-1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苦行居士原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附錄  覺明妙行菩薩及哆哆婆娑訶菩薩應化事跡

戊辰仲冬一夕。慧圓于太平寺侍 本師印公座前。 本師以黃德煒居士所書哆哆婆娑訶菩薩應化事實見示。誦悉之餘。不勝讚歎。因請附印于淨土輯要之後。以廣流傳。 本師曰。此事與覺明妙行菩薩降化吳地相同。是宜約撮兩事。附之書後。以見菩薩宏揚淨土之悲心。而扶乩者多為靈鬼假託。不可語于佛法也。慧圓受命而退。因錄其大要於後。己巳二月初八日邵慧圓謹誌

覺明妙行菩薩應化事跡(節錄西方確指)

西方確指(附序)

丁未夏。過雪山和尚方丈。和尚出一書授余曰。此寶筏也。且緣起甚奇。明末時吳城八友。同修玄門。日請乩仙以談其術。于卒也。有仙至。所談與諸仙異。因日事之甚狎熟。久之。忽勸以念佛。眾問念佛可乎。曰。善。眾皆稱南無佛。曰。不如是念也。眾問如何。曰。汝須合掌至心。向西頂禮。念南無阿彌陀佛。眾從之。于是為之微細開示念佛法門。令捨偽歸真。求生極樂。始宣示夙昔因緣。菩薩名號。及現異香天花種種靈瑞。而八人者。皆反其邪修。歸于正信。無朽者。八人中之師也。菩薩令往三昧和尚處受毗尼。圓僧相。和尚始難之。既而見菩薩月偈。遂敬禮西方為之剃度。蓋菩薩始至時。眾以為仙。指月為題求句。因示以偈曰。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無量照群迷。當知本體原無二。不動莊嚴變化機。始于明崇禎癸未五月二十八日。迄清順治丁亥十月初二日。前後共二十四會。所說皆修行要妙。因偈中有確指正修路句。遂名之曰西方確指。余讀之。身心踴躍。不啻醍醐之滴入焦腸也。因歎奇不已。和尚曰。余始亦不之信。既而閱之。神采煥發。即欲不信而不能矣。余曰。菩薩往昔因中。與八人具有大緣。悲念深故。權巧接引。此豈同于應乩之流。且觀菩薩臨行有曰。鸞乩之設。本為神鬼依憑。非大菩薩應化常事。則是書也。豈可作乩書視耶。余時即願刊布流通。廣利群有。而因緣未和。迄今己酉春。僧俗道侶。無不踴躍歡喜。願施貲助成。至有讀而哭。哭而讀。頓舍所愛室宇衣服器具。入深山念佛者。豈非菩薩以無緣慈。攝化眾生。不可思議乎。遂與靈曦慧楫二老師。謀付諸梓。梓成道其始末於此。時康熙己酉九月既望古吳淨業弟子朗西金鍔撰

一時。菩薩自極樂國來。降於娑婆震旦古勾吳地。在會弟子。以往昔因緣。得蒙化度。菩薩將顯淨土法門。而說偈言。(見淨土輯要中篇)

菩薩說偈已。令諸弟子朗宣一遍。復言汝等向來學宗玄術。心溺邪修。我以夙緣慈念深故。來此化導。今已首標西方淨土。為正向正修一門。猶慮未能極信。次當說我名號。及我所證。令知說是法者。是大菩薩。善男子。我昔因中。以妙湛覺心。照明一切諸所有剎土。眾生所同具足。即以覺明妙覺。覺明妙心。起無量妙行。度諸眾生。是故阿彌陀佛。印我名號。號曰。覺明妙行。汝等從此皈依。更無疑二。時同會者八人。俱合掌至心念南無覺明妙行菩薩。敬禮而起。菩薩曰。善哉如是。

一時。菩薩將臨法會。弟子八人。無朽、常攝、常源、定茂、達本、查定宏、陳定耑、查定敏。恭謹顒□。齊唱佛號。忽聞異香。從空中來。眾皆歡喜。得未曾有。菩薩曰。善哉善哉。爾等知今日之會。有夙因否。昔梁武皇天監六年。我出家于北魏之東都淨因寺。為大比丘。因避亂南遊。住錫帏鳴山麓。時爾八人。依我修學。不久以兵亂各散。我越後二載。示寂于武林天竺。後復于唐僖宗朝。為清河獻王長子。亦棄位出家。今爾八人。同會念佛。亦由我發心。正如往昔無異。但爾等去我以來。八百餘年矣。仍復飄流未反。真為可悲。真為可痛。今為汝等重加發明所修行業。令速成辦。早登解脫。宜各諦聽。

菩薩曰。所示淨土一門。真諸佛心宗。人天徑路。今汝等雖求往生。若發願不切。如入海而不獲珠。徒勞無益也。我昔于晉明帝時。受貧子身。為貧苦故。乃發大願云。我以夙業。受此苦報。若我今日。不得見阿彌陀佛。生極樂國。成就一切功德者。縱令喪身。終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專精憶念。便得心開。見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我于佛前親蒙授記。後至七十五而坐脫。竟生極樂。後以度生願重。再來此土。隨方顯化。或為比丘。或為居士。或為國王。或為臣宰。或為女人。或為屠丐。或隱或顯。或順或逆。皆隨順說法。導諸群品。又以仙道多未悟真常。耽長壽樂。不思進修。我現仙身。救其迷墜。如唐僖宗朝一事也。今則又為汝等發明邪正。闡揚淨土。汝等當一意一心。堅修此門。必不相誤。若心志一堅。又不待隔世而生。現前亦得見佛。如我昔年無異。有偈四句。

少說一句話。  多念一句佛。  打得念頭死。  許汝法身活。

時菩薩一一示已。復告諸人曰。我自降此以來。凡所言說。皆修行要妙。汝等能時時體會。極力遵行。決生上品。菩薩從此。不復再來矣。諸弟子宜各努力。勿虛此會。時諸弟子聞菩薩語。皆涕泣悲戀。不能仰視。菩薩謂曰。諸弟子。汝等謂菩薩。不復再降。恐生懈怠。從此失足。然實不爾。何以故。從是以後。汝等精進。只是自己精進。捨塵塗而登聖域。大智大賢之所為也。若懈怠。亦是自己懈怠。背大道而入淤泥。無知下愚之所為也。諸弟子。但須前進。莫生係戀。但急著力。無事悲哀。頃之復諭曰。汝等不得更作菩薩再降想。所以者何。鸞乩之設。本為神鬼所依憑。非大菩薩應化常事。汝等若奉教無失。於菩薩生恭敬之心。難遭之想。即是大報恩處。時諸弟子。雖聞法諭。猶故圍繞不忍散去。菩薩又諭曰。諸弟子。菩薩往昔因中。與汝等具有大緣。從此雖不再降。然不得作遠離想。當知覺明妙行。時時在汝等眼前。相逐不捨。汝等慎無一日廢弛。自捨卻覺明妙行也。少頃又諭曰。諸弟子。法會既終。宜各散去。菩薩來無所從。去無所至。莫只呆呆守著。菩薩定不在一幅紙兒上也。各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至誠作禮。頂戴奉行可矣。(若欲悉其究竟請讀西方確指)

哆哆婆娑訶菩薩應化事跡(錄黃德煒居士上 印公法師書)

(前略)念佛儀規內。加入南無哆哆婆娑訶菩薩聖號。此中具有大原因。今特將原委詳細稟上。俾得明白。弟子回憶自少棄儒習賈。距今計有廿餘年。此時奔馳于馬巫來半島。及美洲各國各埠。凡有永利威貨到之處。幾無不親歷其境。調查情形。斯時一年之內。在舟車時候。幾占四分一。離滬時候。幾占四分二。因此對于仙佛之說。概不暇研究。且嘗謂凡人問心無愧。便可質于神明。證于衾影。迨至五年前。有友人在本港供奉黃赤松大仙。公餘扶乩問事及治病。無一不靈驗異常。嘗邀弟子前往參觀。迨蒞壇。見各人求病問事。均默稟壇前。大仙無一毫錯答。各如所求而退。心覺奇異。後遇小兒因往學堂上課。雨大途滑。跌傷左手。數月未愈。中西醫束手。一日。攜之前往求方。囑其跪下默稟。由大仙乩示。寫出用某堂跌打丸一敷即愈字樣。遂照購丸調治。果一敷即痊。因此心漸信仰。不及一月。適港永利威夥伴某。于臘月底。肚痛甚劇。中醫束手。西醫則謂肚內橫腸患病。非用手術開腹割去必死。研究半旬。并延數西醫會商。亦均主張施以手術。乃可救治。否則必死。初詢病者願割否。病者答以不願。繼念病者數代單傳。且是遺腹孤子。更不敢造次從事。但見病者形狀。日危一日。已在最危急之期。弟子因憶大仙靈驗。求方一試。冀免割腹。果得一方。用艾草煎隔夜茶濃飲。以渣敷患處。未幾已愈過半。竟脫離危險。翌日。再求得一方。用黑芝麻為糊。食一次已愈八九。第三次所開之藥。為最尋常者而已。竟獲全愈。弟子由此遂篤信大仙。又細察各同人或問病問事。無一不應驗如神。歷次不爽。斯時尚以為扶乩未親歷也。遂發願若得自行扶乩。更深信仰。豈知提乩而乩不動。後由乩誨示。謂必須終日默念心經方可。弟子遂照念心經。旬餘果動。一月後。遂成文矣。從此夜間公餘。潛心扶乩。并研究仙佛之事。有問即答。極為詳明。并囑每日誦金剛經大悲咒明聖經等經。定為常課。并印送太上感應篇等善書。導人為善。每扶乩。均訓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等語。自忖此訓語對于世人。大有裨益。同人每晚請乩示訓詞。首一言以善為根本。于是同人篤信者漸多。後小兒亦同篤信。一夕提乩乩動。其疾如飛。文更清楚。由此小兒常潛心扶乩。而乩語多是發揮善惡。千數百言。瞬即寫畢。更有一次不滿十夕。而詩凡數百。均隨乩寫出。彙成一冊。名曰風波浪詩集。成後。接言佛學利益。解釋色空兩字。人我眾生壽者四相。并佛仙之區別。同人藉此得研究佛學之初級。數月後某夕。乩忽寫出同人中篤信者之名。囑令到港永利威四樓候聽乩示。因斯時弟子個人曾在本酒行四樓供奉。同人遵示。是夕扶乩于四樓。大仙明白示告各同人云。現今世界。人心沈淪之極。世風日下之時。非佛法無以挽救。今值汝等正篤信佛法。故明白告汝等(指弟子等)云云。吾實哆哆婆娑訶菩薩。汝等自後直力向佛學做去。不宜做仙壇事。佛本無乩壇之設。應立刻即將乩壇撤收。以符實行佛法宗旨。若再以乩問事。則大背佛道。余初因汝等根機劣陋。非以靈驗事顯于目前。不足導汝等之篤信。故姑用扶乩代言。作入門之法徑。但令汝等明白。自後切勿再扶乩。或至生出險事。何也。因到壇者。多不是正名仙神。均皆冒名入壇居多。即停止扶乩之念。至切至切。自後先以金剛經大悲咒兩種作常課。并現非辦佛事時候。再候三年。則可自悟自謀。提倡念佛。乃其時也。云云。并批示各同人之事。則近數年之境遇。無不應驗。各同人奉命後。以扶乩不合佛法。停止已四年矣。現組織佛學社。各同人皆前者最篤信之道友。由去年至今。已符三年之期。因組織此社。以符實行學佛之表示。冀藉此得遇大知識。闡揚佛法。自利利他。可見弟子等今得一線之光。皆由哆哆菩薩慈悲指示。乃知有此光明大道。故同人時念哆哆菩薩之慈悲。刻刻不忘其特別法引導出迷津大恩。特在社內供奉。所以念佛規儀加入頂禮者在此。弟子等不過不忘本而已。 師尊以為何如。

【書籍目錄】
第1頁:淨土輯要序 第2頁:上篇(即增訂廣長舌)
第3頁:中篇(敬錄諸大祖師法語) 第4頁:下篇(念佛儀式及經咒)
第5頁:附錄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