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清涼小品(二) 張有恆教授著

清涼小品(二) 張有恆教授著

五十八、六度(一)

[日期:2011-01-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張有恆教授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五十八、六度(一)

五乘佛法包括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其中人天二乘是世法,不了生死;聲聞、緣覺屬於小乘(「乘」即是車輛之意,「小乘」即是小車,以此譬喻所能載運或度化的眾生較少),雖為出世間法,卻以自度為主,未能度眾,仍非究竟;真能上弘佛法,下化度生,悲智雙運,福慧齊修,圓滿佛果的,就是『菩薩乘』,以修學「六度」為主,這是佛陀說法的真正本意。「六度」即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種法門。「度」是梵語「波羅蜜」,華語譯為「到彼岸」,謂吾人行此六法,能令眾生,度生死流,到涅槃岸,本來行「菩薩道」,就是志在「利益一切眾生」,圓滿佛果,故應統修一切上求下化之法,若略則約為「六度」,廣則總攝「萬行」。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布施度

所謂「布施」乃是指「布己所有,施與眾生」。所謂:「未成佛道,先結善緣」,是故菩薩利益眾生,以「布施」為先。因此,布施在整個佛法裏,是菩薩修行最重要的科目。布施大約可分為三種:

1、財物布施:指以飲食衣服、田宅珍寶乃至自己身命,一切所有內外之財,能施與所需的眾生,稱為財物布施。譬如健康保險費,人人每月都要支付,如果心想要「救本」或是為了自己將來生病而做準備,如此將來一定會生病;如果念頭轉一轉:「我是在修布施、修供養;並且幫助那些生病沒有辦法支付醫療費用的眾生」,我們如有這樣布施心,不但不會抱怨年年調漲的健保費,而且一生永遠不會生病,因為我們所種的是不生病的因啊!由此可知,念頭一轉,念念為眾生,就是菩薩;念頭不轉,樣樣為自己,就是凡夫!

2、法布施:「法布施」是智慧、聰明的因,它的範圍包含很廣,可分為世間法(世法)與出世間法(佛法)。凡是別人想知道的、想學習的,只要我有能力、有時間,就不計酬勞、不附帶任何條件的去教導別人,都是屬於法布施。舉例而言,如果教師為教育下一代,不是為名、為利,那就是法布施;如果只是為了薪水,或是為了升等,想從助理教授升副教授、教授或升系主任、院長、校長等職務,那就不是法布施了。真正修法布施的人,是非常熱心,永遠不疲不厭的;不是修法布施的人,名利得不到,就消沈、灰心了,教學和服務就不夠熱心,其動力是有限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這就是告訴我們,佛法的布施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獲無量的智慧,無盡的德能,進一步能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因此功德最大。

3、無畏施:當眾生遭遇災難、危險等身心不安或害怕的時候,能夠幫助他、消除他的恐懼,這一類的布施叫做無畏布施。譬如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故世人號為「施無畏者」;又如:有人晚上走路會害怕,有的怕鬼,有的怕強盜,如果我們能陪他走一程,他就不害怕了,這也是「無畏布施」。此外,吃素也是一種無畏布施,使眾生看到我們無所恐懼,亦是慈悲心的展現。

總之,吾人若能行布施,就功德而言,能廣結善緣,自然無怨;否則「一家飽暖,千家怨」,且行布施者,並不致因而缺乏,如老子有云:「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四十二章經》亦云:「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凡學佛者,須知不可須臾間,中斷「布施的心」,因吾人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所學不外乎「布施」而已!如下述之「持戒」、「忍辱」係屬「無畏施」,而「精進」、「禪定」、「般若」(智慧)則屬法布施也。是故人人皆可隨分隨力而行布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無力者亦可見他行善,出口讚嘆,真正做到:「富者以財,壯者以力,巧者以技,辯者以言。若無所有,各以其心」,全心全力為眾生服務,並且幫助眾生究竟離苦得樂,不疲不厭,此乃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之所在。

(二)持戒度

「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法則和規範,吾人一定要遵循這些法則才能夠做得圓滿與快速。六度裡面的持戒,是要我們平常遵守日常生活的規範(包括個人的生活規範、團體生活的各項法令規章,以及社會的風俗習慣、道德規範等),並不單指受持五戒、八戒或十善。

基本上,「戒」有「斷惡修善」之義,在消極方面,是要「斷一切惡」,而在積極的層面就是要「修一切善」。因此「戒」有所謂「三聚淨戒」,亦即:(1)攝律儀戒:律是律法,儀是儀軌。佛所制律儀,以「防非止惡」為目標,此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戒律;(2)攝善法戒:指以修一切善法為戒者,重在修習善法;(3)饒益有情戒:指以饒益並且幫助一切眾生為戒者,重在化度眾生。持戒就「功德」而言,吾人若能持戒,則身、口、意三業清淨,當下即得清涼;持戒就「對治」而言,則可去除惡業之障礙,《地藏經》云:「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而持戒能防惡律儀之造作,並止身口意三業之惡,因而去除修學之障礙。佛陀曾言:「佛在世間,以佛為師;佛不在時,以戒為師」。是故學佛之人,應當嚴格遵守戒律,方能成就無上佛道。

(三)忍辱度

忍辱就是忍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耐心,才能成功,如《金剛經》所言:「一切法得成於忍」。如以讀書求學而言,念大學四年,就得忍四年,若不能忍耐四年的苦,就畢不了業。因為成功是永遠屬於有耐心、有毅力的人,所以耐心是吾人求學、做事、修行成功非常重要的關鍵。因此,佛在經典上特別強調「布施」和「忍辱」二度,因為「布施」能修功德,而「忍辱」則能保持功德也。

「忍辱」依佛法可分為三種:(1)耐人害苦:即人為的加害要能忍耐。亦即對別人的侮辱、毀謗、陷害要能忍耐。能忍,則心清淨,容易得定,修道方能成就,這是「觀人而忍」,也是最大的福報。(2)安受世苦:對世間的寒暑、飢渴、風雨、衰老、病死等諸苦,要能隨遇而安,而不退修行,這是「觀法而忍」。(3)耐修行苦:吾人對佛法的修學也要忍耐,亦即在沒有得到法喜或功夫沒有得力之前,修行是很苦的,路是艱辛的。修行就如同開車上高速公路一樣,沒有找到高速公路之前,在平面道路繞圈子或被其他車輛阻塞的時候,路上車輛又多、又慢,開車實在是很辛苦啊!我們學佛亦是如此,一開始都是想要學習無量的法門、宗派,一旦能夠忍耐剛開始摸索的痛苦,找到正確的門路—如淨土法門,並且能夠一門深入,則學佛的路程將是一帆風順了。

「忍辱」約功德而言,以能忍故,護戒清淨,則無過失;又以忍故,所修善法,皆能成就。忍辱就對治而言,可以對治瞋恚之病。經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又云:「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由於瞋恚是修行的障礙,故「忍辱」乃是「禪定」的前方便,不能忍耐就沒有更進一步的境界;耐心也是「精進」的預備功夫,有耐心才談得上「精進」,修行才能有所成就。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四十一、心靈元年
第3頁:四十二、中國佛教出世因緣 第4頁:四十三、佛之釋義
第5頁:四十四、「南無阿彌陀佛」的意義 第6頁:四十五、一屁吹過江
第7頁:四十六、不二法門 第8頁:四十七、福慧雙修
第9頁:四十八、淨業三福(一) 第10頁:四十九、淨業三福(二)
第11頁:五十、淨業三福(三) 第12頁:五十一、「父母」是「在世佛」
第13頁:五十二、三學—戒、定、慧 第14頁:五十三、三車法師
第15頁:五十四、三百杯不醉 第16頁:五十五、四無量心
第17頁:五十六、五戒 第18頁:五十七、六和敬
第19頁:五十八、六度(一) 第20頁:五十九、六度(二)
第21頁:六十、「服務別人」就是「布施」 第22頁:六十一、十善
第23頁:六十二、十大願王 第24頁:六十三、人生智慧的開啟
第25頁:六十四、談時間管理—作「不急」而「重要」的事 第26頁:六十五、心無罣礙
第27頁:六十六、醒世對聯 第28頁:六十七、「盂蘭盆」節—「中元普度」的由來
第29頁:六十八、因小果大 第30頁:六十九、惡還本身
第31頁:七十、病中的省思 第32頁:七十一、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
第33頁:修行從改心做起 第34頁:念佛的功德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