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清涼小品(二) 張有恆教授著

清涼小品(二) 張有恆教授著

五十四、三百杯不醉

[日期:2011-01-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張有恆教授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五十四、「三百杯不醉」

嫉妒、好勝是眾生與生俱來的習氣。在此舉一個故事,來說明即使身為人師亦難免嫉妒學生的成就。漢朝時,有一大儒,名叫馬融,研究儒學頗有成就,名滿天下,許多士子皆拜其為師,其中有一位學生鄭玄亦拜在門下修學。馬融在講學時,喜好在講堂上,有美女載歌載舞,因此有許多學生,在上課時往往不能專心聽課,惟獨鄭玄上課目不轉晴,一心一意聽老師講解,所以不到三年,便把老師所教的學問通通學會,並且有凌駕老師之勢。鄭玄在學成之後,便向老師告假返鄉,由於馬融知道鄭玄將來的成就,一定在他之上,便藉送行的機會,在十里亭擺下宴席,並要求一同送行的三百位弟子,每人向鄭玄敬一杯酒,準備趁鄭玄酒醉之後,在其歸途埋伏殺手,將其殺害。幸好鄭玄的酒量大,雖然喝了三百杯,並未喝醉,且知老師的心機,於是趁機從小路溜走了,最後並成為漢朝當代的大儒,這就是一般傳說「三百林不醉」的典故。事實上,在學校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應當了解:「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這才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當老師的看學生,要有這樣的胸襟;當學生的看老師,也要有這樣的氣魄。這也是俗話所說的:「有狀元學生,無狀元老師」的道理。

此外,亦在此介紹唐朝印宗法師和六祖惠能大師師生之間惺惺相惜,互為師生的佳話。六祖惠能大師自從得到五祖衣缽之後,為避免惡人尋逐,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年,等到因緣成熟,便到廣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當時正好有二僧討論究竟是風動或旛動的問題,六祖以一句「仁者心動」解決大眾的爭議,大家皆感駭然,印宗法師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定非常人,後來才得知惠能大師乃是五祖黃梅大師的傳人,於是印宗法師便為惠能剃髮,更進一步奉事六祖為師,並將道場讓與惠能講經,此種退讓的精神實令人讚嘆隨喜!

總之,師生之間應該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彼此互相學習,並且如禪家所言:「見不及師,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不止師生之間的關係這樣,父母與子女、長官與部屬的關係亦應如此,期使得學生、子女、部屬的潛能與優點能充分發揮,並且改進缺點,進一步能超越老師、父母及長官,如此方能一代比一代進步,使我們的國家社會充滿光明的遠景。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四十一、心靈元年
第3頁:四十二、中國佛教出世因緣 第4頁:四十三、佛之釋義
第5頁:四十四、「南無阿彌陀佛」的意義 第6頁:四十五、一屁吹過江
第7頁:四十六、不二法門 第8頁:四十七、福慧雙修
第9頁:四十八、淨業三福(一) 第10頁:四十九、淨業三福(二)
第11頁:五十、淨業三福(三) 第12頁:五十一、「父母」是「在世佛」
第13頁:五十二、三學—戒、定、慧 第14頁:五十三、三車法師
第15頁:五十四、三百杯不醉 第16頁:五十五、四無量心
第17頁:五十六、五戒 第18頁:五十七、六和敬
第19頁:五十八、六度(一) 第20頁:五十九、六度(二)
第21頁:六十、「服務別人」就是「布施」 第22頁:六十一、十善
第23頁:六十二、十大願王 第24頁:六十三、人生智慧的開啟
第25頁:六十四、談時間管理—作「不急」而「重要」的事 第26頁:六十五、心無罣礙
第27頁:六十六、醒世對聯 第28頁:六十七、「盂蘭盆」節—「中元普度」的由來
第29頁:六十八、因小果大 第30頁:六十九、惡還本身
第31頁:七十、病中的省思 第32頁:七十一、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
第33頁:修行從改心做起 第34頁:念佛的功德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