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耕雲書箋 耕雲先生講述

耕雲書箋 耕雲先生講述

示陳君

[日期:2011-01-1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耕雲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示陳君

捧讀來函,誠悃精純流露紙上,本此道心,何慮大事不了。而且具此正見者,今時能得幾人?蓋時下棄金擔麻之輩頗眾,皆因不具法眼,不分正邪,不明真偽,遜至以盲引盲,後果可畏。

吾從軍卅餘載,常耿耿於懷者,輒為大事未了,輪迴可畏。功名富貴向未計及,今幸得個休歇處,但遇有緣,豈敢自秘。弟台向道心切,懺悔意誠,夙障日薄,智慧日生,且般若既已流露,允為我門中人,可喜可賀。今後但望少談論,多觀照,毋令心外馳,心外本無法;毋令起無明,念念當自知;莫令心煩亂,唯心無價寶;莫令「本能」動,奉持居士戒。則正念者正人,正人堪當正法矣。

總之,專心公務,不礙正法,靜心反省,寡過為先。庶幾垢盡光顯,障除明心。

暇時以向一字、一句處用力之要領,熟讀壇經,便能不經大手印而臻無上瑜珈境界。切莫輕忽。

(一九八二年元月十二日) 

學禪之「保任」似執,實無執;學密不壞三昧耶戒,執即無執。出入只在自受用境界之有無耳。以般若心行相應法,何執之有?況執極則離執,勿極故必反。佛法捨方便無究竟,故上來傳承之法咸宜如法而修。

今後綿綿密密,以歡喜心、無住心保任之便是。

洞山禪師云:「學者恒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可玩味之。若能全離戲論,當下更有何事?

(一九八二年二月廿四日) 

日人之法,本質正大,正邪胥視其人而定,倘動機正大,慈悲為懷,未始不可如法卻病。但以誠敬臨之,則無礙矣。其實一真法界自他不二,以真諦言,一切本無;以中道觀,世事如幻;以世諦言,則差別萬千矣。況經言:「一切法皆是佛法」乎。弟但存求醫之心,抱感激之忱,必然相應。毋須惴惴也。

吾居常工作、生活,向除盡己而外,鍥而不捨者,輒為生命之奧秘,幸有少得,欲報佛恩,遂不能自抑,向有緣者吐露鄙懷,豈敢以聖者自居?唯有愚誠而已。前者感於台南諸子之誠悃,遂略述三祖法諭之梗概,一言以蔽之──「離二邊,行中道」,亦即顯本心,抑妄念而已。然禪之心要全在此銘,故勉為說之。

反省為懺悔之主體。倘不見自非,不生慚愧,不求懺除,不下斷然不二過之誓,則障既在,見性難矣。此聖人教誨不離反省懺悔者也。其要領乃以時間為經,事與人為緯,反時針方向行之,莫計時間,不求速效。若時久慮忘,宜懇求護法菩薩善導,必獲啟示。世尊、耶穌、穆罕默德諸聖,皆曾通過此法,綻開心眼,澈見實相,弟宜深味此事。

掙脫樊籠唯一途徑為:生命之覺醒。一旦識得本來面目,則惑斷、心安、自在矣。入門之道,唯在保任。然不得心傳,保任何物?故入我法門,當自珍攝。

(一九八二年九月廿五日) 

【書籍目錄】
第1頁:示觀然 第2頁:示癡呆
第3頁:示張生 第4頁:示吳生
第5頁:示鄧君 第6頁:示寶林
第7頁:示如夷 第8頁:示行雲
第9頁:示忠雲 第10頁:示陳君
第11頁:示懷恩 第12頁:示仰雲
第13頁:示許女 第14頁:示張生
第15頁:示宗雲 第16頁:示王女
第17頁:示譚君 第18頁:示蔡生
第19頁:示李女 第20頁:示陳君
第21頁:示劉女 第22頁:示閒雲
第23頁:示顏君 第24頁:示吳生
第25頁:示陳生 第26頁:覆悟修
第27頁:示溫居士 第28頁:覆王居士
第29頁:示林君 第30頁:示李君
第31頁:覆李居士 第32頁:示韋君
第33頁:示邱生 第34頁:覆陳居士
第35頁:示嘉義諸君 第36頁:示蘇女
第37頁:覆臧居士 第38頁:示曾生
第39頁:示鄭君 第40頁:示奉君
第41頁:覆高居士 第42頁:覆李居士
第43頁:示奉女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