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書簡節錄 徐恒志居士著

書簡節錄 徐恒志居士著

五、試釋種種疑難

[日期:2011-01-1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徐恒志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五、試釋種種疑難

近世學人喜談「性命雙修」,實際上是一味追求精、氣、神的鍛鍊,以「氣」為寶,捨本逐末,不知明心見性為何事,很是可惜!佛法認為:觀息是世間禪定的初門,不要說未臻妙境,即使修至色界、無色界的四禪八定,仍未能出離三界生死。必須如二乘人從「觀色」下手,修「九想」、「八背捨」等,才能漸出分段生死。若從「觀心」入門,便易與真如三昧相應,能出分段、變易兩種生死。道祖老聃雖主張「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但又提醒大家:「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何有患!」因四大本空,五蘊無我,氣功只是一時的方便利生,雖有超乎常識的特異功能,然終非究竟。學佛同仁當以「三法印」、「實相印」印證諸法,才不至本末倒置。(答寧波李老居士)

讀手書,恍如對面。仁者才華橫溢,故能博覽群籍,涉獵諸藝,惜乎未明心性要義和修養根本,以致所學愈廣,心志愈紛,既荒廢專業,復遭親友詬誶,使自己處於徬徨歧途、無所適從之境,至可扼腕!但仁者須知「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逆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子亦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從古聖賢豪傑、志士仁人,無不從逆境中鍛鍊成長者,希仁者切勿自餒,當奮發圖強,日新又新,必能有所成就。(答安康杜居士)

仁者問及學佛與現實生活會否發生矛盾?回答是簡單的:學佛的人照樣學習、工作,照樣穿衣吃飯,不過就在人事上、生活上時時處處加上一個覺照,覺得快,轉得快,熱惱頓時可化為清涼。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但初學的人往往不易覺、不易轉,或明知妄想本空,卻無力把持,每每隨境流浪,這是力量和功夫問題。如果能於一切法不取也不捨,只是綿綿密密照顧這一句佛號,日久功深,自能念念之間轉化煩惱妄想,獲得輕安與寧喜。而且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順逆因緣,都是我們學習佛法、磨練習氣的機會,這樣豈不是「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離世法而證佛法」嗎?;(答成都樊莉居士)

來信所說您過去在山上寺廟裡所出現的境界,很可能是您夙世所修定境的反映。但對一切境界,切不要去執著、回想、喜愛它,應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老老實實修持,做到如您所說:「一句阿彌陀佛綿綿密密在心頭」,並化除我執,放開心量,常常與自己脾氣奮鬥,終有離苦得樂、親得受用的一日。(答成都樊莉居士)

知仁者發願持往生咒三十萬遍,念滿後擬一心以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為主,兼以持咒。仁者願在西方,如此做法,頗為適當。因執持名號為往生正因,經有明文。但我輩凡夫惑業深重,往往道力不勝業力,今仗陀羅尼總持之力以轉化之,使業消智朗,障盡福崇。過去參禪大德,於夙種翻騰,無力把握時,亦每密持神咒度過難關,可見佛法皆是對治方便,實無定法可說。

又仁者謂:「念滿三十萬遍,先消除業障。」能下扎實功夫,固然大有功德,但最主要的必先徹了業障本空,原不可得。故永嘉真覺大師證道歌說:「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如不從根本上徹了,誤認為確有業障可消,執業障為實有,則用功多而得效少。應知業障如幻,今持咒功夫,莫非轉化其如幻的力量而已。(答平湖許常覺居士)

知仁者過去曾奉命拆除寺房,已作深刻懺悔,甚好,今後可不必再牽掛了,一則仁者原無有拆毀三寶房所的動機;二者罪性本空,心滅則罪忘也。偈曰:「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忘,心滅罪忘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答杭州彭居士)

生死根本是無明,所以「十二因緣」從無明開始。無明緣行,即起惑造業而入胎。此無明即是妄想生滅心,也即貪愛痴迷心,總是迷惑不覺,心隨境轉,藉淫欲因緣而生死相續,所以楞嚴經說:「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總之,貪瞋痴三毒皆生死之根株也。(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知識分子學佛,往往對「三世因果」、「六道輪迴」、「西方極樂」等問題,抱懷疑態度,只信其理,不信其事,實際上理即事、事即理,本來不二。愚認為要徹底明白這些道理,必先徹底明白、悟證空寂圓明的覺性——真如、實相、本來面目等,則上列問題,乃至廣大佛法,自然迎刃而解,諦信不疑。(答安康杜居士)

承詢「明心後當以何為歸?」心本不可得,即歸於不可得處,此在明徹後自知。未明徹前仍需借法修鍊,以便增強打掃習氣之定慧力。習氣打掃至如何程度,即悟證自心至如何程度。及其至,則靈明不昧,了了常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本自不生,今亦無滅,十方佛土,隨願往生,無生而生,生即無生。(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凡在專精修法、參究階段,不宜廣讀大部經典,得定開慧後,則取以印證,至此三藏十二部莫非自心注腳,否則難免被名相、義理分別卜度所轉,對修法無益。現階段,一般禪宗語錄等,亦宜以少閱為宜,古德所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關於功課安排問題,由於各人根性、環境、時間、習染等等不同,原無定法。總的說來,功課不宜安排太繁太多,太繁多則不宜持久。總宜適當安排,主次分明,或一門深入,全身靠倒。凡修證層次愈高的,修法往往亦愈簡。如修淨土的最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禪觀明心的,最後在行住坐臥中,簡要地用一個「照」字。一法若通,則法法皆通。(答吉林劉慧真居士)

近世學佛的人,往往不明真理,著相而求,隨境而轉,故著魔發狂,迷惑入邪的人不少。希仁者多接近有正知正見的人,端正身心,深信因果,不取諸相,一心念佛,於一切法不驚、不怖、不畏、不貪、不著、不動,自然逢凶化吉,諸邪盡退。同時,也要迴向,願一切魔邪冤魂同發無上菩提之心,使盡除煩惱,同得解脫,因他們都是流浪業海的苦惱眾生,應相與為善,共趨覺道。(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外道功夫亦可獲得神通,但不能證得第六漏盡通,故不究竟。凡悟道而明自心的人,由於多生習染未除,故神通雖未開發,但根本已明,大事徹悟,只要悟後正修,步步落實,成佛作祖,尚且有分,何況些小神通,故古人把神通認作聖末邊事。永嘉大師說:「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玉,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又氣功大都以打通氣脈,調和氣血、卻病延年為主,通過吐納引導,雖能調動人體潛能,但總是生滅變化的色身邊事,與見性悟道是兩碼事。凡能體認自性的才叫悟,(「悟」字是「心」字和「吾」字合併,意指能識吾心的叫做「悟」。)您說:有人認為學佛頂不住中層氣功,這都是不明根本,信口雌黃。(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不論修何種法門,在用功嚴密、真妄交攻時,有時身上往往會發生顫動,或腦部也會有爆炸般的震動現象,心理方面有時也會影現種種幻境。這些現象可因各人心身情況而有不同,都出於自然。其原因大都是由於靜極而定之後,由心理上的變化,引起生理上的反應,有時也是業習逐步消除的一種現象,並無神秘奇特可說。只要不求不著,自能任運進功。(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來信所說的大仙、巫婆等人,切不可親近,此輩人自心未明,著相取境,入於迷信顛倒,以盲引盲,隨而信之,無有不苦上加苦者。當知學佛以無念、無相、無住為要領。般若諸經、六祖壇經等都闡述此旨。仁者目前種種苦惱,都是心念不空之故。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便可「度一切苦厄」。有人自稱是菩薩轉世等等,切勿輕信,徒增煩惱與繫縛。從來真聖賢、大德,無不汰虛務實,謙虛謹慎,戒德嚴淨,淡於名利,絕不自我標榜,甘作增上慢人。(答保定胡居士)

做佛事,種善根,固是好事,但無錢亦不必勉強。一切吉祥福樂,都不離本人心地,心地狂亂,求佛何益!根據因果道理,各人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命運。但「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故宜知命、安命之外,更要「立命」。立命之法,重在不作諸惡,力行眾善,居心仁厚,冤親等視,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更要學佛法,明心地,離相無住,寂而常照,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悲智雙運,自他普利。如此行願,諸佛菩薩必將冥中加被而護念之焉。(答保定胡居士)

學佛的人必須自他兼利,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亦要發度生之願。學大乘佛法都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但我們目前以自度為主,度人是以後的事,如破爛之舟,豈能濟多人於彼岸?至於隨分隨力勸化、引導他人,並無不可,這又當別論。(答保定胡居士)

仁者夙根深厚,不論在家、出家,如能繼續認真修學,成就必大。佛有四眾弟子,出家修行,能離欲清淨,減少俗緣,住持正法,自比在家為好。但在家學佛磨練的機會較多,在消除多生業障,轉化無始積垢上,要比出家為有利,故宋大慧宗杲禪師曾說:「在家修行比出家得力且二十倍。」同時,必須了解,所謂出家,主要指出生死之家、煩惱之家。佛世時的維摩詰居士,就是一位在家的大菩薩,「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維摩詰所說經)馬祖禪師的弟子龐居士,全家都是成就者,但並無一人出家;傅大士也是以居士身,修天台宗一心三觀,位至等覺菩薩。此外,歷代居士獲大成就或念佛往生者,不可勝數。總之,各人因緣、條件不同,總宜善自籌量。優婆塞戒經上說:「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答遼寧常林居士)

在上座修法時,往往易於發病,此有二種情況:一是舊病翻出。如平時感受風寒濕熱,坐中氣血阻滯,引起關節疼痛。入定後,氣脈流暢,便能不痛。中醫所謂「通則不痛」也。二是用功不得法,如座上用力過猛,求進心太切,或用意念硬使身體不動,此皆如石壓草,草還滋生。但能心不執著,循序漸進,不久可恢復正常。人體的作用範圍有生物場,能在各部位輻射出各種電磁波,尤以指尖和腦部最多。這是一種本有潛能,氣功家通過氣功來加以發掘,故有意念制動、意念開鎖等等。現在科學家已證實意念的物質性。但應知佛法以開悟見性、成就菩提為最高層次,「但復本來性,更無一法新。」以免迷失修證航向。(答河南白智生居士)

佛家所說之「中道」,即指佛性,因其非空非有,不落兩邊。儒家講「中庸」,並指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其所說實亦是指性體(明德),但兩者境界不同,所謂「未發」者,可能是較粗的「喜怒哀樂」,亦未必能因而「悟性」,故兩者雖同源,而有深淺之不同,乃至老子的「無為」,可能是佛教所說「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因六、七兩識雖伏(非想),而八識命根未轉(非非想),故仍落生死,況儒家乎!愚見未必有當,僅供參考。

又仁者問「無住生心」的心,應按在哪裡?答曰:按在「不可得處」,若真心有所得,豈不又有所住而成生滅妄心?故二祖慧可「覓心了不可得」便紹祖位。果能人人悟心不可得,便得離相無住的真心了。(答湖南呂澤慈居士)

居家學佛,家務必須樂於承擔。如普賢行願品所說,對一切眾生要「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在家與家人共,宜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之「四攝」法而攝取之;並發同體大悲心,教以正道。若能因果分明,難忍能忍,難行能行,自可逢凶化吉,遇難成祥。(答保定胡居士)

來信說:應如何看待目前「正法陵夷,邪見充斥」的現象。其實這些現象不僅現時存在,將來任何時候都可能存在。這是因為整個世界科學日益進步,而人心卻日益煩亂,根性日趨暗鈍之故。但佛法包含著宇宙人生的真理,其所說因果相續、緣起性空以及「三法印」、「實相印」等,都是不可移易,萬古常新的。故佛法雖有興衰代謝,但終究會有大心佛子,開正法眼,護持慧命的。(答鄭州吳居士)

仁者所說現象與本體的關係問題,這是因迷悟而有不同看法。「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一般人不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總是被現象所迷,而隨境流轉。若能透過現象,見到本質——明悟本性,便知萬法不離自性,現象與本質不二,即體、即相、即用,故楞嚴經說:色身、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說: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故知色空不二,性相一如,相由性造,性由相顯。相由性造故,色即是空;性由相顯故,空即是色。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也。(答南京呂建福居士)

【書籍目錄】
第1頁:一、略述佛法大旨 第2頁:二、切磋念佛妙法
第3頁:三、探討修證要領 第4頁:四、有關無相密乘
第5頁:五、試釋種種疑難 第6頁:六、交流學教體會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