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 聖嚴法師著

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 聖嚴法師著

第二章 華嚴宗 -- 四、四祖澄觀—疑點特點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四祖澄觀—疑點特點

四祖澄觀(西元七三八~八三九年):說他是華嚴宗第四祖,乃是就教判思想層面的認同法藏而言。從法裔傳承而言,是有距離的。他不僅不是法藏的及門弟子,他出生時,法藏圓寂已二十六年了,他們兩人在佛教史上活躍的年代,也幾乎相差近百年,法藏於西元七一二年入寂,澄觀於唐德宗貞元十二年(西元七九六年)始應皇帝之召而入長安。但他的確是一位在中國華嚴傳流史上極其重要的大師。

澄觀出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亦說二十五年),是越州山陰(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俗姓夏侯氏,字大休,十一歲時,從寶林寺霈禪師出家,受《法華經》,十四歲得度為沙彌。唐肅宗乾元年間(西元七五八~七五九年)二十歲頃,赴潤州,就棲霞寺的醴律師學相部律,又就曇一受南山律(同為研究《四分律》的兩個學派,前者依《成實論》,後者依《唯識論》)。後至金陵,依玄璧傳關河之三論。大曆年中(西元七六六~七七九年)於瓦官寺聽講《起信論》及《涅槃經》。

至於澄觀正式與華嚴學相遇,也是在大曆年間,於天竺寺的法詵門下,學習了華嚴大經,這位法詵是誰?據本幸男教授研究,他是法藏高足慧苑的弟子,有關法詵的資料,本教授所知者,有十七種之多。《宋高僧傳》卷五所載,法詵俗姓孫氏,十五歲出家,他家鄉洛陽的恩貞大師,「囑之以《華嚴經》、《菩薩戒》、《起信論》……。自此,句義不思而得,一部全文,常現心境,事事無礙之旨,如貫華焉。」撰有《儀記》十二卷,前後講《華嚴經》十遍(大正五十,七三六上及中)。另據高麗義天的《新編諸宗教藏錄》,簡稱《義天錄》所載,在列舉慧苑的《刊定記》之次條,即是《刊定記纂釋》二十一卷或十三卷,下有註明「法詵創造、正覺再修」八個細字。因此,依據本教授《華嚴教學研究》第五一至五七頁所說,法詵的華嚴師承,那位恩貞大師,便是洛陽授記寺的慧苑大師。

再看澄觀與法詵的師承關係資料,依據鎌田茂雄的《中國華嚴思想史研究》收錄由結城令聞所藏的《妙覺塔記》,以及清代續法的《法界宗五祖略記》,都說澄觀從東京洛陽的大詵和尚,聞授華嚴玄旨,以其「利根頓悟,再周能演。詵曰:法界宗乘,全在汝矣。」(《卍續藏經》,台北新文豐版一三四冊頁五五○)。

以此可知,澄觀就不是華嚴宗第四祖了。日本鐮倉時代的華嚴宗學者凝然大德,在其《孔目章發悟記》卷一,已有如此的看法:「賢首上足有靜法寺慧苑,苑之弟子有天竺寺法銑(詵),今澄觀師承法銑。」他在另一部《華嚴法界義鏡》的「澄觀傳」中,亦云:「第四清涼山澄觀大師……乃依東都法詵大師習華嚴學,詵是慧苑大師門人。」因此,中國華嚴宗諸祖的傳承,應該是:

初祖杜順(西元五五七~六四○年)

二祖智儼(西元六○二~六六八年)

三祖法藏(西元六四三~七一二年)

四祖慧苑(西元六七三?~七四二?年)

五祖法詵(西元七一八~七七八年)

六祖澄觀(西元七三八~八三九年)

七祖宗密(西元七八○~八四一年)

從他們住世的年代考察,法詵入寂於大曆十三年(西元七七八年),澄觀便是大曆年間,親近法詵而溫習《華嚴》,並得法詵的讚許。當時已是法詵的晚年,因他世壽只有六十一歲,澄觀較法詵年少二十歲,在法詵座下時,宜為四十歲左右。

但是,澄觀對慧苑的《刊定記》所持四宗判的教判思想,極度不滿,在他的《華嚴經疏鈔》中,把慧苑批評得非常嚴厲,直斥之為「邪宗」。在其弟子宗密的《圓覺經疏鈔》卷三之上,同樣批斥慧苑的四宗判,而謂:「此公是藏和上弟子,不得師意,故知形雖入室,智未陞堂,亦由不曾參禪,致使全迷頓旨。」也許正由於此,到志磐編成《佛祖統紀》之時,便以澄觀及宗密,尊為華嚴宗的四祖及五祖,而將慧苑排之於華嚴宗的正統之外。直到一九五六年,由京都平樂寺書店出版了本幸男教授的《華嚴教學研究》,始將此一有關華嚴宗傳承史的迷案,為慧苑作了平反。本的論作,也由台灣的慧嶽法師,於一九七一年譯成中文,在他的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印行,名為《華嚴教學之研究》,我亦為之撰序,用表讚歎。然對這則公案,究竟還有沒有爭辯的餘地,那就有待後賢的研究了。

至於慧苑四教判,乃是受了《寶性論》卷四所說眾生有四種的影響,該論曰:「略說一切眾生界中,有四種眾生,不識如來藏,如生盲人,何等為四?一者凡夫,二者聲聞,三者辟支佛,四者初發菩提心菩薩。」(大正三十一,八三九中)據中村瑞隆的研究,認為這一段論述如來藏的論文,是《寶性論》的核心思想(見氏著《梵漢對照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頁一四三~一四六)。

慧苑的四教判,見於其所撰《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卷一,在評論了自印度至中國佛教的各家教判之後,便引《寶性論》四種眾生說,而云:「今之所存,依此而立:初、迷真異執教,當彼凡夫;二、真一分半教,當彼聲聞及辟支佛;三、真一分滿教,當彼初心菩薩;四、真具分滿教,當彼識如來藏之根器。」(《卍續藏經》,新文豐版第五冊頁二三上及下)第一種的迷真異執教,是印度九十五種外道,以及中國的《易經》、《老子》、《莊子》,而評孔、老、莊之三家,是「大意略同,而文稍異」。並舉孔丘所述:「易為萬物之始」;李聃所謂「自然為萬物因」;莊周所謂「道為萬物因」(同前書頁二四下及頁二五上)。這幾乎跟宗密的《原人論》所立五教的第一「破迷執」相同,是將凡夫外道的儒、道二家,置於人天教之前,但卻不同於法藏之五教判了,莫非宗密也受了慧苑四宗判的影響!

現在,繼續介紹清涼大師的生平。據元朝的普瑞所集《華嚴懸談會玄記》卷一所載,補述其早年的事跡如下:

至十一(歲),奉恩得度,纔服田裳,思冥理觀,乃講《般若》、《涅槃》、《白蓮》、《淨名》、《圓覺》等一十四經,《起性》、《瑜伽》、《唯識》、《俱舍》、《中》、《百》、《因明》、《寶性》等九論。年滿(二十)(受)具(足)戒於曇一大師門下,受南山行事止作,遂講律藏。又禮常照禪師,受菩薩戒。原始要終,啟厥十誓:體不損沙門之表,心不違如來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經,性不染情礙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塵,不觸居士之榻,目不視非儀之彩,舌不味過午之餚,手不釋圓明之珠,宿不離衣缽之則。遂參(荷澤宗)無名大師印可。(《卍續藏經》,新文豐版十二冊頁七下)

這段事跡,或許有些誇張,澄觀在二十歲前便能為人講解大乘經論二十三種,的確是大菩薩再世了。至於他的十誓,傳誦很廣,乃為律師的標桿心行,然非常人所能身體力行。他在大曆年間,除了親炙「華嚴玄旨」於法詵門下,也參訪了剡溪的慧量,再聞三論,至蘇州的湛然法席,習《摩訶止觀》及《法華》、《維摩》等經疏;又往參牛頭山惟忠、徑山道欽,咨決南宗禪法更見慧雲,了北宗禪之玄致。於是自謂:「五地聖人,身證真如,棲心佛境,於後得智中,起世俗念,學世間技藝,況吾今在學地,而能忘是心耶?」遂復學習經傳子史、小學蒼雅、天竺悉曇、諸部異執、四圍五明、祕儀軌。大曆十一年(西元七七六年)上五台山,朝峨眉山,再回五台山,止於大華嚴寺,專行方等懺法,講《華嚴》大經,慨於《華嚴》舊疏文繁義約,遂將製疏,夢抱金人,無何咀嚼都盡,覺即汗流自喜。自唐德宗興元元年(西元七八四年)正月起,迄貞元三年(西元七八七年)十二月,《華嚴經疏》畢功,凡成二十軸,計六十卷。以其「大教之理深,疏文之義廣」,遂為弟子僧叡等,更為此新疏作釋,名為《隨疏演義鈔》四十卷、《隨文手鏡》百卷。

澄觀自大曆十一年(西元七七六年)進入五台山之後,迄貞元三年(西元七八七年),《華嚴經疏》完成,再到貞元十二年(西元七九六年)時,受德宗皇帝召入長安為止的二十一年之間,為道俗弟子講說,以及其後為德宗、順宗、憲宗解說而撰述的著作,除《華嚴經疏》之外,現存的則有《貞元華嚴經疏》十卷、《華嚴經綱要》三卷、《華嚴經略策》一卷、《法界玄鏡》一卷、《心要》一卷、《三聖圓融觀門》一卷等。

據《華嚴懸談會玄記》卷一所載,則除了以上諸書,尚有:

《圓覺》、《四分》、《中觀》等論關三十餘部,《七處九會華藏世界圖》、《心鏡說文》十卷、《大經了義備要》三卷,七聖降誕節對御講經談論文、兼一家述詩表牋章,總八十餘卷。後奉德宗詔,與般若三藏譯烏盤所進《華嚴》(四十卷本)後分。(《卍續藏經》,新文豐版十二冊頁八上)

四十卷本《華嚴經》譯出之後,德宗請師講之,講已德宗讚曰:「誠哉!是言微而顯撫!」遂賜紫衲方袍,兼禮為教授和尚。師又奉詔為四十華嚴述疏十軸,並被迎入內殿談法。帝心默湛海印,朗然大覺,乃謂群臣曰:

朕之師,言雅而簡,辭典而富,扇真風於第一義天,能以聖法清涼朕心,仍以清涼賜為國師之號。(同前書,頁八下)

後歷順宗、憲宗,均賜澄觀清涼國師之號,在他於八三九年入寂之前,穆宗、敬宗,相繼賜號大照國師。後世相傳,澄觀一生,「歷九宗聖世,為七帝門師」;他出生於玄宗開元二十六年,經天寶、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九世,除了玄宗與肅宗,其餘七帝,皆以澄觀為師。尊榮集於一身,歷一世紀而屹立如高山大嶽,在世界佛教史上,乃是空前絕後的盛事。他以一百零二歲入寂,《宋高僧傳》則謂七十餘歲,後世多採百零二歲之說。寂後塔於終南山石室,號「清涼國師妙覺之塔」,相國斐休奉敕撰碑文。傳法弟子百餘人,而以宗密、僧叡、寶印、寂光等四人,為門下四哲。元人普瑞集的《華嚴懸談會玄記》卷一又形容描述這位大師的容貌舉止云:

俗壽一百二,僧臘八十三。形長九尺四寸,手垂過膝,目夜發光,晝乃不瞬,言論清雅,動止作則,學贍九流,才供二筆。凡著述現流傳者,總四百餘卷。盡形一食,大經始終講五十遍,無遮大會十有五設。弟子為人師者三十有八。……唯東京僧睿、圭峰宗密,獨得其奧。(《卍續藏經》,新文豐版第十二冊頁八下至頁九上)

至於澄觀的思想,主要是繼承賢首法藏,故被認定為四祖,亦不無道理。但他除了發揮法藏的思想,尤其重視律身及調心的實踐面。在他的特點,主要有三項可舉︰

一、是有關唯心的思想,澄觀繼承法藏的「十重唯識」之說,或「十重一心」之說,提出︰(一)二乘人的一心,(二)阿賴耶識的一心,(三)如來藏清淨的一心。

二、是由法藏的「法界緣起」觀,澄觀創立了四種法界論:(一)事法界:事象世界;(二)理法界:真理世界;(三)理事無礙法界:真理與事相,交流與融合的世界;(四)事事無礙法界:事相與事相,交流融合的世界。

三、是對實踐面的觀法,創出了「三聖圓融觀」,華嚴三聖,便是本師毘盧遮那如來、普賢、文殊二大菩薩。至於如何來以行者的身心觀此三聖圓融,得見三聖及十方諸菩薩,則不甚明確。

所以,華嚴宗所設的種種觀門,理論面多於實踐面,無怪乎華嚴學者若從著手的實踐面而言,多教人以念佛,或與禪宗合流而成為禪者。其實,華嚴宗諸祖,都與禪悟有關,也都是重於教理的禪師。及至宗密,便於《禪源諸詮集都序》等著作中,提揚「禪教一致」說了。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章 華嚴學 -- 一、《華嚴經》的傳譯
第3頁:第一章 華嚴學 -- 二、《華嚴經》的內容 第4頁:第一章 華嚴學 -- 三、《十地經》與《十地論》
第5頁:第一章 華嚴學 -- 四、華嚴宗的先驅 第6頁:第二章 華嚴宗 -- 一、初祖杜順—神異禪者
第7頁:第二章 華嚴宗 -- 二、二祖智儼—精通梵漢 第8頁:第二章 華嚴宗 -- 三、三祖法藏—集大成者
第9頁:第二章 華嚴宗 -- 四、四祖澄觀—疑點特點 第10頁:第二章 華嚴宗 -- 五、五祖宗密—禪教一致
第11頁:本編 《原人論》考釋 -- 釋題 第12頁:本編 《原人論》考釋 -- 第一章 序
第13頁:本編 《原人論》考釋 -- 第二章 斥迷執──評析習儒道者 第14頁:本編 《原人論》考釋 -- 第三章 斥偏淺──評析習佛不了義教者 第一節
第15頁:本編 《原人論》考釋 -- 第三章 斥偏淺──評析習佛不了義教者 第二節 第16頁:本編 《原人論》考釋 -- 第三章 斥偏淺──評析習佛不了義教者 第三節
第17頁:本編 《原人論》考釋 -- 第三章 斥偏淺──評析習佛不了義教者 第四節 第18頁:本編 《原人論》考釋 -- 第四章 直顯真源
第19頁:本編 《原人論》考釋 -- 第五章 會通本末──會前所斥,同歸一源,皆為正義 第20頁:附錄 -- 原人論
第21頁:附錄二 -- 《原人論》語體譯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