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律航法師文記—傳戒 律航法師著述

律航法師文記—傳戒 律航法師著述

由紀念慈老恩師說到傳戒結夏安居

[日期:2011-01-0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律航法師著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由紀念慈老恩師說到傳戒結夏安居

《佛教青年》雜誌主編蓮航法師,鄭重對我說:「慈老法師逝世二週年了,您是慈老的大弟子,請您做一篇文章來紀念他老人家呀。」我聽到後,未加思索,隨口答應「可以罷」。事後略加構思,百感俱集,不知從何處說起?猛然間想起慈老生前曾對我訓誡一段話:「出家人有三部曲:一為落髮、二為受戒、三為弘法。你現在三部曲已唱了兩部,至於弘法利生,須隨時節因緣,尤要觀機逗教,應病與藥,不可和自己用功並論呀!」

我紀念師父的訓示,常常掛在心頭。因此觀察當前臺灣的佛教,遭受日本統治五十年的關係,不惟和大陸佛教脫節,且沾染日本佛教不良的惡習——僧人娶妻生子視為當然。似此積非成是,不可究詰!若非建壇傳戒,決不能矯正惡習。所以一向追隨諸大德之後,主張傳戒,並且親預其事,講習戒法,隨時記錄,已有四次。由此深知戒律不僅為僧伽的綱紀,且為佛教的命脈,尤為臺灣佛教起死回生的一付妙藥!

或者有人說:「你對傳戒主觀太深,除傳戒外,就沒有方法去弘揚佛法麼?」我答他道:「弘法的事太多了,但對于臺灣沒有比傳戒還重要的。真是真非,在講戒時,可充分發揮,矯正惡習。」

或者有人說:「濫傳戒是有毛病的,不可輕易傳戒。」我對於這個議論,十二分贊成,但不可因怕有毛病就不傳戒了。如吃飯太快怕噎住,應留心細嚼慢咽,不可為怕噎住連飯也不吃了。

或者有人說:「釋迦在兩千多年前制的戒律,和現在一般環境多不相符,應當把不必要的戒條,酌量刪去,祇留切實能行的戒律。」我對于這個議論,表面上似乎有理,而一深究,則知大大的不可。古人云:「非聖人不議禮,非天子不制樂。」我們博地凡夫,智慧既非聖人,地位又非天子,怎樣可以刪定戒律呢?如果以為許多戒條不與時空間相符,徒相授受,不能實行,不如刪去。則《四書》、《五經》的言教,那個人能件件都實行,也應刪去嗎?世出世間,聖人立言垂教,軌範人天,當然以圓滿究竟為主,後世若能實行其百分之一,乃至千分之一,已為不可多得的善人。況古來祖師輩出,絕無一人倡議刪訂戒律,那知人根陋劣如今代,竟敢主張刪訂戒律後再行傳戒,真是想入非非了!

或者又有人說:「現在臺灣傳戒太多了,很少有資格夠受戒。古代蓮池,蕅益諸祖師,近代弘一大師,都言不得比丘戒或沙彌戒,因此自稱菩薩戒弟子,或三皈弟子,足見近代出家人沒有一個得戒的,萬萬不可再傳戒。」我對于此說,甚為詫異!蓮池、蕅益、弘一諸大老,自言未得比丘、沙彌等戒者,係針對出家人說的。古德垂訓後世,重視戒律,警惕自勵,老婆心切,可感可泣。蓮池、蕅益遠在明代,其傳戒師是否得戒,無從考查。若師不得戒,則菩薩戒、三皈依何能成就?足見為自謙自勵訓誡出家人方便說法耳。若印光、弘一兩位大師,其傳戒師,皆可考查。若不受末法時代的濫傳戒,則淨土宗十三代祖師,何以公推?又《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何以著作呢?若句句認為實法,竟出諸白衣之口,則毀謗三寶,造無間業,誠堪痛惜!我不知某君授皈依的師,是否得戒?若言得戒,則自語相違,若言未得戒,則又自居何等呢?

當年大仙寺傳戒,慈老主張我和會性、真性兩師,準備報名受戒。我們以大仙寺傳戒日期太短,頗有顧慮。慈老告誡我們說:「大陸傳戒五十三天,臺灣久未傳戒,很多顧慮,不可不方便開其端。出家人受一次戒,長一次經驗,總比不受戒好的多,你們還是去受戒為對。」現在想起得戒師開參老和尚,說戒師智光老和尚,羯磨、教授太滄,道源兩位阿闍黎,開堂陪堂白聖、戒德二位大師,以及引禮諸位大德,他們的道範嘉言,一一都銘泐識田,影響身心甚大。區區固不足道,此次同戒兄弟臨終安詳坐逝者有之,至今過午不食者有之,又豈可因一二人破戒為口實,遽然主張不可傳戒耶?

佛制比丘律儀:「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乃聽教參禪。」出家人受戒後,做些什麼事呢?在正法像法時代,結夏安居,最為重要。到了末法近代,漸漸把結夏的制度廢弛了。所以一般受戒者,受過戒後,就把戒律置之高閣,很少數人去研究。今日出家人戒律不精嚴,這是一個最大原因。第一屆中國佛教會,制訂傳戒規則內,凡受戒的出家人,必須訓練六個月,方准發給戒牒。這是補救不研究戒律的一個辦法。若要恪遵佛制,還是每年結夏為良規。現在社會上對於「結夏」的名詞,好像很生疏,願略陳梗概:

結夏者,就是在夏天三個月,在某一地方,結個大界,大家在界內安居,專心研究戒律,並實行戒律。因早遲開始關係,又分前安居、中安居、後安居等三種。印度的曆法,只有春夏冬三季,缺秋季。每季四個月,又春季自十二月十六日算起,所以四月十五日以前為春季,過此方入夏季。前安居係自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後安居係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過此即入冬季了。中安居的日期,在前後安居中間,隨意擇定一個日期,扣足九十天,即可解夏。解夏者,即把結夏的制度解散了。大家「自恣」後,各回各處遊方行化而去。

佛制出家人受戒之後,結一次夏,方為一歲戒臘,若受戒後未曾結夏,縱過十年,仍無戒臘,與新受戒者一樣。若結過五次夏,稱為下座,可充阿闍黎(即規範師);若經過十個夏,稱為中座,可充得戒和尚;若經過二十個夏,稱為上座,人人恭敬,個個景仰。如是方知結夏制度,何等重要呢?但佛定結夏的制度,另有許多方便。如在夏季每月十五、三十,舉行誦戒羯磨。又多人乃至二人結夏,謂之對首安居。一人亦可結夏,謂之心念安居。對佛白文,耶為安居。又佛制方便,不廢世務,多數人結大界安居,四週標誌,另派比丘一人唱界相,白天可出入,入夜須住界內。若為三寶事,仍可出外住宿,須行羯磨,以七日為限。每次見各戒場,打齋供眾者,踴躍輸將,不禁讚歎布施為六度之首,人人隨順本有佛性,而行菩薩道。若把此功德,推行到每個結夏場合,則功德之大,無量無邊,唯佛能知。

我最後希望佛教刊物,以及各種新聞紙類,多多鼓吹此事,俾結夏安居的佛制,熾然暢行!則出家在家的佛教徒,人人都明白戒律,都實行戒律,對于轉移風氣,改善習俗,實有莫大的推動力。果能如此,我慈師在常寂光中,定然歡喜讚歎高唱:「佛法興隆,世界和平,人民安樂,身心自在。」(慈老生前日日在佛前祈禱的成語,故引來作結論)

——本文曾刊於《佛教青年》第九期—— 

【書籍目錄】
第1頁:傳戒問題意見書 第2頁:論傳戒結夏安居
第3頁:由紀念慈老恩師說到傳戒結夏安居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