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聖嚴法師著

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聖嚴法師著

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五、第五箇樣子——但向生死交加處看話頭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五、第五箇樣子——但向生死交加處看話頭
  
  疑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底心未忘,則是生死交加。但向交加處,看箇話頭。僧問趙州和尚:「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但將這疑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底心,移來無字上,則交加之心不行矣。交加之心既不行,則疑生死來去底心將絕矣。但向欲絕未絕處,與之廝崖,時節因緣到來,驀然噴地一下,便了教中所謂絕心生死、止心不善、伐心稠林、浣心垢濁者也。然心何有垢?心何有濁?謂分別善惡雜毒所鍾,亦謂之不善,亦謂之垢濁,亦謂之稠林。若真實得噴地一下,只此稠林,即是栴檀香林,只此垢濁,即是清淨解脫無作妙體,此體本來無染非使然也。分別不生,虛明自照,便是這些道理。此是宗師令學者捨邪歸正底第五箇樣子。妙明居士但只依此參,久久自築著磕著也。
  
  我們需要有一個疑問:「生,不知從哪裡來?死,不知到哪兒去?」這種疑惑的心不能忘掉,才會感覺生與死是個非常重要的關卡,但是我們只要向生死的關卡上,用一句話頭就行了。
  
  曾經有一個和尚問趙州禪師︰「狗有沒有佛性?」趙州說︰「無。」所以只要把疑情——疑生死的這種心,移到、參到「無」字上面去,那麼在你心中的生死關卡,就不是問題了;既然生死交雜的心不再是問題,「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的這種念頭,便漸漸不會再生起。但還是要用「無」字話頭磨這個未斷的疑問,一直磨下去,到了因緣成熟的時候,突然間一聲爆炸,便是經教中所說的:生死心斷絕了,不善的心止住了,許許多多的、密密麻麻的煩惱心征服了,染污的心也洗乾淨了。
  
  可是,心又有什麼不乾淨的呢?有什麼染污的呢?心染污或是有塵垢,都是由於分別善惡的心念所構成,因此分別善惡的心念,好像是許多不同的毒藥,成為所謂的不善、塵垢、不清淨,以及煩惱多得像非常茂密的森林一樣。
  
  如果你能夠真正噴地爆炸,這些密密麻麻的煩惱森林,即成為檀香的香林——檀香是香木,也叫做栴檀香,是所有香木裡最好的香材,既然煩惱林成為檀香林,塵垢的不清淨,也就成為清淨解脫的無作妙體了。
  
  「無作妙體」是解脫門所見的清淨法身,這清淨法身的妙體,本來沒有什麼染污,也沒有人能夠染污它,只要沒有分別心生起的話,便能像虛空中的光明,自然而然有照的功能,而這就是開悟的道理。這是禪宗的善知識們,使學者捨邪歸正的第五個樣子。
  
  這段點出了三個主題:第一是生死的問題,第二是用什麼方法,第三是生死和涅槃、煩惱和菩提,本來都是同一個東西。
  
  首先談生死的問題。我常常會遇到一些人,當自己心愛的人或是感情非常好的親人過世時,就會來問我:「他們過世以後到哪兒去了?能不能請他們回來告訴我,他們在那裡過得好不好?」
  
  我告訴他們,若是根據一神教的說法,相信死後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因為信神,所以被接回到神的身邊去了,你將來去神那裡的時候,就可能會見到;另外一種可能,是因為不信神,或是信心不夠,死了以後,等待末日來臨時,受審判而到地獄裡去,如果你想見他們的話,等你死了以後,也可以準備到地獄裡去見他們。
  
  其實到了天上,要不要再見親人已經不是問題了,因為那裡所有的人,看起來都一樣;而當你到地獄裡的時候,也見不到親人,因為大家都在受苦。好比在監牢中,牢裡的人根本沒有辦法到別的監牢裡去,即使在人間,女監和男監也是分開的。
  
  如果依據佛法,人死以後的可能性很多:一是被接引到佛國淨土,另外則是生天,還有可能是投胎到其他的眾生道,或是又轉生為人了。不管是哪一種可能性,他們去了以後,再回來讓親人看到的機率是很低的。但是許多人總是希望自己的愛人、親人能夠在走了以後,捎一點訊息回來,好像人到了外太空以後,再利用衛星通訊,讓活著的人知道他們究竟在那裡做什麼。
  
  可是根據佛法來說,如果希望親人、愛人能夠跟自己見面,最好是自己先得解脫,自己得解脫以後,便不受業力的支配,不受佛國、天國、凡夫、聖人這種區隔的限制,要到哪兒就到哪兒,什麼地方都可以去,什麼地方也都留不住,這是真正的解脫自在。
  
  如果是這樣的話,不要說是這一生的親人,其實過去無量生以來的眷屬親人,看一看,到處都是。
  
  那麼,我們有沒有問過:「出生以前,我從哪裡來?死了以後,會到哪裡去?」多數的人都會想到這個問題。我曾經看過一個只有五歲的小孩問媽媽:「我從哪裡來的?」媽媽說:「你從我的肚子裡來的。」可能這個小孩子不會再接著問:「那又是怎麼到你肚子裡去的呢?」有的人就像孔夫子所說:「未知生,焉知死?」不管生前死後,現在活得好就行了。許多唯物主義者也有一樣的想法。
  
  但是有宗教信仰的人,都會考慮到生與死的問題,如果對自己的「生,不知從哪裡來?死,不知到哪兒去?」出現疑情的話,對於修行是非常有幫助的。假如有人問:「我的親人死了以後,到哪裡去了?」你們的回答是什麼?若是依據宗教信仰,很簡單便可以回答了,但自己是不是相信?
  
  根據佛教的信仰,人在沒有出生以前,是有前一生的,但是前一生究竟是什麼?不曉得。而這一生死了以後,也是有未來生的。這是從佛教基本理論——十二因緣而產生的,十二因緣也就是生與死之間不斷地連續。因此,做為一個佛教的信仰者,一定會相信有過去、有未來。
  
  但是,沒有解脫的人,不知道過去是什麼、未來是什麼?如果有宿命通,就可以看到過去是什麼;有天眼通,則可以看到未來會到哪裡去。不過凡夫的神通,能夠看到的非常有限,看過去有限,看未來也有限,所以還是不清楚生死的源頭是怎麼回事,它的結果又會是什麼,而這便成了一個大疑問,也就是生死關頭的大疑問。這個大疑問,能夠促成我們用話頭來破這個疑團,而得解脫、而得開悟,這樣生死就不再是問題了。
  
  有一個故事說,一對非常恩愛的夫妻,不但希望這一生做夫妻,還希望永遠都做夫妻,結果太太突然害病死了,先生非常想念她,就去請教一個有神通的和尚。和尚用神通觀察了以後,告訴這位先生:「你的太太現在已經另外有了配偶。」
  
  先生說:「絕對不可能!怎麼可能呢?你不要侮辱她,她究竟在哪裡?」和尚便帶他到一堆牛糞的旁邊,指著牛糞上的兩條蟲說:「這其中有一條是你的太太。」先生說:「不可能,你亂講,我的太太怎麼可能變成蟲呢?」和尚說:「這樣好了,我把你變成同樣的蟲,你就可以親自問她了。」先生同意了,於是和尚把他變成一條蟲,也送到牛糞裡邊去。
  
  當先生看到太太後,太太告訴他:「我現在的先生非常愛我,請你不要再來打擾我了。」先生好生氣地說:「你才死了沒多久,怎麼就改嫁了呢?」他不死心,寧可變成蟲,也要追回她,結果新婚的兩條蟲合起來對付他,他沒有辦法,只好求和尚救命,和尚又把他變回了人。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想念他的太太了。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不用管它,但卻是滿有意思的。
  
  第二是用方法。我們若真正想要瞭解生死的問題,最好是先開悟。怎麼開悟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話頭。此處宗杲教的是「無」字話頭。
  
  「無」字公案是從大慧宗杲開始提倡的。唐朝有一位趙州禪師,一天,一個和尚問他:「狗子有沒有佛性?」趙州說:「無。」這個回答與佛法是相違背的,佛法指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但是為什麼趙州說狗沒有佛性呢?其實這是要讓人問:趙州講的這個「無」,是指什麼?佛性就是「無」嗎?
  
  當時問這個問題的和尚,聽到答案的時候,好像是胸口或頭上被重重地打了一下,而被打了以後,頭腦裡已經沒有迴旋的餘地,也沒有想像的空間,所以一切的生死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
  
  話頭要怎麼個用法?老是貼在鼻尖上有什麼用?在提到「第三個樣子」時告訴我們,要將「生死」兩個字貼在鼻尖上,趕快用話頭來逼住這兩個字,不要再想「生前是怎麼樣,死後會怎麼樣」,不准它有迴轉的餘地,就只是用話頭。這是指,用「無」字來攻擊這種生死的妄想和妄念,到最後生死問題便會成為開悟的契機;亦即本來是生死問題,但是用「無」字去逼那個生死問題,就變成了開悟的契機。
  
  第三,開悟以後,生死根本不是問題,生和死都是自在的、自由的。只要見性、開悟,就會發現清淨心和煩惱心是同樣的東西,只是它的功能與作用不一樣——原來是讓我們痛苦的、困擾的心,但是悟後的心,對自己是自在的,對眾生是慈悲的。心是同一個,但是悟前悟後的功能不一樣,這只有自己知道,其他的人沒有辦法知道。
  
  譬如,馬祖是四川人,小時候是做畚箕的,他在湖南悟道以後,準備回去度家鄉的人。結果回去以後,許多人都在流傳:「有一個悟道的人來了。」他的鄰居、親戚全都跑來看,但是看了之後很失望地說:「什麼悟道的人,就是那個做畚箕的嘛!」
  
  你們悟道以後,可能其他的人也會對你失望,怎麼悟道的人是這個樣子!那你們還要不要開悟?其實,開悟是自己的事啊!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讓中華禪法鼓宗的教法更完整 第2頁:(導讀)最精要的話頭指南
第3頁:第一篇 話頭禪法 - 壹、話頭禪的旨趣——金剛王寶劍、斷一切煩惱 第4頁:第一篇 話頭禪法 - 貳、參話頭前的準備和認知
第5頁:第一篇 話頭禪法 - 參、進入話頭禪法 第6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一天︰晚上(報到日)〉放鬆、欣賞,體驗話頭
第7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二天︰上午〉公案與話頭的用法 第8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二天:晚上〉《六祖壇經》︰修持一行三昧
第9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三天:上午〉話頭的應用與修持 第10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三天:晚上〉《六祖壇經》︰以直心用方法
第11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四天:上午〉禪修的基礎 第12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四天:晚上〉《六祖壇經》:定慧一體、定慧同時
第13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五天:上午〉話頭的四個層次(一):念話頭、問話頭 第14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五天:晚上〉《六祖壇經》:自見本性,無有差別
第15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六天:上午〉話頭的四個層次(二):參話頭、看話頭 第16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六天:晚上〉《六祖壇經》: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第17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七天:上午〉見性即是見空性 第18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七天:晚上〉《六祖壇經》:勤修無念、無相、無住
第19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八天:上午〉修行佛法的次第 第20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八天:晚上〉《六祖壇經》:念念時中,不住一切法
第21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九天:上午〉解行並重,活出佛法 第22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九天:晚上〉《六祖壇經》:見聞覺知,不染萬境
第23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十天:上午(圓滿日)〉以自身修持感動他人 第24頁: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一、第一箇樣子——道由心悟,不在言傳
第25頁: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二、第二箇樣子——自家寶藏,何假外求 第26頁: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三、第三箇樣子——常存生死心
第27頁: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四、第四箇樣子——離文字、語言、分別相 第28頁: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五、第五箇樣子——但向生死交加處看話頭
第29頁: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六、第六箇樣子——道無不在,觸處皆真 第30頁: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七、第七箇樣子——省力處便是得力處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