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聖嚴法師著

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聖嚴法師著

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一、第一箇樣子——道由心悟,不在言傳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宗乘1七箇樣子)為大慧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示妙明居士李知省伯和〉2的法語,共分七段,說明了參禪者七項須知的事。
  
  一、第一箇樣子——道由心悟,不在言傳
  
  道由心悟,不在言傳。近年以來學此道者,多棄本逐末,背正投邪。不肯向根腳下推窮,一味在宗師說處著到。縱說得盛水不漏,於本分事上了沒交涉。古人不得已,見學者迷頭認影,故設方便誘引之,令其自識本地風光,明見本來面目而已,初無實法與人。
  
  成佛所要成的這個「道」,是佛性、智慧,也是般若,或者是涅槃般若智慧。涅槃智慧是要用心體悟的,而不是在於用語言來傳播。
  
  宗杲那個時代的人,其實到現在為止也一樣,很多人學禪都不是從心上去求,而是從語言、文字上去理解,這等於是背正道而投邪道。事實上,這些人不願意自己努力用功,向內心發現,相反地,老是向外追求、研究大善知識們所說的話。這些人縱然說得天花亂墜、說得滴水不漏、說得很有邏輯,可是跟他自己的悟道,一點關係也沒有。
  
  過去的這些善知識們,因為看到許多修行人忘掉了自己的頭,卻只認自己的影子,十分顛倒,所以,不得已而提出了種種方便的、善巧的道理和說法,來誘導這些人,讓他們能夠回轉頭來,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又叫做「本地風光」。
  
  其實這些善知識們,並沒有真正把「道」拿給人,因為「道」絕對不可能是由善知識給你的,一定要自己去體悟,因為「道」在自己的心中,不在心外。
  
  這看起來滿有意思的,卻也滿矛盾的,因為中國的禪宗,一向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是中國禪宗的祖師們,所留下來的文字、語錄卻非常多,每一代的禪師都會留下一些語錄,包括我自己。這些文字、語言的開示,是為了說明本來面目,以便引導大家去尋找自己的本來面目。但是,自己的本來面目一定要自己去找,而無法依靠語言文字,也不能依靠其他人的講解來給予。禪宗所有的紀錄言說,都說明了這個道理。
  
  雖然每一代的人都知道不應該從語言文字中去求道,但是大家都還是要從語言文字來理解它。因為我們都是顛倒的凡夫,總認為追求的東西一定是從外邊給的,自古以來許多的宗教家、哲學家也都是這麼說。但是,禪宗就是要大家破除對外的依賴、對他人的執著,甚至是將對自己內心的執著破除了以後,才能夠見到真正的佛性,因此,累得每一代祖師都必須講同樣的話。其實,這些祖師們也是過來人,原來也是向外追求結果,而後他們自己經驗到了——不應該對外追求,放下一切,便是現成的。
  
  如江西馬祖初好坐禪,後被南嶽讓和尚將甎於他坐禪處磨,馬祖從禪定起問:「磨甎何為?」讓曰:「欲其成鏡耳。」馬祖笑曰:「磨甎豈得成鏡耶?」讓曰:「磨甎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蓋讓和尚嘗問馬祖:「坐禪何圖?」馬祖以求成佛答之。教中所謂先以定動後以智拔。馬祖聞坐禪豈得成佛之語,方始著忙,遂起作禮致敬曰:「如何即是?」讓知其時節因緣已到,始謂之曰:「譬牛駕車,車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車即是?」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馬祖於言下忽然領旨。
  
  大慧宗杲舉了一個例子,江西馬祖最初喜好坐禪,後來南嶽懷讓和尚拿一塊磚頭,在他坐禪的地方磨了起來。馬祖於是從禪定裡起來,問懷讓和尚說:「你磨磚頭做什麼?」懷讓說:「我想把它磨成鏡子。」馬祖笑著說:「磚頭怎麼可能磨成鏡子呢?」懷讓說:「磨磚既然不能成為鏡子,坐禪豈能成佛?」因為懷讓和尚曾經問過馬祖:「你坐禪是為了什麼?」馬祖回答:「為了成佛。」
  
  在經教中說:「先以定動,後以智拔。」當馬祖聽到懷讓說「坐禪豈能成佛」這句話,他開始慌忙起來,因此起座向懷讓拜了一拜,問:「那應該怎麼辦?」
  
  懷讓知道這個時候因緣已經成熟了,就告訴馬祖:「譬如牛駕車子,如果車子不走的話,究竟是打牛還是打車?」又說:「你坐禪是為了學佛呢?還是學禪?禪,這樣東西,既不是坐,也不是臥;如果是學佛,佛沒有一定的樣子,不住於任何一法,不應該取或捨任何一樣東西,是不取不捨。你現在如果是坐著想要成佛,那即是殺佛,是把你自己的佛殺了;如果你執著打坐能夠成佛的話,根本沒辦法真正達到這個目的。」馬祖聽到以後,豁然開悟。
  
  遂問:「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
  
  馬祖繼續再問:「如何用心才能夠合於無相三昧?」
  
  「無相三昧」是指「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以無相為定,不執著任何相,這叫做「三昧」。三昧不一定是打坐時所說的定,而是「即定即慧」的一種三昧,無論是在動或靜的時候,心都不會受到內在或是外在的狀況所影響,而產生迷惑、混亂的煩惱。這就是以智慧為基礎,但還是有心的功能與運作;不過在心的功能產生作用的時候,心仍然是安定的,不會是迷糊、混亂的。然而,一般人心動的時候,不是智慧功能的運作,卻是以自我中心為出發點。
  
  讓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
  
  懷讓又說了一個比喻:「你學心的法門,而這心的法門即是成佛的、開悟的法門。就好像是你自己種下了種子,此是因;而我為你說的法,則如同從天而降的雨露,此是緣。因與緣配合,就應該能夠見道了。」
  
  你們現在也在學心的法門,你們自己心裡就有這顆種子,而我講大慧宗杲的語錄,等於是在為你們下雨,讓種子發芽,因此你們一定能夠見道。
  
  又問:「道非色相,云何能見?」讓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
  
  馬祖又再問:「道不是有形、有相的東西,怎麼可能見得到呢?」懷讓說:「心的法門不是用我們的肉眼所能看見的,而是要用我們的法眼去見。法眼是智慧眼,那智慧眼是什麼?只要把你煩惱的、執著的障礙去除了以後,你的智慧眼、法眼就出現了,這個時候見了道,那便是無相三昧。」
  
  曰:「有成壞否?」讓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也。」前所云方便誘引,此是從上宗乘中第一箇樣子。妙明居士請依此參。
  
  馬祖又問:「道有成、有壞嗎?」懷讓回答:「如果道有成、有壞、有聚、有散,那你所見的就不是道了,真正的道是不可能有成、壞、聚、散的。」
  
  以上這段開示,是大慧宗杲所講的第一個樣子,主要是告訴我們,「道由心悟,不在言傳」。如何才能悟道呢?他雖然講了好幾個比喻,主要還是「無相三昧」,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前三種相是屬於空間中的你、我、他,是許多人及眾生;第四個壽者相是時間相,也就是在時間裡所有的你、我、他。
  
  把這些全部放下,只要放下自我中心,時間相、空間相也就全都沒有了,這叫做無相三昧。自我中心是很難放下的,享受禪定的快樂也還是自我中心,那怎麼辦?用話頭。話頭是金剛王寶劍,有什麼,破什麼。破什麼?破執著。
  
  對於外在你所依賴的、你所追求的、你所討厭的、你所逃避的,這是誰?都是自我;而對自己覺得驕傲的、覺得自卑的、覺得非常無奈的,這些全部都是自我,用一句話頭就能夠把這些對內、對外的自我執著全部粉碎和化解。所以,請大家對話頭要有信心。它本身是一把智慧的寶劍,能夠幫助你開發智慧、消除煩惱、去除執著。
  
  有一個比喻:話頭就像一把火炬,所有的執著、煩惱,就像是漫天飛舞的雪花,如果你這一把火炬用得好的話,所有的雪花在還沒有碰到火炬以前,就已經不見了。所以,不要怕妄念多、煩惱重,沒有關係,只要用話頭就好了。
  
  註1:「宗乘」意為各宗所弘揚的宗義和教典,此處指禪宗。
  
  註2:原載於《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十三,《大正藏》第四十七冊,九一○≀九一一頁。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讓中華禪法鼓宗的教法更完整 第2頁:(導讀)最精要的話頭指南
第3頁:第一篇 話頭禪法 - 壹、話頭禪的旨趣——金剛王寶劍、斷一切煩惱 第4頁:第一篇 話頭禪法 - 貳、參話頭前的準備和認知
第5頁:第一篇 話頭禪法 - 參、進入話頭禪法 第6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一天︰晚上(報到日)〉放鬆、欣賞,體驗話頭
第7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二天︰上午〉公案與話頭的用法 第8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二天:晚上〉《六祖壇經》︰修持一行三昧
第9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三天:上午〉話頭的應用與修持 第10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三天:晚上〉《六祖壇經》︰以直心用方法
第11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四天:上午〉禪修的基礎 第12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四天:晚上〉《六祖壇經》:定慧一體、定慧同時
第13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五天:上午〉話頭的四個層次(一):念話頭、問話頭 第14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五天:晚上〉《六祖壇經》:自見本性,無有差別
第15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六天:上午〉話頭的四個層次(二):參話頭、看話頭 第16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六天:晚上〉《六祖壇經》: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第17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七天:上午〉見性即是見空性 第18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七天:晚上〉《六祖壇經》:勤修無念、無相、無住
第19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八天:上午〉修行佛法的次第 第20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八天:晚上〉《六祖壇經》:念念時中,不住一切法
第21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九天:上午〉解行並重,活出佛法 第22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九天:晚上〉《六祖壇經》:見聞覺知,不染萬境
第23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十天:上午(圓滿日)〉以自身修持感動他人 第24頁: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一、第一箇樣子——道由心悟,不在言傳
第25頁: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二、第二箇樣子——自家寶藏,何假外求 第26頁: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三、第三箇樣子——常存生死心
第27頁: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四、第四箇樣子——離文字、語言、分別相 第28頁: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五、第五箇樣子——但向生死交加處看話頭
第29頁: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六、第六箇樣子——道無不在,觸處皆真 第30頁: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七、第七箇樣子——省力處便是得力處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