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聖嚴法師著

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聖嚴法師著

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六天:晚上〉《六祖壇經》: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六天:晚上〉《六祖壇經》: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一、修行的次第——無念、無相、無住
  
  《六祖壇經》第十七段:「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已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這一段是《六祖壇經》最重要的思想,點出我們的佛性是什麼、如何明心見性——見到佛性。你如果能夠切實地照著這三個原則——無念、無相、無住去做的話,就能夠明心見性;而明心見性以後的人,也還是無念、無相、無住。
  
  《六祖壇經》在解釋這三個名相時,並沒有依照前面所提到的次第來說,而接著是:
  
  「何名為相?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不念;無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
  
  是先無相,後無念,再無住,這不是錯誤,而是有它的原因。
  
  前一段先講無念,後講無相,再講無住,這是修行的次第。修行的時候,是從無念開始,先練習讓你的心念不要在妄念上面打轉,因為如果有妄念或雜想,你便沒有辦法修行。
  
  「無念為宗」的「宗」,是目的或目標的意思。無念是沒有自我中心的執著,是解脫,是我們要達成的目標。修行從開始到結束,都跟無念相關,亦即開始是從無念著手,所要達成的目標也是無念,因此經文首先標出它的宗旨和目標。
  
  其次,「無相為體」的無相,是沒有自我與非我對立的相,無自我相、無非我相,亦即沒有「是我、不是我」的對立。《金剛經》提到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中,「壽者相」是時間,而「我相、人相、眾生相」是指在時間裡修行的人,或是生存、活動的人。人在時間裡,實際上即是我們整體的生命,也就是「生命相」,本來是沒有的,因為無常的緣故而有。
  
  最後,無住即是如《金剛經》所說的,雖然「應無所住」,但是心無住並非死人,而要生起智慧心、慈悲心來。這是在已經體驗與實證了無念、無相之後,就能生起無住的功能。因此,六祖惠能聽到《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文時,就開悟了。所以,無住是說明悟後的心態。
  
  二、著力於有相,以達成無相
  
  那麼,點出「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後,為什麼接下來卻先解釋「無相」、接著「無念」、最後「無住」?因為雖然我們希望達成無念,但是著手的時候,一下子就教你無念,這可能性不大。
  
  譬如六祖惠能教惠明禪師「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個時候,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的時候,好像其中一定有個人在不思善、不思惡;而「正在這個時候,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裡面,也好像是有個人的本來面目在,其實這都是有相的,若是沒有相,你就沒有著力點來達成無念。所以,開始用功的時候,是希望達成無念的目標,但著力點是從有相開始的。
  
  不過,在用「相」的時候,你必須知道這些「相」都是假相、是虛妄相、是空相,不是真實相,這是基本的佛法——無常。什麼東西是無常?我是無常,整個我的身心都是無常,而瞭解了無常,也就是無相了。因此,是以有相為著力,來達成無相。
  
  我曾經有一個老朋友,是一位教授,現在已經退休了。我每次向他問候的時候,他總是歎口氣說:「唉,無常啊!」我說:「怎麼了?」他回答:「我的爸爸前不久往生了。」過了一段時間,我又問候他︰「你好嗎?」他又歎一口氣:「唉,無常啊!我媽媽也往生了。」再過一段時間,我再問候他,他又說:「無常啊!我的老伴也走了。」
  
  第四次我問候他:「你的孩子好嗎?」他回答:「最近生了一個男孩子。」我說:「這是一樁喜事,恭喜你。」他卻歎口氣:「無常啊!」我問他:「才剛剛生孩子,你怎麼說無常呢?」他回答:「他生的孩子是他的,沒有孩子以前他還跟我住在一起,有了孩子以後,就搬出去另組一個家庭了。」
  
  現在他只有一個人了,可能下一次就輪到他無常了。生命就是這樣,一個家族也是這樣,最初是由少變多,再由多變少,最後只剩下一個人,乃至連一個人也沒有了。
  
  三、當下即知無相,才是智慧
  
  如果能夠知道無相,體驗到無相,在有相的時候就要看到無相,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不要等到死了一個親人,或是孩子離開了,才知道無相,可是實際上,自己心中還是有相。在一切都有的當下,就要知道這本身是無常、無相的,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
  
  這位教授是學佛的,雖然口頭講無相,但是心裡很難過——爸爸死了很難過,媽媽死了很難過,老伴死了很難過,孩子搬出去以後心中捨不得,自己很孤獨,實在是難過。像那樣的話,無常變成了煩惱,這是有相還是無相?若是能夠真正的無相,那麼在自己健康的時候、家族還很美滿的時候,你知道當下就是無相,這才是智慧。
  
  大約四十年前,有一位學佛五十多年的老居士,當他八十多歲時,老伴過世了,他覺得非常痛苦,血壓也升高了,於是到我們的中華文化館來暫住幾天。
  
  他說:「老伴走了,想想自己活著也沒什麼意思。」當時,有一位年輕的法師聽到後,對我的師父東初老人評論這位老居士:「這個老人真是無聊,死掉了老婆,也只不過是一位老太太,既沒有用又不好看,還這麼傷心,真是沒出息。」
  
  我的師父說:「你不要講風涼話,因為死的不是你的老婆,如果是你的老婆死了,你也這麼講的話,那你了不起!自己想想看,如果你真有個老婆死了,你也會像他這樣的。」
  
  這位老居士老是在念著:「人生真是無常,想不到我跟我的老伴結婚短短五十多年,她怎麼一下子就走了?五十多年好像很快,真是無常啊!」他也講無常,但是也很難過。
  
  老教授跟老居士都知道無常的道理和現象,只是他們並未實證到,如果實證了有相就是無相,那就能體認無論太太活著或是死了,本來都是無相。
  
  因此,《六祖壇經》說「於相而離相」,叫做無相。當你有的時候,要知道當下即是無常,這只是一個過程,是暫時性的現象。你不要太執著它,但是要用它,因為它是一個工具。
  
  四、於念而不念,念念是無常
  
  「無念者於念而不念」聽起來似乎滿奇怪的,可是事實上,這是一種修行的狀態。當我們觀察有相就是無相的時候,我們的心念是有的,否則沒有辦法觀察一切的相。
  
  是誰在觀察「有相就是無相」?是用我的心念在觀察。當我用心念觀察時,念頭是不斷地在生滅,這就是無常相,念念是無常。因此,外在的物質相是無相,而我們心念的心相也同樣是無相。不執著自己現在這一念,叫做無念,如果執著它,這一念就變成了你自己,是自我相,而這又是煩惱。
  
  那究竟是有念還是沒有念呢?有念。有念頭,有心理的活動,但是不要把心理的活動當成是自己不變的我相、我的心相,這即是「於念而不念」,也就是無念。若是入了深定,這時念頭很微細,你不會感覺到有念頭。但是,在參禪的時候,我們是有念頭的——問「什麼是無?」這是念頭;進入疑情、疑團,也是念頭。
  
  無住是從《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延伸出來的,這是已經徹悟,實證無相,所以才能夠無住。但是《六祖壇經》說的「無住」,是從「無念」接續下來的。如果不能「於念而不念」的話,那你繼續觀察你的每一個念頭,就會知道它是不停留的。念念不停留,好像是瀑布的水,永遠遷流不止,而這還是指「念念無常」。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讓中華禪法鼓宗的教法更完整 第2頁:(導讀)最精要的話頭指南
第3頁:第一篇 話頭禪法 - 壹、話頭禪的旨趣——金剛王寶劍、斷一切煩惱 第4頁:第一篇 話頭禪法 - 貳、參話頭前的準備和認知
第5頁:第一篇 話頭禪法 - 參、進入話頭禪法 第6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一天︰晚上(報到日)〉放鬆、欣賞,體驗話頭
第7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二天︰上午〉公案與話頭的用法 第8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二天:晚上〉《六祖壇經》︰修持一行三昧
第9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三天:上午〉話頭的應用與修持 第10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三天:晚上〉《六祖壇經》︰以直心用方法
第11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四天:上午〉禪修的基礎 第12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四天:晚上〉《六祖壇經》:定慧一體、定慧同時
第13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五天:上午〉話頭的四個層次(一):念話頭、問話頭 第14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五天:晚上〉《六祖壇經》:自見本性,無有差別
第15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六天:上午〉話頭的四個層次(二):參話頭、看話頭 第16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六天:晚上〉《六祖壇經》: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第17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七天:上午〉見性即是見空性 第18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七天:晚上〉《六祖壇經》:勤修無念、無相、無住
第19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八天:上午〉修行佛法的次第 第20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八天:晚上〉《六祖壇經》:念念時中,不住一切法
第21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九天:上午〉解行並重,活出佛法 第22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九天:晚上〉《六祖壇經》:見聞覺知,不染萬境
第23頁:第二篇 象岡話頭禪十開示 - 〈第十天:上午(圓滿日)〉以自身修持感動他人 第24頁: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一、第一箇樣子——道由心悟,不在言傳
第25頁: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二、第二箇樣子——自家寶藏,何假外求 第26頁: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三、第三箇樣子——常存生死心
第27頁: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四、第四箇樣子——離文字、語言、分別相 第28頁: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五、第五箇樣子——但向生死交加處看話頭
第29頁: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六、第六箇樣子——道無不在,觸處皆真 第30頁:第三篇 〈宗乘七箇樣子〉講要 - 七、第七箇樣子——省力處便是得力處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