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居士學佛100問

居士學佛100問

居士學佛100問—破除邪見與疑惑

[日期:2010-12-3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佚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45、佛教徒的拜佛行為是不是偶像崇拜?

說「佛教是偶像崇拜」,是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現象,不瞭解佛教本質的一種最大的誤解和歪曲。拜佛的目的和利益,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憶念佛的功德及積集功德資糧。 

我們向自己國家的國旗致敬,是不是因為這塊布很神聖呢?當然不是,但我們透過向國旗致敬表達對國家的效忠及支持;同樣地,我們藉著頂禮佛像來憶記佛陀聖身、紀念佛陀、憶念佛的功德及積集功德資糧。佛像並不是佛,而只是木頭或銅鐵。向佛像供養食物,佛像也不會吃。這種道理人人都明白,佛教徒當然也不例外。佛教從來沒說佛像就是佛或神靈,我們亦同意它只不過是木頭偶像。然而,因為我們凡夫並無清淨業力得見真正的佛陀,我們以佛像來代表佛陀。我們對佛像恭敬作拜,不是頂禮面前的木像,而是在禮拜它所代表的諸佛。我們對佛像供上食物,不是要喂飽根本不會吃東西的木像,而是為了藉以供養它所代表的諸佛。事實上,真正的佛陀也不需要我們的供品,這樣做只是為了讓我們自己積聚功德而已。

(二)紀念意義,見賢思齊。 

紀念意義就是看到諸佛的光輝形象,聯想起佛的思想、智慧、慈悲功德,生起敬仰心,以佛菩薩為榜樣修行做人、做佛。認識層次較高的人,可以從各種佛像的象徵意義,得到精深豐富的佛教哲理的啟示,思想境界得到昇華。佛是佛陀的簡稱,意為覺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就是以佛為導師,學佛的為人處世,積德修福,做一個慈悲與智慧的人,一個身心清淨、健康的人,一個快樂無憂的人,一個有益於社會、國家、眾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那麼該怎樣拜佛呢?關鍵是至誠恭敬。印光大師囑咐我們:「欲得佛法真實利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

(三)觀想意義。 

修禪定的人,經常眼觀佛像,在大腦中形成佛的視覺形象,以便在修定過程中,思想集中觀想佛像,以觀佛的一念,代替紛繁的雜念,獲得入定成就。

拜佛還是一種極好的康復、保健身心的方法,簡便易行,效果顯著。

附:為什麼拜菩薩? 

一、彌勒菩薩:包容、歡喜 

我們一進天王殿,第一個見到的,就是正當中供奉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麼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滿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義就是什麼資格才可以入佛門: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歡喜心接待一切眾生。所以彌勒菩薩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悅相。我們以清淨平等的心對待一切眾生,以滿面笑容接待一切大眾,這才是入佛門必備的條件。所以他是教學,而不可以把他當作神明來祭祀,那就錯誤了,你一定要懂得其真正的含意。你明瞭之後,才會對於佛家教育佩服到五體投地,不能不稱讚,這真是具足了大智慧,圓滿的設施。明瞭他對我們的教育意義,這就是拜菩薩了。

二、地藏菩薩:孝順、恭敬 

地藏菩薩所表示的是孝親尊師,所以一部《地藏經》就是佛門的《孝經》,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無論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都是從孝親尊師做起。然後把孝親尊師擴大,能夠孝順、恭敬一切眾生,這就是拜菩薩了。

三、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 

觀音菩薩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樂,悲是幫助他人解脫煩惱和痛苦。慈悲一切、憐憫一切、救護一切眾生,就是大慈大悲。拜菩薩,就是以菩薩為榜樣,長養自己的慈悲心,利益他人,造福社會。因為,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利人自然有益自己,愛護他人,才是真愛自己。

四、文殊菩薩:智慧、善巧

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的是大智慧,圓滿的智慧,絕對不是迷惑顛倒,感情用事。佛門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話對照起來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實它有道理的,因為,慈悲、方便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溺愛。感情用事,不思後果,那就是禍害。如果是以智慧為基礎,慈悲、方便才能恰到好處,才能善巧,才能自利利他,那是真實的功德。因此,拜菩薩,就是學習開發自己的智慧,為人處世,善巧方便,得當適宜。

五、普賢菩薩:應用、實踐

普賢菩薩代表實踐,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穿衣吃飯、學習工作、待人接物,能夠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落實在其中,這叫做普賢菩薩。拜菩薩,就是學習知行合一、解行相應。

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四個大科目——孝敬、慈悲、智慧、實踐。諸位想想,佛教裏哪來的迷信?真正是叫我們破迷開悟啊!然後才能離苦得樂。

苦從哪里來的?

從迷來的。

樂從哪里來的?

從悟來的。

覺悟就樂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統統清楚,統統明瞭,自然就快樂了。你能夠掌握這個現實,你能夠自在地運用這個現實,支配這個現實,而不是被環境所支配。被環境支配,這個人很痛苦啊!自己有能力支配環境,支配自己生活,樣樣作得了主宰,他怎麼不幸福,怎麼不快樂呢?關鍵就在迷、悟啊!這些菩薩代表修學的綱領,都是叫我們真正地認識佛法,落實在生活中,使我們真正受益。

附:為什麼拜羅漢?

羅漢是佛陀的學生,聽聞佛陀的教育,用功修行,解脫了煩惱和痛苦。我們拜羅漢、數羅漢,就要學羅漢,聽聞佛法,修正錯誤的思想、言語、行為,從而離苦得樂,身心清淨,生活幸福。

附:為什麼拜四大天王?

走進佛寺大門,你看的第一個建築物,叫天王殿。天王殿裏面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彌勒菩薩;四大天王是護法,保護這個道場的。你懂得其真正的意思嗎?

一、東方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持國裏面最重要的含意就是「負責盡分」。我們修身、齊家,也就是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負責;自己是什麼身分,就負擔起什麼樣的職責。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對自己的工作盡心盡力,每一個人在他自己崗位上都能盡忠職守,負責盡職,這才能護持國家,他表示的、教我們的是這個意思。持國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樂器),它也是表示佛法的。代表什麼呢?負責盡職要做得恰到好處,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及,這就是中庸之道。儒家講中庸,佛家講中道。就像弦一樣,你要是太緊了,它就會斷掉;太鬆了,就彈不響了,一定要調得恰到好處,這就是說,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守分寸,都要做得恰到好處,它是這個意思啊!

二、南方增長天王。「增長」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求進步;與時俱進,不進則退。儒家教學說日日新,日新又新,永遠在求進步;佛法講精進,不但要進步,還要精純,進步當中要守住精純,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所以佛法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那你不求進步怎麼行,整個社會都在進步,你落在後面,會被淘汰掉的。所以德行上要進步,智慧要增長,技能要進步,才藝也要進步,乃至於我們生活品質也要天天往上提升,這才是佛法。佛法講苦行,那是在求學的階段。因為佛所講的是教我們離苦得樂,不要搞錯了,我們離樂去吃苦,這在佛法裏找不到。所以苦行是在修學的階段,好像我們在學校讀書,求學的階段要苦,踏進社會我們造福人群,這個時候是離苦得樂;不但自己離苦得樂,幫助整個社會,幫助一切大眾離苦得樂,是這麼一個意思,不能搞錯。苦行是一個階段,不是永久的,這個一定要知道。

增長天王手上拿的是寶劍,這個劍也是表示佛法的,代表智慧之劍,能斷煩惱。煩惱像絲、像亂麻一樣,所以快刀斬亂麻,唯有智慧才能夠把所有的煩雜事情,統統都解決掉,它表這個意思。

三、西方廣目天王;四、北方多聞天王。前面兩個是我們修學的目標,我們要負責盡職、要日新又新。那要怎樣才能做到呢?這兩位天王教給我們——要多看、多聽,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智慧從這兒來的呀!要讀書,要讀誦佛經;要到處去看、去考察,像現在說觀光、考察。「光」是什麼呢?光是那個地方的風俗人情,那個地方的生活習慣。我們去看看都瞭解了,人家的長處,我們學習;人家的缺陷,反省我們有沒有。我們能夠採人之長,捨人之短,來建設我們的國家,建設我們的社會,這樣豈不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國家,最美好的社會了嗎!這個不是憑空在想像的,是要叫你多方去考察、去學習。可見佛教給我們的確是非常踏實,絕不是空談;教我們多看、多聽,增長自己的學問,增長自己的見識。

那麼廣目天王右手拿的是一條龍,或者有的時候造像造的是蛇。龍跟蛇代表什麼呢?代表變化莫測。這是講人心、社會、世界,非常非常複雜,常常在變化,你有智慧才能控制得住,才能掌握局勢,才能遊刃有餘,它表這個意思。

北方多聞天王,他手上拿的是傘蓋。傘代表什麼呢?傘是遮蓋,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環保,遮蓋灰塵,既要多看、多聽,又要保護自己身心的清淨,不被誘惑,不受污染。所以你要是真正明瞭,真正懂得,一進天王殿看到這些塑像,就給你上了一課。這一課真正護持你自己身心的健康,護持你個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滿、社會的和諧、國家的富強、世界的和平,這統統都護持了,一點都不假。諸位一定要曉得它表法——教學的意趣。這是藝術的教育。(以上主要參照淨空法師演講)

附:為什麼燒香?

「香」代表戒、定真香,燒香就是提醒我們,要修學戒、定,從而開顯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修學戒律,就是要遵紀守法,修十善業。十善業包括: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癡。或稱十善業道。

修定,就是通過念佛,或誦經,或持咒,或靜坐,或參禪等方法,培養一種安定、清淨、祥和、穩靜的心態;榮辱毀譽,泰然處之;得失隨緣,不驕不餒;遇事不慌,一心不亂;從容不迫,體動心靜。心靜,則慧生,故能恰當解決人生之種種疑難、困惑與煩惱,走出低谷,走出困境,離苦得樂。所謂大將風度,指揮若定。因此,這種心態,有益於現代人生,是我們學習、工作和生活所必需。因此,要修戒、定、慧。

附:為什麼敲鐘?

佛門、佛事,鐘用於祈壽、感化、超度眾生。在一口佛鐘上鑄有這樣的銘文:「鐘聲聞,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炕,願成佛,度眾生。」

佛寺的鐘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緊敲18下,慢敲18下,不緊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復兩遍,共108下。為何要定為108下?一說是一年有12月、24節氣、72候(五天為一候),合為108,象徵一年輪迴,天長地久。另一說是,人有108種煩惱,鐘鳴108響,以盡除人間煩惱。

鐘聲深沉、洪亮、綿長,才能震撼人心。形大體重的鐘基頻低,儲能大,使鐘聲深沉綿長。用加入錫的青銅製鐘比黃銅和鐵製鐘聲音青脆。鐘的下部和鐘唇加厚外張,使聲音向外輻射能力強,就會使鐘聲洪亮。所以,大凡具有感染力的佛事鐘的鐘聲,都是由形大體重、鐘唇厚而外張的青銅鐘發出的。

敲鐘時,可別忘了耳聞心誦:「鐘聲聞,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炕,願成佛,度眾生。」 如此發心,福慧雙修,功德無量。

附:為什麼供水?

表示要修平等心、清淨心。

我們對諸佛所作的供養,可以有很多種,例如水、花、燃香、塗香、食品、明燈等等,但最重要是供品的來源之清淨及供養時的心清淨。「供養之心清淨」是說不要在供養時生慳吝心或在供上貴重供品後又後悔。「供養來源清淨」是指不可以是經由殺生、邪淫、妄語等不善業而換取的供品供養,僧眾又不能以妄言、有大神通等不正的方法,吸引施主而得來之物品作供。清水是不須辛苦得取的東西,在世俗上而言又沒有什麼貴重的價值,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供水時供者必定不會生慳吝後悔的心,也不須以各種不善方法而得取,所以清水就成為了最佳的供品之一種。水有八種功德,分別有八種表義,所以緣起亦十分吉祥:(一)清涼——表義戒德清淨;(二)味甘——表義得享百味食;(三)性輕——表義身心壯健;(四)質軟——表義意念柔順;(五)清澈——表義意念清明;(六)無臭——表義障礙消除;(七)益喉——表義成就妙語;(八)養胃——表義健康無病。供水之時,供一杯也可以,供七杯也可以。先在杯中放少許水才放壇上排列,然後才倒添至近滿,這樣做是因為供空杯之緣起不太吉祥,所以宜避免放空杯在供壇上。添水時不要滿溢,亦不要太少,加至距杯緣一顆米之粗度為宜。杯與杯之間之距離勿過窄或過闊,亦以一顆米粗度之距為宜。在放下杯時,要恭敬輕輕放下,勿粗魯地擲投。在添水時,要以雙手持壼,似是對皇帝供茶那般恭敬。我們一般會在早上供水,傍晚把水倒去,把杯抹乾另放。以上細節是為自己積聚功德而做的,不是為諸佛而做的。大家不要以為這些小節是多餘的執著,對凡夫來說,小節正是很重要的成就關鍵。

附:為什麼供花和水果?

表示要明瞭凡事皆有因果,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必得惡報。不必怨天尤人。供花也是相貌端正、美麗的緣起。

附:為什麼敲木魚?

表示不貪睡,要精進,不懶惰、懈怠。

附:作為佛教徒,是否仍然可以參與民間的拜神儀式呢?

皈依佛、法、僧三寶,就成為了一個佛教徒,佛教弟子有幾件事是不應做的,也有幾件事是應該努力去做的。既皈依了三寶中的佛寶,便不可以再皈依外道天神、鬼及「非人226」等等。民間的信仰也有多種。有些寺廟供奉觀音、彌陀及藥師佛等,我們去這些地方參拜供奉都沒有問題。有些地方供奉的對像,在佛法上定義為天界的眾生,也有些地方是供奉畜牲、「非人」及鬼道眾生的。有的家族本來是供奉狐狸精靈的!在東南亞地區,也有很多供奉鬼道及「非人」的民間寺廟。一般來說,朝拜供奉鬼道、「非人」及畜牲道眾生的廟宇,我們還是不去為妙!這些眾生,依修持佛法及福報的角度來說,它們還比不上生於人間的我們。它們或許有些少的神通力量,能夠為我們帶來一些小利,但長遠來說,供奉它們對我們只有害處而沒有真正的利益。所供奉的民間神明,例如天帝等等,在佛法上視為天界眾生。他們的福報及能力比我們大得多,也的確有能力令我們得到些少今世的利益。然而,天界的眾生仍然是被縛於生死六道內的眾生,一樣要經歷生死的變幻。這些眾生只能給予我們一點今世的小利益,卻不能協助我們解脫輪迴或成佛,也沒有佛陀的圓滿悲心及智慧,所以並非堪受皈依的對像。天界的眾生與人類一樣,有著親疏友敵的觀念。如果你天天去供養禮拜,他們有能力為你帶來一些短暫的眼前好處;如果你有一天忘了供養,他們也有可能會發怒而加害。簡而言之,三寶弟子要認清應該皈依的對像,不要隨便跟著人到處拜拜。如果家中有拜神的習慣,我們也毋須為此與父母作對,應該好好地解釋。如果實在沒有選擇的話,我們勉強也可以入鄉隨俗及恒順父母眾生的心態去上上香,供上一點食物,心裏應存著向同輩送禮的心態,這是不違反皈依學處227的,但絕對不應在心中生起依止228的念頭。

附:佛教徒是否可以拜祖先?

佛法教導我們必須孝順及尊敬父母與先祖,但卻沒有說要對他們的照片或骨灰上香及供奉。很多人把祖先的骨灰放在家中天天上香,也有人把祖先的遺灰放在寺廟中,這些敬祖的方法並不符合佛教傳統。在父母及祖上往生後,我們應該代他們供僧及布施,也可以代他們供佛及延請僧人誦經,這樣做可以為他們帶來利益,令他們得生於善道之中。此外,最直接及有效之利益祖上的方法,是善用自己的身體。我們的肉身是由父母的身體而來的,他們的身體又源自我們之祖輩,所以我們與祖上歷代的血脈有著直接的關連。如果我們能利用自己的身體行善的話,因著以上所述的關係,對血緣祖上的利益遠比其他善行為大。怎樣利用身體行善呢?例如禮佛及捐血就正是身體上的善行了。禮佛正是藉著這個由祖先血脈而來的身體來積聚功德。捐血也是一種最能利益祖先的善舉。它的本質是身的布施,可以積集功德,同時又能幫助其他人。這個參與捐血的身體,乃至所捐的血,其實正是祖輩及父母之身體的延伸,所以他們也會得以直接積聚功德。祖輩既然已經往生,他們的神識就早已轉生於六道中其中的一道,不再是他們以前的身份了。所以,我們向祖先祈求保祐是沒有意義的,他們也不可能會接到我們的供養物品。至於骨灰的處理,西藏的做法是把它混和泥土而造成小泥佛像。這些泥佛牌會被裝入一間小屋中。在不能做到這種處理方式的時候,也可以把骨灰撒在聖地的乾淨土地上或川河水之中。佛陀並無教示我們要對骨灰供奉叩頭,而這樣做對祖輩往生後之處境只會有害處,完全沒有益處。佛經中有一個典故正是教示我們不要對先人的骨灰供奉禮拜的,否則會為已轉生了的祖輩帶來很大的痛苦。對已亡的父母及祖先,我們應心存感恩而代作善行,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在父母在生時要隨順他們,令他們歡喜。在父母死後才哭著上香,其實是沒有什麼大意義的!

附:佛教徒可以拜土地公及龍神嗎?

地神、國神及山神等只是六道眾生的一種,它們大部份屬於餓鬼道的轉生,只是比較有福報而已。這些眾生的能力有些會比人間的眾生為大,能夠為我們帶來一點眼前的利益,或者也能傷害到我們,但最終來說,它們並無能力令我們脫三惡道苦,也不能令我們脫生死輪迴,更莫說令我們得證無上佛境了。龍神等其實亦只不過是有些神通變化的畜牲道眾生,它們並無能力令我們得到究竟的福樂。這些眾生與我們的情況是相似的,並無自主生死的能力,亦沒有圓滿的悲心與智慧。依止它們的人,頂多只不過能在現世中得到少許利益,但在死亡後,由於依止的心故,或許會轉世成為這些眾生的奴僕下屬,所以並無究竟的益處。作為正信的三寶弟子,我們既依止了佛寶,就不應再依止天道及其他道的眾生,何況比我們還糟的三惡道眾生!如果我們並不生起依止的心,而單是對它們作一些供養,祈求它們幫助我們得到眼前世間利益,嚴格上來說這並未算是違背依止三寶的學處,但其實亦並無這樣的實際需要。只要我們一心依止三寶,自然能得到世間與出世間之利益,不需另行依賴凡俗的世間眾生賜予福報。若果我們真的要去供養地神及龍族等,應以平輩的身份,尤如向一位有勢力的朋友送禮的心念,但我們不需祈求它們令我們未來生能得益。這些眾生連自己的未來生亦不能自主,如何能幫到我們呢?這些眾生與我們一樣,在得到尊重供養時,會以它們有限的力量為我們帶來一些眼前好處;在我們停止供養或得罪了它們時,它們會加害復仇,因為它們一樣有凡夫的嗔心及貪欲,並不具有佛陀的悲心。

附:先人骨灰應該供奉在寺院中嗎?

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亦不符合佛法之傳統。佛陀教示我們以孝道善待父母及祖上,但經上並沒有說可以把先人骨灰供奉在寺院中。這樣做並不能為先人帶來真正的利益,反而會帶來不利。佛經中有一個故事:佛陀的弟子舍利弗以神通力去到地獄中,遇到了一個受著極大痛苦的外道,這外道向他說:「我前生為人間一個宗教領袖,有不少弟子。在我死後,弟子把我骨灰供奉在廟內。這樣做未令我得益,反而加深我現在所受的痛苦。請你在返回人間後,叫我的弟子停止那樣做。」,舍利弗在重返人間世界後,便按照外道的請求,去到外道廟中說明原委,不過眾外道並不相信,還把他打了一頓。事實上,舍利弗早已得證聖者境界,但為了向我們凡夫開示,把先人骨灰供奉的過失及他在過往世侮辱他人的業力,他才示現為無力反抗而被外道毒打的情況。如果要在先祖死後多盡孝道,可以為他們供佛、供僧,也可以多作拜佛等身體所行之善業,甚至可以持咒而向骨灰加持,以上的方法都能利益先人。在西藏也有另一種如法的傳統,把骨灰混入乾淨的泥巴中,造成很多泥佛像,最好能造十萬尊小泥佛,放在戶外的一間小建築物中,這樣也很能為先祖帶來真正的利益。把骨灰放寺院內或家中,對骨灰供香、祈願及頂禮等,都並非佛法傳統,對亡者毫無益處可言。要盡孝道的人,最重要的是在祖上生前好好侍奉。

46、「空」是什麼都沒有嗎,佛教是虛無主義或唯心主義嗎?

(一)有人說:「佛教講四大229皆空,是虛無主義。」這話有道理嗎?

這完全是誤解,是望文生義,沒有深入經、論的結果。

很多人只從字面上瞭解佛教,甚至許多學術界的人士,都認為佛教是「虛無主義」,這種看法,由來已久。「空」的意義深奧難解,沒有相當高的慧根悟性的人,對「空」的意義容易產生誤解,墮入頑空,導致否定因果業報、善惡和三寶的作用等,反而造惡業。故對慧根低下、思想不成熟的人,說空也是違犯菩薩戒的。為了消除對佛教教義誤解,對「空」作一簡明介紹。

佛教哲學將一切事物,即萬法,分為性相兩個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現象,現象就是世俗智慧認識到把握到的事物的表面現象。「自性」是經過理性思辨才能認識的東西。佛教中世俗智所認識到的事物,稱做俗諦,聖智和思辨所認識到的事物的自性稱作理諦或勝義諦。事物的現象或現象事物,按世俗智的標準,全部承認其有,世俗諦如三界230六道231,苦集滅道232,生死輪迴,業力233受生,因果報應,世間法234與出世法235等等,不能說它不存在,包括「自性」、「自我」在內,在世俗諦中無法否定它的實際存在。若不承認世俗諦事物的存在,就會墮入否定一切的頑空,這是佛家最反對的。

事物的「自性」有兩種,一種是世俗習慣上稱謂的「自性」,如人、動物、山、水、樹木、房子等等,都有它各自的「自性」,因為有這種物自性,才不至於相互混淆,才名具不同的形象和作用。對這類「物自性」,佛教從來不否定,那麼「空」是指什麼呢?是指一種「特殊自性」的「空」(無自性)。「特殊自性」是指一種不依賴任何事物的單一、獨立、自在的物我自性。這種「特殊自性」觀念是一種無明236形成的虛妄觀念,實際上並不存在這樣的自性。實際情況是,包括物質和精神意識在內的一切事物都是眾緣和合形成的現象——即「緣起」。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緣起之物,怎麼會有不依賴眾緣的單一獨立自在的自性呢?既然沒有單一獨立自在的自性,這「自性」不就是「空」嗎?——這就是從思辨的方法認識的「緣起性空」之理,但從思辨的角度認識的空,不是理諦「真空」,而理諦的真空是開悟後的聖智的直覺經驗,不是空有的對立,而是「空」就是「緣起」、「緣起」就是「空」的空有統一境界,這是思辨智慧無法解決的一個難題,性空的難悟也正在這裏。總之,四大皆空或「緣起性空」,既不是外行所理解的「虛無主義」,也不是思辨性的色237空238彼此不能相容,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為一體的直覺經驗。顯然,把佛教的「空」理解為虛無主義239,不符合佛教基本學說的本來含義。 此「空」並非與「有」相對之「無」,而是超越有、無二端之「空」,故空不可被誤解為虛無主義之「無」 。

當代佛教僧團或組織大多都繼承了歷史上佛教中的主流思想,不把世界看成是虛無的,而是強調世間事物的互相依存,強調事物的因緣關係,否定世間存在一成不變的東西。多數當代佛教團體或組織的所謂「空」,也主要是強調世間事物(包括人的地位、財富、生命)不是永恆存在的,人不應當過分執著那種根本不存在的永恆不變的世間事物,強調實現佛教的理想並不是去追求一種與現實世界無關的境界,而是要在現實世界中去實現佛教的理想。顯然,從這種對佛教有關世界本質理論的理解出發,人們在社會中的活動就是有重要價值的,有意義的,因為世界並不是絕對的虛無。人們在現實世界中有益於民眾或他人的活動,與佛教徒對其理想的追求並不矛盾,在許多方面有一致之處。佛教的這種關於世間事物(人的地位、財富、生命等)不是永恆存在的「空」的觀念,對於引導當代人以一種豁達的態度對待自身利益,減少因社會的激烈競爭而導致的許多矛盾、衝突等不良後果,有著積極的作用。

換言之,親證「空性」,是為了開顯智慧,斷除我執、煩惱,不再損人利己。

(二)有人說:「佛教是唯心主義。」這話有道理嗎?

對佛教這種內涵十分廣闊的人類文化,扣上一頂簡單的,只適應於哲學分類的名詞——唯心主義的帽子,不但是一種簡單粗淺的作風,也是一個無法提出充足理由的非科學性概括。凡思想方法嚴謹的學者對這類十分複雜的思想文化現象,不會做出簡單輕率的評判。就拿佛教內容來說,包羅萬象,有的問題可以用哲學思想來衡量,有的問題不能用哲學思想衡量,如佛教藝術、音樂、舞蹈、繪畫等怎能用唯心、唯物的尺度來衡量。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也不能用唯心、唯物來衡量其優劣。馬恩著作中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概念的使用範圍有嚴格的限制,說僅僅適用於物質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時候,不能亂套、亂用。就佛教的哲學思想而論,就有毗婆論、經部、唯識、中觀四個不同的派別。從唯心論和唯物論的根本標誌,物質存在和精神存在哪個是第一性的主張來衡量,小乘毗婆沙、經部、大乘中觀宗都無法劃入唯心論範疇,因為這三派都承認獨立於精神之外的客觀存在,並認為心因境生,無境心不生的觀點。「境」指物質世界,客觀存在,「心」指主觀意識。中觀論將主觀和客觀、物質和意識視為相對的存在,二者是相互對立,互為依存,有則俱有,空則俱空的對立統一體。按照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劃分標準衡量240,毗婆沙和經部屬於唯物主義,中觀宗屬於辯證唯物主義,怎能把佛教簡單地劃入唯心主義的哲學範疇呢?符合客觀實際的說法應該是,佛教哲學中既有唯心論成分,也有唯物論和辯證法成分,不考慮這種實際情況,一口斷定是「唯心主義」是站不住腳的。

那麼,究竟唯心主義是不是全是錯誤的呢?恐怕也不能這樣簡單地下結論。凡是一種哲學思想都有通過思辨建立的各自的理由,從某一個角度來看是錯誤的東西,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未必是錯誤的;在宏觀世界中看來是絕對正確的東西,在微觀世界領域也許會變成徹底的錯誤。如經典物理萬有引力理論,在原子以上宏觀物質領域似乎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在本世紀以來由於亞原子領域以及量子場的發現,卻遭到推翻。物質的實在性原則也在基本粒子的研究中產生了懷疑(詳見美F·卡普拉著的《物理學之道》一書)。在四維空間時空連續體的理論中三維物體已成了相對的存在。

在美學領域,唯心論的觀點具有很高的權威性。柏拉圖、康得、黑格爾、貝克萊、休謨、湯瑪斯、叔本華、尼采、胡塞爾、薩特、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柏格森、羅素、維特根斯坦等許多古希臘和近現代西方著名的哲學家,其中很多都是具有卓越貢獻的自然科學家和優秀的學者,他們在物質和精神的關係上統統倒向唯心主義。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他們不懂科學,還是精神不正常呢?問題並不那麼簡單。對他們採取簡單否定的辦法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在多樣化的世界和多元化的思想文化體系中,每一種思想都有它產生和存在的一定道理,任何事物都有相對性,絕對的正確和絕對的錯誤是不存在的。

附:有人說佛教是「無神論」,但佛教中有眾多神、佛,對此問題如何解釋?

首先,佛陀不是神,而是覺悟的人,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

其次,「有神論」和「無神論」的所謂的「神」,不是指一般的神,而是指作為世界本源的「精神實體」或「創造世界」、創造人類的大梵天、濕婆、上帝之類的神,是掌握世界成毀和人類苦樂命運的神。佛教不承認作為世界本源的精神實體和創世造物主的存在,主張業力論或緣起論,因此,佛教的基本精神屬於無神論。241「業」指心理、語言、行為活動,指人類的各種活動。「業」是有意識的活動,即意識支配下的活動。眾生共同的環境——器世界242是共同的業力形成的,個體的五蘊243之身是各自的業力形成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的環境和生命均屬業力的造化,故說「三界唯識」。「三界唯識」的「識」是指眾生的「意識」,因為造業離不開意識,所以,只說業的主體意識,不說業力——這是中觀家對「三界唯識」這句話的解說,唯識宗對「三界唯識」這句話有不同的理解。但若過分誇大意識的作用,就會滑向外道的「神我觀」和「絕對精神」的錯誤的深淵。

佛教認為有無數的佛菩薩和諸佛菩薩的化身244,也有眾多欲界、色界、天人、阿修羅、無色界天、餓鬼道眾生、藥叉245、世間眾神246、幽靈等等。有的可見,有的肉眼不可見。這類生靈構成了非人類的隱形生靈世界,其中除佛菩薩的化身外,都是眾生。有的人不承認肉眼看不到的事物的存在。如果他們這種看法正確的話,非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宇宙線、電磁場、引力線、只有頭髮絲的億萬分之一的基本粒子群、四維以上的空間等,都要統統否定,這豈不可笑?

附:「萬法唯心」是什麼意思?

「三界唯心」是佛陀在《大乘入楞伽經》中說的一句話。但對這句佛語的解釋上,中觀論師和唯識論師有很大的分歧。中觀家認為這句佛語是權變之說「不了義」,唯識家認為是究竟「了義」。

中觀家為什麼認為這句佛語是不了義呢?因為按了義角度解釋,就要犯否定客觀外境存在,墮入外道數論派「神我」說的邪見,但佛是遍知者,絕對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因此,佛說這句話是針對外道造物主創世說的一種權變之說。佛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三界並非神造,而是心造。」 「心造」就是「業造」,因為無心不會有業,業是意識操縱下的善惡和中性行為。唯識家認為,「三界唯心」這句話是究竟了義,並非權宜之說不了義。以佛陀的這句話為根據,建立了「境空識有」的唯識觀。

對「三界唯識」這句佛語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從發生學的角度解釋此話,認為這句話是「業創世」說的同義語。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器世界和眾生都是眾生共同和各自的業力形成的,業是無明心支配下的行為,從業的發生根源上說主體是心,故說「三界唯心」。從發生學的意義上解釋,並不排除與意識相對的客觀存在。另一種是從存在本質的角度上解釋此語,認為「三界」的本質是觀念性的存在,沒有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前一種解釋出於中觀派,後一種解釋出於唯識派。但對觀念性存在中的「觀念」,究竟是指集體觀念還是個體觀念呢?從經典唯識派的意向來看,是指眾生的個體觀念。例如在《菩提心疏》中說:「雖然是一物,各見所不同,甲見為美色,乙見卻相反。」對同一事物,美醜各見不同的事實,是唯識派否定客觀存在的主要論據,眾生各見不同,也說明了唯識的「識」,指的是眾生個體的識,個體的觀念,並非集體的「共識」和「共同觀念」。若承認眾生「共識」和「共同觀念」,就不可能產生對同一物件美醜所見各不相同的情況,若眾生有「共識」,對同一事物,大家所見相同,也就無法否定客觀存在,因而,唯識說也就難以成立。

但從承認客觀存在的中觀派看來,沒有個體意識為基礎的所謂「集體意識」,「共同意識」是不存在的,把一切存在說成個體意識的反映和個體觀念性存在也是與理相悖。不妨舉個例子,例如說外境客觀存在,僅僅是一個個體人的意識外觀,或者觀念性存在的話,那麼,某甲未出生前和某甲死後,某甲所處的家庭環境和山河國土等是否存在呢?若存在,怎能說是某甲的「意識外觀」或者某甲的觀念性存在呢?如果說不存在,就等於說某甲死亡的同時,整個世界也毀滅了。這符合事實嗎?難道某甲未出生之前,某甲的父母親也不存在嗎?如果說,眾生的意識是同一個意識,某甲、某乙個體的存在與否並不影響「共同」觀念世界的存在的話,也避免不了更大的違背事實的過錯。假若眾生是「同一個意識」的話,一人快樂,就該大家感到快樂,一人覺悟成佛,就該一切眾生同時成佛,一人有殺人之心,眾生都有了殺人之心。這符合實際情況嗎?現在有些講唯識的人說什麼「三界充滿了我們的心」,「除了我們的心,什麼也不存在」。這種說法離經典唯識論的觀點更遠,和外道數論派的「神我觀」走到了一起。我們稱這種唯識觀為「庸俗的唯心主義」。因為,經典唯識論在唯識觀的解說上有一套比較嚴密的思辨理論,有它解釋得通的理由,但現在的庸俗唯心論就連自己也不能自圓其說,與經典唯識論不可同日而語。

附:生命轉世之說,如何證明?

生命轉世、無始無終的觀點是一切宗教的基礎,也是佛教的思想基礎。若轉世的觀點不能成立,佛教的思想基礎就會產生動搖。因此,對生命轉世的問題,要從邏輯推理和現實證明生命轉世的方法。

(一)生命具有先行同質因。

一切事物都是眾緣合成的,事物形成的因緣是「因」,事物本身是果。事物從本質上分兩類,一類是物質,一類是精神。物質實體都是物質的基本分子集聚的物質眾緣和合體,精神、意識是以極短的時間為單位的生滅連續不斷的「意識續流」,如河流、電流,前一剎那意識的同質因,後一剎那意識的同質果。剎那意識,前後相續,因果接連不斷,便形成了生命意識之流。瓜種生不出豌豆,石頭變不成花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任何事物無因不生,異因也不生。人的意識,也是無因不生,非同質的異因物質也無法生出意識。意識和物質,雖然相依,卻非同質。意識中生不出物質,物質中也生不出意識,因果同質性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從因果必然同質之理可以推出,人的意識的前因必然是意識而不是物質。既然人的意識的前因是同質的意識,人在母胎中形成時的第一剎那的意識的前因是從何而來呢?作為人的有形的物質肉體,其同質的物質因來自父母的精血,與肉體相連而性質完全不同的意識,不會沒有同質先前因,這先前因若不是前世的最後一剎那意識,還會有什麼呢?

(二)續流先前因。

意識不是物質分子集合體,而是先後相續不斷的續流——意識流。既然意識是續流,不是突然生出,突然滅亡,而是一種與時間相同的無始無終的生滅連續過程,既然是前後相續的過程,怎麼會沒有先前之流和後續之流,只有現時之流呢?以現實的意識為例也能證明意識先後相續的道理。如識別作用和回憶都離不開先前意識,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也是先後意識連續不斷的證明。意識續流的每一個階段,都是總體意識續流的一個時段,現時生命,從生到死,這一時段也是生命自身總流轉過程的一個時段,並非全過程。

(三)習性規則。

生命活動中的每一種重複的實踐,會變成習性。這種習性,也稱本能。牛犢和象仔剛生下幾分鐘就會尋找母乳吃奶,人和動物的異性相求,也不需要誰來教。這都叫作本能。這種本能習性若無先前的實踐活動,怎麼會形成呢?機器人為什麼沒有本能?本能習性是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幼兒和初生動物身上現出的本能習性,也必定有先前的實踐活動。若有先前的實踐活動,初生生命的先前實踐活動,不在前世,又怎麼可能在今世呢?

(四)前世回憶。

「回憶」是指對過去經驗的事件的回憶。沒有經驗過的事情不會有回憶。現實世界中有許多回憶起前世的兒童,有許多根據回憶認定前世住址、家庭、親人的國內外事例,古今中外的傳說記載,何止一二。即使是不承認定中回憶,也無法斷然否定許多兒童憑回憶認定前世的事例。通過邏輯推理和現實事例,完全可以證明生命轉世理論的正確性,能證明生命定有前世,也同樣可以證明,生命定有後世。

附:有人說:「一真法界,不與萬物俱,萬物生滅無常,一真法界,如如不動。」這話對嗎?

這種說法,與理不通。「一真法界」一詞,指的是萬物的「法性」。萬物的「法性」,若不與萬物同在(萬物俱),怎麼能稱作萬物的「法性」呢?具體地講,「法性」是指「共性」。一切法具有的共性,每一法都該具有,若一法不具其共性,就不成其為一切法的「共性」。這一切法的「共性」,在佛教中被稱作「法性」。「法性」是終極真理,無生無滅,遍及眾生萬物。「如如不動」是法性不變之義。「遍及一切」成為萬物的法性,從具體的事物講,人有人的法性,瓶有瓶的法性。若人無人的法性,就不能成為人,若瓶無瓶的法性,就不能成為瓶。「生滅無常」是具體存在的屬性,不是抽象存在的屬性。人有生死指的是個體的「人」,具體的「人」。人的法性指的是一切人類,共性的人,抽象的人。作為共性的人,抽象的人,是一總體的抽象的存在,不生也不滅。又如瓶中的虛空,與瓶俱在,依瓶而有,瓶破,瓶中的虛空也不存在。法與法性的情況也同瓶與瓶的虛空一樣,法與法性,相依並存,不一不異。「不一」是說,法與法性不是一個東西,法是現實實有,法性是本空。空有性質怎麼會一樣呢?「不異」是說,法與法性並非異體,法不離法性,法性不離法。如「色」是法,「色空」是色的法性。故「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如法性的存在,只是與事物現象對立的存在,並非實有存在,故「空也空」。在大乘佛教中,「法界」無一例外都指「空性」,從究竟義上講是「法性本空」。把「真如法界」看作與「萬物」相離,相異的存在,是非常錯誤的,幾乎可以說是對法性空理一竅不通的表現。

附:有人說:「法由心造,心即是法,佛由心作,心也是佛。」這話有道理嗎?

這是一種經不起分析考究的說法。首先「法由心造」這句話是唯識派的觀點,並非佛家的共同觀點,這句話若從字面義理解,就會陷入種種矛盾。「法由心造、心就是法」的說法,更是邏輯錯誤。「法由心造」因此「心就是法」,這種說法如同說「人造房子,房子就是人;人修路,路就是人」一樣,能說得通嗎?「心」是能感能知的意識,「法」除了心法247還有色法248和不相應法249,「心」能認識「山河大地」,但「心」不是「山河大地」,即使是把外境客觀存在看作主觀熏習物質意識外現的經典唯識論,也不會犯這樣的邏輯矛盾。「佛由心作,心也是佛」的說法,同樣是錯誤的。「佛」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說「心作」,因為發心、修行都離不開心的作用,但「心也是佛」這句話是說不通的。如果說「心是佛」的話,六道眾生都有心,六道眾生不都成了「佛」了?學佛還幹什麼?「心」有佛心、魔心,但心本體既不是佛,也不是魔。如果心的本性是「佛」的話,就沒有眾生,就不必要學佛;如果心的本性是「魔」的話,學修也改變不了本性,學佛也等於白學。「佛由心作」的真正含義指的是心的可塑性,說人經過學習心可以變好,可以成佛。這就是說,玉經過雕琢,可以變成珍貴的玉器。但不能說:「玉就是玉器,玉就是玉佛。」這中間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佛法是建立在理性思辨基礎上的精細智慧,不能隨意亂說。

附:「學佛以心為本」的說法和「萬法唯心」的說法,意思是否相同?

「以心為本」和「萬法唯心」含義完全不同。

學佛「以心為本」是佛教界各派的同一觀點,而「萬法唯心」只是唯識派一家的觀點。

「以心為本」的觀點,並不排除思想意識以外的一切的法,即客觀世界的存在,但「萬法唯心」的觀點,排除了除思想意識以外的一切客觀存在,即「境空識有」。因此,不能把這兩種說法混為一談。佛教從本質上來說,是以「脫苦得樂」、「去染還淨」為終極目標的一種意識形態體系。「苦」與「樂」是思想感受,「染」與「淨」是心性的狀態。因此說,學佛的根本是「心」。又因為,生命流轉的本質是苦,受苦的根源是煩惱和造業行為,而「煩惱」是受染心的心理活動表現,造業行為是受思想意識支配的身、言活動。二者又離不開「心」,學佛修行的根本是「修心」。因為,「心明」才能分辨是非善惡,「心善」才會棄惡揚善,「心誠」才能精進學修,「心慈」才能利樂眾生。「入定」是散亂心的排除,「見性」是心智功能的質變。「神通」是定心的功能,成佛是兩種「菩提心250」的結果。事事處處離不開心,受心的影響,所以說,「修佛以心為本」。「以心為本」這句話只是點明了心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並沒有否定「心法」以外的「色法」、「不相應法」和「無為法251」的客觀存在。但「萬法唯心」指的是哲學上的一種見解,這種觀點認為一切外境事物都是思想意識中的境識的顯現,猶如夢中境物,心物無二。正宗的唯識論,對境空識有,識境無二等有一套比較嚴密的思辨方法。不像當今的庸俗的唯心論那樣,公然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把山河大地都說成是自己心識的顯現。這種觀點不但違背科學,就連佛教中的中觀、經論派、毗婆沙派都不予承認。這種觀點,經不起考察辯論,若略做考察,便見漏洞百出。

附:佛陀的沉默

在巴厘文原典中,多處都提到一位游方者名叫婆蹉種。一次,婆蹉種來到佛處,問道:  「尊敬的喬達摩啊,神我252是有的嗎?」

佛陀緘口不答。

「那麼,可敬的喬達摩,神我是沒有的嗎?」

佛還是保持沉默。

在佛陀時代,類似於婆蹉種這樣的游方者不乏其人,他們在和別人討論時,為了辯論而辯論,時常用形而上學方面的問題來同別人爭辯。其中十個有名的形而上學的問題是:

一、有關宇宙的問題

1.宇宙是永恆的嗎?

2.宇宙不是永恆的嗎?

3.宇宙是有限的嗎?

4.宇宙是無限的嗎?

二、有關心理學方面的問題

5.身與心是同一物嗎?

6.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嗎?

三、佛陀悟證的境界問題

7.如來死後繼續存在嗎?

8.如來死後不再繼續存在嗎?

9.如來死後是既存在亦同時不存在嗎?

10.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亦同時非不存在嗎?

佛陀對討論以上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不感興趣,所以每當有人向佛陀提出以上問題時,佛陀總是沉默不語。

佛陀為什麼不回答以上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呢?首先,這些問題與佛陀的教誨沒有多大關係。在早期佛教教義中,佛陀特別強調戒、定、慧三無漏學和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有漏皆苦三法印253。佛陀不止一次地說,「比丘,我所講的法只有兩件事:苦和苦之止息(即涅槃)。人類充滿了痛苦,我們當務之急的任務就是要去除痛苦,所以我解釋這些法,因為它們有用處,它們與修煉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關係,可令人厭離(苦)、去執、入滅254,得寧靜、深觀和涅槃。因此我解釋這些法……。」而在以上十個形而上學的問題中,前四個問題是有關宇宙的期限和廣度的問題,這是宇宙論,它們與佛陀的教誨關係不大。不管世界是永恆還是非永恆,有限還是無限,它們都無益於人類對痛苦之解脫。接下來兩個問題是有關身與心方面的問題。根據佛陀的教誨,諸法無我,這是三法印之一。事實上,無我的教義是佛教的一大特色,所以若有人問身與心是同一物還是不相同,對佛陀的教誨而言,這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對佛教來說,這些問題根本就無從說起。最後幾個問題是有關佛陀悟證的境界問題。佛陀悟證的超凡境界只能通過修行而悟證之。對普通人來說,即使佛陀為他們解釋,他們永遠也不會明白這種超越現世的境界。所以以上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與佛陀的教誨關係不大,它們與修煉身心的梵行根本無關,它們不能令人厭離(苦)、去執、入滅,得到寧靜、深觀和涅槃,因此,佛陀沒有解答這些問題。所以每當有人向佛陀請教以上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時,佛陀總是保持沉默。

其次,形而上學的問題會把人們引入歧途,使人迷失方向。

佛陀時代,一位比丘名叫曼童子,有一天,他午後靜坐時,忽然起來去到佛所,行過禮後在一旁坐下,就說:「世尊,我正獨自靜坐,忽然起了一個念頭:有十個問題您從來沒有給我們明確解釋。每當人們向您問起這些問題時,您總是將之擱置一邊,沉默不語。我不喜歡這種做法。世尊,今天您若跟我解釋清楚這十個問題,我將繼續修梵行;如果世尊仍對這些問題保持沉默,我便會失去信心,不再修梵行。如果世尊知道世間是永恆的,就請照這樣給我解釋。如果宇宙不是永恆的,又為什麼?如果您對這些問題也不知道,就直接說:『我不知道。』」

佛陀說:「你這愚蠢的人啊!你當初出家修行就是為了瞭解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嗎?你跟隨我修梵行時,我答應過你將會回答這些問題嗎?」曼童子回答說:「世尊,沒有。」佛陀說:「在你還沒有得到如來的答案之前就要死掉了。曼童子,假使有一個人被毒箭所傷,他的親友帶他去看外科醫生。假如當時那人說:我不願把這毒箭拔出來,除非我知道是誰射我的,他是剎帝利種姓、婆羅門種姓、吠舍還是首陀羅種姓;他是高、是矮還是中等身材;他的膚色是黑色、白色、棕色還是金黃色;他來自哪一個城市或鄉村。我不願取出此毒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麼弓所射中,弓弦是什麼樣的;哪一型的箭;箭是哪種毛製的;箭簇又是什麼材料所製……曼童子,這人在未弄清這些答案之前早就死了。同樣,如果有人說,我不要跟隨世尊修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恆等問題,此人還未得到如來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由於人生是短促的,如果某人整天為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所困擾,窮追不捨,追根窮源,這便誤入歧途,終將一無所獲。

再次,由於語言的局限性,凡夫無法通過語言明瞭這些問題。

語言是人類創造的,用以表達人類由感官與心靈所體驗到的事物、經驗、思想和感情。它代表我們所熟知的事物與意念的符號。它局限於時間、空間和緣起法,語言不可能超越這些範圍。換句話說,人類只能在時間、空間和緣起法允許的範圍內用語言表達一件事、一種境界。有時,人類的語言甚至不足以表示日常事物的真實性狀。例如經驗告訴我們,有時我們會有一種激情或感受,但卻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所以人類的語言不是萬能的,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了知真理方面,語言更是不可靠而且易致差錯的。因為絕對真理(例如涅槃)超出時間、空間和緣起定律的限制,人類只能體證之,而不可能用語言描述之,即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事實上,這些問題永遠不可能通過語言文字而獲得充分而圓滿的答覆,沒有任何語言文字可以表達這種經驗。就像在魚的辭彙裏是沒有形容陸地的字眼一樣。烏龜對他的朋友魚說,它剛到陸地上散步回湖。魚說:「當然你的意思是說游泳了。」烏龜想對魚解釋陸地是堅硬的,不能在上面游泳,只能在上面步行。可是魚卻堅持不可能有這麼一樣東西,陸地一定也是液體,和它住的湖一樣,有波浪,可以在上面跳潛游泳。同樣,在普通凡夫的辭彙裏,不可能找到適當的詞句去描繪涅槃。可是目前有不少人用世界上最美妙的詞語去描繪涅槃的崇高境界,有人甚至不惜絞盡腦汁,長篇累牘地論述佛陀入滅後的奇妙境界。其結果正如《楞伽經》裏所說愚人執著語言文字,如大象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最後,對機說法,因材施教是佛陀教化眾生的方法。佛陀並不是一座電腦,不管什麼人問什麼樣的問題,他都會不加思索地回答。他是一位很講究實際效益的老師,充滿了慈悲與智慧,他並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知識而答問,而是為了要幫助問話人走上正覺的道路。他和人說法時,時刻不忘對方的水準、傾向、根器、性格以及瞭解某一問題的能力。

根據佛說,對付問題有四種方式:

1、當問題比較直接、明顯,而且避免了形而上學的問題時,這些問題必須直截了當地答覆。例如苦之因是什麼?

2、某些問題必須以分析的方法解答,例如佛教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

3、另有一些問題必須以反問為答覆。

4、有一類問題必須以緘默不語為答覆。例如當有人向佛陀尋問有關形而上學方面的問題時,佛陀常常是保持沉默。

所以,當婆蹉種問佛陀有無神我時,佛陀總是保持沉默。佛陀的緘默對婆蹉種的影響勝過任何雄辯。悲智雙全的佛陀曾為這位困惑的求法人煞費苦心,並對他表示深切的關懷。

也許有人會問,佛陀到底是否能回答以上十個形而上學的問題?我們姑且先不作任何結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佛陀所知的法一定比他所說的法要多得多。

有一次,佛陀在憍欣賞彌(今印度阿拉哈巴特附近)一座尸舍婆林中經過時,他取了幾片葉子放在手裏,問他的弟子們道:「比丘們啊!你們意下如何?我手中的幾片葉子多呢,還是此間林中的葉子多?」 弟子答:「世尊,您手中只有很少幾片葉子,但此間尸舍婆林中的葉子卻多得不可勝數。」

佛陀說:「同樣,我所知的法如同尸舍婆林中的葉子,而我已經告訴你們的如同我手中的葉子,只有一點點,我所未說的法還有很多呢!而我為什麼不為你們說那些法呢?因為他們沒有用處,不能引導人證得涅槃。這就是我沒有說那些法的原因。」

因此,沉默並不是因為佛陀不知道某些事,而是因為語言的限制,佛陀無法將那超越感官的境界用普通語言表達出來。

綜上所述,佛教反對熱衷於討論形而上學方面的問題,而提倡求實的精神。所以,在宏揚佛法的方法上,我們也應向佛陀學習,結合當今現實社會的需要,多講些通俗易懂、對日常生活又有指導作用的佛法,少講些空洞的玄妙的大話。255

47、有人說:「佛教只關心來世,不關心今世。」這話對嗎?

這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來世是今世的繼續,今世是過去世的來世。三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三世」代表生命流轉的全過程。佛教所關心的是一切生命流轉中解脫昇華的特殊過程。「整體」觀念是佛教哲學的一個最大特點。那種只考慮今世利益而不考慮影響到來世善惡結果,只考慮今世的苦樂處境而不追溯過去世的因緣,是一種「見樹不見林」的局部觀念。世俗觀念的階段性和支離破碎性就表現在這類問題上。佛教來世的幸福並不是一種虛幻的追求,而在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基礎上的造福行為。這種造福的高尚道德行為,利己利眾行為,本身是立足於現實,有利於自己和社會的今世見效行為。換言之,你怎樣對待別人,你就生活在怎樣的世界裏;你善待別人,別人才可能善待你;害人就是害己。所以,五戒、十善既有利於今生,也有利於來世。如人的高尚行為對家庭、社會造成的利樂,和人類道德的墮落所引起的犯罪行為對自己和社會造成的禍害。可惜世俗的眼光只覺察到這種今世的利害現象,認識不到長遠的利害關係,因而也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類問題。佛教則是讓我們看遠一點,從根本上解決今生和來世的問題。

附:有人說:「佛教是嚮往來世,不重視現實的消極宗教。」這話是否有道理?

這是外人對佛教缺乏瞭解的不適當的評價。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佛教是「立足現實,追求長遠」的一種高瞻遠矚的智慧性宗教。佛教的目標體系有世間和出世兩類。世間目標是脫離畜牲、餓鬼、地獄三惡道,爭取轉世人天二道和人天之中的富貴、快樂的人天之身。出世目標又分無苦、涅槃和成佛兩種。佛教是因果論者,任何一種目標都是建立在實實在在因緣基礎上的,也就是說來世的優勝轉世和解脫成佛的目標,都是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行為基礎上的。佛教徒的一切行善利眾的道德行為,長遠目的雖然是為了來世的幸福和永遠離苦得樂,但善行道德本身也有利於今世的生活。行善利眾行為,對現實社會和眾生有利,也對本人有利,如行善利眾之人,在生活中倍受人們的尊敬愛戴,人緣好、辦事順,自己今世的的生活當然蒸蒸日上。

只關心眼前利益的「近視眼」,目光短淺,缺乏長遠的目標,因此也處理不好眼前的事情,如為眼前的經濟利益,瘋狂地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為人類生存帶來長遠的危害,和不相信死後的善惡報應而肆無忌憚地進行危害人類社會的犯罪行為等,都是愚昧短見的現實例子。目光遠大的人,為長遠利益著想,不會斤斤計較眼前利益,佛教徒為來世和永世的幸福,為眾生的幸福,淡化和放棄自己眼前的利益,正是佛教偉大的價值觀的體現。如果這種對人類社會生存發展有益無害的價值觀被視為「消極」的話,那麼什麼是「積極」的呢?難道像野獸似地殘酷爭奪生存空間,不擇手段地在名利場上進行競爭,才是值得提倡的積極的價值觀嗎?

48、佛教善惡的標準是什麼?

從善惡的概念界定講,導致快樂的思想行為是善,導致苦難的思想行為是惡 。

從思想感情來說,貪心、嗔恨心、不分善惡的無明心,我執256、法執257等邪見,嫉妒心、傲慢、自私等屬於惡;無貪心、無嗔恨心、無無明邪見、知羞恥心、平等心、慈悲心、自知自律心、尊敬愛護眾生心等都屬於善心。

從行為方面講,殺生、盜竊、淫亂、說謊、挑撥離間、惡言傷人、撥弄是非等違背道德和法律,危害社會和眾生的一切行為都屬於惡行;不殺生、不偷盜等十善行,遵守道德、法律,做有利於社會安定、繁榮、昌盛、眾生幸福快樂的一切行為都屬善行。

小乘和大乘佛教在善惡的標準方面有所不同,小乘認為:不傷害別人的行為是善行為;大乘則認為不傷害別人並不等於有利於眾生,善的標準應該是有利於眾生,使一切眾生得到幸福和快樂。

49、學習佛法能解決什麼問題?

學習佛法能解決自利、利他的大問題。從利益的性質分,又可分為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兩種。 眼前利益是增上生:今生過好,來世過得更好;生生世世不斷進步。長遠利益是決定勝:解脫生死輪迴和成就佛果。

佛陀認為,人生的禍患、苦難的根源是愚癡無知和由此而產生的錯誤的思想行為,因此,消除禍患、苦難,創造幸福快樂的根本妙法就是驅除愚癡的智慧,和由此而產生的正確的思想行為。消除苦難、禍患,創造幸福快樂的心,人人都有,從國王到乞丐,從人到動物,從生到死,苦苦追求的目標也離不開這個宗旨。但卻往往事與願違,背道而馳,希望和行為結果相反,希望得到的卻得不到,不願碰到的卻離不開。發生這種情況的總根源,是愚癡無知和由此產生的錯誤的想法和錯誤的行為。佛法教人正確認識人生和世事、正確對待自己和眾生世界,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即美德和慈悲心,開發明察事務本質的真智和正確處世為人的方便智慧,達到利己和利眾的目的。這就是學佛的目的和作用。

50、學佛法獲得成就的根本條件是什麼?

學佛法要想獲得成就,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信為道源功德母。必須具備堅定正確的信念。

(二)求師為入道之門,尊師為成就之本。要尋找投靠一位品學兼優的師長(參照前文,善知識的標準),依法敬奉求學,嚴格遵守師長的正確教導。

(三)要嚴守戒律誓言,把守戒守誓當作修法者的第一生命。

(四)成功來源於精進,要有勤學苦練,奮鬥不止的毅力和決心。

具備上述四條,學修必獲成就。

51、如何看待佛法現代化的問題?又如何著手進行?

佛教千百年來的弘揚,始終遵循著契理契機的原則。如今,整個社會都已進入現代化的進程,現代的生活方式已代替了以往傳統的生活方式。如何看待佛法現代化的問題?又如何著手進行?

(一)佛法教育、傳播手段當然也要跟上時代發展。

佛教確實面臨一個如何與整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相協調的問題。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佛教應該而且必須借助於現代化的各種手段來弘法利生。但這一切的前提必須是:佛法絕不能以喪失自身的原則為代價去迎合世人;佛法也絕不能以降低自身的水準為條件,一味遷就現代人的各種生活習慣、思維習慣。在這些前提下,我們歡迎一切現代化的弘法方式。但最主要的指導思想依然是,佛法的思想如果不能穿透時空的迷霧,佛法如果沒有揭示出宇宙的終極真理,佛法如果還要隨著世人分別念的改變而相應地被其所化,並不能化導世間學問與世人思想的話,這樣的佛法又怎能配稱為最究竟的智慧?故需要現代化的不應該是佛法的本質、佛法的思想,而應是把這一本質、這一思想盡最大可能傳播開來的工具;並且我們必須保證這種種現代化的工具不會日益侵蝕掉佛法的精髓,它們不應該喧賓奪主,它們只能被佛法所統帥,不能反而淩駕到佛法頭上。

如今的時代早已是科技的時代、電子的時代,為隨順世人日益變換的接收方式、聯絡及溝通媒體,佛法教育、傳播手段當然也要更上一層樓,以免落伍、跟不上時代發展。

(二)有可能產生的問題。

不過話又說回來,對這一過程中有可能產生的問題,我們也有著清醒的認識。畢竟,現代化的字眼背後絕不意味著毫無瑕疵、一片光明、皆大歡喜。

比如網路的應用就存在一些問題。佛教徒本應用它來搜集資料、解疑答惑,或開展網上教學、遠距離傳法等活動,但現在只要上網流覽一下就能發現,很多網站、很多網友都已把網路所提供的方便用來進行各種無聊的個人宣傳、個人攻擊以及庸俗的聯絡交友。再加上很多人把嚴肅的佛學辯論變成低俗的攻訐謾罵,凡夫的分別念原本就很增盛,大家又缺乏正知正見的引導,這樣一來,網路所提供給人的方便就要大打折扣了。何況對一個修行人來說,依止258師長是非常關鍵的,藏傳佛教中要求弟子與上師之間應至少相互觀察三年。而在網路的虛擬現實中,這一條件如何得以落實?更何況一些佛教徒還通過網路學到了很多不好的東西,諸如增長了貪心、混淆了法與非法的界限、腦子裏塞進去一大堆無用而有害的垃圾、沉溺於遊戲等,這些都是我們在利用網路這一新媒體時所應注意的問題。

(三)用通俗易懂的現代語言對佛法進行詮釋的問題,也需從兩方面進行考察。

我們當然不反對用現代人容易理解的話語去解釋佛法。但我們擔心的是,佛經、佛法的原意會不會被有些人在這一過程中有意、無意地加以篡改。如果有人僅僅為追求所謂佛經語言的現代化,就捨棄了佛法的本來意蘊,只以自己的分別念為主幹,將自己的理解硬填充進佛法中,並以此而贏得了某些現代人的好感,則這樣的「通俗易懂」絕不應是我們奮力追求的目標。

背離了佛法的經教,剩下來的凡夫的分別念,不論在詞語上多麼貼近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在思想上多麼富有所謂的現代氣息,其價值也無絲毫可取之處。《三摩地王經》中云:「眼耳鼻非量,色聲意也非,若此為正量,聖道復益誰。」這裏已非常清楚地指出了凡夫的分別念根本就是不可靠的。

因此,如果不依據佛陀的本意解釋佛法,只知用自己的分別念妄加揣測,如此這般的弘法方法怎能利益眾生。況且佛法中蘊含著非常深奧的道理,如佛經中云:「一根發塵端,不可思議剎,各形皆不一,彼等無混雜。」遇到這樣的道理時,世間語言恐怕難以揣測到如此高深的境界。此時為了隨順受現代物理學、天文學薰陶而長大的現代人的理解習慣,我們是不是要把這種不可思議的情境通俗化為二維空間、三維空間等的領域?以它們來類比佛教的時空觀是可以的,但不要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以為科學才是衡量一切,包括衡量佛法的杠杆。現代科學在很多領域都無法與佛法相匹敵,而佛法中更有太多超離言語名相的地方。習慣於以通俗易懂的現代語言對佛法進行詮釋的人們,在碰到這些地方時,是要讓現代人感到佛法的不可思議,還是要讓他們感到佛法的不可理喻?當然,如果能在不改變佛法本義的情況下儘量使用現代語言,則是值得讚歎、稱揚的一種智慧之舉。

(四)人間佛教的建設綱領。

原本人間佛教的提倡是要把佛教從單純的書齋式研究、日漸繁瑣的學術化氣息、僅限於寺廟內部的流通、神神道道的怪異景觀、僧人遠離社會人群只進行逃避現實的所謂個體修煉等負面現象中解脫出來,並不是無原則地要把佛教硬塞到社會中去。在與社會相融合的同時,佛法提升整個人群精神境界、素質的任務,絕對不可「同流合污」一般地被世俗之海完全淹沒。而且歷來舉揚人間佛教大旗的漢地諸大德都是這麼孜孜不倦地獻身於佛法的弘揚與普及,並且已為佛教的振興打下了相當的物質及群眾基礎,他們將佛教從神學殿堂、純學術殿堂、偶像崇拜殿堂拉回現實人間的努力早已是有目共睹、成績卓著。但現階段一些提倡人間佛教的人士,卻有些背離先行者的既定方向,他們往往從皮毛上理解「人間」二字的含義,以為人間佛教就意味著佛教的極度世俗化。在「法法皆是佛法」的幌子下,他們庸俗化地誤解了「佛法不離世間覺」的本意。對普通凡夫而言,在他們簡單化地高舉法法皆是佛法這面旗幟的同時,不知他們是否已去除掉自身的執著與分別念?在未斷除執著與分別念的前提下,法法皆是佛法的提倡,很容易就會被人們用來裝飾自己世俗化的種種言行,還美其名曰「佛教現代化」。

續佛慧命之基礎在寺院,在發揚講經說法、聞思實修之傳統的寺院,按嚴格標準培養出一批批能弘法利生的僧才,佛法如果只知入世、不知出世259為何物,這樣的佛教豈不是要讓人永遠深陷於輪迴的泥淖。那我們就沒有必要再去學佛,因它跟一般的世間倫理、道德、哲學以及一切自然、人文學科已無有什麼不同之處。

其實人間佛教宣導人之一的太虛大師,早就預見到了這一理念有可能被人庸俗化的後果,他在十九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就指出,他所謂的革新佛教應「是以佛教為中心,而適應現代思想文化所成的新佛教,」如果「失去了佛教中心的思想信仰,」流於極端世俗化,則也就失去了佛教存在的意義。他還具體指出了人間佛教的建設綱領:個人由奉行五戒十善開始,進而四攝六度,信解行證而成佛果;同時每個人都要「去服務社會,替社會謀利益」,一方面以個人人格影響社會,一方面合力淨化社會,以達成建設人間淨土的目標。

一個佛教徒,除非他已然是個大成就者,否則剛一開始學佛修行就在滾滾紅塵中摸爬滾打,最終的結果恐怕不會是一個歷經千錘百煉的修行人的脫穎而出,倒是一個與凡夫俗子無什兩樣的「現代人」的長大成人。佛法如果為了吸引現代人,為了不被現代人譏笑為落後,為了暫時籠絡住不願遵守戒律、不願苦行修道、不願聞思深奧難懂的佛理、不願與自我作最頑強鬥爭的某些現代人的思維習慣、行為方式,為了整個世界都已越來越物質化、機械化,為了人們的欲望越來越增盛、性格越來越懶散、我執越來越嚴重,就放棄了嚴格的戒律、修行者必須多年聞思修的要求,以及思想與行為上必須克服種種人性弱點的修行過程,而一味投身於世間的濁流,那麼不管你給它此刻是安一個佛教現代化的名稱,還是賦予它人間佛教的美名,都不能改變一個也許用不了多少時日就會暴露出的事實: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在佛法與現代生活全方位擁抱在一起的時候,佛法如果主動讓出了自己的尊嚴與駕馭權,最後的結果便只能是形象佛法的大量應世,以及佛法與世間法則的同流合污。

52、學術界認為「如來藏」和「佛性」的思想是受到《奧義書》的影響,對嗎?

在早期婆羅門教經典《奧義書》中,建立了一個恒常不變的「我」,以此作為恒常的本源和解脫的依據,並提出「梵我一如」的思想。而佛教則提倡「無我」,並以「無我」作為佛教的重要特色。可是在一些大乘經典中,又提出「如來藏」和「佛性」的思想,並以此為「我」,於是學術界便認為「如來藏」和「佛性」的思想是受到《奧義書》的影響。怎樣看待學術界的意見?

無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不同根基的所化眾生前,示現了三轉法輪的弘法歷程:第一轉法輪的受眾主要是小乘根基的眾生,佛陀為他們重點宣說了四諦260法門;第二轉及第三轉法輪的對象主要是大乘種姓的利根者。佛陀在二轉法輪的過程中,重點宣說了般若空性。龍樹菩薩依據佛的密意作了《中觀六論》,顯發闡揚了佛陀萬法為空的理念;月稱菩薩等後繼者,又以《入中論》等論典對之作了進一步的發揮。至於如來藏的觀點則是佛陀在第三次轉法輪時所著重宣講的內容,釋迦牟尼佛面對最利根的眾生,向其廣講了有關清淨顯現方面的法門,而龍樹菩薩的《贊法界論》以及彌勒菩薩的《寶性論》則是對如來藏觀點的最全面及權威的解釋。

關於後兩次轉法輪所要著重抉擇的問題,大家一致公認為抉擇的是空性與顯現的問題。但在如何解釋這二者的關係時,很多人的看法卻不是那麼清晰、一致了。其中有一種錯誤觀點影響力非常深遠,那就是把空性和顯現當成黑白兩色的繩子一般,如果要論它們的關係,這些人想當然地就認為把黑白二繩扭和在一起就是顯空關係的最好說明。這恐怕並不符合釋迦牟尼佛的本意,也完全沒有理解《心經》中所謂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意義。其實空性與顯現的關係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關係,不論顯密,也不論禪宗還是華嚴、法華等諸宗派,所有大乘法門無不以此為判定顯空二者關係之唯一準繩。理解了這一點,對幫助大家理解如來藏的本體特徵,理解佛法所謂的如來藏與外道的「我」之間的本質區別,理解佛教的思想與《奧義書》等婆羅門經典所傳達的思想之間的截然不同的分野,都有重要的參考及借鑒價值。因「色即是空」明確告訴我們如來藏的本體為空性;而「空不異色」同樣明確告訴我們空性絕不意味著空無一物似的斷滅,在其中當然就包含有如來藏的顯現與功德。

其實在《楞伽經》中,佛陀早就回答過這一問題,他在此經中詳細闡明了佛法所謂的如來藏與外道所謂的「我」之間的嚴格區別,並由此讓大家對佛性、對如來藏有了一個更為清楚及究竟的瞭解。在本經中,大慧菩薩首先提問道:「世尊,修多羅261中說如來藏本性清淨,常恒不斷無有變易,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眾生身中。為蘊界262處垢衣所纏,貪恚癡等妄分別垢之所污染,如無價衣在垢衣中。外道說我是常作者,離於求那自在無滅。世尊所說如來藏義,豈不同於外道263我耶?」

對此,佛陀回答說:「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如來264應正等覺265以性空實際涅槃266不生無相無願267等諸句義說如來藏,為令愚夫離無我怖說無分別無影像處如來藏門。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此執著於我。大慧,譬如陶師於泥聚中以人功木杖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爾,於遠離一切分別相無我法中,以種種智慧方便善巧或說如來藏,或說為無我,種種名字各各差別。大慧,我說如來藏為攝著我諸外道眾,令離妄見入三解脫,速得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佛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若欲離於外道見者應知無我如來藏義。」在這裏,佛陀已經宣說得非常清楚,要想與外道的「我」相區別開來,修行人必須把握如來藏的空性本體,也即不可把如來藏執著為實。

至於學術界有些人認為如來藏與佛性的思想是受了《奧義書》的影響,這種觀點實屬無稽之談。如果我們在評價任何兩種思想體系之間的關係時,只從表面的文字入手,一旦看到二者有文字上的相似甚或相同之處,然後馬上就得出定論說這二者之間有淵源關係,或一個受了另一個的影響,那學術研究豈非形同兒戲?這樣的研究恐怕人人皆可操筆上陣了,因它要求於人的實在太過簡單,只要對比一下二者產生的時間先後,再看看文字上的相同之處就可以了,實際的內涵差別都可置之不理。這種研究方式與治學態度,不僅在世間法上行不通,更不能用於佛學研究與聞思。

更可怕的是,聞思修、戒定慧相統一的學佛序列,被日漸簡單化為文字上的考證「佛學」,且美其名曰以科學的態度研究佛法。在把需用全部身心,包括生命去體證的學佛,日益庸俗化為世間佛學時,不知他們想過沒有,佛法超離世間言思的那一部分最究竟的智慧,凡夫俗子是根本無法以自己的所謂聰慧,靠了世智辯聰似的世間學問家的態度來求證的。

另外,認為藏傳佛教「即身成佛」之說是建立在如來藏和佛性的基礎上的說法,也需經過考察。不論是藏傳佛教的即身成佛說,還是禪宗的明心見性說,以及淨土宗的即生往生說,都沒有強調說非要把盡此一生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全部建立在如來藏的基礎上。要徹底通達如來藏的真實含義,學術界的一些人應該仔細閱讀以下經典:《聖者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吉祥鬘獅子吼請問經》、《珍寶女請問經》、《無垢天女請問經》、《指鬘王經》、《彌勒請問經》、《如來藏經》等經典,到時想必應能對佛陀宣說的如來藏有更深入的瞭解,有些錯解當可消除。

有一點是大家在理解如來藏時必須把握住的,即應把如來藏承許為無為法268,但又不能把它理解為斷滅空269。儘管是無為法,三身270五智271所具光明之功德依然完全具足。在思考它們之間的關係時,任何執著有與無、非有與非無等邊執戲論之觀點都是不究竟的。《密嚴莊嚴經》云:「清淨之月輪,恒無垢圓滿,因時於世間,分別月盈虧。如是阿賴耶,恒具如來藏,佛說如來藏,名為阿賴耶。不曉此愚者,以自習氣力,見其異苦樂,業感煩惱相。自性淨無垢,功德如寶珠,無遷亦無變,徹知而解脫。」彌勒菩薩也云:「於此無所破,所立亦毫無,真實見真性,見真性解脫。」

不過若換一個角度來說,學術界有些人不理解如來藏也情有可原,因有些佛經中說,位登十地的菩薩對如來藏的證悟都像是夜晚觀色一樣朦朦朧朧。真要通達如來藏的密意是非常困難的,因它根本就不是尋思分別的對境,所以我們不能隨便就以自己的分別念妄加臆測。不依止真正的高僧大德、大善知識,不經過多年的聞思乃至實修,任誰也無法了達,更不用說給別人宣講如來藏的本義。如果說除了佛陀以外的所有眾生,包括得地菩薩都無法如實現見如來藏的話,那麼對那些雖未見到實相、不過已被善知識攝受、對大乘有信解的聲聞、緣覺以及諸菩薩而言,他們則可憑勝解信證悟佛性的總相。除此之外,那些試圖完全擺脫信仰的支撐,只欲以自己單純的「學術研究」去證悟如來藏的人,恐怕連如來藏的邊都摸不著。正如《寶性論》所云:「自然之勝義,當以信心悟,日輪璀璨光,無眼者不見。」也如《佛藏經》所說:「國王聚集諸多盲人,指示大象後,告諸盲人分別言說大象之特徵。觸大象鼻之諸盲人言『象如鐵鉤』;觸眼者謂『象如碗』;觸耳者謂『象如簸箕』;觸背者謂『象如擔架』;觸尾者謂『象如繩子』。眾盲人雖未說除大象外之他法,然彼等未全面瞭解。同理,對於佛法,雖有空性、如幻、光明等不同說法,然並非全面證悟。」

要而言之,眾生為何具足如來藏、佛性的道理,對每一個修行人來說都至關重要,如果他真想證悟成佛,而非僅僅只作個所謂的佛教文字考據者的話,那就必須把如來藏的本體與顯現,以及如來藏與空性的關係問題搞懂、搞透徹。在這方面,《寶性論》以九種意義、九種比喻把這個問題講得已是非常清楚,欲研究實修者不妨多研讀研讀這部論典。總之,顯密佛法所共許的空性與如來藏,要領悟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就必須把龍樹菩薩的《中觀六論》以及《彌勒五論》結合起來參研,如此方能洞徹佛陀第二轉及第三轉法輪的意義,否則就只能把它們割裂開來,或者像上文所述的那樣,把二者的關係理解成黑白二繩的撮合關係。對此等道理的詳細解說,可參見全知無垢光尊者以及全知麥彭仁波切的相關著作,這裏恐繁不敘。

53、對別的教派應持何種態度?

對待教派問題有兩條原則。

(一)對佛教任何教派都不應該抱有偏見。都應尊敬。

佛教無論大乘272、小乘273、顯教274、密教、禪宗275、淨土276,就藏密而言,無論薩迦277、寧瑪278、格魯279、噶舉280、希結281、覺囊282,都是佛教這棵大菩提樹上的大小枝幹,儘管它們各自花色不同,但它們出於同一條根,結同樣的果,這一點是相同的。「花色不同」是說各教派都有各自的特點,所以泛稱八萬四千法。只要有利於眾生,能使眾生離苦得樂的法都是好法。我們不能站在世俗的立場上為貪嗔所驅使,抬高一派,貶低一派。如有人站在原始小乘立場上說大乘「屬後出,非佛說」;有的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說「密宗出自印度教,非正宗佛教」云云,仿佛唯有自己才是一切佛法遍知者似的。這種人如果是佛教徒,那他就犯了一個可怕的誹謗佛法罪,他的三皈戒性也將蕩然無存。對佛門任何教派都隨喜、恭敬,是五佛戒的戒律之一,對此應持正確態度。

(二)修學貴在專一。

第二個問題是信仰貴在專一。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條。修學哪個教派是信仰環境和自己的機緣所決定的。「信貴專一」就是說無論修學哪一個教派都要信心專一,不應該像「乞丐的面袋」——各種成分混雜在一起。「專」才能「精」,作學問和學佛都是一樣的道理。作學問所謂「廣」,只是指所掌握的知識面較廣,但真正的學者都有自己的絕貨專長。如有的人談起佛法來,三教九流,儒道基督,牽強附會,東拉西扯,似乎他們樣樣精通,實際上正好暴露了他們的信無專信,學無專長,淺薄無知。當觸及關鍵問題時,他們採取的則是一種閃爍其辭的回避伎倆。有的人自吹自擂,說他薩迦、噶舉、寧瑪、格魯的大法樣樣精通,但內行一目了然,他什麼也不懂,他自己表明了他是一個小小的「雜貨攤」,而不是學有專長的「專業公司。」

不僅如此,信仰不專一的還會遭到護法的懲罰。因為各教派的護法神都是以保護各教派的法脈和教徒的信仰和戒行為已任的。如果法脈混雜、教徒的信仰和戒行不純,就會激怒護法,遭到可怕的報應。在藏傳佛教史上有關這方面的事例,和大德高僧的有關這方面的論述很多,絕不可等閒視之。

54、佛教出世思想和消極的厭世思想有什麼不同?

很多人把佛教的出世思想和消極的厭世思想混為一談,是十分錯誤的。厭世思想或叫遁世思想都是悲觀厭世,逃離現實的一種避世思想,其根源是對社會缺乏正確的認識,自己缺乏處世的勇氣和責任感。這種厭世避世思想缺乏度眾悲智的小乘人有之,教外隱士之類有之,生活處於逆境中的人也有之,但這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不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是建立在對虛幻假像掩蓋下的無常苦空世界本質的覺悟,和對常樂我淨彼岸的追求的理想基礎上的,大乘的出世思想原則是悲283不棄世,智284不墮世,就是說,要認識世界的無常苦空、虛幻不實的本質而放棄一切貪戀之心,但需要有濟世度眾的大慈285大悲心,不能放棄苦海眾生,自求彼岸的涅槃寂靜(墮入寂滅)。雖然破除了粗細286兩種轉世因緣,對虛幻的世界沒有絲毫貪戀之心,但為度化苦海眾生,需要處在世上,與眾生同甘共苦,承受眾生苦難,直到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在處世期間,由於慧心常明,不會墮落為貪嗔癡諸惑的奴役,如像蓮藕,雖在泥中,卻能保持潔白如玉的品質,即生在泥中而不染。大乘出世思想的本質是消除無明貪戀之心,並不是厭惡和逃避現實,自求淨樂。身處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保清醒,不貪戀榮華富貴,這才是真正的佛教出世思想。在成佛之前需要無數世的福慧資糧成熟期,在這期間脫離不了粗細兩種生死287,想出世實際上出不去,仍須處在世上,既然避免不了轉世,就要積極創造轉世殊勝人身的福德因緣。在諸福德資糧中發利眾菩提心,行利眾諸善,戒自身諸惡行是最主要的。因此,悲觀厭世,放棄利眾善行,自己單獨尋求離世寂滅常樂是違背大乘教義的。

附:認識到緣起性空的道理和「見性開悟」有什麼不同?

從理論上認識緣起性空的道理是理性上的分別作用,「見性開悟」是一種非理性的直覺經驗。前者是世俗智達到的境界,後者是自生聖智的境界。理性分別作用是抽象的思維,如思維認識「蜂蜜」,只是概念性的抽象的認識,無法真實體驗蜂蜜的滋味,也得不到真實的蜂蜜,在沒有蜂蜜的情況下可以想像蜂蜜,在這種情況下,「蜂蜜」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非理性的直覺體驗或稱直感經驗是沒有思維活動,也沒有任何名稱概念,猶如口嘗蜂蜜,親自體驗到蜂蜜的滋味,無論知道不知道「蜂蜜」的名稱和蜂蜜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係,嘗到蜂蜜的滋味都是一樣的,這種體驗又是具體的感受,並非語言概念所表達的抽象的共相。世人對蜂蜜這種具體的實物來說,既可以用抽象思維來認識,也可以具體地感受,親口嘗到蜂蜜的滋味。但對於心性、物性之類的法性本質,世俗智慧只能達到概念性的理解和想像的接近,所以世間道的最高位,對空性的認識仍然無法超越概念性的認識。只有見道中出世第一智,即聖智才能達到直覺現觀,對空性的直覺現觀,稱作開悟見性。從世俗分別智境,達到無分別現觀聖智288境界是一種智慧類型的轉變,絕非一般的認識程度上的差別。這是一個佛教哲學的核心問題,也是一個語言表達在客觀上受到限制,理解上容易產生分歧的很大難題。所以被稱為非思議、非言說境。據當代物理學家說,量子、粒子研究領域,就碰到用理性思維無法想像,用語言無法精確表達的近似佛教所說的非思議境界。

附:靠書本能不能學到佛法,修出成就?

佛陀的思想言教都以經典書本的形式留傳保存了下來,所以學佛不能離開經典理論學習。一切輕視經典理論學習的想法都是錯誤的,錯就錯在忽視了聞、思、修三種智慧之間的因果必然關係。聞、思、修三智的因果關係是修得智生自思得智,思得智生自聞得智,無其前因便無後果。「聞」就是求學經典理論,但佛教研究、修學者的傳承有規範,「傳承」指師傳,只靠書本自學,無法得到理論和修證經驗融為一體的法脈傳承。佛教經典種類繁多,文詞歧義甚多,且經文分了義、不了義、顯義、密義等,不能直接從字面瞭解經義,這又是靠書本自學無法解決的一大難題。有些顯宗經典,憑藉歷代大善知識的疏解之文,還可以閱讀,但密宗續經,若不掌握打開密義的特殊「鑰匙」,只憑經文的字面意思,雖然具大智者也難掌握其義。更何況,修密法必須要有師傳法脈和符合續部規定的灌頂受戒,絕不能輕信教外之人的所謂「密法不需要灌頂,可以自修」這類的胡言亂語。古今中外,許多世俗學問尚講師承、流派,以博大精深而著稱的佛教經、論、密學怎能不講傳承呢?輕視所謂「文字般若」,是一大錯誤,但有些人又把文字般若視為真般若,以為靠閱讀經文就可以證道,這是從一個極端走上另一個極端的錯誤。排除上述兩個極端,尋找一條中間的道路(聞、思、修),才是正道。顯宗菩提道尋師求學為入道之門,密宗視重師道為成就之源,具慧眼者從這個問題上,就可以對經、論、密學傳承的重要性得到認識。

55、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和價值觀是什麼?

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即: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諸行無常的「行」指一切有為之法,因緣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無形的心法皆屬行法。「無常」粗分講,有生就有滅,變化無常;細分講,任何事物都無一剎那的恒常,在一剎那之間起著生滅的變化。前一剎那的我,已非此一剎那的我。生即是滅,生中包含著滅,生與滅之間,沒有剎那的間隔。任何事物若有剎那的不變狀態,就意味著「常恒」。「有漏」的「漏」指貪嗔癡慢疑等煩惱,煩惱是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水,漏水的船,若不及時堵塞漏洞,定會沉船。人的煩惱,就是使人下墮之因,下沉苦海之因。凡受煩惱心影響的任何思想行為都結苦果。諸法無我的「我」,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緣的獨立自性和實際存在的規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眾緣形成之物,並無任何自性(我)實際存在的規定性,所以是諸法無我。「涅槃」是指生命消除煩惱,脫離業力輪迴的自由平靜狀態,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嚮往的理想境界。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善惡業報不虛,珍惜難得的人身,皈依三寶,戒惡行善,下世求得人天之身,享人天之樂,——這是下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雖得人天之樂,也終究無常,要想常樂,就要出離苦海。因此,修德修慧,追求脫苦涅槃,——這是中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輪迴無窮的生命邏輯中得出一切眾生曾經是自己的父母的結論。為報父母之恩,放下自己的享樂,盡心盡力,為眾生的利益服務,為最大限度地利樂眾生,一心一意追求成佛——這是上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佛教共分大小二乘,小乘的價值觀是約束自己諸惡莫作,大乘的價值觀是無我無私,奉行諸善,利樂眾生。佛教和其他宗教之間的根本差別是,有的宗教信仰上帝,認為上帝是生命和萬物的創造者,造物主,人類的拯救者,救世主,一切苦樂靠上帝。佛教認為眾生的業力創造世界,也創造自身。世界上沒有造物主,生命自己是自己的創造者、拯救者,覺悟要靠三寶的啟示,離苦得樂要靠自身努力。

附:究竟何法是成佛之法?

從總的方面來說,一切佛法都是成佛之法,但有些是直接成佛之法,有些是間接成佛之法;有些是主要法,有些是從屬法;有些是快速成就法,有些是常速成就法。要想成佛,掌握成佛的方法,首先要認清什麼是「佛」。簡單地說,「佛」是心續消除煩惱、所知二障289,達到徹底純淨的狀態。這種狀態稱作法身。法身如太陽的光明本質,報身如太陽的本體,化身如普照的陽光。三身合稱色法二身。二身的成因是智德兩種資糧——色身的因緣是福德資糧,法身的因緣是智慧資糧,二資糧缺一也成不了佛。福德資糧指的是大悲心290引起的發菩提心291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大行,智慧資糧是悟緣起性空,修二無292智。簡而言之,真正成佛之關鍵只有三條,即出離心293、菩提心和二無我的智慧,具備這兩個條件就能成佛,不具備這兩個條件就成不了佛。《文殊親教》中說:「成佛之道雖有多種,但最根本的只有三條。即出離心,菩提心,性空智慧。」這三條是全部佛法的精華。想成佛就要修這三根本道。離開這三根本道,再好的法也成不了佛。

附:佛教修證成就高低的標誌是什麼?

佛教修證成就從總的方面講,就是戒、定、慧的修證成就。「戒」的修證成就是,戒惡、行善的行為。戒惡就是戒除自己污染清淨心性的貪心、嗔恨心、無明294心、驕慢心、懷疑心、不相信善惡報應之類邪見等惡行惡習氣;行善就是以慈悲心、利眾心為基礎的無私無我的利眾善行。「定」的修證成就是心情平靜,排除散亂思想不受喜怒哀樂情緒的干擾驅動,應用自如。「慧」的修證成就是,獲得無分別的直覺自然功用,智慧如日當空,光明普照。佛教修心成就主要看戒、定、慧的修證成就。普通的弟子學佛有無成就,就看思想行為符合不符合戒惡行善的原則,能不能在利害得失面前表現出超然解脫的姿態,能不能做到誠實和言行一致等等。至於五眼295、五通296之類,只是定慧的一種境界標誌,不是學佛追求的目標。若無菩提心,神通再大也進入不了菩薩乘之門。若無真誠皈依信念,雖有神通,也無法超越世間有限神通的範圍,改變不了下墮惡道的命運。神通猶如泥像鍍金,只是表面的富麗堂皇;菩提心如純金,做成任何形狀,都不失去黃金的價值。

附:學問和證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學問有世俗學問和佛法學問兩種,前者如文學、歷史、哲學、地理、數學、物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等等學問,後者如內學三藏297、四續298包括的佛教學問。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是遍知和利樂眾生兩條,遍知的目的是利眾,廣泛的利眾需要遍知智慧。「遍知」就是無所不知,佛教事事講因果,「遍知」也不例外,需要創造遍知的順緣。遍知的順緣是求知意志支配下的精進學習。不學無術,想得到遍知智慧是絕不可能的。因此,佛教十分重視學問,對學佛者來講,外學即世俗學問和內學299都很需要,自修自悟和利樂眾生都離不開學問知識,所謂「知識越多知識障越重」的說法,不是佛教的觀點,不可輕信。但佛教所說的學問和世俗的學問之間,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世俗的學問指純粹的知識,世俗的「學者」,就是純知識性的學者,因此,不管人品德性,只要有知識就是「學者」。佛教從來反對那種脫離思想行為的「口頭學問」,「空談學者」,要求學問見於言行。因此,佛教善知識300,從原則上講,都應有相應的德性和覺悟成就,但也不是沒有例外的。因此,「善知識」這個佛教中的概念和實際善知識並不完全是一回事。衡量善知識應從信仰、德性、學問全面衡量,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識學問。

成就指的是學佛人的修證成就,即戒、定、慧三學成就,菩提心成就,密法共、不共成就等。佛教有成就的高僧、密修士有學者型和瑜珈型兩種類型,瑜珈型的成就者,著重在內修,除了掌握與修持有關的知識以外很少關心其他知識,學者型成就師,廣學多聞,具有授徒弘法的條件。

總之,學問和修證成就之間不能劃等號。

附:在高科技社會,為什麼佛教能夠獲得廣泛的信仰?

和平和發展始終是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兩大課題。

所謂「和平」是指人類的和平生活,人類的和平生活,要靠人類自己維護。和平的反面是暴力和戰爭,暴力和戰爭的根源是人類的自私貪欲和嗔恨,若不徹底改變人類的這種自私、貪、嗔,暴力和戰爭的消除,只是一種善良人們的願望,很難實現。

「發展」總的來說,指人類社會的綜合條件,即經濟、科學、技術、教育等的發展。有利於人類社會的發展,應該是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協調發展,但西方世界的精神和物質分離的哲學思想誤導下產生的純物質主義的自然科學,雖然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社會經濟和物質財富的增強等方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在破壞自然生態平衡,環境污染,創造殺傷性武器等方面產生了後果嚴重的副作用。現代科技發達的地區和國家產生了物質富裕,精神貧乏,犯罪和暴力活動日趨嚴重的不良後果。

近幾十年來有許多社會學家和科學家,已開始認識到現代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副面影響,西方知識社會對經濟、科學、技術比較落後,但精神文明具有悠久歷史的東方哲學開始產生興趣,心理學研究和現代物理亞元子領域、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的研究,證明了古老的佛教哲學觀點的正確性301。佛教的非暴力思想,保護環境,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愛護動物,視眾生為父母兄弟的慈悲心,和利眾奉獻精神才是幸福之本的價值觀和哲學思想,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極大共鳴。人們對佛教的養生益智,開發智慧潛能,調解心理失衡,消除精神疲勞,擺脫內心煩惱,提高精神品質,優化心靈狀態等許多方面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佛教在西方各國遍地開花,是佛教在高科技社會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有力證明。佛教在西方世界為什麼倍受歡迎呢?道理非常簡單,口渴的人們需要水喝。如此而已。

56、學佛必須要吃素嗎?

在小乘佛教中,由於乞食的關係,允許吃三淨肉302。但《梵網經》、《楞嚴經》、《涅槃經》等大乘經典,都明確禁止吃眾生肉,認為吃肉是斷大慈悲種。漢傳佛教依大乘經典而有素食的傳統,並以此成為漢傳佛教的一大特色。藏傳佛教同屬於大乘佛教,可我見到的藏地僧人多是不禁肉食的。而一些學習密宗的人,似乎也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還有素食者無法修氣脈明點之說。不知對這個問題怎麼理解?

答:梁武帝根據《涅槃經》、《楞伽經》等諸多教典,出於悲心而著有《斷酒肉文》四篇,主張僧尼應一律戒葷茹素,並自此之後使吃素成了漢地廣大出家眾都必須遵守的一項制度。不僅出家人要遵守食素之規,很多在家居士也紛紛效法,他們要麼選擇終生,要麼選擇在某些特定時段內吃素戒肉,凡此種種優良傳統都是非常值得歎隨喜的。儘管梁代以前的漢地佛教徒,未必將吃素定為人人都得遵照執行的規則,但無論如何,堅持素食的修為實在值得每一個大乘修行人讚歎、稱揚。

至於說到藏傳佛教教義對待吃素的態度,首先必須聲明的一點是:藏傳佛教從未提倡、褒揚、讚歎過吃肉的習慣,更嚴厲禁止藏地的四眾弟子為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殺生食肉。廣大藏族民眾自從佛教傳入本地區之後,一直是以三淨肉為肉食來源。而且藏地的高僧大德中,提倡素食的也代不乏人,比如喬美仁波切、如來芽、華智仁波切、欽則益西多傑、白瑪頓登等大成就者皆提倡食素且嚴厲譴責了種種殺生罪孽及以血肉供養的陋習,並且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還身體力行、吃素戒葷。而藏傳佛教的創始人蓮花生大師則在其伏藏品《三根本寶燈論》中說:「肉食應次第性斷除,……沙彌和比丘不能吃的肉有:懷孕而死、被殺害、自縊而死、未成熟、被火燒死、溺水而死、山上滾下摔死等眾生之肉及□牛肉、圓蹄動物之肉,乃至血亦如此。欲知其廣大深意應看相關三藏論典。」龍欽心滴的一代傳人智悲光尊者也曾說過:「我們今生當中所食之肉就像嘎達亞那尊者在化緣時所觀察到的一樣,皆是前世父母之肉。若是一個正直、有良知的人,對於屠夫所殺害的父母之肉,怎麼忍心吃呢?如果靜下心來思維的話,我們對這些可憐的如母眾生必然會生起猛烈的大悲心。然而某些密咒士卻放逸無度,飲酒啖肉,這和豺狼、鷲鷹已無有差別。」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所謂吃肉是藏傳佛教不共傳承的觀點實乃無稽之談,只不過因藏地地處青藏高原之上,作為存在於世界屋脊上的廣大地區,偏僻的交通狀況使其千餘年來都與外界幾乎徹底隔絕。加之這裏嚴酷的自然條件所限,諸如高海拔、高溫差、缺氧、嚴寒、永久凍土層等因素的影響,使得適宜於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農作物少而又少、數量可謂微乎其微。在這些不利因素的制約下,藏族人依然以青稞、糌粑作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來源,在沒有蔬菜、穀物的情況下,部分藏人才開始食用有限的肉食,因自然條件已無法讓他們再做出別種選擇。

但有一點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那就是對任何一個問題的分析都不能把它簡單化,特別是當這個問題本身就已是千頭萬緒、錯綜複雜時,更不能以偏概全、輕下斷言。做出判斷是容易的,但這個判斷能在多大範圍內適用就另當別論了,對吃肉、吃素的問題也應如是分析。一個明顯且基本的事實是,就全世界範圍而言,除了漢地以外,大多數信仰佛教的國家和地區,比如不丹、斯里蘭卡、泰國、尼泊爾、日本等地,基本都是葷素雜食,並無吃素的明確要求。漢地的素食習慣當然是值得讚美和隨喜的一個好傳統、好習慣,但我們絕對不能因了這些地方的佛教徒吃肉就把他們擯出佛門,並進而誹謗說他們信奉的都不是佛法。每個地區、每個人的具體因緣都不可一概而論,更何況對藏傳佛教的某些修行者來說,他們的種種行為自有其本身的深深密意,未達到他們的修證境界之前最好不要妄自揣測、輕下斷言。

許多密宗修行人在吃肉前都會以大悲心攝受所行,他們以念誦咒語的方式回向、超拔與自己有特殊因緣的眾生;有些大成就者則以普通人無法揣摩的心地食肉,比如那若巴經常都要吃魚、漢地的濟公和尚也吃過狗肉。作為凡夫的我們對此等行為還是少評議為好,因對一個證悟者而言,什麼行為方式都可以成為他大作空花佛事的載體。

不過就一般狀況來說,少數修學密宗之人把吃肉看成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之舉,這只能表明他們根本不懂密宗教義,也不理解高僧大德們方便示現的密意。尤其是近年以來,隨著藏地與外界交往的增多,越來越便利的交通使藏區的蔬菜、糧食品種愈加豐富。在這種情況下,已有非常多的密法修行人選擇了素食,這真令人倍感欣慰。

既然諸佛菩薩已在《大象力經》、《大雲經》、《涅槃經》、《指經》、《楞伽經》、《善臂請問經》以及中觀等經論中廣說了吃肉之過,同為大乘法門的密宗當然不會視而不見、裝聾作啞或故意找藉口為自己辯解。只是希望人們都能本著全面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比如《梵網經》中就將食肉列為四十八輕垢罪之一,並非是根本重罪,故對此問題還需從長計議。於此有興趣者不妨深入經藏,以資借鑒、參照。

還有「素食者無法修氣脈明點」之說,更屬言之無據。密法中主要是《時輪金剛》等續部著重強調氣脈明點的修煉,但就在《時輪金剛大疏·無垢光疏》中,食肉的現象被重點遮止;甯瑪巴的許多講述大圓滿修法的論典同樣遮止吃肉;另外據我所知,別種教派的論典中也未見有此說。以修氣脈明點來為自己的吃肉找藉口、找理由等做法,在密宗中沒有任何教理依據,也不可能符合密法教義。

藏地某著名上師曾在近萬名聽法的四眾弟子前,廣講吃肉的種種過患。受其感召,當時發願吃素的弟子有數百名。再開法會時,給僧眾供齋的飯食已改為以素食為主。藏地某著名堪布也一直讚歎吃素的好習慣,並多次對眾人講過,藏傳佛教有許多不共的非常珍貴且有價值的傳統,但食肉顯然並不包括在內。吃肉對藏族人來說只是一個由自然條件影響下的飲食習慣,來藏地求法的漢族弟子,最應該留意的是無上密法的真正精髓,而不應是藏地的飲食習慣與傳統。漢族修行者最好能保持他們原先在漢地時的素食習慣,特別是在當今這樣一個殺氣沖天的世界大氣候下,我們更應該做慈悲與智慧的信使與先行者。

同為大乘佛法流布的地區,在對待素食與肉食的問題上,觀點、看法並不盡相同,但這並不妨礙各個地方、各種流派相互之間的互通有無、圓融無礙。

佛教是以慈悲為本,禁止殺生的宗教,從道理和禁戒的角度上說,不應該吃眾生的肉,應該吃素。不但修顯宗的人應該吃素,修下三部密,特別是修觀音、度母法的,按續部禁戒藏傳佛教也要求吃素。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中反復勸告我們:

「諸惡業中,唯殺最重。普天之下,殆無不造殺業之人。然則食肉吃素一關,實為吾人升沉,天下治亂之本,非細故也。其有自愛其身,兼愛普天人民,欲令長壽安樂,不罹意外災禍者,當以戒殺吃素,為挽回天災人禍之第一妙法。」(《(正)勸愛惜物命說》)

「須知水陸飛潛諸物,同吾靈明覺知之心。但以宿業深重,致使形體殊異,口不能言。觀其求食避死情狀,自可悟其與人無異矣。吾人承宿福力,幸生人道,心有智慮。正宜敦天父地母,民胞物與之誼,以期不負人與天地並名三才,以參贊天地之化育。俾民物各得其所,以同受覆載,同樂天年而後已。倘其不體天地好生之德,恣縱自己饕餮之念。以我之強,陵彼之弱。食彼之肉,充我之腹。必至一旦宿福已盡,殺業現前。欲不改頭換面,受彼輾轉殺食,其可得乎。況肉食有毒,以殺時恨心所結故。故凡瘟疫流行,蔬食者絕少傳染。又肉乃穢濁之物,食之則血濁而神昏,發速而衰早,最易肇疾病之端。蔬係清潔之品,食之則氣清而智朗,長健而難老,以富有滋補之力。此雖衛生之常談,實為盡性之至論。因俗習以相沿,致積迷而不返。須知仁民者必能愛物,殘物者決難仁民,以習性使然。是以聖王治世,鳥獸魚鱉咸若。明道教民,黏竿彈弓盡廢。試思從古至今,凡殘忍饕餮者,家門多絕。仁愛慈濟者,子孫必昌。始作俑者,孔子斷其無後。恣食肉者,如來記其必償。祈勿徒云遠庖,此係隨俗權說。固宜永斷葷腥,方為稱理實義。」(《(正)寧波功德林開辦廣告》)

「或曰:鰥寡孤獨,貧窮患難,所在皆有,何不周濟。而乃汲汲於不相關涉之異類,其緩急輕重,不亦倒置乎哉。答曰:子未知如來教人戒殺放生之所以也。夫人物雖異,佛性原同。彼以惡業淪於異類,我以善業幸得人身。若不加憫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盡,彼罪或畢。難免從頭償還,充彼口腹。須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殺業所感。若無殺業,縱身遇賊寇,當起善心,不加誅戮。又況瘟疫水火諸災橫事,戒殺放生者絕少遭逢。是知護生,原屬護自。戒殺可免天殺、鬼神殺、盜賊殺,未來怨怨相報殺。鰥寡孤獨,貧窮患難,亦當隨分隨力以行周濟。豈戒殺放生之人,絕不作此項功德乎。然鰥寡等雖深可矜憫,尚未至於死地。物則不行救贖,立見登鼎俎以充口腹矣。又曰:物類無盡,能放幾何。答曰:須知放生一事,實為發起同人,普護物命之最勝善心。企其體貼放之之意,中心惻然,不忍食啖。既不食啖,則捕者便息。庶水陸空行一切物類,自在飛走游泳於自所行境。則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謂以天下而為池乎。縱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則無量水陸生命,得免殺戮。況不止一人乎。又為現在未來一切同人,斷鰥寡孤獨貧窮患難之因。作長壽無病、富貴安樂、父子團圞、夫妻偕老之緣。正所以預行周濟,令未來生生世世,永不遭鰥寡等苦,長享受壽富等樂。非所謂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審思之,戒殺放生,畢竟是汲汲為人,抑止汲汲為物,而緩急輕重倒置乎。」(《(正)極樂寺放生池疏》)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輪迴六道,互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互生。互為怨家對頭,循環報復,互殺。佛於諸大乘經中,屢為勸誡,而見聞者少。即得見聞,而信受奉行者更少。於是佛以大悲,現諸異類,供人殺食。既殺之後,現諸異相。俾一切人,知是佛現,冀弭殺劫,以安眾生。如蛤蜊、蚌殼,牛腰、羊蹄,豬齒、鱉腹,皆有佛棲。驚人耳目,息世殺機。載籍所記,何能備述。未殺之前,均謂是畜。既殺之後,方知是佛。是知殺生,不異殺佛。即非佛現,亦未來佛,殺而食之,罪逾海嶽。急宜痛戒,庶可解脫。須知人物雖異,靈蠢互形。蠢人識暗,靈物智明。五倫八德,固不讓人。其誠摯處,比人更深。敢以我強,殺食其肉。致令未來,常受人食。歷觀史籍,自古及今,凡利人利物者,子孫必定賢善發達。凡害人害物者,子孫必定庸劣滅絕。」(《(續)物猶如此序》)

「念佛之人,當吃長素。如或不能,當持六齋,或十齋。【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為六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為十齋。遇月小,即盡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為三齋月。宜持長素,作諸功德。】由漸減以至永斷,方為合理。雖未斷葷,宜買現肉,勿在家中殺生。以家中常願吉祥,若日日殺生,其家便成殺場。殺場,乃怨鬼聚會之處,其不吉祥也,大矣,是宜切戒家中殺生也。」(《(續)一函遍覆》)

附:「見性成佛」這句話怎麼理解嗎?

「見性成佛」這句話並不完整。應該說,「見性」是成佛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足條件。因為成佛必然見性,見性未必成佛。理由是:

(一)「見性」就是指明見諸法性空之理,「性」指人和萬物的本性。這種本性就是空性,如六祖《壇經》所說:「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這種「見性」成就,在見道位就可以獲得,見道也稱見真性之道。但見道只能破斷見惑,斷不了深層的修斷煩惱、所知二障303,要成佛,在見道的基礎上還要經過十地304修道。

(二)「見性」的「見」是指智慧正見,它只是成就佛的斷、悟智慧法身的因緣,而不是報身、化身的因緣。所謂成佛,不但要有斷、悟法身成就,還必須要有報身、化身成就。這報、化身的因緣是施捨、持戒、修忍等廣大利益眾生的福德資糧,如果修不夠色身因緣福德資糧,雖然見性,也永遠成不了佛。這是一切大乘經論所持的同一觀點。

(三)聲聞、緣覺二乘305的證道者,也能得到見性成就,否則就成不了四聖果。但如果二乘人要成佛,還必須從大乘資糧道修起,修得福慧雙資糧圓滿後,才能成佛。所以說,「見性」只能成半個佛。修福慧二種資糧,成就佛的色法二身,這是大乘佛教的共同規律。

附:有人說「佛經是文字般若,對開悟沒有作用。」這種說法對嗎?

文字般若是指佛經和一切講解般若義理的佛法論著和說教言論;道般若是指修證般若的實踐過程、五道306、十地等;實相般若是指佛陀獨有的遍及一切的最高智慧。文字般若猶如地圖和地理知識,既不是行走和實踐,也不是達到目的地的真景實物的感受。但如果不掌握地理知識,沒有地圖,怎麼確定方向、距離、路線?怎能保證不入歧途而順暢到達目的地?文字般若和言教雖不是真般若智慧,但都是開發、培育真智慧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輕視或放棄文字般若,等於想去大海彼岸的人輕視船筏一樣的愚蠢。

在學佛法的過程中,聞、思、修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龍樹在《致國王書》中說:「合理的聞思,使驅入正修。」學佛是一種改變思想認識,改造心理,提高品德素質,開發真善智慧的一個自我完善的系統工程。學佛不能單靠盲目的信仰和熱情,要靠聞、思、修的智慧和相應的實修行為。學佛的修煉實踐要依靠複雜高深的知識素質,這種知識不是來自神靈的啟示,也不是來自不學無術的盲修瞎煉,而是來自合乎規律的聞思途徑。聞指聽聞講經說法,或閱讀經、論等,思指反復思考聽或讀的內容,修指實踐、落實所聽、所讀、所思的佛法。通過合理的聞思修可以生出聞得智、思得智和修得智等三種智慧。這三種智慧之間具有因果關係,即修得智生於思得智,思得智生於聞得智。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正確的聞得智和思得智,也將不會有正確的修得智。因此,對真正學佛的人來說,在聞思修三個環節中缺乏任何一個環節,也實現不了解脫、成佛的願望。

57、什麼叫傳承?傳承共有哪幾種?

傳承是佛法的師、徒口耳相傳,一脈相承,從未間斷的法脈傳遞系統。主要有戒脈傳承,經學傳承,灌頂隨許傳承等。經學傳承又分經論閱讀傳承和講解傳承。如《菩提道次廣論》,有三個經學傳承:一是佛陀、文殊、龍樹一脈相傳的深密正見傳承;二是世尊、彌勒、無著一脈相傳的廣大菩薩行傳承;三是持金剛、文殊、大勇金剛一脈相傳的修習加持傳承。這三個純真無瑕的菩提道經學傳承,傳到了宗喀巴大師,大師將以上三個法流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寫出了曠世之作《菩提道次第廣論》。傳承必須是口耳相傳,不能用文書相傳,也不能由不具備傳授資格的他人代替。傳授戒律的戒師,也必須是戒行清淨,具備戒體307的僧人。有破戒行為的任何人都沒有傳戒的資格。灌頂上師除具備從持金剛以下代代具德上師傳承未斷的法脈外,還要具備修持實踐和作金剛上師的「雙十」條件(參見:善知識的標準)。經、論閱讀、講解,也要有嚴格的師傳,不能望文生義,任意理解,隨意發揮。否則,就成世俗見解或個人的「我見」,不成其為真實、正見的佛法。

附:「閉關」是什麼意思?

「閉關」是身居密室,集中時間修煉的一種方式。閉關的要求是身居密室或深山岩洞,斷絕會客,清淨眼耳等六根,集中精力修持瑜珈行308、觀想、誦咒或念佛等,完成規定程式,獲得相應成就。從閉關時間分,有七日到二十一日的「日關」,有一月到五六個月不等的「月關」,還有一至三年的「年關」。在閉關環境分,有在不見光的暗室中修的「黑關」,和露天陽光下修的「白關」;有室內修的「內關」,和野外鷹葬場、泉頭等處修的「外關」等等。

58、「命由心造」這句話符合佛教的觀點嗎?

這句話不完全符合佛教的觀點。佛教認為,人的身世命運是自己的業力形成的。「業」指行為、語言、心意的造作,人的行為受思想意識的支配,從這個意義上講,思想意識即「心」在造業上起主導作用。但「心」在造業過程中起動機的作用,若只有思想動機,沒有行為、語言的實際行動,就構不成造業行動,如有殺人心和行淫心,不等於殺人、行淫,也構不成比丘的毀墮犯戒行為。「業」是「惑」與「行」結合形成的,雖有感(思想意識),若無行(實際行動)造不了業。如未破除思惑309的登地菩薩310,雖有思惑,但有真智護持,不產生造業的行為,故不會形成業力轉世和墮落。「命由心造」,若只從字面含義理解,還會造成「心能改變現時命運」的誤解,實際上光靠心想是改變不了命運的。若靠心的想像、意念能改變命運的話,處在饑寒中的人,心想得到衣食就該得到衣食,窮人心想金錢就該得到金錢,這真能辦得到嗎?所以「命由心造」這句話,若無合理解釋,就會變成空想主義的同義詞。

59、有人說:「三法印乃小乘,大乘只一法印。」這話對嗎?

「法印」如皇帝的印信,表示一種不變的原則和絕對的權威。在佛教中有一法印,三法印,四法印的說法。一法印指「萬法性空」的空性法印,藏傳佛教中的「大手印」,也指此意。四法印是:諸行無常印、有漏皆苦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三法印,是將四法印中的前二印合而為一稱諸行無常印,加上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共稱三法印。密法中的「法印」、「四印」等有不同的含義。但在顯宗經典中出現的法印,不出上述諸類。

在佛經《律經》中有「三法印」,但以此斷定「三法印是小乘教的」,是十分錯誤的說法。在《大乘經莊嚴論》中,明確提出「四法印」並對四法印義作了詳細的論述。歷代大乘佛教善知識,都將四法印看作區別佛教和外道的最主要的判斷根據,即凡承認四法印者為佛教徒,不承認四法印者為外教徒。所謂的「一法印」即「性空法印」,和四法印中的「諸法無我印」意義相同。如果說,大乘佛教只承認「一印」而不承認其他「三印」的話,就等於說「大乘教不承認諸行無常苦諦,不承認涅槃滅諦」。不承認「四諦」,也能算佛教嗎?所以,所謂「三法印乃小乘,大乘只有一法印」的說法,既無佛經根據,也違背一切大乘經論。

60、先人回來報夢或附身,是真有其事嗎?

在先人往生後頂多七周,他的心識及中陰身早已依隨業力而投生於六道的其中一道了,絕不可能回來報夢或附身。上述報夢現象,可能只是你對先人思念或偶爾發夢而已。凡夫並無控制夢境的能力,所以在夢中什麼都可能出現,並不為奇。如果並非上述情況,則可能是餓鬼道的眾生或「非人」眾生以迷惑冒充的方法,企圖騙取你對它們作供養。至於附身現象,有可能只是精神病所致,也有可能是「非人」等眾生為求供養所作之把戲,這亦並無新奇之處。如果你明白輪迴的教法,便不會被這些現像所迷惑。

附:為什麼在信佛的人家中有時也會有鬼靈作崇呢?

「非人311」等眾生哪里都有,在信佛的家庭中,甚至在寺院中,也一樣會有它們的存在。認為它們怕見到佛像的想法,只是民間信仰的誤解而已。它們與你一樣是六道中的眾生,你見到佛像不怕的話,為什麼它們就會畏怕佛像呢?你是一個三寶弟子,而且還自稱為大乘弟子,那麼你就不須畏怕「非人」,也不應以嗔心或敵對的心態對待它們,反而應該以慈悲心處待任何眾生,包括「非人」在內。如果你心中真的對三寶一心依止,是不可能受到「非人」加害的。即使它們及任何眾生對你傷害,那不過是你過往世所造下之苦因現在成熟結果而已。如果沒有痛苦的種子,是不可能遇上痛苦的果報的。要完全脫離眾生的加害,就必定要停止造惡因,例如傷害眾生及嗔心等。歷史上有很多真正生起了慈悲心及菩提心的大師,連老虎、大象及毒蛇等畜牲及「非人「等都樂意與他們親近,完全不會加害,這就是因為這些大師心中再沒有嗔心存在的緣故。又有些人以為家中的「鬼」就是死去的親人或曾住在該處的人之鬼魂,這是不符合佛法,及對輪迴的誤解。它們只是餓鬼道的眾生或「非人」等眾生,並不是死去了的親人在死後仍在住處流連。人在死後會經歷一段中陰時期,其間不超於四十九天,然後就會投生六道中的其中一道,並不會如民間迷信所說永遠流連於前生居處。

61、如果有鬼靈等加害作崇,應該怎樣去處理呢?

這些「非人」只不過是六道中的眾生,並無太大的能力,也不值得你去畏怕。它們既然也是有情眾生,你就要以慈悲心去對待它們,不可以傷害它們。只要你對三寶依止的心堅定,「非人」是不可能加害你的。慈悲心與依止三寶的心,是兩種有效的對治「非人」之方法。「非人」沒有能力加害一個對三寶有依止心的人,也不能傷害真正有慈悲心的修行者。為你說一個故事:一個小賊有一天見到施主送了一塊貴重的布料給一位僧人。小賊在半夜潛入僧人隱居的地方,但卻被僧人捉住而重重打了三棍,打第一棒時僧人口中念著:「皈依佛」,打第二棒時喊著: 「皈依法」,打最後一棒時就嚷著:「皈依僧」,然後僧人就把小賊放走了。這個小賊在走過一條有很多猛厲」非人」流連的渡橋時,悻悻然地自言自語:「幸好佛教中只有『皈依佛』、『皈依法』和『皈依僧』這三種皈依,如果多幾個『皈依』的話,我肯定會被打至慘死!」。這條渡橋附近一向有很多「非人」流連,常有欲過橋者被「非人」殺死,但這些「非人」不但未能加害小賊,反而因為他不經意地誦念三皈依之力量,整晚都不能過橋。由此可見,不經意地誦念三皈依已令「非人」不得加害了,何況至心地依止三寶呢!在遇上「非人」加害的時候,也可以在早上恭誦《般若心經》九次及多誦三皈依。如果問題十分嚴重,乃至真的威脅到家人的生命安全,可以請高僧大德加持修法以解決問題。

附:有人說在夜晚誦經會召鬼靈,這是否正確的見解?

這是絕對不正確的民間迷信。世間上有很多「非人」及其他我們肉眼不能見到的眾生。它們不會因你誦經而特別前來,也不會因你誦經而回避。「非人」等眾生只不過是六道中的一些眾生,就與我們見得到的畜牲及人類一樣。它們來來去去,與你誦經與否是並無一絲關連的。「非人」只是眾生中的一份子,我們要以悲心對待它們,但不須懼畏它們。正如畜牲道的眾生一樣,有些野獸可能對你作出傷害,有些則十分馴良,「非人」也不過如此而已,並無特別可怕之處。有些 「非人」有能力加害我們,而且也有惡意;有些則有惡意而無能力;有些既無能又無惡意 ... 這與人際關係的分別並不太大。修法的人,即使遇上了「非人」,也要以慈悲心善待,而不是以對立的嗔心或畏懼的心對它們。某些大德高僧,或許因著某些因緣,在修持時會召請「非人」前臨而施以加持。但如你我是凡夫,則無能力召請它們,也無能力避開它們,所以並無顧慮的必要。

62、在民間信仰中,有時會見到乩童有佛陀附體或問米姑請來祖先的魂魄附體,與陽間的人對話,這些是不是真的呢?

這類民間信仰不單在漢地盛行,在西藏甚至西方的先進國家也都有類似的靈媒。佛陀等聖眾絕不可能附在凡夫的身上與人溝通,他們也並非呼之則來、揮之則去,任靈媒差遣的。如果佛陀有必要與凡夫溝通,也必定不需經過這樣的媒介途徑。佛陀就是有圓滿力量者,他不需依賴凡夫的協助,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但在六道中,有一些眾生的確有少許神通能力,他們有時會附在某些人的身上,藉而得到一些利益。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或許冒充聖眾的身份,以欺騙無知的信眾。至於祖先附身的情況,我們要知道人在死後便會投生於六道中的其中一道,其轉生的中間過程稱為「中陰」,頂多也不過七個星期,此乃佛陀所親說的。我們的祖先死後,不可能全都變為鬼魂,日夜無所事事地等著靈媒召喚。即使祖先墮入了餓鬼道,也並不代表他們必定記得前世的事情,而且也不一定能在人間自由穿插。上述的情況,相信有很大部份屬於騙局。但也的確有一些餓鬼道的眾生是有少許神通的。它們並非我們的祖先,但它們以它們有限的神通能得知我們祖先在生時的一些情況,所以能冒充為我們祖先而博取我們的同情及信任,從而求取欲需的物品,這種情況在西藏也曾發生過。總而言之,如果我們明白佛陀等聖眾的功德及六道輪迴的教法,便不會被這些靈媒騙上(有些靈媒本身也是被騙的受害者,以為自己真的有佛陀附身)。我們修行的人,要依靠正信的書刊及正信的見解,不要隨便見到、聽到什麼便盲目地相信,否則吃虧的是自己!

63、有些人自稱能魂遊淨土,也能帶別人靈遊淨土,這是否真的?

這當然不是真的。有些有很深證312量的修行者或許有這樣的能力,我們凡夫卻絕不可能在淨土中自由來去。佛教中絕對沒有這樣的說法,它可能是外道信仰或民間術士的說法吧?在一些原始信仰中,術士能以各種方法,例如由「非人」協助,令人誤以為到了某些地方或見到某些情景,這只是幻術或「非人」的神變能力而已,就如幻術士能夠變出老虎及大象等在你面前一樣,這不是你真的到了佛陀的淨土。佛的淨土只能以修持而達至,不是靠凡夫帶領或念幾句咒就能自由往來的。以上說法顯然只是民間的迷信及騙人的勾當,並不符合佛法之觀點。

64、有些人能見到佛與菩薩等,甚至能與之溝通或得他們之放光加持。為什麼我誠心禮佛多年,卻從未見過佛陀呢?

這些情況根本不可能是真的。凡夫並無能力見到佛陀等聖眾,因為我們的眼睛被業力所覆蓋染污了。有沒有真的「見佛」或「得佛加持」很容易判斷,如果你的悲心、慈心及智慧等突然增長了,或嗔心及煩惱等自然消退了,就是得到了加持。否則的話,不論你見到什麼放光,若你的心沒有改變,則肯定並非「見佛」 或得到加持。佛法修的是內心。修行有沒有成績取決於你的心有否改變向上,並不取決於靈異現像。如果你的心改變了,即使沒見到什麼,也可說是已得加持及 「見佛」。如果你的心並未改變,即使天天見似是佛光的現象,又有何意義呢?這些現象並無真實性,你亦不需追求「見佛」或「得佛放光加持」。修持的人若不修內心而只懂追求外在的異像,是本末倒置了。

附:最近報章流行談論特異功能,到底這是不是真有其事呢?

如果說「特異功能」是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那是肯定有這一回事的。有些人並無宗教信仰,但由於宿世因緣,他們雖然生而為人,卻保持了往世的一點能力,所以便能做到常人不能的事情,這並非說他們的前生肯定是修持佛法或外道的。在六道中,有很多眾生本來就有人間眾生沒有的能力,能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在你的過去生,生為天界、餓鬼或修羅道中時,也一樣能做到一些你現在會視為奇妙的事。有很多常人能做到的事,其他道的眾生卻做不到,這並無奇妙之處。在你死後處於中陰階段時,也能穿牆過壁,這也並不神奇。有些人在轉生時,因為某種因緣,仍然保持了少許前生在其他道的時候之能力,所以便能做到你我不能的事。也有些人在前世是修持佛法或外道的人,這生中保持了一些前世曾經成就的神變能力。即使並非天生有這些非常能力,我們亦可以透過修持佛法或外道而成就這種能力。在外道中,例如西藏苯教及印度的婆羅門教中,有很多修煉出非常能力的方法,其中一些是來自自己對外在世界的控制能力,也有些由禪定而出,又有些由驅使「非人」而達致常人不能做到的事。在佛教中,可以依靠修持某些法門而成就非常能力,也可由禪定而生出神通,也有並不刻意修持神通,依共通法門修至有成而自然生出神通的情況。神通並無值得你去讚歎的地方,只要修持某些佛教法門或外道,三個月內便可成就一些小神通。正信的佛教徒希求得到慈悲心及菩提心等證悟,並不稀罕這些世間的小能力。

65、一個人如果擁有神通,是否代表他的佛法修持就很高呢?

神通有很多種。在佛法修持上,可以因禪定而產生神通,可以因慈悲心而生神通,可以因信心而生出神通,也可以因專修而得到某些神通。在修持無上瑜伽密部的圓滿次第時,也會自然成就神通。然而,神通並不限於佛法修持者才會擁有,所以並不一定代表修持的境界。在六道眾生中,有一些就擁有大神通力,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有任何的修持。在餓鬼道中,其中一些能憶知自己的過去生;某些畜牲道的眾生,有身形變化的能力;生於天界的眾生,比起生於人間的我們,也具有很大的力量;但這些眾生卻未必有任何修持,而且他們與我們一樣都是困於六道中的凡俗眾生。生於人間的眾生,有些天生就具有旁人沒有的能力,也有人靠修持外道咒術、禪定或邪術而得到某些力量。在東南亞各文化的外道中,有很多方法可以令人修出一些小神通,但這些根本並不能算是真正的修持,更不是佛法上的法門。此外,一個普通的人在死亡後的中陰階段中,也自然會擁有某種程度的神通,例如可以憶記過去生及穿牆過壁等。由此可見,神通並非修行人的「專利」,即使普通的眾生,包括某些畜牲道的眾生,一樣可以有某程度的神通;透過外道的法門,任何人也一樣可以得到某些小神通。然而,在佛法上來說,這些神通並沒有任何真正的意義。神通的作用是很有限的,頂多只能為今生帶來一些小利益,但對未來生及成就佛境來說,是沒有什麼實際幫助的。在現今末法年代,有很多人標榜神通,又硬把神通與佛法扯上關係,其實他們所教的卻並非真正的佛法,所以大家必須謹慎地去分辨抉擇。對正信佛教弟子來說,有沒有神通是不重要的。沒有任何非凡外在的能力,不代表自己的修持不好;擁有這些能力的人,也不一定就有修持境界。佛法稱為「內明」,作為修持正法的人,修持的成功與否應取決於出離心、慈悲心、善心及菩提心313的生起與否,與是否擁有神通並無直接關連。如果修持的目標是追求神通,基本上就與某些外道思想無異,故此就不能說是在修持佛法了!

附:神通是不是修煉成就的標誌?

神通有先天性的和修煉所得的兩種,前者如生來就有的兒童的特異功能,和許多動物的本能性的特異感覺功能之類;後者如修煉禪定314、瑜珈315產生的五眼、五通之類。神通佛教有,而且瑜珈外道,如印度教,道教,氣功也有。不但佛菩薩和佛門禪定修士、密宗成就師有,而且惡魔外道、歪門邪道之士也有。因此,一般世間神通是人和動物共有、佛、魔、正、邪共有的現象,只有超越世間的神通316,才是佛門獨有的神通。高級神通都是修煉禪定的結果,是連續多少世修煉的結果。對佛門來講,神通只是一種度化眾生的手段,不是追求目標,而且一般的神通也證明不了具神通者的證悟層次和德性層次,正如阿底峽尊者說的那樣:「若無菩提心,不修福德資糧,只修神通,避免不了墮地獄、轉畜牲道的惡運。」佛門戒律,嚴禁宣揚神通,更不允許把神通當作撈取金錢名利的資本,和宣揚自己、滋張驕傲虛妄心的手段。如果把神通用在上述這些不正當的方面,就會遭到下墮地獄,轉生畜牲道的報應。當今世上,無論是真神通,假神通,很多都是用在嘩眾取寵,撈取金錢名利的不正當行為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多一份神通,就多造一份惡業。

附:佛教徒應該修證神通嗎?

先向你說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個兄弟,他們相約去修持,但二人修持的內容並不相同。在很多年後,兄弟在一起渡河。兄長花了五毛錢買票渡河,弟弟卻想表演一下他苦練多年的成績,便以神通在河面上走過,在對面岸上得意地等兄長的船泊岸。在兄長上岸後,弟弟很自滿地問他:「我的修持可說是很有一點用處吧?」,兄長卻拿著手上的船票向他說:「你的神通與這張船票的用處一樣。你花了這麼多年修持,就為了節省這五毛錢嗎?」。正信的三寶弟子並不稀罕或希求神通,因為神通對未來生並沒有真正的益處,所謂神通不敵業力。對大修行者及菩薩眾來說,他們能以慈悲心配合神通力救度眾生;對你我一輩凡夫來說,神通卻是無意義的,所以不需去希求。花時間去修持神通,只不過是在浪費人生,倒不如好好修持出離心、慈悲心。

66、如果遇到自稱已經開悟成佛的人,我們如何去判斷真假?

你毋須判斷,這肯定是假的。如果你遇上佛陀,你自然會知道,因為佛的身、語、意功德是顯而易見的。他不需要說什麼,你自然會知道他是佛陀。要自己宣稱是佛的人,肯定不會是佛。佛的聖身有無量功德,可以化身千萬,你可以叫這個人也顯示證明一下。佛的聖語有六十妙音,不論坐近坐遠都能聽到佛的開示,而且是以你能理解的語言聽到,不需要傳譯,你也可以請這個人示範一下。佛的聖意是遍知的,你可以把全世界的沙都各取一點放在杯中,佛可以分辨出哪一粒沙來自哪里。這些功德能力,在世上誰能做得到?只要你好好依止一個具資格的師長,並且視他為佛,便會得到佛之加持,所以毋須去追求依止這些江湖騙子,否則到頭來吃虧的是自己。

67、佛教是主張無神論的嗎?

如果硬要把宗教分為有神論與無神論的話,佛教較偏近無神論的一方,但卻並不是一般的無神論觀點。佛法開示宇宙由眾生共業而生,並不相信有一位至高無上的神靈主宰及創造一切。佛法並不認為宇宙由佛陀所造。如果宇宙由佛所創,他會創造一個完美的無苦世界,宇宙絕不會是我們現在身處其中的六道輪迴苦海。佛法不同意有一個至高的神靈之存在,也不認為宇宙由這神靈所創,所以並不屬於有神論。佛教卻認為六道中有一種眾生住於天界,他們的福報比人類高得多,神變能力也高於人類,但他們亦只不過是六道眾生之一種,天界亦非佛教徒心中的目的地。因為佛教認為六道中有這一類眾生,所以佛教又並非屬於無神論。佛教所認同存在的「神」,只是眾生的一種,並不是如其他宗教中所視為創造一切及主宰一切的至高神靈。大乘佛法的修持並不為生於天界,也不為討神靈的歡心或救贖,而是為了要利益眾生,包括六道中的天界眾生。嚴格地說,佛教不能說是「有神論」或「無神論」,亦肯定不屬於「多神論」宗教。

附:有人說佛教是「無神論」,但佛教中有眾多神、佛,對此問題如何解釋?

「有神論」和「無神論」的所謂的「神」,不是指一般的神,而是指作為世界本源的「精神實體」,或「創造世界」、創造人類的大梵天、濕婆、上帝之類的神,是掌握世界成毀和人類苦樂命運的神。佛教不承認作為世界本源的精神實體和創世造物主的存在,主張業力創業,就此而言,佛教的基本精神屬於無神論,「業」指行為、語言、心理活動,指人類的各種活動,即意識支配下的活動。眾生共同的環境器世界317是共同的業力形成的,個體的五蘊318之身是各自的業力形成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的環境和生命均屬業力的造化,故說「三界唯識」。「三界唯識」的「識」是指眾生的「意識」,因為造業離不開意識,所以,只說業的主體意識,不說業力——這是中觀家對「三界唯識」這句話的解說,唯識宗對「三界唯識」這句話有不同的理解。但若過分誇大意識的作用,就會滑向外道的「神我319觀」和「絕對精神」的錯誤的深淵。

佛教中有無數的佛菩薩和諸佛菩薩化身,也有眾多欲界、色界、天人、阿修羅、無色界天、餓鬼道眾生、藥叉、世間眾神、幽靈等等。有的可見,有的肉眼不可見。這類生靈構成了非人類的隱形生靈世界,其中除佛菩薩的化身外,都是眾生。有的人不承認肉眼看不到的事物的存在。如果他們這種看法正確的話,非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宇宙線、電磁場、引力線、只有頭髮絲的億萬分之一的基本粒子群、四維以上的空間等,都要統統否定,這豈不可笑?

68、很多人說小乘是低級的佛法,所以大乘行者不應修持,這是對的看法嗎?

輕視任何部份的佛法,都是極不善的心態,而且會有嚴重的果報,這是佛陀所親說的。小乘的修持基於出離心,透過修證人身難得、生死無常、六道之苦等教法而成就厭離生死苦海之出離心,依靠皈依、因果及空性見等修持而成就解脫,這些教法皆為佛陀之金口親說。如果說這些教法低級,就正是輕視佛陀的開示,也就是貶謗法寶。小乘道上的修持項目是大乘道的基礎。難道大乘行者不需要證悟人身難得、生死無常等佛法嗎?難道大乘行者就不依靠皈依法門及因果教法嗎?還有十二因緣與四聖諦等也都屬於小乘道上的教法。大乘行者要發為利一切眾生願成佛的菩提心,若對眾生之苦沒生起慈悲心,如何能生出不顧一切地利益眾生的菩提心?但如果對自己處於六道之苦都不畏怕厭惡,哪里會對同在六道中的眾生之苦生起悲心呢?由此可見出離心乃悲心及菩提心之前行基礎。沒有小乘共道的基礎,就不可能真正入於大乘之修持。大乘行者雖然並不以自己的解脫為修持目標,但卻需要大小二乘的共通教法方能成就;我們以持戒為行善止惡的一種方法,其中大部份戒律也是出自小乘教法的。我們雖自稱為大乘弟子,但卻未真正具有菩提心,甚至連圓滿的小乘出離心也未真正生起,所以千萬勿自以為是大乘而輕視小乘的行者。小乘的行者及證道者包括了很多大阿羅漢,貶視小乘行者的人,同時也是在貶謗聖僧寶。

附:女身可以成佛嗎?

女身當然可以成佛!只要能遇上佛法及發心修持佛境,不論男女,一樣可以成就佛境。男身與女身的確存在著某些方面的不同。一般就社會環境情況而言,男性修持往往比女性修行較為有利,譬如說一位比丘可以獨自住在無人的地方清修,對比丘尼或沙彌尼來說,就必須考慮到更多的安全問題。但這些僅是社會風氣環境的外在因素,就成佛之潛質來說,男身與女身並無太大的分別。說女人不可能成佛,並非正確的觀點。在《般若心經》中(註:乃指廣本心經,見宋施護所譯之《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世音大士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樂欲修學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者...」,此經開示大乘的男女行者,若欲修證空性而達至佛境的話,應當如何去修。在這經裏,觀世音明確指出 「善女人」也可以透過修持而成佛;在經末的部份,佛陀對大士之開示作出了明確的印許。佛教中有一尊廣為人尊崇的佛母,稱為「度母」(註:在古代中國稱為「多羅觀音」及「救度觀音」)。度母在無量劫前,是一叫「般若月」的女子。這女子曾發下宏願:要以女身修行,以女身發菩提心,以女身成就佛境,最後更要以女身化現度眾生。她最終果然成就了佛境,被尊為「聖救度佛母」。以上是出自佛陀金口所說的典故。如果說女性不能成佛,那豈不是說佛陀編故事來騙我們嗎?在釋迦佛在世時,已有不少女性成就羅漢境界,這些史實在佛經中有清楚記載。說女身不可能成佛,等於是指控佛陀妄語,也否定了度母及歷劫以來以女身成佛的聖者之成就。

69、佛法教示我們不要執著,那麼積聚功德及智慧是否也是一種不應有的執著呢?

這種見解把佛法概念完全混淆了。佛陀教示我們不要執戀自身、不要有我執、不要執戀世間福樂及不要執萬事萬物為自性實有,這不代表說我們不須執著止惡行善及執著於利益眾生之事業。修持的人總有個動機,這動機可以是不墮三惡道,或是解脫生死,或是為令眾生之利益而要成佛,總不會毫無目的而精進修持的。如果你說不執著行善,不須止惡,那便能成佛的話,可說是顛倒因果教法的邪見。也有人把「空性」完全歪曲誤解了,以為「空性」就是「沒有」。那麼的話,善也不存在,惡也不存在,佛陀不存在,凡夫也不存在,一切都不存在。這是外道思想,並不是佛陀的教法。如果這觀點成立的話,你就毋須理會眾生之死活,也不需行善止惡及修行了,更不需上班及吃飯。

70、有人視地獄為實有,也有人說它是唯心所造,並不真正客觀存在,何者的觀點才對?

地獄、天界乃至整個六道輪迴皆為眾生共業所生,它的存在正如人間世界的存在方式一樣。當整個宇宙進入消失的階段時,地獄便不復存在;在此之前,只要眾生有共業,六道便存在。說它並不存在是不正確的看法。你看不到的地方,不代表就不存在。只要你略作少許惡業,便很快會見到地獄的存在與否了!當你在地獄道中投生時,你肯定絕不會懷疑它不存在!當然,以中觀應成派的空性見去解釋的話,地獄與萬事萬物皆為緣起,並無自性。但即使它是無自性的,並不是說它不存在。你的肉身也是無自性的,但並非不存在。

附:現代醫學常常辯論有關「安樂死」的道德觀念,佛教的觀點是站在哪一方呢?

一個生命在什麼時候完結,是該生命的業力及因緣所生,並不應由另一個人決定。由佛法的角度去看,任何殺生的行為,包括自殺,都是佛陀禁止的不善業。由輪迴的角度來說,一位眾生的痛苦並不限於今生。這些痛苦源自他的過去業力,所以最終也必須一己承擔,旁人是幫不上忙的。即使我們基於慈悲心,把他的生命終止了,並不代表我們就解決了他的痛苦。業力是逃不了的,這些苦報在他的下一生或未來生一樣會再呈現,單單把他殺了並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源,而且還會為他的未來生帶來更大的痛苦。不是說這些人是活該受苦的。我們三寶弟子要培養自己的慈悲心,但慈悲心還要配合智慧才有用處。如果你明白輪迴及業力的規則,便會知道把病人或自己殺死並不能帶來幫助,只會把痛苦增加及拖延而已。以上乃依佛法中輪迴及業力的教法而說。

71、佛法對墮胎有何看法?可以在墮胎後供奉嬰靈嗎?

佛法指出中陰身與父精母血結合時入胎,所以胚胎已是一個有情生命,絕不可加以傷害,否則就是殺生。殺生為十不善業之首,我們常自稱為「佛教徒」,而「佛教徒」的最低定義正是「不傷害眾生的人」。即使嬰兒未出生,由於中陰身已入胎,他也就是一個完整的生命。你不能說因為嬰兒智力有問題或有殘障就加以殺害。世上有很多殘障的人,你有權把他們一一以慈悲為名而殺死嗎?即使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母親不能養育兒子,寧可把孩子生出來交予他人哺育也絕不可把他殺死。不論什麼情況,中陰既已入胎,就代表這女人與腹中生命有過往的因緣,所以千萬不要把他殺害。總括來說,不論什麼情況都不應墮胎,否則就是謀殺生命,此乃佛法之觀點。墮胎是明顯違背佛陀教法的,亦是十不善業之一。供奉嬰靈並非佛教傳統,亦沒有意義,死了的小孩並不會因此而得益。你千萬不要以為在墮胎後供養嬰靈就能補救殺生的業力。如果你把自己的母親謀殺,再供奉她的木牌名字(靈位),是否等於你沒有錯呢?墮胎是殺生,不論社會風氣怎麼想,佛法的觀點就是如此,供奉嬰靈是民間信仰,並不能補救殺生的業力,亦沒有任何效用及意義。在末法中,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進行及同意墮胎,並視之為正常,但作為三寶弟子,要依佛陀的教法奉行,不是依大多數人的意見而決擇。你依止的是三寶,不是社會風氣及大多數凡夫的意見,這一點要常常記著。

72、如果佛陀及三寶真的有無與倫比的力量,為何寺院及佛像又會在戰爭及天災中被毀呢?

佛像等聖物被毀,不代表它們沒有力量。佛法開示無常之理,世間上的一切事物,無不經歷產生、維持及消失的過程,聖物是如此,世俗的人、事及物也是如此。即使本師釋迦牟尼的應化色身,也在二千多年前示現入滅的現像。世界上的聖物,是令眾生積聚福德資糧的福田。眾生能藉著對它們觀仰、頂禮、供養及繞行等修持而積集成佛的資糧。但它們的住世與否,取決於眾生的業力及福德因緣。如果眾生沒有足夠的福德,它們便會不復存在,例如被毀或在天災人禍中消失。拉薩的大昭寺內,供著一尊世上最神聖的佛像。這佛像是悉達多太子十二歲的等身像,依著太子當時的容貌塑制而成,後來傳入漢地,又在漢地文成公主入嫁西藏時傳至拉薩。在歷代的預言中都有述及,即使這尊最神聖的佛像,最終也會沉入地底,自人間世界消失。那是因為眾生之共業所致,我們不再有福德得見這尊神聖的佛像,並不是說佛陀沒有力量保護他自己的身像,也不是諸佛沒有慈悲心的緣故。

附:開了光的佛像就一定要供奉嗎?

佛像並不是佛,但它代表佛陀,所以是眾生積累功德的資糧田。為著你自己的利益,你可以供養、頂禮、觀仰及繞拜佛像。這是為你自己的利益而做的,不是為了佛而做的。佛像只是一塊銅或鐵,並不需要飲食或花、燈等供品;佛陀則是圓滿的覺者,當然也不依靠凡夫的供養維生。供奉佛像好比農夫料理土地、施肥、播種、澆水等等。農夫所做的種種,並不是為了土地能得到利益,而是為了自己能夠獲利。你供養諸佛也只是為自己及眾生之利益而做的,並非因為諸佛有此需要。如果你不願意,不供奉也可以。諸佛有圓滿的慈悲心,又不需要你的供品,所以絕不會因為你不供養而對你生氣,你不須以凡俗眾生之心態去猜度佛陀的心。有些商人把佛像的頭鋸下來做成裝飾品,甚至改為桌燈座等產品,這樣是很糟的行為。不論你是否佛教徒,這樣的行為及這樣地處理佛像是一種惡業因,在未來會引致很嚴重的果報。因果的定律與宇宙的其他定律一樣,不論你是否相信,它一樣會生效。家中放了佛像而不供奉不打緊,但千萬不要毀壞佛像或選購這些被商人刻意毀壞的產品。

附:舊佛像可以買回來供養嗎?

如果是從寺院中因各種原因而流向市面的佛像,例如是被偷出的、被搶盜來的或被寺中不良份子私自售出的佛像,最好是不要去買。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我們不要鼓勵及支持這種不善行為;第二是因為護法的關係。在戒風清淨的寺院,不論有否供奉護法,都會有世間及出世間的護法護持。你的肉眼看不到他們,不代表他們就不存在。這些護法,會用一切力量使佛像最終被交還寺院,他們的威德力量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如果是本屬寺院的珍貴古像,最穩當的方法還是不要買回來供奉。其他來源的舊佛像,可以儘管請回供奉,但應請有資格及知識的法師或僧人,依傳統方法重新裝藏及召請勝住。

73、佛教徒可以經營佛具店及佛像買賣嗎?

皈依了三寶的人,應視一切金、銀、銅乃至紙造佛像為真正如來,不可視為商品而典當或售賣,此乃皈依三寶之各別學處之一。上述尤指販賣如來320以維持生計及糊口,如果並無分毫營利而純以成本供應及以方便他人的心去做,則還可以說得過去。經營其他佛品,例如香、油燈等物品,則絕對沒有問題。現今商業社會有太多奇怪的佛教產品,純粹是不懂佛法或不學佛法的商人自以為是地製造出來的,例如印上經文的香爐、印上經文的茶杯及鑄有佛陀聖像的腰帶扣等,我們應盡可能不售不買這些似乎提倡佛法,實則在顛倒佛法的產品。製造佛像的人,最好不要以此為糊口的職業,只收造像材料成本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是,工匠必須依《佛說造像量度經》或有關論著而塑像,比例及細節要正確無誤,不可憑一己想像而發揮創造。佛經有教導造像的人應如何如法地造鑄佛像,其中並沒說你可以自己憑創意及世間藝術的風格去發揮亂做。如果連我們佛教徒都不依佛語及佛經去做,就不必歎息佛法漸衰了,我們自己就正在令它滅亡。請購佛像的時候,注意不要在不經意中造作言語的不善業。如果賣者索價太高,你靜靜走開就算了,不要討價還價或說出:「這阿彌陀佛不值一百元!」這類的話。在討論評述佛像工藝時,只可以說:「這工匠的手藝不太高明!」而不是:「這觀音實在太醜了!」。你不要以為這些小節不重要,修持的人要連最微小的不善及過失也戒免,最微不足道的小善也不可忽略。

74、佛教的僧尼天天只懂得念經,不事生產,豈不只是社會的「寄生蟲」?

由佛教的看法去說,絕大部份眾生畢生所做的事,最終目的是要令自己得到快樂而離開痛苦。但真正的修行人,其中包括真正修持的大乘出家僧尼,卻犧牲自己的世間福樂,致力於令所有眾生得到真正的快樂而離痛苦。由這樣的層面去看,世俗的人只為自己得樂離苦而營營役役,大乘的修持人卻為了所有人乃至所有生命的幸福而努力,以非凡的耐力去修持成佛來利益所有生命,所以他們不單不是「寄生蟲」,反而是自願肩負一切眾生的究竟福樂之擔子。即使由世俗的層面去說,僧尼也並非不事生產的人。在世界各宗教的歷史上,神職人員都常常充當著照顧信眾心理及靈性健康的工作,可說是「心靈醫生」或者是「心理醫生」。有很多有威望的宗教人物,更對維護世界和平及社會人心安定有很大的作用。在藏傳佛教中,一些有地位的大師往往有責任照顧整個社區人民的需要,例如確保老弱的人受到照料等。在社區出現不和的緊張氣氛時,往往因為區內的大師之幾句話,就平定了暴動或即將發生之戰事。所以,某些出家人又有平息戾氣及紛爭的正面作用。再者,各大宗教的神職人員也同時致力於世俗上之慈善利生工作。天主教德蘭修女大家都知道吧?她一個人的事業及對社會乃至世界的貢獻,你可能做十倍時間也做不來。在佛教中,也一樣有很多利益社會的慈善團體,這些團體往往都由出家人發起及維持。在藏傳佛教中,很多寺院都致力於賑災施藥等善行,大藏寺更有慈善基金會及免費贈醫施藥的診所,這些都是較能見得到之社會貢獻。所以,說僧尼只念經不生產,純粹是你未去理解而生出的邪見。

75、學佛是否一定要出家?如果人人出家,世界豈不是會滅種?

學佛的人不一定要出家修持,佛教有四眾弟子,所以在家的修持也一樣是佛法上的修持方式,並不一定要出家。出家的確有助於修持,但並非說只有出家人才會成佛。至於會不會滅種,這是一個很幼稚的問題。如果由佛法的角度去看,在這人間世界轉生只不過是六道苦海中的一道,根本沒有恆久福樂的終點。真正修持佛法的人,修持的目的是要成佛或起碼度脫六道生死苦海。所以,由佛法的角度說,這個世界並非值得執戀的樂土,你根本毋須擔心有否滅種的問題。如果六道所有眾生都超脫了生死輪迴,那不單不是值得你憂心的事,反而真是天大的好事了。你擔心人人出家修持導致滅種,就如擔心囚犯都變善良了,牢獄豈不是會空掉關門一樣地無意義。這顯然是個無真正內涵的問題。改由另一個角度看,世上有多少人口亦與個人的業力及眾生的共業有關,不可能因為多了幾個人出家就會滅種。現今世界上,似乎大部份國家都有人口過多的情況,所以你的問題就也更加不成立了。難道全世界的人一下子都會出家嗎?恐怕世界的趨勢並非在向這個方向發展。如果你真的擔心人類滅種,倒不如致力於鼓吹慈悲及和平的理念,令世上少一點戰爭,這才是實際的。這個世界絕無可能因為多了幾個人當和尚就會滅種!

76、婦女有月事時,是否不能到寺院禮佛?

你在任何時間、任何日子都可以拜佛。寺院或許有非開放時間,諸佛卻是無時無刻不在為眾生之利益而作事業的。不論到寺院朝禮或在家供養及禮佛,都是絕對沒有時間限制的。有些人供養龍族等眾生。要供龍族眾生,則在有月事時不宜進行。天道的眾生生性喜潔,所以若要召請他們,也要保持一切整潔,這不單指婦女月事,也包括了體臭、抽煙及任何不清淨的情況。以上所述只是指對天眾或龍族供養的時候要注意,並非說拜佛也是如此。民間信仰、外道信仰與佛法並不一樣,千萬不可混淆。在佛教中,當然也講究清淨及清潔,尤其修密乘中的事密部儀軌者,但卻沒有說婦女月事時不能拜佛。只要我們注意清潔莊嚴,什麼時候都可以拜佛,而且天天都應該去拜佛。佛法最注重的是你的內心,其他的都是次要而已。

附:廁所中可不可以念經?

不論你身在哪里,都可以修持。不論何時何地,修持總不可能是錯的。如果你有能力的話,甚至二十四小時,不論在哪里及正在做什麼都可以同時念經持咒。在廁所中持咒,如果配合正確的發心,亦可利益住在廁所的昆蟲等,令它們也得聞佛咒與佛號,這也算是「法布施」的一種。經書倒是不應該帶到廁所中誦讀,在心中持咒或念佛都無妨。

77、我常常發惡夢,怎麼辦才好?

你一天還在生,就仍會有發惡夢的情況,這不足為奇。我們凡夫是沒有控制夢境之能力的,所以不可能避免惡夢。在一般情況下,發惡夢對我們沒什麼嚴重的不良影響,所以你不需過份擔憂。發惡夢的原因很多,有時因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發生過的事,有時則是精神及身體狀態不佳、血氣不暢或體內元素不平衡而影響心理所致。如果是因生理或心理的問題所致,應多照料身體健康及心理上的豁達,也可以在有空暇時登高遠眺,在高山上欣賞一下一望無際的風光,這樣也會有幫助。總之是要找出原因,對症下藥,不要隨便把一切問題都迷信化。如果是反復地夢到有關罪障的夢境,譬如夢到跌下山崖、被烈火焚身、處於雪山中而感到寒冷無助,又或夢到被人捆綁或攻擊等,而且是連續多次夢到這類的夢境,則有可能是業障的浮現,必須修持懺淨罪障。如果只是一次、兩次夢到以上夢境,則未必有什麼隱義。我們有時又會遇上好像被無形的東西壓著而不能動彈的情況,卻又似是清醒的狀態,這也不一定就是「非人」作崇,很多時這只是氣血不暢的情況而已。如果我們恐怕是「非人」作害的話,可以在平時及在上述情況發生時誦念《心經》。有些人又認為夢境必定是與未來或過去生有關的,這也並非正確。在凌晨三、四點時的夢境,或許會是有預言性的,其他時間的夢只不過是心理與生理反射,並無實在意義,此乃傳統所說。

78、怎樣才能知道前世及來世?

如果你真正修持,在有了一定境界時,便能體驗到過去生及未來生的真實性。我們凡夫雖不能直接見到過去生而生信,但卻不能因為見不到而推斷其為不存在。如果說「沒見到」就是「不存在」的話,你也就不能肯定你的父親是你的生父了,因為在你父母交合時你並未在場看到。但你透過推理及過往其他經驗,可以知道你的父親的確為你的親父。過去生也似「昨天」這個觀念,你可以證明「昨天」 存在嗎?你可以拿「昨天」出來讓我看看嗎?你當然不能,但這不代表「昨天」 不存在。透過推斷及過往經驗,你可以合理地解釋「昨天」的存在性:因為有 「今天」,而「今天」是「昨天」的延續,所以「昨天」必定存在。同樣地,你可以合理地推斷「明天」的存在性及必然性。過去生及未來生之存在性,一樣可以透過過往經驗及類似以上的推理而確立。

附:「信則有,不信則無」,這論點正確嗎?

這論點完全不正確。即使你選擇不相信病苦及死苦,你一樣會生病,也一樣會死亡,你完全無法避免這些必然的經歷。儘管你如何堅信火焰並不會傷害皮膚,只要你試一試,馬上就能知道這些定律是客觀地運作的。同樣地,不信地心吸引力,不代表你就能由高空跳下而不跌死。因果等定律規則與大自然定律一樣,不因你相信而運作,也不因你的不相信而變得不存在。

79、修禪定的作用是什麼?它可以令我成佛嗎?要多久才能成就禪定?

如果沒有禪定成就,顯乘上的大證悟是無法生起的,密乘上的生起與圓滿次第之證悟亦無法成就。禪定就好比一個容器,可以受持所有佛法於內。如果要得到解脫,我們需要成就出離心及空性的證悟,但要證空就必須配合禪定及觀察修二者。只修禪定並不能令你成佛。禪定只是有助於我們成就佛果的一項工具,並非單靠它就足以成佛。要成就佛果,最重要的是具備出離心、菩提心及正見,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沒有出離心,則所修禪定並不堪稱為修持佛法,哪里會令我們成就解脫或成就佛地呢?外道與內道所修的禪定方法大致上原理一樣,但內道弟子以出離心為動機去修它,就令它成為了解脫之因;如果以菩提心為動機去修定,則成為了成佛之因。只修禪定而不修菩提心,並不能令你成佛,也不屬於大乘的修持。如果你連出離心也未有,則你的禪定修持根本未能算入佛法之修持之中,所以你的禪定既不會令你成佛,也不能令你解脫六道生死。要成就禪定,必須先具備六個先決條件:(一)住於有利修定之地方;(二)不執戀世間華衣美食等;(三)心常滿足;(四)完全離棄世間俗事;(五)戒行清淨;(六)離棄欲求。依經論述及歷代祖師之經歷,若能具備上述條件而於靜處精進閉關專修,半年內可以成就禪定。這是指真正的全心全意投入閉關專修,並非說一天修上一、二小時就可以在半年成就。在閉關中,除晚上作少許休息及日常食飯的時間外,整天都在修定。

附:禪定是怎麼修的呢?世界上有太多教授禪定的法門了,我應該如何去抉擇?

世上有很多教授禪定的法門,其中有些是其他宗教的,例如印度教及道教的法門等,也有些是稱為佛法的,其中又包括了正確的修法、誤解的修法及掛著佛法招牌而實為外道的修法。真正要學佛教禪定的人,要謹慎選擇,不要隨便亂學。如果你能夠依經典所述、佛陀所教的方法去修,這是最為理想的。但經典中的任何一句偈文,往往已包含了很多內義,一般的人並不容易通達其深義,所以我們可以依靠印度的論著權威,例如無著大師、寂天大師及彌勒等的論著,大乘的禪定修持依這些古代印度論著就肯定不會有錯。你又可以依南傳上座部的主流而修學,這也是肯定為清淨無誤的傳承開示。外道的禪定我們不適宜修學;即使是自稱為佛陀教法的禪定開示,我們也未必能肯定其必定為無誤,所以最好依上座部或古印度論著所說的去修,才能肯定所修的方法的確是佛陀所開示的正確方法。

附:如果修持禪定,入了定出不來了怎麼辦?

佛法中就沒有這樣的可能。在正信佛法的禪定修持中,只怕你無能力入於定境,絕對不存在出不了定的顧慮。禪定的定境不是「昏迷」,哪會有入於定中不能出定的可能性!修定的人有可能自主地入於定中很長的一段時期,甚至有能力入定以 「劫」計算之長時間(註:「劫」是一種時間度量,謂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間),但卻沒有不能自主出定的可能。人只有昏迷或死了才會不能得出,禪定可不是這樣的!順帶提一提:有些人在修定時入於細微昏沉的情況,卻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已經入於定境。宗喀巴大士之《菩提道次第廣論》詳述了修定及對治昏沉與掉舉的法門,你可以去讀一下。很多人連禪定是什麼也不知道,卻開始修定,這是毫無益處的。

80、佛法教導安忍,但如果我們處處忍讓,豈不是更成為他人欺侮的對象?

安忍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一環。要達到面對、遇上任何人、任何困境都能以安忍心處待,的確不是一朝一夕能達致的境界。安忍必須與慈悲心並行才能成功。我們佛法中所說的「忍」,並非指畏懼停縮不前的弱者心態。菩薩的安忍與凡夫見到惡人時的懦弱是兩碼子事,不可混淆不清。在遇到蠻不講理的人時,我們應施以慈悲心,心想對方與自己一樣,不過是想得樂離苦而已。把自己代入對方的角度去想一想,自然容易生起慈悲心,從而生起安忍心。我們也可視對方為中毒發瘋的母親;如果你母親中毒發狂,威脅著要殺你打你,你肯定不會以嗔心先把她毒打一頓吧?你的心自然會以慈悲心對待,處處忍讓她。由此可見,能否行忍只取決於你與對方的關係觀念。六道的眾生都曾是我們的慈母。自無始生死輪迴以來,在無數的轉生中,每一位眾生都曾成為我們的母親。眾生的心中充滿著貪、嗔、癡這三毒,所以我們不單不應以嗔心回報,還要同情他們,以忍心對待他們的無理,就像是對待中毒發狂的親母一般。由自己的角度看,嗔心並不利於解決問題及人際不和,反而只會為自己帶來痛苦。被別人以惡意傷害固然是你的不幸,但如果你選擇以嗔心報復,那就更加增深了你的不幸。他人是否對你傷害,並不由你決定,但你是否以嗔心報復,卻完全操縱在你的手裏。如果你也以嗔心回報,受傷害的不只是對方,你自己也在傷害自己。事實上,來自他人的言行並不可能對你造成傷害,你之所以感到委屈只因你對這些言行介懷。有人說過:「如果你是對的一方,你沒需要發脾氣;如果你是錯的一方,你沒資格去發脾氣。」,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配合上深知嗔心的過失及安忍的優點之智慧時,你的安忍亦會較容易生出。每一個人都是你的導師:慈悲的人教你慈悲之道;兇惡的人正在教你忍辱之道。在碰上窮兇極惡、蠻不講理的人時,你反而應該以歡喜心對待,你可不是每天都有機會碰上學習考驗忍耐的良機!他們是你修持安忍、成就功德的福田!或許你仍會懷疑安忍就會被人欺侮,或視它為懦弱的表現。安忍其實是世界上的一股大力量。幾十年前,印度的聖人甘地就單單以「安忍」打敗了整個英國帝國。你看:幾十萬個精英軍人及世界上的一股大力量,最終也要屈服於這個矮小的印度人足下。是軍力及帝國的力大呢?還是安忍的力大?

81、如果業力是不會消失的,懺罪又有何用處呢?

在佛陀開示因果教法時,為了確立大眾對因果之信念,並未開示懺罪之法門,只說業力固定及有因必有果報。在佛陀開示大乘教法時,才教示了懺罪之法門。要懺罪淨障,必須具足四力:(一)境力——靠依止境而懺罪。我們以三業作不善,其對像不外乎聖眾與凡俗眾生,所以在懺罪時,亦依賴聖眾及眾生,例如供養三寶及為有情眾生作利益事業等;(二)追悔力——畏怕所作不善之果報而生追悔曾造不善業因的真切心;(三)對治力 —— 以懺罪為動機所作之修持;(四)誓願力 —— 決心不再作同類之不善業。若四者具足,就等於把業因種子燒壞了及把它與好比水份及養份的煩惱外緣隔絕了,令其不得成果。這並非說 「種子」消失了,而是說我們令它不得成長及成熟。所以,大乘之懺罪概念與小乘之因果業力概念毫無矛盾。

82、佛教人士常常放生,但既然在放生後動物一樣會死,放生又有何意義呢?

你的推論如果成立的話,你生病時也就不用服藥了,反正遲早你也是要死的。世間上的眾生,當然最終也必會經歷死亡,而且還會再有轉生。被放生的小動物,最終當然也會面對死亡。但我們修慈悲心的人,本著盡力施予無畏的精神,若能令眾生少一點痛苦、多一點福樂,這也是很有意義的。最終來說,我們要發願成佛,才可以最究竟地協助眾生得樂而離苦,但在沒有這種究竟利益眾生的能力前,我們並不是就什麼也不做。能救助一個眾生一次,也一樣是一種善行,對被放的一方及放生的一方都有益處。施予眾生壽命,也就是自己在積聚長壽無病之因。放生時,我們也不是只是買動物回來放走那麼簡單。我們為它們誦經持咒,令它們得聞佛號及佛咒,在心識中種下一個種子,將來必會成果。我們也回向祈願它們能於未來轉生善道而得遇佛法,最終能得成佛果。這些是對它們更長遠及實際的利益,也可視為是「法布施」。此外,有些人也會為它們授予三皈依。一般畜牲聽不懂我們所念的內容,所以也無從生起真正的皈依心。如果嚴格地說,並不能說它們真的得到了正受皈依,但念誦皈依之過程卻肯定在它們的心識中種下了皈依的善種子,所以仍然是很有意義的事。藏傳佛教人士則會把甘露丸放水中讓它們喝用或灑在它們身上,這也會為它們帶來很大的未來生利益。放生也必須運用一些智慧,只有慈悲心而沒有智慧,是不能對眾生帶來大利益的。有些人竟把淡水魚放在海中,或把海魚放淡水河中,又或把外國鳥類放本地林中,這並不會令它們壽命延長,反而令它們更快死亡。有些生物本來就不是被售作食用的,例如觀賞魚及觀賞鳥等,把它們放走並不是真正的「無畏布施」。還有些人預先向屠夫及獵戶定貨,他們便刻意多捉一些生物以供放生,這也就失去了放生的意義了。

83、佛珠的意義是什麼?市面上有多種佛珠,應選哪一種才適合呢?

佛珠或念珠梵語為「瑪那」(Mala),是用作誦佛號或誦咒等之計算法器。證量與境界高的大行者,不需要這些外在的法器工具。對凡夫佛子而言,如果對所作修持次數有個計算,對生起精進心會有幫助,所以可以用這些法器。佛珠的珠頭代表佛寶,貫串整串珠的繩子表義法寶,小珠表義僧寶,所以一串佛珠就表義了三寶。珠頭(即較大的一顆)代表佛之色身,它上面有一個錐形的珠頂,代表佛的法身,珠穗則是並無特別表義的加飾。佛珠以108粒為宜,但也有110粒等的組合。在傳統上,有多種佛珠質料之要求,例如修息災法用白檀香珠、修攝懷法用紫檀木珠等,其形狀也有不同,數目也有不同的要求,持珠的手指也有不同要求,甚至串珠的繩之質料也有不同的要求,但以上這些繁復的細節,我們初學者不需全跟著去做。一般來說,用108珠之菩提珠就可以了。佛陀是在菩提樹下成道的,菩提珠本身的堅硬特質又有吉祥的表義,所以菩提珠適合作任何法門的修持。一般人有一串菩提珠就很足夠了,不需刻意購買幾十條不同質料的念珠。佛珠是用來修持的,如果有幾十條佛珠卻不修持,又有何意義呢?格魯派的僧人,一般都用原始的原木佛珠,尤其喜歡用代表文殊的六把慧劍之五臺山六道木佛珠。這種珠十分平宜樸實,但又表義了大智文殊之加持,所以特別受學僧之歡迎。對修持觀音法門的俗家人來說,用石英水晶珠或蓮子製珠則也是特別適合的。有些人的佛珠配上間珠或一對小數珠串,這並無不妥之處,但格魯派大寺的僧眾是不容許在佛珠上加上這些額外飾物的,也不可以用寶石製的佛珠。只有年資久的寺僧,才可以在自己的佛珠上加上間珠及數珠等。此外,佛珠不是一種世俗的飾物,所以不需用貴重質料的珠串,也不需把它掛在頸上裝飾。在古印度傳統中,並沒有把佛珠掛在頸上的習慣。

附:既然「心誠則靈」,為什麼要為佛像開光呢?

諸佛的法身是遍佈一切時處,住於每粒微塵之中的。對境界及證量高的修行者來說,諸佛是常常在前的,所以這些大修行者不需要佛像。對我們凡夫來說,我們並未到達同等境界,所以還是需要依循佛說的事相而作,尤其是示忿怒相的本尊及護法像等,一定要依法裝藏及啟請勝住。一個新的佛像內裏應該是空的,供奉者必須請有資格的人裝藏及啟請聖眾勝住。「啟請勝住」是祈請諸佛聖眾來臨而入於佛像中的意思,漢人稱此為「開光」,其實是從順世俗的稱法。常常有人帶來佛像向法師說:「請法師『加持』這個佛。」,令人啼笑皆非;佛是圓滿的覺者,我們只是六道中的凡夫,凡夫怎麼可能「加持」佛呢!在「開光」儀式中,法師所念誦的內容是啟請諸佛勝住於像中,並非「加持」佛像。「裝藏」是把如法的物品裝填入佛像內部之意,所填入的物品包括舍利、經咒、珍寶、藥材及香料等有吉祥意義的東西,裝什麼、怎樣裝及先後次序都要依佛經所述去做。如果一時並未找到有資格的人代為裝藏,可以自行在像的內部寫上梵文「唵」、 「阿「、」吽「三字,然後以碎寶石或檀香粉填滿而暫時代替裝藏,心內要生起 「此乃佛陀」之真佛想。

附:佛像與菩薩像可以供在一起嗎?

這是可以的。一個完整的佛壇,應該起碼有一尊本師釋迦牟尼像、一本佛經及一座舍利塔,分別表義佛陀之身、語、意。在此以外,可以也供奉其他佛像及菩薩像,但其他佛像應放在本師釋迦牟尼像(或圖片)之旁位元或略低一點的位置,菩薩像再放旁一點或低一點,如果也供奉出世間護法,則再要放低一點。只要以如上所述次第地排,可以把佛、菩薩及出世間護法在一起供。世間的神明、祖先、龍族及地神等,我們三寶弟子不應依止。如要略事供養,亦不可放在佛壇上,只可分開其他地方而供奉,而且不應生起依止信皈的念頭。對已死的祖先供奉,其實並不能為他們帶來真正益處,倒不如以利益他們的心而代為供養三寶,把功德回向他們。祭祀祖先是漢地民間傳統,並不是佛教的。

84、在佛壇上燒很多香是不是能得更大的庇祐呢?

供燃香的意義在於供上香氣,並不是在於供黑煙。如果是上好的香枝,多供一、兩枝還可以。如果是極劣的化學製品,就最好避免了,寧可用有限的錢買少一點但好的香,也比供上一大束劣質化學香為適宜。既然供香的意義在於香氣,你毋需把大束大束的香堆在佛像面前薰燒,只要在佛壇前手持香枝供養及祈願,然後把香枝插在較遠的香爐中即可。香爐最好不要採用印上佛經及咒語的那種。經咒是用來念誦及領會的,不是用作裝飾法器的圖案。如果爐上沒有印上經咒,可以把香爐及香枝放地上,不需一定放在佛像正前方,免把佛壇薰黑。我們供香的對像是諸佛等聖眾,不是面前的銅像。諸佛不同凡夫,所以你不需把香堆在他們面前才能令他們嗅到香氣。事實上,供香乃為我們自己積聚功德而做的,諸佛等根本也並不需要我們之供養。如果把整束香枝放在佛像前薰,會令佛像很快就被薰至烏黑骯髒,這樣反而不好。因為眾生的數目是無量的,在我們為眾生之利益而供養諸佛時,功德就會增大同等的倍數,我們也是眾生的一份子,所以也自然會得到利益。只要以清淨及正確的發心去供奉,即使只供上短短的一截香枝,也能積無量功德。反過來說,如果只以為自己求福的狹窄心態去供養,因著發心的淺小,功德也自然一樣地淺小,供上更多的香枝也不會帶來太大的利益。在供香時,心要想著是在供養三世十方一切佛與菩薩等,對面前聖像生真佛想。如果只認為是在對著面前之銅鐵像供養,並不會生起什麼功德。此外,供香如果用電力的假香,就沒有供香氣的意義了。供燈是在供養光明,所以絕對可以用電燈代替;供香卻是供香味,並不能以電香代替,而且電香的微弱之閃光並沒有吉祥的緣起。

附:供了佛的食物應如何處置?如果有一天忘了供養怎麼辦?

如果仍然是新鮮的食品,可以自己受用或送予別人;如果供品已經變壞或過期了,則只好丟棄吧!供在佛壇上的食物,不需要放太久時間,即使只放一分鐘而在心中供養,也已足夠了。佛經並未開示必須供多久的時間,但諸佛根本不需要凡俗的食品,所以你不需要放很久去等聖眾受用完畢才撤供,略供一會兒即可以了。供養飲食的時候,不應把好的自己留起而供劣質的。連你自己也不會受用的劣質飲食品,當然不宜作為供佛之用途。雖然諸佛並不會真的受用這些供品,但為了吉祥緣起及積集功德,你仍須供上合適的供品,否則就寧可不作供。忘了供養並無問題。諸佛不同於凡俗的眾生,你毋須擔心他們會生氣或報復,他們也不會因你忘記供養而要捱餓。供養只為了自己之積聚功德,並不是聖眾有此需要。不過修持之要訣在於恒久不輟,每天的修持及供養等最好不要中斷,這才能生出因恒心而得之成就。尤其是過在家生活的居士,反正每天都要買菜購物,只要把買回的食品或未食用之菜式作供即可。這樣的話,既方便又易行,只要你不忘記每天吃飯,就不會忘記作供。

附:我不再需要的佛經及佛像應如何棄置呢?

已皈依三寶的人,必須視佛像為真正的佛陀,不可以世俗之價值及新、舊觀念待之。舊的佛像,絕不可以因為有了新的或更漂亮的佛像而把舊的丟棄或送走。新皈依的三寶弟子,最好先勿過度興奮地購置過多佛像。多供奉佛陀形相當然是好事,但若後來沒有足夠地方供置而要丟棄豈不是糟糕?一個完整的佛壇,只要有一尊釋迦牟尼像、一本佛經及一個舍利塔就已完備,此外可加供一尊祖師像及一尊本尊像。如果能如法供奉供養,一尊佛像已能令你藉而長養功德。若不如法供奉及供養,越多佛像反而令你積累越多不善業。佛經代表了法寶,所以我們不能胡亂丟棄。如果實在破損,又不能轉贈他人,你可以觀想經上的字全部合融為一個梵文「阿」字入於自己心中,心想經典之法已盡入自心,又想著現在面前的典籍只是白紙,然後恭敬焚毀,把灰燼放入乾淨的江河中。此外,佛經不要放在地上或在上面跨過,以免積集不敬法寶的緣起。以上所述乃出自佛經及歷代開示,並非個人之觀點。作為三寶弟子,就必須依循皈依之各別學處321及共通學處而行。

85、有人說淨土修持只為一己往生,所以是小乘的修持,這見解有何錯處?

淨土修持屬於大乘佛法,並非小乘的修持。以為修持淨土是小乘佛法,只源出於未通達淨土修持法門的發心。 大乘修持者的發心,是為利益眾生而求無上佛果。修持淨土的人,知道六道中煩惱極多,不利於修持,所以發願往生淨土之中,以期精進修持直至成佛。淨土並非大乘修持之最終目的,而只是像個中途站一樣。在淨土中,我們可以直接地依佛陀學法,而且該土並無令我們生起煩惱及痛苦的外緣,所以更適合於修持。在淨土中修至較高境界時,我們還是會自願地回到六道之中救度眾生,或者變出化身在六道之中利益眾生。

修持淨土的人,如果是如法地發起大乘的菩提心,以此作為動機而修證淨土,就符合了大乘的修持。如果並不持這樣的發心,則不能算作大乘的修持,但這並非說淨土法門本身不是大乘法門,只能說個別修持者之發心不符合大乘精神而已。真正的淨土法門修行者,是應以大乘的菩提心作為動機去修持的。

佛法上的任何修持,大都取決於發心而定奪是否佛法或是否大乘,並不取決於修持的內容。例如持咒,如果以小乘心去持誦,就是小乘的修持,成為解脫生死之因;如果以大乘心去持誦,則成大乘之修持,成為成就佛果之因;如果只以求壽求福的心去修誦,雖然也會有成效,但就說不上是佛法的修持了。

86、有些人認為須消盡了業障才能往生淨土,有些人卻主張可以帶業往生,到底哪一種說法才是正確的?

淨土分為三種,即法身佛淨土、報身佛淨土及應化身佛淨土。法身佛淨土只有成就佛果時才能說是達到了;報身佛淨土只有大菩薩才能達到;但應化身佛淨土的性質不同,凡俗的眾生是可以依靠五力而往生於其中的。我們平時所說的彌陀之極樂淨土,其實是指彌陀的應化身佛淨土,並非指他的報身淨土或法身淨土。三種淨土的性質完全不同,如果我們把三者混為一談,就不易弄明白往生其中的條件了。

極樂淨土乃由彌陀的福慧及悲心所變化生出,所以我們一輩凡俗的眾生可以依靠五力的力量而往生其中。藥師佛的琉璃淨土及彌勒的兜率淨土的本質,也是類似 極樂淨土的,只要具備五力資糧便可以順利往生,並不限於已完全懺淨業障的大聖者才可以達到。

要往生極樂淨土之中,最重要的條件是對六道輪迴的出離心及對彌陀的信心。依傳承開示,往生淨土必須具備五力,即白籽力、熟習力、決定力、祈願力及斷絕力。懺淨罪障固然是佛子必須致力於進行的方向,但五力才是往生極樂淨土的資糧,可說是我們上路所需的盤纏。對阿彌陀佛供養、塑造彌陀的聖像、持誦他的名號或真言,及念誦與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有關的經典,都是在積集其淨土的因。同時,對極樂淨土生起希求,發願往生彼土而得脫六道生死,及對阿彌陀佛的信心,這些都是往生於極樂淨土的關鍵因素。

話說回頭,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罪障一點也不生悔,又完全不作任何懺罪的修持,則很難奢望能具足五力而往生矣!所以,懺罪的確是有利於往生極樂淨土的,但卻不能說必須要達到完全沒有罪障的境地才可以順利往生!

附:佛陀開示了多個淨土法門,到底哪一個淨土是最好呢?

每一個淨土法門都是好的,否則佛就不會開示它們了。但因應個別眾生之根器及因緣,我們與各淨土之因緣是有深淺之分別的。我們會較易往生於某些淨土,較難希望成就另一些淨土,這並非淨土或諸佛之分別,只是我們與各淨土及各佛之不同因緣而已。

彌陀的西方極樂淨土與漢人及藏人很有密切的因緣。極樂淨土的確是與漢地有特別因緣。觀音之普陀淨土與極樂淨土是一而非二,所以也與我們有極深的因緣。故此,漢地的人修這兩個淨土或許較有因緣。在末法期後,彌勒佛會在人間化生及示現成道、說法等事業,所以彌勒現在所處的兜率淨土與我們也特別有因緣。格魯派的歷代祖師中,有很多都往生兜率淨土之中。因為這傳承加持的因緣,我們與兜率法門也特別有深緣。

此外,藥師佛對末法眾生是極其垂祐的,所以藥師的東方琉璃淨土與我們末法眾生又有這特別的因緣。

我們千萬不要說只有某淨土是最好的,或者某法門是唯一殊勝的法門。如果有某個淨土是最好的,佛陀卻開示了這麼多的其他淨土法門,豈不是佛陀在說廢話?佛陀既開示了多個淨土法門,當然是說它們都是好的及能成就往生的,並不能說某淨土是最殊勝的。

附:有人說兜率淨土較近我們的世界,所以比西方極樂淨土較易往生,也有人認為兜率天只是天界,並非佛土,所以不應求往生於其中。這些觀點哪一個才對呢?

淨土與我們的距離並不成為易證或難去的因素。要達至淨土,需要的是出離心、五力及積集往生之因,並不需要交通工具。事實上,佛經上所述淨土所在,乃權宜為凡夫理解而說的。

兜率淨土的確較接近我們的世界,我們也與它有密切的因緣。但地理上之接近不一定代表較易往生。佛陀亦極力提倡極樂淨土法門,所以眾生要往生於其中也是較有因緣的,並不能說因為兜率較近而就會較易往生其中。

兜率天的確是天界的一部份,亦即六道中的天道轉生。這不是三寶弟子所應視為往生目標的地方。兜率天上有一個內院,是彌勒住持的地方,也稱為兜率內院及彌勒內院,它是一個佛化的淨土,與兜率天完全不同。兜率天是凡俗的六道之中,兜率內院則為淨土,二者不可混為一談。我們可以發願往生於兜率淨土之中,卻不應發願生於兜率天中。

要生於兜率內院,必須積集往生之因。共通的因包括出離心、依止三寶的心及五力等;不共的因包括彌勒像、對彌勒像繞行或頂禮供養、持彌勒及宗喀巴名號、誦念與彌勒有關之經典及修持彌勒儀軌或《兜率百尊儀軌》(註:參閱《心生歡喜》)等等。

附:我又嚮往極樂淨土,又想修持藥師佛的琉璃淨土,怎麼辦呢?

一般來說,我們修持以專心用功為有效力;如果三心兩意,結果或許兩個法門沒一個能成就。

我們最好視自己之因緣喜好,選擇決定一個法門,然後終生不變地去勤修,這樣才容易得到相應、加持及成就。

修持就好比掘井,如果水源在地底下五十呎 ,你今天在東邊掘十呎 ,明天在西邊掘十呎 ,一年後你或許已經掘了近四千呎的總深度,但總找不到水源。其他的人,或許老早就找到水了。修行是同一回事。如果你又修這個,又修那個,最終一事無成,這是諸佛的錯嗎?難道你就可以作出勤修無一點作用的結論嗎?這是你本人的錯誤,不是諸佛、師長或法門的過失!如果一門專修,成就是指日可待的。

附:如果我又修極樂淨土法門,又修藥師佛土法門,死後會往生那裏呢?

這不是一個要憂慮的問題。你不需擔心彌陀及藥師佛爭著要搶你去他的淨土,也不用擔心其中一位會因為你不專一而把你拒絕門外。

 

如果你成就了其中一個法門,自然會往生於該淨土。如果你成就了這兩個法門,就視乎臨終之念係於哪一個淨土及看與哪一佛土的因緣較深了,甚至可能會有選擇的機會。

只要你達到了一個淨土,其他淨土是起念即達的,並不似人間的國土疆界那樣要簽證及坐飛機才能到訪。

但你也要考慮另一方面:如果你又修這個淨土,又修那個淨土,臨終時是否有把握專注繫念呢?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一般來說,修持以專注於一個法門為上佳。

上述的兩個法門及本尊,你擇一而修可能會更有保證。如果修彌陀淨土的人,同時也修觀音或度母法門則不算是另修另一個法門,因為觀音、度母與彌陀是同一淨土、同一壇城的,觀音之普陀淨土實與彌陀的極樂淨土並無分別。

87、有人說密法興時,佛教就會滅,這是否有根據呢?

這個問題,把密法與佛教假設為對立的兩方,這是十分錯誤的看法。事實是,密法也是佛法的一部份,不是佛法以外的一種學說。佛法是否衰落,取決於你有否依法修持。如果你並不依法修持,對於你來說,也就是末法時期。如果你清淨地依法修持,對你來說就是正法時期。客觀上,現在我們的確處於末法時期,這是佛陀所說的。但從個人角度去說,如果你的心識與佛法相應,則可說是正法時期。正法或末法,要看你有否修持,並不取決於任何一個派別之興衰。至於密法,必須先有了大小乘共通教法及大乘不共教法之基礎,方能有資格受持修學。如果你不依次第地盲目求密法,自以為是大根器而不屑於修學共通的顯乘教法,你本人就是在參與污染佛法,你也就是在參與導致末法。這並非是因為密法興旺而令佛法衰滅,這是修持人的過失及顛倒次第,與真正的密法修持不符。如果所有人都不依次第,不理基本戒律,只一味求受密法,則的確可說是末法之現像了。如果所有人都依正確次第去修持顯密教法,則只會令佛法興旺,絕不可能反而令它衰弱滅亡。

附:有人說密法中的部份修持等於民間的氣功或內功,這說法有沒有根據?

藏傳佛教包括了小乘及大乘、顯乘及密乘的修持及教法在內。密乘又分為事部、行部、瑜伽部及無上瑜伽部四種。在無上瑜伽部中,又分為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的修持。在圓滿次第中,有部份修持與氣、脈、明點有關,但卻不同於民間的氣功或內功,二者只是外在上看來有少許相似之處而已。由動機上去說,修持圓滿次第乃至任何大乘佛法,都是為了成就無上佛果以利益眾生。世俗上之氣功等修持,目的是為了令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根本不視六道輪迴為苦,亦沒有欲求成佛或解脫之心,反而想長生不死。所以,二者之修持目的是不同的。由效用上去說,世俗上及外道的氣功等修持,頂多不過是令身體健康一點或壽命延長少許,對生死大事及未來生是毫無幫助的,對其他眾生也沒有真正幫助。佛法上的修持,不僅使身心健康,還能令修行者最終成佛,也能令一切有情眾生得益,其效用不限於短暫的一生中。如果要為健康而修習氣功,這並無與佛法相連的地方,不可把它與佛法混淆。有些氣功建基於外道思想,從根本上已是與佛法不符的。

88、持咒及念佛號之間,哪一種修持比較好?

這是一個常常有人提出的問題。在一般情況下,持咒與持名是同樣效用的。如果我們得到了某部本尊法的灌頂,受持了此本尊的真言(咒),則宜主修這句真言。在這情況下,從師處受持學得的咒句有著歷代祖師的殊勝加持,變得具有特別的力量與意義,所以比較容易達到成就。舉個例說,如果你從師長處得受觀世音大士的灌頂及真言,而你又想認真地去修持觀音法門的話,持上師所授的觀音真言會比持念觀音的名號較易成就。這並非是說真言比名號的力量為大,而是因為這句真言是由佛陀開示,歷代不斷傳承至你的這一代,這不斷的法流有其殊勝的加持,所以對你來說,持這句由上師處得受的咒就有了特別之力量。此外,在某些經中,佛陀開示弟子持某本尊咒的利益及方法,在這些情況下,持咒及依照傳承儀軌去修誦是最有效的修持。在另一些經中,佛陀開示弟子稱念某本尊的洪名,故此,稱念佛名便有特別的意義了。有些聖者曾發下一些不共的宏誓,願稱其名者得到福樂,例如阿彌陀佛便發了這一種大願。故此,稱念彌陀名號的人特別能得到加持。在彌陀咒「唵 阿咪爹華 舍」中的「阿咪爹華」,其實正是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持這個咒與漢地所念的「南無阿彌陀佛」根本毫無性質或加持上之分別!有些咒的內容根本就是在稱念佛的名號,例如藥師佛咒「唵 比干者 比干者 瑪哈比干者 能渣三木格爹 疏哈」中的「比干者」是「醫師」之意,整個咒就是在稱念藥師佛的名號:「醫師!醫師!大醫師!」;彌陀的咒是「唵 阿咪爹華 舍」,其中的「阿咪爹華」正是彌陀的名字;還有釋迦牟尼的咒: 「唵 牟尼 牟尼 瑪哈牟尼耶 疏哈「,一樣是等同持名稱號的。佛法上的咒,分為不同的種類及性質,有些稱為」行咒「,有些稱作」心咒「,有些稱作 「近心咒」,有些則叫做「名咒」,其中「名咒」的本質就是稱念本尊的名號。修持的人,必須好好有信心地去修。如果天天在思疑比較,不論是持咒或稱號,結果往往都是一事無成!

附:在持咒時,是否咒音不准便修持無效呢?

持咒的時候,如果能依據最準確的梵文咒音誦持,自然是最好不過的。如果不能的話,只要能依自己師長的教授發音而至心誦持,則也是可以的。在準確發音及信心這二者之間抉擇,信心絕對是較發音正確來得更為重要。修持的人,不論是修咒或持號,如果對師長的教授及修持的法門有所懷疑,則不易得到什麼成就。並非說正確的發音不重要,也不是叫大家可以隨便怎樣去發音。只是指出,對咒及師長的傳教之信心才是成就的關鍵,發音是否完美正確只是次要的因素而已。在古西藏,曾經有一個叫做「固青達查華」的偉大行者。這個行者專修一種叫做「普巴金剛」的密法,擁有各種奇妙的神通力,在修法的時候,他一邊持普巴金剛的真言,同時手持一種叫做「普巴杵」的尖錐形法器。因為持咒的力量,這位行者可以用「普巴杵」在大岩石上隨意切劃出深刻的痕跡,情況就好似我們用刀子在豆腐上切割那般。有一天,著名的薩迦班智達大師(註:十二世紀的佛法大師,薩迦派五祖之一)遇上了固青達查華。在討論修持之對談中,大師指出這位行者專修的真言發音有誤,正確讀音應該是「唵 班渣奇里奇啦呀 吽呸 」 ,但行者卻把它錯誤地念成「唵 班渣幾里幾啦呀 吽呸 」 。在大師離開以後,固青達查華便放棄了錯誤的一貫讀音,開始以標準的發音持咒,卻發現他的「普巴杵」不再能穿入石中,這是因為他對咒音起了疑心。後來,這位行者決定維持一貫的信心及以往的發音,他的能力又再回來了。這件史事告訴我們,咒音是否完美正確只是其次,信心才是最重要的成就關鍵!順帶一提,固青達查華修法時用「普巴杵」在大石上劃切,這些表面上有無數刻紋的大石現在已成為西藏的朝聖地點。在西藏,很多大師的說話及念誦都帶有濃厚的地方口音,但他們的弟子在學咒後至心持誦都有成就!所以,我們固然要盡力學習正確的梵文咒音,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對誦持的咒有很大的信心!

89、修密法的人,可以同時修淨土嗎?

這個問題不是一個可成立的問題。在傳統上,密法之修持與淨土的概念根本不能分開。修密法的人,就是要觀自身為本尊,所處為壇城淨土。如果撇開淨土的概念,密法也就不成立了。所以,修密法的人並非與修淨土的人對立,修密法的人也是在修淨土。淨土並不狹指淨土宗所提倡的極樂淨土。淨土有無量之多,也有性質上之分別,修密法的人不一定都在修證應化佛土,也並不全是在修彌陀西方極樂淨土,但卻都是在修與淨土有關的法門。修持往生極樂淨土,也不只限於持名念佛這方法,也有密法的極樂淨土法門,這也一樣是淨土法門的其中一種。你想問的問題其實應說作:修密法的人是否可以同時修念佛往生極樂淨土的方法?這答案仍然是肯定的,但修持貴乎專一,所以或許最好是選密法中與阿彌陀佛有關之法門及本尊而修,這樣就根本不存在兩個法門的問題。譬如說你可以修觀音的密法,又或觀音化身馬頭明王的密法,又或度母的密法,又或阿彌陀佛的「破瓦」法等等,這些都是與彌陀及其眷屬觀世音大士有直接關係的法門。在藏傳佛教中,也不是所有法門都屬密法。觀音、度母及彌陀等法門,在西藏既有顯乘的修法,也有密乘的修法。很多人把整個藏傳佛教稱為「密宗」,這是一種極為不正確的分類及稱呼,只反映了他們對藏傳佛教的無知。

附:修密法也可以修顯宗嗎?

要修學密法,首要條件便是要具備顯宗教法及證悟之基礎,否則便根本未具足修密法及接受灌頂之條件。現在的人喜歡走捷徑,一開始便一窩蜂地追求密法,又有很多上師為了名利而迎合這類人的要求,造成了佛法顛倒的現象。很多人以為藏傳佛教就等於密宗,這只是他們的無知而已。藏傳佛教包括了小乘、大乘顯宗及大乘密法所有的教法及行持,並不能說藏傳佛教就是密法或密宗。格魯派的學僧,先要在沙拉寺、甘丹寺及哲蚌寺等佛教大學研學顯宗教法約二十年。在遍學中觀、般若、俱舍、釋量及戒律部教法以後,才可以修學密法。在未畢業以前,學僧不得接受密法,這三間寺院中亦禁止傳授及修持密法。在畢業後,僧人可選擇入密院學密法或私下求法,也有很多根本不選擇修學密法的。如果沒有顯宗的根基,不可能修密法。所以我們並不能視「顯」與「密」為對立的兩派,只能視它們為次第;密法似是大廈的頂樓,必須經過下面的顯宗教法而證悟方能得入。修密法的人,不但可以也修顯宗教理,而且必須先修學顯宗教理。

90、學習持咒及修本尊法是否一定要先受灌頂呢?

如果是普遍流行的咒,例如觀音六字大明咒、度母咒、彌陀咒等,即使沒有傳承也可以修,這並無盜法或不如法之嫌,大家毋需擔心。但如果能得該本尊之灌頂或口傳,則更加好了。為什麼呢?因為你的修持更具足了由本師釋迦牟尼至自己之清淨及從未中斷過的傳承加持,所以會變得更有力量及更易成就。如果是其他的咒及法門,則必須先得具有傳承及有作灌頂上師資格的明師授灌,最好又再求受傳承導修開示,這樣是最圓滿的。否則只得口傳及導修開示也可,其至只得口傳也可以去修。較深妙的法門,必須從師受灌頂,再得口傳,再得傳承導修開示及上師之個人心要傳授,這樣才最圓滿。而且並非只受一次,每逢有機緣時都要多受同一法門及本尊之灌頂及重複聽受講解。有關經典的修學,雖然並不需要任何灌頂,仍以得到口傳及傳承法師之講解釋義為最佳,因為歷代不斷之口耳傳承是有其殊勝加持力量的。修法的人,不是在求得傳承後就可以不依止師長,獨個兒躲起來修,不再理會恩師。在求得傳承後,這師徒關係是一生一世乃至直至成佛的。師徒關係與傳承二者一樣重要,絕不可以在求得傳承後便自以為日後與傳法師長不再有關係。如果以這樣的態度去修持,不論傳承如何殊勝,是肯定不會生出好結果的。

附:什麼叫灌頂?

灌頂是學修密法必須的第一道程式。「灌頂」一詞的梵、藏文含義是「授權」、「傳道」、「培育」等意思。分下密灌頂和上密灌頂兩種。前一種有水灌頂、佛冠灌頂、鈴杵灌頂、名號灌頂等五類和十一類灌頂;後一種有瓶灌、密灌、慧灌、語灌、殊勝灌頂等等。灌頂內容分入壇、宣戒、傳法加持三個部分。

換句話說:灌頂就是傳密戒、傳授密法的義理和全部修煉程式,對密弟子的身言意進行與本尊三密相應的特殊加持。

附:灌頂與結緣灌頂有何不同之處?

什麼是「結緣灌頂」 ?藏傳佛教中似乎並無這種名詞。「灌頂」 的藏文為Wang 或wangkur,包含了加持、授予修持許可及傳法等作用在內。「長壽灌頂」藏文稱為 Tsewang,參加資格並不嚴格,一般是公開的大型法會,人人都可以參加,也有人把小孩及牲畜都帶來參加此類灌頂。其他的灌頂在傳統上是很嚴格的,師徒雙方要互相觀察一段時間,求法弟子也必須具備一定的先決資歷。還有一種為 Wangchen,即「大灌頂」之意。「大灌頂」並非指在大的場地舉行或排場很大,而指灌頂的性質類別。在大灌頂中,要設立本尊的莊嚴壇城,灌頂又分為很多小部份,受者要入於壇城而被示以壇城中的秘密。獨勇大威德、上樂金剛及時輪金剛等法門之灌頂就屬於瑜伽密部的大灌頂類別;千手千眼觀音法門亦有屬事密部的大灌頂。此外,還有一種稱為 Jenang 的儀式(註:漢譯作「隨許」 )。這並不是一種灌頂,而是某一尊本尊之加持法會。這種法會的參加資格沒有像灌頂般嚴格,參與後一般亦沒有太重的戒誓。藏語中似乎並無「結緣灌頂」 這個名詞。「結緣灌頂」應該是「長壽灌頂」或「隨許」的誤譯。「隨許」 並不是一種灌頂。不過對沒有深入認識藏傳佛教的人來說,二者的法會流程及內容可能有點相似。有些人又以為法師把手或一些聖物放在弟子的頭上就叫做「灌頂」,其實這只是西藏佛教中的一種加持祝福的意思,並不是「灌頂」。

附:有遙距灌頂這一回事嗎?

只有不懂密法及完全沒有密法知識的人才會相信有這一種可能。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遙距灌頂這一種事。

依古印度傳統,求灌頂者要先觀察欲依止之金剛上師三年,上師也要觀察準弟子三年,經六年後才授予灌頂。現今雖然並不那麼嚴格,但斷不可能連師徒都未見過面就傳灌頂的事。如果師徒間互不觀察而進行灌頂,這並非上師特別慈悲,反而是師徒牽手墮入金剛地獄的一個儀式,也是末法的一個現像。如果是雙方並不同時在場,更加不可能進行。灌頂的人都知道,受灌者必須目觀壇城,由上師講解壇城的密義,所以根本就不可能遙距進行。

授予這種灌頂的人,多半是為了名利財富才發明這種方法的。求以遙距方式受灌頂的弟子,或許也有欲求方便的心態,但成佛是沒有捷徑的。以前的西藏人,要跨過喜瑪拉雅山去印度求法,還要待奉師長十年八年才得到灌頂。現在的人,不需徒步找上師,遠比以前的求法者方便得多了。為了求法,即使坐飛機到國外受灌頂也不算是大犧牲。比起以前的西藏人,已是十分幸福的了。付出少的人,最終得到的肯定也不會多,修行本來就是沒有捷徑的一回事!

附:授灌頂的上師可以收費嗎?

現今是末法時期,世界上有不少人以佛法行騙,西藏也有有傳承的僧人把灌頂及傳承如同貨品般買賣以換取名利,這是十分可悲的現像。這些販賣佛法的人,有時會以古印度和西藏的祖師傳記片斷作為索取昂貴供養的依據。

在古代,真正的金剛上師是有殊勝功德的,弟子也有恰當的資格。在準師徒雙方進行觀察後,有時上師會要求弟子籌辦極豐厚的供養以求灌頂,例如有一位大師命弟子供養與弟子等重的黃金。弟子會排除萬難,最後求得了上師所要求的供養,但在灌頂傳法後,上師卻把供品全數送還弟子,又或者把供品全布施予窮人,自己一點也不留下。為什麼上師要求這麼多供品呢?這是為了讓弟子在積集供品之過程中懺淨罪障及積聚廣大功德,並不是上師真的需要這些物品。還有一些大師在收到供品時馬上把它們丟入河中,然後為弟子灌頂。以上的都是歷史上常見的情況。但現在的一些上師,則是真的為了要得到供養而授灌頂,這並不能與過往的祖師相提並論。

在灌頂前後,受灌的弟子為著自己的利益,應該恭敬奉上供養,以積聚功德及表示求法或謝法的心意。作為上師的,則不應執戀財物,必須以清淨的發心去授法。

一般來說,現代的上師都不會要求弟子作大供養,但起碼的象徵式供養則是傳統的一部份,有時上師會要求弟子供以少許米粒代替。如果指定弟子要付多少錢才能受灌的上師,大家不妨慎重視察一下,才作決定去依止與否。雖然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先例,但那些都不是基於執戀財富的要求,而且往往後來上師都把供品悉數歸還。有時候,主辦團體訂立一個定價,要求參加者共同承擔租用場地等費用,我們十分不喜歡這種做法,但卻可以理解主辦單位的苦衷。在遇上這些情況時,倒不是上師要求供養,只是主辦人要求參與者攤分法會所需開支而已。這雖然並不是最好的做法,但在資源不足的宏法環境下,尚可說是情有可原的。

附:有人搞「遙控灌頂」、「遠距離傳戒」,這種做法合法有效嗎?

這種做法純屬騙局。「灌頂」是設壇傳戒、傳授密修方法的一種形式,無論是授權灌頂或三密隨許,都需要按續部(密宗經典)的儀軌進行。灌頂分因位灌頂、道位灌頂、果位灌頂。因位灌頂主要是開壇授戒,培育成器的灌頂;道位元灌頂貫穿全部修煉;果位灌頂是共不共成就的獲得。按續部的規定,灌頂的上師和接受灌頂的弟子都需具備最基本條件。密法的灌頂和受僧戒一樣,必須是具人身的上師親自面授,化身和亡靈、佛菩薩現神傳法灌頂之類一律視為無效。正規灌頂,都需要設壇城,壇城共分積沙、彩繪、身壇、定中化現壇城四種。對入密弟子舉行灌頂只限於積沙、彩繪兩種壇城,後兩種壇城只限於自修和具特殊成就的上師對特殊弟子示現灌頂,對普通人無效。菩薩戒有具戒上師親傳和佛像前發心自受兩種,密戒必須通過開壇灌頂受戒,僧戒和居士三皈五戒、八戒都必須在僧眾和戒師面前受,密戒和僧戒必須由具戒體的上師、戒師親傳,沒有任何變通的餘地。這是自佛祖到現在佛教界統一遵循的法規,凡是入佛門受戒三戒、求灌頂者,無一例外地要按規定進行。戒律法規的制定權屬於教主佛祖,其他任何人無權修訂、改變。

當今社會上有一些無信仰,不懂佛法教規,品行惡劣的人,打著佛教旗號,進行招搖撞騙,傳假法,搞假灌頂,搞什麼「遙控灌頂」、「遠距離傳戒」、「密法函授」之類的名堂,純屬欺騙無知群眾、詐騙錢財的違法行為,人人需要提高警惕,免得受騙上當。

附:密法可以函授嗎?

搞所謂的「密法函授」之類名堂,純屬詐騙行為,絕不能上當。

在學習密法方面搞清兩個問題:

一、得到密法法本、教課書,不等於得到密法。密法必須要有上師傳承。

二、密法僅僅有人傳授還不行,傳授的密法要有傳承的法脈。若不具備這兩條,不但學密不會出成就,往往還會產生可怕的反作用。密法經書總分兩類,一類是密教教理書,一類是修證儀軌書。前者屬於理法,後者屬於行法。行法中只講修行儀軌,不講教理;理法中只講教理,不講實踐之法。而且教理中也加了許多特殊術語,了義不了義,撤散、隱藏等多種保密措施,若無通人指點,猶若觀看天書,這是光靠書本得不到密法的第一個原因。其次,注重法脈法流的傳承,法脈如人體的血脈,法流如河流、電流。法無傳承猶如僵屍無血脈,電線無電流,乾河無水,哪有活力?哪有實效?所謂「密法可以不灌頂」,「可以無傳承」,「可以自修」甚至「可以函授」之類的說法,都是違背教理的外行騙子的說法,看看《密宗道次》等經典,便知此類「新創」不可信的道理。

附:有人自稱「親自得到過佛菩薩的傳法灌頂」,這話可信嗎?

這個問題,需要分一般情況和特殊情況。

 

從佛教歷史上看,有很多佛菩薩現身的記載,也有個別現身開示密法、解答問題的記載。但這是修煉到較高層次的一種特殊經驗,絕不是五毒322未除、淨慧未生的凡夫俗子的境界。達到佛菩薩、本尊親自授記,親見佛菩薩慧身的修法士,在慈悲品德,智慧行為諸多方面都有不同凡俗的證悟徵兆。在這種修證綜合條件已具備的情況下,方可相信其親見慧身的特殊感受。但真正達到親見慧身菩薩本尊成就者,絕不會宣揚這類感受,真成就師的此類特殊感受,一般都在身後知情弟子撰寫的密傳中才能看到,在世時不洩露。另一種情況,就是修煉入靜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幻覺。這種幻覺,真假難辨,很不可靠,生出真慧眼的層次上才能分辨真假、佛、魔,在此以前分辨不了,見佛菩薩是凶是吉也很難確定。但即使是真正見到慧身佛菩薩,受過佛法灌頂,也不能作為有效的法脈傳承的根據,只能看作修證者自己的感受。所以,藏傳佛教正宗教派,對神靈現身傳授之法不作正法對待,所傳之法必須要有真人上師的傳承和經典根據。

現今社會上流傳的所謂「佛菩薩親傳之法」,所謂「親游佛國、親聞佛語」之類,從那些所謂「親見佛菩薩、親聞佛語」的人的品德,智慧素質,欲望,就可以斷定全是造假技術並不高明的人,偽造的欺騙群眾的謊言。佛菩薩怎麼會對貪得發瘋,妄言欺眾,無信仰而繼續造惡墮業者現身說法呢?不可忘記「觀其行而信其言」這句金玉良言。

附:受了金剛阿闍黎灌頂後,就等於當上了金剛上師嗎?

參加過無上瑜伽密部大灌頂的人都知道,灌頂的後段包含了金剛阿闍黎灌頂,授灌頂的法師會把鏡、法輪、弓箭及法螺等法器授予弟子,灌頂中也有授予五佛冠及天衣的部份。以上所說的細節,屬於灌頂儀式中的環節,其意義是種下一個因,令弟子未來得大成就、持其傳承及成就金剛阿闍黎的境界及資格。但凡參與接受灌頂的弟子,都接受了這種金剛阿闍黎灌頂,這只是種下一個吉祥的因,並不代表授灌頂的上師把你封為「金剛上師」或印許你可以為他人傳法灌頂的意思。

社會上有一些人,以這種灌頂作為依據,聲稱自己得到了傳承及「金剛上師」之師資,藉以騙取名利。

時輪金剛灌頂是無上瑜伽密部的特別例子,有時會有地位極高的大師公開傳授這個灌頂,幾乎不論資格都可以參加。其他的無上密灌頂則是較嚴格的,時輪金剛是例外的情況。若公開的時輪金剛灌頂中,參加者有些是新皈依三寶的人,也有未皈依三寶的人,連小孩子也來參加,難道說在灌頂後他們全都成了持傳承之金剛上師嗎?

有些人會借這些機會拍照,以照片冒充為有傳承的上師。這種相片不難拍到,並不代表什麼。

91、修「破瓦」法與念佛往生之間,何者較易成就淨土?

很多人追求西藏宗派的神秘感,便誤以為「破瓦」法一定比念佛、持咒更為有效。 「破瓦」法門並非如很多對藏傳佛教認識不深的人所想的神奇。它只是一種淨土法門,並不一定比持咒及念佛號的修持更容易成就。

要證達淨土,關鍵是出離心、對淨土及本尊之信心與五力。具備了它們修「破瓦」 法固然很易得成就而往生,若修念佛、持咒等法門也一樣可以順利往生。如果不具備它們,不論你修什麼大法門,也斷不可能得生淨土。

附:我既想修念佛淨土法門,又想修持彌陀心咒及儀軌,又想修「破瓦」法,怎麼選擇才好呢?

這個問題要分開幾點來說。我們先說念佛淨土法門;很多漢人都幾乎視彌陀淨土法門為唯一的淨土法,其實諸佛有無量應化淨土,例如東方琉璃淨土是藥師佛的化現,彌勒佛有兜率內院淨土等。

即使專說彌陀的極樂淨土法門,也並非只狹指念佛法門。持咒、彌陀「破瓦」法等也都是彌陀極樂淨土法門。「破瓦」法本身有不同傳承,也有分不同本尊的法門,彌陀極樂淨土的「破瓦」法只是眾多遷識法門中的一種而已。

我們修持的人,貴乎專注於一個法門而專修,不宜今天修這個,明天改那個。每一個佛示的法門都是殊勝的,也都各有其成就,但如三心兩意地去修的話,或許全部法門都修也沒一點成就!然而,如果你修念彌陀及其弟子(註:即觀音、大勢至等八大菩薩)之名號,又持彌陀心咒及修其儀軌,又修彌陀的「破瓦」法,那你實際上都是在專修同一個本尊、同一個淨土及同一個法門,並不算是在修多個法門,所以並不存在取捨的問題。

附:有些人說修了遷識法,在成功的時候頭頂會出現軟穴,可以插上一支香或一根草,這就代表死時可以往生到淨土了,這是真的嗎?

遷識法藏名稱為「破瓦」(Powa),是一種有傳承及有根據的修持。但修遷識並非如一般人誤解地那麼容易。

修遷識的人,在長至幾十天或短至幾天的閉關專修中,觀想心識由心輪向上沖出,然後又回返心中,如此反復地觀修,最後頭頂會出現一個小穴,或流出少許膿水,或出現頭頂中央略軟的現象。這是確有其事的,任何人去練修也可以成功。

頭頂上出現上述現象,只是說修這個法門的一個基礎具備了,絕對不是說成功了,也並非就肯定能去淨土或自主生死。

能否達至淨土,要視乎我們有否對六道輪迴的出離心及對師長、佛陀及淨土的信心,同時還要積聚往生之資糧。佛法中有稱為「五力」之教法,是特別與往生淨土有關的教法,你可以自己去修學。頂上的現象,只不過是觀修遷識時氣脈生理現象,十分輕易就能成就,而且並不代表修法上的成就或往生淨土的保證。頭上有頂孔,如果沒有出離心及信心,絕對不可能往生淨土。頭上沒有「破瓦」徵兆,但透過修出離心、五力、對師長、三寶之信心及積因,例如念佛、拜佛、持咒、觀想淨土等修持,一樣可以往生淨土。「破瓦」只不過是積聚往生淨土之因的其中一個方法,不是唯一的途徑,也絕對不是往生淨土的捷徑或保證。

修持遷識法,若果不配合出離心及五力等,只不過是頂上多了一個洞,可以插上一支草拍過照片自吹自擂而已,並無實際保證可以往生淨土。即使不懂佛法、不信淨土的人,只要依同樣的法去修上幾天,一定有徵兆,因為這只不過是氣脈生理現象而已。如果能配合出離心及五力去修,「破瓦」才是往生淨土的有效方法。

附:修遷識法門的人,自修可以嗎?會不會發生什麼差錯?

你先要從一位有遷識法門修承的師長學習,求得他的傳承及講解。在得到傳承及講解後,如果一切開示都弄明白了,就可以自己在家閉關專修,以得到吉祥徵兆為目標。一般的關期是二十一天,但基本上主旨是修至頂上有少許膿血流出或出現頂穴。在修得徵兆後,自己要多修出離心及五力等,也要多誦佛號或持咒等淨土法門,遷識儀軌反而不需勤修,只要開了頂,以後一週一次便足夠了。如果師長之傳承是清淨的,自己亦沒有違犯師徒間之誓戒,對開示亦十分清楚明白,就不可能出差錯。如果上師開示對你沒弄清楚,自己想當然地胡亂觀修,就不是師長或法門的錯了。「破瓦」法的開示十分簡單,只要用心去學,聽一下就會明白,並沒有多少有可能搞錯的細節。

至於傳承方面,遷識法有很多不同的傳承,也有不同的本尊,並不限於是彌陀極樂淨土的遷識。你先選擇時,如果要修彌陀極樂淨土的遷識法門,就要請求師長能否傳授。如果師長有彌陀淨土遷識法之傳承,便可求授該法門或本尊灌頂、口傳及傳承開示講解導修。但如果沒有受灌頂,只要具足口傳及傳承開示講解導修,也一樣可以修「破瓦」法。

附:有人說修遷識法會短壽,這是否有根據的說法?如果在修法中死了怎麼辦?

 

修遷識法就是為了往生淨土。如果在修持期間真的就往生了淨土,這不是要憂慮的事,反而是可喜可賀的呀!你問這個問題,可見你雖對往生淨土有少許興趣,但根本並沒有厭離六道的出離心。如果沒有出離心,修遷識或任何淨土法門都是不可能有成就的。

有關修遷識法會短壽的說法,如果是天天都修的話,的確會對壽元有影響。有些人既修遷識法,也合修阿彌陀佛報身相的延壽法門,事實上,在開了頂後,一周修一次「破瓦」就足夠了,並無需要天天修,反而應多修出離心及五力等教法。否則頂孔是無意義的。如果不是天天修「破瓦」,就不會對壽元有影響。另者,修「破瓦」時要觀心識上沖出頂上少許,又回到自己心中,不是觀心識沖出而離開身體,這一點不可以弄錯。

92、是不是凡是咒語都屬密法?

佛說經典可分為「經」與「續」兩類,「經」是小乘及大乘顯宗教法的佛語開示,「續」是有關大乘密法的開示。

有一些咒語及修持出自經部教法,所以並不能說凡咒語都屬於密法類別。本師釋迦牟尼的真言「他一他 唵 牟尼 牟尼 瑪哈牟尼取 疏哈」及藥師佛真言等,便屬於經部所載咒句,並不屬於密法。密續中也有有關藥師佛之咒語、壇城及修持儀軌,這些則屬於密法類別。

漢地並不盛行修持密法,但僧人卻每天持誦各種真言。這種持誦及咒語,並不屬於密法範圍。

附:有人說修密法會很快成就,這是真的嗎?

如果具備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見等顯教的基礎,再如法求受灌頂、口傳及傳承導修開示的話,修密法的確可以較快地成就。這裏所說的「密法」,尤指無上瑜伽部的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教法,並不是指聽受一兩課開示、比手印或念一兩句咒的層面之修持。如果沒有顯宗教法的證悟或基礎,妄想一步登天而馬上修學上述的密法,不單不是迅速成就之道,反而是直墮三惡道的最快捷徑。密法是極為殊勝的珍貴教法,必須是有基礎的上根行者才可以修持。可悲的是,現在有很多人把密法當作商品公開售賣,不論求者資格就隨便授予。在這些情況下,授者得到了眼前的名利等蠅頭小利,受者則高興自己成為了「密法行者」,晉身「上根」之流。但這種買賣,就似是授受雙方相約手牽手地在未來直墮地獄。 「上根」的人只以為是「下根」並不太要緊,「下根」的人洋洋自得地自以為是 「上根」,則後果堪憂。現在的人,都以為自己是「上根」。這樣的密法授受方式及在未具備基礎前就修學密法的人,不單不可能迅速成就,而且是在毀壞佛法,令佛法加速衰落及滅亡。密法就如一頭野性的駿馬,懂駕御者能把它馴服而得大利。把一個三歲小孩放上馬背的話,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有些人公開傳授密法,為的是財名,但卻以「為悲心故而公開普傳」之幼稚藉口來辯護。把密法胡亂托予未有基礎或根器的修行者,就像把利刀送予小孩,不但沒有利益,反而只會帶來傷害,歷代祖師並不是因為缺乏慈悲心而不把密法公開亂傳。如果密法是不論根器基礎都可以修學的話,歷代祖師早就把它大弘於世了。

附:西藏在家人臨終時,會禮請高僧進行遷識超度,這有否實際作用呢?

有些大師的確有很大的能力,能夠在亡者經過中陰階段時,把亡者的心識強行牽引過來而送往淨土或較佳的轉生。一些大菩薩、大轉世者及高僧的能力是我們凡夫不能思議的。在這些大師作遷識後,亡者的屍身會有一些變化,例如頭頂正中會有少許頂發自行脫下等等,這些是吉祥及遷識成功的徵兆。

如果是真正有能力的大師,根本不需要親身坐在亡者身邊修法。即使屍身在香港,大師遠在澳大利亞,根本也沒有絲毫分別,距離並不構成遷識成功與否的關鍵。

一個西藏家庭,他們的父親赴遠地經商多年,音訊全無。一天,有人帶來一個錯誤消息,所以家人都以為父親在異鄉逝世了,馬上請來一位高僧作遷識法,高僧本來說已作遷識,後來又支吾以對,面有難色地離開了。很多年後,父親安然無恙地回來。大家談起這一件事,父在遷識的同一天同一時間,竟然曾經無故昏死過去,很久才醒過來,這就是進行遷識的大師控制心識的能力之證明。即使人在千里之外,是不影響遷識作用的。這父親之所以又活過來了;是因為他根本未命盡,高僧只好又把他的心識勾回。由此可見,遷識是的確有效用的。

但最大的問題是:你怎麼知道誰是通遷識法之高僧或大師呢?有成就的人往往不會自己宣傳,但這又不代表沒有宣傳的人都是高人。所以,佛法的修持是不講捷徑的,最實際的把握是自己去修遷識法、或念佛、或修其他淨土法門,這樣才對自己的生死有所把握,不要把生死大事付託在臨終能碰上大師高僧的渺茫機會上。只要臨終一念能念及三寶,或者憶念自己的師長,則肯定會有好的轉生,這是不容置疑的。即使你的師長並非大師之輩,或無能力救度你,由於你一向是視師如佛,你臨終時憶記他,也一樣是能得好的未來轉生之助緣。

附:如果遷識度亡法的確會有效用,那麼作惡多端的人若臨終能有大師遷識,豈不就十分「便宜」?

如果垂死或已死的人曾作五無間罪323,則惡業力極重,即使有大度亡遷識能力的大師或高僧,也未必有能力幫助他得到好的轉生。對一般的情況來說,如果有因緣得到適時的度亡及有證量的大師度亡,仍然可以得生於善道甚至淨土之中。

這一點與因果並無矛盾。如果我們把目光放遠一點,可以看出這種人必定也有過往生的一些善因,否則就不可能在有需要時碰上有證量的度亡大師。現在這善業的種子先成熟了,所以他得到了臨終的利益。我們凡夫看不到所有複雜因果關係,只知這人今生作惡,卻不知他過去生及今生中的善業種子,所以才會生起以上的疑問。

但話要反過來說:我們不可執上述的可能性而任性妄為,只寄望於死時得大德之度亡便可以帶業往生。臨終時是否能遇上有證大德度亡,不是在我們掌握之中,這要看個人的善因緣。所以,最實際的是我們戒惡修善,也好好地修淨土法門,不要寄望於他人為我們度亡。把時間花在推論辯論這假設性的問題上,倒不如用同等時間好好修好自己的心及為自己往生淨土而積聚資糧。佛法修持是與自己的生死大事相關密切的。把時間用在推論猜疑他人的事上,到頭來對自己的生死利益毫無幫助。

93、有人說密宗是外道演變出來的,這有否根據?

修行的人要謹慎管束自己的口與心。說密法為外道,就等於說三藏佛法是外道法,因為記載密法的續典亦見於《大藏經》中。我們千萬不要犯評貶任何部派的佛法之過失,例如密宗修行者輕視顯宗、大乘修行者輕視小乘、顯宗的人說密法為外道,小乘者聲稱大乘非佛說種種。

外道或許有部份修持與密法有相似的地方,就正如佛教中之禪定修持與印度教的禪定相同的道理,但這並不是說二者是同源的。密法與顯法俱出自佛陀親授,二者俱為純正之佛法。

有些把佛法視為世俗文學而研究的人,喜歡由種種不完整之歷史片斷推證大乘非佛說或密法乃外道產生等等,又有些人說全部大乘經典都為佛滅後的作品。這種論點,完全否定了佛經之可信性。如果佛經不是佛的開示,我們就沒有任何可以依據了。世俗學者做什麼我們不理,但三寶弟子千萬勿參與這種邪見,謗貶法寶是會有可怕後果的。

說密法為外道或大乘非佛法的人,是在質疑三藏佛法之可靠性及評貶佛陀的教法。他們的觀點源出於愚癡無知及贊自宗貶他宗的狹窄心態。真正修持的人,要尊重一切佛陀的教法,不可視其中之一部份為低級的、多餘的或不純正的。

附:為什麼西藏僧人都穿露臂的衣袍,而且衣色與漢地僧裝不同,有些還留頭髮?

西藏僧人與世界各地的僧人一樣,不許留發。但西藏有些修行者並非僧人,亦沒有受僧戒,但卻是全時間投入修行的。這些修行者穿著與僧人不同,但你對西藏衣不認識,所以把他們的衣著與僧衣混淆了。這類修士會留頭髮,有些更長髮束髻,他們並非出家僧人。

露臂則是古印度佛陀時開始的傳統,甚至佛陀時代以前的外道修行僧也是露臂的。在南傳佛教國家,僧裝也是偏袒右肩的,此為佛教傳統。在漢地,由於歷史上的各種原因及風俗不同,僧裝改為有袖的,而且顏色亦不同於原始佛教僧侶之衣色,但仍不許用佛陀禁用之衣色。西藏僧人在偏袒右肩及衣袍比例等細節上保持了傳統的風格,但卻因為地區寒冷而改用深紅色衣袍,此與原始佛教僧衣之色不同,但仍然是佛陀允許使用的衣色。

在各地佛教中,現今應以南傳國家的僧衣最接近原始佛教色彩。

附:藏傳佛教中有所謂的「財尊法」,是否真的能令修行者致富呢?

如果是有正確及清淨的發心,修持又具足傳承及精進的話,修財尊法是確有靈應的。修財尊法有三種主流的法門。第一種是水供法、第二種是供奉本尊財瓶、第三種是以食水供養。修財尊法的利益並非為了致富。以阿底峽傳承之白財尊法為例,它的利益主要有三種:(一)今生中資財飲食不乏;(二)善心自然生起;(三)死後往生於普陀淨土之中。所以,修持白財尊法也是一種觀音淨土法門,最終的利益是往生於觀音的淨土。修持財尊的人,為求得資財之發心是為了能得修持之順緣及以資財作廣大供養及布施眾生。修財尊法的目的並非為了個人的致富。如果以為自己發財的心去修財尊法,則發心不對,修法也不會有成就。真正的財尊法根本不是普遍大眾誤解的那種致富,也不會為以此為動機的修行人帶來財富。如果修行的人執戀著世間的財富,就與世俗的人毫無分別,稱不上是佛法的修行者。此外,順帶提一下有關供奉財寶瓶的種種:很多人以為買一個財寶瓶回家供在佛壇就對了。其實供奉本尊財寶瓶不是這樣的。應於家中之寶庫或錢櫃中另設小櫃,在櫃內放好財寶瓶及種種供品,請法師誦經及封起,然後每天在櫃外另外供供品及作祈願,每年還要再請法師開櫃添供及重新誦經。這種財寶瓶是不讓外人知道或看到的,自己也不直接以手碰觸。很多人隨便把它供在佛壇上,就好像裝飾品一樣,這不是供財寶瓶的正確傳統方法。

附:修紅教的人可以也修黃教嗎?

西藏佛教的各大主流派別:格魯派、寧瑪派、薩迦派及迦珠派,都是佛陀的教法。「寧瑪」(Nuingma)的意思是「古老」。「紅教」並非寧瑪派的正統名稱。 「格魯」派的名稱源自該派主寺甘丹寺之名稱的變音,也有「善規」之意。「黃教」並非格魯派的正統名稱。該派偶爾也有人稱為「黃帽」派,但卻不稱為「黃教」。「黃教」、「紅教」等只是漢人的誤稱。有些漢人又說黃教的僧人穿黃衣,紅教的僧人穿紅衣,這也是無根據的想當然而已,並非正確。上述各派都是佛陀的教法,我們不應加以分別及贊己評他。但一般來說,我們與哪一派的教法較有因緣,自己覺得較為投合,就好好依那一派的教法去修學即可。如果真的要同時修學兩派教法,則不要混淆教法,要把它們分開地修。初學的人,修四派中的哪一派都可以,但其實不宜這邊學一點,那邊又學一點,最嚴重的錯誤就是把各派教法混為一談,成為了雜錦式的教法,這種混雜各派見解行持的修持,不能說是包含各派精髓的修持,反而成為了哪一派都不是的修持。一些大修行人,能夠學修各派佛法,但我們凡夫不能與之相比,所以還是老實地專學一派較好。藏語中有一句諺語:「獅子能跳越的崖縫,兔子不要也跟著去跳!」。只要能修得專注及修至成就,任何一派的教法都是好的,但把它們混淆而修卻並不恰當,尤其是仍在凡夫境界的階段。現今有很多人都喜好到處亂去,隨便誰坐上法座你便去依止學法,這樣並不能有所成。如果你只是在某派中受了皈依三寶或學修一些共通的教法及儀軌,改修或增修另一派還可說得過去。如果你已在修某派的不共傳承大法,再改修另一派或加修另一派的不共傳承,則是完全不必要的,而且這樣做也沒有什麼好處!

94、四加行修滿了十萬遍,是否就圓滿了呢?

修持加行是為了積聚功德及懺淨罪障。只要你還有罪障或未具足一切功德,就永不能說修滿了加行。

有些行者由於受過了某些誓戒,必須發願修滿十萬遍四種加行。在修滿十萬後,只能說戒誓已做滿完成,並不是修持加行已經圓滿。即使你明天就會成佛,今天仍需勤修加行。

在精進修持懺罪時,有時會反復發吉祥的夢兆,這是表示懺罪之修持有了一定的小成績,及隨後再作主體的修持時便容易成就,並不表示已完成懺罪修持。

附:有些同門修持無上瑜伽密,要恒常觀察自身為本尊,所以便認為捐血是 「出佛身血」,這是一種正確觀念嗎?

修無上瑜伽密時,行者修持自身為本尊觀,但這不代表你真是本尊,所以捐血並不存在「出佛身血」的問題。捐血是一種身布施善行,如果能令他人救活過來,更是無畏布施善行,與「出佛身血」並無關連。即使佛陀捐血救人,他與為他抽血的人都並非「出佛身血」。「出佛身血」的定義不是這樣的。何況你並不是本尊,只是在修持觀想自己是本尊,當然不存在問題。

捐血救人是一種大善行。善行只會帶來利益,不可能帶來傷害,這是很基本的因果教法。身布施更能積廣大功德,尤其能令父母及祖輩帶來利益。捐血並無 「出佛身血」的憂慮,唯一的憂慮源出於你的執戀自己。問以上問題的人沒有修持無上瑜伽密的基本資格,因為他對基本佛理及密法皆未認識,更缺乏了修密法的基礎——對眾生的慈悲心。如果有慈悲心,便不會問這樣的問題。如果真正有慈悲心,即使對自己有害,他仍會毫不猶豫地捐血利生。

附:為什麼在藏傳佛教中,有很多樣子很兇惡的塑像?

這些樣子像是很兇惡的形相,稱為「忿怒相」,分為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類別。第一種為本尊,他們是佛陀的化現,例如怖畏金剛是文殊師利(即諸佛之智慧化相)之化相,馬頭明王是觀音大士(即諸佛之慈悲心化相)之忿怒化相等;第二種是護法。護法分為世間護法及出世間護法兩類;世間護法本來是「非人」、魔眾或龍族等眾生,後被佛法折服而信皈三寶,或被歷代大師鎮伏而以誓言縛之,他們雖是世間眾生,卻有一定能力護持三寶及修持佛法的行者;出世間護法是諸佛的忿怒現相,這些護法亦肩負護持三寶及奉持佛法的行者,為行者賜予修持順緣,除摧修持道上之逆緣與障礙。怙主瑪哈卡那(Mahakala)及吉祥天母(Palden Lhamo)俱為出世間護法。

現岔怒相的本尊及護法性質不同,與修行者的關係亦不相同。他們示現忿相,表義降伏煩惱及障礙,並非對眾生示現忿怒。他們的外相表現忿怒相,但體性卻為諸佛之慈悲心,並非世俗的嗔恨心。

附:為什麼藏傳佛教常用以人骨製成之法器?

佛法教示無常之理。這些人骨法器,是為了讓真正發心修行的人常常憶記生死無常,努力於佛法上之修持。佛教的僧人,有些會發願終生住在塚林中,這也是為了常常憶記生死無常而培養出離心及精進的緣故。在傳統的寺院中,在僧寮浴室內也會塗繪骷髏圖像,其目的也是令人常念生死無常。在藏傳佛教及印度的密法傳承中,有一種稱為「斷」(chod)的施身法門。這種法門要用人骨法器,如骨笛等,也要在塚間修持,是一種能迅速地切斷我執的法門。

憶記生死無常是精進修持的原動力。它有六個殊勝益處:

(一)它是最有利益的修持;

(二)它令修持變得有大力量;

(三)它引領修行者發起真正修持的心;

(四)它支持修行者精進修持;

(五)它推動修行者達至最終成就;

(六)它令修行者臨終無悔及安樂。

一般的藏傳佛教徒並不需要用到人骨法器。大修行者所用的人骨法器,也並非隨便買來或以殘忍的方式得來的,必須是以其他修行人生前發願,在死後把骨頭送贈作修行用途的才可採用。

附:為什麼漢地一般都說有十八羅漢,西藏卻說只有十六位?

羅漢既不是十六位,也不只十八位。羅漢的梵文為Arhat,是證道的聖者。在佛陀在世的時代,單只一座說法中所聞法而頓證羅漢境者已遠超於十八位,所以世界上是有很多位羅漢的。

眾多的羅漢中,有十六位相當於是領袖的。他們曾經遊化很多國土,更受恭請而在漢地結夏。在漢地時,有一位漢僧是他們的施主,另有一位俗家人充當他們的侍從,所以後來有一種演算法把這兩位元也算進去,成了十八位。在藏地,我們是不計算上述這兩位的,所以只有古印度經典中所述之十六羅漢與其廣大眷屬。

有時在博物館中,我們會看到古印度的佛畫,有時會見到十六羅漢壇城圖。在這些古畫中,釋迦牟尼居壇城中央,外圈是十六羅漢坐蓮瓣上,最外面是四大天王。在西藏的佛畫中,也是十六羅漢圍繞本師而坐,但有時也會把漢僧施主及侍從畫在壇城外方,卻沒有十八羅漢在壇城內的例證。

有關十六或十八羅漢的典故,佛經上有提及。市面上有一些傳說的書刊,內裏寫的是民間傳說,並不一定與佛教歷史相符。

附:為什麼在西藏有「天葬」這種殘忍的葬禮呢?

天葬不是藏傳佛教的葬禮,但並非不符佛法思想的。

人在死後,剩下來的肉身只不過是廢物,不論你以火焚、土葬、水葬或天葬的方式去處理都是一樣的。在心識離開身體後,自然會因業力所主而投身六道中的其中一道,生前的肉身留著也沒有任何用處。

反正在死後身體便一無用處,西藏人選擇在死後再作一次布施,把肉身施予鳥類或其他動物,這對自己並無損失,又是一種布施善行,更解決了殉葬的問題。

你覺得天葬十分殘忍,只因你執戀於肉身,其實天葬與火葬分別不大,卻能積布施之功德。

有些電視紀錄片說:「西藏人認為鷲鳥在吃了死者肉後,便把亡者帶往天上的淨土。」,這是想當然的漢人創作。西藏人進行天葬是要作布施及天然條件因素,並不以為此舉會令亡者「升天」。

在其他國家與地區,進行天葬是不合社會風氣及環境條件的,臨終捐贈器官比天葬來得更有意義。

附:在海外常常有人自稱「黑教唯一傳人」,到底黑教是否正信佛法呢?

在佛法未傳入西藏以前,早已有了歷史悠久之民間信仰。這種原始的信仰被統稱為「苯教」(Bonpo,亦譯作「本教」及「苯波教」等),崇拜的是天、地、土、河、龍神及魔靈等,對善神供養祈福,對惡靈供養以祈免災。這種信仰,與世界各地的古文化中之原始信仰大致是一樣的,與佛法毫無關連。這種信仰被某些人稱為「黑教」,其實它又再分為「白苯」及「黑苯」兩種。在佛法傳入西藏以後,苯教業已式微,至今苯教信眾並不太多。苯教在後期亦吸收了很多佛法的概念,成了與佛法之外型有點兒相似的信仰,而且漸漸也增補了一些模仿抄襲佛法的教義。在某些邊遠地區,一些佛教寺院也吸收了部份苯教的原始色彩,總括來說,佛法是佛法,苯教是原始民間信仰,二者是並無關連的。改頭換面後的苯教,外在上看來有點似佛教,但內容卻完全相異。苯教在吸引了佛法之外型後也皈依「三寶」,但其「三寶」並非佛、法、僧;其教義也述及其祖師有示現、成道開示及示滅等事業,但卻並非在說本師釋迦牟尼;其經典也刻意模仿三藏佛法,甚至也有類似六字大明咒等咒句,其僧人的打扮及戒修也近乎佛教但細節卻不一樣。現今在西藏仍有一些苯教徒及寺院,在川北一帶,苯教仍是頗為盛行的。雖然我們並不歧視其他信仰,但卻斷不可把它們與佛法混淆不清。自稱「黑教唯一傳人」的人,是否真的有苯教傳承不得而知,但絕對不是「唯一傳人」,在川北一帶隨街都看得到苯教的出家人。藏傳佛教主要分為格魯派、薩迦派、寧瑪派及迦珠派,此外還有以前的卡登派等一些單獨存在的派別。苯教的修行人有些的確也有少許法術能力,但卻與正信佛法完全無關。

附:聽說西藏的苯教法力很大,是真有其事嗎?

西藏的苯教、雲南地區的苗族及世界各地的古文化中,都有類似的原始信仰。這些都屬於外道,並不是佛教或佛法。這類大自然信仰,透過祭祀山神、地神、河神、龍族及「非人」等,的確有一些有限的神變能力。在古印度及古西藏,這些外道的力量是頗大的。在佛經中也有記述佛陀以佛法智慧及神通變化降伏外道的史跡。在近代,卻較少聽到外道術士示現其大神變。外道所修的並不是佛法,也不符佛法,即使他們有少許的神變能力,卻不是佛教弟子值得去羡慕追求的。外道修行人的能力,在最終也不過如世俗學問般失去,並不會利益來生。佛教修的是內心,其利益是利及來生的,也澤及一切有情眾生。

附:我想瞭解一下藏傳佛教的教育制度。

弘揚佛法不僅表現在單純地大興建築以及召開各種佛教會議,也不僅表現在各式各樣的形象佛法的推廣上。把人們用於世間瑣事的心引向佛法的智慧,使之能真正瞭解佛教的真理,這才算作最大也是最有價值的弘法利生之行為。

對所有法師而言,給弟子進行灌頂、加持或皈依,這些都可謂是善事。但在當前這樣一個很多人都不信因果,因而眾人競相肆無忌彈地廣行惡業的社會大環境下,對眾生進行正規、清淨、正宗的佛教教育就顯得尤其關鍵。

藏傳佛教的教育之始,大約可追溯至西元八世紀中葉。隨著藏王赤松德贊迎請蓮花生大師入藏,並在如今的山南建成桑耶寺,藏族子弟就開始陸陸續續出家為僧。從此之後,以寺廟為大本營的佛教教育、修行基地即告成形。不僅寺院教育在前弘期有所發展,而且分科教學在這一時期內也初具規模。進入後弘期以後,寺廟作為教育基礎的地位就更顯重要了,同時,以《釋量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等論典命名的各種專科講經院也更加蓬蓬勃勃地遍地建立起來。薩迦貢嘎堅贊還著有《智者入門》一書,論述了講、辯、著三個方面的理論,內中也涉及到了藏傳佛教的教育理念與實施措施,為寺院教育的進一步正規化打下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一)格魯派的寺院教育。

西元一四零九年,宗喀巴大師在拉薩達孜縣境內建立甘丹寺,他創立的格魯派324從此在西藏全境得到全面發展與推廣。一時間,格魯派寺院在整個藏區如雨後春筍一般大範圍興建起來,以拉薩三大寺——甘丹、沙拉、哲蚌為代表的格魯派寺院,不久即將嚴格的寺廟教育制度推行到藏區所有格魯派的寺廟之中。

格魯派的寺廟教育制度在整個藏傳佛教中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它推廣的範圍也相當廣泛,下面就以格魯派的寺院教育為例具體解析一下藏傳佛教的教育特徵。

僧人們在進入寺廟並開始正規學經後,通常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先顯後密,即先進入顯宗學院學習直至畢業,考取格西學位後再轉入密宗學院學習,畢業後仍屬顯宗學者;二是直接進入密宗學院學習,或進入醫方、時輪學院學習;三是只在顯宗學院學習,不再轉入密宗學院學習。

顯宗學院的課程是固定的,即人們通常所謂的五部大論:法稱論師的《釋量論》、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月稱菩薩的《入中論》、功德光律師的《戒律本論》以及世親菩薩的《俱舍論》。學完這五部大論大約得需要十五年以上的時間,一般得學完一科(論)再學第二科(論),並特別強調背誦熟記、融會貫通。顯宗學院的僧人經過十五年以上的學習後,就有資格考取格西學位。

密宗學院則是格魯派的僧人學習密法的地方,甘丹寺設有上下兩座密院,這兩座密院是格魯派的最高學府,宗喀巴大師的獅子法座——甘丹池巴,就從這上下兩所密院的僧人中產生。甘丹池巴也即宗喀巴大師獅子法台的繼承人,是格魯派的最高教主和最高學位。這個職務是全憑個人的聞思修水準考上去的,從它的誕生過程就可看出藏傳佛教教育制度的嚴格與次第性。考取甘丹池巴首先要獲得顯宗學院的第一等拉讓巴格西學位,再進入甘丹上下密院深造五年以上,學完全部密宗課程、參加密宗立論考試合格後,充任格歸四月,擔任翁則三年,堪布三年,堪蘇若干年,再擔任上密院的夏孜卻吉或下密院的降孜卻吉十四年,若有空缺,才有資格參加競選甘丹池巴。所以一個學僧要想登上甘丹池巴的寶座可謂難於上青天,故藏族才有諺語曰:「只要男兒有本事,甘丹法台是無主的。」

至於一般的密宗學院通常分為初、中、高三個學級,分別規定有固定的課程和不同的要求。學完密宗學院的規定課程後,若經考試合格,則各地寺院都可授予相應學位。

醫明經院與時輪經院,一般說都隸屬於各大寺廟,也分為初、中、高三個學級。學完三個學級所有的專門課程後,可以考取醫學博士和歷算博士學位。

(二)寧瑪派的教學風範。

以上所述為格魯派的佛教教育體制大略情況,下面再向大家介紹一下寧瑪派325的教學風範。儘管與格魯巴的教學模式大同小異,但在同中相異之處,可能更能讓人體會出藏傳佛教多姿多彩的教育特點。兩相結合,也許藏傳佛教的完整教育風貌就會清晰地浮現在諸位的腦海裏。

在考察了入學者的人格、佛學素質等各方面條件之後,如果覺其合格就同意他呆在學院繼續深造。入學後,一般要求修行者先用一年左右的時間修完加行,並學好一些佛學基本課程,然後就讓他們次第進入顯宗的各個學科努力聞思。比如先學戒律,接下來就是《中觀》、因明、《俱舍論》、《現觀莊嚴論》等課程,一般情況下每門學科都會佔用一年左右的時間。五年的顯宗課程結業後,修行者才可進入密宗課程的學習。密法部分的教學則分為兩個班級:一是續部理論班,一是實修班,大致需要兩年的時間才能結業。剩下來的時間則用於醫學以及其餘學科的學習。等上完佛學院的全部課程,大約十二年的時間就這麼匆匆而又充實地流走了。也有些修行者只用六年的時間就可學完別人需用十二年才能完成的顯密學業,此時他也可以提前畢業。

只要你按照佛學院的教學要求認真求學,那麼在這麼些年的學習過程中,佛教的大五明326,諸如內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等以及小五明,包括音韻、詞藻學等學科都可被你基本掌握。

(三)學位制度。

在整個藏傳佛教的教育體系中,不論是在格魯派的寺廟,還是在別宗的佛學院,通過多年的聞思修後,再以講、辯、著的方式選拔堪布、格西或各種僧才都是一種非常通用的做法。各個派別的堪布學位都分為相應的上、中、下三等,一如格魯派的拉薩三大寺將格西分為拉讓巴、琳賽巴、多讓巴等級別一樣。若與世間學位制度對應,則第一等拉讓巴格西相當於博士學位,琳賽巴格西相當於碩士,而多讓巴格西則相當於學士。世間人往往把獲得各種學位當作人生奮鬥的目標、動力,因學位常常和個人利益緊密相連。藏傳佛教中也有各式各樣的學位,但它們只代表對獲得者的佛學素養的承認與認定,根本不跟獲得者的所謂利益相涉。如果說也可以和利益掛鉤的話,則這種利益毫無疑問是與他們的出世間327終極目的相關聯的。

95、佛教中的「手印」一詞是指手勢動作嗎?

「印」所指的是一種思想原則和事物的法則。前者如: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被稱作四法印,後者如「大手印」是指諸法性空的法性、法則。瑜珈部的三昧耶印指觀想,業印指手勢,法印指咒法,大印指空觀。在無上密部,業手印指業身明妃,慧手印是指已成佛的真空行母,大手印是指性空正見。所以「手印」一詞有多種含義,有些人把「大手印」當成手勢動作,那是大錯特錯。

96、西藏喇嘛的名稱很多都叫「寧波車」、「仁波切」及「仁寶哲」等,這個名稱有何意思呢?是否凡是叫「仁波切」的都是高僧?「活佛」又是什麼意思?

「仁寶哲」、「仁波切」及「寧波車」其實都是同一個藏文字Rinqoche 的音譯。「仁寶哲」的意思是「寶」。這種稱號並不一定用作稱呼人物,有些物也稱作「仁寶哲」,西藏大昭寺的釋迦牟尼像也被稱為「覺窩仁寶哲」(Jowo Ringche)。「仁寶哲」在被用作稱呼人物時,是一種尊稱,並不是那個人的名字。為了禮貌及尊敬,西藏人很少直接稱呼其所尊敬的人之名字。「仁寶哲」被用作對轉世者之尊稱,也用作尊稱方丈、退休方丈及有地位的人物。所以,被尊稱為 「仁寶哲」者不一定是轉世者。

「朱古」(Tulku,亦譯作「祖固」及「祖古」等,蒙古稱為Hutukutu,亦譯為「呼圖克圖」 ),則不是一種尊稱。這個字意思為「化身」或「轉世者」,只被用作大德高僧之轉世而被核確無誤的人身上。例如某師之轉世可尊稱為「某某仁寶哲」,但他只會自稱為「某某朱古」,不會對自己冠以「仁寶哲」的尊稱。

至於是否凡是「朱古」都必定會是大德,恐怕不能這樣說。如果我們遇到一位 「朱古」,就好好地恭敬即可以了,這樣對我們肯定會有利益。但客觀上來說,現今世界上有很多被核認為「朱古」的人,其中有些是大德轉世無疑,有些或許是佛的化身,也有些只是較有修持的修行者之轉生,更有些不見得真的有證量。如果你要去依止的話,就必須好好觀察,不要迷信於一個稱呼。依止師長是終生的大事,千萬不要草率。拜一位真正老實修持的普通凡夫僧為師,也好過拜一位沒內涵而空有個「朱古」名號的人為師父。名號是沒有意義的,內涵才是我們拜師時所要追求的特質。只有具足明師必備的資格,例如明師十德等,就是一個有資格的好師父,有沒有「朱古」名號倒不重要。

漢地有把「仁寶哲」及「朱古」譯為「活佛」或「佛爺」的情況,此為大錯。藏文中的這兩個字皆沒有上述的意思,大家萬勿跟著這種錯誤的譯法去稱呼「仁寶哲」和「朱古」等。

97、什麼是「本尊」?怎樣可以知道自己的「本尊」是哪一位?

諸佛有無量之多,其化身更是無量;諸大菩薩也是無量的。所謂「本尊」 ,譯自梵文Yidam這個名詞,意思是我們終生專注修證的一位佛的化身。這尊佛的法門就是我們終生不輟,永不放棄的主修法門。「本尊」 並非西藏佛教獨有的概念,漢人大多都以彌陀及觀音為「本尊」,只是通常並不以這個名詞稱之而已,其概念是一樣的。修持某個本尊,不代表你不尊敬其他佛眾。本尊就是你專修的法門,以他來代表一切三寶及佛眾等。一般來說,只是有宿世因緣的真修行者才需要請求高僧大德決定本尊。大德們以各種方法觀察這個人與何本尊有緣,或他的前生所修的本尊是哪一尊,在選擇正確以後,由於前世的因緣,修行者修同一尊本尊會較快有成就。我們一般的凡夫,前世有何大修持可言的?所以我們並無什麼需要去請大德們代選本尊。如果有某位佛的名字,你一聽到就生起莫名的歡喜或感動,或覺得特別合意投緣,那就以這位作為本尊就對了。否則的話,一般凡夫以彌陀、觀音或度母作為本尊即可,因為他們都與我們有特別的因緣。如果你準備放下一切,到山洞內終生修持,那倒值得去問一下上師代選本尊。一般的人,只不過是在世俗生活中隨力修一點法,那就根本不須特別觀察選擇本尊了,以觀音、度母及彌陀等為本尊即可。諸佛之間是並無分別的。柏繃喀大師常說:「本尊並不最重要,菩提心才是最重要的修行。你們應以『菩提心』 為本尊,以『十善業』為護法!」。

98、有很多法門我都想修,怎麼辦呢?

若果你能修持所有法門,那是最好的事,但這對你來說並不可能。如果你只是指持一下咒或念名號的話,多持幾位佛的咒或名是沒問題的,可以儘管多修幾個無妨。如果是說到真正的深入修持,則宜選定一個,把有關這個法門的所有細節都學懂,也要求得有關之清淨不斷傳承,然後好好地專心修這個法門,其他的法門可以當作為旁支輔助的修持。譬如你以彌陀為本尊,就專修他的持名、持咒及遷識等法門,但可配合金剛薩埵法門以作懺罪、文殊法門以作增長智慧……等等,但彌陀法門才是你最主要的依歸。對你而言,彌陀法門是終生不棄的專修法門,其他的法門只是旁支的輔助,心中仍以彌陀作最終的依止對像。曾經有祖師說: 「愚者修一百本尊而不能證得與一尊相應,智者只修一位本尊,卻能成就百尊的相應!」,只要你好好去專修一位本尊,在成就時自然會得到等同修持所有本尊的相應,這一點你毋需擔心。

99、臨終助念算不算終極關懷,應注意什麼?

(一)何為終極關懷。

終極關懷所指向的是關於人的生存的基本問題。第一是人的自我認識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第二是人的處境問題: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第三:人生價值、人生意義及人的根本困境等問題。讀者看來,第一個問題才是「終極關懷」範疇的本意,也是點評者的本意,其餘都是附加或陪襯,這在後面可以看得清楚。

所有這些問題既是哲學、宗教關心討論的物件,也是文學藝術關心思考的物件。其實,按「終極關懷」的本意,實則關懷「終極」,即對身後(死後)的關懷,宗教就是人類的一種對終極的關懷。死後上天堂(信上帝者),抑或入地獄(無神論者),這就是終極關懷要回答的問題。如果認為「身後是個無」(羅素語),終極關懷問題便不復存在。

儒家文化的一個明顯特徵是重實用價值,即使人生哲學也主要討論怎樣處世做人,怎樣處理人際關係。毋庸諱言,此種理論自有道理,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其弊病是容易眼光盡落現世。針對儒家文化這個「弊病」,終極關懷問題的提出,有助於國人提高對精神價值的認識,提高精神生活的深度。「終極」永遠存在於人類精神領域的上方或前方,「終極」和「現實」在人的精神空間中形成了上下前後兩個張力場,少了哪個支點,人類生活就會失去平衡。

人類需要現實關懷,更需要終極關懷,思想家們為此而前赴後繼,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文化史表明,現實關懷與終極關懷是「思想」與「生命」的源泉。由人的「存在」的時空限定性所決定,「生命」是現實關懷和終極關懷的價值判斷,「生命」的現實關懷是終極關懷的「邏輯」起點。所以,由現實關懷出發進而解決終極關懷問題,使人類的文明生生不息,得以形成哲學、科學及宗教的文化形式。但是,由於思維方式的不同,中西哲學、科學及宗教卻呈現為不同的「範式328」,從而對人的「存在」授於了不同的現實關懷並給出了不同的終極關懷。由「生命」的時空限定性所決定,終極關懷是對現實關懷的超越,但是,如果沒有切實可行的超越之路,人們則寧可放棄終極關懷而更加注重現實關懷,竭盡全力地謀求現實利益。當社會的政治架構為贏得人們的支援而順以現實關懷的理念時,只能促使社會更加注重現實利益。隨著哲學、科學及宗教的困境,人們對終極關懷的無望和現實利益的膨脹已經把這個世界推向了危險的邊緣。對現實關懷和終極關懷的問題而言,「哲學的終結」、「科學的終結」及「西方的終結」,是這個時代最危險的聲音。所以,面對西方理性的崩潰,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對現實關懷和終極關懷給出「範式」,為理性指出一個方向,是本題目的之所在。為「人」的現實關懷和終極關懷提供佛教文化的智慧。

前文諸多問題,大都是現實關懷,故最後提出終極關懷。

因為,當人們一旦領悟到世俗領域的有限意義時,就會重新回到聖哲的領域,在此基礎上建構自己的終極關懷。人的理性一度被認為是無所不能、主宰一切的,理性批判的利劍指向一切神聖的領域。然而,理性自身是否承受得了理性的批判?世界的終極原因果真能被理性所破譯?人的理性認識愈是深入,就愈是發現理性本身的局限,而理性無法填補的認識空間就只能由對終極價值的信仰予以填補。因此,即便是二十世紀的大科學家、大思想家(諸如愛因斯坦、湯因比等)的內心,也無不激蕩著宗教的情懷。

(二)臨終切要。

《印光大師文鈔》中,提出了淨土宗的修學綱要: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8句話中,濃縮了佛教文化對人類的現實關懷和終極關懷(真為生死),既要解決生的問題,也要解決死的問題。因此,「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求生淨土,解脫生老病死的一切煩惱和痛苦。進而成佛,幫助一切眾生解脫煩惱和痛苦。所謂:「發菩提心」,普度眾生。

而淨土宗的終極關懷,便落實在臨終助念上。這就是臨終切要。

《印光大師文鈔》中囑咐我們:「念佛之人,若已證道,則臨命終時,任彼刀割香塗,了無動念之事,則無所謂為損益也。若只有修持之力,未能到業盡情空地位,則臨終得人助念,即可決定往生。若遇無知眷屬,預於未死以前,為之洗沐換衣,令其搬動受苦。縱不受苦,一經搬動,心便不能歸一於佛。(以動其軀體,心便不能徹底清淨純一。)若再向之哭泣,則自己亦生愛戀,便與佛不相應,欲得往生,莫由也已。所以平素,即要彼等知其利害,要常與說,到自己臨終,彼等即是助道之人。豈但與己有益,實亦與彼等均有大益。若只知自己修持,絕不與彼說其利害,則汝臨終時,彼等決定是破壞正念之人,決不助汝淨心,令得往生也。」(書二九)

「又念佛之人,必須勸家中眷屬,同生信心,同常念佛。以備彼等於父母,及諸眷屬之有命終者,為之助念。否則,不但不助其正念,反令起嗔恨愛戀等念。(預為洗澡換衣,則失正念。若搬動致疼痛,則生嗔恨。嗔恨,則或致墮於毒蟲之類。若對之哭泣,則生愛戀。均屬失正念,而永無往生之望矣,哀哉。)不念佛者,尚不至大有所損。念佛者,一經破壞,正念全失,將欲往生,竟莫能得。從此長劫輪迴六道,皆此等眷屬之所致也。」(書九七)

「念佛之人,當勸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臨終決定生西,非預為眷屬說臨終助念,及瞎張羅,並哭泣之利害不可。故欲父母臨終得眷屬助念之益,不受破壞正念之害者,非平時為說念佛之利益,令彼各各常念不可。如是,則不獨有益於父母,實有益於現生眷屬,後世子孫也。臨終助念,無論老少,均當如是。詳看飭終津梁,自知。(上海佛學書局,蘇州報國寺,均有出售。)」(書四)

「昨接汝,及范古農之書,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猶以文人習氣未除,幾致不得實益。今則實行其事,猶不知自利利他之相關甚鉅。且勿論外人,即自己丈夫、兒女、媳婦、孫等,均當教以常念佛號。一則令彼等同種善根,當此大亂之世,若不以佛為怙恃,則危險可慮。二則不於平時令彼等操練熟習,一旦汝欲謝世,彼等以世俗知見,預為瞎張羅哭泣。則汝縱有淨功,可以與佛相應,蒙佛接引。一經此種動作,破壞淨念,決定仍復留住娑婆。則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六道受輪迴矣。是以勸眷屬念佛,為最要緊之一件大事。光粥飯庸僧,於經教妙理,不能令汝得益。唯此一事,由閱歷數十年,可以令汝現生親得利益。汝若能依行,不異求佛接引汝及眷屬,並後世子孫也。」(書一八)

「念佛之人,有病,即作將死想,一心念佛。壽若未盡,反能速愈。若唯望病癒,則是怕死。有怕死之心,便難感佛。」(書二五四)

 

「有病,即作將往生想,念佛求往生。世壽未盡,則可速愈。世壽已盡,不至以求愈而與佛不能感應道交也。幸彼自知不能挽回,即趺坐念佛。諄囑家人,首句,即云,死後不動遺體。蓋欲坐逝,以為同志表率。次說不殺生,不用葷祭等。並令報汝,及轉報光。遂一心念佛,並令家人助念。」(書二五五)

「張福泉嬸母劉氏,生性淳篤,是其宿根。及病而信福泉、宗淨、等所說而念佛,又加家人助念,故得吉祥而逝,面色轉勝於前,逾十四時,通身冷透,頂猶溫暖,肢體柔軟,蠅不至室等瑞相。接大集經說,臨終徵驗偈云。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以人將死時,熱氣從下至上者,超升。從上至下者,墮落。若通身冰冷,唯頂上熱者,必生西方入聖道。眼及額顱熱者,生天道。心熱者,生人道。腹熱者,生餓鬼道。膝蓋熱者,生畜生道。腳板熱者,生地獄道。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間家業兒女,決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無論修持久近,乃至臨終始得善友開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聲即命終,亦得往生。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云。若有眾生,聞我名號,志心信樂,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由此因緣,平素不念佛人,臨終善友開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常念佛人,臨終若被無知眷屬,預為揩身換衣,及問諸事,與哭泣等。由此因緣,破壞正念,遂難往生。以故念佛之人,必須令家中眷屬,平時皆念。則自己臨終,彼等均能助念。又因常說臨終助念之利益,及不得瞎張羅哭泣之禍害,便不至以孝心而致親仍受生死之大苦,乃得即生西方之大益也。」(弘化三期)

「了生死,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念佛法門,是佛法中特別的一法門。此法,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逆惡罪人,皆當修習,皆可仗佛慈力,現生往生西方。其功德力用,與佛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迥然不同。何以故。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己戒、定、慧、力,了生脫死。勿道具縛凡夫不能了,即已證初、二、三、果之聖人亦不能了,四果阿羅漢方了。此約小乘說。若約圓教說,五品位,所悟與佛同儔,而見惑尚未能斷。五品後心斷見惑,即證初信。此位菩薩,約斷惑,與小乘初果相同。其功德智慧,神通道力,超越初果千萬億億倍。直至六信後心,斷思惑盡,則證七信。此位菩薩,方了生死。了生脫死,豈易言哉。是知仗自力了生死之難,難如登天矣。六信位菩薩尚不能了,況具足惑業之凡夫乎。唯淨土法門,仗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無論老幼男女,貴賤賢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發切願,至誠懇切念佛聖號,無一不於現生臨終得往生者。世之念佛者多,往生者少,一以不依佛教,口說往生,心戀塵境。一以不教眷屬念佛,並不預說助念之利益。及瞎張羅,預先抹澡、換衣、問事、哭泣等禍害。及至臨終,眷屬不唯不助念,反為破壞正念。功敗垂成,事依俗見,令亡人仍沈生死苦海,可不哀哉。」(弘化一三期)

「昨接汝書,知汝父病極沉重。不可作世間癡心妄想,當依佛法,為之助念南無阿彌陀佛。祈其壽已盡,則速蒙佛慈接引,往生西方。壽未盡,則速得痊癒。汝父年已七十多,當此危險世代,固宜全家一心念佛,求佛接引,往生西方。若其世壽未盡,亦可以助念功德,令得速愈。但不可只求病癒,不求往生,如其壽盡,便失大事。當為汝父一心助念。彼能念,則隨之念。不能念,則一心聽汝等念。凡要緊事,當先問問。不要緊事,概不可提。若有志誠懇切之居士,宜請幾位,同你們分班相續不斷的助念。一直念到斷氣之後,還是一樣的念去。如此接連再念三點鐘,方好停念。又切不可未死以前,及才斷氣,就揩身換衣哭泣。此等行為,皆是拉他下海。世間人以此為孝,其破壞正念,不能往生,反令墮落。罪同殺親,要緊之極。」(弘化一三期)

附:生命轉世之說,如何證明?

生命轉世、無始無終的觀點是一切宗教的基礎,也是佛學的思想基礎。若轉世的觀點不能成立,佛教的思想基礎就會產生動搖。因此,對生命轉世的問題,要從邏輯推理和現實證明兩個方面進行論證。現介紹《因明邏輯》論證生命轉世的方法。

(一)生命具有先行同質因。

一切事物都是眾緣合成的,事物形成的因緣是「因」,事物本身是「果」。事物從本質上分兩類,一類是物質,一類是精神。物質實體都是物質的基本分子集聚的物質眾緣和合體,精神意識是以極短的時分為單位的生滅連續不斷的「意識的續流」,猶如河流、電流,前一剎那的意識是後一剎那意識的同質因,後一剎那意識是前一剎那意識的同質果。剎那意識,前後相續,因果接連不斷,便形成了生命意識之流。瓜種生不出豌豆,石頭變不成花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任何事物無因不生,異因也不生。人的意識,也是無因不生,非同質的異因物質也無法生出意識。意識和物質,雖然相依,卻非同質。意識中生不出物質,物質中也生不出意識,因果同質性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從因果必然同質之理可以推出,人的意識的前因必然是意識而不是物質。既然人的意識的前因是同質的意識,人在母胎中形成時的第一剎那的意識的前因是從何而來呢?作為人的有形的物質肉體,其同質的物質因,來自父母的精血,與肉體相連而性質完全不同的意識,不會沒有同質先前因,這先前因若不是前世的最後一剎那意識,還會有什麼呢?

(二)續流先前因。

意識不是物質分子集合體,而是先後相續不斷的續流——意識流。既然意識是續流,不是突然生出,突然滅亡,而是一種與時間相同的無始無終的生滅連續過程,既然是前後相續的過程,怎麼會沒有先前之流和後續之流,只有現時之流呢?以現實的意識為例也能證明意識先後相續的道理。如識別作用和回憶都離不開先前意識,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也是先後意識連續不斷的證明。意識續流的每一個階段,都是總體意識續流的一個時段,現時生命,從生到死,這一時段也是生命自身總流轉過程中的一個時段,並非全過程。

(三)習性規則。

 

 

生命活動中的每一種重複的實踐,會變成習性。這種習性,也稱本能。牛犢和象仔剛生下幾分鐘就會尋找母乳吃奶,人和動物的異性相求,也不需要誰來教。這都叫作本能。這種本能習性,若無先前的實踐活動,怎麼會形成呢?機器人為什麼沒有本能?本能習性是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幼兒和初生動物身上現出的本能習性,也必定有先前的實踐活動。若有先前的實踐活動,初生生命的先前實踐活動,不在前世,又怎麼可能在今世呢?

(四)前世回憶。

「回憶」是指對過去經驗的事件的回憶。沒有經驗過的事情不會有回憶。現實世界中有許多回憶起前世的兒童,有許多根據回憶認定前世住址、家庭、親人的國內外事例,古今中外的傳說記載,何止一二。即使是不承認定中回憶,也無法斷然否定許多兒童憑回憶認定前世的實例。通過邏輯推理和現實事例,完全可以證明生命轉世理論的正確性,能證明生命定有前世,也同樣可以證明,生命定有後世。

100、信佛是不是迷信?

在近現代特別是五十年代以後,有一部分人以為佛教是迷信的,信仰佛教的人們也是被迷住了等等,產生了諸多不客觀公正而又很是幼稚的看法,現在也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持這種相當輕率的態度。但真正有智慧的人們當中,沒有人說佛教是迷信的,雖然他們自己並不信仰佛教,但在他們的心目當中,都以為佛教是很高深博大,是相當了不起的,只不過現在暫時還沒有時間去進行深入研究,或者自己還沒有緣份加入到佛教信仰者的行列之中。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章太炎先生說:「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不能不信,通徹上下,這是最可貴的。」張東蓀先生說:「我對於佛家,卻相當的敬重,以為他所提出的問題是對的,他的動機是大勇大智大仁。」楊振寧,1944年獲碩士學位,1948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說:「佛教是世界上偉大的宗教之一,兩千多年前傳入中國之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85年9月12日,在美國紐約的大乘寺玉佛塔落成典禮上,楊振寧說:「我是一個信奉佛教的科學家。」李叔同(弘一大師)說「出家人是最高尚、最偉大的。」

所以,他們有智慧的人,雖然不一定對所有的事物都能精通,但卻對人類高尚偉大的佛教文化都抱著尊重的態度。然而恰恰是那些沒有智慧的人,尤其是對世間及出世間329法都不懂的人,反倒會說佛教是很迷信的,這種說法在六、七十年代相當流行。那時候的人們普遍陷入於一種愚昧而又瘋狂的狀態,不管是對西方的現代文明還是對東方的傳統文化都是踐踏得一塌糊塗,特別是對西方的人文科學和華夏的傳統文化,基本都掛上了「資本主義」、「封建主義」、「迷信」等封資修的招牌,現在繼續這樣癡迷不悟的人不是很多了,但希望那些還在說佛教是迷信的人們首先應該作一些觀察,如果對一個事情不作任何觀察就隨隨便便地下結論,那不管您是什麼樣層次的人,以您自己所崇拜和信服的比如說是某一個學問或主義,別人若也不加深究、思辨就說成是迷信,想必您也不會苟同。說佛教是迷信,其實就和說科學是迷信一樣荒謬。

事實上人類歷史上包括現在社會上的許多著名的學者和科學家們,也尊崇佛教為智信而不是迷信的。比如中國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曾和康有為一起宣導變法維新,世稱「康梁」,他曾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中國現代科學家尤智表也說:「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徹底的學理,佛教不是神道設教,不是精神痛苦時的麻醉劑,乃是宇宙人生的真理,處世接物的實用之學,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觀的,徹底的,具體的,積極的,入世的,實用的宗教。」又說:「科學愈昌明,佛教的教義愈發揚光大。近年來世界各地佛教的日漸興盛,實與科學之進步成正比,即如我國近年來佛教徒中,就有不少是科學家和工程師,這是因為佛法的理論,都能透過科學的考驗,故凡對於科學造詣愈深者,愈能解釋佛經中素不能解的真義,知佛教中一切事相,在常人視為迷信者,都有其健全而堅強的理論基礎。」張君勱,曾任大理「民族文化學院」院長,他說:「蓋世尊330之說法,因眾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覺。既有覺,自然不離智慧。悲智雙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為世界其他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謂起於迷信可也;歸依佛法,則智者之事也。」

中國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魯迅先生在閱讀了《賢愚經》、《瑜伽師地論》等佛經論典後,對佛的智慧感歎不已,對他的朋友許壽棠說:「釋迦牟尼真是偉大的聖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於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偉大的聖哲。」不必說人們送給魯迅先生多少個美稱,只是他一生中所寫的等身著作一般人已望塵莫及的了,以他如此的智慧也是對釋迦牟尼佛讚歎不已,那我們有些對世間上的文學、哲學等也不怎麼了知通達的人,憑什麼說佛教是迷信的呢?否則,魯迅先生等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反倒有宣揚迷信之嫌,而您卻在堅持正信了。所以那些說佛教是迷信的人們應該好好地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太過於孤僻淺陋了,就像藏族人諷刺那些孤陋寡聞的人所常說的那樣:「這種人除了自家的鍋灶沒有見過別的地方,除了母親以外沒有見過別的人。」

由巴厘文《增支部》的《迦摩羅經》,佛陀對迦摩羅人開示十項不迷信的守則,可以供給你我檢視是否迷信,也可當做戒惕之用。「迦摩羅人啊!你們的懷疑、你們的迷茫是正當的;因為對於一件可疑的事,是應當生起懷疑的。迦摩羅人啊!你們要注意不可被流言、傳說、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可依據宗教典籍,也不可單靠論理或推測,也不可單看事物的表像,也不可溺好由揣測而得的臆見,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為實,也不可作如此想:『他是我們的導師。』迦摩羅人啊!只有在你自己確知某事是不善、錯誤、邪惡的時候,你才可以革除他們......而當你自己確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時你再信受奉行。」(《迦摩羅經》)

由此來看,我們要完全免除迷信須具備正確的知識與圓滿的智慧.而佛陀就是福德與智慧圓滿的人。佛陀最大的願望也就是希望我們眾生都成佛,都成為福德與智慧圓滿的人。

佛准許他的弟子們自由思想,這在宗教史中是前所未聞的。這種自由是必要的,因為,根據佛陀的話,人類的解脫全賴個人對真理的自覺。

佛陀所教的尚不只此。他告訴他的比丘們:弟子甚至須審察如來(佛)本身。這樣,他才能充分地相信他所追隨世尊的真正價值。

根據佛的教誨,疑是五蓋之一,能覆蔽人心,使之不得如實見到真理,並能障礙一切進步。疑卻不是一種罪惡,因為在佛教裏沒有盲信這一條。事實上,佛教裏一切惡法的根本是無明與邪見。不可否認的是:只要有疑、迷惑、意志不堅定,就不可能有進步。但同樣不可否認的,在沒有確實明瞭之前,疑是一定存在的。可是想求進步,就絕對必須祛除疑惑;而要祛除疑惑,又必須確實明瞭。

叫人不懷疑,叫人必須要信,是沒有道理的。僅僅說一聲「我相信」 ,並不能表示你已有了真正之信。一個學生做數學題目的時候,到了某一階段,他不知道該怎麼演算下去。這時他就生起疑慮和惶恐,只要此疑不除,他就不能進步。想進一步演算下去,他就必須解除疑惑。解除疑惑的門徑很多,僅靠說一聲「我相信」或「我不懷疑」 ,並不能解決問題。強迫自己去相信與接受某些不明了的事物,是迷信,不是佛教,也不是睿智。

佛陀為了祛疑解惑,素極熱切。就在他圓寂前幾分鐘,他還數度要求他的弟子們,如果他們對他的教誡仍有所疑的話,應向他提出問題,而不要到後來再後悔沒有把這些疑問搞清楚。可是他的弟子們都沒有出聲。那時他所說的話極為感人。他說:假使你們因為尊敬你們的師尊而不肯提出問題的話,甚至有一個人肯告訴他的朋友也好。(這意思就是說:他可以將所疑的告訴他的朋友,而由後者代替他向佛陀發問。)

總之,佛教是一種以實證經驗為基礎的思想信仰體系,它要求人們培養美德,開發真智,用自己的智慧抉擇是非,認識對錯,反對盲目迷信。佛曾對弟子們說:「眾比丘,善知識,你們要像煆、切、磨、試黃金以鑒別其真假那樣,對我的言教進行鑒別,不能因尊重我而盲目信從。」

迷信是經不起研究和考察的,因此,凡是迷信都不允許人們懷疑,要求絕對地信從;不讓人們學科學,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教理;要求信徒越愚越好。因為迷信說不出合乎邏輯,合乎客觀規律的教理,因此,就要借裝神弄鬼,故弄玄虛的手法博得一些頭腦簡單的群眾的信仰。佛經中的有些說法,在人類認識發展的過程中已得到了證實,如元子論、相對論、事物緣起論、無常論等等。有些原理雖然用感性為基礎的實驗方法解決不了,但卻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得出合理的即合乎邏輯的證明。所以有人說「佛教是科學的宗教」,並不是沒有 根據的讚美之詞。

在佛教裏,一向是由智慧得正見、正信,而不是由盲信生信仰。盲信就是迷信!如果我告訴你:我握緊的掌中有一顆寶石,這就產生了信與不信的問題,因為你看不見。但是如果我張開手掌讓你看這寶石,你親見之後,相信與否的問題便無從產生了。因此,佛典中有這樣一句話:「悟時如睹掌中珍。」

悟就是智慧的開啟!悟者就是要做一個福德與智慧圓滿的人,一個利益一切眾生的人。

在智慧的燦爛陽光下,沒有絲毫迷信的陰影!

附錄

毛澤東讀書劄記詮釋331

作為宗教文化,佛道兩家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對中國人的人生觀有著重要影響。    毛澤東,間或也出入其間,閱讀和談論有關書籍,闡發哲學和人生方面的一些道理。

(一)早期論佛。

毛澤東從早年開始,就接觸到一些佛學知識。1936年,他曾對斯諾說:「我母親信佛確很虔誠。她向自己的孩子灌輸宗教信仰,我們都因為父親不信佛而感到傷心。我九歲的時候,曾經同母親認真地討論過我父親不信佛的問題。從那以後,我們好幾次想把他轉變過來,可是沒有成功。」小時候,毛澤東也是把信不信佛當作很重要的事情的。當然,他接觸的只是民間流傳的初淺的佛教知識。有意思的是,在父親開始信佛以後,毛澤東說:「我越來越不信佛」。

在長沙讀書期間,毛澤東也接觸到一些佛學知識,並在文章中有所運用。如在1917年4 月的《體育之研究》一文裏,便說「釋氏(按:釋迦牟尼)務求寂靜」,又說:「釋加往來傳道,死年亦高。邪蘇(按:耶穌)不幸以冤死;至於摩訶末(按: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左持經典,右執利劍,徵壓一世,此皆古之所謂聖人,而最大之思想家也。」

在稍後讀泡爾生《倫理學原理》寫的批語中,毛澤東還用佛教術語「差別相」來說明宇宙世界和人類生活的千差萬別。在讀《倫理學原理》的批語中,毛澤東第一次表述了他的宗教觀念。泡爾生在第8 章「道德與宗教之關係」裏,說到神的功能,是保護弱者,威懾懲罰那些欺侮弱者的壞人。毛澤東讀此批註:「在未開化之時,宗教亦有抵制蠻暴、保護幼弱之功。」泡爾生接著說:「信神矣,則足以鼓其勇敢而增其希望。......無此等俯仰,而能立偉大之事業者,未之有也。」毛澤東又批註:「宗教可無,信仰不可少」。

1917年暑假期間,毛澤東同好友蕭子升從長沙出發,到湖南好幾個縣的農村「遊學」。行至寧鄉縣溈山密印寺時,他們特意拜訪了老方丈,翻閱了寺藏的各種佛經。據蕭子升後來在《毛澤東和我曾是「乞丐」》一書裏記敘,他們從溈山下來後,興致勃勃地議論起佛教與人生哲學問題。毛澤東說:自古以來,中國宗教信仰是自由的,對宗教也不過於執著,不像西方那樣發生長期的宗教戰爭。此外,儒家思想遠比佛、道二教影響為大。兩人都覺得這個問題值得研究。

對佛教,毛澤東並非偶然說說而已。在 1917年8月23日致黎錦熙的一封長信中,他向這位處於師友之間的兄長淋漓盡致地傾訴志向,說自己的社會理想就是懷慈悲之心以救苦海的眾生,共同走向大同聖域。這明顯是受康有為《大同書》的影響,儒、佛相融。

1920年,毛澤東已開始熱切地學習馬克思主義,6月7日,他給黎錦熙寫信,仍然表示:「文字學、言語學和佛學,我都很想研究,......希望先生遇有關於言語文字學及佛學兩類之書。將書名開示與我。」

(二)與達賴、班禪論佛。

建國後,代表中國幾個佛教宗派的經典,《金剛經》、《六祖壇經》、《華嚴經》等,以及研究這些經典的著述,毛澤東都讀過一些。1959年10月23日外出前,他指名要帶走的書籍中,便有《六祖壇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法華經》、《大涅經》等。1959年10月1 日同來訪的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在中南海頤年堂談話時,他便徑直說過:「佛經我讀過一些」,還說:「你在美國(訪問時)常常提起《聖經》,我也想讀讀《聖經》,但一直沒有時間」。據工作人員回憶,後來,毛澤東是抽出時間,讀了《聖經》的。或許正因為人們知道毛澤東注意閱讀佛教經典,對佛學有興趣,在建國初,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民革中央常委的陳銘樞,把自己積年潛心寫作的《論佛法書》,寄呈毛澤東。毛澤東在百忙中,於1950年6 月12日特復一信,說:「尊著略讀,未能詳研,不敢提出意見。惟覺其中若干觀點似有斟酌之必要,便是再與先生商略。」陳銘樞有「佛教將軍」之稱。對佛教,毛澤東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發揮。

1955年3月8日,在同西藏達賴喇嘛談話時,毛澤東說:「我們再把眼光放大,要把中國、把世界搞好,佛教教義就有這個思想。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主張普渡眾生,是代表當時在印度受壓迫的人講話。為了免除眾生的痛苦,他不當王子,出家創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們共產黨人合作,在為眾生即人民群眾解除壓迫的痛苦這一點上是共同的。」

1959年10月22日,在同西藏班禪大師談話時,毛澤東又說:「從前釋迦牟尼是個王子,他王子不做,就去出家,和老百姓混在一起,作了群眾領袖。東晉時西域龜茲國的鳩摩羅什,來到西安,住了十二年,死在西安。中國大乘佛教的傳播,他有功勞。漢譯本《金剛經》就是他譯的。我不懂佛經,但覺佛經也是有區別的。有上層的佛經,也有勞動人民的佛經,如唐朝時六祖(慧能)的佛經《法寶坊經》(引按:即《六祖壇經》)就是勞動人民的。」

在中國佛教幾個宗派中,毛澤東熟悉的是禪宗。對於禪宗的學說,特別是它的第六世唐高僧慧能的思想更注意一些。《六祖壇經》一書,毛澤東要過多次。

毛澤東讀佛經,對它的引伸發揮,重在普渡眾生、解民痛苦這一面。為此,他很推崇釋迦牟尼不當王子,去創立佛教的舉動,認為它是「代表當時在印度受壓迫人講話」的。他還把佛經分為「上層的」和「勞動人民的」兩種,提出《六祖壇經》就屬於後一種。這算是他立足於一個無產階級革命的家的情感立場的一家之言吧!這個觀點,在毛澤東青年時代即有隱顯。他當時熟讀康有為的《大同書》和譚嗣同的《仁學》,這兩部書吸收了佛教學說的許多思想,強調君子仁人、英雄豪傑當以慈悲為心解除現世眾生的種種苦難。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錦熙的信中,毛澤東表達了這樣的觀點:「若以慈悲為心,則此小人者,吾同胞也,吾宇宙之一體也」,因此,「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吾人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也」。這大概就是他在1955年3月8日的談話中,說出佛教徒與共產黨人合作,「在為眾生(即人民群眾)解除壓迫的痛苦這一點上是共同的」,在認識論上的一條伏線吧!

同達賴、班禪討論佛教,無疑是立足於共產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就西藏來說,毛澤東特別強調,要培養真正懂佛學的知識份子,光搞政治不行。1961年1月22日同班禪又有一次談話,他說:「我贊成(在西藏)有幾千人學經、懂經,成為佛學知識份子,同時你看是不是他們還要學些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懂得政治、科學、文化及一般知識。……佛學不可不學,辦了佛學院,兩年畢業,專弄政治,我看這個辦法不行。得搞四年,專門拿兩年研究佛學。光政治好,佛學上沒有學問,還是不行的。」

接著,毛澤東頗有興趣地同班禪進行了下面的對話。

毛澤東:「西藏是大乘,還是小乘?」

班禪:「我們學的是大乘,搞密宗,但小乘是基礎,也懂得小乘。」

毛澤東:「釋迦牟尼講的是大乘嗎?」

班禪:「釋迦牟尼講經分三個時期,早期和晚期講小乘,中期講大乘。」

毛澤東:「《蓮花經》和《金剛經》在藏文的經典中都有嗎?釋迦牟尼著的經典比孔夫子的書還多吧?」

班禪:「西藏有《金剛經》,是從梵文譯成藏文的,釋迦牟尼的經書很多。」

毛澤東:「《金剛經》,很值得一看。我也想研究一下佛學,有機會你給我講講吧!」

(三)共產黨人與宗教活動。

信仰共產主義的,應該怎樣對待現實社會中的宗教活動?毛澤東說佛教論禪,也是把它作為群眾工作方法來看待的。

1961年1月23日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說:「我贊成有些共產主義者研究各種教的經典,研究佛教、伊斯蘭教、耶酥教等等的經典。因為這是個群眾問題,群眾有那樣多人信教,我們要做群眾工作,我們卻不懂得宗教,只紅不專。」這個觀點,毛澤東申明過多次,斷非因談話對象是宗教領袖而即興發的議論。在會見外國一些共產黨人時,他也經常談到這個問題。

對佛經、佛教在傳播過程中,不因循守舊,不死搬教條的做法,毛澤東也是很欣賞的,甚至用它來比喻馬列主義的傳播和運用。1975年6月,在會見一國外共產黨的領導人,毛澤東特別強調,各國革命要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不要完全照抄中國」。接著,以佛教為例,說:「什法師云,學我者病。什法師叫鳩摩羅什,是南北朝人。他是外國人,會講中國話,翻譯了許多佛經。這就是要自己想一想。馬克思說,他們的學說只是指南,而不是教條。中國有個學者叫嚴復,他引了什法師的話,在他翻譯的赫胥黎寫的《天演論》上面說的。……赫胥黎贊成印度的佛教哲學。」

(四)重視對佛教哲學的研究。

毛澤東重視宗教思想特別是在中國有重要影響的佛教思想研究,但由於種種原因,這方面的研究是比較薄弱的。比如,在毛澤東看來,首先就缺少可意的研究機構和刊物。在1963年12月30日的那個批示中,他還批評了當時的《現代佛學》這個刊物,認為它發表的「文章的水準也很低」。看來,毛澤東平時較注意閱讀這個刊物。

1964年8月18 日的談話中,毛澤東還說過:研究哲學,「不出入佛道,不對;有佛道,不管它怎麼行?」

居士公約

一、 愛國愛教,守法遵規。

二、 歸依三寶,智慧人生。

三、 五戒十善,六和六度。

四、 正知正見,正信正行。

五、 家庭和睦,明禮誠信。

六、 奉獻社會,修學精進。

七、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八、 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憨山大師費閑歌

講道容易體道難 雜念不除總是閑

世事塵勞常掛礙 深山靜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戒難 信願全無總是閑

淨戒不持空費力 縱然落發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師難 不遇明師總是閑

自作聰明空費力 盲修瞎煉也徒然

染塵容易出塵難 不斷塵勞總是閑

情性攀緣空費力 不成道果也徒然

聽聞容易實心難 侮慢師尊總是閑

自大貢高空費力 聰明蓋世也徒然

學道容易悟道難 不下功夫總是閑

能信不行空費力 空空論說也徒然

閉關容易守關難 不肯修行總是閑

身在關中心在外 千年不出也徒然

念佛容易信心難 心口不一總是閑

口念彌陀心散亂 喉嚨喊破也徒然

拜佛容易敬心難 意不虔誠總是閑

五體虛懸空費力 骷髏嗑破也徒然

誦經容易解經難 口誦不解總是閑

能解不依空費力 日誦萬卷也徒然

中外名人談佛教(第一輯)

佛教是東方人的宗教,是東方傳統文化的集中表現,是東方智慧的結晶,確是東方文化寶庫中稀有難得之瑰寶。 佛教自釋迦牟尼創始以來,歷經兩千五百多年,一直影響著東方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幾乎涉及了哲學、科學、文學、藝術(建築、雕塑、音樂、美術)、美學、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倫理道德等社會的各個方面。 在我國歷史上產生了許多與佛教有關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等,如唐代高僧玄奘,大詩人謝靈運、王維、白居易、蘇軾,大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理學家朱熹、王陽明,以及李贄、袁宏道、黃宗羲、龔自珍、魏源、曹雪芹、林則徐,還有改良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章太炎,革命家孫中山等等,至於歷代高僧大德更是燦若繁星,不勝枚舉。 而現代,隨著電腦科學、模糊科學、生命科學(如自然療法、克隆技術)、精神分析學(及各門類的心理學)、量子物理學、毫微技術、全息理論、航空航太科學的發展,以及人類當前面臨的各種困境(人口、環境、氣候異常、金融危機、高犯罪率等),都在不斷證實釋迦牟尼佛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向人類提出的善意勸告,和佛對宇宙宏觀、微觀的認識,對生命本身的認識,是無懈可擊的。佛陀的教誨是如此直截了當,一針見血,如此真實不虛,講求實效,再加上佛陀嚴密無誤的思想體系,佛陀的慈悲精神和積極務實的作風,正使越來越多的西方有識之士所矚目,於是更有東學西漸,佛光普被歐美之勢,誠為東西文化交流之新潮。這正應了一句話:真理,是跨越國界、跨越種族、超越時空的,真理是沒有專利權的。 為了掃蕩迷信、確立正信、消除誤解、矯正俗見,茲將古今中外,名人學者對佛教的看法,編成語錄,輯錄於後,以餉讀者。(本輯收錄了卡爾·馬克思、恩格思、尼采、羅素、愛因斯坦、尼赫魯、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章太炎、孫中山、毛澤東、陳獨秀、魯迅、楊振寧、沈家禎、朱光潛等名人對於佛教認真、客觀的評價。)

※卡爾·馬克思(德國)

□辯證法在佛教徒那裏已達到比較精緻的程度。

□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兩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恩格斯(德國)

□辯證的思想只有對於人才是可能的,並且只對於相對高級發展階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臘人)才是可能的。

※弗里德利希·尼采(德國著名哲學家)

□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實證的宗教。它視善良和慈悲為促進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伯特蘭·羅素(英國著名哲學家)

□多種宗教中,我所贊成的是佛教。

□歷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對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級的形式,含有最少壓迫性的因素

□我覺得不論是智慧還是人格,……佛陀都超過耶穌。

※章太炎

□佛法本來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無非是斷所知障332,成就一切智333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斷不是建立一個宗教,勸人信仰。

□佛法……與其稱為宗教,不如稱為哲學的實證者。

□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通徹上下,這是最可用的。

※梁啟超

□吾常見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輒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儕所能及也,是何異專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與民共見也。 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綱領曰悲334智雙修,自初發心以迄成佛,恒以轉迷成悟為一大事業。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

□有放萬丈光焰於歷史上者焉,則佛教是也。 六朝至唐數百年中,志行高潔、學識淵博之士,悉相率入於佛教之範圍。

※康有為

 

□佛學之博大精微,至於言語道斷,心行處絕,雖有聖哲,無所措手,其所包容,尤為深遠。

※孫中山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佐科學之偏。國民不可無宗教思想,蓋教有輔政之功,政有護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並行不悖。

※陳獨秀

□佛法之廣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許壽棠

□現在中國,雖稱民國,而外侮益亟,民氣益衰,一般國民懦弱、浮華、猥賤、詐偽,視清末或且加甚。 自非一面提倡佛教,以勇猛無畏治懦弱心,以頭陀行治浮華心,以惟我獨尊治猥賤心,以力戒妄語治詐偽心;一面尊重歷史,整理國故,以養成民族的自信力。 否則,前路茫茫,何能有濟。

※張君勵

□蓋世尊之說法,因眾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覺。既有覺,自然不離智慧。悲智雙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為世界其他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謂起於迷信可也;歸依佛法,則智者之事也。

※毛澤東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主張普渡眾生,是代表當時在印度受壓迫的人講話。 為了免除眾生的痛苦,他不當王子,出家創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們共產黨人合作,在為眾生即人民群眾解除壓迫和痛苦這一點上是共同的。

□在古代,佛陀傳揚恢弘的教義,保佑普天之下太平無恙。

□慧能主張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說,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使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

※魯迅

□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大哲。

※李石岑

□我以為佛學的提倡,不特於對科學毫無抵觸之處,而且能使科學的方法上加一層深密,科學的分類上加一層正確,科學的效用上加一層保證。

※沈家禎

□我本人是科學家,對科學很感興趣,我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個人認為佛法和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楊振寧

□佛教是世界上偉大的宗教之一,兩千多年前傳入中國之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季同

□哲學家對這個(佛家的真如,即終極真理)不過是推測,佛教卻是親證。 所以佛教哲學大旨和近代西洋哲學仿佛,而精密過西洋哲學好幾倍。

※朱光潛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

※愛因斯坦(美籍德人)

□如果有任何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瘸子,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瞎子。

□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

□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 它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之上,這種宗教意識的來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來經歷時得到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

※尼赫魯(1889-1964)傑出印度政治家

□ 如果有什麼問題我們不得不去考慮它時,我們得按照佛陀的教誨,平平靜靜地,民主地去考慮它。

□佛比起所有的學說和教條顯得更加偉大,千百年來,他的啟示一直震撼著人類。 歷史上大概沒有任何其他時候比現在正身處苦難與心煩意亂之中的人類更需要他的和平的啟示了。

□在這個充滿衝突與風波,仇恨與暴力的世界中,佛陀的教理就像太陽一樣大放光芒。 在這個充斥著原子彈和氫彈的世界裏,沒有任何時候比現在更需要這個教理了。 人類兩千五百年的經歷只不過是更進一步證明了這個教理的持久性與真實性。讓我們記住這永恆的教理,努力按照佛陀的教法來革新我們的思想和修正我們的行為。 這樣,即使是處在令人恐懼的原子彈時代,我們也會鎮定自如地面對它,為促成正思正行盡我們的綿薄之力。

 

※尊者W·羅侯羅博士

□佛教是現實的,因為它對生活和世界所採取的,就是一種現實的態度。 它並不是錯誤地把我們領向愚人的天堂,也決不用所有的那些虛構的恐懼和罪惡感來威脅恐嚇、折磨摧殘我們。它精確而客觀地描述我們以及我們周圍的世界,並且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通向徹底自由、和平與安寧的幸福之路。

※法蘭西斯·斯托利

□佛法的原則在今天就像在它最初表述出來時一樣,並不受時間變化和知識爆炸的影響。無論科學知識的增長如何擴展人類心理的地平線,在「法」的框架裏總是有接納和消化更多科學發現的空間,但它又不是靠依賴原始思想中有限的概念來投合一些人的心意,也並非仰仗了其否定思想的力量。

※鮑羅登博士(英)

□佛教為今日人類之救星!現今研究佛學者漸多,實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雖科學、哲學長足進步,然其發明之最如理處,要亦和佛法可通。 況佛法有最甚深處、最廣大處、最真實合用處,決非現世一切學術宗教所可企及。

※哈茲拉特·依拉亞特·可汗

□佛陀的使命性質非常特殊。因此它與世界其他宗教有著相當不同之處。 佛陀的使命是讓那些「理想主義的鳥兒們」飛得離大地更近一些,因為,滋養他們身體的食物畢竟來源於地球。

※薩拉乃浮夫人(美)

□佛教在其長遠歷史中,無時不在向前邁進。 它不但保持了它的與近代科學之並進,並且超出而立在科學的前面。 佛教在今日,正如科學一樣,嶄新而適用。 何以故? 因為佛是以顛撲不破的真如之理為基礎故。

※喬治·萬雷(美)

□現在世界急需拯救。 我以為只有佛的光明和佛的聖潔,人們才能得到真正的拯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弗朗基博士(荷)

□世界戰亂的根源,是由於某些國家貪婪心太重,權利心太濃,恃強淩弱,稱王稱霸,以致發展成殘酷的戰爭。 摩西十誡已經提及,但道理沒談透,故沒能收弭兵之效。獨有佛說非常究竟,特別是佛教戒律非常精粹。假使能使佛教普及,則世界大同就可拭目以待了。

※曼特森夫人(德)

□佛教的生活準則,能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淨化與安樂,並使生活充實、美滿而合理。佛教的思想能導致和平,使人類確知非正義戰爭是野蠻行為。佛教不強人盲從,而是引導人們深思,接受其教義。凡有智慧的人,就佛學的道理深思諦觀,盡皆會達到心智開悟而感到心底光明。

□佛之教義,不僅為東方人設,並為一切西方人所需要。 凡能精研佛法者,皆能得到不可思議之智慧及思想威力。今,時機已至,東方人應速將大乘佛教詔示西方,西方人應速起研求之。東方對世界文明之大貢獻,蓋即大乘佛教是也。

※克里柔夫人(英)

□宗教與科學是相互排斥的,兩者不能通融。這大半是由於某些宗教信守神的啟示,它們固步不前,不肯去研究宇宙的自然法則。唯獨東方的宗教……佛教,它提出了因果律和緣起法,能從事研究佛教和人生,並經得起科學的推理和驗證。所以佛教是啟人智慧的宗教,只有它可以與科學相提並論。

□佛教所開示者,乃是一種使心和意共同滿足的思想法則,其所含內容之高深,乃無與倫比者也!

※榮赫司鵬爵士(英)

□我在東南亞國家旅遊和佛教徒接觸,最感動的是他們周圍有一種莊嚴和安和的氣氛存在;而且到處可見大大小小的佛像,以一種高尚、寧靜、慈愛、端莊的姿態趺坐著,單是這種氣氛和神態,已經將佛的基本特質深深印入我的腦海,而使我神往了。

※弗那多博士(斯里蘭卡)

□佛教之生活法,能使人們得到安樂,並使生活成為合理,至誠和平;使人類確知戰爭是野蠻愚癡的最良方法,無過於宣傳佛教之道理及見解。佛教不強人盲從,但凡有思想智慧之人,就佛教道理深思諦觀,則未有不怡然煥然,心安理得者。

※隆斯佩雷女士(法)

□佛教意義的高尚,道理的純正,對於法國很多意識純正而好道的人,及不滿意於宗教信條的人和真正的自由思想者,具有一種很大的吸引力。我們既看到現在全世界的混亂與痛苦,又感覺到適用佛教的道理可以解決我們當前面臨的種種問題。那麼,我們便可喚起人類,使注意佛教的這件工作是怎樣的急切了。

※威爾斯博士(英)

□佛陀之法音,佛陀之根本教義,由今研究其原本所得,乃知極簡單明晰,且與近世觀念最相合,其為自古迄今最銳利理智之成功,蓋不待辯也。

□佛陀原始之教,只要稍加整理、滌清而發揚,對於人類命運前途,仍大起作用而弘傳於世。

※諾曼裴耐斯教授(英)

□佛教是醫治『崇尚』摩登病的良藥。在我們這個痛苦疲憊的歐洲,我們斷然需要佛陀教理,這教理就是『中道之教』。 它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啟發我們的覺悟,引導我們達到和平光明的大道,並能獲得大智慧。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所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書籍目錄】
第1頁:居士學佛100問—護法與愛國 第2頁:居士學佛100問—做一個合格和如法的佛門弟子
第3頁:居士學佛100問—學佛修行也在日常生活中 第4頁:居士學佛100問—破除邪見與疑惑
第5頁:居士學佛100問—註釋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