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沙田大會堂佛學演講 文珠法師講述

沙田大會堂佛學演講 文珠法師講述

自求多福

[日期:2010-12-2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文珠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自求多福

我們雖懂得運用佛法,對治心病;懺悔業障,滅罪生福,以求實現世界和平。但仍然需要各人自求多福,始可以維持人類永久性的和平。今天就讓我們站在佛教的角度,來討論自求多福的問題。何謂福?福有那幾種?我們又應如何進行自求多福?現在分三點討論如下:

一、福的意義

福是福祿、福壽、福德。福祿,即是富而且貴,福壽是富而且壽,福德是富而且仁。所以,擁有財富,享用如意的人是福;地位崇高,受人尊重的人,是福;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人是福;能仁慈愛物廣積陰德也是有福;壽終正寢,無疾而終的人更有福。反之,富而不貴,或壽而無財固然非福;即使福壽雙全,但不平安,欠缺健康,亦非福;若然為富不仁,作惡多端,報在晚年,不得善終,更非福。因此,世人皆以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為人間之福,所謂「五福臨門」,該是人生最幸福的賞心樂事。

佛教則認為福,除了富貴長壽外,還要相好端正、善名遠播,加以聰明大智合名五福。因為富貴壽考,加以相貌端正,善名遠播,是福德莊嚴;聰明大智,是智慧莊嚴,能具足福智二嚴的人,才是人間真正的幸福。所以佛在賢者五福德經中說:學佛的賢人,除持戒修福,還要多聞佛法,增長智慧,自行化他,實行法布施。若能演說佛法,令人聞法,停止殺業,進而慈仁愛物,來生必得長壽之福;令人聞法止偷,進而樂善好施,來生必得大富大貴之福;令人聞法止瞋,顏色悅愉,來生必得相好端正之福;令人聞法生信,皈敬三寶,來生必得善名遠播之福;令人聞法,心開意解,增長智慧,來生必得聰明大智之福。由是可知,佛說五福的內容,既概括因果法則,更包含福慧雙修,要人在修福的同時修慧,明理去執,如說修行;又在修慧的同時修福,樂善好施,自利兼他。不然,有福無慧,將是痴福;有慧無福,變成窮慧。所以說:「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必需要福慧雙修,福慧具足,才是真福。十方諸佛無不廣修福慧,福慧圓滿,然後成佛。是以自求多福的人,一定要福慧雙修;也唯有福慧雙修,福慧具足,才是福的真實意義。

二、福的種類

福的種類,可分為三:

(一)世間人天有漏之福

世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是時間的代表;間是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指空間而言。六道眾生,生死輪迴,困居三世,受時空的限制,無法超越,因名世間。世間眾生,個性善惡不等,作惡之人,死必墮落三惡道,喪失人身;良善之人,若能受持五戒,奉行十善,不止可以保持人身不失,更可以享受人天福報,甚至五福臨門。可惜世間事物,皆是生滅無常,好景不永,轉瞬即逝,夢幻不真,往往樂極生悲,福盡還墮,仍然漏落三界,輪迥六道,生死不息,故名世間有漏之福。

(二)出世間清淨無漏之福

能夠超越三界時空的限制,擺脫人間天上的煩惱枷鎖,再不漏落生死輪迴,名出世間無漏之福。因為出世聖人,接受佛法啟示,深知道人天福報,絕非永恆,所謂財富,不過是暫時擁有,一旦無常到,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所謂壽命,亦將有盡時,人間下壽,不過八十,中壽一百,上壽亦僅得一百二十。雖然天上壽命,數以劫計,但縱使八萬劫,終歸落空亡。何況天災人禍,隨時可以奪走人的生命,是以人間福報,終歸有限,天上享樂,亦非長久。學佛的人,不應該熱衷追求世間富貴壽考,而要寡欲知足,修心聖道,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謀求親證真理生命的永恆,享受涅槃清淨無為、輕安快樂的福報,是名出世間清淨無漏之福。

(三)佛道圓滿無上之福

佛道之福,由菩薩勤苦修因所得。菩薩最初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盡學諸佛無量道法,啟發般若正智,斷盡無明煩惱,是智慧莊嚴;眾生無邊誓願度,廣修六度四攝法門,興慈運悲,平等利益一切眾生,是福德莊嚴。涅槃經說:「有二種莊嚴:一者慧,二者福德,若菩薩具足二種莊嚴,則知佛性。」菩薩由福慧雙修,而至福慧莊嚴,由知佛性,而親證佛性,於其中間,經歷無量時空,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結果,斷盡一切煩惱,成佛道,證法身,達到福德之最,智慧之極,再無人能過其上,因名佛道圓滿無上之福。

三、如何自求多福?

無論是:人天有漏之福,出世無漏之福,或佛道圓滿無上之福,皆由修因而得。所以我們欲想自求多福,當努力修福,種福,還要惜福;切勿損福,或折福。否則,未富先驕,或未貴已享盡貴福,一定損福,折福。損福、折福的人,勢必墮落,俗語所謂:「折墮」,意義在此。

從前有一個富孀,守寡養孤兒,因相師說:此兒相貌奇特,將來當貴為天子,遂將無限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驕縱溺愛,不加管教,致使兒子自小奢侈放逸,揮霍無度,而且好勇鬥狠,橫行霸道,分分鐘在損福。有一次,與人打架,不敵受傷,其母憤然咒言:待我兒將來貴為天子,必殺你全家報復。此即是俗語所謂:「未登天子位,先置殺人刀。」成語的來原。由於居心不軌,因此折福,母子二人,貧窮終老。

至於未貴先享貴福的人,如中國明朝,有同學二人,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同年考試,同日高中,同時面聖授官,一為刺史,一為知府,二人相約,互通訊息,得知禍福,互相照顧。不久刺史死,知府為其治喪,禱言:「我與先生,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同年考試,同月高中,同日面聖,同時授官,今先生辭世,我仍未死,原因何在,請托夢告我。」當晚,果然夢見刺史對他說:「我自少生在富貴家,衣食享用甚豐,折福而死;你出生寒微,未得享用,故能長壽。」知府自此積德行善,實行節約,自求多福。結果,官陞極品,福壽康寧,可知福由修來,非關出生年月日時。再講,世界各地,同時出世的人,何止千萬?但各人的際遇,相去天淵,苦樂不等,即使是同胎孖生,同一環境長大,同受相等教育的兄弟姊妹,其個性、嗜好、以及一生窮通得失,富貴壽夭,都不同,為甚麼呢?佛說:此皆是各人前生所作善惡業力使然。是以佛勸世人,應該止惡行善,努力修福,種福,還要惜福。

(一)如何修福

修福,是從修改自己行為,由不善而止於至善所得的福報。現代人,大都不重視品德的修養,行為的操守,致使人的質素,越來越低,人的行為,越來越壞,若不設法挽救,力求改善,人類前途,實無幸福可言。佛教,是重視德性修養的宗教,釋迦牟尼佛,更是挽救人性墮落的拯溺者,因為佛的戒法,可以令人防非止惡,改往修來,敦品勵行。佛的定學,能令人止息妄念,增長智慧,擴展德性。佛的慧學,教人明白因果,知善惡,識邪正,不致迷失自己。學佛的人,憑藉戒定慧三學的力量,提高人的理智,擴展人的德性,使人止惡修善,保持人身不失,既可以享受人天福樂,還可以進取無漏之福,甚至證得佛道無上之福。所以戒定慧是修福之基,成佛之本,欲想自求多福,當從戒定慧三無漏學開始。

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多種,但皆以五戒為根本。五戒,即是戒殺,戒偷,戒淫,戒妄語,戒飲酒。

戒殺:是尊重一切生命生存的權利,保障他人生命的安全。不因利害衝突而殺人,也不因貪圖口腹之欲而殺害一切生物。因為有命盡貪生,不分人與畜。我們愛護自己的生命,豈可以任意殺害其他生命?所以自求多福的人,首先要培養慈悲,擴展愛心,實行仁慈愛物,建立互愛互助的人際關係,自然可以取消多病短命的惡報,獲得健康長壽的福報。

戒偷:是尊重他人的權益,不侵犯他人的財物,以保障他人財產安全。因為世間,物各有主,非份之財,不可貪求,更不可強奪巧取。應該尚正義,去私慾,止慳貪,實行樂善好施,賑災濟貧,建立共存共榮的社會關係,自然取消貧窮困苦的惡運,報得富貴多財之福。

戒淫:是尊重他人的名節,保障人體的安全。不因見色起心而施暴,不因獸性衝動而非禮、強姦、或亂倫,宜克制自己,實行尚節守禮,建立互相尊重的人倫道德,自然停止家庭糾紛,可以避免婚姻破裂的惡果,報得眷屬和諧,家庭快樂之福。

戒妄語:是尊重人格,尊重信用,保障自他權利,維持社會正常操作。不因貪求名利權位與財富,而妄自誇大,抬高自己;不因瞋恨忿怒,而惡口罵人;不因妒忌他人的成就,而破壞中傷,挑撥離間;不因滿足自己的私慾,而花言巧語,欺騙對方,而誠實可靠,言行一致,實行衷誠合作,共謀發展,建立人間互惠互利,和平共處的美德。就可以避免是非口舌,被人誹謗的惡報,獲得受人尊敬讚歎,共享太平的福樂。

戒飲酒:是尊重人性的尊嚴,保障人行為的安全,不致荒廢正業,不致借酒行兇,不致醉酒闖禍,而提高理智,保持清醒頭腦,實行發展利己利人,福利社會的事業;必然遠離邪惡,阻止意外發生,報得身體健康,四季平安的福樂。

如是嚴持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五戒,堅守仁、義、禮、智、信的人倫道德,身戒妄作,心戒妄動,身心不犯,身心清淨,自然轉移內心貪瞋痴的煩惱,成為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加以修習四禪八定,是修人間天上的福。

若由五戒十善開始,進求具足戒,由四禪八定,進修九次第定,經歷觀、練、熏、修四層次,最後引生無漏智慧,斷盡見思煩惱,超出三界生死,親證生命的永恆,獲得輕安自在純樂的涅槃境界,是修出世間無漏的福。

若再發菩提心,勤求佛道,修習六度萬行,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福行,助修般若智行;再以般若智行,領導布施等福行。福慧雙修,定慧均等,自利兼他,直至二利究竟,即得佛道圓滿無上之福。

無論是人間、天上、有漏之福,出世間二乘聖人無漏之福,或佛道圓滿無上之福,皆是以戒定慧為基礎;由戒生定,因定發慧,以戒定慧力,去惡積善,滅罪生福,福從修來,因名修福。

據說,宋朝有一位大將名叫曹彬,助宋太祖定天下,功勞不少,但殺人無數。有一天,遇見相士博希夷對他說:你印堂寬闊,目長光顯,必定早年富貴,但頤削口垂,沒有晚福,凡出兵作戰,宜網開一面,以積晚福。曹彬僅記於心,後帶兵攻蜀,佔領遂寧,當時部下將士主張屠城,曹嚴令禁止殘殺無辜。士兵俘擄婦女,闢室保護,不准部下強姦非禮,戰事平息,有家婦女,給資遣送,無家者代擇配偶嫁人。

後又奉命征伐江南,因不忍殺害人民,假病不肯就職。同僚武將,皆來問病,曹對將士言:「我的病決非藥物可以治癒,如各位肯發誓,在攻破江南之日,不妄殺一人,我的病或可全癒。」部下將士,即對天發誓,相戒不許殺人,因此,大得民心,不用武力克復江南,保全千萬人命。

曹彬又與陳搏希夷相遇。陳說:「你今相已改變,口角頤豐,金光聚耀於面目鬚眉之間,必能增祿延壽,後福無量。」結果,曹晚年甚佳,高壽而終。由此故事證明,戒殺的確可以修福積福。

(二) 如何種福

種福,是將福德種子散播於福田中,小心護理,努力灌溉,精進拔除煩惱雜草,施以慈悲肥料,灑以智慧功德水,使福德種子萌福報之芽,開福報的花,結福報的果。此福由種植培養而得,因名種福。

何謂福德種子?又何謂福田?布施,就是福德種子,因為布施是眾善之門,六度之首,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福報,皆從布施中來。

般若經說:「若菩薩摩訶薩,欲證無上菩提,一切行中,應先行施。」

佛在分別布施經中告阿難言:「能於大眾,起淨信心,而行布施,當知是人,穫福無量。」

罪福報應經中佛說:「賢者好布施,天人自扶持,施一得萬報,安樂壽命長,今日施善人,其福不可量。」

據說,清朝有一富翁名王文簡,浙江省吳興縣人,二十歲結婚,連生九子,個個傻頭傻腦。王氏夫婦,虔敬觀音菩薩,且樂善好施。乾隆年間,天旱成災,餓死居民無數,王氏夫婦變賣田地,賬濟災民。不久其長子突然死亡,不出幾年,九個兒子相繼夭折,親戚朋友皆懷疑善因善果的真實性。王氏夫婦悲傷之餘,寫一疏文,陳詞懇切,在觀音菩薩像前焚燒。當晚,夫婦同時夢見白衣大士說:你家雖富,但祖上缺德,九個兒子都是債主投胎的敗家子。幸你們樂善好施,變賣田地,賬災救急,活人無數,故上天收回九個敗家兒,不久當有文曲星降生汝家,不要悲傷。

王氏夫婦因是轉憂為喜,繼續布施積福。二年後,王氏懷孕,連生五子,個個聰明好學,官至尚書,王氏夫婦健康長壽,子孫世代顯貴,可知布施確是福德種子。自求多福的人,非努力播種不可。

布施有多種:將自己財物分贈別人是財施;演講佛法,或用知識技術教導他人,是法施;見義勇為,保障他人生命財產安全,是無畏施。仁慈愛物,予人快樂,是慈心布施;悲憫同情,拔人苦惱,是悲心布施;隨喜讚助慈善公益事業,是喜心布施;不分彼此,平等救濟,是捨心布施。面目慈祥注視他人,是好眼布施;和顏悅色,對待一切人,是容顏布施;出言柔順,安慰勸導,勉勵他人,是言辭布施;執役服勞,義工助人,是身行布施;見人困苦,心生憐憫,見人布施,心生隨喜,見人學佛弘法,隨喜讚歎,是心意布施;敬老尊賢,舟車讓坐,居家讓床,是床座布施;建寺造塔,供佛安僧,或以房舍,供給父母師長居住,是房舍布施。只要發心,無論財力,物力,體力,智力和心力,都可以布施。

至於福田,是比喻,比喻農夫播種於田地,必得秋收之利。我們將布施的福德種子,播種在福田中,必得福樂之果報,故名福田。梵綱經說:福田有八種。一佛,二聖人,三得戒和尚,四阿闍梨,五僧人,六父,七母,八病人。歸納而言,不出三種:佛、聖人、僧眾,是功德福田,又名敬田;

戒和尚、阿闍梨、父母,是報恩福田,又名恩田;病人,包括貧窮困苦,一切殘障人士,是貧窮福田,又名悲田。

用恭敬尊重心,布施供養佛、僧,及一切聖人,是在功德福田種福。用孝順報恩之心,布施供養父母師長,是在報恩福田種福。用悲憫同情之心,布施病人,救濟貧窮困苦,協助一切殘障人士,是在貧窮福田種福。

無論是在敬田,恩田,或悲田種福,都獲得一定的同類福報。不過,眾福田中,以三寶福田最勝,得福最大。阿毘曇甘露味經說:「布施畜生,可得百世福;布施不善人,可得千世福;布施善人,可得萬世福;布施離惡欲凡夫,可得千萬世福;布施得道聖人,可得無數世福;布施諸佛菩薩,其福報無盡,唯佛能知。」是以十方諸佛,是第一福田,供養諸佛菩薩,功德最勝。

佛滅度後,印度月氏國有人在山上採得一朵金色菴摩羅花,持入佛寺供養釋迦佛聖像,念佛功德,恭敬禮拜後,問寺中比丘「一花供佛,得福幾何?」比丘答:「我無學問,不得而知,可往請教法師。」法師說:「我無道行,不得而知,可往請教聖僧。」聖僧用神通力,觀察一花供佛功德,命終生天,天福享盡,再來人間,生富貴之家。如是在八萬大劫內,往返天上人間,享用如意,其福尚未窮盡。至於八萬劫後,其福如何,又非聖僧可知。

眾人請聖僧運用神通,到兜率陀天,請問彌勒菩薩,一花供佛,福報幾何?彌勒菩薩說:「即使恆河沙數一生補處菩薩,尚不能知,況我一身,待我將來成佛,到時方知。」可見供佛功德,微妙難思,唯佛能知。故佛在福德田經中告訴天帝釋:凡是興造佛像,建立僧房,供養出家僧眾,布施園林花果樹木等,得福無量。

有一相師說:波斯匿王,僅得七日壽命,王恐怖憂煎,請佛救護。佛教他發心持戒,修最上福,可延長壽命。發心,是發慈悲喜捨之心而行布施;持戒,是受持不殺生戒;修最上福,是建佛塔寺,供養三寶。佛為之說偈:「建立佛塔,福利難思,三世如來,所共稱讚。」(見佛說造塔延命功德經)

特別是建造佛像,給人禮拜供養,得福更大。佛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說:優填王因佛往忉利天宮結夏安居,為母說法,非常想念如來,欲召集工匠,用純紫檀木,雕刻佛像,以便禮拜供養,但又恐造像不似如來,反而有過,陷於進退維谷中。感動毘首羯磨天人,變為工匠,前來應徵,雕刻佛像。伐木之聲,上達忉利天,佛用神力,令眾得聞,以消除煩惱罪垢,並盛讚優填王造像功德,授記當來成佛。

帝釋問佛:今此人間天上,有人曾於往昔作佛像者否?佛言:今北方毗沙門天王子,曾於往昔,造菩薩像,憑此功德,福報生天,貴為王子,後得為王,名頻婆婆羅。

佛弟子中,優樓頻羅,伽耶,那提三迦葉兄弟,前生曾修理佛寺,由此福報,今得見佛聞法,證阿羅漢道。

憍梵波提,昔作牛身,追求水草,右繞精舍而行,見佛像莊嚴,生歡喜心,乘此福報,今得聖果。

尸毗羅,曾持寶蓋供養佛像;阿耨樓陀,過去曾燃一燈供佛;輸鞞那,曾掃佛堂;阿波摩那,於佛前燃燈施明;難陀比丘,尊敬佛像,用香水洗木,由是福報,今得見佛聞法,修行證果。

佛從忉利天下至人間時,梵王於右執白蓋,帝釋於左持白拂,無量諸天隨從,散眾妙華,天龍八部,奏樂讚佛,場面弘偉壯麗,世所希有,佛相好莊嚴,於諸天中,特別明顯殊勝。優填王白佛:我所造像,不似於佛,竊自思維,深為過處。佛言:「非為過咎,汝今己作無量利益,更無有人與汝等者。汝今於我法中,初為軌則,以是因緣,令無量眾生,得大信利,汝今已獲無量福德,廣大善根。」

當時,四眾弟子,渴望佛說造像功德,彌勒菩薩代眾問佛。佛告彌勒,凡在佛前佛後,造佛形像,無論大小,若能恭敬,禮拜,供養,其福報殊勝,能消惡業,滅無間罪,永離惡道,常生人間天上,尊勝種族,貴為天王,人王,輪王,七寶具足,相好莊嚴,壽命延長,無諸疾苦,當來彌勒菩薩成佛,龍華初會,決定得度。

此外,佛說施燈功德經,諸福德田經,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無不讚歎造佛形像,與布施供養三寶功德,不可思議。是以造佛菩薩形像,或修補佛菩薩聖像,是種福;建佛塔寺,或修理佛寺,是種福;抄寫佛經,印贈或修補佛經,是種福;在佛前燃一盞燈,燒一枝香,獻一朵花,供一杯水,是種福;在佛門執役服勞,打掃佛殿,清潔僧房,都是種福。除供養三寶外,對父母師長,恭敬供養,侍奉湯藥,也是種福。對一切殘障疾病以及貧窮困苦的人,尊重布施,無一不是種福。

種福,要不斷的播種,還要由財施進而法施,由有相布施,進而無相布施。因為財施有盡,法施無窮。財施濟人一時困苦,法施令人斷煩惱,了生死,究竟離苦得樂。有相布施,是種有漏之福,福盡還墮;無相布施,得無漏福,終至成佛。

華嚴經教人行法布施,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金剛經教人實行無相布施,如經言:「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又言:「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是故菩薩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如是三輪體空,無相布施,平等饒益一切眾生,種佛道無上福德的種子,作為成佛親因,則生生世世,福報隨身,將來龍華初會,決定得見彌勒世尊,親受教益,證佛道圓滿無上之福。故放光般若經,大乘理趣六波羅密經,以及佛說法雨經等大乘經典,無不教人實行無相布施。因為無相布施之福最大、最多、最勝。

(三)如何惜福

惜福,是珍惜愛護自己勤苦所修所種之福。衣但求遮體禦寒,不追求時尚;食但求充飢,不貪圖美味;生活勤儉節約,不貪慕虛榮,不講究排場,不任意揮霍金錢,不隨便拋棄可食之物。當知勤儉絕非慳貪,慳貪是慳吝自己所有,貪求他人財物,以滿足自己。勤儉,是將自己勤奮所得財物,節儉積蓄,約束自己,用錢適當,飲食節制,以增進健康,以擴展德性,向善發展。

古人說:「儉則約,約則善念生;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又說:「奢者富不足,儉者貧有餘,奢者心常貧,儉者心常富。」可知勤儉節約,本身就是財富,就是美德。可是現代人,大都愛慕虛榮,講究享受,往往揮金如土,以顯排場。今日用盡,明日求人,求不得時,則怨則恨。

有人為求遺產早日到手,而動殺機,謀害親人;有人挺而走險,從事不正當活動,以廣收入,以供揮霍,何止損福,折福,簡直是害群之馬,罪大惡極。是以惜福之人,首先要勤儉節約。唐彪言:「儉之一字,其益有三。安份守己,無求於人,可以養廉;減我身心之奉,賑拯苦人,可以廣德;忍不足於目前,留有餘於他日,可以福後。」

中國宋朝高僧法演禪師,亦勸人福不可享盡。世界上很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嫌不足,諸多要求,或不知節省,任意暴殄天物,每飧剩餘飯菜,隨手拋棄,飲茶宴客,為表示高貴大方,隨便浪費食物,實在折福。

美國生活,除大富與極貧,普通家庭,雖然講究衛生,但不浪費,即使請客,亦僅每人一份,吃不完,帶回去明天再吃。多餘物資,無論衣服、食物、或日用品,都送去救濟窮人,或在車房拍賣,不隨便拋棄。至於生活費用,早作安排,量入為出,一般家庭,大都生活安定。當然,由於貧富懸殊,人種複雜,加以物質文明,精神貧乏,教育又重於智育,疏於德教,家庭教育更不健全,致使美國社會,罪惡層出不窮。其實,香港人最有福,因為香港人,雖重視金錢,力求致富,但香港人懂得利用金錢修福,種福,供養三寶,樂善好施。香港佛教教育文化事業,比較其他華人社區進步,就證明香港人信佛虔誠,肯修福,種福。

若能再在日常生活中,惜福,培福,勤儉節約,不浪費金錢,不浪費食物與水電;在公共場所,愛惜公物,保持清潔,遵守秩序;在三寶地方,愛護常住,一花一果,不隨便採摘,一飯一水,加以珍惜,以惜福,培福,積福,則其前途,必然遠大,福樂無窮。

當知人間禍福,實繫於人心一念之間。我們一個意念,一個動作,一句說話,都是禍福的關鍵。所以希望各位,在修福、種福的同時,還要惜福,積福。謹慎語言,檢討行為,靜思己過,力求改善,自求多福,一定消災納福,平安快樂!

【書籍目錄】
第1頁:世界和平 第2頁:懺悔業障
第3頁:自求多福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