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 會性法師敬集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 會性法師敬集

水觀

[日期:2010-12-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會性法師敬集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庚二、水觀分二

初、觀水  二、觀地

辛初、觀水

次作水想: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

文有三節:初、正想水。演義云:「承上日觀成已,依次進觀水。不言觀,而言想者,以改觀故。初心修觀,必先用想。繫想定心,始能修觀。今舉水為所觀境,人先已曾見過大池湛水,是以教令用心想也。須知想有二種:一、純想,二、雜想。修觀初心用純想也。」靈芝疏:「水想正為觀地。琉璃寶地,舉世所無;水面結冰,是人皆識。因此見彼,用似比真。故先舉水冰,後成寶地。疏云:『大水結冰,實表琉璃之地』,是也。」又云:「顯上澄清,湛然不動,故云無分散意。二、既見二句,變水成冰。三、見冰二句,變冰為琉璃。齊此已來,當觀文畢。此想已下,屬後地觀。」

辛二、觀也

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

文有三段:初、此想下,地體明徹。箋註云:「先教行者想水以住心,轉水以成冰,轉冰以成琉璃,轉琉璃以成琉璃地。」

二、下有下,地下幢擎。文有二節:初二不幢體。演義云:「言在地之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幢,柱也。其實是柱,以其明淨瑩徹,儼似空筒,名之曰幢。金剛,取堅固義,所以能擎寶地。其幢下,明其形相。幢有八方,方脊四楞(箋註云:「楞與棱通。物之有棱角曰楞。言幢形為八角式也」靈芝疏云:「八面八楞,其狀如塔。」)。而八方正面,均以百寶所成。」次、一一下,珠光上映。演義續云:「寶中有珠,珠珠有光,光光有明,明明有色,色有八萬四千,照映琉璃寶地,如百千萬億之赫日麗天。行者觀中心眼,尚不可具見,況常眼耶!」

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星月,懸處虛空,成光明臺。樓閣千萬,百寶合成。

三、地上莊嚴。文有四節:初、地面華級。直指疏云:「先、金繩為間,謂以黃金繩間廁界道傍也。以七下,次、七寶為界,界,階道也。琉璃地上有八交道,俱以七寶成也。」靈芝疏云:「金繩七寶,互相間錯,如世華塼。」演義云:「良以淨土寶地,有八交道,即八方通衢,皆以寶繩作界,其繩各寶所成,一寶一繩,繩繩間錯,間於交道衢上。金等七寶,各有分齊,眼見分明。」 二、一一下,眾寶色光。靈芝疏云:「眾寶色光,其光從地昇空,故如華。從上照下,故如星月。」  三、成光下,合此寶光以成臺閣。演義云:「上言寶珠有光,地內之光映徹於上;此言寶中有五百色光,指地上界道之光,映上空中。其光下,連舉兩喻,以彰光相。光是假色,華與星月,俱是實色。今以實色以喻假色,以顯淨土寶光能假能實。所以寶光懸於空中,變成光明寶臺;臺中現出百寶樓閣,自然合成。」

於臺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是為水想,名第二觀。

四、於臺下,華幢樂器。靈芝疏云:「華幢樂器,四面圍繞;風動出聲,說法警眾。」演義云:「華幢樂器,以成臺外之莊嚴也。八種下,風樂說法。清風有八種,此風不從八方而來,乃由寶光而出。其光所以流出清風者,以臺之左右,有華幢樂器,八風一出,華樂齊鳴,演唱妙法,說苦諦法門也。」  末二句,結示。可知。

釋論云:「前文尚可就世間實地觀,如坐水邊觀日,即可實習。此則全入幻境,惟以心力構造之。日定方所,水奠國基。蓮邦以水德為最勝,融則表八種功德,結則成七寶琉璃,止則水流同澄,觀則心華並絢。此中境界,實有左右逢源、引人入勝之概!經中辭句瑰麗,氣象萬千,猶其餘事。無常苦空無我之演說,非指淨土;是令由三界往生者,回憶前塵,永不退轉而已。無常,謂生住異滅四相。苦,謂五趣之苦。......淨土中尚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諦,則求生淨土者,尤應預習。......

問:實相無相,而淨土中樓閣華幢,無量樂器,色相紛然,云何為淨?

答:約理而言,固云無相;約事而言,不墮頑空。實報莊嚴,皆淨因之果。如成唯識論云:「有執大乘遣相空理為究竟者...........染淨因果,皆執非實,成大邪見。......若一切法皆非實有,菩薩不應為捨生死精勤修習菩提資糧。」可謂直捷爽快之論。

問:佛教人淡泊不貪,何佛國莊嚴不離金寶?

答:此有二義:一、隨順眾生故。二、實報法爾勝妙故。世間珍寶,爭奪為用,鴆毒為性。廣五蘊論云:「云何為貪?謂此纏縛輪迴三界,生苦為業。由愛力故,生五取蘊。」佛國珍寶成於自然,隨緣為用,幻化為性。如經云: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而至。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此其所以異於世間珍寶也。

問:一珠一寶,光色千萬,如此繁複,作觀何能成就?

答:有志者不畏難。循而修之,無論成就與否,皆謂之成。蓋一念即一法界,念念相緣,即塵塵法界。一珠而有八萬四千光,一葉而有八萬四千脈;現前一念,求八萬四千之相雖不可得,然此一念之求,已具八萬四千之性,法爾具足,即是成就。如華嚴經云:「法性遍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亦無形相而可得。」求相不得,則攝相歸性,皆得成就。但有四因難成:一、與修多羅不合故。二、求相不現,便起煩惱,自疑不成故。三、戒行有虧,自起憂悔故。四、夙業為障故。對治之法如次:一、修此觀者,純以觀經為標準,雖別宗各有妙法,概所不取。二、具忍耐心,具自信心。三、嚴持戒律。四、懺悔夙業。此中持戒所關最要。後當廣說。」(以上均錄釋論)

【書籍目錄】
第1頁:本編所據典籍一覽表 第2頁:壹、釋經題
第3頁:貳、明譯史 第4頁:序分
第5頁:正宗分 第6頁:別明淨觀
第7頁:明十六觀法 第8頁:觀落日(日觀)
第9頁:水觀 第10頁:地觀
第11頁:樹觀 第12頁:池觀
第13頁:總觀 第14頁:華座觀
第15頁:聖像觀 第16頁:佛身觀
第17頁:觀音觀 第18頁:勢至觀
第19頁:普往生觀 第20頁:難明佛菩薩觀
第21頁:上品生觀 第22頁:中品生觀
第23頁:下品生觀 第24頁:流通分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