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 會性法師敬集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 會性法師敬集

下品生觀

[日期:2010-12-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會性法師敬集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辛三、觀人民眾(第十六、下品生觀)分二

初、正明三品  二、總結觀名

壬初、正明三品分三

初、下品上生  二、下品中生  三、下品下生

靈芝疏云:「下輩三品,並無修因,皆是平生作惡,臨終遇善。準十疑論,若無宿善,今亦不遇。故此三品,不無遠因。上生但泛爾作過,不知慚愧。中生所敘,多是出家五眾,希貪名利,毀破戒律。下生即造十惡五逆,諸極重罪。罪有輕重,故分三等。」

癸初、下品上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釋論云:「此品上生之輩,乃凡外犯較輕之罪,臨命終時,始遇機緣,為說大乘十二部經名。此事殊不易易。以佛化最勝之中國,佛徒雖多,然於十二分教之悉能知其名義者,亦不多覯。況此惡人臨終倉卒遇之,苟非夙世善根恰於此際成熟,何能得此巧遇?縱有人能為詳說,彼痛苦昏迷,恐難諦聽。故云此事殊不易也。聞經名除千劫重罪已屬幸事,唯較稱佛名除五百萬劫生死之罪,則相差猶遠。況稱佛名簡便易行,心得專注。若聞經名,既非所解,則扞格不入,故功用較遜。為說經名雖得其人,可遇而不可求。教稱佛名,則人人優為之。外道之傳教者,有於罪囚將受死刑時,為說歸依,其計甚善,佛徒亦宜取法也。」

癸二、下品中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演義云:「此品行人,有道俗二類:俗人或毀五戒八戒,比丘或犯具足大戒(靈芝疏云:「文略沙彌戒」)。如此二類,皆是不智愚人。」靈芝疏云:「僧物最重,故特標之。僧祇,此翻大眾。即常住物。有二:一、常住常住,即寺宇穀米等。(妙宗鈔云:「一、常住常住,謂眾僧廚庫,寺舍眾具,華果樹木,田園僕畜等。以體通十方,不可分用故。」)二、十方常住,即供僧食飲等。(妙宗鈔云:「二、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體通十方,唯局本處。」)現前僧物亦二:一、現前現前,謂據數即分者。(如今諸俗,以供養當處僧眾,衣藥房具等。—見戒本講錄)二、十方現前,謂作相普施者。(如僧得施,及亡五眾物。)四種僧物,盜皆結犯。經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所不救。』斯極誡也!言不淨說法者,假托佛法,希求利養。無慚愧者,公然造作,內無羞恥。惡跡盈滿,故云莊嚴。應墮地獄者,應猶合也。地獄眾火,即鑊湯鑪炭鎔鈿鐵丸等。遇知識中,說佛功德有三:一、十力,二、光明,三、五分法身。聞法滅罪,感聖來迎;以聞佛德,一念信受,轉惡為善,火化清風。境隨心變,其速若此!」

釋論云:「下品中生者,乃佛徒既造惡業,又加毀戒之罪,況盜常住公共之物,及僧伽私人之物,是侵損僧寶。不淨說法,是淆亂法寶。幸有宿世善根,臨命終時,廣聞佛法,得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唯其罪性較重,須閉蓮華中六劫。經中未說明劫之大小,按一小劫為一六、八○○、○○○年,中劫為三三六、○○○、○○○年,大劫為一、三四四、○○○、○○○年。是小劫為一千六百萬年,何況中劫大劫。此非佛菩薩所處罰,乃罪人自業為障。世人須知:重罪必不可造,淨土亦不離因果之律。佛菩薩所能救者,乃令不墮惡趣。長期育於華苞之中,此是不幸中之大幸。華胎與地獄之分:一、華胎無苦而地獄極苦,二、華開有期而阿鼻地獄出離無期。苟非下愚,應知所取捨矣。」

癸三、下品下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

靈芝疏云:「標中,上中兩輩,止於上品標佛告等;獨下三品一一標者,以作惡往生,反常駭眾,易惑難信,故頻標示,意令聽受。」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釋中,初、生時造惡。五逆者: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違負恩德,故名五逆。生報即墮阿鼻,名五無間業。十惡者:即身三、口四、意三。一切惡業,皆十攝之。既作極重,餘無不為,故云具諸不善。問:大本云:「下至十念,不生我國,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今經五逆亦得生者?今解:若據彌陀願力,豈遮造逆之徒?方便赴機,言乖趣合。彼則顯樂邦殊妙,欲進於善人;此明淨業功深,不遺於極惡。但使持名迴願,無不滅罪往生。故觀佛三昧經云:「四部弟子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等;如是等人,若能至心一日一夜繫念觀佛一相好者,諸惡罪障皆悉消滅。」引彼證此,罪滅何疑。如下,示來報。隨犯一逆,阿鼻一劫;何況多犯,故經多劫。(靈芝疏)

釋論云:「下品下生為極惡之輩,所造為五無間業,亦世所共知。然有為世人所忽略而易犯者:為誘汙僧尼,或不自作而教他作,如戲院演劇,及下流文人著作小說彈詞,以為綺豔韻事;玷辱佛門,壞他梵行,亦屬無間地獄之業。愚者幸勿自貽伊戚。」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次、臨終遇緣,二:初、知識開導。說妙法者,讚淨土也。令念佛者,作觀想也。(直指疏云:「苦逼,地獄惡相現也。」)遑,暇也。心觀為念,口誦為稱。(直指疏云:「純一無間曰至心,相續成片故不絕。」)十念,謂十聲也。(靈芝疏)

釋論云:「世人每以稱名為念佛,然、經云:『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據此,則念佛與稱名判然不同。吾人未至臨終苦逼之時,除不廢口誦外,應兼念佛,即以心緣之繫念作觀。彼以口誦為專修,餘為雜修,蹈執指為月之誤!」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此明念佛滅罪。直指疏:「問:云何十念便能滅八十億劫罪耶?答:具三力故。一、本有佛性力,如火、如舟船;二、至心稱名力,如鑽、如帆楫;此二,自力猛利也。三、佛願攝取力,如人、如順風。此一,他力強勝。既因利緣強,境勝心猛,故能燒罪木而到蓮池也。法藏十八願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又大本云:『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大品云:『若有一人,稱南無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佛名經云:『一聞佛名,滅無量劫生死之罪。』此如百輛車薪,星火能燒;萬年暗室,盞燈能破;一錐千紙;一風億土。故調達獄中一稱佛時,變眾苦為三禪樂;張善和,臨終未滿十聲,惡相滅而佛來迎;鍾馗設佛像,而除群雞啄面之苦;雄俊信念佛,而成地獄漏網之人。一稱三稱尚爾,況十念多念者耶?」

妙宗鈔云:「此猛利心,從二緣發:一、值善友,二、為苦逼。心怖惡道,耳聽佛名,是故牢強,至誠稱念。既境勝心猛,故時少功多,能超百年悠悠願力。若此二緣猛心不發,此人乃是合墮地獄也。」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次、勝相現前。華如日輪者,喻其量也。若準俱舍,日面徑五十一由旬。今此但取地居仰望,大小未必如論。如一下,明得生。於蓮下,生後益。罪從緣生,無有自性。諸法皆爾,故名實相。普賢行法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是也。(靈芝疏)演義云:「此品尤其長也!須經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華開障淨,如雲散天晴。聞二大士廣說妙法。言諸法實相者,即是指無明為妙明,悟妄覺為真覺,明諸法當體即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非虛語也。是故應時即發菩提心矣。」末句結。

壬二、總結觀名

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釋論云:「下品中,唯上生者十小劫後得入初地,餘二未說明果位。殆淨土中天人之類。」

約論云:「九品之文,總名曰觀者:為令行者具決擇智,發精進心;捨下超高,背小向大;且令知如來願力所持,無機不被故。」此約修因以明觀義。若約果辨,具如前說。若明地位,靈芝疏云:「準(四帖疏)玄義云:古來諸師,皆用大乘三賢十聖,對上三品;小乘兩凡四果,對中三品;大乘始學凡夫,隨過輕重,對下三品。彼文(指四帖疏玄義分)委破,不復具引。今謂:準九品文,生彼土已,方論地位,可如諸師。又據經文,此土求生,並是凡夫。須依玄義。.........」四帖疏玄義云:「觀經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到彼華開,方始發心。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詳於疏說。文繁不錄。

乙三、聽眾獲益

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

文二:初、眾見彼土依正莊嚴。前但韋提獨見,今此大眾皆睹。次、心生下,隨機獲益,三:初、夫人入證。豁然大悟,破無明也。逮無生忍,證法性也。次、五下,侍女發心獲記。問:往生論:女人、根缺,皆不得生,今何違者?答:非謂此土女及根缺不得生彼;蓋言生彼國者,不受女人及根缺報耳。以彌陀發願:若有女人,來生我國,復受女像,不取正覺。又云:國中人天,不具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是知彼無女人及根缺也。餘如十疑論說。三、無量下,諸天發心。佛在幽宮說此觀法,阿難目連侍佛左右;止有夫人、侍女、諸天,以為聽眾,餘無聞者。後還靈山,阿難重述,菩薩大眾,始得同聞。(靈芝疏)

【書籍目錄】
第1頁:本編所據典籍一覽表 第2頁:壹、釋經題
第3頁:貳、明譯史 第4頁:序分
第5頁:正宗分 第6頁:別明淨觀
第7頁:明十六觀法 第8頁:觀落日(日觀)
第9頁:水觀 第10頁:地觀
第11頁:樹觀 第12頁:池觀
第13頁:總觀 第14頁:華座觀
第15頁:聖像觀 第16頁:佛身觀
第17頁:觀音觀 第18頁:勢至觀
第19頁:普往生觀 第20頁:難明佛菩薩觀
第21頁:上品生觀 第22頁:中品生觀
第23頁:下品生觀 第24頁:流通分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