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自立法師講述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自立法師講述

丙、介紹譯者

[日期:2010-12-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自立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丙、介紹譯者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這部《佛說阿彌陀經》本來是在印度流通的經典,如何會傳到中國來呢?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把它翻譯成中文的,我們才能看得懂,既然是他翻譯的,對他的生平應該有所了解。以下我將: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分為五段來說明。

一、姚秦

打開中國二十五史,非常久遠。姚秦是在南北朝時代。當時天下大亂,政權的爭奪,非常厲害,先後有五個外族(胡人)在華北建立了十六個小國,中國歷史上稱為五胡亂華。那時的五胡十六國,其中有一個國王名苻堅,佔領著陝西地區,建都長安,國號秦。苻堅的野心很大,佔領了長安還不滿足,又出兵南下,攻打建都南京的晉國,但是晉國的實力很雄厚,苻堅不是對手,大敗而歸。他有一個叫姚萇的大將,乘機會殺了主子,自己做皇帝,國號也叫秦,後來的人為了有所分別,就稱苻堅的秦為苻秦或前秦,稱姚萇的秦為姚秦或後秦。

二、三藏

三,數目字;藏,含藏、收藏的意思。三藏的內容包括了經藏、律藏、論藏。

1)經藏: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以後,到八十歲涅槃,在這一段時間中,為弟子們所說,有關宇宙人生的真理。佛涅槃後,就由多聞第一的弟子阿難,把佛所說的再重複說了一遍,經過大家開會討論,認為阿難所背誦出來的,的確是佛陀當初所說的,於是就把這些結集起來,叫做經藏。

2)律藏:律,是指戒律。佛在世時,跟他在一起的弟子非常多,常隨眾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生活上免不了犯錯,弟子們犯了過失以後,佛陀告誡他們,從此不能再犯,因此一條一條的訂下來,成為當時的生活規約,同時也成為佛教的戒律。最基本的有:五戒、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等都包括在律藏裏面。

3)論藏:佛弟子、高僧大德們對佛所講的法和戒律,有自己的見解,發表著作、或是加以注解,集合起來就成為論藏。

三藏就是平常所說的大藏經,可以說是佛教的百科全書,含藏了無盡的真理。目前,隱秀寺收藏有六部不同版本的大藏經。

三、法師

法是指佛法、方法。佛教中一切的真理、一切指示修行的方法。師是模範、是師長。佛教對法師的定義是「以法自師、以法師人」,身為出家人,傳教師,對佛法要有研究,以佛法當自己的老師,自己了解後,再以佛法教化別人,就叫做法師。

四、鳩摩羅什

是翻譯《佛說阿彌陀經》法師的德號。他是印度人,原名叫鳩摩羅什婆,或者叫鳩摩羅耆婆。鳩摩羅什婆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童壽」(少年老成),意思是指他在童年時,就具備了老年人的德學。外國人,不管是印度人,或是菲律濱人,兒子往往以父母的名字合起來取名,越有名望越有這種情形,在他們的風俗中,以為把父母的名字合起來成為孩子的名字,正可以讓人知道那是某某人的後代,是非常值得驕傲的。鳩摩羅什的爸爸叫鳩摩羅炎,媽媽叫做耆婆,所以,鳩摩羅什婆或鳩摩羅耆婆,就是把父母的名字結合起來以作為他的名字。

鳩摩羅什法師是天竺(印度)人,生在一個很有名望的世家,他的祖父是當朝的宰相。過去的官位都是世襲的,所以鳩摩羅什的祖父做宰相,當他年紀大了,就要把宰相的位子傳給兒子──鳩摩羅什的爸爸鳩摩羅炎。可是鳩摩羅炎很有善根,他認為宰相雖然地位崇高,生活富裕,名望也好,但對他不相宜。所以當他爸爸要把宰相位子傳給他的時候,他卻悄悄地離開家鄉,出家去了。

他想:如果在國內出家,父母一定會把他抓回去,不如跑遠一點。於是,從天竺向東走,經過了蔥嶺,到達龜茲國(古地名,龜、音「秋」,現在的新疆)。鳩摩羅炎就停了下來,當時龜茲國的國王叫白純,聽到鳩摩羅炎這個從天竺來的青年法師,本來是宰相之才,放棄了榮華富貴而出家修行,所以非常崇敬他,就拜他為國師,鳩摩羅炎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

白純國王有個妺妹叫耆婆,正當雙十年華,生得如花似玉,非常漂亮。她臉上有顆鮮紅的硃砂痣,拫據相書上說,她以後會生育絕頂聰明的貴子。鄰國的王子王孫,慕名而來向她求親的,真是不計其數,可是耆婆一個也看不上。可是當他看到鳩摩羅炎,竟然一見鍾情,認為是理想中的白馬王子,所以,就向哥哥表明態度說:「哥哥,你一向要我出嫁,如果是這個鳩摩羅炎法師,我就答應!」國王本來也非常為難,那有招出家人為駙馬的道理,可是妹妹堅持非他不嫁,只得下令要他跟耆婆完婚。鳩摩羅炎因為國王的命令,沒有辦法拒絕,只好承受下來。兩人結婚不久,就生下了鳩摩羅什。

耆婆自從懷了鳩摩羅什以後,變得特別聰明,有一次到廟裏去拜佛聽講經,本來她只懂得龜茲本國的語言,這時連天竺的話都聽懂了,證明鳩摩羅什還沒有出生,就有一種智慧傳給母親,可見鳩摩羅什是何等的聰明。

也許是耆婆的善根成熟了,或許是自己強迫跟一位出家人結婚,感到慚愧,生下鳩摩羅什不久,就萌起出家的念頭。在取得家人的同意後,終於出家了,沒有多久就證得了初果──須陀洹。鳩摩羅什善根深厚,七歲時也隨著媽媽出家了。

出家以後,鳩摩羅什每天能夠背念一千首《阿毘達磨經》中的偈,每首偈有三十二字,換句話說,他一天能夠背念三萬二千字,這實在是了不起,如果沒有過人的智慧,是不可能辦到的。當時有一位羅漢見到鳩摩羅什,就摸著他的頭說:「這小孩很有善根,如果能夠注意修持,過了三十五歲,不破戒的話,必定與眾不同,度化許多眾生。」七歲的鳩摩羅什聽到羅漢的誇獎,更加精進了,立志將來一定要做一位出人頭地的大法師。

鳩摩羅什經常跟隨媽媽到處去參訪名師,學習佛法。有一次,他們到莎勒國,在佛寺禮佛時,看到佛殿前面放了一個鐵缽,小孩子好奇,感覺很好玩,無意中就把它頂到頭上。後來一想:這缽是鐵做的,是很重的東西,我怎麼把它頂到頭上呢?念頭一動,缽太重了,就從他的頭上滾了下來。當時,他雖然還小,但已經覺悟到「一切唯心造」的真理。—本來不在意缽重不重的問題時,可以輕而易舉地把缽頂到頭上;一動了分別心,感到缽太重,立刻就掉了下來,豈不是心念的關係嗎?

鳩摩羅什隨著媽媽到處參學,親近了許多明師,自己也非常用功,在短短的時間中,對佛教的道理,不管是大乘,也不管是小乘,他都有透徹的理解。他媽媽更是學有所成,證得了三果阿那含,可以知道過去未來的事情。他媽媽因為年紀大了,身體衰弱,不想到處奔波,打算回到印度去定居。母子臨分手前,他媽媽就勉勵他幾句話:「你將來可以到中國去弘揚大乘佛法,佛教能否在中國大興,得靠你的力量。不過,這事對你自身並沒有多大好處,可能會為你招來災難!」

「我假使有力量可以使大乘佛法在中國大興,縱然是粉身碎骨,我也在所不辭!請媽媽放心!」羅什法師回答。

就這樣,母子各奔東西,母親前往印度,羅什法師因為東方的佛教要靠他振興,就返回龜茲國去講經說法,等待機會到中國弘揚大乘佛法。

龜茲國皇帝對羅什法師非常崇敬尊重,為了請法師講經,特地用黃金打造一個金獅子寶座,每當法師要昇座講法的時候,皇帝就跪在地上,讓他踏著肩膀而昇座,可見法師是如何的偉大,才會受到如此的禮敬!

羅什法師小時出家,拜了般頭達多法師為師父,學習小乘佛法,後來,鳩摩羅什弘揚大乘佛法,他的師父也來聽講,跟他學習大乘佛法,最後,對羅什法師說:「你是我的大乘師父,我是你的小乘師父。」師徒兩人,互為師徒,為尊重佛法,彼此互相尊重,成為佛門佳話。這一段事實,證明羅什法師的確是學問高深,因此感動了許多學者來跟他學習。

當時中國正是苻秦時代,那個國家的百姓,每天晚上都看到西南方有滿天的毫光照耀著,感覺到非常奇怪,傳到國王那邊去,就請太史官來卜卦說:「根據方向看,那地方應該是龜茲國,一定有一位大智慧的人住在那裏,才會有這種瑞相。」

「對了,我也聽說龜茲國那裏有一位鳩摩羅什法師,無論是道德、學問,都非常高超。」國王回應著。立刻派遣大將呂光,帶了七萬大軍,往龜茲國去。用意非常明顯:龜茲國國王要是能答應讓鳩摩羅什法師到中國來是最好的,不然就不惜用武力,總之,非把羅什法師請到中國來不可!

苻堅的野心很大,所謂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他一方面派呂光去請羅什法師,另一方面自己帶了七十萬大軍,去攻打南京的東晉。東晉的實力堅固,苻堅不但打不贏,反而敗了,被手下的一名大將姚萇殺死了。姚萇殺死了主子,自稱為王,國號也叫秦,就是姚秦。呂光從龜茲國請到了鳩摩羅什法師,在回歸的路上聽到這個消息,知道自己的國主被姚萇所殺,就留在涼州,自己也稱起帝來,號涼國。羅什法師停留在涼州,用功學習中國語言文字,研究歷史哲學,奠下了到中國譯經的基礎。

姚萇死後,兒子姚興繼位做皇帝,想起當年派呂光去請羅什法師的大事,就出兵消滅了呂光的涼國,把羅什法師請到中國來。可見羅什法師是多麼的偉大、多麼的了不起。為了要請他到中國來,竟引起了戰爭,不知死了多少人!正法得來不易,我們怎能不好好珍惜呢!

羅什法師到了中國以後,國王封他為國師,把他供養在逍遙園翻譯佛經,門下三千人,許多有學問的學者都皈依他,成為他的弟子,幫忙他翻譯佛經。他六十歲來到中國,一直到七十歲圓寂,短短的十年間,一共翻譯了三十五部經,凡二百九十七卷。與玄奘法師、義淨法師和真諦法師合稱中國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譯家。

羅什法師翻譯的佛經,非常出色,好像我們念的《法華經》、《維摩經》、《金剛經》、《彌陀經》,都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你們看看經文,他採用「意譯」法,實在翻譯得太完美、太流暢了!

國王姚興被羅什法師的道德、感化力所感召,對法師非常敬重,每天到譯經場幫忙,甚至參與校對的工作。有一天,國王竟然異想天開,心中暗暗打算著:國師這麼偉大,每天辛苦的翻譯佛經,總有一天他會死的。這樣優秀完美的人,沒有留下種子,豈不可惜!應該想個辦法,讓他留下一個智慧的種子才好。

國王這麼一想,於是趕緊在宮中選了十個美女送給他,一定要羅什法師接受,並威脅他說:「你如果不接受,我就毀滅佛教,要是接受了,我依舊大弘佛法。」法師雖然不願意,可是為了佛法興隆,只好方便接受了下來,自己帶著十個宮女住到別的地方去了。這麼一來,法師週圍的人都議論紛紛,說國師怎麼可以和宮女住在一起呢?

羅什法師心中明白,和人家辯白是沒有用的,只是經常向大家說一個譬喻:「好像蓮花生在臭泥中,你們只要去採蓮花,不要去取臭泥。」話雖然是這樣說,但是一些年輕的弟子們,心中總是不能平衡,認為師父既然可以討老婆,我們做徒弟的,當然也可以呀!都有依樣學樣的打算。事實上,羅什法師是大菩薩再世,雖然跟十位宮女住在一起,本身卻是清淨的。羅什法師恐怕弟子們會破壞了佛教的戒律,為了消除他們的胡思亂想,有一天,正當大家在一起吃飯的時候,自己特別裝了一碗滿滿的、大大小小的針,像吃麵一樣,全部把它吞了下去。

「你們想要跟我學,可以,這就要看持戒修養的深淺了。誰能夠跟我一樣,把這碗針吞下去?這一套功夫學會了,證明你們的功夫到家,也可以討老婆。假使你們做不到,還是好好地回去,好好地持戒吧!」

弟子們看到羅什法師的這一招,眼睛都瞪得大大的,彼此心中明白,師父的修養非比尋常,誰能和他比呢?風波就這樣平定了下來,從此誰也不敢再提這件事了。這個故事就是佛門中「羅什吞針」的掌故。因此法師直到臨圓寂前,還受到七萬人的崇拜!

羅什法師翻譯了這許多經典以後,已是七十高壽,知道自己的世緣將盡,在還沒有圓寂之前,對著佛發誓:「幾十年來,我翻譯的佛經,假使符合佛法真義,沒有錯誤的話,但願我死後火化時,舌頭不會燒爛(今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結果,他圓寂火化後,其他的肉身、骨頭都焚化成灰,只有舌頭還是完整的,可見羅什法師翻譯的佛經,是很標準、很有功德的。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個說法:鳩摩羅什法師不僅這一世是大譯經家,他甚至是七佛的譯經師。──他不僅翻譯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典,過去七佛所說的經典,他都翻譯過。

鳩摩羅什法師對中國佛教有很大的影響,在十宗當中,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經典,跟四宗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羅什法師翻譯《成實論》,依據這部論,後人加以研究發揮,成立了成實宗;法師對三論宗特別有貢獻,由於《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的翻譯,才促成三論宗的成立;法師翻譯《妙法蓮華經》,《法華經》是天台宗(也叫法華宗)主要的經典;禪宗六袓慧能大師因聽到《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的,所以說對禪宗的貢獻也非常大。

五、譯

把印度梵文或巴利文的佛經,翻成中國文字的意思。譯,本來是中國漢朝時代,掌管北方的語言官。佛經是從印度(西方)傳過來的,為什麼用北方的語言官而不用西方的語言官呢?原來佛教是在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的,當時,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法師,是從北方進入洛陽來翻譯《四十二章經》的,因此就一直沿用「譯」來作為把梵文或巴利文佛經,翻成中國文字的稱謂。

總而言之,「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的意思就是:中國姚秦時代,有一位精通經律論三藏的法師,他的德號叫鳩摩羅什,是他把《佛說阿彌陀經》,由印度文翻成中文的,所以中國才有這一部經的流傳。經過考證,羅什法師是在弘始四年(公元四零二年)二月八日譯成《佛說阿彌陀經》的。

在佛教目錄學中,這一部經有三種翻譯本:一本就是姚秦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佛說阿彌陀經》;第二本是宋求那跋陀羅法師翻譯的《小無量壽經》,目前已經失傳;第三本是唐朝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這部經比較長,藏經中還保存著。不管是三人中那一位翻譯的,在印度梵文都是同一部經,只是三人翻譯的手法不同。再說目前保存的有兩種譯本,為什麼羅什法師翻譯的比較普遍,而玄奘大師翻譯的則不流行呢?這就是羅什法師譯經的巧妙,《佛說阿彌陀經》主要的內容,是告訴我們要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羅什法師用《佛說阿彌陀經》為經名,符合經文提倡聖號的重點,而玄奘大師翻譯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單從經名看,《佛說阿彌陀經》就比較吸引人,容易記憶,再加上文字流暢,得到許多人的念誦,玄奘大師翻譯的,反而很少有人知道。

要研究《佛說阿彌陀經》,打開藏經的目錄,注解也不少,有好幾十種呢!比較有名的有: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和蕅益大師注解的《彌陀要解》,都很有名,值得我們研究參考。至於近代的有:太虛大師全書中的《佛說阿彌陀經講要》,圓瑛大師、南亭法師、還有最近才往生的李炳南老居士,都有有關《阿彌陀經》的著作,同時你們也可以找藏經、淨土叢書來研究參考。

【書籍目錄】
第1頁:瑞今長老序 第2頁:于凌波居士序
第3頁:自序 第4頁:佛說阿彌陀經
第5頁:甲、緒說 第6頁:乙、解釋經題
第7頁:丙、介紹譯者 第8頁:丁、解釋經文—一、序分
第9頁:丁、解釋經文—二、正宗分 第10頁:丁、解釋經文—三、流通分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