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日期:2010-12-2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講述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此品標題是從比喻上說。佛在經文中告訴我們,善因必得善果,勸勉我們努力精進,斷惡修善。

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

此節經文是世尊對我等止作雙勖。「汝等」指當時與會大眾。引伸它的意思,凡是后世讀到《無量壽經》,聽到《無量壽經》的眾生,都包含在內。我們每一位同修也都在佛的呼喚之中。『廣植德本』。「廣」是廣泛;「植」是種植;「德本」是四弘誓願、六度、十願。如果以淨土法門來說,「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是「萬德之本」。古大德講得很明白,這一句佛號,不但是正修,也是助修。我們看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註解裡講得很詳細,在淨宗行門中,持名是「正行」。除了一心專念之外,我們的身體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不能脫離這個社會,不能脫離廣大的群眾。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處世待人接物?佛在此一再叮嚀、囑咐,苦口婆心告訴我們『勿犯道禁』,不要違背道理,不要觸犯禁戒。

學佛的人,第一要「守法」。佛教給我們的教誡,必須遵守。「道禁」不僅是指「戒條」,戒條範圍太小。凡是佛在一切經論裡的教誡,我們都要遵守。除了佛的教訓之外,世間的法律、規約、風俗習慣,都要遵守,都不可違犯。世出世間的禁戒很多。為什麼有這麼多禁戒,無非是維繫社會秩序,世界和平。人人守法,社會自然就和睦,所以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今天這個世界,國與國之間有許多條約,都在道禁範圍裡。要想把前面兩句做到圓滿,以下三句就很重要,定要忍辱,定要忍耐。為什麼會觸犯道禁?因為忍不住煩惱,情緒控制不了,就觸犯法令規章。所以,一定要學忍辱,凡事都能忍,都能讓。菩薩六度裡就特別強調忍辱、精進。唯有忍辱的人才能精進,他有耐心,樣樣守法,樣樣守規矩,心就定。唯有清淨心,學道功夫才能得力。無論修學那個法門,把握這個原則,那有不成就的。修淨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

精進的「精」是專精。善導大師在《觀經上品上生章》註解裡開示提醒我們,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因為現前的社會,幾乎時時處處都會遇到。有一些人來告訴你:學這一部經,念佛法門不能成功,你要廣學多聞。說這些話的人引經據典,我們聽了怎麼辦,是不是再去學很多法門?祖師也引經據典告訴我們:即使是阿羅漢、辟支佛、地前菩薩各個人也引經據典,盡虛空遍法界的人都來勸你,說念佛法門不能成就。你怎麼辦?你一定要肯定佛講的話是究竟了義,決定不錯。你要有智慧分析給他聽:你引的經典不錯,我也很尊敬,那是佛對某一類根機的人說的,某一個時代說的,某一個地區說的;說得對,沒錯,對那些根性的眾生有用。我不是那個時代人,也不是那樣的根機,我還是老老實實依此經學念佛法門。一門深入,決定不改,絕不動搖,你這一生就成功,這是「精進」。

更進一步,就是十地菩薩來跟你講、等覺菩薩來跟你講,人數也是盡虛空遍法界,都引經來勸你:你學淨土法門不能往生,不可靠,要廣學多聞。你也要照前面的話來說,增長自己的信心。即使諸佛菩薩來勸我們,也不動搖。這個心就真正定了,決定不動搖。不但是祖師大德苦口婆心的勸勉,教誡我們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我們細想,是有道理。即使我們在眼前看到的,不要說過去,就是最近這些年往生的,只受持一句阿彌陀佛,都能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這些人是現身說法。他們只依一句佛號都能成就,依一部經怎麼不能成就?你把這個事實真相真正搞清楚,才決定不會動搖。

善導大師的《四帖疏》必定要讀,黃老居士的《無量壽經》註解裡引用不少。這是我們講的「精進」,也就是覺明妙行菩薩教我們念佛的祕訣,「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三句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淨念相繼」。只要做到「淨念相繼」,自自然然就「都攝六根」。不要再分別,我要怎樣攝受六根。愈想,妄念就愈多;愈想,心就愈散亂。只要記住一句「淨念相繼」,就成功。「淨念相繼」就是此處講的「精進」、「專一」。

佛說給與一切眾生樂是「慈心」,拔一切眾生苦是「悲心」。慈、悲可以連起來講,因為拔苦,就與樂。「與樂」當然就「拔苦」。「慈悲」是一體的兩面,一個得到,兩個都得到。慈心就是愛心,佛門裡不講愛心。因為愛是感情的,是情識生的;慈是理性的,是理智的。愛一個人,若不是在現前這個時代教他離苦得樂,來生怎麼辦?依舊搞輪迴,還要墮三途,這就不是與樂。要給他生生世世得究竟樂,這才是真正的慈。要想使眾生真正能生生世世離苦得樂,不是我們能力可以做到的。這話是真的,但是念佛的人則不然。

我們為什麼念佛,還不是希望生生世世永脫苦海,得究竟圓滿之樂。目的在此。今天我們知道這個方法,把這個方法再教給別人,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這與諸佛如來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能力,可以說是無二無別。修學別的法門那有這個能力;修學念佛法門就有這個能力,這是真正的「慈心」。我們能教一切眾生,無論他信,或者不信,給他作增上緣,使他在這一生中有緣見到阿彌陀佛的形像,聽到阿彌陀佛的佛號聲。這就是慈心,就是大慈大悲。

我們印小張的阿彌陀佛像,到處跟人結緣,尤其是海外與大陸。這是慈心的流露,事雖然很簡單,用心可不容易!佛在經上常常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要是能信,依照這個方法修學,他一生中決定能成就。他若不信,不能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在阿賴耶識裡落下金剛種子。將來,也許后世,也許多生多劫以后再遇到念佛法門,這個種子就起現行,起作用,他就能歡喜接受,畢竟得度。所以,不能看輕我們送人一張小佛像,勸人念一句阿彌陀佛。這是大事因緣,不是小事。世間一般無知的人,看這是小事,沒有什麼。其實這一生中,沒有比這樁事更大的。這是真正的慈心,真實的慈心。

我們明瞭這個事實真相,在日常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人,或是對一切眾生,我們常常念阿彌陀佛,使他能聽見。這都是慈心幫助他離苦得樂。我們在生活中能節儉一點,把多餘的財力用來弘揚淨宗。末法時期,最契眾生之機的就是這部《無量壽經》,所以大家聽起來特別歡喜,比聽其他經論歡喜多了,這就是很好的證明。不但中國人歡喜,跟外國人講,他們也歡喜。我們知道,這一部經典普度末法一切眾機,正如經上所說的,將來佛法在此世上滅盡,這部經最后滅,還能在世間住世一百年。

今天要把佛法介紹給廣大群眾,介紹什麼法門好?自然是淨土法門。所以,這部經典要多印。世界有四十億人口,中國大陸就有十二億人,我們才印了幾十萬本,不夠分配。一定要發心!目前這個社會,真的證實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所講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說明現代人喜歡聽的多,讀的興趣沒有聽的那麼濃厚。錄音帶的流通比經書收的效果更大,但是兩樣都重要。因為錄音帶的壽命畢竟不能長久,聽幾十次之后,音聲就變質。我們這次到大陸,很多聽了錄音帶的同修們來告訴我,翻錄次數太多,都不清楚,希望我們能有清晰的帶子再送他們一套。而經書就不會隨著時間磨損,可以常住在世間。兩樣工作,我們都應當努力做,真正幫助人念佛,鼓勵人得到這一部無上的法寶。這幾句都是從原則上講的。

佛又告訴我們一樁事,我們可不能發生誤會。『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因此,我們不能小看娑婆世界,這個世間雖然不好,但是對真正修行人來講,也很不錯。因為在這個地方修行一天,超過在西方世界修行一百年。要是不相信,我舉一個例子給大家作為參考:我們這次到大陸觀光參學,看到大陸上的修行人,覺得他們修行一天應該勝過我們一月;百年、一年不敢講。你們去過大陸,他們雖然生活在苦難中,但道心卻比我們真實懇切。我們的日子過得太舒服,修不修無所謂,不肯認真。他們在那個環境裡修行認真。譬如,我們今天得到經書,不算什麼,沒瞧得起;而他們得到一本經書,如獲至寶。我們今天聽錄音帶,稍微有一點雜音就不聽了;他們的音帶雜音很多,聽都聽不清楚,還是當作寶貝,還在聚精會神的仔細聽。印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是我們比不上他們的。

同樣的道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修學的環境一帆風順,永無障礙,則不及此地精進,突破障難,受盡苦難。這是在此世界真精進的難能可貴處,退緣極多而能不退,故曰勝過極樂。既然修行一天勝過無量壽國一百年,為什麼我們還要離開這個世界?因為這個世界壽命短促,誘惑的力量太強大,雖一時精進勝過西方,但是自己終究是保不住自己,再得人身有隔陰之迷,前生所修的功夫退失得乾乾淨淨。怎麼曉得?我們在座的每位同修,過去生中都很努力修行,想想現在怎麼樣?豈不是都退得乾乾淨淨。如果不退轉,大家早就成佛了。佛在本經上說得很多,也作了證明,末法時期,接觸到這一部經典能生歡喜心的,都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可見這個法門,我們過去生中修過不少次。為什麼沒往生?原因是臨命終時,還是有牽掛,還是放不下,就被這事誤了。

佛在此地特別提醒我們『齋戒清淨』。「齋」是什麼?如果從形式上看,「齋」是日中一食,不是吃素。齋就是一般講的「持午」。午時是十一點到一點鐘。「齋是過中不食」,就是「日中」。假設日中是十二點,過了十二點還是午時,吃了就破齋。但是地球是圓的,它會轉,所以每一個地區日中的時間都不同。從前測量日中非常準確,用日晷。現代想知道日中是幾分幾秒,天文台發行的「天文日曆」,每一天日中的時間都記載得很清楚。過了日中就決定不能吃,只可以喝水。經上講,糖水可以喝,果汁就不行,會沈澱。牛奶、豆漿皆會沈澱,都不可以吃。要是吃點水果、喝果汁,皆屬破齋。我們看到許多人持午,到下午還喝一點豆漿,喝一杯牛奶,皆非如法。這是從事相上說。

佛法中小乘人著重「相」,大乘人著重「心」。大乘人論心不論事。「心」是「清淨心」。「心」要像《壇經》講的「本來無一物」,才是「齋戒清淨」。如果心裡還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是齋戒清淨。由此可知,這個人一天一夜念佛,這是精進念佛。七天七夜念佛,就是打精進佛七。在家人可以修八關齋戒,實際上就像佛七一樣,精進念一天佛。這一天裡,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只有一句佛號,絕不間斷。要提起精神,這一天一夜若睡覺就不行,就中斷。不能睡覺,這要拼命,要認真努力。七天七夜一般人受不了,所以我們提倡一天一夜。一個月念一次,這一天一夜決定要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決定心口相應。現在我們用念佛機助念,是很不得已的。實際上,最如法的還是敲地鐘,由法師或者老修居士帶著念。當然,一天一夜只有一個人敲地鐘是很累的,受不了,需要兩、三個人換班。這樣的修行才能勝過西方極樂世界的修學。

如果還有雜念,有妄想,就遠遠不如極樂世界,那就差遠了。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是齋戒清淨。因為環境清淨,所以他們的齋戒清淨是不足為奇的。我們這邊五濁惡世,濁惡至極,還能在這裡突破濁惡障難,齋戒清淨,真是非常希有,難能可貴之處在此,所以才說勝過西方世界「為善百歲」。當然,佛沒有妄語,我們相信這話是真實的。但是這句話裡更重要的意思是,佛在此地勸勉我們要認真精進念佛。

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皆積德眾善。無毫髮之惡。

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沒有惡事,連惡的名字都沒有。所有十方世界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不會起惡念,因為六根所接觸的境界都是純善。阿賴耶識裡雖然有惡習種子,但沒有惡緣把它引起來。

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

於此世間修行既能超勝西方世界,自然亦能超勝他方佛土。這跟前面講的意思一樣,前面講『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此處『十日十夜,勝過他方諸佛國土,為善千歲』。此皆形容娑婆修行之難成就,濁惡障難,易墮難進。苟能克服障難,突破濁惡,精進不退,至為艱難可貴,故說勝於他方佛國修行。

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

十方諸佛剎土,善多惡少,修善易而不難,尤其是凡聖同居土。唯一不同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它是十方世界獨勝,一切諸佛讚歎。不是讚歎釋迦,不是讚歎彌陀的實報土,而是讚歎彌陀的凡聖同居土,十方世界所不能比。西方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何以獨勝?本經前面我們讀過,是彌陀弘願不可思議力的加持;是十方世界眾生,以清淨心念佛求生。修的因清淨,佛的加持就更清淨。往生的人都是以清淨心往生的,「心淨則土淨」,都是這樣往生的。因勝,緣勝,果報殊勝,所以十方世界不能相比。

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寧息。

今天我們讀這一句經文,感慨非常深,我們今天確實是飲苦食毒。在古代讀此句經文,很難體會其真實義。最近醫學發達,好像在日本或是那個地方,化驗母奶,發現有致癌的毒素;好在毒素還輕,不足以傷害嬰兒。這表示近來飲食裡普遍有毒素存在。現在飲食衛生要是再不留意,毒害必是一天比一天嚴重。古代的農作物,從來沒有用農藥,沒有用化學劑的。現在用農藥,用化學物,長得是好看,可是裡面含有毒素,不是天然長出來的。如果將這個理論引伸,就知道我們精神糧食的苦毒更多。

從前人的精神生活是詩詞、琴棋、書畫……,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是什麼?全世界年輕人過的是什麼生活?過去雖然是專制時代,但是專制、獨裁的人為了維繫他的政權,為了安定社會,凡是有毒素的思想,他都禁止。孔夫子刪詩書,定禮樂。刪定詩書禮樂的標準是什麼?是《論語》上講的「思無邪」。這就是精神生活的標準,決定不能讓人有邪思邪念。凡是引導邪思邪念的,一律都禁止,所以社會才能長治久安。佛在經論中說,凡夫的善心所十一,惡心所有二十六,何況善心所力弱,惡心所勢強。人心像洪水一樣,防範就像築堤一樣,小心翼翼,決定不能讓它崩潰。今天提倡民主自由,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邪知邪見充滿世間,善心所的堤防崩潰了。這是精神生活的毒素,怎麼防範?沒有法子防範。

佛在這裡講『未嘗寧息』,現在是天天增長,增長到一定的程度,這個世間就有大災難。惡因加上惡緣,后來一定有惡報。這一段是佛說明現今世間的狀況,文字雖然不多,說得夠清楚。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在這樣的環境裡,他的心還能清淨,還能老實念佛。真了不起!這樣的德行,超過西方世界的修行人。我們想想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能不能做到一日一夜身心清淨?一試驗就曉得,不試驗不曉得。一試驗,恐怕連十分鐘都做不到,這才知道此事真難。此處是講實質,不是講形式。形式上一天精進念佛,或者七天精進佛七,那是樣子。心裡還是胡思亂想,還是妄念紛飛,就不是此經所說的標準。

吾哀汝等。苦心誨喻。

「吾」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自稱。「哀」是對此世界的苦難眾生。這些苦難的眾生必須是覺悟的;不覺悟的,佛雖然哀憫他,他也不接受。這話是對學佛已經入門的人講的,而且是已經發心專修淨土法門,也就是對我們講的。世尊苦口婆心教誨我們,曉喻我們,提醒我們。

授與經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

「經」就是這本《無量壽經》。佛將此經傳授給我們,將修行的方法教給我們。「悉」是全部。這一部經典自始至終所講的字字句句,我都接受,而不是只遵守一部分,才是「悉持」,這是佛對我們的期望。果然能完全接受,依教奉行,完全照做,就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就是彌陀化身。真正學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為榜樣,學得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

『悉持思之』,「思」是思惟、明白佛的教誨。『悉奉行之』,把佛的教訓在生活中都做到。

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

不但自己完全接受,依教奉行,自己得利益,同時也希望大眾都能得此經利益,要把經法普遍介紹給別人。「尊」是長輩;「卑」是晚輩。對長輩要勸他念佛;對晚輩要教導他念佛。『男女、眷屬、朋友』是廣指我們相識的一切大眾。只要認識的,我們都應當勸勉。『轉相教語』。我教他,他學了之后,又教別人,這樣輾轉教勸,使諸佛度生第一法門弘通虛空法界,利益一切眾生。

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

這三句經文講「自行」,前面講的是「化他」。我們接受這個經法之后,立刻就要介紹給別人。自己修行,要知道「約檢」。「約」是約束自己;「檢」是時時刻刻檢點心行。約束身心,不犯律儀。檢點就是朝暮課誦。早課重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佛的教訓。晚課是「反省」,就是檢點今天一天,佛對我們的教訓,有沒有切實照做。已經做到的,明天繼續努力,希望做得更圓滿;沒有做到的,趕緊發心做。這樣做早晚課,才能收到效果,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所以,早晚課不是念經給佛菩薩聽,是要求自己認真修行。

『和順義理』。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事務繁雜,不外乎對人、對事、對物。我們要注意的,對人要盡義務,五倫十義。我們是佛弟子,有義務將佛法介紹給廣大的群眾。對事、對物不能違背「義理」,在態度上要和、要順。佛講的「六和」,普賢菩薩教我們「恆順眾生」。真正做到「和順」,定要從「忍辱」著手;若不能忍讓,這兩個字就做不到。忍辱做到,自然就能做到和順,此時只覺得心平,心安。心安,理就明白。「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看清楚,在一切境界裡,心自平靜。清淨心、平等心起的作用是『歡樂慈孝』。歡喜是佛家常講的「法喜充滿」。「樂」是與一切大眾相處,皆得其樂。與善人相處,與惡人相處,與聖賢相處,與妖魔鬼怪相處,他都樂,正是仁者無敵。為什麼樂?他能得其真實。「慈悲」,平等的慈悲。「孝」字的意義非常深廣,真實體會,萬法一體,才是孝的意義。《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孝」義;「歡、樂、慈」才能做到圓滿。

所作如犯。則自悔過。

初學總不免常犯過失,此乃無始劫來的習氣。若能不犯,即成聖成賢,不是凡夫。雖然常犯過失,也不必害怕。怕的是自己犯過失,自己不知道。因為犯過失,自己不知道,就沒有改過的機會,所謂積惡難返。雖然犯過失,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表示他覺悟、覺醒了,他不迷。不迷就有救,他能改過自新。迷惑的人,不知道自己有過失,他不會改過。唯有菩薩時時刻刻知道自己在犯過失,所以他能念念改進,這是「精進」。佛法中說,只有兩種人沒有過失:一是佛,二是凡夫。凡夫造作而不知有過失。菩薩還有過失,所以知道過失立即悔改。

去惡就善。朝聞夕改。

發現自己的過失,立刻就悔改。改過自新,佛法裡講得很多,有從枝葉上改,有從根本上改。枝葉是事相。做的事相太多,無量無邊。那些事做錯了,趕緊改過來,這是在枝葉上改,不但麻煩,也改不乾淨。會改過的人,從根本改。「根本」是心地。佛在大經裡講的就是根本,最原始的根本,根本的根本。佛說,我們的病根是從「妄想、執著」而生的。「妄想、執著」就是根本的根本。什麼是妄想?起心動念就是妄想。要不打妄想太難了,決不是自己能控制的。想佛法也是妄想,經上明白教我們「真心離念」、「真心無念」。「有念」就是妄想。假如真的無念,則此「無念」是無明。由此可知,不管是無念,是有念,都錯了。

佛菩薩真正慈悲,告訴我們,唯一的「正念」就是「念阿彌陀佛」。這一念,不是妄念,不是妄想,不是執著,唯獨這一念是正念,除這一念之外,都不是正念。不是正念,就是邪念,就是妄想執著。如何能做到二六時中,一天到晚保持正念,不要把正念忘失,這就是「不捨正念」。這是我們現前必須做的功夫,這個功夫就是從根本改過。我們講改過修善,從根本改;如果講修行,從根本修。不許心裡有一個惡念,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遇到一切人,沒有第二個念頭,就是想把阿彌陀佛介紹給一切眾生,希望眾生跟自己一樣歡喜信受。這樣才能報佛恩。迴向偈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要真的做,不是口頭上說說就完了。真正做,不是難事。保持自己的正念,時時刻刻把這個法門推薦給別人,介紹給別人。這就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奉持經戒。如貧得寶。

今天台灣在形式上,佛法的發達是世界第一,無論在什麼地方,想得到佛經、錄音帶、錄影帶,實在太容易,處處都有。其他地區不容易得到一本經書。四十年前在台灣得到一本經書,跟現在世界其他地區同樣困難。那時我初學佛,得到一本經書,如獲至寶。到那裡去找?寺院裡有藏經,但不准借出,只可以在寺內抄寫。自己想讀的經,必須辛辛苦苦利用星期假日到寺院抄寫,中午吃個饅頭,一杯開水。經本得來不易,那像現在這麼普遍,經典普遍流通。今人沒有福報,大家對經書並不尊重,誠敬的心沒有了。

『如貧得寶』,今天在台灣的同修不容易體會這句話,但是大陸的學佛同胞則深深體會。他們甚至獲得一張佛像都當作寶貝。我們送他一張小佛卡,他們跪在地上頂戴接受,真令人感動!而在此處,我們沒有把它看重。現在台灣的《大藏經》太多了,學佛的人家,大多能有一部《大藏經》供養在家。我們送《大藏經》到大陸,他們是怎樣接受的?穿袍搭衣,列隊跪拜恭迎,一個人頂戴一冊經,這樣接受的,非常感人!如獲至寶,真是教我們看了慚愧。

我們應當把經法當作世間最珍貴的寶物看待。唯獨佛陀經法能救度我們,幫助我們永脫輪迴,脫離三界,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這是世間任何珍寶都無法相比的。明白這個事實,才知道經法之寶貴。

改往修來。洒心易行。

過去所行,過失錯誤太多,想法、看法、作法都錯了,從今天起都要改正過來。對於時光要特別珍惜,過去沒有掌握,未來我們真正發心是可以掌握的,要好好為未來的幸福,真實的修學。『洒心易行』,「洒」是洗刷的意思,把心裡許多的污染都洗乾淨。用什麼洗?用這一句「阿彌陀佛」微密觀照。心地的污染就是罪障、業障,把它洗乾淨,業障就消除,罪障就消滅。從前慈雲灌頂大師說得很好,六道眾生無始劫以來所累積的罪障,所有一切經法都沒有辦法懺除的,這一句佛號能除滅。這一句話很不容易說出,灌頂大師要不是澈見佛號真實功德利益,怎麼可能說得出來。

念佛的時間不長,往生時那麼瀟灑,那麼自在,是業障懺除了。沒有病苦,預知時至,站著走,坐著走,隨意自在,這都是業障消除的現象。業障沒有消除,縱然往生,還有病苦,就是業障沒有消除乾淨。這是古來祖師大德都明白的,積功累德是一樁事,業障消除多少又是一樁事。祖師大德們說,講經的法師積功累德多;消除業障則未必能比得上在家的同修。在家同修功德不如法師,但是消業障往往超過他們。玄奘大師對中國的佛教貢獻多偉大,辛辛苦苦從印度把佛法傳到中國來。他往生的時候生病,而且相當苦,有人就問他,「你老人家一生有這麼大的功德,這樣好的修持,為什麼臨終還有病苦?」他說,「我無始劫來的業障,這次都報掉了。」他的病苦即是業障現前報掉;沒有消掉,在臨終這一剎那報掉。由此可知,凡是往生能無疾而終的,就是業障消了。

祖師大德也有消除業障,走得很自在的。禪宗六祖大師走得就很自在,他一年前就知道。一般預知時至多在一個月、半個月前,也有在三個月前就知道。在《壇經》上看到,六祖是一年前知道的,他囑咐人到國恩寺趕緊替他辦后事。在家同修弘法的緣沒有成熟,就努力消除業障。如果有緣,有機會弘法利生,也應該捨己為人。自己的業障深,但只要積功累德,臨命終時,有積善功德加持,頂多臨終受些病苦,就像玄奘大師一樣,業障就在此時消除。因功德力,得諸佛護念,龍天保佑,魔不會來擾亂。凡夫臨終時,魔會來擾亂,因為業習煩惱所牽,所以臨終時見到許多已過世的人,且多是妖魔鬼怪變現來誘惑,來找麻煩的,來破壞正念的。

真正消業障,就是把心裡這些污染都洗刷乾淨。念佛法門第一殊勝,即是心裡只想阿彌陀佛,口念阿彌陀佛,身禮阿彌陀佛,三業都在阿彌陀佛,業障自然就不現前,罪障也消除。念佛決定不能打妄想,不能摻雜其他法門。覺明妙行菩薩說「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我們印在小佛卡的后面,希望時時提醒自己,這是念佛的祕訣。『易行』是把從前不好的行為、錯誤的行為,都改正過來。「易」是更換的意思。

自然感降。

「感」是感應;「降」是下降。如是修行自然就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與觀音、勢至、諸佛如來就起感應。

所願輒得。

這句即是「有求必應」。求命終時沒有病苦,能不能得到?決定可以得到。求命終時站著往生,也能得到。第一、是命終時自在,毫無痛苦。第二、是以這個樣子,激發別人的信心,讓人家看到我們這樣走的,他也會對念佛法門生起堅定的信心,這就是「化他」。自行、化他都做到究竟圓滿。我們在這個世間不求別的,只求這一樁事,決定往生。

現在大陸的佛教比過去進步很多,特別是兩個月前,上海曾經舉行全國佛教會議,會議中決定成立「佛陀教育文化基金會」。他們要籌募一筆基金,這筆基金完全用作佛教教育事業,用作培養弘法人才。真正難得!這次我在北京見到趙會長,他跟我提起此事,我們全力支援他。他們的基金充裕,培養的人才就愈多。我在此地告訴諸位同修,我們隨分隨力,這是長期的工作,甚至每個月,或者兩個月,我們留一筆錢寄去幫助他們。學佛的人多了,念佛的人多了,這一塊土地才會為諸佛所護念,一切龍天善神擁護,國泰民安,天下太平。這也是我們對於這個世間唯一的期望。

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這一段經文特別重要,歐陽竟無先生於一九二三年,在第四中山大學發表的講演「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為什麼佛法為今世所必需,這一段經文作了最好的解釋。

『佛所行處』是指佛陀教育、佛的教化所在之處,也是佛教普遍推行達到的處所。因為佛陀教育是世出世間至善圓滿的教育,無論在理論、方法、境界,特別是在方法上,可以說極盡善巧。佛用最高的藝術教學法,能令一切眾生,在去佛講經三千年后的現代同修,還能被他感化,可見他攝受的力量多麼強。三千年后,還有這樣大的力量,世間古今中外的教學都不能為比。

佛的教學原理是教我們「斷惡修善」。善惡的標準並不是一定的,這是佛法最殊勝之處。因為善惡的標準,會隨時代變遷,隨著地區不同,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觀念。因此,佛的教學實在是「時之中者也」,他講「中道」。「中道」就是我們講的「現代化」。唯有現代化才是中道,不偏過去,也不偏未來。中道也是「本土化」。我們能做到現代化、本土化,這個教育才會普遍被大眾認同,普遍被接受。佛教的經典雖然多,其內容一言以蔽之,即「諸法實相」,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是指我們本人。本人以外,其他的人也是屬於生活環境。我們生活環境裡有物質環境,有人事環境。所以,佛法講人生是指自己「本人」,本人之外皆屬「環境」。「佛法是說明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這樣的教育是對自己最親切不過的,是一切眾生都必須接受的。要是不肯接受,對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就沒有辦法明瞭。我們的想法、看法、作法就有偏差,就有過失,就會做錯,就要承受錯誤的結果。結果當然不是如意的。

人生在世,對人、對事、對物,如果樣樣都如理如法,就是「善」。善必定有善的果報。我們在這部經典所讀到的,自始至終,就是講我們自己與生活環境的事實真相。其他的大經大論,如果不是這些過來人詳細解釋,不太容易看懂。這一部經的好處是,中等以上根性的人,不需要別人解釋也能看懂,也能得到佛陀教學的真實利益。教育所收到的效果,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國」指國家;「邑」指都市;「丘聚」指村莊。現在台灣已經見不到村莊,再過幾年,整個台灣就變成一個大都市。如果佛教能普遍推行,大而國都,小而村落都接受佛陀的教化。「化」是教學的成果、成效。

中國古代人讀書的目的,不像現代是吸收知識,在社會上創造事業,得到一生物質豐滿的享受—現在教育目的在此。從前中國的教育,讀書志在聖賢,與我們現代的目標完全不同。他為什麼要讀書,希望自己成為聖人,成為賢人。由此可知,教育的目的確實是講求「變化氣質」,變凡夫成聖人,即佛家講的「超凡入聖」。我們今天接受佛法教育的目的也在此,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被中國朝野尊重、接納,而且發揚光大。佛教在基本概念上與儒家相同,儒家志在聖賢;佛法志在超凡入聖,目標是相同的。

聖賢人的物質生活不見得很豐盛,歷史上記載,孔夫子一生清貧,釋迦牟尼佛一生乞食度日,都沒有財物積蓄;然而他們的精神生活非常圓滿,無不隨遇而安,以教化眾生為一生第一樂事。「化」就是教學真正收到成果,接受教學的學生都能變化氣質。變化氣質從最明顯的地方看,就是改惡向善,轉煩惱為菩提。「煩惱」是迷惑顛倒;「菩提」是覺悟、是智慧。最低限度也收到這樣的效果。再往上提升,就是作賢人、作聖人。佛門講,開悟的、得禪定的、證果的,接受教學,不斷向上提升他的成就。從凡夫到聲聞、菩薩,沒有不蒙佛陀教化的,因此感應到『天下和順』。

學佛的人多了,漸漸就成風氣,我們常講轉移風俗。他在這個社會裡,不知不覺,自自然然就成為大眾的榜樣、典型。佛教我們五戒、十善、六和、六度。儒家教導我們五德、五常、八德,都是為社會帶來良好的風氣。

『天下和順』,「天下」是指天下之人,都能和睦相處,都能順從佛陀的教導。「順」是隨順自性,隨順性德。「和」是和睦相處。這是講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地利是外在的環境。人心轉了,天時、地利也就轉變,所以『日月清明,風雨以時』。

我們看看今天社會失去了祥和,天空都是灰瞢瞢的,看不到藍天白雲,是什麼原因?現代人說,這是工業污染。有沒有說錯?也不能說他錯。工業污染是「緣」,還有「因」。「因」是世間的人心污染,再加上工業污染之「緣」,日月便喪失了清明。因此,今天講求環保,工業環保做得再好,清明的景象都不能恢復到正常,原因是人心的污染沒有洗刷乾淨。佛在大經裡常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正報」是人心。佛家講,大宇宙、大環境是隨著我們人心而轉。心清淨,外在環境就清淨;心不清淨,環境一定不清淨。這個事實,現代科學家及大眾還沒能普遍認識。

『日月清明,風雨以時』,這兩句講天候。當我們需要雨水的時候,就降雨;不需要雨水,就放晴。這樣的風雨多好!應該來的時候,就來;不應該來的時候,就不來。風雨是自然的現象,誰在控制?不是鬼神,也不是上帝,更不是佛菩薩,而是此一地區眾生的心在控制。只有明瞭佛法,深入經藏的人才能明瞭,才能體會,佛陀教育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災厲不起,國豐民安』,這是天時、地利、人和,所有一切災難都不會發生。災難的發生與人心的善惡有密切的因果關係,與人性的清濁有密切的關聯。現在放眼全世界,災厲之頻繁,一天勝過一天,一年勝過一年。一般人看到這個現象,依然不能覺悟,非常可怕!絕對不是好現象。

西方古老的預言說,一九九九年是人類的末日。今年九二年,距離九九年還有七年。七年之后世界末日就要來臨,他們說耶穌基督下來審判世人。七年轉眼就到。中國古老的傳說,也說在這段時期有災難,有很大的災難,但是沒有說末日。東西方的預言家,我想他們沒有會商過。預言雖不可全信,但也不是空穴來風,不是事出無因,一定有它的道理。我們看世界,現在災難頻繁;三、四十年前沒有這樣的現象,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有了警覺心,就要知道如何「趨吉避凶」。佛教我們斷惡修善,「改往修來,洒心易行」,才能消災免難。

想到這些不幸罹難的眾生,我們今天能積極做到的,就是把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給他們。我們這個小道場做的功德可不小,現在我們每月終的念佛會裡都做一次「三時繫念」佛事。三時繫念的目的就是超度這個月中,全世界發生不幸事故死難的眾生。我們在三時繫念裡為他們超度,這個功德非常大。這種超度在《地藏經》上講,七分功德,他得一分;我們參與誦經念佛的人自己得六分。這個道理,佛在《地藏經》裡講得很清楚。

佛陀教育能真正推行,大眾皆能依教奉行,必然「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國豐」是指物產豐富,年年豐收。同時精神生活水平不斷向上提升,精神與物質生活都天天進步。「國豐」則人民生活自然安定,沒有憂慮,過太平日子。『兵戈無用』指世間沒有戰爭。「兵戈」是指軍事。沒有用兵之處,顯示天下太平。『崇德興仁,務修禮讓』。這個國家地區的教育,社會教育普遍的推行,收到圓滿的效果,大眾推崇的是「道德、仁慈」。佛法教人應以諸佛如來為模樣,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就在自己本分工作上,日常生活中,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生活工作,都要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作好模樣。雖然是上求下化,心中恆若無其事,這就是行菩薩道。人人皆知行菩薩道,則此國家地區必為世界人民所尊敬、所推崇,社會自然美好。

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守禮。「禮」是節度。人人知道守法,社會上對守法的人最尊敬;不守法的人是社會不能容納的。不守法就是不守秩序,破壞社會秩序,危害公共安全。這樣的人必定受到制裁。人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當然守法。守法是自己的光榮,守法才自尊。佛法講「莊嚴」,守法才是真正的莊嚴。要知道忍讓,人與人中,沒有證得聖賢的果位,自然不能十全十美。小小的磨擦,小小的隔閡,只要能忍、能讓,就沒事;小不忍就要出大的災難。現在的社會也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一定要忍耐,顧慮到公共安全問題。

最近一年來,美國的公共場所決定不可以吸煙,全面禁煙。前兩年還沒有,最近一年多才推行全面禁煙,以免危害別人。飛機上、巴士上、火車上,凡是公共場所,現在都全面禁煙。中國大陸上雖然也提倡,但是沒有人遵守。他們也有禁止吸煙的,可是吸煙的人很多,好像都沒有看見,也許不認識字。在外國已經做得很有效果,從前飛機上有吸煙區,現在也都沒有了。大家知道香煙對身體健康有妨礙,對別人也有妨害,自、他都不利。只要能忍、能讓,彼此尊重,就相安無事。對人、對事、對物都要講求「禮讓」。

『國無盜賊』,這不僅指治安良好,實際說明大眾守法,而無竊盜之事。『無有怨枉』,此句是說政治司法公正廉明,法官判案沒有冤枉人。此處經文所講的,實在是社會安全重要的因素。最近我們在報紙新聞裡看到美國黑人動亂,起因是法官判案不公平。如果判得很公平,大家心服口服,動亂就可以避免。這樁事不僅在美國發生,古今中外,凡是司法冤枉人,都會引起不平,引起嚴重的后果,危害國家社會。

『強不凌弱』是指社會眾多的人群,每個人過去生造的業不一樣,現在所行的也不同,自然就有貧富貴賤的差異。富貴之人,絕不欺負貧賤之人。雖然富人雇用他們來做工,但是對他們也知道尊重,主僕才能相安無事。

現在社會有許多公司、財團,資方與勞方常常有糾紛,起因多半與「強凌弱」有關係。如果雙方互助,都能合情合理,勞資本是一家人,事業才會蒸蒸日上。今天在商場上,在工商業,全世界沒有不推崇日本人的。日本人的特長在那裡?日本人沒有中國人聰明,日本人的工藝沒有中國人那麼巧,為什麼它能成為世界工商王國,就是勞資和睦,儘可能避免磨擦。資方對於勞工,面面照顧周到;不但照顧你一生,照顧你家庭,還照顧你的子女。所以,勞工把資方當作自己的家長,當作自己的父兄,視為一家人。縱然有不滿意,有抗議,只在頭上綁一條白布表示抗議,照常工作,絕不罷工。老闆看到員工頭上紮布條就很緊張,趕緊找時間召集會議解決問題,這是資方負責。所以,他的工商發達,世界第一。不像其他國家,不滿就罷工;罷工,勞資雙方都蒙受重大的損失,沒辦法與日本人抗衡。

日本勞資雙方為什麼處置得這麼好?因為他們接受中國儒家與大乘佛法的教育。儒佛教學裡,他們只做到少分,就收到這麼好的效果;如果多做幾成,那還得了。日本人果然能照顧全世界每個國家民族的人,都像照顧自己勞工一樣,世界上誰不服從他。這就是中國儒家講的「王道」,不是霸道,是以仁慈攝受眾生,感動人心,不是以強權欺壓人。末后一句達到最圓滿、最究竟,『各得其所』。佛陀教育達到的效果是「各得其所」,就是儒家理想中的大同世界。男女老幼、智愚、貴賤,人人各得其所。這才是美滿,祥和的世界;這是佛教教育化導眾生最高的目標。

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

「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釋迦牟尼佛對世間一切眾生,慈愛關懷超過父母。父母對子女雖然非常的關懷慈愛,但智慧不圓,往往還有誤導。釋迦牟尼佛有圓滿的智慧,決沒有絲毫的誤導,指給眾生的路,教給眾生的方法,必然能達到究竟圓滿。佛的恩德超過父母。

我於此世作佛。

此句的「佛」是師的意思。佛是天人師,佛的職責是教化眾生。他在此世「作佛」,就是在這個世間教學。教化眾生要講求緣分,看機緣有沒有成熟。什麼是緣分?眾生喜不喜歡接受他的教化,這就是「緣」。眾生喜歡,緣就成熟。那個地方眾生喜歡,佛就到那裡教化。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安居過,沒有在那個地方安安穩穩住下來一段日子。佛一生勞碌奔波,到處說經講道從無休息。他的學生很多,修行證果的學生也不少。這些學生也有代佛到四方弘法,佛才有較長的時間住在一個地方講一、兩部大經。如果沒有這些弟子幫忙,佛就連講大經的機會都沒有。這是史傳裡記載,釋迦牟尼佛一生的生活,及教學的狀況。下文就是他教學的方針。

以善攻惡。

「攻」是對治的意思。眾生有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還有許多惡習氣。這些習氣,是多生多劫累積的,有些是這一生中從小養成的,養成了壞習慣。今天遇到佛,佛教人們許多善法,對治這些惡法。惡習、惡行要是不改,必定嘗到惡報,這一生生活就很痛苦。如果能改過自新,斷惡修善,就能改善自己的生活,使生活愈來愈美滿。佛陀的教學法,目的就是教我們在這一生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這些確實是每個人心裡都有的願望。願望要能實現,一定要靠教育;唯有教育能把許多人的見解、行持拉近。教育的功能、效果就在此。今天講的建立「共識」,使人們的見解思想差距不太大,就能維繫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是佛陀現前的教學方針。

拔生死之苦。

此句是教學深遠的宗旨。佛陀的教學,不僅是令眾生一生得幸福美滿,還要照顧來生,生生世世。如果不管來生,就不是圓滿的教育。儒家的教育是一世的教育,只講這一世。孔、孟也教我們「以善攻惡」,但是沒有『拔生死之苦』。佛教育的圓滿,是不僅教我們這一生得幸福美滿,而且教我們生生世世都得圓滿。這是世間所有一切教學、宗教、科技,都達不到的,唯獨佛法能達到。佛法的教學非常開明,應機施教,這是我們要明瞭的。善導大師在《觀經》註疏裡就講得非常詳細,世尊開了無量的法門,不是讓人們都要學的,是為無量不同根性的人開的。

譬如,喜歡修定的人可以修禪定,他在那個教學法裡能得利益,能得成就;要他來念佛持戒,他學不來。他說,這太痛苦,他受不了。心胸狹小,性情保守的人,佛就教他持戒,他很喜歡,認為這樣很莊嚴,看不慣不持戒的人放逸。由此可知,眾生根性不同,佛就用那種方法來度化。喜歡很活潑,很開放,什麼事不要那麼約束,不要那麼拘謹,佛就用大乘佛法來教你。明瞭事實真相,才知道佛家「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可以認為,我修學這個法門就可以批評別人,誹謗別人。因為我們的根性不同,觀念不一樣,生活方式也不同,修學的方法當然就不一樣。

特別是對外國人介紹佛法,佛法講求「孝親尊師」,外國人沒有這個觀念。外國人對父母跟對老師,就跟對待朋友一樣看待,恭敬程度不夠,沒有孝養的觀念。中國人對親師十分恭敬心,而他們若有一分就很難得了。因此,在形式上要求他們,決定不能以中國人的標準。見到佛像要磕頭,要拜三拜,這些規矩嚇得外國人再也不敢來。所以,我們教他合掌問訊,他可以做到。這樣就好,就很難得,不必要求他頂禮。飲食上,他們肉食習慣了,還不能接受素食,也不要求學佛一定要素食。有些地方,我們因無能力觀機,往往把眾生學佛的因緣斷了,使他們這一生對佛教產生恐懼感,不敢接近,不敢入佛門。這是我們的過失,殊不知佛法通權達變,沒有定法。尤其近代,像黃念祖居士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外表禮拜,都是屬於形式。形式沒有關係,實質最重要,這樣佛教才能普遍弘揚全世界。

這一部經典、念佛法門,比起其他經典法門殊勝在那裡?《無量壽經》真的比較開放,本經要求的,可以說現代人人都可以接受,行住坐臥,是最不講究形式的,完全著重在清淨心。這句阿彌陀佛,坐著念也行,站著念也行,躺著念也可以,隨時隨地都可以念,這樣才能普遍讓人接受。念佛這麼自在,這麼開放!讀這一部經也一樣開放,一樣不拘束。所以,它才能利益往后末法九千年的眾生,才能普度一切眾生。它不重形式,完全著重實質。行善,心清淨、心慈悲、心真實,以這個心處世、待人、接物,用這個方法「拔生死之苦」。這一句是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

令獲五德。

「五德」就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做圓滿就成佛。所以,諸位不要小看五戒十善是人天小法,須知作佛要自人天小法做起。人天小法發揚光大就是菩薩法,就是佛法。我們看到許多畫的佛像,佛頂上有三個字,通常是用梵文寫的,也有用中國譯文寫的,它的發音是「眞阿吽」。這三個字就是十善業。「眞」是身業,「阿」是口業,「吽」是意業。代表身、口、意三業清淨,就是十善的圓滿;十善做圓滿,就是三業清淨。佛與凡夫不一樣,凡夫三業不清淨,三業都染;菩薩修「洒心易行」,斷惡修善還沒有做到圓滿。圓滿即是成佛。

升無為之安。

「升」是進展,晉升。不斷的向上提升,這樣才能獲得「無為」,也可以說證得無為,才是真正之「安」,安樂才達到究竟圓滿。如果沒有真正證得「無為」,所受的安樂僅止於現階段。在現前這個階段得到相似的安樂,不是真的。真實的安樂一定要證得無為。什麼是「無為」?無為的對面是有為;知道什麼是有為,就曉得什麼是無為。簡單的說,有為就是有生滅。什麼是「生滅」?妄念生滅,起心動念,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只要有念頭,即在有為法中,這種安樂就不是究竟。什麼時候心裡沒有生滅妄念,這個境界最低限度是已經證得「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還不行,「事一心不亂」還在生滅範圍,只是有很深的定力,把妄念壓住。稱它「不生」,其實是「伏」,不是把妄念除滅,只是伏住它,因此還不是究竟。證得理一心,智慧開,有為、無為,一如不二了,便是真正「無為」現前,這才得到究竟圓滿的安樂。

這種理論、方法,這種殊勝的境界,除佛法之外,是其他學術所沒有的。在這個世間,中國、外國的教學裡沒有,宗教裡沒有,科技裡也沒有,唯獨佛法有,所以佛法教學稱為最殊勝、最圓滿。我們要特別重視,學佛就是希望『升無為之安』,目的在此。果然得到這種境界,在圓教而言,最低的地位是初住菩薩;在別教是初地菩薩果位。我們凡夫業障深重,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在這一生中能不能證得?古來的祖師大德告訴我們,決定可以證得。假如不是我們世間凡夫能證得的,佛決定不說。佛說了沒有意義,說的我們都做不到,豈不是開玩笑嗎?佛講經說法沒有戲論。留在世間的經典裡所講的,都是我們世間人能做到的;做不到的,佛決定不說。

什麼人能做到?老實人可以做到,因為老實人聽話。凡是做不到的,都是不老實的人。肯聽話的人,是老實人;意見多,不肯聽話的,不是老實人。百分之百聽話,完全依照經典教導,依教奉行的人,一生中決定可以證得這個境界。凡是不能達到這個境界,也就是我們對於佛的教訓沒有完全做到,這個過失不在佛,不在理論,不在方法;在我們自己,自己學習的心態有問題。佛說這段話,實在是苦口婆心的開導我們。

吾般泥洹。經道漸滅。

「般泥洹」,梵語音譯,義為「入般涅槃」,就是「入滅」的意思。佛的化緣已盡,將來要入滅,不再住此世間。

「經道」就是佛所講的宇宙人生真相,以及離苦得樂的理論與方法。佛所傳給我們的理論與方法,因為去佛久遠,逐漸變質,最后也會在此世間消失。佛的教學變質了,如現前的佛教變成宗教,變成迷信,這就是『經道漸滅』。佛法本來是破迷開悟的,現在學佛人愈學愈迷,就是經道漸滅的現象。佛法如何能弘遍全世界,必須恢復它教學的本來面目,這樣才行。一定要恢復它現代化與本土化的宗旨,佛法才能再弘遍全世界。這要靠我們四眾弟子一起努力。我們這些年的努力,收到了相當的成果。當然,我們的努力還是不夠的,還要大力推行。應該教世人認識「佛陀教育」,認清佛法本來的面目,才會真正喜歡佛法,熱愛佛法,大眾一起來修學,來傳播。經道漸滅,這個社會必然產生的現象是:

人民諂偽。復為眾惡。

「諂偽」就是不老實、不實在,虛偽、欺詐。今天這個社會果然如此,人與人之間不講信用,不守法度。學佛的四眾弟子,同樣的也克制不了自己的煩惱、迷惑、習氣、染濁,也犯大過。

「為」是造作。此言眾生舊習氣現前,又復造惡,而且一年比一年嚴重。

五燒五痛。久后轉劇。

「五痛」是指社會動亂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五燒」指來世地獄苦報。作惡之人,將來墮落三途的愈來愈多。「久后」就是指我們現在。我們距離佛在世時已有三千多年,時間這麼長久,造惡受報愈來愈嚴重。這幾句說明今天的社會狀況。怎樣挽救?下文教我們挽救的方法。

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這三句經文是佛在此教導我們挽救世運之道。我們自己得到此經,從這部經典學到自己一生幸福美滿的方法;我們也希望一切人,個個一生中都幸福美滿。我們有義務把這部經典、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人,推薦給大眾,希望人人都能明瞭。

『如佛經法』。佛在經論裡所講的理論、所教的方法,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決定不違背。社會雖然很亂,學佛的人多了,就會影響社會。學佛的人多,念佛的人多,這個地區的災難就會減輕,就會化解。大災難化成小災難;小災難就化為無災難。修行不僅幫助自己,實在是幫助社會,幫助廣大的群眾。正因為有這樣大的影響力,我們自己修學要格外認真,格外努力。

佛的開示到此告一段落。下文是彌勒菩薩代表與會的聽眾,感謝佛的教導。

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世人惡苦。如是如是。

這兩句話總結前面佛所講的「五燒五痛」。「如是」就是佛所講的完全正確,一點都不錯。今天的社會狀況,確實與佛所說的沒有兩樣,事理因果都說到了,我們不能不佩服。

佛皆慈哀。悉度脫之。

佛對於一切眾生,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不分類別,平等的教化,平等的幫助。這是佛的大慈大悲,「慈哀」眾生。

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佛在此法會中的教誨,真是不厭其煩,一而再,再而三,唯恐我們疏忽大意,所以重重教誨。我們要記住,要感恩,要依教奉行。

「違」是違背;「失」是忘失。佛的教訓決定不能忘記,而且一定要遵守,絕不違背。這樣自己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才能幫助這個社會,達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我們確實有責任,也確實有信心。

【書籍目錄】
第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 第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前言
第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教起因緣 第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本經體性
第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一經宗趣 第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方便力用
第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所被根機 第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藏教所攝
第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部類差別 第1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譯會校釋
第1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總釋名題 第1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法會聖眾第一
第1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德遵普賢第二 第1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大教緣起第三
第1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法藏因地第四 第1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至心精進第五
第1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發大誓願第六 第1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必成正覺第七
第1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積功累德第八 第2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圓滿成就第九
第2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皆願作佛第十 第2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國界嚴淨第十一
第2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光明遍照第十二 第2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壽眾無量第十三
第2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寶樹遍國第十四 第2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菩提道場第十五
第2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堂舍樓觀第十六 第2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泉池功德第十七
第2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超世希有第十八 第3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受用具足第十九
第3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德風華雨第二十 第3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第3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第3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第3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第3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第3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第3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第3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第4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第4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菩薩修持第三十 第4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第4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第4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第4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第4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第4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第4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第4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第5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第5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邊地疑城第四十 第5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第5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第5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第5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第5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第5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第5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第5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