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法會聖眾第一

[日期:2010-12-2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講述

法會聖眾第一

這部經是夏蓮居居士依據五種原譯本會集而成的,在一九四五年出版流通。當時,慈舟法師曾經在濟南講過,並且為作科判。梅光羲居士曾經在中央廣播電台播講過這部經,還有一些大德們也在各地宣講。佛門出家、在家的高僧大德們,都肯定此會集本是《無量壽經》最完善的版本。夏老將全經分為四十八章,或者稱為四十八品。我想,他是取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他在最初會集的本子,分作三十七品,以後修訂成為現在的四十八品。初二品是通序,第三品是別序。本經的序分很長,第四品以下才是本經的正宗分。末後流通分也很長,確實像《華嚴》、《法華》,有大經的風味。三分都有相當的分量,不像一般經典,序分跟流通分皆簡短。第一品主要是講「六種成就」,這是一般經上都有的。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猤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

『如是』是佛門一切經的開端。這兩個字的來源,我在此就不多說,因為我們說了很多次,要緊的是它所顯示的真實義。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就是《般若經》所講的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在佛法裡就用「如」字代表,所以「如是」就是諸法實相。佛為一切眾生宣說無量無邊的經論法門,就是為眾生說明一切諸法的真實相。換句話說,就是說「如是」。「如是」不僅代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三百餘會所說的,乃至於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所宣講的,也不外「如是」兩個字。在淨宗來說,「如是」就是阿彌陀佛,就是極樂世界。

由此可知,此二字含義之深廣,我們無法想像。即使一切諸佛如來,所謂熾然說、不斷說,盡虛空遍法界也說之不盡。若依據《觀經》所說的理論來講,「如」是「是心是佛」,「是」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位能否體會到佛在經上講這句話的真正義趣?如果我們只聽「是心是佛」而死在句下,就錯了。「是心」是佛,「是心」是不是菩薩?「是心」是不是聲聞、緣覺?都是的。這只是在萬象中舉一個例子而已。是心既然是佛,是心即是盡虛空遍法界。一點都沒錯。這才曉得一切法唯心所現,一切法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那一法不是心變現的?那一法不是自心?法法皆然。連我們晚上作夢,是心是夢,是心是世界,是心是微塵。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如」是這個意思,所以說「萬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不但有形象的法是「如」,無形象的法也是「如」。

佛在《法華經》裡講,「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那一法不如!「如」就是大經所說的「一切法唯心所現」,是自己真心變現出來的,是性德。性德起用,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法絕對清淨平等。在佛,清淨。在畜生、餓鬼、地獄,清不清淨?還是清淨!正如我們用黃金造個佛像,你看到很恭敬。現在把黃金做成小貓、小狗,它清不清淨?把它做成青面獠牙的餓鬼,它清不清淨?還是清淨。體是黃金,沒有兩樣。這才曉得無有一法不清淨,無有一法不平等。用一斤的黃金塑一個佛像,用一斤的黃金塑一個餓鬼像,到外面去賣,價錢是相等的。重量一樣,同樣是藝術品,所以是平等的。

十法界中,生佛平等,這是從本性上講。我們要問,一真法界裡有沒有佛菩薩,有沒有天人、餓鬼、畜生?有,樣樣俱全。他方世界也有,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跟他方世界也是一心變現的,不是二心。一心變的虛空法界是一個整體。極樂世界是整體裡的一部分,諸位要懂這個意思。是心是佛,是心是萬法,是心是萬物,是從性德上說的。

我們今天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因為迷了。誰迷了?自己迷了。迷什麼?迷了自性。迷了自性,就落到底下一句,就是「心作」了。作佛、作菩薩、作六道輪迴、作依正莊嚴。作,就不清淨。「作」是什麼?是起心動念,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大乘圓教講四諦,說無作四諦。無作就恢復性德了;有作是修德。從修德去證性德,性德是無作的。從有作要到無作才能成就。

今天我們念佛,也要從「有念」念到「無念」,就成就了。我們往生也是如此,從「有生」證到「無生」就圓滿了。這就是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心作佛」,「是心作法界」,「是心作萬物」。諸位要曉得,這兩句話把佛法的原理、原則講盡了。佛說的一切法,就是說這一樁事情的真相。

今天在這一部經典裡講的「是心是佛」,「是心是極樂世界」;「是心作佛」,「是心作極樂世界」。所以,這部經裡是偏重在某一部分講,實際上它是全體。「如是」二字包括整個佛法,因此這二字也就指這部經全部的經文。它是「信成就」。明白這個道理,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我們就能相信。他確實是根據事實而說的,不是妄想,不是推測,不是理想,完全講事實真相。「如是」就是事實。一個人不相信事實,那就沒法子了,還有什麼好講的。所以,這兩個字在六種成就裡是信成就。《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信」是入佛法之初門。離開了信,就沒有辦法契入,所以一定要深信。

學生親近老師求學,如果對老師沒有信心,老師再有德行,再有學問,你也學不到東西。佛是我們根本的老師,我們對老師的話不相信,怎麼會有成就?所以在佛法裡,信是第一個條件。你要是想來學佛,接受佛的教育,接受佛的教學,第一你要信佛!佛講的句句話都是真實的,要深信不疑,才能成為佛弟子。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解釋此二字,他講「依實相理」。「實相」就是事實真相。我剛才講「如是」二字,說明事實真相,講得比較容易懂。古人講「依實相理」,這四個字,初學的人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意思。「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稱作「是」。無非,就是決定不錯。我們要圓圓滿滿的恢復性德,修學念佛法門,求生淨土,決定不錯。這是蕅益大師講的,可以跟我剛才講的合起來看。我這樣的解釋,古人註解裡沒有這種說法,但意思是相同的。依實相理,即事實真相。

『我聞』是聞成就。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並沒有著作留給後世。經典的由來,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弟子們集結的。正如同《論語》,不是孔夫子寫的。孔夫子死了以後,學生們回憶從前老師教誡弟子,把它記錄下來,傳給後世。佛經也是如此,是弟子們記錄下來,傳給後世。但是佛經有一點不相同,《論語》是孔夫子的學生各別記錄的,佛經集結是弟子們集體做這個工作的。集結的過程,是把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講的一切經,重複講一遍,再記錄成書冊。阿難的記憶力就像現代的電腦、錄音機一樣,他聽過一次,永遠不會忘記。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阿難尊者都聽到,都能憶持不忘。「憶」是記憶。他不會忘記,因此同學們推崇阿難尊者來複講。

與會的同學五百人,都是證得阿羅漢果。阿難在講臺上宣講,如果這五百人中有一個人不同意,認為阿難說的這一句話,佛好像沒有講過,這句就要刪掉,就不可以流通。必須五百個人聽到,個個都點頭,才能算數,才能記錄下來流傳於世,取信於後人。不像現在開會,多數人贊成就可以了,三分之二同意就沒有問題。集結佛經表決的標準,是一個人提出異議就不能通過。這才曉得佛教經典的集結非常嚴謹。

「我」是阿難自稱。「聞」是親自聽釋迦牟尼佛說的。『如是我聞』,即是這一部經典所說的,都是我親自聽釋迦牟尼佛宣講的。由此可知,完全是複講。複講就這樣一直流傳到清末民初。佛門裡培養講經說法的人才都是採複講的方法,現在的佛學院裡沒有了。自古以來,代代相傳,都是複講的。

學生複講老師的講述,這樣訓練好處很多。學生因為要複講,他就要專心聽課。從前李老師對學講經的學生們說,你們學講這一部經,我在講的時候,大概你能聽到百分之六、七十。因為你要準備複講,你要全部精神貫注。如果不是輪到你複講,大概你只能聽到二成、三成,心不在焉。因為不是你複講,沒關係,聽講的心就懈怠了,換句話說,不能認真專心的聽。我在臺中學經的時候,同學中總是有兩位輪到複講。那兩個人全神貫注在聽,因為第二天他要重複講一遍。所以,複講是有來由的。

複講的好處是與「三學、三慧」相應。「三學」是戒、定、慧。他在聽講的時候專注,心裡不敢打一個妄想。打一個妄想,怕老師講的話沒聽清楚。心裡沒有妄念,就是「戒」成就;一心專注是「定」成就;聽得清清楚楚,記得清清楚楚,是「慧」成就。即是三學同時成就。根性利一點的人,一聽講,他就覺悟。道理明白,他就不迷了,他能把自己過失改過來。就像韋提希夫人在皇宮裡聽釋迦牟尼佛講《觀無量壽佛經》,經才講完,她就證得無生法忍。這是「三慧」成就。聽是「聞」慧;一聽就覺悟,是「思」慧;一覺悟,煩惱、習氣、無明、妄想就斷了,是「修」慧。一部經講完,他證果了。在許多經典裡,我們看到,有的經還沒講完,講到一半,聽眾中開悟的開悟,證果的證果。你看楞嚴法會,《楞嚴經》講不到一半,有開悟的、有證果的。所以,這個方式是三學、三慧一次完成。

自釋迦牟尼佛以來,歷代的祖師大德,皆由複講出身。你們去看看佛教史,《史傳部》裡沒有聽說辦佛學院的。那一個祖師大德辦過佛學院?徒弟代代人才輩出,怎麼來的?複講第一人是阿難尊者,是用這種方式訓練出來的。

我在臺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規定每個學生一定要複講一部經。我在臺中選的是《楞嚴經》,所以李老師講一遍《楞嚴經》,我也從頭到尾講一遍。老師是星期三晚上對大眾講,我是星期四晚上複講。「我聞」就是阿難在臺上複講—聞成就。這兩個字就代表「師承」,我所學是有根源,我是跟釋迦牟尼佛學的。所以,「我聞」不但是聞成就,還含有師承的意思在。

『一時』是時成就。就本經來講,必須三資糧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同時具足,佛才會宣說這個法門。這是一生成佛之法,所有一切經典裡從來沒有的。本經為我們說明西方淨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度一切眾生往生成佛。你對於這個法門深信不疑,「信」成就了。聽了之後,歡喜嚮往,一意求生,是「願」成就。從今而後,這句「阿彌陀佛」二六時中不夾雜、不間斷,是「行」成就。世尊觀察,有這樣根機的人出現了,必定要講這部經。因為這人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如果佛不幫助他成佛,佛對不起他。

這個人成佛的根機若沒有成熟,佛講成佛的經,就是多餘的,他不能接受,不能相信。在當時大眾中有一部分,佛看出他們這一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這是佛弟子當中第一等的成就。證菩薩果位,證阿羅漢果位,是小果;往生是成究竟佛果,四教裡屬圓頓教佛。這是殊勝無比的果德,佛才為他宣說這個法門。所以此處的「一時」,我特別跟諸位強調,是信、願、行三個條件同時成就的時候,與諸佛菩薩決定感應道交之時。

『佛』是本師釋迦牟尼佛。

『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這是講經的處所,以及當時的聽眾人數。即是處、眾,二種成就。

「比丘」是梵語,是佛出家弟子的通稱。跟佛出家的,稱為「比丘僧」。「僧」不是一個人,僧是團體。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住,遵守六和敬,這樣的團體才能稱為「僧團」,簡稱為僧。一個人也稱僧。譬如軍隊,軍隊不只一個人,很多人聚集才是軍隊,可是一個人,我們也稱他為軍人。類似這樣的稱呼。三個人以下不能稱僧團。四個人以上,遵守六和敬,同一羯磨,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會議表決。佛教是民主的,大小事情都要表決,少數服從多數,這才稱之為僧團。

比丘含三義。第一、「乞士」。「乞」是指生活方式,他們外出乞討、乞食。乞食是討飯,是中國人最瞧不起的。佛跟弟子們每天都要外出乞食,其實這不是普通的討飯人,他們有學問、有道德。

「士」在中國,是古代社會裡地位最高的,有學問、有道德,為大眾敬仰的人。從前中國社會也分四等:士、農、工、商,稱為「四民」。讀書人是社會大眾最尊敬的,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可以說是知識分子的社會,尊重知識德行。

胡秋原先生在臺灣,他的著作不少,他對於歷史的看法跟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看中國古代是帝王專制的制度,他不以為然。他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知識分子的統治,主宰政治。這個看法很正確。即使是帝王,對於知識分子亦非常尊重。重的刑罰決定不能加之於知識分子。

乞士就是很有道德,很有學問的乞食者。所以,社會上對於佛及佛的弟子非常恭敬,絡繹不絕的來供養。他們生活所需只是「四事供養」,對於大家給他的施捨,他只要求四樁事情。第一是飲食,就是每天供養他一餐飯。他們一天就吃一餐,日中一食。

「日中一食」行嗎?佛在世的時候,生在那個時代行。因為身心清淨,內裡煩惱少,外面沒有誘惑。煩惱少、妄想少,他需要補充的營養就少了。營養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所以你妄想愈少,營養的消耗當然就少了,因此一餐足夠了。現代人妄想比從前多,外面誘惑的力量也比從前大,所以三餐補充還不夠,還要吃宵夜,吃點心。一天平均,我看不會少過五、六頓。為什麼?他的消耗量太大了,沒有這麼多的補充是不夠的。乞士日中一食就夠了。

第二、「破惡」。「惡」是惡見、惡行。他沒有錯誤的思想、見解,也不會有錯誤的行為。絕對遵從老師的教誡,真的是老師的好學生。

第三、「怖魔」。「魔」是魔王。魔王恐怖!魔王怎麼恐怖?這個人跟釋迦牟尼佛修學,將來超越三界。魔王看到他超越三界,他統治之下的人民又少了一個,他很煩惱。只要我們不出六道輪迴,都在魔王統治之下。魔王不希望見到他的人民減少,他很不願意他的人民到外國去留學,將來修行證果,就要超越三界,因此魔王很恐怖。比丘含有這三個意義。 

佛弟子有大乘、有小乘。小乘跟大乘是從心量上分的。小乘是保守派,思想是保守的;大乘是自由派,思想是開放的。因此,佛對於這一些不同根性的眾生,就用不同的方法來教導。後人又細分: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統稱為「五乘佛法」。

只有菩薩是大乘,緣覺、聲聞是小乘。人、天,沒出三界,勉強得一點人天福報。出三界才算是小成就,不再搞生死輪迴。但是小乘保守、執著,所以他不能見性。因為清淨心裡一法不立,你若立一法,怎麼能見到清淨心?所以聲聞、緣覺修到最高,還是用阿賴耶識,不能轉識成智。他的煩惱障斷了,所知障不能斷,就是那個堅持他不肯放下,不肯捨掉。大乘人容易捨,就在他思想開放、自由,他都能捨掉,所以能明心見性。

經文用「大比丘」,就是屬於大乘一類的學生。他示現的是出家相,但他是大乘根性,不是小乘根性。「萬二千人俱」,人數有一萬二千人。

通常經典上,我們常見的「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這部經所記載的,比平常講經聽眾的人數高出十倍,與《法華經》相同。《法華經》也是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講的,地點相同,聽眾的人數相同,表法第一是憍陳如尊者也相同。《法華經》上第一個人是他,本經第一個人也是他。

人的根性確實不一樣,因此聽佛法得的利益就不相同。利根的人,覺得佛句句話是為我說的,句句話是教訓我的;我要反省,我要依教奉行。這個人真正得利益了。根性差一點的人聽佛開示,感覺佛講那個人,與自己不相干。佛苦口婆心的教訓,他一句都沒聽進去,他以為都是講別人,跟他不相干。

「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以,有人聽經開悟,有人聽經證果,有人聽經只能說是阿賴耶識裡種一個種子,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一點都不能改變。在這一生中該受什麼樣的果報,還是受什麼樣的果報。不明經義,不知修行。聽經連命運都沒有辦法轉變,那有什麼法子?

我們讀《了凡四訓》,認為只是袁了凡教訓他兒子的,我們看看他怎麼教訓,自己一點利益都得不到。如果能把了凡居士的教訓,當作是教訓我們自己的,就會得到真實受用。有幾個人讀經,自己能直下承當,能感受佛經是為我說的,所講的都是我的毛病,是教訓我的,勉勵我的,我應當直下承當,完全接受。實在講,這才是佛的第一弟子。幾個人能做到?別人做不做,不要去管他,要問我自己有沒有做到。比丘是佛的學生,我自己配不配做佛的學生?

佛給我們指出一條修行的道路,就是《觀經》上講的三福,這是基本原則。不管你學那一宗、那一個法門,絕對不能違背,此乃「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福」是佛還沒教你怎麼修行之前說的,是修行的基本功夫。就好像蓋大樓,首先要打地基,後來講的,是建高樓大廈。基礎第一條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由此可知,佛法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

不孝親,決定不會尊師。孝親是第一個條件。人生活在世間,那一個人恩德最大?除父母之外還有誰!誰是你的恩人?父母對於子女的愛護是沒有條件的。其他人對你的關愛是有條件的,唯獨父母是無條件的。這是出於天性,與真性相應。有條件就不相應,無條件就相應,所以父子天性。不孝親,怎麼會尊敬老師?不孝親而尊敬老師,這個人必有企圖。因此,儒家教學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大乘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殺父、殺母是五逆罪之一,果報絕對在無間地獄。

一個人能尊敬老師,必定孝順父母;孝順父母的人,決定能尊敬師長。然後才能做到「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一切善行都奠定在孝敬的基礎上。為什麼會慈心不殺?就是孝敬之心擴大到一切眾生,這是大慈大悲。為什麼能修十善業?因為不修十善業,覺得愧對父母師長。我在世間要不是一個善人的話,父母師長在社會上就沒面子。不但壞事不敢做,壞的念頭都不敢起。

中國自古以來,幾千年社會長治久安,過去有這樣輝煌的文化成就,實在是這種教育的力量。正如佛經「如是」二字,這是真理,這是事實真相。怎麼能疏忽!我們今天生在世尊的末法時期,皈依三寶,自稱為佛弟子,我們有沒有做到?所以在此地,我特別把「大比丘」的三個意義給諸位提示一下。這對我們修行,淨化身心,往生淨土,有決定的關係。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這兩句話不是讚歎小乘比丘的,一般是讚歎大菩薩的。意思是說,這些與會的大眾及佛的學生,都是大菩薩、大聖。「一切」是指參加法會的一萬二千人。

三賢十聖,三賢位的菩薩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聖是從初地到十地。地上菩薩稱聖人,只有等覺菩薩才能稱為「大聖」。

「神通已達」,著重在「達」,達是圓滿的通達,決定沒有障礙。唯有大聖,才能已達!所以從讚歎上,我們就曉得,這些佛弟子不是普通人。正是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也給我們做一個好榜樣。諸佛沒有嫉妒,沒有障礙,那一個帶頭都一樣,絕對平等,像唱戲一樣。

這台戲,釋迦牟尼佛唱主角,其餘的諸佛來唱配角,扮他的學生。在舞臺上,世尊扮演老師,其他的諸佛就扮演學生。在台後,很多諸佛甚至於成佛時劫都在釋迦牟尼佛之前,是古佛再來的。真是佛佛道同,大家只有一個目的—度眾生。只要達到這個目的,誰作主角,誰作配角都沒有關係。主角、配角一律平等。我們凡夫有差別想,他們沒有起心動念,那有分別、執著?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才能成就真實的功德。真實的功德是自利利他。

下面是列舉上首,『其名曰,尊者憍陳如』。憍陳如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以來,第一個得度的學生,是最初證阿羅漢果的。此人根性很利。佛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佛說完四諦法,憍陳如就證得阿羅漢果,可見他根性很利。第一個證果,第一個得度。

佛經在序分裡所列的這些名字,用意是「表法」的,代表這部經所宣說的義趣,作用在此。因為佛講經,每一會這些人都到,沒有一個缺席的,是佛的「常隨眾」,佛到那裡,他們就跟到那裡。為什麼這部經上列這幾個人,那部經上列那幾個人。實在說,列這些人的名字,不是佛的意思。佛當年沒有寫經,這是集結經的人,用他們來顯示法門的特色。

集結經的人思惟,那幾個人能代表這部經?佛的上首弟子,就是學生裡有特殊成就的,都有一個專長,用那個專長來代表經中義趣。憍陳如是表「第一得度」。把他的名字擺在這裡,就是顯明此是釋迦牟尼佛度眾生第一得度的經典;這是釋迦牟尼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讀經要懂得表法的意思。

第二位是『尊者舍利弗』。舍利弗尊者在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中,代表智慧第一。其次是目犍連尊者代表神通第一。排名順序有關係,一定不能疏忽。舍利弗跟目犍連排在憍陳如的後面,憍陳如是第一。舍利弗代表的智慧,與其他一般經典上表法的意義不同。他代表「第一」智慧,因為他前面有個第一。目犍連代表的神通也是第一,這個味道完全不一樣。換句話說,沒有第一智慧,不能理解這部經典,不能深信這部經典。沒有第一神通,就不會發願求生淨土。

你發願修行這個法門,就是第一神通。「神通」二字的本意要知道。「通」是通達無礙。真正通達,沒有障礙了,才肯修。「神」是神奇莫測。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他能深信,真是神奇莫測!所以不要以為會放光、會動地、會變大、變小,才叫神通,那就把意思會錯了。

此處講的神通,是說你對於這部經的理論、方法、境界都清楚、明瞭、通達。這是非常希有的。這個法門,多少菩薩都不相信,你怎麼會相信,你怎麼會發願求生,老實念佛?這就是第一神通,所以我們同修,個個都是第一智慧、第一神通,自己還不曉得。你看到一些菩薩、羅漢、天人有神通,神通很大。天人神通很大,卻出不了三界。羅漢、菩薩神通很大,還不能明心見性,不能成佛,都不能算是第一神通。你發願往生淨土,老實念佛,這一生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佛了,這是第一神通。那些聲聞、緣覺、菩薩看到你,佩服得五體投地,自歎不如。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若是冒牌的佛弟子,鬼神也瞧不起。怎麼是冒牌的?經義不明,聽了之後還是糊裡糊塗的,沒有掌握到要領。往生的願不切,對於這個世間還有很深重的情執、貪戀。你怎麼可能成就、怎麼能消除業障?所以真正的佛弟子,接受這部經典之後,真的清楚了、明白了,「信、願、行」生起來了,則十方諸佛護念,所有龍天護法神保佑,這是真的。佛在經上說,此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跟小本《阿彌陀經》屬於同部。小本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本也就是諸佛所護念經。依照這個經本修行,就得到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你要真修,不能假修。所以,這三個人擺在前面,有這樣深的意義。後面二位就更了不得了!

『尊者迦葉,尊者阿難』。迦葉是「傳佛心印」之人,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禪宗,他是禪宗第一代祖師。禪是釋迦牟尼佛傳給迦葉的,是代表「宗門」。在中國,大、小乘佛法有十個宗派。禪宗之外的九個宗,都稱為「教下」。教下是阿難尊者傳的。這兩個人都是釋迦牟尼佛傳法之人,代表全部佛法皆在此一經之中。

宗門、教下修行的方向、目標完全相同,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但是手段不相同,也就是方式不一樣。宗門是直截從「放下萬緣」下手,他不上課,不用教科書。直截了當放下萬緣,恢復自性清淨心,所以他用「觀心」,用「參話頭」的方法。這些方法很特別,要根性很利的人,也就是煩惱輕,智慧長的人,才有能力修學這個法門。

中等根性以下的人,在宗門就不得其門而入。教下就是用教科書,採用一般的教學。宗門是特殊的教學,不用書本。教下用教科書,經典就是教科書,由淺而深,由事而理,由相而性,循序次第漸進。像教下所講的《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一步一步向上推進。《阿含》相當於佛教的小學;《方等》相當於中學;《般若》彷彿是大學;《法華》、《華嚴》相當於研究所,這是次第教學。一切經典是阿難尊者集結的,所以教下是阿難尊者傳的。以禪宗來講,阿難是第二代的祖師。世尊把禪法傳給迦葉,迦葉再傳給阿難,說明了宗門、教下是一不是二。目標、方向完全相同,只是教學的手段、方式不同而已。「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因此,修學法門必須要符合自己的根性,符合自己的程度,符合自己的生活環境。都沒有障礙,修學就容易了。每一個法門都好。若是修學便利,成就就快速;如果修學不方便,困難就多,時間就長。這是一定的道理。佛開八萬四千法門,是為適應八萬四千種不同的眾生。我們要曉得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若搞不清楚,你去問那些大法師們,他們並沒有開悟,也沒有證果;他不會觀機,也不曉得你前生是幹什麼的。即使知道你前一生還是不行,像阿羅漢能知道五百世,有的時候還會誤人。

佛在世時,有一個老人求出家。出家要有善根,佛就叫他的弟子們來看這個人有沒有善根,可不可以收他出家。那些阿羅漢看了,都搖頭說,沒善根!阿羅漢的能力只能看五百世,這人五百世中都沒有跟佛結過緣,所以沒善根。佛就說,無量劫前,他是一個砍柴的樵夫,在山上遇到一隻老虎,他嚇得不得了,爬到樹梢上,叫了一聲「南無佛」。就這一聲南無佛,今天善根現前,佛便為他剃度了,之後他也證得阿羅漢果。無量劫之前,無意中叫了一聲「南無佛」,阿羅漢五百世的神通仍然看不出來。

我們有沒有善根,向誰去請教?假使我們也是無量劫前叫了一聲南無佛,碰到阿羅漢,他卻搖頭說你沒善根,這問題就嚴重了!所以在一切法門裡,我們到底學那個法門好,這要試驗。就像我們生病,不知道自己害的是什麼病,也找不到好大夫,勉強去看醫生,吃藥試試看。試一下,若不對症,就趕緊停止,再去試別的。若運氣好,試中了,病就好了;運氣不好的話,還是死路一條。沒法子!

佛知道末法時期眾生可憐,沒有地方親近善知識,大慈大悲特別開示念佛往生的法門。這個法門不管什麼病都行,不必請教,都能成就;其餘的藥得對症。這個法門不管你生什麼病,都能對症。選這個,決定不會錯;選其他的,還要試試看,要小心謹慎。選這個法門,只要你真正肯信、肯願、肯行,一定藥到病除,這一生中必定能成就。

佛在本經上說的,你要是真正選中這個法門,證明你過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否則的話,你不可能僥倖就碰上了。不要說全世界,就看臺灣,學佛的人這麼多,幾個人學這個法門,就知道不容易。確實像經上所講的,我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現前蒙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加持,這才選定念佛法門。

我們要問自己,我是不是過去生中種過無量善根?現在諸佛是不是真的加持我?你要一反省,立刻就知道了。為什麼?死心塌地在這一部經上用功,那就是的。若還懷疑,以為這個法門雖然不錯,聽說《金剛經》也很好,還有《法華經》、《華嚴經》不能不念。如是夾雜,即是善根並不厚,諸佛沒加持。從這個地方,自然能體會得到。我過去講這些話,也許你們還不太相信。這一次大家聽了《觀無量壽佛經》,你該相信了。

《觀無量壽佛經》講得很清楚,什麼是善根多,什麼是善根少,什麼是善根無。完全不能接受的,是沒有善根。能接受,半信半疑,還放不下的,是善根少。善根少,要努力去培養善根,這一生還是能信,可以提前往生。如果這時候不培養,這一生中便不能往生,只種個善根而已。什麼是多善根?完全接受這部經,認為是釋迦牟尼佛為我講的,不是為他們講的。這種人善根厚。若以為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為他們說的,不是為我講的,這種人善根少,或是沒有善根。

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六種成就裡,這一段還是「眾」成就。在本經列出幾位代表的上首。首先列的是聲聞眾,就是憍陳如尊者這些人。他們表法的義趣已經跟諸位介紹過了,接著列的是菩薩眾。菩薩眾裡又分為二類:一是出家;一是在家。這一段是出家的菩薩,經文含有很深的意思。我們在華嚴會上看到,華嚴三聖就代表全部大經的宗旨,也代表佛法的全體。佛法是依據什麼說出來?是根據清淨法身、諸法實相、真如本性而說出來的。說的名詞這麼多,其實是同一樁事。清淨法身就是諸法實相,就是真如本性。在華嚴會上以毗盧遮那佛作代表,就是現代哲學裡說的宇宙萬有之本體。毗盧遮那佛就代表宇宙萬有的本體。從體起用,如果沒有作用,這個體就毫無價值。

「從體起用,德用無方」,也就是說它的作用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作用,就很難說,說之不盡,於是世尊就將這大用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思想;一類是行為。這兩大類全包括了。所有作用不外乎思想、行為。思想就是智慧,以文殊菩薩代表;行為就是生活,以普賢菩薩為代表。華嚴會上普賢菩薩排名第一,就是告訴我們,佛法著重於生活。生活必須依智慧。文殊代表大智,所以排在第二,生活排在第一。這是把整個佛法包括盡了。因此,華嚴三聖都代表了。

在本經,雖然沒有看到毗盧遮那佛,然而看到普賢、文殊菩薩,就是圓滿的佛法,因為無量壽佛即是毗盧遮那佛。所以,古人將本經稱為中本《華嚴》,確有道理!《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這樣的經典才是圓滿的佛法。他不是說某一個部分,不是局部,是佛法的全體。

我們從菩薩表法中看到,此經確確實實顯示佛法的全體。普賢不但代表華嚴的行門,而且是密宗的開山祖師。我們這個世間的密法是佛滅度之後六百年,龍樹菩薩傳下來的。龍樹的密法跟誰學的?龍樹菩薩開鐵塔,遇到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將密法傳授給他,他再傳到人間。金剛薩埵菩薩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也就是普賢菩薩。所以,普賢菩薩不但代表華嚴宗,也代表了密宗。由此可知,華嚴乃是密宗之顯說;密宗就是華嚴之密說,顯密不二。

本經是《華嚴》的精髓。古德說:《華嚴》奧藏、《法華》祕髓,都在此經之中。所以,黃念祖上師(黃老居士是密宗的金剛上師)傳授密法,第一個就要求學密的人念《無量壽經》,受持本經。他是有道理的,因為這是密法的精髓。『普賢菩薩』在此代表淨密不二。這句「阿彌陀佛」,即是無上的密咒,是密法的總綱。可惜知道的人不多。如果不是密法的總綱,密中之密,持名念佛往生,那有那麼大的成就。不往生不能「即身成佛」,往生才真正當生成就圓滿的佛果。深入經藏之後,你就能了解。

出家菩薩中第二位是『文殊師利菩薩』,他代表智慧,代表理論。理之精髓,無過於禪。所以,文殊菩薩也是代表禪宗的第一尊菩薩。我們讀《六祖壇經》就曉得,禪宗不是六波羅蜜裡的禪定波羅蜜,而是六波羅蜜裡的般若波羅蜜。展開《壇經》,你看六祖傳法的時候,教大家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他沒有教你念禪定,沒有教你念禪。因此,名稱雖稱禪宗,實際上是修學般若波羅蜜。

文殊菩薩在此表「禪淨不二」。禪就是淨,所以古德說,這一句阿彌陀佛,「教」包括了,「禪」也包括了,「密」也包括了。這是佛門修學的幾個大綱領。大綱領包括了,其餘的無所不包。所以,彌陀名號確實是大總持法門,沒有一法是阿彌陀佛之外的。阿彌陀佛是整個佛法的綱領,念一句「阿彌陀佛」,一切法門都念到了,一個也不漏。大經上常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到此我們才徹底把它搞清楚了。「一」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切」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句「阿彌陀佛」圓滿包含了世出世間一切法。如果再說得詳細一點,「一」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這部《無量壽經》概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寶貴這部經的道理,得到這部經就是得到世出世間一切法。希望我們認真去受持,細心去體會,不要再被其他法門動搖。文殊菩薩在此地代表這個意義。

第三位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後補佛。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之後這個世間就沒有佛法了。一萬二千年是從釋迦牟尼佛滅度那一天算起。佛滅距離我們已經有三千年了,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一萬二千年是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現在這個時代,末法的第一個一千年過去了,第二個一千年才開始,往後還有九千年。有很多預言,像基督教講的世界末日。佛教沒有說末日,還有九千年,那來的末日!盛、衰是有的,治、亂是有的,不至於是末日。這一點,我們讀佛經可以安心。也許是一個很大的災難,形容這個大災難,稱為末日,這能講得過去,不是真正的末日。

彌勒菩薩在本經的後半部是當機者;前半部的當機者是阿難尊者。世尊特別在這一會裡,囑咐彌勒菩薩要負起弘揚念佛法門的責任。唯獨這部經,這一個法門,確實惠予眾生真實利益。當生成就,不是一般的成就,是究竟圓滿的成就。所以,世尊特別囑咐彌勒菩薩,要他負起弘揚的責任。

由此可知,將來彌勒菩薩下生成佛,經上講的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這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是怎麼來的?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兜率天的壽命是四千歲,一年照三百六十天計算,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古人以千萬為億,諸位算算就曉得,結果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註:此數字出自《觀彌勒菩薩上生經疏》。照今人以萬萬為億計算,應為五億七千六百萬年)。他在兜率天四千年,那一邊壽終下生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作佛,來度化眾生。年代是這樣計算來的。有些外道說現在彌勒菩薩已經來了,這是無根的謠言。「無根」就是沒有根據,拿不出證據,不是真的。我們不要受騙。彌勒菩薩不是這個時候來的。

『及賢劫中一切菩薩』。「賢劫」在此地表與諸佛如來同願同行。賢劫是我們現前的大時劫。何以稱賢劫?佛告訴我們,在這個大劫中,有一千尊佛出世。佛是大賢,大聖。聖賢人特別多,所以這一個時代稱為賢劫。本師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的第四尊佛,彌勒是第五尊佛。彌勒之後還有九百九十五尊佛,都在賢劫相繼出現於世。「賢劫中一切菩薩」就是指這些人。由此可知,賢劫千佛,沒有一尊佛不講這部經,沒有一尊佛不宣揚念佛法門,證明這部經、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如來共同弘揚的。

此地說出我們娑婆世界的賢劫。他方世界怎樣,經上有沒有說?有,此經與小本皆說十方佛,見到他方世界,就曉得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弘揚的。你才看到這部經典、這個法門的殊勝,真實無與倫比!

【書籍目錄】
第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 第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前言
第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教起因緣 第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本經體性
第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一經宗趣 第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方便力用
第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所被根機 第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藏教所攝
第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部類差別 第1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譯會校釋
第1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總釋名題 第1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法會聖眾第一
第1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德遵普賢第二 第1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大教緣起第三
第1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法藏因地第四 第1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至心精進第五
第1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發大誓願第六 第1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必成正覺第七
第1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積功累德第八 第2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圓滿成就第九
第2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皆願作佛第十 第2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國界嚴淨第十一
第2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光明遍照第十二 第2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壽眾無量第十三
第2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寶樹遍國第十四 第2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菩提道場第十五
第2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堂舍樓觀第十六 第2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泉池功德第十七
第2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超世希有第十八 第3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受用具足第十九
第3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德風華雨第二十 第3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第3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第3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第3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第3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第3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第3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第3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第4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第4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菩薩修持第三十 第4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第4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第4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第4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第4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第4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第4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第4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第5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第5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邊地疑城第四十 第5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第5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第5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第5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第5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第5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第5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第5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