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抱疾遊高峰 聖嚴法師著

抱疾遊高峰 聖嚴法師著

三、學術會議-人的素質與電子佛典

[日期:2010-07-23]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學術會議-人的素質與電子佛典

  這次在台灣的三個半月之間,法鼓山體系在佛教文化以及淨化社會、提昇人品的目標下,另外還協辦及主辦了兩項學術會議。

  (一)一月十八日到二十一日之間,以中華佛學研究所的人力、物力,支持「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英文簡稱CBETA)參加和協辦國際電子資訊聯合會議。主辦單位是中央研究院和教育部,會場是在中央研究院。與會團體有五個,除了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之外,其他四個是:1.電子佛典協會(EBIT),2.太平洋鄰里協會(PNC),3.文化製圖協會(ECAI),4.學者電子資源協會(SEER)。與會者來自全球十六個國家,近三百位專家,進行了三天的分組討論。

  這是現今國際間最尖端的電腦資訊領域,我雖然對此一竅不通,可是由我們中華佛學研究所支持成立的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在該會會長惠敏法師領導下,雖然僅僅只有一年多的時間,由於聘請的專家以及工作人員,掌握到豐富的經驗和資訊資源,所以成果的數量和品質都相當驚人。從去(一九九八)年二月以來,已經完成了六大冊《大正藏》的電子化;預計在今(一九九九)年底,將完成二十三冊;整部的五十五大冊《大正藏》,預計在五年內(至二○○二年)竣工。

  這使得台灣佛典電子化在國際上一鳴驚人,受到廣泛的重視和讚歎。其實最早推動佛典電子化的人,是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佛學專家路易士.蘭卡斯特(Louis Lancaster)教授,他在世界各地奔走了十多年,中國大陸、韓國、日本以及美國也有很多單位在推展這項工作。台灣的佛光山也進行了一段時日,而我們之所以能夠後來居上,是有很多因緣促成的: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的恆清法師,多年來已經把台灣許多有關於佛學的研究成果和訊息,輸入了電腦網路,她也有心要把《大藏經》電子化,只是有感於個人的力量受到限制,所以向惠敏法師建議,由中華佛學研究所來接手承辦。美國佛教會的沈家楨先生,三年前就已經向我提起這樣的計畫,我當然有心要做,只是在等待因緣。所以當惠敏法師將此建議案提出時,我立即同意全力支持,因此成立了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主要經費是由印順基金會提供,人力資源和協會的場所由中華佛學研究所支援,同時聘請惠敏法師為該會的負責人。

  我在這項聯合會議的開幕典禮致辭中表示:華文《大藏經》的電子化工作,在台灣海峽兩岸已有一些團體進行了多年,但是力量相當分散,雖然有一些成果,但並不顯著,我們中華佛學研究所,在去年成立了網路資源室,從國內外邀聘到極其優秀的佛典電子化的人才,在軟體及硬體上全力配合,《大藏經》電子化的進度相當快速,品質也相當優良。

  這次的國際電子資訊聯合會議,我們雖然是協辦身分,但是經費的贊助以及義工人員的配合上,使得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和教育部印象良深。法鼓山的體系內,動員了場地組、環保組、景觀組、香積組共超過七十位優秀義工,由於穿著法鼓山義工制服,在會議期中,處處時時都給人整齊、禮貌、開朗、熱忱的印象,這些義工群,把法鼓山的精神帶進了中央研究院,使那些與會的學者專家,讚不絕口。

  (二)三月二十九日至三十一日,三天之間,法鼓大學籌備處借國家圖書館的大會議廳,舉辦一項「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學術會議,重點是討論「人的素質」。其原因有二:一是為了配合法鼓大學人文與社會的辦學方針及理念,二是推廣法鼓山「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這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要建設人間淨土,必須提昇人的品質;為了關懷社會,必須注重人文素質的提昇。

  這項學術會議是由法鼓大學的曾濟群校長策畫主導,由我擔任籌備委員會的主任委員,聘請李亦園、楊國樞、胡佛、喬健等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們為籌備委員。進行了多次的討論,決定了主題和希望達成的目標,以及選擇與會學者,確定發表論文者的標準和方向。原則上以海峽兩岸三地,各大學之中,擔任人文社會研究教育,而有傑出成果的學者專家,為邀請對象。曾校長特別為了這項會議,去了中國大陸兩次。根據以往所辦的幾次國際學術會議經驗,邀請大陸學者與會,有兩項困難必須突破:1.凡是在台灣召開的會議,不能加上「國際」二字,否則邀請的學者,縱然已提出書面論文,也不可能成行。2.邀請大陸學者,總會被限制在少數關係人之間,也就是如果跟某一個學術機構或個人接觸,所能邀請到的學者,大概就是屬於那個機構或個人系統範圍內的人員,這雖是正常的現象,如此一來,卻無法從全國性的眾多人才中篩選了。

  為了避免這兩種狀況發生,便決定:1.不邀請外國學者。2.由曾校長向中國大陸以及香港各大學,直接發出邀請函,除了少數幾位我們非常希望邀請到的學者,須親自當面邀約之外,便向各大學發出甄選函件,僅提出參與者應具備的資格及條件,而不指定學者姓名。

  如此一來,收到的應徵資料,出乎意料的多,水準也都很高,包括老、中、青三代,都是全國各大學中的佼佼者。邀請國內學者與會也是採用同樣的方法和標準。所以這次的會議,在台灣來說,應該是屬於非常成功而具有高水準的學術活動。這次的學術會議,大陸學者來了十九位,香港一位,台灣發表論文的有十一位。

  會議中最大的特色和引人注目的是,北京大學前任副校長、人文學泰斗、現年八十八高齡的季羨林博士,在開幕典禮上做了一場主題演說。另外一位是現任北京圖書館館長、高齡八十一歲的任繼愈教授,也主持了一場主題演說。這兩位學者都是中國現代史上人文學的頂尖人物,已被尊為國寶。以如此的高齡,為了健康的理由,通常不會讓他們遠行,他們居然能來,對我們來說,是感到非常意外的。

  季先生是德國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原先專攻西洋文學,後主攻印度梵文,他精通東西方八種語文,回國後擔任北大東方語文學系的主任,在胡適先生擔任北大校長期間,季先生已是備受尊崇的年輕學者。至於任先生,他是中國哲學史的權威,尤其對於中國佛教思想史的研究,有其獨到成就,原先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中國佛教的龍頭,他所帶領的一批佛教學者,站在社會主義唯物史觀的立場,對佛教作了相當嚴厲的批判。我在早年就讀過他的著作,對於他的論點,有一些不以為然,對於他的功力,則相當佩服。後來我去大陸曾和他接觸,聽他的言論及對我表現的親切態度,使我進一步改變了對他的印象和看法,現在的他已不是文革時代的戰將,而是中國讀書人中的敦厚長者。

  

  ▲作者(左)與任繼愈教授(中)、季羨林教授(右)在「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會議合影。

  至於他們兩位能來到台灣的肇因有異有同。所謂異,就是季先生和我,初識於一九九一年四月十三日,我由冉雲華教授等陪同訪問北京,也經由冉教授的關係,邀宴到大陸研究佛教的學者菁英十多位,其中的祭酒就是已經八十高齡的季先生。當時見面的場所是選在北京頤和園的「聽鸝館」餐廳。在這之前,我聽說他有許多著作在大陸尚未出版,因此向他徵詢,是否願意挑選一本代表性的著作,讓我們台灣的東初出版社(法鼓文化前身)為他出版發行。他答應考慮,沒有多久,我們就收到了一包原稿,那就是一九九五年四月出版的《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包括十四篇各自獨立的文章,其中有討論佛典語文的問題,主要是梵文漢譯和梵文佛典的研究以及語音研究,都是非常專門而精深的研究,在年輕一輩的中國人之中,沒有第二人可以和他相比。雖然這樣專門的著作,看的人不會太多,我們能出版這樣有分量的學術著作,則覺得相當光榮。

  這本書已經列入「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的第四種。在自序中,他相當讚歎台灣佛教界的教育和研究環境,並且把台灣和中國大陸相提並論。他說:「現在我國大陸和台灣都已培養出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佛教學者。」又說:「我們能讀到台灣同行們的著作,而獲得了很多的新知識。」又說:「以聖嚴法師為祭酒的中華佛學研究所,人才濟濟,碩果纍纍,在國際上廣有影響,我們也分得了一份愉快和驕傲。」而那一次的聚會唯獨沒有見到任繼愈先生,相當遺憾。

  所謂同者是於去年九月六日及七日,我們中華佛學研究所和北京社會科學院,聯合舉辦了一次學術研討會:「佛教與東方文化」。在會議期中,不論是場內與場外,我和季先生及任先生有多次的接觸和交談,由於法鼓大學也是該次會議的協辦單位,曾濟群校長也隨時陪伴著我,三番兩次向他們探詢,有沒有可能出席在台灣召開的學術會議?因為他們兩位都聽了我的主題演講「佛教對東方文化的影響」,深有同感,所以都說,只要健康許可,醫生同意,很希望能來台灣訪問一次。結果是美夢成真,他們如期成行,生平第一回來到了台灣。在會議期間及其前後,台灣的媒體和學術界,都把焦點投注在他們兩位身上,尤其是季羨林博士幾乎常常受到包圍。

  這次的學術會議,還有幾位引人注目的學者。那是前任教育部長吳京博士,以科技專家的立場來談人的素質問題,發表主題演說;大陸中國社會科學院前任副院長汝信教授、現任北大副校長郝斌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方立天教授,都在會中擔任講評人和主持人,提供了許多的高見。這些大陸學者也訪問了法鼓山體系下的農禪寺、中華佛學研究所以及建築中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季先生一再告訴我:「法鼓大學落成後的開學典禮,還希望能被邀請前來出席恭賀。」任先生也問我說:「願不願意邀請我來為貴校授課?」

  這些學者們,都希望把這次會議中討論的成果,落實到海峽兩岸的大眾社會中,人的素質的提昇,真是當前中華民族共同的需求。所以對於法鼓山推動的人間淨土,都異口同聲表示由衷的讚歎!這正是我們這次學術會議所希望達成的目的,也將持續著這個主題的討論和實踐,普遍地貫徹下去。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一、演講會與高峯座談
第3頁:二、受獎和頒獎 第4頁:三、學術會議-人的素質與電子佛典
第5頁:四、健康出狀況‧累及許多人 第6頁:五、訪新加坡的因緣
第7頁:六、連場爆滿 第8頁:七、在新加坡接觸到的菩薩們
第9頁:八、拜訪兩位長老法師 第10頁:九、歐陽代表官邸說因果
第11頁:十、飛到德國 第12頁:一一、我在柏林的飲食
第13頁:一二、一場精簡的演講 第14頁:一三、在古堡中打禪七
第15頁:一四、如何指導禪修 第16頁:一五、柏林國立博物館
第17頁:一六、集中營紀念館 第18頁:一七、凱旋門與柏林圍牆
第19頁:一八、給歐洲禪修者的叮嚀 第20頁:一九、政黨人士來訪
第21頁:二○、「心」五四運動 第22頁:二一、齋明寺晉山
第23頁:二二、百年大地震 第24頁:二三、中部寺院的災情
第25頁:二四、台灣,加油 第26頁:二五、在美國的禪與生活
第27頁:二六、七十自題 第28頁:二七、重感冒中的弘化活動
第29頁:二八、現代藝術的災區感恩 第30頁:二九、灑淨行腳
第31頁:三○、農曆年前後的大忙碌 第32頁:三一、與當代頂尖名人暢談
第33頁:三二、與名人談了些什麼? 第34頁:三三、陳水扁總統利益眾生
第35頁:三四、政治大學上課‧台灣大學演講 第36頁:三五、追求卓越的大師對談
第37頁:三六、打七個默照七 第38頁:三七、第四度英國行
第39頁:三八、夏芬學院 第40頁:三九、蓋亞之家
第41頁:四○、畫眉鳥洞佛教修道院 第42頁:四一、我的健康、團體、傳譜
第43頁:四二、成為媒體的焦點.預立遺書 第44頁:四三、人文社會獎助學金獲得捐款
第45頁:四四、出席聯合國的宗教及精神領袖高峯會議 第46頁:四五、接受安南的午宴招待
第47頁:四六、會議期間的餐會邀宴 第48頁:四七、列名卓越的世界宗教及精神領袖名單
第49頁:四八、台灣和大陸的佛教代表們 第50頁:四九、高峯會中的高峯會
第51頁:五○、我對消弭飢餓與貧困的建議 第52頁:五一、陳水扁總統的約見
第53頁:五二、國會及國家給我的兩項榮譽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