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 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 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一、禪宗

[日期:2010-12-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禪宗

傳佛心印,見性成佛,是禪宗的特色。不立文字,不涉階梯(不經過次弟,迷是眾生,悟了就是佛)。這是純粹的頓法,有人對禪宗與第五度禪定相混,這是大錯。禪宗是第六度,是般若。現在世界上把禪宗劃在中國的名義之下,婆羅門和佛教劃在印度。實際上禪宗也是從印度來的,但是他在中國大放光明。禪宗稱為教外別傳,是另外一個傳授。不立文字,不依靠廣習經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直接指出你的本心就是佛(就直指明你這自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的本心,讓你自己見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成佛了)。禪宗在中國古時候就有人反對,宋朝的時候,天臺宗有一和尚,他自己覺得天臺是最高了。而禪宗認為天臺只是如來禪,而禪宗的祖師禪高於如來禪,於是這位天臺宗的人不服氣,就寫了書反對說,你們第一個公案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經典沒有記載,是你們禪宗自己偽造的。他不知世尊拈花迦葉微笑,這則公案確確實實見於《大梵天王問法決疑經》(梵天是色界天)。他拿花獻佛,他自己捨身為佛的床座,極度的恭敬。在這個法會上,世尊就拈起一枝花給大家看,大家莫明其妙,世尊為什麼不開口,卻拿一枝花給大家看。大眾莫明其妙,獨有佛的侍者,老的迦葉破顏一笑,他領會了。在佛拈花迦葉微笑之間沒有言說,只是把這個花給大家看一看,可憐當時多少在座聽法的人迷悶不解,唯獨迦葉領會破顏一笑,佛就說:「吾有涅槃妙心,正法眼藏。(涅槃,佛所證的是涅槃)涅槃的妙心和正法眼之藏(即正法藏之眼),囑咐摩訶迦葉(摩訶是大)」,佛就把妙心和正眼一齊都吩咐給大迦葉了。這就是禪宗第一條公案,佛與迦葉只是心心相印——以心印心,以心傳心。故稱禪宗是傳佛心印。而且《涅槃經》裏頭,佛指出對經典理解不同,有所爭論,那就以迦葉的話作為標準;等於說佛經的解釋權屬於迦葉。為什麼?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都囑咐摩訶迦葉呀!迦葉就成為禪宗的初祖。阿難是從迦葉開悟的,成為二祖,一直傳下來,都是單傳,佛把所披的衣,所乞食的缽都給了迦葉作為證明,所以衣缽,誰得了衣缽,誰就是傳了心。世尊傳迦葉,迦葉傳阿難,一代一代心法相傳,衣缽作證,都是單傳。第一代是迦葉,第二代是阿難,第十二代是馬鳴菩薩,第十四代是龍樹菩薩。龍樹菩薩突出了,中國分十宗,他是八宗的祖師。等到第二十八代就是達摩,達摩也是王子,也是棄位出家。達摩看到東土(我們在印度的東邊)有大乘氣象,就拿著衣缽到中國來了。

達摩之後還一直是單傳,傳到五祖,每代只是一位祖師。到了六祖,六祖是極特殊的一位祖師,俗姓盧,名惠能,是古今第一大善知識(清雍正皇帝所評,雍正是開悟之人)。他父親貶官,降級到廣東邊沿一個很苦的地方,就死在那邊羅!死了之後剩下孤兒寡母,這個孩子就是六祖。六祖當時很窮苦,靠打柴養母,一天送柴到客棧,有個客人在那兒讀《金剛經》,他聽了之後很喜歡,站在門外邊聽,當這個人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心中開朗。當他知道這經是從黃梅五祖得來的,他就要去。大家拿錢來幫助他,他就給母親留下錢,自己跑到黃梅去了。到了黃梅之後,留在廟裏做苦工,經過八個多月,一天五祖說,你們只知作福不求出離生死,自性若迷,有福也不能救。各各看看本心智慧之性,各作一偈,若悟大意,就付給衣法,立為第六代祖。當時廟裏一千多人,神秀是上座,威信很高,大眾的上座,能講十幾部大經。大家就說,我們作什麼呢?當然是神秀得法,將來我們依止他修行就可以了,何必自己作偈?不必費事了。神秀也聽到,別人都不寫,好像自己是眾望所歸,就寫了四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五祖看見了說:「很好!很好!大家念了之後,不會墮入三惡趣了。」大家念來念去,六祖聽到了。六祖說:「我也有四句,誰替我寫?」這時廟中有一位江州別駕張日用,替寫了四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寫在牆上,五祖看見說:「也沒有見性。」脫下草鞋把這四句擦掉了。五祖暗示惠能於夜間三更到自己房間聽講《金剛經》,又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時候六祖就徹悟了。當時他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那裏想得到哇!我的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我那裏想得到?我的自性從本以來就是不生不滅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本來就具足一切呀!佛說具足如來智慧德相,他自己證實了。)「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焉能想到天地同根,萬物一體,一切都是自心所生,都是自性所現。)一口氣說了這幾句。五祖知道他徹悟了,衣缽就給他了。五祖還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調禦丈夫、天人師、這都是佛的名號。)

以上六祖得佛衣缽,繼承祖位的因緣,給我們無比重大的啟示,可以歸納成兩個方面:

(一)金剛般若在六祖身心的放光。惠能是一個失學的貧苦孤兒,生長在邊遠落後的獦獠區域,勞動為生,十分勤苦,是一個一字不識的文盲。但當他第一次聽見別人念《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中豁然開朗。就投奔黃梅,作偈就超過當時千來人的首座(當時唐代的國師神秀大師)。再聽五祖講一次,又是到同一的地方,就大徹大悟,得衣得法,成為第六代祖,即名為佛。何等直截,全顯禪宗特色,「不歷階梯」,沒有什麼過程與位次,沒有臺階可爬,迷即眾生,悟即佛;同時也顯出《金剛經》中無住生心的無上殊勝。這八個字是金剛經關要,也即是世尊成佛證道時第一句所說的話「應無所住」,自然遠離了「妄想執著」,「而生其心」顯明了本具「如來智慧德相」的自心。惠能大師之心正契世尊證道之心,心心相印,所以立地成佛。用譬喻來說,即是諧振,敲響了一個音叉,另一個同頻率的音叉,自然振動發聲。廣播台也是同理,旋鈕一轉,換一個台,實際是換一個頻率,收音機的頻率與發射台相同,就收到了,這就是諧振。佛教的心心相傳,正可用諧振為喻,兩心自然合拍。在六祖大悟所說的那一串「何期自性......。」真是心花怒發,這就是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

(二)五祖所說:「不識自心,學法無益。」真是一針見血的無上開示。所以大乘佛法,都強調「先悟後修」,至少也要有個「解悟」,才好避免「心外取法」。現在人都是心外求法,於是好端端的無為法變成有為了,無漏法變成有漏。不是法不好,是您的容器有毛病。曾經裝過「敵敵畏」殺蟲藥,沒洗乾淨就倒了牛奶,吃下去可能會送命的。「行而不解,增長無明」,我們要行解相資。

又說:「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不識則無益,若識則成佛。直截了當,洞然明白。不識只因妄想執著,若識則本來成佛久矣。世尊證道到五祖付法,六祖得法,是一脈相承,以心傳心,所以說禪宗是「傳佛心印」。

六祖後,衣不再傳,法遍天下。一花五葉,形成五宗(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各界人士,婦女幼兒皆有開悟的人,甚至種種外道也都學禪。文人墨客若不知禪,便有孤陋寡聞之感。禪宗不立文字,流傳到現在,只有一千七百多個(術語稱為「則」)公案。記錄了傳心悟道的經過,成為後世的法寶。現在只舉一、二則為例,以見一斑。

在唐朝,六祖以下的第四代,藥山禪師,他是禪門的龍象,當時他當地太守叫李翱,也很仰慕他的聲望,就去拜訪藥山。藥山正在安坐,看見太守來,沒有理睬太守。太守恃才傲物,認為我這樣的根器天資,禪師看見我,應該很具禮歡迎才對,怎麼沒有理睬自己,很不高興。就說:「原來見面不如聞名。」藥山就回答說:「太守哇!你為什麼『貴耳而賤目』哇?」為什麼尊貴你的耳聞而輕視你的目睹?李太守還是很聰明,他就瞭解藥山是個禪師。於是問法:「請問什麼是道?」藥山就指指天上的雲,指指地下的水瓶,並問:「你明白了嗎?」太守說:「不明白。」藥山就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就禮拜了。他的答覆,這種禪宗的開示,不是給你談很多道理,都是直指人心。什麼是道?「雲在青天水在瓶」李太守根器很利,他就領悟了,成為藥山很重要的弟子。這裏不宜再作註解,話多了便成畫蛇添足。

我們以為禪宗語句只是機鋒敏捷,語句巧妙,殊不知大謬不然。禪宗大德的一言一句,都是當人的真實受用,本地風光如實透露。再引一則藥山公案,就可證實禪師的答話不是口頭禪。一次藥山隨眾入山砍柴(古德作了方丈,並不就養尊處優了,這些勞動都是受請同去的),山很深,正在打柴的時候,弟子看見老虎來了,弟子大喊:「師父!虎,老虎來了。」希望師父趕緊躲一躲。誰知藥山呵斥弟子說:「什麼虎?是你虎。」有什麼老虎?是你,是你現老虎。這生死關頭,危在瞬息之中的時候,真實的水平,就看出來了。藥山禪師他沒有虎哇!是你虎哇。所以修持人要有真實的受用。藥山禪師無虎,所以虎也就無法傷害禪師。

禪宗的語言很不好懂,因為它一句中有三句。一句是截斷眾流,斬斷你的妄想。一句是涵蓋乾坤,蓋天蓋地無所不包。還有一句是隨波逐流,就是隨著你所說,大眾所說而答話。你是波,你是流,就隨這個波,逐這個流。例如人問趙州:「什麼是道?」答:「牆外的。」又問:「不是這個道,我問的是大道。」趙州答:「大道透(直通過)長安」。答話中一句有三句。首先是截斷眾流,聽的人目瞠口呆不能擬議。第二是隨波逐流,你問道我就答道。第三涵蓋乾坤,含攝無邊妙義。一切都是大道。「觸目菩提」,眼所見的都是菩提,「牆外邊的」當然是道。一句中包涵三句,所以一言之下,聽法的人狂心當下停息。這是禪宗的殊勝之處。但是從宋朝以後,這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言之下就能開悟的妙法,人們的根器不夠了,參禪的人就強調參話頭。參「父母未生之前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誰叫你拖這個死屍來?」「念佛的是誰?」等等。參來參去,真真起了疑情,心中孤零零只是這一句話頭,高峰禪師稱這種境界為無心三昧,這就要打破本參話頭,悟見本來面目了。近代虛老,是我的皈依師。五十七歲閉禪七送水,一次手拿著杯子接開水,沒想到水澆到手上了,杯子掉在地上「啪!」的一聲響,虛老開悟了。

當時寫了兩個偈子:

(一)

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

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

(楞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二)

燙著手,打碎杯,

家破人亡語難開,(指人我皆空,思慮全消)

春來花香處處香,山河大地是如來。

這是近代真實證悟的大德,苦參到五十七歲,正是禪門所貴的久參遲悟,自然善於保任,究竟心源。參禪極殊勝,但必須上根利智才易契入。常說開悟之人須有七朝天子福,九代狀元才,不是凡庸的人都能問津的。並且開悟的人,往往還未斷除後有,例如禪宗五祖戒禪師轉世為蘇東坡,蘇東坡仍未解決問題,直到明朝轉世為袁中郎,也是喜禪的文學家。袁以作《西方合論》的功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方才真了生死。所以永明大師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跎。」就是指這類情況。只是初步明禪,而無求生西方淨土之願,十人之中就有九個人,反而是多廢時間的。

【書籍目錄】
第1頁:(壹)光明與安樂,理體並妙用 第2頁:(貳)世尊徹證理體,示佛知見
第3頁:(參)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第4頁:(肆)一生成辦,圓頓法門:禪,密,淨
第5頁:一、禪宗 第6頁:二、密宗
第7頁:三、淨土宗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