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法導論《淨土篇》  李圓淨居士著

佛法導論《淨土篇》  李圓淨居士著

行持第八

[日期:2010-12-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李圓淨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行持第八

諸經開示淨土行法,萬別千差。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等,一一行成,都能往生淨土。其中只有這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如果持到一心不亂,那實相妙理亦能全體顯露,西方妙境便得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所以釋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了。

念佛有默持,有高聲持,有金剛持。倘覺高聲過於費力,默念又易昏沈,便只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叫做金剛持。卻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就不妨默持。或覺昏沈,就不妨高聲、如心難歸一,當至誠懇切,攝心而念。無論聲默、都要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果妄念還是洶湧,當用印光法師提倡的十念記數法。其法從一句念到十句,要念得分明並且要記得分明。十句念了,再從一句念到十句。隨記隨念,不可掐珠。如十念直記為難,可分為兩氣,即從一至五,從六至十。或分三氣念,即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這樣的把全心力量,用在一聲佛號上,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自然無從著腳。此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只是從一至十的念去。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到晚,無不相宜。不但去妄,最能養神。即使日念數萬,也是這般的記。當做事時,或難記數。暫且懇切直念,事完仍舊攝心記數。那掐珠念佛,只宜於行動時用。(倘在靜坐養神時也掐珠,因手動著,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惟有這一法,行住坐臥,無不相宜。臥時不可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

至於念佛功課,隨人而定,大概一卷彌陀經,三遍往生咒,念佛畢,念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各十聲,念迴向文一遍,拜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各三拜,三皈依畢。朝暮總是如此。當誦經,要勻勻淨淨,不快不慢。當念佛,要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澀不掉,不浮不沈的念去。當迴向,要從自己心中發出真正大菩提願,普願一切眾生同生極樂。而我心並無所著,如虛空等,不是唯讀舊文一遍便罷。最忌忙忙促促,一氣趕去,只望完卻一天的功課,便有苟且了局的念頭,就不是真正修行了。或要念大乘諸經咒等,寧可另一時作,立為午課,不宜在朝暮正課內夾雜。(事忙的又當別論。)那佛像雖是紙畫木雕,即同真佛。當早晚參拜,必誠必敬,出而問訊,入而問訊,五里十里常在目前,一飲一食先須供養。要曉得如來滅後,所存的只有經像。如將土木金彩等像看作真佛,便能滅業障而破煩惑,證三昧而出生死。古人有詩道:「紙畫木雕泥塑成,現成真佛甚分明,皈依不是他家事,福德還從自己生。萬樹花開因地暖,千江月現為波清。朝參暮禮常如此,在處皆通極樂城」。能夠舉目動口無不是佛,在一切時處留心西向,則感應易成,根境易熟。

佛堂安排之法,最好只供一佛二菩薩,一經一爐,一桌一椅,不放多餘物件。庭中須掃除潔淨,使經行無礙。要使這心一絲不掛,萬慮皆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並且不知我今天所作的是修行之事,便能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淨業。如果我們平時將一切拋得乾淨,念頭上不存一些子根節。一旦大限到來,灑灑落落,不作兒女子顧戀身家子孫之態,豈不是大丈夫舉動。這念佛正行,雖然各隨自己身份而立,不必定執一法。但除正課之外,一日到夜,總要記得就念。別事打斷了,事畢就念。行住坐臥,拈匙舉筋,折旋俯仰,動靜閑忙,令這一句洪名不離心口,字字從念頭上著實,句句從求西方裏出來。須知修淨之法,不外專勤兩字。專則不別為一事,勤則不虛棄一時。所謂執持名號,就是要我們把這句佛緊持在心,不可暫忘。有一念間斷,便非執持。有一念夾雜,便非執持。須念念相續,無間無雜。於一切時,不愚不昧。既不散亂,亦不昏沈。能夠這樣念佛的,可說'事上能一心精進'的了。倘能體究到萬法皆如,心佛不二。離了這能念之心,別無所念之佛。離了所念之佛,也別無能念佛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即佛即心,即心即佛。如是乃至生佛不二,自他不二,依正不二。淨穢苦樂,所厭取捨,煩惱菩提,生死涅槃,都是平等,無有二相,一道清淨。不用勉強安排,但如實體究。體究到極處,與自本心忽然契合,才知穿衣吃飯總是三昧,嬉笑怒罵無非佛事,一心亂心終成戲論。在二六時中,想找一些異相,了不可得。能這般了達,便是'理上能一心精進'的了。但要曉得事一心似難而易,理一心似易而難。只要能事一心的,往生可必。兼能理一心的,上品可階。究竟信願真切的,只要執持一句名號,雖或不明諦理,已能成就淨業。品位雖卑,決定往生。最忌初學便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好聽話。這是工夫做到極處的境界。倘未到極處,便在這個上頭著腳,必成懈怠。至於馳騁狂慧,耽著頑空,自心未能開悟,卻來輕談淨土,蔑視往生的,更屬為害不淺。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這種人是斷乎學不得的。

說到作觀,必須熟讀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法,次第漸入。當細參經文,如法修持。要明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要知道心淨佛現,境非外來,唯心所現,不生取著。果能做到這般境地,境愈深妙,則心愈專一,那觀想的利益實非小小。如觀境不熟,理路不清,欲以躁妄心急求境現,這就全體是妄,與佛與心都不相應,其結果是不堪問的。所以善導大師說:「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正是深防不善用心,致入魔境。行人要自量根性才好。

【書籍目錄】
第1頁:印光法師 序 第2頁:范古農居士 序
第3頁:宗史第一 第4頁:讚揚第二
第5頁:抉擇第三 第6頁:理事第四
第7頁:依正第五 第8頁:起信第六
第9頁:發願第七 第10頁:行持第八
第11頁:勸進第九 第12頁:發心第十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