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法與生活 于凌波居士講述

佛法與生活 于凌波居士講述

如何使我們的感情與理智平衡

[日期:2010-12-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于凌波居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如何使我們的感情與理智平衡

佛經中有一句話,叫做「悲智雙運」。智是上求菩提的智慧,智慧梵語般若,經云:「般若是諸佛母,諸佛自般若出。」悲是下化眾生的悲願。悲願,即是慈悲之願。佛經上說:「慈者予人以樂,悲者拔人以苦。」也就是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者曰慈;憐憫眾生,並拔其痛苦者曰悲。而智慧、是指斷除煩惱、求證菩提的般若正智。

其實,悲與智,自世間法來說,就是我們的感情與理智。自感情方面說,人有七情六欲。七情是喜、怒、哀、懼,愛、惡、欲;是我們各種情緒的變化;六欲出自《大智度論》,是指色欲,形貌欲,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想欲。這本來是指凡夫對異性所具的六種欲望,但與七情合在一起,通俗化了以後,就泛指人類的種種感情與欲望了。感情出之於本能的衝動——人類和一切眾生,其基本的本能是生存欲與生殖欲。前者是食欲,後者是性欲。中國古語:「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經中也說:「眾生皆依食住」,「眾生以淫欲而正其性命」。全是指動物的基本欲望而言。

在我們生存的世界中,科學家把世間一切分為礦物、植物、動物三類。礦物沒有生命;植物有生命而沒有心識,所以沒有「感受」;動物有生命有心識,所以有「感受」,也有其基本欲望。人也是動物中的一科,自然也具有與動物相同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就是說人和禽獸相去無幾。但人究竟不是禽獸,人自稱「萬物之靈」,應該有和禽獸有不同之處。這不同之處是什麼呢? 是人除了基本的本能欲望之外,尚有理性的存在。

理性是什麼? 中庸一書上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理性就是上天賦與我們本性。上天只是理體,所以我們常說「天理」;人的本能只是欲望,所以稱為「人欲」。說到天理人欲,就涉入宋代的理學,說的太遠了,我們還是拆回來,談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感情與理智問題。簡單的說,理性就是我們的善惡之心、羞恥之心。我們看到小孩子落水,會奮不顧身的搶救,這就是善惡之心;我們不會裸體上街,性欲衝動時不侵犯他人,這就是羞恥之心,這就是理智的表現。

很不幸的,我們常生活於感情與理智的不平衡狀態之下,這就成了我們日常痛苦的根源。原來我們日常的生活行為,大半都受感情的支配。而感情是盲目的、衝動的,所以我們在「感情用事」的情況下,往往會鑄成無可彌補的大錯。我們要想知道什麼叫感情用事,可以看各電視台的連續劇,或者報紙上的社會新聞。一般人,愛的時候愛的刻骨銘心,恨的時候恨的不共戴天;喜的時候雀躍三尺,怒的時候暴跳如雷,哀的時候涕淚縱橫,搶天呼地;懼的時候憂心如焚,不可終日。這就是感情衝動。甚至於,在感情衝動之下爭執、吵鬧、鬥毆、殺人、縱火、跳樓,在感情衝動下結束自己,也可以與別人同歸於盡。感情有如無羈的野馬,如果不加以約制,其不陷淵墜崖者幾希。

感情是衝動的野馬,而理智如馬頭上的韁羈;感情如足,只知奔走,理智如目指示正路。只有理智而沒有感情,不免失之於冷酷;只有感情而沒有理智,便成了一個橫衝直撞的瘋癲漢。所以,情與理,如鳥之雙翼,如車之兩輪,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希腊哲學家柏拉圖,也曾有相似的譬喻,他把理智比作御者,感情比作野馬。善御的人可以使野馬貼服就範,操縱自如;但馬性暴烈,不善御者則不免理欲失衡,發生種種衝突,所以近代教育家,在縱欲與抑欲之間,而另創一項「化欲」——化解感情的主張。

我國宋代理學家的程朱學派,創天理人欲之說,認為理(理智)為天所賦與的,而欲(感情)是人所固有的。在理與欲不得其平的時候,就有所謂「天理與人欲之爭」。我們在日常生活上,就常有理智與感情掙扎的事例。理智上認為義所當為的事,而感情上或由於積習,或蔽於私欲,而不願去做;而感情上非常想做的事,理智卻又認為不該這麼做。例如說,親族友人間有急難上門求助,理智上認為應該伸出援手,感情上又不願牽累;再路上檢到一包鈔票,理智上認為應該送到警察局,感情上卻想四下無人,何不自己裝起來。這就是天理與人欲之爭了。

感情其實就是欲望,也包括著與欲望有關的種種惡習在內。如酗酒的酒徒,在其清醒的時候,也不時自悔自憐,感到不該再墮落下去了,但到酒癖發作的時候,自我約束力蕩然無存,不顧一切的又喝酒了。吸毒者的心態也是如此,一直在懊悔,壓抑、自制力崩潰、重復酗酒吸毒,重復自悔自憐,週而復始,這就變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自佛法的觀點來看感情與理智,這二者全是先天性與生俱有的習氣,多生多劫的薰習,第八阿賴耶識中各有其種子。感情、相當於心識中的煩惱心所;理智,相當於心識中的善心所。善心所有十一個,名稱是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痴、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煩惱心所有二十六個,其中六個根本煩惱,是貪、瞋、痴、慢、疑、惡見;十個小隨煩惱心所,是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兩個中隨煩惱心所,是無慚、無愧,還有八個大隨煩惱心所,是昏沉、掉舉、不信、懈怠、放逸、散亂、失念、不正知。我們在此不是講唯識學,不能詳細解釋這些名詞。但是我們想想看,當一個人煩惱心——如貪心生起的時候,瞋恨心生起的時候,或忿恨、嫉妒的時候,他還有理智嗎?? 一切煩惱出之於無明,而無明就是愚痴,就是迷昧不明,就是無知——無理智、無理慧。反之,當一個修行的人慚愧之心生起的時候,無貪、無瞋、無痴之心生起的時候,以至於不害心、不放逸之心生起的時候,我們的感情還會像野馬似的橫衝直撞嗎?

我們凡夫的心識,每當感情高漲的時候,理智就相對的降低,任由感情用事;相反的,當我們理智用事時,感情又置之度外,一任理智主導。如果以溫度表作喻,感情溫度升高,理智溫度降低。反之理智升高,感情降低。我曾在紐約機場大廳中,見一對青年男女在人群中相擁而吻,旁若無人——似乎天地之間只有他們兩個。我也曾見過學者在實驗室研究時,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好友進門,漠然以對。這就是感情理智的對比。青年男女相愛時,海誓山盟,情深意濃;但但到感情決裂鬧分手時,就變的冷酷無情了。

如何使我們的感情理智平衡?如何使我們的理智制約感情?如何使我們過著理性的生活?最理想的方法是學佛。釋迦牟尼是證悟真理的聖哲,是大覺者,是大智者,是人格圓滿的人。他悲智圓融——感情與理智不祇是平衡,而是圓融無礙。他所有的言行,慈悲而不失其理性,理性而不失其慈悲。他憐憫眾生,說法四十五年,無怨無悔;他以智慧之光照亮世間,予眾生以生存和解脫的希望,這就是悲智圓融。

我在一本雜誌上看到過這麼兩句話:「你看到過愁眉苦臉的觀世音菩薩(像)嗎」?「你看到過橫眉豎目的釋迦牟尼佛(像)嗎」?沒有,我們從沒有看到過。甚至於,我們在佛經中找不到佛陀發怒、生氣、或縱聲大笑的句子,也找不到佛陀對人惡言相向的句子。佛陀駐錫王舍城竹林精舍的時候,一天,一個婆羅門來勢洶洶的衝進竹林精舍,衝到佛陀面前,粗言惡語的大罵——因為他族中一個青年子弟皈依佛陀出了家,他忍不下這口氣,找到竹林精舍向佛陀挑釁。

佛陀默默無言聽那婆羅門辱罵,一聲也不響。直到那婆羅門罵累了、罵夠了,停止下來,才平靜的問他:「婆羅門呀!你家中偶而也有親戚朋友來訪的時候吧!」

婆羅門說: 「自然有呀,那又怎麼樣?」

「到那時候,你會不會以酒食款待客人呢?」

「那是當然的事呀!瞿曇,那又怎麼樣?」

「如果你備下菜餚,而客人不接受你的款待,那菜餚應該歸於誰呢?」

「如果他們不吃的話,那些菜餚當然仍歸於我呀!」

「婆羅門呀!」 佛陀平靜的對他說: 「你剛才所罵我的許多話,我決定不接受它,所以那些話只好仍歸之於你自己。婆羅門呀!如果你罵我,我和你對罵,就如同主客相對用餐一樣。因此,我不接受這些菜餚。」

這時,佛陀又說了一首偈子:

無瞋何有瞋,正命以調伏,正智心解脫。

慧者無有瞋,以瞋報瞋者,則是為惡人。

不以瞋報瞋,臨敵伏難伏,不瞋勝於瞋。

佛陀的意思是說:一個智者,是沒有瞋恨之心的。如果以瞋報瞋,以罵還罵,就不能算是智者。唯有不以瞋報瞋,以罵還罵,不但調伏了對方,也調伏了自己。

同修們,如果我們遇到了這種事——遇到怨家到門口辱罵,我們怎麼處理呢?當然,我們沒有佛陀的智慧,也沒有佛陀的慈悲,不會處理的如此圓滿。但是我們學佛,學的就是佛陀的智慧與慈悲,學的就是佛陀的言行與人格。特別是在調伏我們的感情,啟發我們的理智,使我們的感情與理智趨於平衡上,要痛下功夫。

修行,不是立竿見影的事。但如果你持之以恆,絕對日有進境。修行,也是一種薰習——一種行為習慣上的薰習。《大乘起信論》上說:「薰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若人以香薰習故,則有香氣。」如果你常常發怒、生氣,這發怒、生氣就是你的習慣;如果你改正它,不發怒、不生氣,天長日久也會成為習慣。

同修們,悲智雙運、悲智圓融,是佛陀的大悲大智,圓融無礙,我們初修行的當然尚作不到。但在約束感情,往感情理智平衡處努力,我們是修得到的。同修們,讓我們精進修行吧!

【書籍目錄】
第1頁: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 第2頁:認識我們的心
第3頁:五蘊世間 第4頁:無常與無我
第5頁:生自何來 死往何去 第6頁:倫理——人際間相對待的關係
第7頁:人生苦樂的探討 第8頁:隨緣——隨的什麼緣
第9頁:到底有沒有因果報應 第10頁:如何使我們的感情與理智平衡
第11頁:福、惜福、如何惜福 第12頁:戒殺與吃素
第13頁:付印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