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太陽我的心 一行禪師著

太陽我的心 一行禪師著

觀察者與參與者

[日期:2010-12-19] 來源:轉載  作者:一行禪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對今天的物理學家來說,心靈所認識的對象同心靈本身是不能分開的。科學家再也不可能用完全的客觀態度來觀察事物。他們的心同對像無法割裂開來。約翰· 維勒(John Wheeler)建議我們用"參與者"這個字眼來代替"觀察者"。因為假如有"觀察者",主體和客觀之間就必然有著嚴格的界限,但對於" 參與者"而言,主客體之間的界限就顯得模糊不清了,乃至消失,因而直接體驗才有可能。這種"參與者"與"觀察者"的想法,非常接近禪觀修練。當我們對自己的身體進行禪觀的時候,根據《四念處經》(The SatipatthanaSutta),我們是在從身體內部來靜觀身體(觀身如身)。這意味著我們沒有把自己的身體當作一個與自己不相關的客體 獨立於我們心靈之外的客體來觀察。禪觀不是拿心靈的認識對像來進行一番測量和思考,而是直接體驗它。這就叫做"無分別想 "(Nirvikalpajnana)。

  將心與對像割裂開來的分別習慣,在我們身上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致我們只有通過漸漸地禪修,才能清除它。《四念處經》提出四種修觀的對象:色、受、心、法。佛陀在世的時候他的弟子們都修這種觀法。這四分法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修習禪觀,而不是為了我們分析事物。在這部經中所有物質現象都稱被稱作"法" (心的對象)。當然,我們可以觀察色和受,甚至心也可以歸到"法"的範圍,成為觀照的對象。在這部經中所有現象,包括物質現象,都被看作法,這一事實清楚地表明,從一開始佛教就反對把心和對像割裂開來的做法。
【書籍目錄】
第1頁:坦特的蘋果汁 第2頁:念頭之河
第3頁:陽光和綠葉 第4頁:黑暗變成了光明
第5頁:"扣上你的夾克"之歌 第6頁:花三個小時品一杯茶
第7頁:浴佛 第8頁:在工作中培養覺照
第9頁:珍貴的微笑 第10頁:呼吸調柔
第11頁:一首詩和一株薄荷 第12頁:建設精神家園
第13頁:歌唱,盡情地歌唱 第14頁:由睡到醒
第15頁:覺照、專注、般若 第16頁:熬一鍋玉米
第17頁:參公案 第18頁:覺照既是因又是果
第19頁:想像"不可想像" 第20頁:一粒鹽融入大海
第21頁:不可名狀 第22頁:誰在知?
第23頁:藍天有知 第24頁:風有知
第25頁:每一行為是它自己的主語 第26頁:所知以無盡的方式展現自己
第27頁:在蘋果樹下享受人生 第28頁:心物不二
第29頁: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第30頁:太陽我的心
第31頁:互即互入 第32頁:開眼入定
第33頁:覺悟和慈悲如影隨形 第34頁:令人心碎
第35頁:和解源自慈悲 第36頁:慈悲的地盤越來越小
第37頁:無懼於生死 第38頁:三世一毛端
第39頁:從相對論看法界無盡緣起 第40頁:渡河之筏
第41頁:能放下才能發現 第42頁:心生萬法
第43頁:觀察者與參與者 第44頁:山依舊是山,河依舊是河
第45頁:優曇花仍在綻放 第46頁:如來非來非去
第47頁:生死之網可以被撕碎 第48頁:一片樹葉可以引導我們直接契入無相之實相
第49頁:無礙的心和無礙的物 第50頁:大圓鏡
第51頁:意和識 第52頁:用般若之眼觀實相
第53頁:阿賴耶識是一還是多 第54頁:讓覺照之太陽照亮法體
第55頁:從互相依存(Paratantra)到圓滿真實(Nispanna) 第56頁:理事不二
第57頁:幸福源於對生命的覺照 第58頁:為正念生活創造條件
第59頁:親愛的,你是誰? 第60頁:方位之標準
第61頁:一封情書 第62頁:欲靜則靜
第63頁:結果會立竿見影 第64頁:一切取決於安詳
第65頁:菩薩慈眼視眾生 第66頁:看看你的手,我的孩子
第67頁:你為什麼哭,姊妹? 第68頁:"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第69頁: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5-1-24 17:12:31
在生活、生命中说禅使我欣喜若狂!我有知,却道不明知;我在观,可掰不开观与被观;如此简单是谁偏叫我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