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李濟華居士遺集 廣化法師敬輯

李濟華居士遺集 廣化法師敬輯

筆談

[日期:2010-12-1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廣化法師敬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筆談

佛法大海,惟信能入,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信什麼呢?我們必須深信因果,從前作了許多善善惡惡,所以今生得到六道輪迴之果。

古人說的:「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善惡二業,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親如父母兄弟,也不能相代。

古人也說過:「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不可就眼面前的看法,估計因果,世上的人,每每有顏子夭折,盜跖長壽,善人受禍,惡人得福,這是什麼道理呢?須知因果是通三世的,現時的夭折,長壽,受禍,得福,是結的前世的果,就是今生受者是。

千經萬論,無非是教人生善止惡,無非教人離苦得樂。

諸佛菩薩,以大悲心為體,從體起用,欲令一切眾生皆能解脫,但是佛度有緣人,譬如日光普照,盲者不見,非日之過。

人們若能敬信三寶,(佛法僧),依教奉行,知道眼前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空假幻相,浮而不實,憑借此短暫之一生,從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盡人生本分,在塵不染塵,人心即佛心,濁世即淨土,所以凡人只知道怕苦,是沒有用的,必須要不造苦因,纔算是明了佛理,所以佛學說得清楚,「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實在不錯。

佛法是不重現實的,知道善惡因果的循環受報,既然止惡向善,則過去的一切惡業,皈佛求懺悔,必能眾罪消滅,相反的也能善根增長,但是今秋種麥,來年初夏始能登場,不是當時可以成就的,學佛的人,如播麥種一樣。

上來是略說因果定律

茲再談談苦果,六道輪迴都是苦果。天、人、修羅、餓鬼、畜生、地獄這是世間六凡,佛、菩薩、緣覺、聲聞謂之出世四聖,合四聖六凡,謂之十法界。

學佛的人,因為三界不安,猶如火宅,務須了脫生死,在生種一切出世因緣,必定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絲毫不爽。

眾生均有佛性,遲早皆當成佛,五凡的人類,成佛的機會最好,古人說過:「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人人都宜把握住此生,勿使入寶山空手回去纔好。

再談談人生,大家都有的八種苦處,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等八種苦。佛經上說得很清楚,說起來很費時,僅就病苦死苦之前因後果略說一二。

病苦的前因,是前世多殺生,今生貪食慾,佛制戒律以不殺生為首戒,因為「凡有身心,皆當作佛。」所以佛眼看一切眾生在六道中,莫非前生父母未來佛,食肉不是吃的前生父母未來佛的肉嗎?就世法上說,也有一句:「病從口入」的箴言,病有種種的不同,遠因不外佛說及世說兩種,用什麼方法來滅除病苦呢?一、戒殺,二、放生,三、佛事功德迴向一切被害眾生。「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方今人欲橫流,兵連禍接,這是共業所感的表現,被害的人,縱然身無重病,所引起的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諸苦,不將無病呻吟耶,殺業有如此之後果,不但「人死為羊,羊死為人。」冤冤相報,無有窮盡,可怕不可怕!

死苦的前因,是凡夫既然生在三界以內,必有分段生死,任何人都免不了;一切佛法,沒有一個法子教人不死,只有教人了生脫死,求出三界,或求生西方淨土的方法。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要涅槃時,說了一部法華經。法華經是為一切眾生說「一大事因緣,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所謂大事因緣,眾生生死而已,後來古人常作這樣說:「無常迅速,生死事大。」假如不了解這點人生太可惜了,要曉得人身是受過去世持五戒之因而得到的,是受業力支配而來的。驢胎馬腹,人間天上,不知來去了多少次數,總不曾有一次能出三界,此生假若還不自覺悟,不還是和以往一樣,依然頭出頭沒嗎?若能當下了解生死輪迴,苦不可言。那惟有自己拿定主張,自求出路,求仁得仁,決非難事。

人身難得而易失,若聽其自然,仍然不能自主,這是薄德少福的人;若聞了佛法以後,毅然堅定信心,開始循往昔走錯了的路,就路回家,終必得到圓滿的極果,推想到一切諸佛,從前不也是和我們凡夫一樣嗎?「彼既丈夫我亦爾,何得自輕而退屈。」人佛之分,事在當人一念耳。

吾人具此四大假合的色身,不信佛的人,當然得不到出三界六道輪迴之果,若信了佛理,自己就不肯一誤再誤了。

凡夫無論矣,學佛的人,對於死苦,認為是一個機會,正如學生平日所學的功課,人生到死的時候,恰如考畢業一般,功課不好的人,不免降級,較好的人,不外升級或留級兩種。升、留、降級都不是學佛的人志願。學佛的人,必須經過一度的最後分段生死,才能出三界,了生死。

總之,成佛是人人有分,能成佛不能成佛,其中大有道理。佛性是人人本具的,不勞向外馳求,人病不求耳!苟求之當體即是,佛無妄話,饒益眾生,從不望報,如此偉大無上甚深微妙法,實乃超空間和世間的一切,是智者所公認的。隨筆偶談,仍祈指正。

【書籍目錄】
第1頁:出版緣起 第2頁:印順長老序
第3頁:李濟華居士事略 第4頁:
第5頁:慈航法師審定 第6頁:筆談
第7頁:四不可得 第8頁:印老人的契機開示
第9頁:佛教教材的資源 第10頁:再印阿彌陀經白話解釋緣起
第11頁:影印藥師經緣起 第12頁:再印地藏菩薩本願經白話解釋緣起
第13頁:常惺大師二三事 第14頁:項子清居士往生事蹟
第15頁:吳毓祥居士往生傳 第16頁:吳毓祥居士往生事略
第17頁:華嚴法會側記 第18頁:題寶華山隆昌寺留念冊
第19頁:呈松法師書 第20頁:二六年春二月下旬
第21頁:致宗敬之兄書 第22頁:覆彭華元居士(出家法名廣化)函
第23頁:致程郁靄(法名觀心)居士函 第24頁:覆程觀心居士函
第25頁:致程觀心居士函 第26頁:致程觀心居士函
第27頁:覆廣化法師函 第28頁:民二十五年國曆十月三日為項子清業師法名智源題主說詞
第29頁:四十年古四月一日香港荃灣鹿野苑明常老和尚掩關之吉獻詞 第30頁:敬步 智純居士
第31頁:附錄 印光大師開示李濟華居士法語 民國廿二年二月 第32頁:附錄 印光大師覆李濟華居士函
第33頁:附錄 追思 第34頁:附錄 默哀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