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怕死》譯者序
多年來我譯介的靈修體系,大多偏重於「理入」的形式。無論是克裡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肯·威爾伯(Ken Wilber)、佩瑪·丘卓(Pema Chdrn)還是艾茲拉·貝達(Ezra Bayda),都是擅長於邏輯推演、有能力對身心動力過程作精密描繪的精神導師。長期浸潤於他們的著作中,我已經習慣於複雜而綿密的分析思維,此回翻譯一行禪師如散文詩一般的佛教哲學,內心早就準備好面臨一場挑戰,然而過程中所經歷的能量消耗,卻出乎意外的大。
翻譯本書的考量之一是邏輯與意境不易兼顧。多用一兩個連接詞,或許能使上下文的思路更清晰一些,卻往往喪失了原文的詩意;照顧到意境,又恐怕讀者感覺語焉不詳,真正是言簡意賅的文字最難轉譯。
考量之二是,我想將本書譯成佛教徒與非佛教徒都能接受的讀物,因此某些傳統佛教名相——譬如「八不」或「五蘊」——必須採用較為現代化的意譯形式,以呈現出一行禪師接引非佛教徒的跨宗教精神。
考量之三是,一行禪師的英文譯者完全有能力傳達出文字背後的慈悲氛圍,但身為中譯者的我,沒有機會親炙禪師,因此必須在思索過程中留意心的開放度,以平衡感性與理性的運作。
考量之四是,一行禪師所謂的深觀,顯然是他長期與大自然相處的親身體證,或是一種多次元的內在領悟,但是化成語言傳達時,如果譯者本身的證量不到,深觀就會變成淺嘗。如何拉近禪師之體證與都市叢林中的譯者之距離,也是不小的挑戰!
深觀、諦聽、觸摸大地、接納自己的血親與精神始祖、體悟眾生相依共榮的親密性,這些都是生生世世的福慧資糧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方能真實領會的滋味。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務必放慢速度,最好以一行禪師所說的「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佛的淨土上」一般的從容心境,細細品嚐話語深處的奇跡。
譯完這本書,我的內心開始生起了五十年來真正想「善待」自己的意願,那股不顧一切行法佈施的強迫性驅力,在一行禪師無奇而深邃的洞觀之下,終於消弭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