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你可以不怕死(No death, No fear)(節錄) 一行禪師著/胡因夢譯

你可以不怕死(No death, No fear)(節錄) 一行禪師著/胡因夢譯

《你可以不怕死》譯者序

[日期:2010-12-18] 來源:轉載  作者:一行禪師著/胡因夢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你可以不怕死》譯者序

   多年來我譯介的靈修體系,大多偏重於「理入」的形式。無論是克裡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肯·威爾伯(Ken Wilber)、佩瑪·丘卓(Pema Chdrn)還是艾茲拉·貝達(Ezra Bayda),都是擅長於邏輯推演、有能力對身心動力過程作精密描繪的精神導師。長期浸潤於他們的著作中,我已經習慣於複雜而綿密的分析思維,此回翻譯一行禪師如散文詩一般的佛教哲學,內心早就準備好面臨一場挑戰,然而過程中所經歷的能量消耗,卻出乎意外的大。

  翻譯本書的考量之一是邏輯與意境不易兼顧。多用一兩個連接詞,或許能使上下文的思路更清晰一些,卻往往喪失了原文的詩意;照顧到意境,又恐怕讀者感覺語焉不詳,真正是言簡意賅的文字最難轉譯。
  
  考量之二是,我想將本書譯成佛教徒與非佛教徒都能接受的讀物,因此某些傳統佛教名相——譬如「八不」或「五蘊」——必須採用較為現代化的意譯形式,以呈現出一行禪師接引非佛教徒的跨宗教精神。
  
  考量之三是,一行禪師的英文譯者完全有能力傳達出文字背後的慈悲氛圍,但身為中譯者的我,沒有機會親炙禪師,因此必須在思索過程中留意心的開放度,以平衡感性與理性的運作。
  
  考量之四是,一行禪師所謂的深觀,顯然是他長期與大自然相處的親身體證,或是一種多次元的內在領悟,但是化成語言傳達時,如果譯者本身的證量不到,深觀就會變成淺嘗。如何拉近禪師之體證與都市叢林中的譯者之距離,也是不小的挑戰!
  
  深觀、諦聽、觸摸大地、接納自己的血親與精神始祖、體悟眾生相依共榮的親密性,這些都是生生世世的福慧資糧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方能真實領會的滋味。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務必放慢速度,最好以一行禪師所說的「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佛的淨土上」一般的從容心境,細細品嚐話語深處的奇跡。
  
  譯完這本書,我的內心開始生起了五十年來真正想「善待」自己的意願,那股不顧一切行法佈施的強迫性驅力,在一行禪師無奇而深邃的洞觀之下,終於消弭殆盡。

【書籍目錄】
第1頁:《你可以不怕死》譯者序 第2頁:第一章「我們來自何處?我們將去往何方?」
第3頁:害怕死亡時一切將化為烏有 第4頁:突然領悟到,喪母只是一種概念罷了
第5頁:沒有任何事物被創生,沒有任何事物被毀滅 第6頁:上與下也只是一種概念罷了
第7頁:從概念之中解脫出來 第8頁:我們不從任何一處來,也不會去往任何一方
第9頁:哀傷,源自於無明 第10頁:我們的身體是未來世世代代人類的源頭
第11頁:直接體驗,才是唯一的道路 第12頁:第二章「真正的恐懼」
第13頁:燒掉所有的概念 第14頁:深入歷史面,便同時通達了終極面
第15頁:實相可以示現於歷史面,也可以展露於終極面 第16頁:不須尋求終極涅槃,我們的本性即是涅槃
第17頁:未生之前,你在哪裡 第18頁:我是不是昨日的我
第19頁:四月的向日葵早已存在,只是尚未展露 第20頁:存在並不是毀滅的反面
第21頁:答案就在你心中 第22頁:「創生」還是「示現」
第23頁:尋找痛苦和哀傷的解脫 第24頁:「因」也是「果」
第25頁:花必須仰賴「非花」的因素才能示現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