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成佛捷徑 毛凌雲居士纂述

成佛捷徑 毛凌雲居士纂述

第五 如何持名事持理持

[日期:2010-12-1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毛凌雲居士纂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五  如何持名事持理持

佛說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是教我們聞說佛名,即剋期專念,利根一日即一心不亂,鈍根七日纔不亂,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若一七不成,調養精神,再念一七到七七,果能精進不懈,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臨命終時,決定蒙佛接引,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佛在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說:「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故說種種法門,皆教以永離妄想,因眾生妄想紛紜,離想很難,無念心體,惟佛獨證,有相皆虛妄,無念即如來。無念是無妄念,故又教以持名念佛,以念止念,至於無念,即妄想離,而佛智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最簡易,最直捷,最極圓頓。

淨宗八祖蓮池大師說:「心本無念,念起即乖,而眾生無始以來,妄想慣習,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念一佛名,換彼百千萬億雜念也。而妄從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體,非於念外,別得菩提。而念佛一法,復有多門,今此持名,是為徑路之中,徑而又徑。因佛有無量德,今但四字名號足以賅之,以彌陀即是全體一心,心包萬德,常樂我淨,本覺始覺,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萬名,皆此一名,攝無不盡。眾生學佛,亦有無量行法,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賅之,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賅百行,四諦六度,乃至八萬四千恒沙微塵一切法門,攝無不盡。」

蕅益祖師說:「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聞而信,信而願,乃肯執持,方名聞慧。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

一、事持  深信西方確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雖未了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彌陀即我心,我心即彌陀等心佛不二之理,但以信佛的緣故,決志願求生彼國土,即萬緣放下,一心繫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續,行住坐臥,念玆在玆,如子憶母,無時暫忘,此是思慧,即是事持。

二、理持  深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萬德洪名,為繫心之境,一心持念,念極而空,徹悟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能所雙亡,心佛一體,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令不暫忘,仍不廢事,此亦思慧,即是理持。

三、持念方法  不論事持理持,方法很多:一、明持,是高聲朗念,或低聲細念,宜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南無是梵語,音譯為拿摩,意譯為歸命、歸依、救我、度我等義,表示恭敬與誠心。二、默持,凡靜坐、或人地有礙,不宜出聲念,若污穢不潔之處,或沐浴、便溺、睡眠之時,出聲便不恭敬,只可無聲默念,宜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三、金剛持,僅略動唇舌,半明半默念。四、記數持,為防懈怠,常持數珠記數念。五、攝心持,若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攝耳諦聽,初用口念耳聽,漸用心念心聽,神念神聽。或用十念記數念。即六根都攝,心自清淨。詳細方法,請參閱拙輯念佛三要。因多雜念,故以念佛的一念,抵制萬念,,使萬念歸於一念,念到只有念佛的一念,沒有雜念,就是一心不亂。

四、事理一心  一心也有兩種:不論事持理持,持到伏除煩惱,乃至見思惑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到破一品無明,藏心開顯,親見本性法身佛,皆理一心。事一心,我執已亡,不為見思二惑所亂,理一心,法執已亡,不為空有二邊所亂,皆是修慧。若到事理一心不亂,還精進不輟,將見開智慧,發辯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證念佛圓通,種種靈異瑞相,皆得現前。但不可預存期效的心念,唯當致力於一心不亂就是。因一心不亂,為淨業的歸宿,淨土的大門,若未入此門,終非穩妥,願與共勉!所以臨終時,須有善友助念,或用念佛的錄音帶助念,以確保一心不亂,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 為何學佛成佛度生 第2頁:第二 如何成佛覺行圓滿
第3頁:第三 有何捷徑信願持名 第4頁:第四 如何信願
第5頁:第五 如何持名事持理持 第6頁:第六 往生因緣善根福德
第7頁:第七 往生品位九品四土 第8頁:第八 普勸專修
第9頁:第九 結勸專勤 第10頁:附錄 印光祖師普勸全球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啟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