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火宅清涼 聖嚴法師著

火宅清涼 聖嚴法師著

三三、塞上行

[日期:2010-07-23]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三、塞上行
  
  參觀了棲賢閣賓館,已是上午十一點。當地的導遊建議我們去臺懷鎮舊皇宮遺址拍照留念。那是五臺山山門和萬佛閣正門前的廣場,在那兒,可將臺懷鎮寺院區的塔院寺、顯通寺、羅睺寺、十方堂、菩薩頂等十多座寺院,一覽無遺。寺院群的背景,是被一片積雪覆蓋的銀色世界,包括東臺、北臺、中臺的三個臺頂。站在這個位置,才會真正感覺到臺懷地區是多麼的神聖和寧靜,四周五臺圍繞,夏天固無酷暑,冬季卻有暖意。
  
  午餐之後,我們必須趕路,目的地是翻出五臺山山脈,穿越恆山山脈而抵達大同。五臺山周圍二百五十公里,恆山山脈則從東連接太行山,向西終點是雁門關,綿延也有二百五十公里。從雁門關向北,就是古代的邊疆,稱為「塞上」。
  
  塞上的範圍很廣,北到陽高,西至河曲,南迄代縣。邊境則跟內蒙古臨界,其間築有內外兩道長城,外為秦長城,內是明長城。這就是古代常常發生戰爭的邊塞地區,有名的古戰場,如漢高祖劉邦與匈奴王冒頓作戰,曾經被困七日的「白登」,就在大同城東約四公里處。又據傳說北宋的愛國名將楊業及其妻佘太君,帶領他們七個兒子據守代州,為了抵抗遼兵,曾在大同南部懷仁縣的「金沙灘」大戰一場。

  

  ▲考察團全體在臺懷鎮寺院區前合影,背景為舍利塔及一○八磴的菩薩頂。
  
  從臺懷鎮向大同方向出發,應該是向東北方越過東臺頂,經由鴻門岩的谷口,再翻過恆山,到達應縣,然後經懷仁縣而抵大同巿。可是,前一天派人探路所得到的消息是,東臺頂的谷口積雪,至少還有三尺多厚,根本無法通行。只得循著我們四月十六日那天進入五臺山的原路,經過金閣峯,然後是佛光寺所在地的豆村,下接峨口、棗林、代縣、雁門關、山陰、懷仁,而到大同巿。

  

  ▲雁門關外的塞上風光。
  
  當我們從臺懷鎮盤旋而上,到了金閣峯,便可看見圍繞四周綿亙的群峯,都在白雪皚皚的景色之下,銀光閃閃的山嶺,襯托出澄淨蔚藍的天空,天地交融,和諧無礙,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夠讓人體會到無染無私的心,是什麼境界。無怪乎,名山勝境,能有發人深省的功能。我們從五臺山的臺懷鎮起,直到穿過了雁門關,都是在崇山峻嶺之中攀越前進。當我們經過雁門關時,那不是城門關口,而是距離城北數公里處的一個谷口。
  
  我們雖沒經過雁門關的城門,倒是見到了雁門關附近的雁門村,那是一個貧瘠的山谷,有數十戶民家,房屋是用山草、樹枝、土胚築成,矮小簡陋,大概僅能防風雪。當地人是以農牧為生,荒山牧羊,谷邊種麥。一年能夠一熟或兩年三熟,已經算是豐收。
  
  當車子長程行駛之中,有人覺得「塞上風光」並無什麼特別之時,另有一位團員卻從他的旅遊書籍中,找出幾首描寫「塞上風情」的古詩名句,供我欣賞︰1.杜甫的〈秋興詩〉有云︰「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2.陳子昂的〈東征詩〉有云︰「孤劍將何托,長謠塞上風。」3.李賀的〈平城下〉有云︰「塞長連白空,遙見漢旗紅。青帳吹短笛,煙霧濕畫龍。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風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馬。」又如陳子昂的〈感遇〉有云︰「漢甲三十萬,曾以事匈奴,但見沙場死,誰憐塞上孤。」這些詩句,都是描寫戰爭的淒慘景象。王昌齡的〈出塞〉有云︰「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這首詩意相當豪邁,已被許多人熟背。可見,若從古代邊塞詩人眼中所見到的塞上風光,實在是充滿了肅殺之氣的戰爭境況,唯有抱著壯志凌雲之士,才有懷劍塞上行的願望。例如明末的紫柏大師達觀真可,在他尚未出家的十七歲時,就曾有過「仗劍遠遊塞上」的豪氣。

  

  ▲雁門關外的雁門村。
  
  我們本來計畫,從五臺山的東臺頂啟程,經應縣,參觀古木塔,結果未能如願。由於臨時改道,再加上預估路況不好,開車要九個半小時,才能到達大同。所幸那天的路況不壞,出了雁門關,通過代縣的明長城時,還不到下午四點。
  
  明長城的氣勢不及秦長城的雄偉,而且代縣的明長城還未被闢為旅遊資源,所以未予維修。用土黃色的磚頭建築在緩坡之上,而且有一段,沒一段的。幾座突出在空中的烽火臺,卻告訴了我們,那確是曾經產生過邊防安全效果的長城。
  
  出了明長城不久,我們團裡的施建昌居士,在旅遊地圖上發現附近有一座阿育王古塔,因此建議順道前往參觀。終於循圖找到那座塔,是在代縣人民政府大樓的背後,我們必須下車,借道縣政府的大門及前院,才到塔旁。

  

  ▲代縣的阿育王佛舍利塔。
  
  這是一座磚塔,它的年代不詳,塔基是在一座大約二十丈見方的土臺上,四周圍有磚牆,無人看管,塔院中一片荒草雜樹,也沒有門,塔院的圍牆已被不知什麼人打了一個缺口,所以我們的團員,除我之外,全部從缺口處爬了上去,繞塔一匝,卻沒有發現任何文字記載。不過這座磚塔的塔形,相當優美,是屬於印度尼泊爾式的。它跟五臺山塔院寺的那座石塔頗為類似。若是根據五臺山塔院那座石塔的資料所說︰「周長八十三點三米,高約五十米,頂上的剎桿五米。」代縣的這座磚塔,應該也跟它是差不多大小。據說當印度的阿育王時代,曾在全世界建造了八萬四千座塔,中國境內有十九座,這應該也是其中之一。它的磚雕藝術相當精細,應該是明以前的建築。在它的塔基下邊,只看到一方石碑刻著「阿育王塔」四個大字,並且說明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四日由山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的。大概當地還沒有注意到要把它開發成為旅遊資源,也沒有人照顧和維修,以致塔基有所損壞,塔頂的剎桿也不完整。
  
  下午七點,我們就到了大同巿的雲岡賓館,那是我們當晚的住宿處。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一、建設法鼓山
第3頁:二、佛教協會與建設部 第4頁:三、先考察法鼓山
第5頁:四、三次預備會議 第6頁:五、啟程那天是大凶
第7頁:六、迎接的人員 第8頁:七、佛樂迎賓
第9頁:八、林子青居士 第10頁:九、全真教的白雲觀
第11頁:一○、中國佛學院 第12頁:一一、趙樸初居士
第13頁:一二、潭柘寺 第14頁:一三、戒壇寺
第15頁:一四、香山飯店 第16頁:一五、建設部談建設
第17頁:一六、雲居寺.石經山 第18頁:一七、頤和園的群賢會
第19頁:一八、北京的故宮 第20頁:一九、琉璃廠.王府井
第21頁:二○、太原的崇善寺 第22頁:二一、南禪寺
第23頁:二二、佛光寺 第24頁:二三、金閣寺
第25頁:二四、臺懷鎮 第26頁:二五、顯通寺
第27頁:二六、菩薩頂 第28頁:二七、殊像寺
第29頁:二八、廣濟茅蓬 第30頁:二九、普化寺
第31頁:三○、古建築與法鼓山 第32頁:三一、火宅清涼
第33頁:三二、鎮海寺 第34頁:三三、塞上行
第35頁:三四、大同在雲中 第36頁:三五、曇曜法師
第37頁:三六、雲岡石窟 第38頁:三七、善化寺
第39頁:三八、上下華嚴寺 第40頁:三九、飛到蘭州
第41頁:四○、五泉山濬源寺 第42頁:四一、敦煌
第43頁:四二、鳴沙山.月牙泉 第44頁:四三、莫高窟
第45頁:四四、敦煌的佛教 第46頁:四五、藝術的天堂
第47頁:四六、天水 第48頁:四七、麥積山
第49頁:四八、南郭寺 第50頁:四九、行行復行行
第51頁:五○、拉卜楞寺 第52頁:五一、六大學院
第53頁:五二、密教的特色 第54頁:五三、貢唐倉活佛
第55頁:五四、拉卜楞寺的建築 第56頁:五五、拉卜楞寺的佛像佛畫
第57頁:五六、酥油塑像館 第58頁:五七、西藏民族.西藏佛教
第59頁:五八、隴西風土 第60頁:五九、逢凶化吉
第61頁:六○、感謝.祝福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