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火宅清涼 聖嚴法師著

火宅清涼 聖嚴法師著

二五、顯通寺

[日期:2010-07-23]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五、顯通寺
  
  四月十七日,星期三。
  
  清晨五點起床,發覺窗外一片雨聲,昨晚是雪景,此刻則變成了雨景。
  
  上午八點,整隊上車出發,因為天氣寒冷,又下著緊密的細雨,我們全團的人員,只有果暉師帶了一把雨傘,而且預定參訪的行程相當緊密,所以臨時放棄塔院寺的參觀而直達顯通寺。
  
  當地人員告訴我︰「五臺山的雨量很少,終年難得下幾次雨,春雨尤其可貴。法師一到就下起雨來,這是山上的護法龍天對你們表示歡迎。」我說︰「我是一個普通和尚,沒有這麼大的道行,這是五臺山當地人自己的福德和修行的感應,跟我應該沒有什麼關係。」
  
  五臺山最早最大的寺院
  
  至於顯通寺的歷史,根據《清涼山誌》對它的記載,那是該書介紹五臺山所有寺院之中,用字最多的一寺。茲照抄如下︰

  

  ▲顯通寺的千鉢文殊像。
  
  大顯通寺,古名大孚靈鷲寺。漢明帝時,滕蘭西至,見此山,乃文殊住處,兼有佛舍利塔,奏帝建寺。謄以山形若天竺靈鷲,寺依山名,帝以始信佛化,乃加大孚二字。大孚,弘信也。元魏孝文帝再建。環匝鷲,置十二院。前有雜花園,故亦名花園寺。至唐太宗重修。武后以新譯《華嚴經》中,載此山名,改稱大華嚴寺。觀國師於中造疏。至明太宗文皇帝敕重建,感通神應,自昔未有,故賜額大顯通。古傳中有兩堂聖眾,非戒定慧全者,莫預此寺。自明初以來,敕旨護持,凡十餘道。永樂三年,設僧綱司,率合山僧祝釐,本州月給僧糧。至嘉靖間始革其糧。
  
  從這一段文字的記載可知,該寺原名大孚靈鷲寺,是始於漢明帝時的古剎,又經過元魏的孝文帝、唐太宗、則天武后、明太祖、明成祖等歷朝的再建、重修、重建、護持。在則天武后時,改成大華嚴寺,明太宗時改為大顯通寺,而且華嚴宗的第四祖清涼國師澄觀,乃在該寺造《華嚴經大疏》。關於清涼國師在該寺的情形及其撰寫《華嚴經大疏》的感應事蹟,見於《宋高僧傳》卷五者,謹抄錄如下︰
  
  大曆十一年(西元七七六年)誓遊五臺,一一巡禮,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見普賢,登險涉高,備觀聖像,卻還五臺,居大華嚴寺,專行方等懺法,時寺主賢林請講大經,并演諸論,因慨《華嚴舊疏》文繁義約,惙然長想,況文殊主智,普賢主理,二聖合為毘盧遮那,萬行兼通,即是華嚴之義也。吾既遊普賢之境界,泊妙吉之鄉原,不疏毘盧有辜二聖矣。觀將撰疏,俄於寤寐之間,見一金人,當陽挺立,以手迎抱之,無何咀嚼都盡,覺即汗流自喜,吞納光明,遍照之徵也。起興元元年(西元七八四年)正月,貞元三年(西元七八七年)十二月畢,功成二十軸,乃飯千僧以落成也。後常思付授,忽夜夢身化為龍,矯首于南臺,蟠尾於山北,拏攫碧落,鱗鬣耀日,須臾蜿蜒化為千數小龍,騰耀青冥,分散而去,蓋取眾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我們知道中國華嚴宗的建立,當然是從杜順、智儼、法藏三代的發展弘傳,而到清涼澄觀乃總其大成。《華嚴經大疏》在華嚴宗歷史上的地位相當崇高,那固然是出於澄觀大師本人的智慧和學養,如果不是五臺山大華嚴寺的靈秀感應,應該也不可能在不到四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麼一部偉大的鉅著,後來他對華嚴的弘揚,也不會具有如此大的信心與感化力。這都是他在大華嚴寺那一段期間所完成的功德。
  
  我們從收在《大正藏》中的《高僧傳》、《古清涼傳》、《廣清涼傳》等史傳資料中,可以發現,顯通寺應該是五臺山最早而最大的一座寺院,跟它有關的感應故事以及高僧事蹟相當的多。
  
  顯通寺的建築

  

  ▲顯通寺的後面三殿由前向後依次是①千鉢文殊殿②銅殿③藏經樓。
  
  古代顯通寺的面積相當大,據《清涼山誌》所載︰「割八州稅以克香火之需,魏孝文帝再建大孚靈鷲寺,置十二院。」依此看來,如今的塔院寺、萬佛閣、羅睺寺、圓照寺、廣宗寺、菩薩頂等幾座環繞著顯通寺的寺院群,都應該是屬於當時大孚靈鷲寺的範圍。直到唐文宗開成五年(西元八四○年)六月二日,日僧圓仁到達五臺山巡禮時,在他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記》這部名著中,也記載著大華嚴寺的「閣院」佛塔,那就是指現在塔院寺的佛塔。可是現在的顯通寺佔地面積僅得四點三七萬平方米,房屋只有四百間。

  

  ▲無量殿(又名無樑殿)。
  
  至於顯通寺的名稱,最初是明成祖所賜者,名為「大吉祥顯通寺」。到清聖祖康熙二十六年(西元一六八七年)改名為大顯通寺,沿用迄今。該寺現在的建築,均為明、清兩代的遺物,所以寺蹟雖古,建築並不太老。寺內共有七座大殿,它們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自南至北,依次為觀音殿、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鉢文殊殿、銅殿、藏經殿。這些大殿的布局、結構、建築樣式,均各具特色,而東西兩廊的禪堂、僧舍對稱配合,堪稱明清建築的典型。
  
  五臺山被視為佛教的聖地,跟文殊菩薩的感應事蹟無法分割。所以到處都有文殊像和文殊殿,而在顯通寺就有兩座文殊殿。另外該寺尚有兩座殿,是五臺山建築的特色,就是無量殿和銅殿。

  

  ▲顯通寺無量殿內景及其木雕古塔。
  
  無量殿是在中軸線上的第四座,殿內供的是盧舍那佛塑像,是一座高大開朗的磚砌結構的建築物。從外觀是兩層,單檐歇山頂,每層的正面七間、七洞,山頭每面的下層一洞,上層三洞,頂部一洞。取《華嚴經》的「七處九會」說法的典故,故又名為七處九會殿。上面題字「普光明殿」、「逝多園林」、「兜率天宮」等字樣。此殿建於明代,殿高二十點三米,面寬二十八點二米,進深十六米,殿身四周沒有檐柱,純係磚砌。從外面看,是一幢兩層七間樓房,從殿內看卻是一層三間的磚窯,中間大,兩頭小,殿頂則用方木疊砌而成,由於不用大樑和柱子,故又稱為無樑殿。因為無柱子,所以磚牆砌得很厚,從外部看牆壁是垂直的,從殿內看是拱形的,每一處門洞就像一個磚砌的窯洞。
  
  另外一座是銅殿,位於千鉢文殊殿的後面,建於明末神宗萬曆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五年),殿高八點三米,寬四點七米,進深四點五米。這是中國僅有的三座銅殿之一,其構造形式和北京故宮金鑾殿相仿,具體而微。這座青銅殿的外觀為重檐歇山頂,共分兩層,內為一室,四角四柱,柱礎似鼓,上層四面,各裝六塊格扇,下層四面各裝八塊格扇,格扇內壁,鑄有佛像,琳瑯滿目,多達萬尊,格扇外壁鑄有花卉、松柏、鳥獸等圖案共三十六幅。殿內正中有一尊銅鑄文殊坐獅像,造型美麗,連同殿壁佛像,合稱萬佛朝文殊。現在中國大陸經過文革之後,許多寺院的古建築的古雕塑,所剩寥寥無幾,但是由於明代所留下的銅塔銅像還有不少。可見明朝一代銅雕藝術相當發達,這座青銅殿,據說是一位妙峯福登祖師設計鑄造的,他應該也是一位銅雕藝術的高手。

  

  ▲顯通寺的銅殿。
  
  當我們參觀了各處殿堂之後,準備離開之時,當地的導遊王先生示意我們,既然買了票進來,不要放棄了參觀「佛寶藏珍樓」,這是我們在導遊的說明書中沒有看到的,一般遊客也不知道的,平常很少開放。在那裡我們見到了一幅「華嚴經字塔」,由白綾和黃綾裝裱而成,寬兩米,長六米,上寫八十卷《華嚴經》一部共計六十萬零四十三個字,以文字排成一座七層的寶塔圖案,那是清朝康熙年間蘇州三寶弟子許德心,以十二年的時間,沐浴焚香以小楷寫成,所有磚瓦、飛檐、脊、獸頭、排角、風鈴、花卉、人物,皆用經句構圖而成,猛然一看,不知經首在何處,結束在何方,若詳細的觀察,方知經畢塔成,沒有一字增減,這要有相當好的數學頭腦及沈著的耐性,才能一字不茍、一句不漏地完成這樣一件極為珍貴的佛教藝術品。
  
  另外有一部是刺血書寫的《金剛經》以及明版的《北藏》大藏經,還有明朝的十五尺木塔,以及明朝銅鑄的四十八臂觀音及四十二臂觀音,都是三十厘米高,還有一尊坐姿的武則天銅像有三十六厘米高。尚有一些屬於明、清時代佛像雕刻,而其中最讓我們驚歎的還是那一部華嚴經塔。
  
  五臺聖境
  
  這次參觀顯通寺還是由禧鉅法師引導,先進入臺懷鎮寺院區,四柱三樓三洞的山門,門楣上有一幅藍底金字的匾額,寫著「清涼聖境」四個大字。接著進去就是寺院群的石雕牌門,橫書「五臺聖境」四個朱紅大字,然後才是木結構顯通寺的三樓四柱的山門,穿過重重的門,每段路都是碎石和石板鋪成。
  
  當我們快要進入顯通寺的門內之時,突然從我們背後趕來一位看上去只有四十多歲的老婦人,衣衫襤褸,蓬頭垢面,背著香袋,提著一包簡單的行李,頭戴村婦的藍色布帽,在緊密的細雨中搶到我的面前,就在泥濘的石板上撲通一聲拜了下來,而且連拜三拜。起初我還以為是個乞丐向我們要錢,然她拜過以後又向前走,好像是帶領我們這一大群的訪客一樣。到了顯通寺內的觀音殿前,她在邊走邊念佛、邊說話,瘋瘋癲癲地,我倒沒有細加注意,可是我們的冉雲華教授提醒我︰「法師,您聽那位婦人在講什麼!」這才讓我聽到那位帶有南京口音的婦人自言自語地大聲敍訴︰
  
  「出家人都是你們趕走的。」
  
  「我也是被你們趕走的。」
  
  「你們什麼也不懂,就佔據了我們的地方,還要管我們。」
  
  「現在,我們又回來了,弄得不好,恐怕你們還要趕我們走。」
  
  「這地方本來是菩薩的聖地,就是你們這些鬼把它弄成今天這個樣子。」
  
  「菩薩是慈悲的,不會生氣啊,我倒是不能不罵你們,我也不怕你們再把我趕走!」
  
  後來我們要趕著參觀,不能繼續再聽下去,陪我們的人催說︰「不要睬她,那女人發瘋了啦!」

  

  ▲顯通寺前的門樓。
  
  如果說五臺山,文殊菩薩常常顯聖,我也可以相信這位老婦人,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一方面藉著機會罵罵陪著我們的地方幹部,同時也讓我知道五臺山究竟發生過一些什麼事。事實上現在陪我的人,早已不是當年毀寺逐僧的人。可是我在五臺山的一天半時間中,拜訪了九座寺院,也僅僅遇到這位婦人向我這樣的出家人禮拜,如果說她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我倒是罪過萬分了。我們相信她可能是文革以前就在五臺山出家而被趕走的人,現在重新回來已經沒有寺院可住,所以在各寺院之間流浪。據該寺的當家宏淨法師告訴我,現在該寺住有七十多位出家人,合法的只有二十六人,所謂合法就是在山上有落籍的戶口,可以配到糧食的人,其他的出家眾,都是臨時從各地來掛單而就住下來不走的人,那位婦人,也許是這種流動戶吧! 

  

  ▲作者在顯通寺大殿前與該寺當家宏淨法師(右)及佛協秘書長禧鉅法師(左)合影。
  
  原來的顯通寺,曾屬華嚴宗;唐末又曾弘揚天臺,見於《宋高僧傳》卷七的「志遠傳」;晚近則是屬於禪宗;到了抗日戰爭結束之後,由四川去了一位能海老法師(西元一八八六─一九六七年),他是漢人而曾入藏學藏密七年,既通顯教的經論,又精密教修法,跟隨他的人多是知識分子,一九三五年,到了五臺山,翌年被舉為碧山寺方丈,就把好幾個寺院,變成了密教的道場。現在的顯通寺便屬於能海法師系統的密教寺院。他也圓寂於五臺山的碧山寺,他的舍利塔便建於臺懷鎮前的山坡上。由此可見,人才非常重要,今後如果佛教不培養人才,各種外道都會把我們佛教寺院變成他們的道場和教堂。當時的導遊還為顯教抱不平的說︰「現在的五臺山多叫密宗霸佔了啦!」我倒反過來糾正他說︰「那很好啊!密宗也是佛教,佛教的寺院還有佛教徒來作為修行道場,不管是顯是密,總是好的。」
  
  目前,五臺山佛教協會,設於顯通寺內,我們由禧鉅法師的引導,拜訪了該會辦公室。從那兒獲得的口頭報告,知道現在五臺山有僧侶的寺院三十四所,其中十八所開放參觀。最老僧侶是八十八歲,最小的二十歲,全山漢傳僧侶三百七十多名,尼僧道場集福寺的住眾三十多人。黃教的喇嘛計七十多位。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一、建設法鼓山
第3頁:二、佛教協會與建設部 第4頁:三、先考察法鼓山
第5頁:四、三次預備會議 第6頁:五、啟程那天是大凶
第7頁:六、迎接的人員 第8頁:七、佛樂迎賓
第9頁:八、林子青居士 第10頁:九、全真教的白雲觀
第11頁:一○、中國佛學院 第12頁:一一、趙樸初居士
第13頁:一二、潭柘寺 第14頁:一三、戒壇寺
第15頁:一四、香山飯店 第16頁:一五、建設部談建設
第17頁:一六、雲居寺.石經山 第18頁:一七、頤和園的群賢會
第19頁:一八、北京的故宮 第20頁:一九、琉璃廠.王府井
第21頁:二○、太原的崇善寺 第22頁:二一、南禪寺
第23頁:二二、佛光寺 第24頁:二三、金閣寺
第25頁:二四、臺懷鎮 第26頁:二五、顯通寺
第27頁:二六、菩薩頂 第28頁:二七、殊像寺
第29頁:二八、廣濟茅蓬 第30頁:二九、普化寺
第31頁:三○、古建築與法鼓山 第32頁:三一、火宅清涼
第33頁:三二、鎮海寺 第34頁:三三、塞上行
第35頁:三四、大同在雲中 第36頁:三五、曇曜法師
第37頁:三六、雲岡石窟 第38頁:三七、善化寺
第39頁:三八、上下華嚴寺 第40頁:三九、飛到蘭州
第41頁:四○、五泉山濬源寺 第42頁:四一、敦煌
第43頁:四二、鳴沙山.月牙泉 第44頁:四三、莫高窟
第45頁:四四、敦煌的佛教 第46頁:四五、藝術的天堂
第47頁:四六、天水 第48頁:四七、麥積山
第49頁:四八、南郭寺 第50頁:四九、行行復行行
第51頁:五○、拉卜楞寺 第52頁:五一、六大學院
第53頁:五二、密教的特色 第54頁:五三、貢唐倉活佛
第55頁:五四、拉卜楞寺的建築 第56頁:五五、拉卜楞寺的佛像佛畫
第57頁:五六、酥油塑像館 第58頁:五七、西藏民族.西藏佛教
第59頁:五八、隴西風土 第60頁:五九、逢凶化吉
第61頁:六○、感謝.祝福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