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火宅清涼 聖嚴法師著

火宅清涼 聖嚴法師著

二二、佛光寺

[日期:2010-07-23]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二、佛光寺
  
  我們從南禪寺下山,經過五臺縣城,在該城招待所過午,遇到了當地建設局長白先生,以及五臺縣佛教協會秘書長禧鉅法師,他們正在縣城出席政協會議。這位六十九歲的法師,既是五臺縣政協的委員,也是該縣人大的代表。陪我們午餐之後,就給我們介紹了佛光寺的文物管理主管人員,也是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的所長柴澤俊,帶同我們向縣城外東北方三十二公里處的佛光寺出發。
  
  五臺山是因為有東、西、南、北、中五個山峯而得名。五峯之內名臺內,五峯之外稱臺外。佛光寺位於南臺外圍的山中,依據《清涼山誌》的記載說︰佛光寺屬於南臺外的九寺之一,初建於北魏孝文帝(西元四七一─四九九年),因帝見佛光之瑞,故名佛光寺。在隋唐時期,該寺名稱屢見於文獻記載,例如敦煌第六十一窟的五代壁畫「五臺山圖」就有佛光寺的圖形。據說古代佛光寺的面積很大,鄉間有「上馬關山門」的傳說。該寺依山而建,東、南、北三峯環抱,氣勢雄偉。
  
  追溯佛光寺的歷史,是在北魏孝文帝復興佛教之際,曾經於山西大同雲崗開鑿石窟,又在五臺山興建大孚靈鷲寺,即今之顯通寺,同時也興建了佛光寺。當時該寺曾建有九間三層高達三十二米的彌勒閣,如今已不復見。到了金熙宗天會十五年(西元一一三七年),在大殿的北前側,重建了一座文殊殿,就是該寺重建後規模最大的一次營建工程。元、明、清各代,都進行過修葺和裝繪,清代還增修和改建了伽藍殿及香風花雨樓等建築。

  

  ▲已有千年歷史的佛光寺東大殿。
  
  到了清朝末期,佛光寺由於無人照顧,任其遭受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只剩滿目荒涼,一片衰敗景象。到了民國二十六年(西元一九三七年),由梁啟超的哲嗣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等人,做了一次深入的調查研究,確定了佛光寺的修建年代和歷史藝術的價值。現在的該寺,當然仍沒有佛教的氣息和宗教的活動。山西省文物局是它的管理單位,又跟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有密切的關係。
  
  古代佛光寺的面積很大,在其鼎盛時期,聲名遠揚,乃至影響及於日本。在唐武宗(西元八四一─八四六年)會昌法難之時,佛光寺除了一座磚質祖師塔外,全部建築都已被毀。唐宣宗大中十一年(西元八五七年)在舊基上重建大殿,那就是現存該寺依山而築的正殿,又名東大殿,距今已有一千一百三十四年。可見它初建的歷史,應該稍晚於南禪寺。歷經宋、元、明、清各代,雖多次修理裝飾,但仍保持了基本的原貌。
  
  佛光寺的東大殿,坐東朝西,殿前依高起的地勢,用石片壘砌著十多米高的基座,其上再築九十厘米高的臺基。殿身面寬七間,單檐五脊頂,坡度緩和,兩邊飾以高大的雞吻,屋簷挑出約四米,以便將雨水吐得較遠。因出檐過長,為了避免影響採光,又將出檐做得略向上翹,並使用碩大的斗拱。斗拱高度,為柱高的二分之一,這在後代是罕見的。大殿外表樸素,用朱紅塗刷,不施彩繪。大殿中五間,前牆無牆而裝以厚實的落地板門,門的兩邊則裝以當時流行的直欞窗。給人一種穩健廣闊、古樸渾厚的美感。

  

  ▲佛光寺內二點八四米高的唐雕石經幢。
  
  東大殿以檐柱和內柱各一周,承托著殿頂的屋樑。柱子圓形,柱身平直,柱頭設置肥碩雄健的斗拱,承托著深遠翼出的屋簷。內柱柱礎素平無飾,前檐柱礎則雕滿寶裝蓮瓣。殿內上部裝小方格天花板,將樑架隔為明栿和草栿兩部分。天花板以下為明栿,就是露明的樑架。樑下有許多唐代的題字,列舉建殿時,當地官吏和施主的姓名。草栿部分,因有天花板遮擋,故製作粗糙,用材略大,把漢唐時期木結構建築的特有形制都保存了下來。
  
  東大殿前,立有鐫於唐宣宗大中十一年的石經幢。幢身平面八角形,通高二點八四米。下部為須彌式基座,束腰部分鏤刻券門,並雕有石獅及蓮瓣,幢身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經文末尾所鐫「女弟子佛殿主寧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月建造」字樣。是這一座唐代大殿修建年代的有力證據。現在東大殿內,佛壇南端天王像旁邊,還有一尊貴族服裝的信女像,就是那位建築佛殿的女施主寧公遇。
  
  這座大殿之所以能夠歷經千年,而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據研究它的學者們說,是由於佛光寺在五臺之外,比起其他寺院,遊客稀少,香火冷落,民間知名度不高,布施的來源微薄,大修大建的能力不足,因此變動不大,卻為中國早期木構建築,保存了重要實例。
  
  東大殿內,用青磚壘砌著寬五間深一間的大佛壇。壇上陳列著佛、菩薩、弟子、金剛、供養菩薩等三十五尊塑像。正中主像是釋迦牟尼佛,右肩袒露,一手置於膝上,一手捧鉢放在腹前。左右有阿難、迦葉兩尊者,及兩菩薩侍立,前面有跪坐在蓮花之上、手捧果品的供養菩薩。釋迦左邊的彌勒佛,兩足垂放於蓮花之上。右邊的阿彌陀佛,趺坐在六角須彌座上。這兩尊佛像前,都有脇侍菩薩及供養菩薩等。三尊佛的口唇端正,眉毛彎曲,面頰豐潤;脇侍菩薩肌膚豐滿,體態健美;供養菩薩恭順虔誠,姿勢自然。三佛左邊是普賢菩薩,右邊是文殊菩薩。在佛壇的兩個前角,各立一尊高約四點一米的護法天王,兩像遙立對峙,甲胄持劍,瞋目怒視,威嚴雄勁。這些塑像比例適度,塑法簡練,雖經歷代重妝,原塑淳古的色澤已被豔麗的色彩所覆蓋,但形體輪廓、姿態、服飾及面部神情等,都仍不失唐代雕塑的特徵。
  
  佛殿的南進間窗臺下還有一尊願誠和尚像。他是唐大中年間(西元八四七─八五九年)重建佛光寺的主持人。殿內兩側牆壁及後檐的牆下,還有二百多尊的羅漢塑像。這是明朝宣宗宣德五年(西元一四三○年)的作品。
  
  東大殿內還有保存了三十平方米,唐代和其他朝代的壁畫。其中一幅畫面構圖分為三組,中間一組以佛為中心,七菩薩脇侍。左右兩組以菩薩為中心,旁邊又各有天王及飛天等陪伴。這幅壁畫,畫法勁秀,筆力流暢,與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畫極為相似,另一幅繪於宋朝徽宗宣和四年(西元一一二二年)的也頗具特色,畫作七個圓光,每個圓光裡畫著十尊佛像,光圈下的長方形框內寫有各佛佛號,最左格的題字是︰「佛光莊信佛弟子劉太知……宣和四年三月初……。」
  
  從以上的資料介紹可以知道,佛光寺東大殿建築的年代,和它的功德主以及工程的主持人了。還有當時佛教信仰的情況,已綜合著大乘佛教的顯密二流,那是中國佛教已進入圓熟時期以後的特徵。

  

  ▲已有八百五十餘年歷史的佛光寺文殊殿。
  
  佛光寺另一重要的古代建築,是在大殿前北側,也是山門內庭院的北側,坐北向南的文殊殿。這座金代的建築物,雖是寺內的配殿,但其規模卻與東大殿相等。文殊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八架椽,單檐懸山式屋頂。此殿在建築結構上,最大的特徵是殿內的柱子僅用四根。而東大殿卻用了內柱十二根。由於內柱很少,承載和傳遞殿頂負荷的樑架結構也隨之有所變化。這一建築在科學上的發展和創造,於中國古建築中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殿內使用了長跨三間的巨大木材,構成類似近代「人字柁架」式的復樑。這也是中國現存古代木構建築中的孤例。
  
  文殊殿內設有佛龕,龕臺上有六尊近代的塑像。正中是坐於獅背的文殊菩薩,兩側有脇侍菩薩,另有供養人、獅奴、童子像。殿內兩山牆和背面牆的下部,有明代宣宗宣德五年繪製的五百羅漢圖,但實際上不足三百羅漢。

  

  ▲風格特殊的佛光寺唐代磚塔。
  
  該寺東大殿左側矗立著一座雙層磚塔,相傳它是創建佛光寺時,開山初祖的墓塔,塔身平面六角形,下層中空,正西面有門,門洞為券拱式,門上做火焰形門楣,門內做六角形小空。門上用磚砌出單拱和小斗,斗上有蓮瓣和壘澁構成的塔檐,檐上是束腰須彌式的平座,上下雕刻兩幅相聯,轉角處砌成平形的矮柱。第二層塔身西面做假券門,門上亦做火焰形門楣,西南、西北面刻假格子欞窗。各轉角處依塔身雕成仿印度形制的束蓮式倚柱。塔剎部分甚為簡潔,在仰蓮基座上安覆鉢和寶珠,一大一小上下兩節重疊。這應該是北魏和北齊時期(西元三八六─五七七年)的遺物。(本節主要資料係參考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編的《佛光寺》小冊)
  
  從佛光寺的平面圖看,雖然也有中軸線,但是從進門的韋馱殿到東大殿之間,沒有其他的殿,只有兩旁配殿。北側從外向內依次是文殊殿、香風花雨樓、萬善堂;南側則為伽藍殿、關帝廟、祖師塔。現有的其他建築均非殿堂。看來似乎只有一個大四合院,布置不是非常規律整齊。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一、建設法鼓山
第3頁:二、佛教協會與建設部 第4頁:三、先考察法鼓山
第5頁:四、三次預備會議 第6頁:五、啟程那天是大凶
第7頁:六、迎接的人員 第8頁:七、佛樂迎賓
第9頁:八、林子青居士 第10頁:九、全真教的白雲觀
第11頁:一○、中國佛學院 第12頁:一一、趙樸初居士
第13頁:一二、潭柘寺 第14頁:一三、戒壇寺
第15頁:一四、香山飯店 第16頁:一五、建設部談建設
第17頁:一六、雲居寺.石經山 第18頁:一七、頤和園的群賢會
第19頁:一八、北京的故宮 第20頁:一九、琉璃廠.王府井
第21頁:二○、太原的崇善寺 第22頁:二一、南禪寺
第23頁:二二、佛光寺 第24頁:二三、金閣寺
第25頁:二四、臺懷鎮 第26頁:二五、顯通寺
第27頁:二六、菩薩頂 第28頁:二七、殊像寺
第29頁:二八、廣濟茅蓬 第30頁:二九、普化寺
第31頁:三○、古建築與法鼓山 第32頁:三一、火宅清涼
第33頁:三二、鎮海寺 第34頁:三三、塞上行
第35頁:三四、大同在雲中 第36頁:三五、曇曜法師
第37頁:三六、雲岡石窟 第38頁:三七、善化寺
第39頁:三八、上下華嚴寺 第40頁:三九、飛到蘭州
第41頁:四○、五泉山濬源寺 第42頁:四一、敦煌
第43頁:四二、鳴沙山.月牙泉 第44頁:四三、莫高窟
第45頁:四四、敦煌的佛教 第46頁:四五、藝術的天堂
第47頁:四六、天水 第48頁:四七、麥積山
第49頁:四八、南郭寺 第50頁:四九、行行復行行
第51頁:五○、拉卜楞寺 第52頁:五一、六大學院
第53頁:五二、密教的特色 第54頁:五三、貢唐倉活佛
第55頁:五四、拉卜楞寺的建築 第56頁:五五、拉卜楞寺的佛像佛畫
第57頁:五六、酥油塑像館 第58頁:五七、西藏民族.西藏佛教
第59頁:五八、隴西風土 第60頁:五九、逢凶化吉
第61頁:六○、感謝.祝福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