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火宅清涼 聖嚴法師著

火宅清涼 聖嚴法師著

二○、太原的崇善寺

[日期:2010-07-23]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太原的崇善寺
  
  四月十六日,星期二。
  
  上午八點半從太原出發,目的地是五臺山,計畫中的路線要經過太原城內的崇善寺,然後訪問南禪寺、佛光寺,進入五臺山。
  
  崇善寺,就在太原巿區五一南路皇廟巷的東端,現在它是山西省佛教協會會址所在,擔任會長及住持的是大同上華嚴寺的三義老和尚。我們到訪之日,由其秘書長及崇善寺的監院慈貴法師接待。相當熱烈,以茶點水果招待,並且送了我一冊非常精美的《太原崇善寺文物圖鑑》以及送我們每人一份印刷精美的明代泥塑三尊菩薩像圖片,那是該寺大悲殿的主像,觀音、文殊、普賢。
  
  明代的崇善寺
  
  該寺創建於明初太祖洪武十六年(西元一三八三年),是由明太祖的兒子晉王朱棡為紀念朱元璋的元配孝慈高皇后馬氏的逝世而建,當時佔地面積有二百四十五畝,歷時八年有餘。從現存寺內一幅明代繪製的崇善寺平面圖來看,該寺建築原有三條軸線,中間的主軸線上,由南而北從大門起是︰金剛殿、天王殿、大雄殿、毘盧殿、大悲殿、金靈殿,一共六座。其兩翼各有一軸線,東西建築物各個對稱,由南而北,依次是︰東伽藍殿、西伽藍殿、羅漢殿、輪藏殿、東團殿、西團殿、東畫廊、西畫廊、東方丈、西方丈,共計六座配殿、兩座畫廊、兩座方丈。這些建築,各以一座正殿為主體,組成一個獨立的四合院,各院之間分別以宮牆、山門、花園和樹林分割,自成體系,互不干擾。在六座主要院落的東西兩處,各連有九座禪院和僧舍。東側一線為東新院、會宗院、東廚院、定義院、覺林院、洪濟院、雲集院、東茶寮、栴檀林、東井亭;西側一線為西新院、興善院、西廚院、慈經院、西茶寮、選佛場、常東院、法林院、西井亭。共計十八座院落。寺門前是一座高大的影壁,前為花木蔥鬱的南園,後對本寺的正門,名為排梁門。兩側為碾房、倉房。

  

  ▲崇善寺全景。
  
  據明清兩代的地方誌和碑誌的記載,其大雄寶殿,門面寬九間,高十餘仞,「周以白石欄楯、螭首、承霤、海魚」以為裝飾,因而被喻為「玉佛殿」。雖然該寺多數建築已毀於清代的大火,但從寺內現存的大悲殿的建築,可以作為大雄寶殿的木雕模型來看,無論在建築的雄偉、使用材料的考究、裝飾的繁富、做工的精細,都不是一般寺院所能相比。
  
  當年這座皇宮式的群體建築,總數有數千間之多,卻錯落有致,布局整齊,保留了中國古代建築以中軸線為基準,左右兩軸線嚴格對稱的傳統風格,它的最大特色則在中軸線上最後一殿是朱元璋的生祠,供著當時皇帝的牌位。這種風俗,直到我出家時代,還能看到古寺院的大殿正中,供著「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的萬歲牌,也可以說跟現今各寺院為信徒們供立長生祿位的信仰不無淵源。

  

  ▲崇善寺大悲殿(明代太祖洪武十六至二十四年建)。
  
  崇善寺的毀壞與重建
  
  崇善寺經過多次的毀壞與重建,可以說是每下愈況。到了清朝穆宗同治三年(西元一八六四年)十月十五日發生大火,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築群,全部化為灰燼,所剩只有大悲殿這一座建築比較完整。自清德宗光緒八年(西元一八八二年)山西巡撫張之洞,倡導「廟產興學」,即在太原佔據了崇善寺土地總面積的八十分之七十九,建築了一座規模宏大的文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博物館,僅僅八十分之一留給崇善寺,那就是現在大悲殿這一組建築的部分。
  
  現在該寺的大悲殿,是明太祖洪武十六年至二十四年(西元一三八三─一三九一年)完成的建築物,經過六百年的歷史演變,雖在明朝的成化(西元一四六五─一四八七年)、嘉靖(西元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兩代進行過部分的修葺之外,以後未曾有過大的修繕,因此大至樑枋、屋頂,小至隔扇、板門,都還是明代初年的原物,那是中國現存明初木構建築中最完整的遺產之一。
  
  這次我們所看到的大悲殿,是這樣的︰該殿南向,坐落在寬厚的臺基上,殿前設有平曠的月臺,形成「凸」字形平面。殿身面闊七間,進深四間,佔地九百平方米。殿頂為重檐歇山式,出檐深遠,舉折平緩,黃綠琉璃瓦剪邊,通高近二十米。殿周檐柱齊向內傾,形成側角,再加上寬厚臺基的襯托和挺舉的屋檐輝映。上下兩層形制蒼古的斗拱,下部重昂五踩,上部單翅重昂七踩,它不僅是大殿前檐一橫列密集的華美裝飾,而且是大殿出檐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特別是角拱的設置,用增加的一道,由昂承大角樑和仔角樑,反映了明代建築師在選用斗拱方面的高超技巧。即把斗拱與樑、栿、柱,結合得更加嚴謹,從而使出檐的曲線更加秀美。
  
  崇善寺的繪畫及雕塑
  
  崇善寺的繪畫及雕塑,也非常出名,晉王朱棡建設之初,就在大雄寶殿的兩掖長廊上,繪製了兩套完整的佛教故事和經變故事,它的原作雖然隨著兩條長廊全毀於清代的那場大火,現在只能依據它的摹本看到當時的情況。這兩套摹本一樣大小,各寬三十七公分,長五十一公分。第一部是「釋迦世尊應化示跡圖」共八十四幅,第二部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共五十三幅。其染彩全為石色,雖歷五百餘年,依然鮮豔如初。
  
  崇善寺的雕塑也很出名,故可把該寺的大悲殿,作為佛教藝術博物館來看。不僅該殿原有的三尊大佛,完好如初,連同民國以後從太原其他寺院移置到這兒的各種佛像,共計有上百尊之外。該殿正面須彌座上三尊泥塑貼金菩薩像的塑成年代,至遲不會晚於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西元一三九一年),每尊通高均在八米以上,再加身後的背光相輪,每尊幾乎佔據一間屋宇的空間位置,身姿秀美,充滿著健康、柔潤、雍容華貴的神韻。它們的面相有盛唐塑像的豐滿圓潤、溫文敦厚的特色而突破了宋塑的秀麗、嫵媚和文弱的風格。整個面相從寬潤的頭額、疏朗的眉宇,到祥和的目光、微笑的嘴角,都流露了一種人間所特有的和藹慈祥,可親可敬的神情,似乎正在沈思冥想,似乎又在悲天憫人,似乎正在下視人寰,來幫助眾生,解除苦難。這三尊主像的正中一尊,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右側是千手千鉢千釋迦文殊菩薩,左側為普賢菩薩。也就是除了普賢菩薩是一般所見的兩手立像,其他兩尊,都是千手千眼或千手千鉢。明朝是在元朝之後,故已受有蒙藏密教的影響。在這以前的漢人寺院以及石窟藝術之中,很難發現有類似的菩薩雕塑。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之有「顯密圓融」的趨勢,當時已在形成之中。
  
  珍貴的原版藏經
  
  我們在崇善寺大悲殿內,除了飽覽雕塑藝術之外,又發現該寺是中國重要的佛教藏經收藏所之一,不僅以收藏豐富、種類繁多和保存完好,冠蓋全國,而且以所藏珍貴版本之多,久負盛名。就其收藏量而言,該寺現存自宋代以來的各種刻印及抄寫的經書,總計三萬餘卷,其中僅宋、元、明各代的經書就達二萬一千餘卷。這在全國各地的佛教寺院中是罕見的。就保存質量而言,除北宋的《崇寧萬壽藏》為殘經外,其餘宋、元、明各代的《大藏經》雖歷幾百年到近千年,不僅很少蛀、蝕、霉爛現象,而且大都比較完整。就其收藏種類而言,除缺少金、遼二代的《大藏經》外,從北宋始,中經南宋、元、明、清直到民國和一九四九年後的各種藏經,幾乎都有收藏。也就是說,它基本上包羅了我國木版印刷藏經以來的各種重要版本,如果再加上其他金寫的、抄寫的、刺血寫的和石刻的各種經書,它的種類就更多了。就其價值而言,其中特別是北宋的《崇寧萬壽藏》和南宋的《磧砂藏》,雖然前者只剩下十七卷,後者也不完整,但它們同屬中國早期木刻印刷史上的珍貴版本。至於元、明、清各代刻印的、拓印的、抄寫的各種經卷,也都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崇善寺的千手千鉢千釋迦文殊菩薩立像,高八點三米,泥塑貼金,造形奇特,比例勻稱,係明初塑製。
  
  崇善寺現存的大批佛教藏經之一部分,本來就是該寺的藏書,一部分是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在崇善寺開辦「弘學院」時,從太原周圍各寺院移置而來的。從一九六四年開始,經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整理和鑑定,使這批佛教文物,得到了妥善的保護,現在除了少數殘經暫時被封存之外,其餘各種藏經,都陳列在大悲殿倚壁四周的經櫥內,可分成如下的幾個部分︰
  
  宋藏部分︰宋朝藏經共有五種,就是《開寶藏》、《崇寧萬壽藏》、《開元藏》、《思溪圓覺藏》、《磧砂藏》。而該寺所藏《崇寧萬壽藏》原有五百六十四函,五千八百餘卷,現在僅存十七卷十八頁。《磧砂藏》共有五百九十一函,六千三百六十二卷,該寺現存是五百六十二函,四千八百六十四卷。
  
  元藏部分︰元朝共刻了四部藏經,那是《普寧藏》、《磧砂藏》的續刻、《普寧藏》和《磧砂藏》的補充,刻了西夏文的《大藏經》、《毘盧藏》的重刻。至於崇善寺內現存元版的藏經是《普寧藏》,共五百零五函,四千二百五十七卷,比其整套少了八十一函二千零六十八卷。
  
  明藏部分︰前後共有四種,那是《南藏》、《北藏》、《武林藏》、《徑山藏》又名《嘉興藏》。此外尚有在明成祖永樂(西元一四○三─一四二四年)及明神宗萬曆(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時期兩次翻刻過的《藏文大藏經》。在此五種之中,現存於崇善寺的有兩套︰1.為《南藏》,其原版共有六百三十六函,六千三百三十一卷,而該寺現存共六百二十一函,五千九百七十卷。2.為《北藏》,是明英宗正統五年(西元一四四○年)刻成,共有六百三十六函,六千三百六十一卷,到了明神宗萬曆十二年(西元一五八四年)進行補刻了三十餘函,四百一十卷,總計六百六十餘函,六千七百七十餘卷,而現存崇善寺的《北藏》是正統五年的原本,共六百六十八函,六千六百一十三卷,其中含有萬曆年間續刻的四百一十卷,比較全藏缺少了一百五十八卷。《北藏》原存於大同,在民國十四年(西元一九二五年)正月十五日被軍閥張漢杰派人送到太原的十方院,日本軍佔領期間,便被移送到了崇善寺。

  

  ▲崇善寺的北宋版《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其他藏經︰1.民國影印的宋版《磧砂藏》,是民國二十三年(西元一九三四年)在上海發行,現存該寺者,除第一函的目錄部分及正文中的某一函散佚外,其餘經卷,完好無損。2.日本影印的《藏文大藏經》,原版藏於西藏的奈塘寺,稱為奈塘版;是明永樂八年(西元一四一○年)進行翻刻,世稱永樂版;明神宗萬曆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五年)又對永樂版進行翻刻,世稱萬曆版。抗日期間這套藏經流落到日本,一九五七年由日本佛學研究會影印發行,崇善寺現存的就是從日本請回的。3.石刻的《金剛經》拓本又名《泰山刻石金剛經拓本》,該大字拓本,寬六十一公分,長五十七公分,每冊六十四頁,每頁僅一字,大小與拓本尺寸相等。此經共二十四冊,一千一百五十多頁,字體與原物尺寸相等。這石刻在山東省泰山經石峪,是北齊時代的書法家在流水淙淙大逾數畝的石坪上,以隸體刻出,共有四千餘字,經過一千多年的流水侵蝕,到現在僅存一千餘字,以專家的推測,這一拓本《金剛經》,至遲也應是在清代乾隆以前從原物上拓出。4.金字的《華嚴經》和《法華經》。中國用泥金書寫經典,始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西元一二九○年),書寫的技術是從當時的高麗輸入。崇善寺所存是唐譯八十卷本《華嚴經》及七卷《法華經》,是折本,以宮批紙、赤金所寫。至今《法華經》完整如初,《華嚴經》則在文革期間,被人撕毀大部分,一部分扔到下水道裡,當時崇善寺的幾位老和尚,把被撕毀的殘經碎片收藏起來,幾年之後他們又從下水道爛泥中,挖出了幾卷,經過整理,只能當作一部殘經來保存了。根據經卷所用的宮批紙赤金等材料和卷末的題記等推測,這兩部金寫的佛經,應該是明初建寺之際書寫完成的。5.刺血書寫的八十卷本《華嚴經》,從佛教的史料顯示,在明朝時代刺血寫經的信仰非常普遍,而崇善寺所藏的血書《華嚴經》,相傳為明朝淨潔法師所寫,他每天以刺舌血,書寫經句,歷時十二年始告完成。可惜在文革期間,此經也被毀,現在僅存十一卷。(以上資料取材於張紀仲及安笈所編著的《太原崇善寺文物圖錄》,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出版)
  
  因為我們這次大陸考察的目的是為建設法鼓山,所以特別注意崇善寺的明代建築物,以及該寺收藏各種版本的《大藏經》。雖然由於時間短促,無暇一一細覽,然對於該寺展出的文物已有身歷其境的親切感,在六百多年以來,幾經變亂、毀壞、劫火之後,還能見到如此珍貴的文物遺產,已經感到非常的欣慰,特別是在該寺藏有這麼多的原版藏經,更使我感動不已。尤其是上舉一書的作者,在「引言」中以肯定的語句推崇佛教的文化及信仰,並且不客氣的批評那些反宗教者對宗教所持的謬論,而說:「只講宗教是『人們主觀意識裡,荒誕、虛幻、歪曲的反映』或是『反動階級的政治工具』、『毒害人民的鴉片煙』,不僅不符合歷史事實,而且不利於促進民族團結。」使我感到大陸上也有如此膽量的人,同時亦可反證,大陸政府也有容受批評的心量。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一、建設法鼓山
第3頁:二、佛教協會與建設部 第4頁:三、先考察法鼓山
第5頁:四、三次預備會議 第6頁:五、啟程那天是大凶
第7頁:六、迎接的人員 第8頁:七、佛樂迎賓
第9頁:八、林子青居士 第10頁:九、全真教的白雲觀
第11頁:一○、中國佛學院 第12頁:一一、趙樸初居士
第13頁:一二、潭柘寺 第14頁:一三、戒壇寺
第15頁:一四、香山飯店 第16頁:一五、建設部談建設
第17頁:一六、雲居寺.石經山 第18頁:一七、頤和園的群賢會
第19頁:一八、北京的故宮 第20頁:一九、琉璃廠.王府井
第21頁:二○、太原的崇善寺 第22頁:二一、南禪寺
第23頁:二二、佛光寺 第24頁:二三、金閣寺
第25頁:二四、臺懷鎮 第26頁:二五、顯通寺
第27頁:二六、菩薩頂 第28頁:二七、殊像寺
第29頁:二八、廣濟茅蓬 第30頁:二九、普化寺
第31頁:三○、古建築與法鼓山 第32頁:三一、火宅清涼
第33頁:三二、鎮海寺 第34頁:三三、塞上行
第35頁:三四、大同在雲中 第36頁:三五、曇曜法師
第37頁:三六、雲岡石窟 第38頁:三七、善化寺
第39頁:三八、上下華嚴寺 第40頁:三九、飛到蘭州
第41頁:四○、五泉山濬源寺 第42頁:四一、敦煌
第43頁:四二、鳴沙山.月牙泉 第44頁:四三、莫高窟
第45頁:四四、敦煌的佛教 第46頁:四五、藝術的天堂
第47頁:四六、天水 第48頁:四七、麥積山
第49頁:四八、南郭寺 第50頁:四九、行行復行行
第51頁:五○、拉卜楞寺 第52頁:五一、六大學院
第53頁:五二、密教的特色 第54頁:五三、貢唐倉活佛
第55頁:五四、拉卜楞寺的建築 第56頁:五五、拉卜楞寺的佛像佛畫
第57頁:五六、酥油塑像館 第58頁:五七、西藏民族.西藏佛教
第59頁:五八、隴西風土 第60頁:五九、逢凶化吉
第61頁:六○、感謝.祝福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