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火宅清涼 聖嚴法師著

火宅清涼 聖嚴法師著

一三、戒壇寺

[日期:2010-07-23]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三、戒壇寺
  
  我們從潭柘寺下山去戒壇寺的路上,順便在潭柘寺的下塔院,做了十分鐘的巡禮,對於《潭柘山岫雲寺誌》中所載的幾位金代祖師塔表示敬意。大陸政府為了配合觀光,其管理單位雖然對於塔院中幾十座斑駁和殘落的磚塔塔身並沒有做什麼維修,好像也還沒有重新修整的計畫,而其作為一個公園墓地的環境來看,還算可以。塔院中,栽植了不少花草以及景觀用的花木。那些祖師塔的模式,隨著時代的延伸有所不同,有的是六角實心密簷式,有的上面是樓閣式而下面是六角實心的亭子式,有的是覆鉢剎桿的印度及西藏式,從各種塔形的建築,可以看到印度、西藏、中國的遼金到清為止的建築藝術的演變過程。
  
  戒壇寺現在改稱戒臺寺,坐落在距離北京城西三十五公里處,是在到達潭柘寺之前的途中山腰裡,繞過稱為「十八盤」路段的山路之後,在左側的上方,有一座金瓦朱牆的古剎,飛簷崇脊,掩映於青松翠柏之間,那就是西山的戒壇寺,它距離潭柘寺大約十一公里。在佛教史上,把它和福建泉州開元寺戒壇、浙江杭州臺慶寺戒壇,並稱為全國三大戒壇,而且該寺戒壇之大,又居三大戒壇之首,被歷來的佛教徒們喻為天下第一壇。

  

  ▲潭柘寺下塔院之祖師塔。
  
  戒壇寺初創於唐高祖武德五年(西元六二二年),直到一九八二年最近一次的整修,在一千三百多年間,共有九度興衰。第一位創建該寺的是智周禪師,名為慧聚寺,以重於戒行而知名於世。中唐、晚唐時期,一度衰落。到了遼代和元代,共三百年之間,是戒壇寺中興的階段。西元十一世紀的遼道宗咸雍年間(西元一○六五─一○七四年),由法均律師整修該寺,創建戒壇,咸雍六年四月新戒壇落成,法均律師開壇演戒,一時名聲大震,遠近聞名,紛來求戒。從碑文記載中,當時的盛況是「摩肩接踵」「官莫能止」,甚至於有異國的父老,冒著越境被殺的危險,也要到戒壇寺受戒。所以道宗皇帝賜法均律師「察祿大夫守司空」的官職,以及一輪刻有「戒淨天心月」的飾物,可見這是一位極符眾望的律師。
  
  戒壇寺第二代住持裕窺,第三代悟敏,第四代悟珠,直到西元一一二五年,遼王朝滅亡,而女真族在燕京建立了金王朝之際,該寺依舊受到王室的保護。再從在寺內戒壇殿的門旁有一方元順帝至正二年(西元一三四二年)「住持山主成璞等建」的幢塔上面,刻有「大都鞍山慧聚禪寺月泉新公長老」的事蹟來看,這位月泉新公長老是從元代仁宗皇慶二年至延佑二年(西元一三一三─一三一五年)擔任戒壇寺的住持,擴建寺院,綠化寺外荒山,開壇演戒而復興了戒壇寺。到了元末,天下大亂,戒壇寺和潭柘寺同樣都在戰火之中付之一炬。到了明宣宗宣德九年(西元一四三四年)之後,一連七年之間,重修了戒壇寺,那是由於宣宗批准了大太監王振等人復興佛教的奏請,當時的住持是知幻禪師,他的九層磚體墓塔,如今還屹立於寺外東南隅的山坡上。
  
  到明憲宗成化十三年(西元一四七七年)及十四年,又由朝廷出資,對戒壇寺進行修葺,主要是翻修戒壇大殿的屋頂,迄今猶能見到戒壇殿屋頂上的那座金色寶瓶,就是當年鑄造安置的遺物。當時皇帝「敕諭」任該寺的住持德令為「僧錄司右覺義」的官職,並且明文制止在寺內寺外砍伐古樹、任意放牧,官員軍民諸色人等,不許「侮謾欺凌」,這些文字刻在一塊石碑上,現猶立於寺內鐘樓西側。到了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五年(西元一五五○─一五五六年),由御馬太監捐資,經七年的時間,再度重建了該寺,主要的工程是重建了大雄寶殿、天王殿、金剛伽藍祖師殿、鐘鼓二樓等殿堂。到了明末神宗的萬曆年間(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也不斷的由朝廷維修翻建,例如現在寺門外的石牌樓及寺內的銅鐵焚爐等,都是萬曆年間的遺物。
  
  到了清朝的康熙、乾隆及恭親王,他們是戒壇寺的三大護法。清聖祖康熙二十四年(西元一六八五年),皇帝曾到西山遊歷,留住戒壇寺,並為該寺撰寫了碑文,為大雄寶殿書寫了「般若無照」的橫匾,以及「禪心似鏡留明月,松韵如篁振舞風」的楹聯,並為戒壇殿寫了「清戒」二字的橫匾。
  
  康熙五十四年,由該寺住持憨默成喆募款修復了寺院殿堂,這可以從現在戒壇殿前的一方「敕建馬鞍山萬壽大戒壇主平陽第四世賜紫喆公行實碑」記述的文字中見到當時的情況︰「佛號經聲,六時無間。過者爭停車馬,摳衣躡履,上山瞻禮。」並說當時寺內僧侶近四百人。
  
  清高宗乾隆皇帝也於乾隆十八年(西元一七五三年)、二十九年、四十四年、四十八年,四度來到戒壇寺,在該寺留下了很多御書的匾額及楹聯。

  

  ▲戒壇寺大雄寶殿。
  
  到了晚清時代,恭親王奕訢,是咸豐皇帝的異母兄弟,曾經在其晚年居住於戒壇寺十多寒暑,並且出資修復了羅漢堂、千佛閣、牡丹院。可見自康熙而至清末的近二百年間,戒壇寺經常受到帝王的呵護。
  
  根據記載,民間對於戒壇寺的信仰也非常隆盛,不斷地將房屋資銀等供養該寺,以致於財力雄厚,令人覬覦側目。到了民國初年,戒壇寺還是十分完好,稍後旋由於軍閥的混戰,社會的動亂,該寺也受了影響,僧人漸漸走散,珍貴文物,陸續丟失。抗日戰爭爆發(西元一九三七年)以後至一九四九年前,該寺曾幾次遭到土匪的洗劫,寺內文物財寶,便被清掃一空,僧人所剩無幾,殿堂成了斷壁殘垣,院內雜草叢生,淒涼景象,令人不忍卒睹。殆大陸政府成立之後,戒壇寺被某學院佔用,再度給該寺帶來了新的創傷︰把泥塑像拉倒,殿堂改成了教室和校舍,大雄寶殿改成了大禮堂,佛壇改砌成講臺。到一九五六年八月十七日,才轉交給北京巿園林局接管,開闢成為遊覽的場所。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四日,大陸的元帥朱德委員長到戒壇寺遊覽,曾做了如下的指示︰「大雄寶殿後檐坍塌部分及半山上小觀音洞幾棟破殿,應加修整。不要認為不過是個古廟,而不感興趣,要好好經營,這地方是有發展的。戒臺寺遊人多,應增加一些簡單飯菜,要掌握少賺不賠的原則。遊人遇雨回不去,應整理出一些房子像小旅館似的,供遊人臨時住用。」
  
  從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社會主義的大陸領導階層,對於佛教的名山古剎之修復,目的是為了旅遊。像這樣的指示還算不錯,至少還希望把祖先的遺產保留下來,移作現代人的遊覽場所。可是到了一九六六年,所謂「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後,戒壇寺又遭受到一次更徹底的破壞,把當時寺內還僅存的香爐、匾聯、佛像等文物,不是砸爛,便是焚毀,砸不爛,燒不壞的金屬文物,則當作「四舊」來賣給廢品公司。從千佛閣拆下來的木料,被瓜分光,一千餘尊明代的木雕佛像無一倖存,戒壇殿內天花板上的「藻井」,也用竹桿綁上鐵鈎,將幾十個精緻的「小天閣」及上百尊小天神像,鈎下毀掉。致使戒壇寺更是淒涼,殘牆斷壁,房漏屋塌,有的殿堂竟長出四米多高的雜樹來了。(以上資料取材於北京燕山出版社的《北京名勝古蹟叢書》中的《戒臺寺》第十一頁,也是由趙潤星、楊寶生兩人編著)
  
  直到一九八○年,北京巿政府撥款兩百餘萬人民幣,對戒壇寺經過兩年多的整修,復原了主要的殿堂,重塑了佛像,追回了部分的文物,並且打井、植樹、蒔花、養護古松古柏,也增建了旅館飯店等旅遊服務設施,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戒壇寺。
  
  現在戒壇寺的建築群,若從平面圖上看,它的主要建築殿堂,是坐西朝東而略偏北,它的中軸線,直指位於寺院外約三十五公里處的北京城。在整個建築群中,大體有南北兩條軸線,南邊建築群的軸線為中軸線,北邊建築物的軸線為北軸線。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從前向後次第是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已拆除)和觀音殿等。北軸線上的主要建築為長方形的戒壇院,其中有山門、戒壇殿、大悲殿及兩廂的五百羅漢堂等。
  
  若要分析該寺形成兩條建築軸線的時代背景,則知北軸線建築創建較早,為唐、遼、金代的主要佛殿集中區,南邊軸線上的建築群,是明、清兩代的擴建區。從北軸線上戒壇殿前的遼塔、元經幢、北山門等結構分析,早期戒壇寺的主體建築群,應該是在北軸線。

  

  ▲戒壇寺的九龍松。
  
  該寺現存的建築物,有二十四處,包括院、廳、殿、堂、門、塔、亭等建築。中國古代寺院的建築群,非常講究軸線的排列,每一個主軸,都有幾組四合院,每一組四合院,都有主從的建築物。但是,若限於山坡的地形,以及歷代的興、廢、增、減,也不一定能保持軸線的完整,像戒壇寺的方丈院、東靜院、西靜院,是在中軸線的南邊,自成一個系統,與主體建築物的中軸線及早期建築物的北軸線無關。它的牡丹院、真武殿、慧聚堂是介於中軸線與北軸線之間,也就是在中軸線之北、北軸線之南,具有聯廊的作用,但它不是廊而是殿堂。似乎也跟整齊的軸線配置無關。

  

  我們在戒壇寺內的殿外所見,最能引人注目的是幾棵古松,例如︰活動松、臥龍松、自在松、九龍松、抱塔松。不僅古樸巨大,蒼勁、放肆、怪誕,特別是那棵傳說已有千年樹齡的白皮松,自樹根向上有九枝分岔,樹幹的直徑有二點二米,老皮自然剝落有如鱗甲,每條枝幹向上蜿蜒延伸有如九條巨龍,故被命名為「九龍松」。這一類的樹種,在南方罕見,在北方也非到處都有,從該樹的根、幹、枝、葉,看不出一點老態,實際上是翠綠一片,生機無限。
  
  在該寺四天王殿所見的塑像,是一九八○年以後的新品,而在每一位天王的兩隻腳下,都踩著兩個羅剎小鬼,有男有女,表示降伏人間煩惱的貪、瞋、癡、慢、疑而用形像表現出來,就變成了妖魔惡怪。像這樣的表現,我在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也見過石雕力士的腳下,踩著一個小鬼,可見這種信仰的時代相當早,至少在唐初時代就已經有了。
  
  另外我對於戒壇寺的戒壇殿也特別留心,除了當時親眼所見,同時也參考了學者們的資料,敍述介紹如下︰戒壇殿初建於遼代,整修於金、元,明朝又重新再建,一九八二年又再重修,但其架構,基本上還是保持了明英宗正統年間(西元一四三六─一四四九年)的形式和風格。殿高二十餘米,建築面積六百七十六平方米,共有自然間數二十五間。是「重檐盝頂」與「四角攢尖頂」相結合的木結構建築。上下檐又有「風廊」環繞,造形獨特,為我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戒壇寺的戒壇第二、三層所雕小龕及護戒神像。
  
  殿頂上有五米高的鎏金銅鑄寶瓶,是明代的遺物,與正方形的「盝頂」相對應,其寓意為「天圓地方」。殿頂兩層檐下懸垂的「風鈴」,上層圓形,下層方形,同樣體現「天圓地方」的意思。每個鈴上鑄有「阿彌陀佛」四字,寓意則為每個鈴聲都在念著佛號。該殿正門頭上,有個金漆橫匾,上書「選佛場」。門內橫枋上有乾隆手書的「樹精進幢」古匾,後面還有一匾是康熙寫的「清戒」二字。
  
  殿內屋頂正中是「斗八藻井」,它的縱深處,大可分兩部分︰下部為方形,上部為圓形。在下部呈方形的井口四周,雕了許多小佛龕,佛龕上有圓形小門洞,洞內有細工雕出的飾金木質佛像。這樣奇巧的木雕建築藝術,往往使參觀者讚不絕口。藻井上層的圓形部分,正中穹頂是一條倒掛的木雕「團龍」,其龍頭居於藻井中心,張口鼓鬚,俯視著下面戒壇上的釋迦牟尼銅像;其四周的穹壁上,又雕有八條「升龍」,個個神態生動,與正中團龍相呼應,形成戒壇大殿「九龍護頂」的效果。此一工藝精絕的「斗八藻井」,為明英宗正統年間木雕藝人的傑作,它既是戒壇寺整個建築藝術的「掌上明珠」,又是我國古建園地上的一朵奇葩。
  
  至於戒壇,是在該殿的正中,一座由青石砌成的品字形高壇,也就是這座古寺的核心所在。壇分三層,最高一層距地面三點二五米,每層戒壇都有「須彌座」,每層「須彌座」的上下方和束腰部位,都有流雲及藩草等雕刻,工藝細膩,紋理流暢。戒壇的最下一層,高一點四米,各邊長度為十一點三米,其總周長為四十五點二米。中間一層高零點九五米,各邊長九點六米,周長為三十八點四米。上層戒壇高零點九米,各邊長八點一米,周長三十二點四米。
  
  每層須彌座的束腰處,多雕刻出許多小佛龕,上層共二十八個,每龕深二十八公分,高三十四公分,寬三十二公分。中層每面有小佛龕九個,共三十六個,其尺寸比上層略大,下層正面有十三個,其餘三面有十二個,其尺寸又比中層大一些。總計上、中、下三層,共有一百一十三個。在這些小佛龕裡,都供有一尊身著盔甲、手持法器、面目猙獰的護戒神。戒壇的總面積是一百二十七平方米,壇上靠裡的一側,供有一尊高三點三五米的釋迦佛漆金塑像,像前有檀木雕龍供桌一張和硬木椅子十把。當然這套桌椅,是一九八二年以後的仿製品。(以上資料取材於《戒臺寺》一書)
  
  戒壇是為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時所用,桌椅的位置是按照「三師七證」排列而設,每次登壇受戒的新戒只有三人。現將受戒羯磨(儀式)的位置圖,舉列如下︰

  

  ▲戒臺「授戒」時的座次格局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一、建設法鼓山
第3頁:二、佛教協會與建設部 第4頁:三、先考察法鼓山
第5頁:四、三次預備會議 第6頁:五、啟程那天是大凶
第7頁:六、迎接的人員 第8頁:七、佛樂迎賓
第9頁:八、林子青居士 第10頁:九、全真教的白雲觀
第11頁:一○、中國佛學院 第12頁:一一、趙樸初居士
第13頁:一二、潭柘寺 第14頁:一三、戒壇寺
第15頁:一四、香山飯店 第16頁:一五、建設部談建設
第17頁:一六、雲居寺.石經山 第18頁:一七、頤和園的群賢會
第19頁:一八、北京的故宮 第20頁:一九、琉璃廠.王府井
第21頁:二○、太原的崇善寺 第22頁:二一、南禪寺
第23頁:二二、佛光寺 第24頁:二三、金閣寺
第25頁:二四、臺懷鎮 第26頁:二五、顯通寺
第27頁:二六、菩薩頂 第28頁:二七、殊像寺
第29頁:二八、廣濟茅蓬 第30頁:二九、普化寺
第31頁:三○、古建築與法鼓山 第32頁:三一、火宅清涼
第33頁:三二、鎮海寺 第34頁:三三、塞上行
第35頁:三四、大同在雲中 第36頁:三五、曇曜法師
第37頁:三六、雲岡石窟 第38頁:三七、善化寺
第39頁:三八、上下華嚴寺 第40頁:三九、飛到蘭州
第41頁:四○、五泉山濬源寺 第42頁:四一、敦煌
第43頁:四二、鳴沙山.月牙泉 第44頁:四三、莫高窟
第45頁:四四、敦煌的佛教 第46頁:四五、藝術的天堂
第47頁:四六、天水 第48頁:四七、麥積山
第49頁:四八、南郭寺 第50頁:四九、行行復行行
第51頁:五○、拉卜楞寺 第52頁:五一、六大學院
第53頁:五二、密教的特色 第54頁:五三、貢唐倉活佛
第55頁:五四、拉卜楞寺的建築 第56頁:五五、拉卜楞寺的佛像佛畫
第57頁:五六、酥油塑像館 第58頁:五七、西藏民族.西藏佛教
第59頁:五八、隴西風土 第60頁:五九、逢凶化吉
第61頁:六○、感謝.祝福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