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弘一大師追思文集 夏丏尊居士等

弘一大師追思文集 夏丏尊居士等

弘一大師傳

[日期:2010-12-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夏丏尊居士等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弘一大師傳

嘯月 

家世

上人諱演音,字弘一,籍浙江平湖,俗姓李氏,號叔同,先世營鹺業於津沽,遂寄籍。父筱樓公,官吏部與合肥相國李文忠公為進士同年,俱出瑞安孫渠田學士門下。生平樂善好施,仗義疏財,風勵末俗,表率一方。晚年耽禪悅,篤信佛教。設公塾,創備濟社,賙卹孤寡,普利貧寒。原配生二子,長夭次羸,恐不能繼繩祖武,乃娶師生母王太夫人,光緒庚辰師生,時父年六十有八,母二十有餘。母為人賢淑和睦,治家謹嚴課子有方,篤信佛教。師處此家庭中,除庭訓外,耳濡目染,默化潛移,無非慈悲喜捨之功德;其憫世悲俗之精神,早植於此時矣。

少年時代

師四歲失怙,惟母兄是依,天資穎悟,讀書過目成誦。性情外倜儻而內恬醇,敬老憐貧,仗義疏財,有父風。多才藝,新舊學造詣俱深。志學之年,正光緒中葉,睹國事日非,愛國思想,勃焉以生。謂中華老大帝國,非變法無以圖存。迨戊戌變政未果,京津有傳其為康梁黨者,致難安居,遂奉母攜眷南下,寄居上海法租界卜鄰里。時滬上初興學堂,婁縣詩人許幻園,居青龍橋城南草堂,為人慷慨多才,儼然學界領袖,設強學會,懸賞徵文,師連臻優等三次,許君奇之,相邀清談,恨見之晚。翌年己亥,遷居城南草堂,與寶山袁希濂,江灣蔡小香,江陰張小樓,並許君結金蘭之誼。於草堂文化社,以文會友,時人以天涯五友稱之。時師方弱冠,詩文詞賦甲一社。庚子三月,與常熟烏目山僧宗仰,並湯伯遲小樓幻園希濂等,於福州路楊柳樓臺舊址,創設海上書畫公會,以為品茶讀畫之所,每週刊書畫報一紙,時群賢畢至,名士雲集,書家高邕之,畫家任伯年朱夢樓輩,咸加贊許入會。翌年師入南洋公學肄業。光緒二十八年,各省補行庚子科鄉試,師納監入場,報罷後仍回公學讀書。卒業後,應上海同志穆恕齋等之請,立強學會於南市,按期宣傳愛國衛生自立之道,以開革新風氣;並附設學校,培植後進。更於課暇,任某報筆政,時論賢之。師家世名門,翩翩年少,風流倜儻,浪跡塵寰;懷才屈子,每興叔季之悲,憂時賈生,時有不遇之感,故滿腹牢騷,一腔忠憤,輒委風情以寄意。走馬章臺,拈柳平康。曾為歌郎金娃娃賦金縷曲等詞。蕭艾等視,蘭菊自芳,傷心人固別有懷抱也。

留學時代

光緒三十一年,師奉母并眷北返。俄而慈闈失恃,恨抱終天,遂東渡游學,以遂報國之志。瀕行,賦金縷曲一闋留別祖國,並贈同學諸子,緬懷故國,擊楫中流,元龍豪氣,略可睹已。既東渡,以未流澆漓,莊語不如巽言,遂專研音樂美術,入東京上野之美術專校肄業焉。吾國游東之專攻藝術者,以師為第一人也。師在校,成績冠儕輩。尋復聯合曾延年李道衡吳我尊等創春柳劇社,為吾國新劇之嚆矢。

壯年時代

師畢業返國,任北洋高等專門工業學校圖案科主任教員。師仲兄時業醫,兄弟同居天津,極友于之樂。時值光緒末葉,金融動盪,義善源源豐潤兩票號相繼倒閉,師之家資蕩然無遺。辛亥後,乃膺陳英士聘,赴滬主太平洋報文藝,聲譽爛然。既而入南社,藉書畫文字喚醒國人。旋赴杭任高等圖畫音樂教師,編音樂雜誌,學者宗之。在校與夏丐尊經亨頤姜丹書等友善,若吳夢非、金咨甫、豐子愷、曹聚仁、劉質平、李鴻梁、李增庸、黃寄慈、蔡丐因等皆師之門牆桃李也。

師漸入壯年,情懷潛移,回溯既往,尤不勝滄桑之感,遂濃極返淡,刻意於道德修養,教授藝術,精神之感化實深。莘莘學子,如坐春風。當此之時,師已為恂恂之布衣君子,而非復翩翩之風流名士矣。一日,忽於至友夏丐尊先生處見一文曰「斷食的修養方法」,師遂決心一試,於假期中入虎跑大慈寺試行焉。以此因緣,遂於佛法漸生信仰,而師於多生所種之善根,乃達成熟期矣。

離俗出家

民國七年,師年三十九,值暑假,語相契者曰:「余明日入山,相聚只今夕,公等幸各自愛。」眾度其意不可挽,相對泫然。忽一友問曰:「君果何所為而出家乎?」曰:「無所為。」曰:「忍拋骨肉耶?」曰:「人事無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拋又安可得?」翌日破曉,遂孑然長往矣。一校役名聞玉者送師至寺。師易緇衣後,尊聞玉曰居士,遜之坐。師自掃除居室,玉欲代之,不可。師自支板為床,玉欲代之亦不可。玉泣不可仰,師慰令返校,玉徘徊不忍去,遲之又久,乃痛哭而回。戊午七月十三日,師於虎跑大慈寺,禮了悟和尚為剃度師,正式落髮,法名演音,字弘一。日姬聞訊,攜兒至,求一見,師不可,令人傳語云:「當以我為患虎疫死,勿復念。」姬繞屋悲啼,痛哭而去。嗚呼,學道人真具剛骨秉慧劍,豈不然哉!

師出家後,修苦行,嚴戒律,千山雲水,行無定蹤。偶與舊交相值,亦落落無世俗意。戊午九月,在靈隱受具後,棲止嘉興佛學會,研教相,為會中整理佛經標籤焉。未久,旋往新城貝山,仍研教,手書十善業道經。辛酉客永寧,著四分律戒相表記。丁卯秋,尤惜陰居士約師赴暹羅行腳,過廈門,值陳敬賢居士延參觀南普陀,師遂留廈,與性願法師相契,初居太平巖,旋栘小雪峰,點南山鈔記畢,赴泉,未久,至永嘉。戊辰之滬。己巳九月二十日,為師五秩壽辰,豐子愷作護生畫集以祝。庚午秋,居白湖,講五戒相經箋要;並檢閱天津新刊,詳閱圈點;且抄寫科文,改正訛誤。辛未春,居法界寺,於佛前發願,專宏南山律宗。夏,應朱子橋居士請,於慈谿五磊山創辦南山律學院,未幾,停。壬申冬,復自永過廈,居妙釋寺。翌年正月,於寺講含注戒本。二月,萬壽巖請講隨機羯磨。四月,復至泉州開元寺,設法會,宏律學;並圈點南山鈔記。臘月詣城南草庵度歲。甲戌元旦,在寺講含注戒本。春末,受常惺會泉諸法師聘,赴南普陀宏戒;且請扶桑藏經,校對南山三大部。並囑瑞今法師創僧學院。是冬,萬壽巖請講彌陀經;遂編彌陀義疏擷錄一卷。乙亥春,蒞泉開元講一夢漫言。夏,入惠安淨峰安居。十月,應承天寺請,戒期講律學要略。丙子春,卓錫普陀。夏;詣鼓浪嶼日光巖閉關;向海外請藏經萬餘卷。明年秋,應倓虛法師請,速涉青,寓湛山寺講律,編羯磨隨講別錄等書。冬復返廈。戊寅暮春,詣鼓浪嶼了閒別墅講經畢,轉赴漳州南山寺,及尊元經樓,講彌陀普門等經。適廈島淪陷,乃往同安梵天寺住匝月;為民眾講演,成安海法音錄一冊,特書「念佛即是救國,救國不忘念佛」分贈各方。己卯春,赴永寧普濟寺掩閉;著在家備覽。庚辰秋,為師六秩大慶,子愷居士復畫護生續集再祝;諸友好為印金剛經及九華垂跡圖。冬,赴南安靈隱寺修補經律,過水雲洞度歲。辛巳夏,蒞泉福林掩關,誓志念佛,不欲再出。三十一年壬午春,以惠安石縣長堅請,赴靈瑞山講經。旋應葉青眼居士等廷往溫陵養老院,弘八大人覺經。七月二十一日,教眾演出家剃度行儀,訓語以自尊人格,存佛體制,護世譏嫌。師自戊年離俗,二十餘載,芒鞋破衲,獨往獨來,末法之中,殆罕倫比。

持律謹嚴

師尚質樸,絀虛文,不苟循時宜;註經論,纘戒律;甘澹泊,守枯寂,不受叢林桎梏;律己嚴,治學勤,繩墨自守,無微不至。雲遊四方,一衲一缽,赤足露頂,不與俗伍。道貌清瞿,而精神充沛;望之若孤雲野鶴,蕭然物外。動止安詳,威儀寂靜,高古平實,想見古德遺風焉。一領衲衣,補釘二百二十四處(現存經子淵居士處,)青灰相間,襤褸不堪,初出家時物也。二十六年來,未嘗一易。生平不樂名聞,不受供養,不蓄徒眾,不作住持;雖聲望日隆,而退抑彌甚,自責彌嚴,習勞習儉,灑掃澣濯,垂老躬行。所到之處,惟以律部注疏自隨,見地高遠,不隨俗僧窠臼。綜其律己之要,略舉數事:

不作住持:披緇薙髮,本為放下萬緣,一心辦道。住持一職,在古本領眾修行,餘事不聞。今則外應俗務,內治生產,汨沒身心,妨害道業。故今之高僧若印光法師者及師者,皆以不作住持為真實辦道之第一條件。師之弟子及友人有為師特闢蘭若者,師亦不受,始終度其行雲流水之生活。

不開大座:佛法端賴宏揚,敷座開演,普結法緣,其事原有大利;然聽眾混雜,流弊叢生;師雖亦徇學者之請,講說戒律,但儀式簡單,決不作鳴椎集眾之大規模舉動,號召聽眾。

不要名聞利養:丙寅春,師掛褡某寺,為摯友夏丐尊所知。時夏君執教於春暉中學,乃與經亨頤等商,為師築室於上虞白馬湖,曰「晚晴山房」。請師常住,初固辭,強而後可。一敝蓆,破碎不堪用,欲為易之,不可。一巾亦敝舊,欲易以新,亦不可。一木質面盆,丹漆已盡剝落,欲為新之,亦不可。夏君心恤之而無如何也。供素食,用香菇,卻之。豆腐,亦卻之。其意惟食清煮白菜,用鹽不用油耳。居未幾復飄然去。

師之在青島湛山寺也,講律之餘,屏處一室,謝絕酬應,禮佛外靜坐而已。一日,青市某要人慕師道風,求見不許。設齋以供,再請不赴,其人自來請,亦不見,書偈付侍者持謝,偈云:「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仗又思維,為僧只合居山谷,國士筵中甚不宜。」某公怏怏而返,然敬慕之忱愈篤。嗚呼,古德風流,於師見之矣。

至師之出塵見地,嚴密操持,今舉一事,可見其概。胡樸安居士,師未出家時老友也。贈詩有:「弘一精佛理,為我說禪宗」之句。師一日書「慈悲喜捨」四字付之。且曰:「學佛不但以理,切要在事持。行事重在不欺,名如其實。今我並未為君說禪宗,君詩言之,即為妄語,佛不許也。君其懺悔,免遭墮落。」嗚呼,此是何等精嚴!實際理地,容不得一毫虛偽,一絲走作。真實學道人,全在此等處著力著眼。正見未開,便視此等事為不關緊要句當。此所以學道者如牛毛,悟道者如麟角也。吾人平日率意妄語妄為,全不覺得,觀此當通身汗下矣!

弘律大願

南山律宗,最合震旦機宜。自三大部佚,而此宗晦矣。清末,徐蔚如居士於海外請歸,刊之天津,顧原板多舛漏,徐居士未暇校也。師以戒學為入道之基,戒學衰,行持缺,則法門秋晚。因畢生研究,誓護南山律宗。遍考中外律典,以校正三大部及其他律藏,二十年來,幾無日不埋首此中,探討精微,張皇幽窅,務期戒法久住,普及四眾。師在廈門妙釋寺講律,曾云:「余於出家受戒之時,未能如法。準以律儀,實未得戒,本不能宏揚比丘戒律。但因昔時既虛承受戒之名,其後又隨力修學,粗知大意。欲以一隙之明,與諸師互相研習,甚願得有精修戒律之比丘數人出現,能令正法住於世間,則余之弘律責任即竟。故余於講律時,不欲聚集多眾,但欲得數人發宏律之大願,肩荷南山家業,余將本其綿力,誓捨此身而啟導之。余於二月前既發宏律願後,五月初居某寺,即由寺主發起辦律學院。惟與余意見稍有未同,其後寺主亦即退居,此事遂罷。以後有他寺數處,皆約余往辦律學院,因以前之經驗,知其困難,故未承諾。以後即決定弘律辦法:不立名目,下收經費,不集多眾,不定地址等。此次在本寺講律,實可謂余弘律第一步也。余業重福輕,斷下敢再希望大規模之事業。惟冀諸師奮力興起肩荷南山一宗,此則余所祝禱者矣。」癸酉夏五月三日,值靈峰蕅益大師聖誕,師乃為諸學者規撰學律發願文云:「學律弟子等敬於諸佛菩薩祖師之前,同發四弘誓願已,並別發四願:一願學律弟子等,生生世世永為善友,互相提攜,常不捨離,同學毘尼,共宣大法,紹隆僧種,普濟眾生。二願弟子等,學律及以宏律之時,身心安寧,無諸魔障,境緣順遂,資生充足。三願弟子等,學律及以宏律之時,皆得清淨寺舍,安心久住,大眾和合,助緣殊勝。四願當來建立南山律院,普集多眾,廣為宏傳,不為名聞,下為利養,願發大菩提心,維護佛法。」

維護法門

師常慟世風日下,佛法式微,僧綱不振,故嘗有重興佛法宏揚律宗之志。每謂佛教徒修行儀軌當取法於暹羅緬甸,教理當研窮於台賢諸宗,願宗地藏,印歸實相。嗚呼!大師金石誠言,吾輩學人,其敢忽視耶!

民國十五年春,浙省政局未奠,異議橫生,而毀謗三寶之說尤盛,將焚經像,收寺產,勒令僧尼還俗。師在吳山常寂光寺掩關,聞其事,痛正法之將滅,慨然出關身任護持,告舊友堵申甫居士,約倡議滅法諸人面談。屆期諸人應約至,見面之後,為師之威儀悲願所攝,獷悍之氣潛消。其最激烈之某君,出而嘆曰:「方重裘禦寒,何來浹背之汗乎!」滅法之事遂寢。先是師預書佛號若干紙,備贈應約而來之人,及期,至者與所約人數末符,而恰與師所書之紙數相同,亦一奇也。師居廈門時,或以移居勸。師曰:「因果分明,出家人何死之畏?」爰題居室曰「殉教。」遠方有以函勸者,師復之曰:「廈門近日情形,仁者當已知之。他方有諄勸余遷居避難者,皆已辭謝,決住廈門,與諸寺共存亡,必俟廈門平靜,乃往他處也。知勞遠念,謹以奉聞。」師之維護法門,堅毅二字,殆未足以盡之。蕅祖自稱「地藏孤臣」,自稱「法門之程嬰杵臼」,師其猶蕅祖之心乎?

研經態度

經文科判,古德苦心。師於此尤三致意。示蔡冠洛居士書云:「華嚴經疏科文十卷未有刻本,日本續藏經中第八套第一冊有此科文,他日希仁者至戒珠寺檢閱。疏鈔科三者如鼎三足,不可闕一。楊居士不刻科文,蓋未細審。鈔中雖略舉科目,然或存或略,意謂讀疏者必對閱科文故不具出也。今屏去科文,而讀疏鈔,必至茫無頭緒。徐蔚如居士刻經,亦不刻科,所刻南山律宗三大部,為近百冊之巨著,亦悉略其科文。朽人嘗致書苦勸,彼竟固執舊見,未嘗變更,可痛慨也。」讀經按科對照,段落分明,經得科而義顯,科可略哉。

著作

師嘗慨佛教之衰,由於律學之失。故畢生事業,集中於宏律。其著作之大者,日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此書將四分律文製為表解,化賾為晰。所加按語,均古昔大德警語,無不精邃。誠佛門之要籍,僧眾之寶筏也。此書歷五年始成,稿皆師之規筆,秋毫不苟,觀此亦可見師之謹嚴肅穆風度也。此外如清涼歌集,以音樂作佛事,使歌詠者得解脫之味焉。如華嚴集聯,以文字作佛事,師實深於雜華一宗也。如寒笳集,錄蕅祖警語,則師素所服膺也。如格言略選,則以世間德育形式為學律階梯也。其他律學著述,尚有四分律含注戒本講義,戒本羯磨隨講別錄,南山道祖略譜,在家律要,地持論菩薩戒羯磨義記。又曾題九華垂跡圖讚辭,編佛學叢刊,彌陀義疏擷錄。至連歲在各處隨機講演之稿,亦有十餘種,緇素無不視為瑰寶。師雖於內外典籍,無不貫通,行解相應,而自視常若不足。文字講說,皆述而不作。師自謂凡夫知見,不敢以盲引盲也。

【書籍目錄】
第1頁:弘一大師傳 第2頁:記弘一大師之童年
第3頁:弘一法師之出家 第4頁:弘一大師在白湖
第5頁:弘一法師在閩南 第6頁:弘一律師在湛山
第7頁: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